• 沒有找到結果。

國民教育階段中的宗教自由─多元文化主義的觀點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國民教育階段中的宗教自由─多元文化主義的觀點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25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廖元豪教授. 國民教育階段中的宗教自由 政 治 大 立 ─多元文化主義的觀點 ‧ 國. 學 ‧. Religious Freedom in Mandated Education Context. n. al. er. io. sit. y. Nat. ─A Multiculturalism Perspective. Ch. engchi. i n U. v. 研究生:林榮光 撰 學號:96651034 中華民國九十九年七月.    .

(2)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3) 謝辭 這一丁點的研究成果原無足誇,卻因多人的恩情而有了重量。 首先要感謝的是我的指導教授廖元豪老師。這篇論文的起點正是來自於廖老 師的鼓勵。一年多前,在廖老師所開設的「多元文化與教育」的課堂上,我初次 接觸到了多元文化主義的理論梗概與各種議題。不論是閱讀老師所提供的書目資 料,或者在課堂上與老師和同學們自由而開放的討論,在在都帶給我許多智性上 的衝擊。也正是在這個課堂上,廖老師多次鼓勵我從切身的觀點,分享我作為一. 政 治 大. 個基督徒在成長與教育的過程中所曾經面臨的困境。在一次又一次的分享與反饋. 立. 之中,我才逐漸開始領悟,我的宗教身分(連同這個身分所帶來的生命經驗)和我. ‧ 國. 學. 對於憲法的學習研究,事實上是有可能結合在一起的。這樣的發現對我而言不能 不說是一個重要的「啟蒙」。而就是在此一思想「啟蒙」的基礎上,才開始了寫. ‧. 作這篇論文的漫長旅程。若沒有老師的信任、鼓勵和重視,也許我至今仍未能踏. Nat. io. sit. y. 出旅程的第一步。. n. al. er. 我也要感謝口試委員周志宏老師和劉定基老師。記得去年九月開學時,曾經. Ch. i n U. v. 到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文教法律研究所旁聽周老師學校法制的課程。雖然我只是一. engchi. 個外校的旁聽生,但是周老師得知我準備撰寫宗教與教育方面的論文,即毫不吝 惜的對於我的研究方向和內容進行提點。可惜的是,後來因為時間的緣故,沒有 辦法繼續參與周老師的課程,但是我仍然十分珍惜那一次與周老師討論的機會, 而當天與周老師討論的內容,有些也成為了本篇論文的重要部分。劉定基老師也 在口試時指出了論文中許多自己看不見的盲點以及論述上的矛盾之處。特別是劉 老師提醒,我在思考相關議題時,可能容易以特定宗教的觀點作為所有宗教的代 表,但是其他宗教的信徒是否真的與我有著同樣的想法?這一點的確帶給我許多 的反省,使我明瞭自己在研究上的侷限和弱點。我也期許自己更為努力,使我將 來在思考和論述上更為全面而平衡。    .

(4) 謝謝公法中心的夥伴們。去年暑假,當我還對於論文的寫作毫無頭緒之際, 剛剛通過口試的宇修就熱心的幫助我構思論文大致的章節架構。也謝謝南君在我 寫作的過程中的關心,口試當天也親自到場幫忙加油打氣,都讓我感銘在心。還 有允翔、瑋華學姊、馥瑤學姊、允鍾學長,以及和我同屆的軍志、茗毅、許幹、 荃和、弦璋和小壁,雖然由於我參與教會的活動,較少時間和你們相聚,但和你 們在一起總是讓我感受到如同家庭般的溫暖和歡樂的氣氛。 我也藉由論文完成的此刻,再次向我的父母親表達感謝。這段時間以來,每 當思考宗教信仰的本質,以及宗教與教育之互動關係時,我常常想起父母在成長. 政 治 大. 過程中的陪伴與教導。父母信仰生活的深刻一直是我們這些作孩子們的榜樣,然. 立. 而他們也在成長過程中給予我們最大的自由和空間。即便我在青少年時期,曾經. ‧ 國. 學. 經歷一段對於信仰的迷惘與徬徨,但是父母從未給我任何壓力,只是在暗中不斷 為我禱告。父母的愛和寬容,連同他們向著神的信心,常常成為我在寫作時的靈. ‧. 感和啟發,深深影響了我的思維和價值觀。. y. Nat. io. sit. 感謝我親愛的妻子欣美這一年來無盡的付出。這一年來一再讓妳忍受我的任. n. al. er. 性、脾氣和失眠,對妳實在有許多的虧欠。但是妳甜美的微笑和溫暖的擁抱卻始. Ch. i n U. v. 終未曾遠離。謝謝妳的愛,我也愛妳。雖然我們的人生還要經歷許多未知的站口,. engchi. 但是我相信這一切都是為了印證我們相遇時的許諾:我們要成為終生的同伴,竭 力同奔屬天賽程,直到祂的回來。 最後,最深的感謝要獻給一生牧養我的神,我所愛的主耶穌基督。願我永遠 都不忘記,祂如何在我研究所的最後一段路程中與我同行,成為我最艱困之時的 盼望,最疲倦之時的安息。願一切的榮耀都歸給祂! 林榮光 2010.7.28.    .

(5) 摘要 本論文係從多元文化主義之觀點來探討國民教育階段中的宗教自由。我國憲 法第 159 條規定: 「國民受教育之機會一律平等」 。然而學生在教育過程中實質的 平等受教育機會卻與其文化認同有密切的關係。如果學生的獨特文化認同不能在 主流教育體制中受到尊重與接納,連帶的也會影響其學習上的成功機會。而透過 對於法律「兼顧容納宗教自由」之案例的反省與分析,本論文引出了「宗教也是 一深刻文化認同」之看法。筆者根據此一看法來重新思索宗教與國民教育之關. 治 政 大 求,我們必須承認「宗教學生平等受教育的權利」與「父母宗教教育之自由」 。 立. 係,並認為在憲法基本權利的層次,為了兼顧容納信徒基於宗教認同所產生之需. 然而國家在國民教育階段中兼顧容納宗教自由,除了不應違背「政教分離」原則. ‧ 國. 學. 之外,也應以「民主教育」作為兼顧容納之重要界限。以上述想法為基礎,本論. ‧. 文也於最後具體探討我國的教育規範與教育實踐應如何作出調整,以建構一個兼. sit. y. Nat. 顧信仰與學習的教育環境。. n. al. er. io. 關鍵詞:國民教育、多元文化主義、平等受教育機會、宗教作為文化認同、兼顧 容納宗教自由。. Ch. engchi.    . i n U. v.

(6)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7) Abstract This dissertation discussed religious freedom in mandated education context from a multiculturalism perspective. Article 159 of ROC Constitution provides, “The educational opportunities of citizens are equal.” Understood in a subjective sense, equal educational opportunities of students have much to do with their cultural identities. If a student’s unique cultural identity cannot be respected and accommodated in mainstream education system, his or her opportunities to success in. 政 治 大 “accommodation of religious freedom”, this dissertation tried to propose the view that 立. the education process will be limited seriously. Through the discussion of cases of. religion is also a profound cultural identity. Accordingly, the author indicated that in. ‧ 國. 學. order to accommodate believers religious identity, “the equal educational rights of. ‧. religious students” and “the freedom of religious education of parents” should be. y. Nat. recognized in mandated education context. However, the efforts to accommodate. er. io. sit. religious freedom should also be balanced by the principles of democratic education, in addition to the requirements of secularism in public schools. Based on the ideas. al. n. v i n C hreviewed educational mentioned above, this dissertation regulations and practices in engchi U Taiwan in the final section, and proposed the ways to construct a education environment in which both the believers’ needs to learn and to develop religious identity can be respected and attended properly. KEYWORDS: mandated education, multiculturalism, equal education opportunities, religion as cultural identity, accommodation of religious freedom.  .  .

(8)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 Ch. engchi. i n U. v.

