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企業行動學習研究之趨勢分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企業行動學習研究之趨勢分析"

Copied!
10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圖書資訊學研究所 碩士學位論文

Department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Master Thesis

企業行動學習研究之趨勢分析

Business Mobile Learning Research Trend: A Bibliographical Analysis

陳怡鈞 Yi-Chun Chen

指導教授:林維真 博士 Advisor: Weijane Lin, Ph. D.

中華民國 105 年 10 月

October, 2016

(2)
(3)

致謝

原以為能在很短的時間就拿到畢業證書,但一年前踏上公職之路後,整個時 程都被打亂了。一邊工作一邊撰寫論文,真的需要很大的自制力,很感謝這一路 陪我走來了人們,讓我終於能夠完成這本論文。

首先要感謝的就是我的指導教授維真老師。老師自己的工作非常忙碌,卻還 是花了許多時間和我討論在研究時遇到的問題,即使再忙再累,也總是帶著微笑 親切的指導我。除了論文上的指導,也從老師那裡獲得了許多做事的技巧和處事 態度。也要謝謝岳修平老師和徐新逸老師給我在論文上的建議,讓我的論文內容 可以更為完善。另外還要特別感謝岳老師在研究所期間給予我機會進行活動規劃 的工作,從中學習到的技巧令我受益良多。

此外也要謝謝圖資研究所R02 的大家,因為有這群優秀的同學,讓我更砥礪 自己要把事情做得更好。特別感謝中哲、璟毅和伊岑,因為有你們的扶持,讓我 度過了許多研究所期間辛苦的時光。另外要感謝友研的明心、怡倫、映廷、睿麟、

悅綺、傅安,開始工作後總覺得,再也找不到和這些人一樣團結、能力又這麼強 的團隊了吧!另外也要感謝一起打球的球友們至中、可捷、景智、佳君、柏成、炫 章,你們就是我的精神糧食,和你們在一起時總能不經意的大笑。也要感謝遠在 美國的朋友宗甫,陪我度過了許多快樂或不快樂的時光。

最後要感謝我的家人,能讓我沒有後顧之憂的完成我的學業,並支持我想做 的每一件事。因為有你們,我才能不斷的朝我的夢想前進。未來我也將帶著這份 對大家的感謝,並希望能發揮所學,朝下一個人生階段前進。

(4)
(5)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企業行動學習相關研究的發展趨勢,主要研究目的為探討企 業行動學習相關研究之生產力分布狀況與分析企業行動學習的研究發展趨勢。首 先利用書目計量分析來瞭解文獻作者、期刊、領域、國家的生產力,再以內容分 析法針對文獻的摘要進行主題分析,並特別挑選出以我國企業為研究對象的文獻,

比較我國與全球在企業行動學習的研究發展上有何差異。資料來源為 Web of Science(WOS)與 Scopus 兩大引文資料庫,年份選定為 1995 到 2014 年共二十 年,以同樣一組關鍵字在兩個資料庫進行檢索並刪除重複資料後,共針對 1585 篇文獻進行分析。

研究結果顯示,美國為企業行動學習研究領域生產力最高之國家,而企業行 動學習相關研究大多分布於社會與教育類的領域。在研究趨勢的分析上,可將企 業行動學習的發展分為低穩定時期(1995-1999 年)、緩慢成長期(2000-2003 年)、 快速成長期(2004-2007 年)、高穩定時期(2008-2014 年)。主題分布情形則顯示 企業行動學習的相關研究著重於探討系統的設計,其中又以流程設計最常被討論 與研究。統計結果亦顯示資訊科技應用能力為企業採納行動學習與否最重要的考 量因素。此外,企業導入行動學習最大的效用為提升學習效果;影響成效最重要 的因素為課程設計。針對我國企業所進行的研究則出現較晚,且文獻數量呈現不 穩定的狀態。

根據研究結果,企業行動學習相關研究趨勢的發展受到行動載具的影響。系 統設計的相關研究仍持續成長,但目前對實際場域應用成效探討的實證研究數量 仍少,可為未來研究主題之參考。

關鍵字:書目計量法、內容分析法、企業行動學習

(6)

Abstract

The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research trend of workplace mobile learning, the purposes of this research are to explore the productivity in workplace mobile learning, and to analyze the research trend in workplace mobile learning. Bibliometric analysis was conducted to describe the state of workplace mobile learning by author, journal, topics and national productivity. And content analysis was employed to discover the related issues and subjects behind the productivity. In addition, local cases of Taiwanese companies were selected for further analysis, and were compared with findings of foreign cases to explore the synchronicity. The research samples of this study were collected from Web of Science(WOS) and Scopus (from 1995 to 2014), and finally 1585 articles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suggested that the USA is the country with highest productivity, and the research field of workplace mobile learning mainly affiliated with the disciplines of social science, and science of education. Further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workplace mobile learning research had been formed by four significant stages:

low-stable stage (1995-1999), slow growth stage (2000-2003), fast growth stage (2004- 2007), and high-stable stage (2008-2014). The main topic discussed in workplace mobile learning was system design, especially process design. Besides, ICT ability i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influencing employees’ attitude toward mobile learning adoption. In addition, most scholars found that the benefit of adopting mobile learning is to promote employees’ learning outcome, which is affected by course design.

Research focused on Taiwanese business is few and appears late.

Based on the results, the research trend of workplace mobile learning kept synchronou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bile devices. While system design remained

(7)

the focus of the related studies, empirical studies that assessed and verified the effectiveness of adopting mobile learning would be of higher demands from the business and industrial sectors.

Keyword: bibliometrics, content-analysis, workplace mobile learning

(8)

目次

中文摘要 ... I Abstract ... II

圖目次 ... VII 表目次 ... VII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 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 ... 5

第四節 名詞解釋 ... 6

第二章 文獻回顧 ... 7

第一節 企業行動學習之發展 ... 7

2.1.1 行動載具發展簡史 ... 7

2.1.2 企業行動學習之定義 ... 8

2.1.3 企業行動學習相關議題 ... 10

第二節 企業導入行動學習之策略方針 ... 12

第三節 影響企業採用行動學習之因素 ... 14

第四節 企業行動學習關鍵成功要素 ... 17

第五節 企業導入行動學習之效益 ... 19

第六節 趨勢分析方法 ... 21

2.6.1 趨勢分析相關研究 ... 22

2.6.2 書目計量法 ... 26

2.6.3 內容分析法 ... 26

(9)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28

第一節 研究設計 ... 28

第二節 研究對象 ... 29

第三節 研究工具 ... 31

第四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 35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 38

第一節 企業行動學習研究文獻數量表現 ...38

第二節 企業行動學習研究文獻生產力分析 ... 40

4.2.1 企業行動學習研究文獻國家生產力 ... 40

4.2.2 企業行動學習研究文獻作者生產力 ... 41

4.2.3 企業行動學習研究領域生產力 ... 44

4.2.4 企業行動學習研究文獻期刊生產力 ... 45

第三節 企業行動學習主題分析 ... 50

4.3.1 總體趨勢分析 ... 51

4.3.2 企業採納行動學習與否之考量因素 ...54

4.3.3 行動學習之系統設計 ... 56

4.3.4 績效評估項目 ... 58

4.3.5 趨勢及現況報導 ... 60

4.3.5 個案報導 ... 61

第四節 臺灣企業行動學習主題分析 ...63

4.4.1 總體趨勢分析 ...63

4.4.2 企業採納行動學習與否之考量因素 ... 66

4.4.3 行動學習之系統設計 ... 68

4.4.4 績效評估項目 ... 70

(1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72

第一節 結論 ... 72

4.5.1 生產力分析 ... 72

4.5.2 企業行動學習研究整體趨勢分析 ... 74

4.5.3 我國企業行動學習研究趨勢分析 ... 76

第二節 建議 ... 78

參考文獻 ... 81

(11)