(9) 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一、楔子:來時路的反思............................................................................ 1 二、宗教與世俗教育的衝突:國內外的案例............................................ 3 三、我國文獻探討不足................................................................................ 7 第二節 問題提出................................................................................................ 10 第三節 分析架構與研究方法............................................................................ 13 一、分析架構.............................................................................................. 13 二、研究方法.............................................................................................. 15 第四節 各章簡介................................................................................................ 18. 立. 政 治 大. 第二章 多元文化主義與憲法 ................................................................21. ‧ 國. 學. ‧. 第一節 以「自我決定」與「國家中立」為特徵之自由主義憲法................ 23 一、「自我決定」原則與「國家中立」原則作為自由主義的核心特徵 23 二、憲法作為保障個人權利的中立框架.................................................. 23 三、以美國最高法院對於「言論自由」權利內涵的界定為例.............. 25 四、我國憲法學說上對於「人性尊嚴」的理解...................................... 27 五、自我決定與文化身份.......................................................................... 28 第二節 從「獨立自主」到「獨特文化觀點」................................................ 32 一、何謂平等?「同」與「異」的辯證關係.......................................... 32 二、美國種族融合教育之經驗─司法判決與非裔學者省思 ................... 33 三、人性圖像的再界定─具有強烈文化紐帶的個人 ............................... 39 第三節 質疑中立標準,引入差異觀點............................................................ 43 一、「文化」與「國家中立」的省思........................................................ 43 二、以引入差異觀點、促進多元價值作為釋憲之依據.......................... 46 三、釋字第五七三號解釋.......................................................................... 48 四、釋字第六一七號解釋.......................................................................... 54 第四節 小結........................................................................................................ 57.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第三章 國民教育、文化差異與教育機會均等 ....................................61 第一節 國家與文化群體在教育上之拉鋸........................................................ 63 一、國家與教育之關係─三種理論模式 ................................................... 63 二、我國教育實踐的回顧與現況.............................................................. 67 三、小結...................................................................................................... 72 i   .

(10) 第二節 憲法上教育權利之內涵........................................................................ 74 一、教育權利之體系建構.......................................................................... 74 二、基本國策作為教育憲法之重要環節.................................................. 76 三、以「教育機會均等」條款充實學習權之內涵.................................. 78 第三節 教育機會均等與多元文化教育............................................................ 81 一、「教育機會均等」條款內涵的再思.................................................... 81 二、多元文化教育─歷程、目標與策略 ................................................... 85 三、實質教育機會均等觀之憲法意義...................................................... 91 第四節 小結........................................................................................................ 94. 第四章 法律兼顧容納宗教自由之理據 ................................................97 第一節 美國兼顧容納宗教自由之案例介紹.................................................... 99 一、「兼顧容納」宗教自由概說─內涵與類型 ......................................... 99 二、美國司法判例介紹............................................................................ 101 第二節 台灣司法解釋與學說對於兼顧容納宗教自由之論述...................... 112 一、釋字第四九○號解釋 ......................................................................... 112 二、我國學說對於「兼顧容納」宗教自由之態度................................ 114 第三節 從多元文化觀點看「兼顧容納」宗教自由...................................... 122 一、宗教作為一種深刻的文化認同........................................................ 122 二、「形式中立觀」真的中立嗎?.......................................................... 128 第四節 小結...................................................................................................... 135.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sit. y. Nat. io. er. 第五章 國民教育階段宗教自由權利內涵及其界限 ..........................137 第一節 引言:建構一個兼顧信仰與學習的教育環境.................................. 139 一、宗教在公領域中的圖像.................................................................... 139 二、以宗教作為積極貢獻者的觀點,建構兼顧容納的學習環境........ 142 第二節 宗教學生平等受教育權利.................................................................. 144 一、教育機會均等與宗教自我認同........................................................ 144 二、台灣學校教育:對於宗教學生不平等的學習環境........................ 146 第三節 宗教教育自由與信仰傳承.................................................................. 150 一、概說.................................................................................................... 150 二、文化傳承作為宗教自由的重要內涵................................................ 151 三、與孩子的自我實現產生衝突?........................................................ 152 第四節 界限:民主教育.................................................................................. 155 第五節 兼顧容納的二種類型與審查方式...................................................... 159 一、憲法宗教信仰自由所要求的兼顧容納............................................ 159 二、憲法政教分離原則所容許的兼顧容納............................................ 161 第六節 小結...................................................................................................... 166. n. al. Ch. engchi. ii   . i n U. v.

(11) 第六章 對於我國教育規範與教育實踐的具體檢討 ..........................167 第一節 私立宗教學校...................................................................................... 169 一、概說─私立學校與兼顧容納宗教自由 ............................................. 169 二、私立宗教學校從事宗教儀式之自由................................................ 175 三、私立宗教學校教科書選擇權............................................................ 181 第二節 公立學校.............................................................................................. 193 一、概說─接納學生的宗教自我認同 ..................................................... 193 二、免於接受侵害或限制宗教自由的教育措施.................................... 194 三、建立正規宗教課程............................................................................ 204 第三節 豁免於在家自學法規範─台北新約教會訴願案 ............................... 211 一、案例事實............................................................................................ 211 二、分析.................................................................................................... 212 第四節 小結...................................................................................................... 219. 立. 政 治 大. 第七章 結論...........................................................................................221. ‧ 國. 學. 第一節 研究回顧.............................................................................................. 221 第二節 研究反思.............................................................................................. 225. ‧. 附錄:Christian Legal Soc. v. Martinez 簡介與評析 ........................229. n. al. er. io. sit. y. Nat. 參考文獻.................................................................................................233. Ch. engchi. iii   . i n U. v.

(12)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v   . i n U. v.

(13)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一、楔子:來時路的反思  這篇研究論文的寫作動機,與筆者基督徒的背景和成長的經歷有著密切的關 係。筆者生長在一基督徒的家庭中,自幼以來,信仰即是筆者生活和學習過程中 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即便是在懵懂的青少年階段,信仰也在不知不覺之間形塑. 政 治 大. 了我的價值觀以及與他人互動的模式。而在與環境和他人互動的過程中,信仰之. 立. 於我的意義,又一次次的被更新、被強化。. ‧ 國. 學. 筆者國中就讀於台北市的一所公立學校,國二升國三的那年暑假,正值叛逆. ‧. 期的我,和班上的級任導師起了衝突。當時的我失去了學習的動機和興趣,早上. sit. y. Nat. 到了學校以後便尋思何時能趁機逃出校園,去作我想做的事情。我和父母提出了. io. er. 轉學的請求,父母也應允了。但是父母帶著我遍尋台北市的各所國中,卻沒有一. al. 所學校願意在升國三的暑假收留我這個問題多多的學生。然而此時,卻有一所基. n. v i n Ch 督教學校對我張開了歡迎的雙臂,那就是位於台北市石牌的私立奎山中學。 engchi U. 一進到這所學校,我能明顯感受到其中與一般公立學校相當不同的氛圍。在 這所學校中,每堂上課前都會有同學帶著班上的其他同學一起禱告,中午用餐時 我們不僅禱告謝飯,也藉著禱告將即將到來的各樣考試交託給神,祈求神使我們 在壓力中仍有喜樂和平安。學校中的許多老師不僅是專業的教育人員,也是虔誠 的基督徒。當同學們將學習或生活中的困難告訴老師時,老師不僅給我們知識上 的幫助,也嘗試用聖經的話來開導我們。對於學生來說,老師不僅是課業上的導 師,許多時候也是我們生命與信仰的導師。這個環境對我而言是既陌生又熟悉 的。陌生的是,我從未曉得信仰與學習可以有如此密切的關係。熟悉的是,學校 1   .

(14) 中的宗教活動(禱告、唱詩歌、讀聖經)其實都是我在家中和家人們每天都會從事 的活動。學校中的宗教氛圍使我時常感受到一種如同家庭般的溫暖和安定感。而 在這樣一種溫暖和安定的環境中,我課業上的學習也逐漸的步上正軌,在隔年的 高中聯考中,也順利進入了理想中的學校。 高中雖然是一個相對自由而開放的環境,然而也正是在這樣的一個階段中, 我屢屢面臨了信仰與課業學習以及世俗教育環境的衝突。直到如今,我還記得自 己如何在生物課上與老師激動辯論進化論的可信度;我也記得當時最不喜歡的就 是數學課,因為數學老師總是愛在課堂上講幾個不入流的黃色笑話。當同學們聽. 政 治 大. 得樂不可支時,作在前兩排的我總是覺得尷尬和困窘。除了我之外,班上另有一. 立. 位同學是虔誠的摩門教(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信徒。這位同學待人友善,與大. ‧ 國. 學. 家相處的也十分融洽,但是他也嚴格的恪遵摩門教的各種生活戒律,例如絕對不 碰含有咖啡因的飲料等。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英文課上老師播放了一部影. ‧. 片,其中有許多裸露身體的鏡頭,正當大家看得入神時,只見這位同學站了起來,. Nat. sit. y. 悻悻然的走了出去,再也沒有回來觀看影片。雖然大家都訝異這位平時個性溫和. n. al. er. io. 的同學,此時怎麼會突然生氣了。我和他的宗教信仰雖有不同,但是我能理解,. i n U. v. 他這種看似與眾不同的行徑是出於他的宗教信念,也對於他的堅持感到佩服。在. Ch. engchi. 許多方面,我和這位同學所面臨的是類似的困境。那就是一方面我們希望能忠於 我們的宗教信仰,但一方面也希望能和老師以及同學維持良好和睦的關係。但是 學校世俗的教育環境和課程卻常把我們帶到一種兩難的處境之中。 進到大學以後,我開始參與教會中的一些服事,學習照顧較為年幼的信徒。 記得有次偶然聽到一個消息,說教會中有一群青少年,因學校將當時相當風行的 「達文西密碼」列為指定閱讀教材,要求學生讀完整本小說,並撰寫讀後心得報 告。而這群青少年讀完了這本小說以後,許多人都漸漸的不來教會聚會了。青少 年們的父母也是多年在教會中聚會的虔誠信徒,看到自己的孩子與教會漸行漸 遠,心中十分憂心,因此便請我們這些在教會中的大學生能以大哥哥、大姐姐的 2   .

(15) 身分與他們的孩子談一談,希望能挽回他們。在我與這些家長接觸的過程中,我 親身體會到了父母親對於孩子們能夠認同他們信仰的深刻期待,也感受到孩子們 因著學校教育作出棄絕父母信仰的決定時,父母心中的焦慮和痛楚。這群父母其 實並不敵視公立學校的世俗教育,反之,他們期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在學校中有最 好的表現。但是同時他們也希望孩子在追求課業上的進步之餘,也能維持對於信 仰的熱誠,只是這樣的期待卻落空了,只因學校選擇了一本似是而非、扭曲歷史 (但又自稱書中內容皆屬史實)、敵視宗教的小說作為閱讀教材。. 二、宗教與世俗教育的衝突:國內外的案例 . 政 治 大 如果我們拉開視野,便會發現宗教與世俗教育的衝突並非偶然的現象,事實 立. ‧ 國. 學. 上,這樣的衝突已經以各種不同的面貌在世界各處上演。 1.法國:回教頭巾與世俗主義. ‧. sit. y. Nat. 以法國為例,回教女童可否在公立學校中戴頭巾(headscarf)的爭議已歷時 20. io. er. 餘年之久。1989 年,在巴黎近郊的一處城鎮中,有三位回教女童因堅持戴頭巾 上學,而遭當地教育機關禁止到校上課。1法國最高行政法院隨後作出解釋,認. al. n. v i n Ch 為雖然國家教育必須堅守世俗主義(laïcité)原則,但仍需要尊重學生表達並展現 engchi U. 其宗教信仰的自由。2雖然此一爭議透過法院的解釋獲得解決,但是主流輿論中 仍然對於回教徒戴頭巾的動機多所質疑。許多人認為堅持戴頭巾的回教徒並非真 正的法國人,他們既不想要融入法國社會中,也不願接受法國的價值觀。3 直至 2003 年 4 月,時任法國總理的 Raffarin 接受媒體訪問,強烈主張應立.                                                         1. Jeremy Gunn, Religious Freedom and Laïcité: A Comparison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France, 2004. B.Y.U L. Rev. 419, 454 (2004). 2. Id. at 455.. 3. Id. at456. 3 .  .

(16) 法禁止在公立學校中戴頭巾。4同年 7 月,法國總統 Chirac 設立了一個委員會, 針對如何將世俗主義原則應用在公立學校中進行全面性的分析。該委員會於年底 所提出的報告,建議法國政府應禁止學生在公立學校中穿戴足以表彰其宗教身分 的服飾。2004 年 2 月,法國國會隨即通過了法律,正式禁止小學與中學的學生 在公立學校中穿戴明顯展現其宗教身分的服裝和飾品。5此一條文通過後,立即 引發了強烈的反彈。法國第二大報《世界報》批評此一條文羞辱了社會中的伊斯 蘭社群,並使他們邊緣化。6法國伊斯蘭社群與左翼團體也組織了數次的大規模 遊行,抗議此一法律侵害了回教學童的宗教自由。7. 政 治 大. 2.美國: 「進化論」、「創造科學」,以及宗教中立. 立. 在美國,基本教義派基督徒(Fundamentalist Christians)也多次主張公立學校. ‧ 國. 學. 中的世俗課程侵害了他們的宗教自由,其中首要者即為「進化論」的教導。基本. ‧. 教義派基督徒堅持聖經字面文義的無誤性,他們也相信聖經中關於神創造世界的 記載是真實的,但是「進化論」卻與他們所相信的真理產生直接且嚴重的衝突。. y. Nat. io. sit. 基本教義派基督徒屢屢希望透過立法的方式,來限制「進化論」在公立學校中的. n. al. er. 教導,但皆遭美國最高法院宣告違憲。. Ch. engchi. i n U. v. 在 1968 年的 Epperson v. Arkansas8一案中,最高法院將阿肯薩斯州一條禁止 公立學校教師教導進化論的法律宣告違憲。1987 年的 Edwards v. Aguillard9一案 中,法院也將路易斯安納州的「平衡對待法案」(balanced treatment statute)宣告違 憲。路易斯安納州雖然沒有直接禁止州內的公立學校不得教導「進化論」,但是.                                                         4. Id. at459.. 5.   Id. at462. . 6. JOHN R. BOWEN, WHY THE FRENCH DON’T LIKE HEADSCARVES: ISLAM, THE STATE, AND PUBLIC SPACE. 128 (2007). 7. Id. at 129-133.. 8. 393 U.S. 97 (1968).. 9. 482 U.S. 578(1987). 4 .  .

(17) 要求公立學校教師在教導「進化論」時,也必須同時介紹「創造科學」。教師必 須同時教導這兩種理論,不得僅教導其中之一。10然而最高法院仍然認為此一立 法背後有顯著的宗教目的。11法院認為「創造科學」本身必然包含了「宇宙中有 一位超自然的創造者」的信仰,因此要求教導「創造科學」明顯是為了促進宗教 的觀點。12 雖然「創造科學」的教導的確帶有明顯的宗教色彩,但是換個角度來說,公 立學校中獨尊「進化論」的作法,是否也對於基督徒的宗教信念造成了壓抑呢? 特別是,至今我們仍無法確定「進化論」是人類起源的唯一真相。正如提出「平. 政 治 大. 衡對待法案」的州議員所指出的, 「進化論」並非一個科學的「事實」 ,因為它並. 立. 不能在實驗室中透過觀察而獲得證實,充其量僅是一種科學的理論或臆測。13但. ‧ 國. 學. 是今日「進化論」在公立學校中卻被當成一個絕對的真理,甚至是一種不可動搖 的「宗教」 。14Hugo Black 大法官在 Epperson 中也質疑教導「進化論」的中立性。. ‧. 他認為,對於某些宗教信徒來說, 「進化論」本質上就是一種「反宗教」的教條,. sit. y. Nat. 因此「進化論」也可能侵害了這些信徒的宗教自由。15「進化論」本質上的確是. n. al. er. io. 一種世俗的科學理論,但是公立學校獨尊「進化論」的作法真的是中立的嗎?基. i n U. v. 本教義派基督徒如果不為「平衡對待法案」背書,是否就可能使其宗教信念受到. Ch. engchi. 壓抑?在這個問題上有何兩全的解決之道呢? 3.台灣:建構理想中的「伊甸家園」. 而我國當代教育與宗教衝突的經典案例,即為錫安山新約教會信徒集體退學 事件。新約教會信徒自 1970 年代開始聚居於高雄縣甲仙鄉小林村的「錫安山」,                                                         10. Id. at 581.. 11. Id. at 590.. 12. Id. at 591.. 13. Id. at 623 (Scalia J., dissenting).. 14. Id. at 624 (Scalia J., dissenting).. 15. Epperson, 393 U.S. at 113 (Black J., concurring in the result). 5 .  .