圖目次

圖2-2-1:企業行動學習導入階段 ... 14

圖4-1-1:企業行動學習研究文獻歷年趨勢 ... 39

圖4-2-1:企業行動學習文獻國家生產力分析 ... 40

圖4-2-2:企業行動學習文獻作者生產力統計 ... 42

圖4-2-3:企業行動學習相關研究所屬領域統計 ... 44

圖4-2-4:企業行動學習文獻期刊生產力統計 ... 46

圖4-3-1:5 大主題發表篇數與年份趨勢 ... 52

圖4-3-2:企業行動學習文獻產業類別統計 ... 53

圖4-3-3:A 類主題發表篇數與年份趨勢 ... 54

圖4-3-4:B 類主題發表篇數與年份趨勢 ... 56

圖4-3-5:C 類主題發表篇數與年份趨勢 ... 58

圖4-3-6:D 類主題發表篇數與年份趨勢 ... 61

圖4-3-7:E 類主題發表篇數與年份趨勢 ... 62

圖4-3-8:主類別 E 之各項產業類別統計 ... 63

圖4-4-1:我國企業行動學習研究相關文獻歷年趨勢 ... 64

圖4-4-2:我國研究五大主題發表篇數與年份趨勢 ... 65

圖4-4-3:我國企業行動學習文獻產業類別統計 ... 66

圖4-4-4:我國研究 A 類主題發表篇數與年份趨勢 ... 67

圖4-4-5:我國研究 B 類主題發表篇數與年份趨勢 ... 69

圖4-4-6:我國 C 類主題發表篇數與年份趨勢 ... 70

(12)

表目次

表2-1-1 行動載具發展時間表 ... 8

表2-6-1 工作場域的數位學習之六大分群與出現頻率最高之關鍵字 ... 22

表3-3-1 產業類別分類表 ... 31

表3-3-2 本研究之編碼表 ... 34

表3-3-3 本研究之編碼表(修正版) ... 34

表4-2-1 生產力高於 4 篇之作者列表 ... 43

表4-2-2 生產力高於 10 篇之期刊列表 ... 47

表4-2-3 期刊生產力標準化 ... 49

表4-3-1 五大主類別文獻篇數統計 ... 51

表4-3-2 A 類各項子類別篇數統計 ... 55

表4-3-3 B 類各項子類別篇數統計 ... 57

表4-3-4 C 類各項子類別篇數統計 ... 59

表4-4-1 我國研究五大主類別文獻篇數統計 ... 65

表4-4-2 我國 A 類各項子類別篇數統計 ... 68

表4-4-3 我國 B 類各項子類別篇數統計 ... 69

表4-4-4 我國 C 類各項子類別篇數統計 ... 71

(13)

第一章 緒論

企業運用行動學習在工作績效與學習支援的情形越來越普及,透過實證研究、

書目計量等方法,過去有許多研究針對企業行動學習的應用進行探討,但個案研 究發現較為片段,結合書目計量方法的相關研究則受限於取樣範圍,缺乏針對國 內企業行動學習發展的整體趨勢分析。本研究希望結合書目計量與內容分析方法,

著重國內資料與發展趨勢的對照,歸納企業行動學習研究領域的重要議題與研究 趨勢,以提供企業界做為參考,了解目前企業界導入行動學習的發展概況及可能 的策略步驟。本章分為四個小節,首先討論本研究之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接著 根據該背景與動機發展出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而後闡述本研究之研究範圍與研 究限制,最後針對「企業行動學習」此一概念進行名詞解釋。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行動載具的使用越來越普及。根據一份國內資通訊服務產業調查報告顯示

(楊政霖,2013),在 2011 到 2012 年間,平板電腦的銷售量成長約 98%;智慧 型手機成長約 44.9%。國外的行動服務相關調查也發現類似結果,在 2008 年,

智慧型手機的銷售量就已經超過桌上型電腦,且差距持續擴大中(Blodget, Gobry,

& Cocotas, 2012),至 2012 年的調查結果發現,目前在已開發國家中,行動電話 的普及率已達100%(Quinn,2012)。受到這樣趨勢的影響,許多企業一改過去 對於工作場域中行動載具的使用之保留態度,開放員工在工作時運用行動載具。

根據Quinn(2012)的研究調查中顯示,目前有超過 70%的員工會利用行動載具 來完成工作。臺灣的企業也有類似的發展,根據 Intel iThome 調查中心(2014)

針對臺灣企業的資訊主管所做的調查結果指出,目前有50%的企業允許、接納並 鼓勵個人自有裝置的使用,且超過半數的企業計劃要採購行動裝置的相關計畫。

在企業中,行動學習的導入可以有協助企業支持正式學習、支援溝通與協作、

(14)

傳遞學習內容、支援工作場域的學習等功用(Garg, 2013)。也因此,行動學習運 用於工作場域中的情形在已開發國家的企業已經十分普遍。而近年來,許多發展 中的國家逐漸發現其員工習慣的改變,意識到利用行動載具進行教育訓練為一個 必要的趨勢,也開始致力於利用行動科技做為教育訓練之用(Pimmer & Pachler, 2014)。甚至有研究強調,企業必須要致力於將學習的任務融入到行動載具中,

才能創造競爭優勢(Intrepid Learning Solutions, 2010)。

過去有許多研究以企業行動學習做為主題進行探討,有些研究欲探討企業導 入行動教育之效益(如:Ahmad & Orton, 2010; Ismael, 2011; Rao & Srinivasan, 2012)。有些則欲了解影響企業導入行動教育與否的決定因素(如:黃曉瑄、林 佩蓉、黃能堂、朱益賢,2008;余鑑、于俊傑、鄭孙珊、張文卿,2012;Huang

& Hsieh, 2012; Cheng, Yu, Huang, Yu & Yu, 2011; Mount & Fernandes, 2013)。亦有 文獻探討企業在導入行動學習時可能遇到的障礙(如:Intel iThome 調查中心,

2014;Intrepid Learning Solutions, 2010; Garg, 2013)。此外,有一些學者針對行動 學的研究發展趨勢進行探討,如Hwang 與 Tsai(2011)針對 2001 到 2010 年間 在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SSCI)資料庫中以「行動學習」或「無所不在學 習(Ubiquitous learning)」為主題的文獻進行分析。Wu, Wu, Chen, ,Kao, Lin 與 Huang(2012)則以書目計量與內容分析法針對 2003 到 2010 年間,以行動學習 為主題的研究之研究目的等議題進行探討。而Hung 與 Zhang(2012)則針對 2003 到2008 年行動學習的研究發展趨勢進行研究。上述趨勢分析的研究經常利用書 目計量法(Bibliometrics)與文本探勘法(Text mining)來進行研究,書目計量法 用來了解不同國家、校院、期刊的生產力以及各年代的主題發展情形,文本探勘 法則用來了解「企業行動學習」的主題架構。

綜觀過去的研究可以發現,目前已經有許多學者針對行動學習的不同面向進 行研究,包含行動學習帶來的效益、導入方式、影響使用意願的因素等。然而,

國內外少有研究針對此一主題進行統整,無法對此一主題的發展現況做廣泛而深

(15)

入的了解。朱則剛與王國聰(2002)提出,期刊論文的發表可以顯示一個學術領 域的研究活力;某一特定主題的篇數多寡更可以反映出該領域的研究趨勢。因此,

本研究將利用書目計量法針對企業行動學習此一領域的作者、主要刊物、學科領 域及國家進行生產力分析,了解何者為企業行動學習此一主題貢獻最多者。此外,

本研究亦利用內容分析法針對企業行動學習中不同主題的篇數多寡進行分析,以 了解此一研究領域的研究趨勢。並期能從中找出企業行動學習此一研究領域中尚 待深入探討的主題。並提供企業界做為參考,了解目前企業導入行動學習的發展 概況及可能的策略。此外,亦期望研究結果能找出此領域之核心作者、機構、國 家,以提供圖書館做為資料徵集與淘汰時的參考。

(16)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從上述內容可以得知,企業行動學習的發展已經有一段時日,但目前卻少有 研究者針對企業行動學習的發展趨勢進行探討。本研究欲彌補此研究缺口,預期 利用書目計量法與內容分析法針對此議題進行探討,以了解企業行動學習的發展 脈絡,並能鑑往知來,進一步探討未來企業行動學習可能的發展趨勢,並特別針 對我國在企業行動學習研究上的發展情形進行分析,以瞭解我國在此一研究領域 與其他國家。具體而言,本研究之研究目的如下:

一、探討企業行動學習相關研究之生產力分布狀況 二、分析企業行動學習的研究發展趨勢

為達到上述的研究目的,發展出下列的研究問題:

一、 探討企業行動學習相關研究之生產力分布狀況 1. 企業行動學習研究之國家生產力情況為何?

2. 企業行動學習研究之作者生產力情況為何?

3. 企業行動學習研究主要的研究領域為何?

4. 企業行動學習研究之期刊生產力情況為何?