(18) 過著簡樸且自給自足的集體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1997 年 4 月 30 日,就 讀國中、國小的 37 位新約教會信徒集體退學,返回錫安山的「伊甸家園」接受 「神本教育」 。16在新約教會信徒看來,今天台灣的學校教育的內容,不論是「進 化論」的教導,或是介紹各宗各派的神佛,都與其誠摯的宗教信念相違背:「然 而最叫新約教會不能接受的是,台灣教育體制內的教材充滿了違背真理的內容。 如標榜達爾文的進化論,否定神創造的大能,將有尊榮形象的人貶低為由猴子進 化而來。如推崇偶像,大肆灌輸媽祖、關公…等為『神』的錯誤觀念,並列入考 試範圍。又鼓勵學佛、打坐、參禪,以至蔚為風氣,學校內小沙彌、小尼姑處處. 治 政 大 蔣介石的遺像鞠躬行禮,聖徒子女不從,即受異樣對待。」 立. 可見。新約教會只敬拜獨一無二的真神,但人國學校卻要學生向國旗及孫中山、 17. 新約教會也認為學. 校就是社會中無神文化的體現: 「教育體制在傳承人國的體制,延續無神的文化。. ‧ 國. 學. 因此人國的教育本質是無神的、敵擋神的,不然就是以別神、多神代替真神,源. ‧. 頭都來自魔鬼撒但,可見人國學校是魔鬼說話的地方。」18. sit. y. Nat. 民國 88 年我國國民教育法新增第 4 條第 4 項: 「為保障學生學習權,國民教. n. al. er. io. 育階段得辦理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其辦法由直轄市或縣(市)政府定之。」19此. i n U. v. 一條文使拒絕接受一般學校教育的家長和孩童,得以自行「在家教育」。自此以. Ch. engchi. 後,各縣市也紛紛訂定「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實施辦法」,以作為申請辦理「在 家教育」之依據。然而,教育法令雖已為在家教育創造了合法的實踐空間,但是 新約教會信徒仍然不願意依法提出在家自學的申請,雖然他們已有多年在家教育 的實際經驗。民國 96 年年底,又發生台北新約教會的信徒,不願送其子女至公                                                         16. 聯合報, 〈錫安山教徒子女集體退學〉,1997 年 5 月 6 日,第 6 版。. 17. 參見錫安山全球資訊網 http://home.zion.org.tw/zion/chinese/eh/eh_01_distort.html (最後造訪. 日:2010 年 6 月 25 日)。 18. 參見新約教會傳單「伊甸家園、神國教育」。. 19. 本條文於民國 99 年 1 月 27 日修正為: 「為保障學生學習權及家長教育選擇權,國民教育階段. 得辦理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其實驗內容、期程、範圍、申請條件與程序及其他相關事項之準 則,由教育部會商直轄市、縣(市)政府後定之。」 6   .

(19) 立學校就學,也不願依法申請在家教育,而逕自使其子女在新約教會的「伊甸家 園」中學習,而遭到區公所強迫入學委員會裁罰之事件。新約教會信徒隨後即刻 提出了訴願,主張其子女在「伊甸家園」中接受良好的教育,並非中輟生也非流 浪兒。20但是台北市政府訴願會仍駁回了他們的訴願。 不論我們是否認同新約教會的宗教信仰內涵,但是如果我們能嘗試深入了解 他們堅定的價值信念、他們在學校教育中感受到的強烈矛盾,以及他們建構「伊 甸家園」的努力,就會發現,其實他們也在追求一個他們所認為最理想的教育模 式和教育環境,只是新約教會信徒選擇了一條多數人所陌生的路徑。他們希望根. 政 治 大. 據宗教信仰的指引,來建構一個能夠兼顧信仰和課業學習的環境,使孩子能在其. 立. 中過得快樂、過得有意義。只是,國家機關與主流社會是否能以尊重代替歧視,. ‧ 國. 學. 以包容代替壓迫?21. ‧. 三、我國文獻探討不足 . y. Nat. sit. 雖然宗教與世俗國民教育的對立與衝突已經廣泛的出現在國內外的社會. n. al. er. io. 中,但是我國法學界針對此一議題尚欠缺充分的討論。在少數研究此一議題的學. i n U. v. 術文獻中,部分文獻偏重於介紹外國的司法判例以及學說理論,22部分文獻則是. Ch. engchi.                                                         20 21. 參見臺北市政府 97.02.19.府訴字第 09770065600 號訴願決定書。   事實上,除了錫安山新約教會信徒之外,近年來尚有許多信仰基督教的父母,由於認為體制. 內的學校教育使其子女「偏離神的道」 ,而選擇了以「在家教育」的方式來教育其子女。例如 2000 年所成立的「慕真在家教育協會」即由一群基督教家庭所組成。他們認為當前的學校教育體系是 以「人本教育心理學」 、 「相對主義」 、 「物質至上主義」為基礎,所追求的是「自我中心」和「自 我實現」,而他們認為這些觀點是與聖經違背的。參見慕真在家教育協會網站之「專題論壇」部 分,http://www.mujen.org.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223&Itemid=55。 (最後造訪:2010 年 6 月 28 日。) 22. 例如,許育典, 〈學校的宗教規範問題與學生的自我實現權─從德國現行宗教法制與學校法制. 加以檢討〉 , 《月旦法學雜誌》 ,57 期,頁 66-80 (2002 年);,許育典、周敬凡, 〈從德國聯邦憲法 法院「頭巾判決」論學校的宗教中立〉, 《臺大法學論叢》,35 卷 6 期,頁 117-168 (2006 年);陳 新民, 〈立法者的審慎義務與釋憲者的填補任務—由德國聯邦憲法法院「教室十字架案」談起〉, 《法治國家論》,頁 252 以下(2001 年)。 7   .

(20) 針對錫安山新約教會的案例作個案評析。23迄今為止對於宗教與國民教育之關係 作出較為全面性評論的,則是張源泉於 2002 年所發表的碩士論文《台灣宗教教 育之合憲性研究─國民教育之分析》。24 張源泉的論文係以三個主要的問題為核心而展開:「公立學校可否實施具有 宗教信仰內涵的生命教育?國家可否禁止私立中小學開設宗教教育?憲法是否 賦予新約教徒有權拒絕接受牴觸其宗教信仰之教育,而選擇在家教育之權利?」 25. 首先,在公立學校的生命教育的部分,張源泉認為生命教育雖具有宗教意涵,. 但是在實施的過程中「如能朝向對於各種宗教信仰廣為介紹,保障學校成為一個. 政 治 大. 以學生自我實現為核心之多元、開放、中立而寬容之場域,尚不至於違憲;但若. 立. 只提供某一特定宗教信仰的內涵,使學生沒有選擇的可能性,則因屬於一種強制. ‧ 國. 學. 性的國民參與,而會違反政教分離原則。」26其次,在私立學校可否開設宗教教 育課程的部分,張源泉認為公立學校以外的宗教教育,並不涉及政教分離原則,. ‧. 反而應受憲法宗教自由的保障。27而且私立學校若能事先告知將開設宗教課程,. sit. y. Nat. 應不至於影響學生之信仰自由。28最後,在新約教會拒絕接受公立學校教育的案. n. al. er. io. 例上,張源泉認為, 「為保障父母之宗教自由,應承認父母有入學義務拒絕權,. i n U. v. 而選擇在家教育。但為保障子女之受教育權,此種取代國民教育之宗教教育,必. Ch. engchi. 須除宗教內容之課程外,亦須提供相當於一般公、私立學校所實施之國民教育的.                                                         23. 黃昭元, 〈上帝要我上祂的學校─宗教自由與義務教育的衝突〉, 《月旦法學雜誌》 ,74 期,頁. 8-9 (2001 年)。 24. 張源泉, 《台灣宗教教育之合憲性研究─國民教育之分析》 ,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2 年)。另外,周志宏教授於 2000 年所發表的文章〈高等教育階段中的宗教教育問題─教育 基本法第六條與私立學校法第九條之檢討〉亦曾就我國之宗教教育問題,從憲法學理以及歷史脈 絡的角度,進行深度的評論與分析。雖然周教授在此文中並未直接處理國民教育中的宗教自由之 議題,但是其對於宗教教育之一般性評論,對於本論文仍然有相當高的參考價值。 25. 張源泉,前揭書,頁 5。. 26. 張源泉,前揭書,頁 120。. 27. 張源泉,前揭書,頁 128。. 28. 張源泉,前揭書,頁 128。 8 .  .