二、 分析企業行動學習的研究發展趨勢

1. 企業行動學習研究隨著年代之發展趨勢為何?

2. 企業行動學習研究所關注的主題有哪些?

3. 企業行動學習研究的主題隨著年代之發展趨勢為何?

4. 臺灣在企業行動學習的研究發展情形如何?

(17)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

一、研究範圍

根據研究目的,本研究以Elsevier 公司所提供的 Scopus 資料庫及 Thomson Reuters 公司提供的 Web of Science(WOS)資料庫進行檢索,檢索時利用

「(business OR enterprise OR workplace OR organizations OR employee OR staff ) AND (m-learning OR “mobile learning” OR “ubiquitous learning” OR m-training OR “mobile training” OR “technology-based training”)」做為檢索詞彙進行檢索,

並將資料的年代限定在1995-2014 年間,語言限定為英文。

二、 研究限制

1. 本研究利用 Scopus 及 WOS 兩大資料庫進行資料檢索,雖然兩大資 料庫所蒐集的文獻十分豐富,但仍有部分文獻未收錄於 Scopus 或 WOS 資料庫中,若相關文獻未收錄在此二資料庫中,則在分析時便 會產生遺漏,故在推論研究結果時須謹慎。

2. 本研究透過文獻探討的結果,決定以「(business OR enterprise OR workplace OR organizations OR employee OR staff ) AND (m-learning OR “mobile learning” OR “ubiquitous learning” OR m-training OR

“mobile training” OR “technology-based training”)」做為檢索的關鍵詞 彙,雖已盡量將相關概念的詞彙納入,但仍可能遺漏不包含此組關鍵 詞彙的相關文獻。

3. 在進行「作者生產力」的分析時,僅針對第一作者、通訊作者做計算,

可能遺漏其他對論文亦有貢獻的非第一作者。

(18)

第四節 名詞解釋

1. 行動學習(Mobile learning; M-learning)

本研究中所指涉之「行動學習」表示使用者透過行動載具,在非固定的時 間、地點進行學習的活動。而行動載具包含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PDA 等手 持式工具,但不包含筆記型電腦。

2. 企業行動學習(M-learning in business)

本研究所指稱之企業行動學習為「企業管理者或員工在工作場域中,利用 行動載具進行非固定時間、地點的學習活動」。

(19)

第二章 文獻回顧

本章節首先針對針對企業行動學習的發展概況進行探討。再根據前人的研究 針對企業行動學習的相關主題概念進行回顧,最後探討過去針對某一特定主題進 行趨勢分析的研究,以確立本研究之研究設計。

第一節 企業行動學習之發展

2.1.1 行動載具發展簡史

行動載具的發展在20 世紀開始萌芽,世界上第一台個人數位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以下簡稱 PDA)是由 Apple 公司在 1992 年所推出的 Newton,

但當時銷售的狀況並不佳;直到1996 年,Palm Computing 公司改良了 PDA 的手 寫技術推出新的產品PalmPilot 掌上型電腦,才使得 PDA 獲得市場的認同,其他 的PDA 廠商與作業系統也紛紛湧現(李永立,2012)。然而到了 2002 年,Palm Computing 公司的 PDA 市占率逐漸下降,取而代之的是微軟公司推出的 Windows Mobile 系統。微軟公司更在同年推出 Pocket PC (簡稱 PPC),此後 Windows Mobile 系統便一直為 PDA 佔有率最高之作業系統(李永立,2012)。第一台智慧 型手機則是由IBM 在 1992 年 11 月推出的 IBM Simon,該產品僅有 1 到 1.8MB 的儲存空間,須利用觸控筆來撥號與輸入(無姓名,2013)。

21 世紀以來,則是行動載具快速發展的時期。2002 年微軟公司推出 Windows XP tablet PC edition,使得平板電腦漸漸開始流行。2010 年 Apple 公司推出 iPad,

造成一股新的平板電腦使用熱潮,2011 年 3 月推出的 iPad 2,則是各代 iPad 產 品中銷售量最高的一代(linli, 2015)。而在電子書閱讀器的發展上,1990 年代電 子書的專用閱讀器首先被推出,但直到Amazon 公司在 2007 年推出 Kindle 電子 書閱讀器後,才大幅改變了人們的閱讀習慣。而在Kindle 電子書閱讀器推出後,

也陸續有許多不同的電子書閱讀裝置被推出(林維真、黃瀞瑩,2013;林維真,

(20)

2013)。此外,21 世紀更是智慧型手機的發展的高峰期,Apple 公司於 2007 年推 出第一代iPhone,開啟了智慧型手機發展的旋風;至 2012 年,全球智慧型手機 的市佔率最高的廠商為Samsung 與 Apple。智慧型手機的普及也帶動了行動 App 快速的發展,App Store 於 2008 年 7 月推出,同年的 10 月,Google play 亦出現 在市場上(楊正霖,2013)。上述行動載具的發展,皆可能影響企業對於行動學 習的應用,時間簡史整理如表1 所示。

表2-1-1

行動載具發展時間表(本研究整理)

年代 事件

1992  第一台 PDA 上市

 第一台智慧型手機(IBM Simon)上市 1996  Palm Computing 推出 PalmPilot 掌上型電腦 2002  微軟公司推出 Pocket PC

 微軟公司推出平板電腦 2007  Amazon 公司推出 Kindle

 Apple 公司推出 iPhone 手機 2008  App store 上市

 Google Play 上市

2010  Apple 公司推出 iPad 平板電腦 2011  Apple 公司推出 iPad 2 平板電腦

2.1.2 企業行動學習之定義

「 行 動 學 習 」 一 詞 在 英 文 中 可 直 譯 為 “Mobile learning” 或 是 “Action learning”。Action learning 為早期行動載具尚未普及時所常用的名詞,指稱一種 學習的方式,為透過自身或團體的經驗來進行學習,藉此找出問題解決的方法(林 傑聖、林怡均,2013)。Mobile learning 則為近期較常見的譯法,林傑聖與林怡均

(2013)提出構成 Mobile learning 的四項要素:在設備上,須具備行動載具與無 線網路科技等軟硬體設備;在活動上,具有學習活動特色;在內容上,為學生主

(21)

動學習,並能以情境化方式進行學習;在環境上,學習的環境能打破時間與空間 的限制。

行動學習與數位學習(Electronic learning, 簡稱 E-learning)的概念略有不同。

根據Quinn(2012)的定義,行動學習是由行動運算(Mobile computing)與數位 學習所交織而成,可以提供學習者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進行學習(Abernathy, 2001)。Woodill(2010)則認為,行動學習不僅是將數位學習的內容放置到行動 裝置上,更是以一種完全不同的觀點來看待學習者,提供員工快速學習的可能。

由此可以發現,行動學習所涵蓋的範圍較數位學習來的廣,甚至可以說行動學習 本質上只是數位學習的延伸(Brown, 2003)。

而針對「行動學習」一詞的定義目前仍是眾說紛紜,許多研究將重點放在學 習時使用的載具上,認為行動學習即是利用手持式的載具,如手機、PDA、MP3 等工具所進行的學習(Intrepid Learning Solutions, 2010)。而 Ashridge(2011)則 將行動學習定義為「一個手持的科技工具,搭配無線網路與行動電話網路一起使 用。可用來促進、支持、增進與延伸教學」(Ashridge, 2011; 轉引自 Garg, 2013)。 另外也有學者將之定義為「學習者不在一個固定、預先設定的地點進行的各種學 習,或是當學習者運用行動科技來進行學習的活動。」(O’Malley, Vavoula, Glew, Taylor, Sharples, 2005)。

目前少見文獻直接針對「企業行動學習」一詞做出定義,類似的概念是由 Pimmer 與 Pachler(2014)提出的工作場域之行動學習(Work-based mobile learning),在其研究中其將之定義為「了解且有能力使用行動載具在工作的場域 中,來面對不同的情境,且包含工作中的學習之過程」。另外有研究提到,企業 中所認為的行動力為「能夠在任何地點或裝置上進行工作的能力」(Citrix and Vanson Bourne, 2012)。

綜整上述學者們的觀點,本研究發展出企業行動學習的定義為「企業管理者 或員工在工作場域中,利用行動載具進行非固定時間、非固定地點的學習活動」。

(22)