(21) 內容及程度,使其子女享有與一般學校學生同值之教育。」29 筆者認為,張源泉的研究在宗教與國民教育之關係的探討上立下了一個良好 的基礎,而筆者原則上也贊同張源泉在個別問題中的結論。但是整體而言,筆者 認為在此一領域中仍然有些空白之處亟待進一步填補。第一,張源泉的研究著重 在國民教育階段中的「宗教教育」的合憲性,也就是如何教導宗教,以及其憲法 界限為何的問題。但筆者欲深入了解的是:究竟在國民教育階段中應如何確保宗 教自由?從這個角度來說, 「宗教教育」可能只是確保宗教自由的一個手段(逾越 界限時可能形成戕害宗教自由的工具),為了在國民教育階段中確保學生和父母. 政 治 大. 的宗教自由,除了「宗教教育」之外,還有哪些層面的問題是值得納入討論的?. 立. 第二,張源泉的研究較為偏重法理論述與制度分析,但是作為「受規範者」的宗. ‧ 國. 學. 教學生與父母的觀點似乎並未在其中被凸顯出來。他們在國民教育階段中有什麼 樣的需求?可以主張什麼權利?筆者希望以此為基礎,來思考國民教育的法令規. ‧. 範與實踐應作出何種相應的調整。. y. Nat. io. sit. 總的來說,筆者撰寫這篇研究論文的動機,除了受到筆者個人成長經驗的影. n. al. er. 響,希望能與個人的成長經驗進行對話,也期待能更深入的理解宗教與國民教育. Ch. i n U. v. 的衝突,並從憲法基本權利的角度作出評析,以充實國內學界在此一研究領域中 的討論。. engchi.                                                         29. 張源泉,前揭書,頁 134。 9 .  .

(22) 第二節  問題提出 本文的論述將環繞在以下幾個問題,並嘗試對其作出說明: 一、首先,作為一個背景的問題,本論文嘗試理解,教育與宗教為什麼會產 生衝突?從政治哲學的角度來說,當代自由主義在處理差異與多元時,最典型的 方式就是區分「公領域」與「私領域」。在公領域中,國家必須維持中立,將每 個人視為擁有相同權利和義務的平等個體;而在私領域中,個人則可以自由追求 自己的生活方式,發展差異性。30現代社會中,公立學校教育屬於國家職能的重. 政 治 大. 要環節,自然也屬於公領域的一部分。我國教育基本第 4 條前段規定:「人民無. 立. 分性別、年齡、能力、地域、族群、宗教信仰、政治理念、社經地位及其他條件,. ‧ 國. 學. 接受教育之機會一律平等。」同法第 6 條前段規定「教育應本中立原則。」此二 條文揭示,教育作為公領域之一環,亦須恪遵「國家中立」與「平等對待」之要. ‧. 求。但是如果教育是中立的,而宗教僅是私領域中個人不同的選擇,那麼二者井. Nat. io. sit. y. 水不犯河水,為什麼還會衝突呢?. n. al. er. 二、就國民教育的特質而言,如果我們相信,國民教育階段是一個形塑學生. Ch. i n U. v. 人格並孕育未來公民的重要過程,必然涉及基礎價值的認定與傳輸,31那麼一個. engchi. 「中立」的國民教育是否存在?國家在國民教育中傳輸基礎公民價值的時候,會 不會一步步走向「同化主義」,而對於學生不同的身分認同造成壓迫?除了追求 這些基礎公民價值之外,可否將原屬於私領域的各種─基於族群的、性別的、階 級的─不同價值觀引入教育環境中,使其成為國民教育的一部分?我國憲法對於 國民教育的定位為何?憲法是否容許,甚至要求國民教育必須關注學生基於其身 分認同而有的不同生命觀與價值觀?                                                         30. 江宜樺, 《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頁 109-110 (1998 年)。. 31. 許育典, 〈論宗教自由的保障與實質法治國的實踐─評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 490 號解釋〉 ,劉孔. 中、陳新民主編,《憲法理論與實務(第三輯上冊)》,頁 339,(2002 年)。 10   .

(23) 三、如果不同的價值觀可以導入教育環境中,成為教育的一部分,那麼宗教 價值觀是否亦可等同視之?事實上,這個問題涉及另一個更廣的議題:法律如何 「兼顧容納」(accommodate)32宗教的需求?具體言之,如果某一宗教行為牴觸了 一般法律規範(例如因信仰因素而拒服兵役),宗教信徒是否具有憲法上的權利要 求豁免於此一法律規範?如果立法機關訂定管制規範時,特別針對宗教需求而設 例外規定,是否牴觸了政教分離原則?以學說與實務上對此一議題的探討為基 礎,本文將著重討論,什麼時候學校教育規範(或教育措施)會侵害到宗教學生之 憲法上的權利,而構成違憲?反之,主管教育機關或學校主動採取某些教育措施. 政 治 大. 來「兼顧容納」學生的宗教需求,是否違反政教分離原則?界限何在?. 立. 四、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教育與宗教是否真的不相容?從宗教學生的. ‧ 國. 學. 角度而言,信仰與學習是否必然要截然二分?或者二者有相輔相成的可能?「循 規蹈矩的好學生」與「強烈宗教認同」是兩個對立的觀念嗎?一個人不能同時扮. ‧. 演「國家良好公民」與「虔誠的神的子民」嗎?我國現行的教育法規範與教育實. Nat. sit. y. 踐應作出什麼樣的調整,以建構一個友善而寬容的學校教育環境,使學生在追求. n. al. er. io. 課業成就、培養健全公民價值的同時,亦能維持其深刻的宗教認同?. Ch. i n U. v. 必須加以說明的是,在分析以上的問題時,本文將試圖從「虔信者」觀點來. engchi. 進行論述。「虔信者」的觀點是相對於台灣社會宗教文化中的「綜攝主義」 (syncretism)33說的。根據社會學者林端的看法,「綜攝主義」的特徵之一是「會 使得一般社會大眾,很容易改變他的宗教信仰與宗教信仰的對象。而且並不會刻 意地只相信一個特定的宗教或神明(多重信仰與多重認同)。…在台灣的漢人社會 裡,會認為轉換宗教是很正常的」。34但是筆者認為,在台灣社會中,仍然有些                                                         32. 關於本文將 accommodate 這詞譯為「兼顧容納」的原因,請參見本論文第四章註解 1 中的說. 明。 33. 林端,〈宗教與憲法─社會學家另類的看法〉,蘇永欽主編, 《部門憲法》 ,頁 632 (2005 年)。. 34. 林端,前揭文,頁 632。吳志光教授也同樣觀察到此一現象: 「台灣社會有極高比例的人口是. 沒有固定之宗教信仰的,甚或不同之宗教信仰亦能並行不悖,…簡言之,宗教對於多數台灣人民 11   .

(24) 虔誠的宗教信徒是認真看待他們所屬的宗教的。宗教深刻的影響了他們的價值觀 和生活舉止,宗教對他們而言並非可輕易變換的身外之物。筆者認為,不論我們 對於宗教的態度是採取「綜攝主義」或是「虔信者」的立場,本質上並無對錯可 言。但是由於多數台灣人民的宗教觀是「綜攝主義」,而如果我們相信社會中的 多數可以透過立法機關來照顧其權利,而弱勢者更需要倚靠憲法基本權與司法審 查機制來確保其自由不受侵害,那麼在探討憲法上宗教自由的權利內涵時,我們 即必須嘗試使「虔信者」的觀點受到更多關注。.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而言,具有相對於西方社會更強烈的工具意義。」吳志光,〈憲法保障宗教自由之意義-本土化 觀察之嘗試〉 ,蘇永欽主編,《部門憲法》 ,頁 658-659 (2005 年)。 12   .