2.1.3 企業行動學習相關議題

過去有一些研究針對「行動學習」此一主題之研究發展趨勢進行探討。其中,

在 Hung 與 Zhang(2012)的《Examining mobile learning trends 2003–2008: a categorical meta-trend analysis using text mining techniques》一文中,利用書目計 量與文本探勘法針對2003 到 2008 年間行動學習的研究發展趨勢進行研究。該研 究以 “Mobile learning” 與 “M-learning” 做為關鍵字在 Web of Science(WOS)

資料庫中進行檢索,並限定文獻類型為期刊文獻或是會議文獻,共檢索出119 篇 相關文獻。研究結果顯示,行動學習的相關研究在 2003 到 2005 年是第一個高 峰,2007 到 2008 年是第二個高峰。而根據作者所屬國籍進行分析,發表最多與 行動學習相關文獻的國家為臺灣(27.73%),其次為美國(15.13%)、南韓(9.27%)、 中國(7.56%)與英國(6.72%)。而以作者所屬校院進行分析,發表最多論文的 學校依序為國立中央大學(臺灣)、淡江大學(臺灣)、國立交通大學(臺灣)、 阿薩巴斯卡大學(加拿大)、國立台南大學(臺灣)。而以文獻所屬期刊來進行分 析,發表最多行動學習相關文獻的期刊依序為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 、 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 Computers & Educa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這五份期 刊所發表的文獻共佔了整體的68.06%。

Hung 與 Zhang(2012)再以文本探勘技術將檢索到的 119 篇文獻中的 115 篇 文獻摘要進行分群分析,分析結果將行動學習的研究主題分成4 大階層,底下共 分成12 個群組,其分析的階層架構如下所示,括號內的數字代表相關的文獻數 量(Hung & Zhang, 2012):

 行動學習(115)

 策略與架構(22)

1. 行動學習之策略與架構(9)

(23)

2. 協作式行動學習(7)

3. 互動式行動學習(6)

 接受度與其他議題(18)

4. 行動學習的接納(7)

5. 內容保護、資料轉換與管理(11)

 效用、評估與個人化系統(50)

6. 行動學習之效用(13)

7. 行動裝置的適用性評估及智慧型導引系統(15)

8. 個人化行動學習系統(9)

9. 行動學習費用(14)

 行動學習個案研究(25)

10. 在 K-12 環境中的行動學習(7)

11. 應用於訓練的行動學習(9)

12. 應用於工程教育、語言學習與音樂學習的行動學習

其中,第6 個群組(行動學習之效用)在 2003 到 2005 年與 2007 到 2008 年 間都有快速的成長,而第4 個群組(行動學習的接納)、第 7 個群組(行動裝置 的適用性評估及智慧型導引系統)、第9 個群組(行動學習費用)與第 12 個群組

(應用於工程教育、語言學習與音樂學習的行動學習)在2007 到 2008 年間有快 速的成長。

縱然其研究對於行動學習的議題有深入及廣泛的探討,但其研究的資料收集 年代迄今已有一段時間,在這幾年間,行動學習有著極快的發展。此外,其研究 僅以Web of Science(WOS)資料庫做為資料收集的來源,可能忽略未收錄在 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SSCI),但與行動學習相關的研究。因此,本研究同時以 WOS 與 Scopus 資料庫做為資料收集的來源,以收集更廣泛的相關文獻。

Wu 等人(2012)的研究則有別於 Hung 與 Zhang(2012)的研究,將分析的

(24)

重點放在行動學習相關研究的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結果等不同的面向上。

在其研究中,利用書目計量與內容分析法針對2003 到 2010 年間,以行動學習在 教育情境中的應用為主題的文獻進行分析。資料來源為 Wiley、InterScience、

SAGE、SDOL 與 ERIC 等資料庫,共分析了 164 篇文獻。其研究結果發現大部 分以行動學習為主題的研究有以下特點:

1. 將焦點放在其效用,接續為系統設計。

2. 研究方法大多為調查法或實驗法。

3. 研究結果大多為正向的。

4. 目前最常被用作行動學習的載具為行動電話與PDA,但可能被其他 發展中的科技工具所取代。

5. 行動學習最常被應用在高等教育中,其次為應用在國小教育中。

6. 最常被引用的文獻大多以系統設計為主題,接續為效用評估。

另有專書是以行動學習為主題進行探討,例如在Mantyla(2009)所著的《The learning advantage : blending technology, strategy, and learning to create lasting results》

一書中,即針對行動學習的設計方針、效益、影響行動學習成效的因素及運用行 動學習的策略與步驟進行探討。本研究參考上述論文及專書所提出之行動學習的 不同面向,針對企業行動學習的相關文獻進行探討,了解在企業的情境中,行動 學習的相關研究有哪些學者們關注的議題。並根據文獻收集的結果進行架構之調 整,最後以「企業導入行動學習之策略方針」、「影響企業接納行動學習的因素」、

「企業導入行動學習之效益」、「企業行動學習關鍵成功要素」等四個不同的主題 進行相關文獻之探討。

第二節 企業導入行動學習之策略方針

企業在導入行動學習時,往往必須先經過審慎的規劃,才能達到預期的成效。

過去一些研究即在探討企業若要成功導入行動學習,應規劃的步驟為何。如

(25)

Intrepid Learning Solutions(2010)的研究中提到,企業在導入行動學習之前,通 常會先進行小規模的試驗。而要成功的導入行動學習則必須包含下列五個步驟:

評估與計畫、科技工具的選擇、教學內容傳遞、技術支援、評估。Kaleem(2015)

則提出企業要成功實施行動學習須包含6 大步驟:需求分析、成本分析、決定使 用的裝置、課程設計、選擇編輯工具、選擇傳遞方式。

Woodill(2010)則提出七個企業在進行導入時的建議步驟:

 評估並計畫企業對行動學習的需求

 了解目標使用者及其使用情境

 了解科技運用上的能力限制

 發展合適的行動學習內容

 設計互動式及圖像化的介面以方便使用

 設計出行動學習應用工具的原型

 使用目標使用者的行動載具來評估行動學習的應用工具

Mantyla(2009)則提到,企業在導入科技工具做為教育訓練之用時,需特別 注意載具的選擇、需求的評估,以及將學習資源與組織策略計畫整合。具體而言,

企業在將學習內容與科技工具進行整合時,有以下幾點應注意的事項:

 在應用科技技術時,要確保焦點在學習者身上

 整合完的學習內容必須能配合不同世代及個別學習者的學習風格

 選擇的科技技術或工具必須要與企業的學習需求策略緊密配合

 學習的內容在現實生活中必須容易為學習者所傳布

 設計者和訓練者在採用新科技之前,必須對不同工具對應到的學習目 標與學習任務有全盤的了解

 選擇合適的科技工具,第一時間獲得它,並吸引學習者使用

 進行需求評估時,必須考量學習者能否取用科技工具

 設計者和訓練者必須有能力將學習的工作與企業的策略計畫結合

(26)

另有一些研究探討企業在導入行動學習時會經歷的階段。李業成(2001)針 對我國24 家企業進行深度訪談及個案研討後提出,企業在導入網路學習系統(e- learning system)時共有三個不同階段的程序,第一階段為導入動機及導入前之 準備事項,在這個階段中,「擴大訓練需求」與「高階決策者了解數位學習的效 能」為影響導入決策的兩大重要因素。第二階段為系統架構,第三階段則為學習 活動的深度與廣度。嵇珮珍(2002)則將企業導入電子化學習的整體導入架構分 為準備(prepare)、設計(design)、執行(execute)、評估(evaluate)四階段,在 不同的階段中,皆有不同的因素會影響最後的成效。例如,在準備階段,高階主 管的支持與資源的預備為重要的因素:而在執行階段,技術的支援及學習環境的 營造則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張育誠(2005)則認為企業在導入 e 化時會經歷分析、

設計、計畫、啟動、監控與評估等5 大步驟。

綜上所述,本研究將企業導入行動學習的歷程分為前導調查期、系統設計 期、系統評估期三個時期,如下圖所示。

圖2-2-1:企業行動學習導入階段

在前導調查期中,企業管理者必須先了解影響員工採納行動學習的因素為 何。在完成前置的調查後進到行動學習相關平台、內容的系統設計期。而在正 式導入後,則進行後期的效用評估,並調查影響成效的因素。

第三節 影響企業採用行動學習之因素

企業在導入新系統、新計畫時,往往會考量許多不同的因素,過去有許多研

前導調查期 系統設計期 系統評估期

(27)

究針對此議題進行探討。其中,Weill 與 Olson(1989)在其個案研究中發現,影 響一間公司能否成功導入資訊科技的因素包含高階主管的支持及員工滿意度等 多項因素。而管理者與員工在決定接納新系統與否時,又會受到不同的因素所影 響。過去的相關研究亦可依此分類,大致將影響企業導入新系統、新計畫時的影 響因素分成從員工的角度或從管理者的角度進行探討,以下分別針對此二面向的 相關研究文獻進行介紹。

A. 員工端

Lee、Hsieh 與 Chen(2013)利用科技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來檢驗組織中的員工對於數位學習系統的態度及接受程度。研究結果顯示,

員工所認知數位學習系統的有效性(Perceived usefulness, PU)與易用程度

(Perceived ease of use, PEU)會影響其使用意願。而有用性與易用程度又受到組 織支持與使用者過去的經驗影響。

Cheng、Yu、Huang、Yu 與 Yu(2011)則針對《天下雜誌》前 1000 大製造 業、前500 大服務業、前 100 大銀行業進行抽樣,並利用整合科技接受理論(Unified theory of acceptance and use of technology, UTAUT)做為理論基礎來探討臺灣此三 大行業利用行動科技進行學習的接受情形及其影響因素為何。研究結果顯示,若 重要他人對於行動學習持正向態度,則員工會較願意接受行動學習。另外,年輕 的女性較容易受到社交關係的影響。而預期表現與預期付出努力在此研究中則沒 有顯著影響。

余鑑、于俊傑、鄭孙珊與張文卿(2012)亦以整合科技接受理論做為基礎進 行研究。該研究中利用問卷調查法針對台北市67 家綜合旅行業為母體進行抽樣,

以了解影響臺灣旅遊業員工接受行動學習與否的因素。研究結果指出,績效期望、

付出期望與群體影響對使用意願有正向的直接影響,其中又以付出期望之影響較 大、其次為群體影響、最後為績效期望。而性別、年齡、員工經驗、自願性對於 前述三個因素皆有調節的效果。

(28)

Saleemd 與 Rashid(2011)則是利用焦點團體法及問卷調查法針對巴基斯坦 的銀行員工進行調查,了解影響其接受行動銀行與否的因素。探討的因素分為組 織因素、科技因素、策略因素、功能因素、經濟因素等五個不同的面向。研究結 果顯示,組織的彈性、科技的創新程度、策略的支持度、新科技功能的表現對於 行動銀行的接受度有正向的關係。而成本的投入與行動銀行的接受度則有負向的 關係。

B. 管理端

岳修平、劉伊霖、陳姿伶與陳國棟(2010)利用問卷調查法針對 2003 到 2006 年度,獲得國家型數位學習計畫補助建置企業學習網之企業進行研究調查,其結 果顯示,主管支持、員工學習需求、資訊基礎建設、團隊成員投入度、數位學習 平台效能、專案團隊專業性、及組織文化等為影響企業導入數位學習之重要影響 因素。

Mount 與 Fernandes(2013)則針對 Science City York 的資訊部門中的高階 主管進行線上問卷調查,並以科技接受模型為理論架構,探討其採納自由軟體與 否的決策因素。研究結果顯示,影響自由軟體系統接受度最重要的因子為期望的 表現。換言之,除非自由軟體系統比公司現階段的資訊系統還要好,否則公司並 不會有使用的意願。另外,安全議題對於自由軟體系統的使用亦有重要的影響。

郭更生、別蓮蒂、商倩鳳與張洪瑞(2003)則是利用個案研究法針對國內率 先採用無線應用協議(Wireless application protocol, WAP)技術的廠商進行調查,

以了解臺灣企業在決定採用WAP 創新技術時,會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進而建 構出企業採用創新技術之整合性決策架構。研究將可能的影響因素分成四大類:

市場因素、技術因素、產業環境與組織因素。市場因素包含網路效應與先佔優勢;

技術因素包含技術的包容性、複雜性與變動性;產業環境包含產業競爭情況、與 技術供應商之互動;組織因素則包含企業營業規模、既有產品範圍、高階主管支 持、技術能力。

(29)

莊世杰與賴志松(2004)則使用與上述研究較為不同的研究方法針對此議題 進行探討。其研究是透過實驗室實驗法,以具有管理相關背景的大專院校學生為 主要測試對象,請受試者想像其在某一個情境中,進行是否導入企業資源管理系 統的決策。從研究的結果可以發現,一個企業的管理者在決定是否採用企業資源 管理系統時,會受到一些外部因素的影響,像是其同業、競爭對手、協力對手的 採用情形。而新公司、小公司為了增加其競爭優勢,也會較傾向於採用新的企業 資源管理系統。

綜合上述各學者的研究可以推論,企業在考量是否導入行動學習時,可能 會受到內部組織結構及第一線使用者的特性所影響。此外,若行動載具的使用 能符合員工的工作需求,進而增進工作成果的話,員工的使用意願也會提升。

而管理階層的支持亦為一間公司導入行動載具與否的影響因素。

第四節 企業行動學習關鍵成功要素

關鍵成功要素(Critical Success Factors, CSF)之定義為「當妥善維繫或管理 時,可以對一間公司在企業中進行競爭有重要影響之特質或因子」(Leidecker &

Bruno, 1984)。過去有許多研究針對個案探討一間公司在導入新系統或計畫時的 關鍵成功要素,以下列舉數篇。

應大中與王存國(2007)利用問卷調查法針對臺灣地區已經導入企業資源規 劃(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ERP)系統的製造業公司進行調查,探討影響最 終企業資源規劃專案整體成功的各項因素。其研究結果顯示,組織導入企業資源 規劃系統的成功程度與專案經理所感知到的績效、主要使用者所感知到的企業資 源規劃系統成功有高度相關。另外,組織準備度與資訊科技基礎建設之能力是支 持組織變革管理的關鍵因素。而與組織屬性相符的企業資源規劃軟體是企業資源 規劃系統導入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因為可以減輕導入期間組織的抗拒與專案的 風險。

(30)

岳修平、劉伊霖、陳姿伶與陳國棟(2010)亦利用問卷調查法進行研究。其 研究是針對 2003 到 2006 年度獲得國家型數位學習計畫補助建置企業學習網之 企業(共61 家)進行調查。問卷內容分為組織(19 題)、人員(16 題)、訓練

(6 題)、課程與教材(9 題)、及軟硬體(12 題)等五面向共 62 題主要因素,

要求各企業負責企業學習網訓練經理人分別評估各面向對於企業推動與導入數 位學習之影響程度。研究結果顯示,若要成功導入數位學習,則應該以學習者為 中心、完善建置資訊基礎設施、強化學習內容與產業變革相關性以及提供高品質 課程內容。

黃曉瑄、林佩蓉、黃能堂與朱益賢(2008)則是利用個案分析法針對中華航 空、日盛金控、永慶房屋、緯創資通、喬山健康科技等五間公司進行調查,了解 其導入數位學習的成功因素為何。根據分析結果將導入數位學習的關鍵成功因素 分為四個構面:1. 組織構面:組織重視學習文化 2. 策略構面:制定明確的發展 策略,擬定完整配套措施3. 資訊構面:設備完善及充分技術支援 4. 課程構面:

學習者導向之教學策略,多元化課程規劃。

余鑑、于俊傑、余采芳、鄭孙珊與張堂源(2011)則以訪談法與德菲法針對 申請經濟部工業局數位學習國家型五年專案計畫,並獲得至少三年之企業管理者、

負責審查之評審委員、獲得主辦單位頒發優良輔導數位廠商、數位學習領域專家 等四個不同的對象進行調查。研究結果顯示,影響企業導入數位學習成功關鍵因 素的四個構面中,依平均數的排序依序為「經營與績效構面」、「內容與學習者」、

「組織與管理構面」、「人力資源與資訊技術」。

白榮吉、李國光、曾文君與張鈺如(2007)則利用多重個案分析法針對臺灣 四家已導入企業資源規劃系統之企業進行調查,受訪者為公司之資訊部門主管,

以找出導入企業資源規劃系統的關鍵成功因素。訪談過程中以組織面、科技面、

環境面等三個面向來探討關鍵成功因素。訪談的結果顯示,組織面中的「高階主 管的支持」、「專案團隊的成立」、「系統使用者的參與程度」、「流程之配合度」對

(31)