(25) 第三節  分析架構與研究方法  一、分析架構  為了對第二節所提出的問題有更深入的掌握,本文擬以「多元文化主義」作 為解析問題的切入點。多元文化主義的基本提問是,公領域如何調整容納弱勢文 化團體的身分認同,使人們獨特的身分認同不僅是一種私領域的差異,更具有公 領域的重要性。35在法規範領域中,多元文化主義者對於「法律的中立性」提出 了質疑與批判。他們認為法律可能是為社會中的優勢族群所量身訂作的標準,藉. 政 治 大. 此使主流文化的優勢地位制度化,並使弱勢族群的文化認同受到壓抑或成為一種. 立. 負擔。36. ‧ 國. 學. 「多元文化主義」應用在國民教育領域中特別凸顯其闡釋價值。正如本文第. ‧. 二節所提到的,國民教育是公領域的一部份,而此一公領域獨特之處在於它涉及. sit. y. Nat. 了基礎價值的認定與傳輸,換句話說,國民教育是一個文化灌輸與文化傳承的重. io. al. n. 是主流的偏見?. er. 要途徑。但重點是,灌輸的是誰的文化?傳承的是誰的價值?是共同的文化,還. Ch. engchi. i n U. v. 另外,從「多元文化主義」看宗教,也可以提供一個更為貼近信徒立場的觀 點。就信徒觀點而言,宗教不僅是一種信仰,更是一種文化,一種生活方式,信 徒透過宗教來理解這個世界,理解周遭的人事物,也透過宗教來認定事情的是非 對錯。就此而言,宗教對於信徒而言實具有「認識論」上的意義。37採取「宗教 作為一種文化」的觀點,除了更貼切的說明宗教對於信徒所具有之意義,同時也                                                         35. Amy Gutmann, Introduction, in MULTICULTURALISM : EXAMINING THE POLITICS OF RECOGNITION. 4(Amy Gutmann ed., 1994) 36. Iris Marion Young, Polity and Group difference: A Critique of the Ideal of Universal Citizenship,. ETHICS, VOL. 99, NO.2, 269, (1989). 37. STEPHEN CARTER, THE CULTURE OF DISBELIEF: HOW AMERICAN LAW AND POLITICS TRIVIALIZE. RELIGIOUS DEVOTION 168 (1993). 13   .

(26) 會影響我們對於法律該不該「兼顧容納」宗教的看法。 以「多元文化主義」之觀點為核心,本文在架構上首先將「國民教育」與「宗 教」劃為兩個獨立探討的領域。在「國民教育」的部分,本文將依次探討國家與 教育之關係、憲法對國民教育之定位,以及多元文化主義觀點之下的國民教育。 在「宗教」的部分,本文將著重探討法律「兼顧容納」宗教之意義與類型,並從 「宗教作為一種文化」之觀點來回應此一問題。筆者期待這兩部分的論述結合在 一起,能使本文有能力來回答以下這個關鍵的提問:一個多元文化的國民教育應 如何「兼顧容納」具虔誠宗教信仰之學生與父母在學習和教養上之需求。於此一. 政 治 大. 部分中,本文首先將原則性的探討宗教學生與父母在國民教育階段中所得主張的. 立. 基本權利及界限,最後再區分「私立宗教學校」 、 「公立學校」 ,以及「在家自學」. ‧ 國. 學. (以民國 97 年台北新約教會在家自學訴願案為例)等三種教育類型,具體檢討我 國教育法規範與實踐在各個教育類型中應如何進行調整,以建構一個兼顧信仰與. ‧. 學習的教育環境。請參照以下之「分析架構圖」:. y. 國民 教育. al. 宗教  宗教 . Ch. er. sit. 兼顧容納. n. 多元文化. io. 憲法定位. Nat. 關係類型. n U engchi. iv. 釋憲實務 多元文化. 多元文化教育如何兼 顧容納宗教需求?.  . ․私立宗教學校  ․公立學校  ․台北新約教會      在家自學訴願案 . 基本權利及其界限 . 14   .

(27) 二、研究方法  1.文獻分析法 本論文之研究方法係採文獻分析法(literal review),蒐集國內、國外與本研究 主題相關之司法判例與學術文獻,進行整理、比較和分析。而在國外文獻的蒐集 部分,基於以下之原因,本論文將以美國法上相關資料為主: 第一,本論文係從「多元文化主義」之觀點解析教育與宗教之衝突。而多元 文化主義之政策與理論建構主要是起源自美國。德國社會理論學者 Axel Honneth. 政 治 大. 曾經指出, 「認同政治」基本上是源自於美國經驗,相對的, 「在法國、英國和德. 立. 國,認同政治的社會鬥爭目前僅扮演一個次要的角色,而傳統的問題,諸如勞工. ‧ 國. 學. 政策、社會福利、環境議題等,更強烈地形塑了公領域的辯論。」38的確,多元 文化主義的萌發,一面是導因於 1970 年代美國社會的非白人移民比例日漸增. ‧. 加,非白人移民排拒「同化主義」,並渴望主流社會接納其族群認同。一面是導. y. Nat. sit. 因於 1960 年代末、70 年代初期,「黑人權力運動」(black power movement)的興. n. al. er. io. 起,非裔美國人開始強調對於非裔文化的認同與忠誠,藉此建立民族自尊。39因. i n U. v. 此美國文獻上對於多元文化主義的討論,相較於其他歐陸國家,是更為豐富且深 入的。. Ch. engchi. 第二,學者指出,就政治與宗教之關係而言,各國憲法上有不同的規範類型 模式,分別是「政教合一制」(部分回家國家), 「國家與宗教自由並存制」(英國),.                                                         38. NANCY FRASER & AXEL HONNETH, REDISTRIBUTION OR RECOGNITION? A. POLITICAL-PHILOSOPHICAL EXCHANGE 117-118 (2003). 39. See WILL KYMLICKA, MULTICULTURAL CITIZENSHIP 177 (1995); Martha Minow, We’re All For. Equality in U.S. School Reforms: But What Does It Mean? In JUST SCHOOL: PURSUING EQUALITY IN SOCIETIES OF DIFFERENCE 21, 26 (Martha Minow, Richard A. Shweder, &Hazel Rose Markus, eds., 2008). 15   .

(28) 「政教條約制」(德國、義大利),以及「政教分離制」(美國、日本、法國)。40而 我國憲法上之政治與宗教關係,基本上是屬於「政教分離制」。41本論文於探討 法律對於宗教之「兼顧容納」之部分,在法例與文獻理論的參照上,自然應選擇 政教關係之憲法定位與我國相近之美國,作為主要的參酌對象。 2.部門憲法 其次,本論文亦將採用我國憲法學者蘇永欽教授所提出之「部門憲法」作為 研究方法。 「部門憲法」作為憲法解釋的新方法,獨特之處是在於憲法規範的體 系化方式。42亦即,「部門憲法」是以部門的角度來整理憲法上的個別規範,並. 治 政 強調對於各部門的社會實存結構的掌握。而其提出是為了回應我國憲法釋義學上 大 立 所遇到的一些困境,以下簡要說明之: ‧ 國. 學. 首先,蘇永欽教授認為,我國當前的憲法釋義學有漸趨脫離憲法文本之現. ‧. 象。他認為我國憲法除了人權保障、政府組織之外,尚有「基本國策」此一重要. sit. y. Nat. 的「第三種結構」。而正因為此一第三種結構的存在,使我國憲法具有一種相當. al. er. io. 封閉的架構,因為基本國策是制憲者針對國家與社會各部門之關係所畫定的基本. n. 藍圖。43我國憲法學說過去由於直接移植德國、美國之憲法釋義學,導致忽略了. Ch. engchi. i n U. v. 我國憲法上此一封閉的架構,未能將基本國策的規定與人權保障、政府組織設計 作一定程度的整合。而「部門憲法」之提出,就是要從部門的角度來整合過去被 割裂處理的規範。 「部門憲法」除了就憲法體系內部之規範進行整合之外,亦能整合規範與現 實之間的差距。蘇教授認為,我國傳統憲法釋義學造成了憲法規範與社會現實的                                                         40. 廖元豪, 〈政教分離(一)〉 ,《月旦法學教室》 ,48 期,頁 31,(2006 年 10 月)。. 41. 我國大法官解釋中涉及宗教自由之釋字第 460、490、573 等號解釋中,皆明確提及「國家不. 得獎勵特定宗教,或對人民特定信仰畀予優待」 。 42. 蘇永欽, 〈橫看成嶺側成峰─從個別社會部門整合憲法人權體系〉 ,蘇永欽主編, 《部門憲法》,. 頁 153 (2005 年)。 43.  . 蘇永欽, 〈部門憲法─憲法釋義學的新路徑?〉 ,蘇永欽主編, 《部門憲法》,頁 8 (2005 年)。 16 .