企業資源規劃導入成功有顯著之影響。而科技面中,「資訊系統扮演的角色」及

「資訊科技成熟度」是導入企業資源規劃成功的關鍵因素。而環境面中的三項因 素─「同業競爭狀況」、「客戶資訊化程度」、「供應商資訊化程度」在導入企業資 源規劃系統過程中,並非造成關鍵影響的因素。因為大部份的公司認為解決公司 的問題、加快整體的效率以及提升績效才是導入企業資源規劃系統的重要因素。

綜上所述,企業導入行動學習的關鍵成功因素,除了來自組織結構等策略面 因素,以及設備建設等技術面因素(Finney & Corbett, 2007)之外,與訓練內容 本身相關的課程因素也可能影響企業導入行動學習的成效。

第五節 企業導入行動學習之效益

目前許多企業已了解行動學習之優點,而著手進行導入之計畫。過去亦有許 多研究提出企業導入行動學習之具體效益,茲列舉如下。

Graff(2012)所做的報告顯示,行動學習有六大優點:使得內容容易取用、

可適應不同員工的需求、節省時間與資源、鼓勵知識的分享、可適應組織的需求、

可協助建立最佳的典範,而這些優點可以進而提升員工的學習效果及工作績效。

Brink(2011)也提出了類似的想法,他認為行動學習運用於企業中有提升學習效 果與增加工作績效兩大優點。具體而言,在提升學習效果上,行動學習能讓員工 容易取得最新的資訊、加速強化訓練的課程與後續策略、讓無法參與訓練的員工 也能取用訓練內容,並讓學習者可以在其方便的時間地點進行學習;就工作績效 而言,企業導入行動學習能夠增加員工生產力與企業利益。Quinn(2012)亦強 調行動學習為企業員工所帶來的學習效益,包括增進學習者的取用便利性、增進 內容傳遞的速率、適應學習者的需求等。Liang、Huang、Yeh 與 Lin(2007)則 強調行動科技對企業在業務上的支援,認為企業導入行動科技有兩大優勢,一為 促進員工、顧客及供應商之間的溝通;二為藉由資料取用模式的改變,活化企業 經營的程序。

(32)

Rao 與 Srinivasan(2012)則歸納出六項在企業中運用行動學習的優點,包 含取用、方便、保存、克服抗拒、加速、速度等:

- 取用:員工可以隨時隨地取得虛擬的學習資源。

- 方便:員工可以在其方便的時間進行學習。

- 保存:行動學習可以用協助學習者進行回顧。

- 克服抗拒:取代過去較多學習者抗拒的教室學習方式。

- 加速:讓學習者可以即時獲得學習的材料,加速增進能力的時間。

- 速度:傳統的教室教學必須花很多時間來規劃及進行,學習的內容則 可以快速創造與傳遞。

另有一些研究直接針對企業的主管或員工進行調查,了解其所認知在工作場 域中進行行動學習之優點。如Citrix and Vanson Bourne(2012)針對 17 個國家,

1700 個資訊科技部門的高階主管進行調查,調查結果發現,62%的受訪者認為行 動力的提升可以讓員工更快速地完成工作任務;55%的受訪者則認為有更高的彈 性來滿足顧客需求。另外亦能激勵員工、降低成本、增加生產力,並能支援遠距 的員工。員工亦認為行動力的增加對其工作績效有明顯的助益。包含增進生產力、

反應力及工作滿意度等。

Ally、Samaka、Ismail、Impagliazzo(2013)則利用混合研究法針對卡達一間 石油企業的10 位員工進行研究,受試者利用研究者提供的 app 進行學習,學習 結束後進行問卷填寫、簡單的測驗和研究者訪談。研究結果顯示,受試者認為行 動App 之優點在於具有彈性、增加了學習的樂趣,進而大幅提升其學習成效,也 讓他們之後願意繼續使用行動科技進行學習。Intel iThome 調查中心(2014)則 是針對臺灣的企業員工進行調查,其中71%的臺灣受訪者認為,能夠更快地執行 工作事務是企業邁入行動化的好處。而在行動載具的應用上,36%的員工認為企 業行動化能讓他們更快速地對客戶要求做出回應。此外,行動應用程式的開發、

安全的檔案分享和協作工具則皆是臺灣企業優先希望發展行動化的選項。

(33)

若由人員角色來區分,Garg(2013)之研究結果將企業導入行動學習所獲得 的優勢分成管理端與員工端兩部分來探討

1. 管理端

- 47%的管理者認為行動學習帶來額外的企業效益 - 34%的管理者認為行動學習可以增進組織的生產力

- 25%的管理者認為行動學習對於增加組織收益有顯著的貢獻 2.員工端

- 31%的人認為學習者會向其同事推薦行動學習以增進工作表現 - 29%的使用者認為員工可以立即將其所學應用到工作中

- 26%的人注意到員工態度正向的轉變

綜上研究所述,行動學習的便利性可讓企業在進行教育訓練時突破時間和空 間的限制,擴大訓練範圍。此外,企業導入行動學習做為教育訓練的方法能讓管 理者降低訓練的成本,亦能增加員工的學習效果。而若員工熟悉行動科技的應用,

對其在業務上會有極大的助益。

透過上述章節的文獻回顧可歸納出針對企業行動學習所進行的研究中,不同 時期所強調的議題。在前導調查期時,著重於了解影響企業決定是否採用行動學 習的因素,而該因素可能受到組織整體環境、員工特性以及外在環境的影響。在 系統設計期中,則強調導入過程的策略方針,包含工具的選擇、內容的創制及流 程的設計等議題。而在系統評估期中,績效評估的項目則是重要的議題,討論的 主題包括企業導入行動學習所帶來的效益,以及影響導入成效的因素等兩大主題。

第六節 趨勢分析方法

過去許多學者針對特定的主題進行趨勢分析,其中較常用的方法為書目計量 法和內容分析法兩種。書目計量法和內容分析法各用其適用之處。書目計量法適

(34)

合用來了解特定領域長期、全面的發展;內容分析法則適用於對某一研究議題做 深入的歸納分析(林巧敏,2009)。本節先介紹與本研究主題相關之趨勢分析研 究,再簡介書目計量法與內容分析法之基本概念。

2.6.1 趨勢分析相關研究

了解一研究主題的發展狀態可以幫助該領域的研究者選擇適合的議題做進 一步的研究,亦能提供政策制定者進行決策時的參考(Hwang & Tsai, 2011)。然 而,目前國內外少有以「企業行動學習」為主題進行趨勢分析的研究。除了上述 Hung 與 Zhang(2012)的研究外,亦有一些研究是以「數位學習」或「行動學 習」為主題進行研究趨勢的探討,以下針對這些文獻進行回顧,從中找出進行趨 勢分析的方法。

Cheng、Wang、Mørch、Chen、Kinshuk 與 Spectore(2014)利用書目計量法 的共字分析與內文分析針對Scopus 資料庫中,談論「工作場域的數位學習」(E- learning in the workplace)的文獻進行分析,共字分析用來了解文獻中關鍵字的共 字情形,以歸納出研究主題的分群。內文分析則是來用分析文獻的標題和摘要,

以探討各分群的主題。檢索時以workplace、learning、training、web、online、e- learning 做為關鍵字,分析年代為 2000 到 2012 年。計算的結果顯示,在 2000 到 2012 年間,與「工作場域的數位學習」相關的文獻有持續增加的情形,特別是在 2004-2005 以及 2011-2012 年間。而經過共字分析與內文分析後,將此領域所研 究的主題分成六大群:1.為了繼續教育而進行的數位學習 2.以電腦輔助的訓練來 發展專業能力 3.電腦輔助的職業健康與安全教育 4.電腦輔助的健康照護教育 5.