(29) 脫節,而導致了「憲法異化」之情形。44蘇教授指出,「憲法的規範過程不是單 向的演繹、歸攝,而毋寧是應然面與實然面的詮釋循環」,45而「經由部門整體 的詮釋循環,規範領域(Normbereich)所發生的變化即可導引規範內涵(Norminhalt) 的改變,使憲法可以因時適變,跟上社會各部門的發展。」46「部門憲法」強調 唯有藉由對現實的更深入的掌握,才能作更有效之規範。47 本論文之研究主題係「國民教育階段中之宗教自由」,本即涉及「教育」與 「宗教」兩個部門之間的互動與調整,因此嘗試援用「部門憲法」之取徑探究本 文所提出之問題。在「國民教育」領域部分,本論文除了將討論教育基本權利之. 政 治 大. 性質與內涵,並嘗試將基本國策中涉及教育的規定與憲法第 21 條之人民受教育. 立. 權之規定作連結與整合。在「宗教自由」部分,我國學者近年來在此一領域之研. ‧ 國. 學. 究,已出現企圖更貼近社會現實的「本土化」的嘗試。48本論文將以這些研究作 為對話的重要對象,期盼藉此凸顯受規範者─作為社會現實的一部分─的觀點,. ‧. 並由此觀點來思考相關規範之妥適性。.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44. 蘇永欽,前揭文,頁 10。. 45. 蘇永欽,前揭文,頁 15。. 46. 蘇永欽,前揭文,頁 25。. 47. 蘇永欽,前揭(註 40)文,頁 156。. 48. 例如,顏厥安,〈凱撒管得了上帝嗎?─由法管制理論檢討宗教立法〉, 《月旦法學雜誌》,24. 期,頁 34-43 (1997 年 5 月);吳志光,前揭(註 32)文,頁 647-675 (2005 年);林端,前揭(註 31) 文,頁 625-646 (2005 年)。  17   .

(30) 第四節  各章簡介 本文第二章首先將針對「多元文化主義」之內涵作一般性的介紹,並探討多 元文化主義如何為自由主義憲法理論注入不同思考。自由主義的兩大核心概念是 「自我決定」與「國家中立」。但是多元文化主義者認為,由於文化認同深刻形 塑了人的自我認同,並對其自我決定造成深遠影響,因此如果我們尊重個人的自 我決定和人性尊嚴,我們也必須承認人有「維繫其文化認同並在其中生活」的權 利。另一方面,國家許多政策與決定必然涉及對於主流文化的支持和背書,因此. 治 政 大 不是堅持絕對的客觀中立,而是應盡量傾聽並引入差異者的觀點。本章也將以多 立 國家是不可能在不同的文化認同之間維持中立的。多元文化主義者認為,重要的. 元文化主義的理論內涵為基礎,來檢討我國釋字 573 與釋字 617 等兩號解釋。. ‧ 國. 學. 本文第三章所關注的重要問題是,教育如何「兼顧容納」具不同身分認同的. ‧. 學生。本章首先分別從理論層面與歷史發展過程來探討國家與教育之關係。其後. Nat. sit. y. 回到憲法規範,來看我國憲法對於國民教育之定位。此部分除了整理學者對憲法. n. al. er. io. 上教育權利之論述外,並著重探討基本國策第 159 條「平等受教育機會」條款之. i n U. v. 意義。最後,則探討如何以多元文化主義充實「平等受教育機會」之內涵,使我. Ch. engchi. 國憲法對於不同族群學生之需求更為敏銳。. 本文第四章討論法律如何「兼顧容納」宗教。宗教的「兼顧容納」是宗教憲 法學上一個獨立且重要的議題。在此一議題上,我國大法官釋字第 490 號解釋與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近年來之見解不謀而合,亦即站在「形式中立」之立場來處理 宗教行為與一般法律規範之衝突。但宗教多元文化主義者則對「形式中立」立場 提出質疑,認為此一立場並未正視宗教對一個人的深刻意義,對信徒而言,「形 式中立」可能恰恰是不中立的。 綜合前面各章之討論,本文第五章將針對本論文之主題─國民教育應如何兼 18   .

(31) 顧容納宗教自由─提出筆者之看法。筆者認為,為了使具虔誠宗教信仰學生有「平 等受教機會」 ,其宗教身分認同應獲保障。我們也需要重視宗教父母之信仰傳承, 因信仰傳承是「宗教自由」的重要部分。然而宗教學生與父母在主張其憲法上的 權利時,亦不能以此全盤否定公民教育之重要性。而本文亦主張,學生與父母的 宗教自由與公民教育之核心目的─「民主教育」為其中重要項目─是可以並存 的。因此,若某一教育措施侵害學生與父母的宗教自由,又與民主教育無直接關 係,學生應具有豁免於該措施的權利。而在不違反「政教分離」原則下,我們甚 至可以嘗試在教育環境中導入某些宗教元素,這不僅使宗教學生得以有一個更為. 政 治 大. 友善的學習環境,也進一步促進了民主教育之精神。. 立. 本論文第六章總結性的探討我國教育規範與教育實踐在不同的教育領域中. ‧ 國. 學. 應分別作出何種調整,以建構一個兼顧信仰與學習的教育環境。在「私立宗教學 校」的部分,本文將著重探討私立學校從事宗教儀式的自由以及教科書的選擇. ‧. 權。私立學校法第 7 條規定「私立學校不得強制學生參與宗教儀式」,此一規定. Nat. sit. y. 是否有存在的必要?私立學校可否豁免於教科書「審定制」之外,自主選擇合適. n. al. er. io. 的教科書?在「公立學校」的部分,本文認為,為了確保學生的宗教自由,應使. i n U. v. 其免於接受某些侵害或限制宗教自由的教育措施與課程。另一方面,本文也主張. Ch. engchi. 應該在公立學校中建立正規宗教課程,使學生得依其不同信仰進行選修。本文認 為,在適當的設計之下,學校中的正規宗教課程不必然違反政教分離原則,甚且 有助於使學生的宗教身分成為學校生活中正常、積極的元素。使虔信學生得以在 一個尊重並承認其宗教身分的環境中開展其宗教認同。本文曾在前文提及,台北 新約教會信徒由於拒絕依法申請辦理在家教育,遭到區公所裁罰,因而向台北市 政府訴願會提出訴願。本章的最後一部分也將介紹此一訴願案,並探討新約教會 信徒可否基於宗教信仰,而主張豁免於在家教育法規範的適用範圍之外。. 19   .

(32)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33) 第二章  多元文化主義與憲法  本研究主題係從多元文化主義的觀點來探討國民教育階段中的宗教自由。本 章將首先引介多元文化主義的核心內涵,以及多元文化主義在憲法理論上的應 用,以為本論文的後續討論建立基礎。筆者期待本章對於多元文化主義核心內涵 的鋪陳,猶如「種子」一般深深埋下,而能夠在以下論及「教育」(第三章)、 「宗 教」(第四章),以及「教育對宗教的兼顧容納」(第五章)的各章節中,得到更充 分與更細緻的發展。. 政 治 大. 民主憲政國家的憲法是以傳統自由主義為藍本所建立的,而自由主義憲法的. 立. 兩大基本特徵乃是「獨立自主個體的自我決定」和「國家中立」。此二者也同樣. ‧ 國. 學. 展現在我國傳統的憲法理論中,特別是學者對於「人性尊嚴」的闡釋與理解。但 是本章第一節將指出,對於人性尊嚴的個人主義式的理解,並不必然符合我國憲. ‧. 法上的明文規範。憲法增修條文第 10 條的各項規定,其實已為「以群體身分為. Nat. io. sit. y. 區別」的基本權利保護,劃定了開展的空間。. n. al. er. 第二節將探討文化身分認同對於個人的重要性。本文將援引美國二十世紀下. Ch. i n U. v. 半葉種族融合教育之經驗,以及多元文化主義者對於文化認同與個人自由的分. engchi. 析,指明僅僅將個人抽象的視為一個「獨立自主個體」是不夠的。我們除了承認 人是「獨立自主」的,還必須承認她是一個活在文化群體中,具有「獨特文化觀 點」的個人。她有權利維繫其獨特文化認同,並使自己與子女能在其中自由生活。 第三節將介紹多元文化主義者對於「國家中立」的質疑。多元文化主義者認 為國家是不可能在文化事務上維持中立的,而法律亦是一種特殊生活方式的表 達。追求「公正」並非藉由一味強調「中立」─因為中立只是一種迷思─,而是 藉由積極「引入差異者的觀點」 ,使不同文化群體的價值觀與生活方式亦能獲得 尊重與承認。在釋憲程序上,這要求釋憲者將多元價值注入基本權利的解釋與適 21   .