非正式學習用的社交媒體6.工作場域數位學習的知識管理。6 大群組中常出現在 標題與摘要中的字詞如表5 所示,畫底線者為各群組的代表字。

表1-6-1

工作場域的數位學習之六大分群與出現頻率最高之關鍵字(資料來源:Cheng et al., 2014)

(35)

群組 最常出現在標題與摘要的字詞 1. 為了繼續教育而進行的數位學習 learning、workplace、based、training、their、

were、was、online、work、education

2. 以電腦輔助的訓練來發展專業能力 learning、workplace、training、based、theirs、

online、were、use、knowledge、was 3. 電腦輔助的職業健康與安全教育 learning、training、based、were、was、

workplace、their、course、course、health、

study

4. 電腦輔助的健康照護教育 learning、based、were、their、training、was、

workplace、health、course、online 5. 非正式學習用的社交媒體 learning、workplace、training、based、

knowledge、social、work、online、paper、study 6. 工作場域數位學習的知識管理 learning、workplace、training、based、

knowledge、online、their、work、paper、study

作者並對這6 大群組進行分析討論,分析結果如下:

 第 1 個群組:顯示了目前對於專業教育與高等教育的討論十分熱門

(透過正式教育、實際經驗與科技輔助教育的互動),而以群組密度觀 之,此領域的發展有高度的一致性,而許多此群組的文獻是刊登在醫 學教育類的期刊上。

 第 2 個群組:即時性的人員訓練和專業能力的發展為未來工作場域數位 學習的主要發展方向。此領域的發展一致性較低,而可行性(feasibility)

為一個逐漸受到關注的議題。

 第 3 群組:主要是分布在職業健康、醫療教育、健康照護的專業期刊,

主題發展的一致性極高。而研究方法在此群組中受到相當大的關注

(36)

 第 4 群組:大部分的文獻刊載在醫療與照護教育相關的期刊,內容的一 致性為6 個群組中最高。而學習者的態度與對數位學習的需求為被強調 的議題。

 第 5 群組:web2.0 為被強調的議題,而此群組的一致性較低,包含了多 樣的主題,如web2.0、非正式學習、知識獲取與行動裝置等

 第 6 群組:未來的行動學習必須與內容管理、知識管理、學習管理系統 等議題整合。其中最被強調的議題為終身學習與隱性知識。

作者最後並根據分析出的 6 大群組將工作場域的行動學習分成 4 大面向來 觀之:為了繼續教育與專業發展所進行的數位學習、健康照護相關的數位學習、

利用社交媒體進行的數位學習、與知識管理結合的數位學習。(Cheng et al., 2014)

Hwang 與 Tsai(2011)則以書目計量法與內容分析法針對 2001 到 2010 年 間,被收錄在SSCI 的六個期刊: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BJET) 、 Computers and Education (C&E) 、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 (ETS) 、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 Development (ETR&D)、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JCAL)、Innovations in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nternational (IETI) 中,以「行動學習」和「無所不在學習」為主題的文獻進行分析。其研究針對此 議題之研究數量、樣本來源、學習場域、國家生產力進行探討。研究結果發現行 動學習的相關研究在2008 年有快速的發展。而以國家來比較,在此議題發表最 多文獻的國家依序為美國、英國與臺灣。

Hwang 與 Tsai(2011)則選擇六份以「科技為基礎之學習」為主題的期刊進 行文獻回顧,回顧年代為2001-2010,共 154 篇。研究結果如下:

 以行動學習為主題的文獻從 2008 年開始有快速的成長。若以 5 年進行 切割,則後 5 年的文獻數量是前 5 年的 4 倍,顯示此議題在 2006 到 2010 年得到熱烈的討論

 研究的樣本主要來自於高等教育,接續為小學生,其次為高中生。少數

(37)

的樣本來自於教師與工作的成人

 近 5 年來,在工程學、藝術與語言、科學、社會科學等四個領域的相關 研究有快速的成長

 在前 5 年中,貢獻最多的國家依序為美國、英國、台灣。但在後 5 年,

台灣因為興起了行動學習的計畫,相關的研究也大量增加,成為貢獻最 多的國家。

Hung 與 Perkins(2012)利用書目計量法與文本探勘法針對 2001 到 2008 年 間,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與 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SSCI)資料庫 中以數位學習(E-learning)為主題的文獻進行書目計量與文本探勘,共 689 篇文 獻。其研究結果顯示,在2001 到 2005 年間,以數位學習為主題文獻增加了 150%,

主要的學科領域為電腦科學與教育。而主要研究的兩大領域為系統與內容設計

(共327 篇,包含 1.系統、模型與科技 2.內容、設計與互動)、教育與訓練(362 篇,包含1.教育研究與計畫 2.在醫學教育與訓練的應用)。此外,出版最多文獻 的國家依序為澳洲、南韓及日本。

林君諭(2011)則利用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以書目計量法與內容分析 法針對我國2001 年到 2010 年間以「數位學習」為主題的博碩士論文進行研究。

其研究分析的標的包含論文分布現象分析(論文數量、校院分析、指導教授分析、

年代分析、篇幅分析、引用文獻數量分析)、類型分析、主題分析與引用情形分 析等內容。

上述研究主要是以書目計量法針對數位學習或行動學習進行研究趨勢分析,

分析標的包含論文的生產力分析(以作者、校院、國家、年代等面向做分析)及 文獻主題分析。本研究參考過去學者所進行的研究,以書目計量法進行企業行動 學習相關研究的生產力分析,並以內容分析法進行文獻主題分析。

(38)

2.6.2 書目計量法

書目計量學(Bibliometrics)一詞首先由 Pritchard 在 1969 年所提出,其定義 為「利用數學或統計方法來分析書籍或其他媒體的傳播情形」(Pritchard, 1969)。 書目計量學發展至今,發展出許多不同的應用方式,使得資訊計量學、科學計量 學、專利計量學等相關的詞彙陸續出現(黃慕萱,2014)。透過書目計量的研究 方法可以分析一個學科的成長及衰退的狀況,並了解學科之間的傳播交流情形

(黃元鶴,2008)。

Glanzel(2003)以研究範疇的不同將書目計量學分成 3 大類型。第一類為書 目計量學基礎研究,主要針對書目計量學的研究方法進行研究;第二類為科學領 域的研究者,此類研究者會因為其專業的不同而發展出不同的研究主題,而跨學 科的研究則是出現在資訊檢索的研究上。第三類為科學政策與管理,用來進行研 究的評估,了解某一領域最重要的研究主題為何(Glanzel, 2003)。而本研究則屬 於上述類型中的第3 個研究類型。

若以書目計量的方法來看,書目計量學又可分成三個不同的層次。第一層為 微觀層(Micro level),即針對個人、研究團體的產出進行的研究;第二層為中觀 層(Meso level):即針對機構、期刊的產出進行的研究;第三層為宏觀層(Macro level),即針對地區、國家、跨國地區的產出進行的研究(Glanzel, 2003)。本研 究則橫跨上述三個層次,同時以微觀、中觀、宏觀的方法針對企業行動學習的相 關研究進行分析。而為了彌補書目計量法過於強調數字的缺點,學者提出以內容 分析的方法來平衡質化與量化的分析(Hung & Zhang , 2012)。因此本研究亦同 時以書目計量與內容分析兩種方式進行研究,以針對企業動學習此一議題做更廣 泛且深入的探討。

2.6.3 內容分析法

內容分析(Content analysis)亦稱資訊分析(Information analysis)或文獻分 析(Documentary analysis)(徐敏珠、徐翠琇、李佳美,無日期)。內容分析法為

(39)

一種非介入式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針對已經被記錄下來的人類溝通事物進行研究。

要進行內容分析前,必須先編制編碼表。編碼是以一些概念架構為基礎,將所分 析的資料內容轉成不同類別資料的過程。內容分析法最大的優點為其經濟效益,

不需要太多的時間與人力就能完成。此外,內容分析法可以可聚焦在某一特定時 段中,觀察事物的演變情形(Babbie, 2006)。內容分析法適合用來了解一個事件 的時間脈絡發展,可以縱貫的方式描述某個研究主題的整體概況和發展趨勢(吳 京玲,2009)。除此之外,以時序性的方式針對某一研究議題生產力統計,,更 能發現其研究的缺口,找出值得更深入探討的議題(Hung & Zhang, 2012)。

本研究欲了解企業行動學習的相關研究在1995 到 2014 年間的發展情形,適 合利用內容分析法進行探討,因此根據文獻分析的結果製作編碼表,以進行後續 的分析工作。

(4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書目計量法與內容分析法做為資料分析的方式。在本章節中,將 介紹本研究之研究設計方式、研究對象、研究工具,並進行初步的資料分析。

第一節 研究設計

本研究以書目計量法與內容分析法針對1995 年到 2014 年間,以企業行動學 習為主題的文獻進行研究。兩種方法分別用來探討不同的研究問題:

 書目計量法:用來了解企業行動學習相關研究之生產力分布狀況,包含 作者生產力、期刊生產力、主要研究領域、國家生產力、文獻數量狀況 等研究問題。以量化的方式進行統計,最後利用Microsoft Excel 軟體進 行統計分析。