(34) 用中,並以多元文化的平等共存為憲法解釋的重要目標。.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22   . i n U. v.

(35) 第一節  以「自我決定」與「國家中立」為特徵 之自由主義憲法  一、「自我決定」原則與「國家中立」原則作為自由主義的 核心特徵  「自我決定」原則與「國家中立」原則是傳統自由主義的兩大核心特徵。而 二者也是互為表裡,缺一不可的。從「自我決定」的角度來說,自由主義是一個. 政 治 大. 帶有濃厚個體主義色彩的信念1,極度尊重個體的自主性以及個體之所以為個體. 立. 的價值。2而為了尊重並確保個體的自主性、獨立性和平等尊嚴,自由主義即要. ‧ 國. 學. 求國家必須堅守「國家中立」原則。3。再從「國家中立」的角度來說, 「國家中 立」原則的內涵是:國家和統治者不得認為其具有比其他公民更為優越的善觀. ‧. 念,或者認為國家本身即比個別公民更為崇高。4「國家中立」原則的正當性在. Nat. sit. y. 於:每個人都具有對於美好生活的想法,但是沒有人可以說他的想法是更為優越. n. al. er. io. 的。而且即便真有某種價值觀是較為優越的,也沒有人應該被強迫接受此種價值. i n U. v. 觀,我們仍然應該容許個體在他們人生中自主的以各種方式來驗證某種價值觀的. Ch. engchi. 正確性。5從這個角度來說, 「國家中立」原則的確是源自於一種對於個體自主性、 個人自我決定的強烈信念。. 二、憲法作為保障個人權利的中立框架  而由於民主國家的憲政體制是落實自由主義政治理論最重要,甚至是唯一一                                                         1. 江宜樺, 《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頁 104 (2000 年)。. 2. 江宜樺,前揭書,頁 104。. 3. Ronald Dworkin, Liberalism, in PUBLIC AND PRIVATE MORALITY127 (Stuart Hampshire ed., 1978).. 4. BRUCE ACKERMAN, SOCIAL JUSTICE IN THE LIBERAL STATE 11 (1980).. 5. Id. at 11. 23 .  .

(36) 種的政治體制。6因此, 「自我決定」原則與「國家中立」原則也體現在當代憲政 主義國家的憲法中。美國學者 Michael Sandel 指出,自由主義的政治理論強調個 人權利優於公共利益,而個人自由的確保也與民主自治和多數決定相互對立。7而 在具體落實這些自由主義信念的國家機制中,最重要的就是憲法法院。8Sandel 認為,憲法法院透過對於憲法基本權利的解釋,將個人權利界定為對於多數決原 則的限制。而美國聯邦最高法院近年來也更強烈的主張,對於基本權利的界定不 應涉及任何特定的道德、宗教或經濟信條,維持中立原則是一種對於自由獨立個 體的尊重。9. 政 治 大. 德國聯邦憲法法院法官 Udo Di Fabio 也指出,德國基本法中的人性圖像是. 立. 「關於何謂幸福的定義,純粹是個人之物」,10國家不應干預個人對於幸福的定. ‧ 國. 學. 義和追求。在這樣的人性圖像中,每個人都有著一種天生的性能,能夠自我負責 的去形塑他的人生,每個人也應享有完全的自由,去自主的掌握他的命運。11也. ‧. 正因如此,基本法才會將最重要的個人基本權利擺在憲法的開頭。而這樣一種尊. Nat. sit. y. 重個人自我決定,要求國家必須在人類幸福的問題上保持中立的基本權利觀,也. n. al. er. io. 是需要藉由憲法法院的解釋才得以展現出來。12. Ch. i n U. v. 本文以下將以美國最高法院在二次大戰後,在思考言論自由權利內涵以及保. engchi. 障目的為何時,其立場的轉變為例,來進一步說明憲法基本權利以及憲法法院對 於基本權利的解釋,如何在當代具體實現了自由主義的「自我決定」原則和「國 家中立」原則。                                                          6. 顏厥安, 〈自由主義與憲政體制之建立〉 ,李鴻禧等合著, 《台灣憲法之綜剖橫切》 ,頁 421 (2002. 年 12 月)。 7. MICHAEL J. SANDEL, DEMOCRACY'S DISCONTENT : AMERICA IN SEARCH OF A PUBLIC PHILOSOPHY 25,. 28 (1996). 8 9. Id. at 28. Id.. 10. Udo Di Fabio, Einführung in das Grundgesetz, in: Grundgesetz, 42 Aufl., 2009, S.11.. 11. Udo Di Fabio, (見註 10), S.11. 12. Udo Di Fabio, (見註 10), S.11 24 .  .

(37) 三、以美國最高法院對於「言論自由」權利內涵的界定為例  Michael Sandel 檢視美國最高法院於二次大戰後對於言論自由所作成的判 決,發現最高法院在解釋言論自由的權利內涵時,逐漸要求國家必須在「何謂善 美生活」的問題上保持中立,並認為由於個人是一個「自由、獨立的個體,不受 任何先於選擇的道德紐帶的束縛」,國家中立即展現了對於此一自主個體的高度 尊重。13 從歷史角度觀之,在 1940 年代至 1950 年代之間,美國最高法院雖然竭力捍. 政 治 大 間保持中立。但是 1970 年代以後,最高法院開始以「內容中立」(content neutrality 立. 衛言論自由,但並不認為應該無視於不同言論的不同價值內涵,而在各種言論之. ‧ 國. 學. doctrine)原則檢視對於言論之規範的合憲性, 14 並且認為政府雖然可以管制言 論,但是不應以對於該言論的贊成或反對來作為管制的基礎。而隨著「內容中立」. ‧. 原則的提出與確立,憲法學說上關於為何保障言論自由也開始出現了轉向的趨. sit. y. Nat. 勢。傳統理論認為保障言論自由是為了「追求真理」與「實行自治」,因此某程. io. al. er. 度上言論自由的權利性格是帶有公共性色彩的;但是 80 年代以後, 「個人自我實 現」與「表現自我」開始成為法院與學說上用來證立言論自由的正當性的主要理. n. v i n Ch 在此一觀點之下,言論自由之基本價值在於保障個人發展自我、實現自我 engchi U. 據。15. 與完成自我。16尊重個人的言論自由也就是尊重個體獨立自主的進行價值判斷的 能力。 比較聯邦最高法院分別於 1952 年與 1978 年所作成的兩個判例,即可發現此.                                                         13. SANDEL, supra note 7, at 55. 14. 最高法院首次清楚論及此一原則是在 1972 年的 Police Department of the City of Chicago v.. Mosley, 408 U.S 92(1972)。最高法院在該案中指出:「特別是,第一增補條文意指政府無權因為 言論的思想、觀點、主旨和內容,而對該言論加以限制。」 15. 16.  . SANDEL, supra note 7, at 79-80. 林子儀, 〈言論自由之理論基礎〉 ,《言論自由與新聞自由》,頁 34-35 (1997 年 6 月)。 25 .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禪宗的大德們,除了造廟、修塔而外,還能作些什麽?中國佛教進入了從來未有的 險惡階段。」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設有文教法律碩士班及原住民文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86),討論中國佛教諸宗的禪學貢 獻。一九八七年,這位學者還編成一部會議論文集《頓與漸:中國思想裡的覺悟之路》 (Sudden and

教育局課程發展處藝術教育組 Arts Education Section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stitute.

英國人,自我教育的學者。獨 立發現四元數可簡化為空間向 量,而仍然滿足電磁學的需求. Heaviside

年級 教學重點 學科活動 價值觀及態度 三年級 主題:粵劇 中文科:認識粵劇的背景

使學生認識中國文化的優 點,加強學生對中國文化的 尊崇,及培養學生對其他民 族、他們的文化、價值觀及 生活方式,採取一個積極的

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 |英國語文教育| 藝術音樂教育 | STEM 教育 全球意識與文化敏感度 |體驗學習| 接觸大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