 內容分析法:用來分析企業行動學習的研究發展趨勢,包含相關研究所 關注的主題、主題隨著年代不同之發展趨勢。在進行內容分析前,根據 文獻回顧的結果編制主題編碼表,分析時,依據各篇文獻的摘要做為分 析標的,選擇最符合其主題的編碼,最後再依據各編碼的數量做為統計 分析的資料。

在檢索關鍵字的選擇上,一般常見用來代表「企業」的英文單字為 business、enterprise 或是 organizations,而 Cheng 等人(2014)的研究以 workplace e-learning 為主題,因此亦將 Workplace 納入關鍵字進行檢索,此 外,代表「員工」的詞彙employee 與 staff 亦加入檢索。行動學習的英文單 字則為mobile learning,亦可縮寫為 m-learning;technology-based training 也 代表類似概念。而在 Hwang 與 Tsai(2011)的研究中以「行動學習(m- learning)」和「無所不在學習(ubiquitous learning)」進行檢索,因此本研究 亦將 ubiquitous learning 納入檢索的關鍵字中。此外,早期探討在企業中利

(41)

用行動載具進行教育訓練的文獻會以m-training 或 mobile training 來指稱此 一概念(如Zhou et.al, 2006; Murt & Djang, 1999),因此亦將此二詞彙加入檢 索。而後透過布林邏輯進行分區檢索組合,最後本研究決定究以「(business OR enterprise OR workplace OR organizations OR employee OR staff ) AND (m- learning OR “mobile learning” OR “ubiquitous learning” OR m-training OR

“mobile training” OR “technology-based training”)」做為檢索關鍵詞進行檢索。

資料的年代範圍選擇在1995 到 2014 年,以 20 年做為資料分析的年份。

因語言上的限制,將文獻語言限定為英文,文獻類型則限定在期刊文獻。

第二節 研究對象

過去有許多針對某一特定主題進行趨勢分析的研究,研究者會選擇不同的資 料庫進行資料的收集,而當中最主要的兩大來源為Web of Science(以下簡稱 WOS)

與Scopus。近年來,Google scholar 也逐漸受到歡迎,部分學者針對這幾個資料 庫的表現進行探討比較,以下列舉數篇相關研究,從中了解本研究所選資料庫之 依據。

Judit (2010) 在 2008 年 3 月以《Introduction to informetrics: Quantitative methods in Library, Documentation and Information Science》一書在 WOS、Scopus 與Google scholar 三個資料庫中進行檢索,比較三個系統的引文重複率。研究結 果顯示,WOS 與 Scopus 的資料重複率極高。而若以不同的檢索策略進行檢索,

三個資料庫會有不同的表現。若僅比較總引文數,則Google scholar 表現最好;

若僅考量期刊的引文,則 WOS 表現最好;然而,若是考量 1996 年以後的期刊 引文,則 Scopus 就位居第一。而這三個資料庫之間各有其包含的文獻範圍,無 法互相取代。

Michael 與 Esther(2008) 則利用 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選取數個 企業與經濟領域中,影響係數(Impact factor)前百分之五與後百分之五的期刊,

(42)

以引用次數和點擊次數來比較 WOS、Scopus 和 Google scholar 的表現。研究結 果顯示,引用次數與點擊次數的排名依序是Google scholar>Scopus>WOS。Google scholar 因為收錄了最多的文獻,包含學術與非學術的文獻,因此整體的點擊率遠 高於另外兩個資料庫。而Scopus 因為比 WOS 收錄了更多的期刊(包含了非 ISI 的期刊),因此整體表現也高於WOS。作者亦提到,在經濟與企業領域的期刊中,

Scopus 會是比 WOS 還要好用的資料庫,因為有些高被引的期刊並未被收錄到 ISI 中,就無法在 WOS 中找到。

Chadegani(2013)等人以不同的面向來比較 Scopus 與 WOS 兩個資料庫,

比較的標的包含(1)資料範圍(2)檢索與分析結果(3)引文追蹤與引用分析

(4)介面與成本 (5)影響係數(Impact factor) (6)H-index (7)研究者的 個人資料。比較後的結果顯示,WOS 因為收錄期刊的年代較為久遠,因此資料 覆蓋率較高。但 Scopus 收錄較多近期或是影響係數較低的文獻。在其他的功能 上,兩個資料庫的表現則相去不遠。

從上述內容可以發現,雖然WOS 擁有最長的歷史,但以較近期的文獻而言,

Scopus 的收錄內容則較為豐富。因此,本研究為求資料的完整性,同時利用 WOS 與Scopus 兩個資料庫進行資料收集的工作。Google scholar 則因為包含過多非學 術文獻,且具有摘要收錄不完整、難以進行篩選等缺點,因此不選用此資料庫進 行分析。

而本研究以期刊論文作為分析的對象。期刊為研究發現最重要的傳播管道,

對研究者而言是一個永久的紀錄,亦是用來了解研究現況最重要的指標(Ali, 1985)。而期刊論文具有時效性,特別能反應當時的研究情形。研究論文的發表 管道包含研討會、學報、期刊及學位論文等,但最常見的是發表於期刊上的論文

(朱則剛、王國聰,2002)。近年來,越來越多學位論文也會改寫成期刊論文。

而從中也可以作為一個區辨,即未發表的論文之專業價值較低,因其未透過正常 的溝通管道來接觸研究者(Ali, 1985)。基於上述理由,本研究僅以期刊論文作為

(43)

分析的對象,未將學位論文、研討會論文或其他形式的論文納入分析。

在 WOS 與 Scopus 兩個資料庫中以「(business OR enterprise OR workplace OR organizations OR employee OR staff ) AND (m-learning OR “mobile learning” OR

“ubiquitous learning” OR m-training OR “mobile training” OR “technology-based training”)」做為關鍵字進行檢索,並限定年代為 1995-2014 年,資料類型為期刊 論文,語言為英文後,在Scopus 得到 1382 篇文獻,在 WOS 得到 516 篇文獻,

刪除重複後,共有1585 篇文獻做為分析資料。

第三節 研究工具

為收集行動學習相關研究之生產力分佈狀況,本研究根據書目計量方法發展 次級資料分析與記錄表,記錄每篇文獻之第一作者、發表出處、關鍵字與所屬國 家地區,以統計整體作者、期刊、研究領域、國家之生產力分佈狀況。

為進行研究資料之內容分析,本研究參考相關研究結果發展「企業行動學習 主題編碼表」,以該編碼表對所收集之所有文獻摘要進行分析。為確保研究工具 內容效度,本研究由資料範圍1585 篇文獻中隨機抽取 30 筆文獻進行預試,檢驗 分析類別的適切性,主題編碼表包括企業採納行動學習與否之考量因素(A)、行 動學習之系統設計(B)、績效評估項目(C)等三大面向。而在進行主題分類前,

先以行政院主計處(2015)之《行業標準分類》進行產業分類(表 3-3-1)。詳細 類別與子類別如表3-3-2 所示。

表2-3-1

產業類別分類表

產業分析(X) 農林漁牧業(X1)

製造業(X2)

營造業(X3)

金融保險業(X7)

教育服務業(X8)

醫療服務業(X9)

數據

圖 4-1-1:企業行動學習研究文獻歷年趨勢  由圖 4-1-1 之成長趨勢亦可將企業行動學習相關研究的發展分為 4 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為低穩定時期,介於 1995 年到 1999 年間,這段時期相關研究並不 多,每年數量都在 5 篇以下。第二個時期為緩慢成長期,介於 2000 年到 2003 年 間,這段時期相關研究的數量緩慢增加,平均篇數為 22.25 篇。第三個時期為快 速成長期,介於 2004 年到 2007 年間,在這個時期,企業行動學習的相關研究數 量大幅增加,並在 2007 年達到高峰。第四
圖 4-2-2:企業行動學習文獻作者生產力統計  在圖 4-2-2 中可以發現,僅發表 1 篇論文的作者占大多數,約為整體作者數 量的 9 成,而發表多篇文獻的作者僅有少數。這樣的現象與胡德佳針對 1978 至 2010 年間圖書資訊學領域電子書研究的作者生產力分析結果類似(胡德佳, 2012)。但亦有類似研究針對作者生產力的分析結果較不呈現集中的情形,如朱 則剛與王國聰(2002)針對我國  1990  至  1999  教學科技期刊論文所做的分析, 以及李清福、陳志銘與曾元顯(2013)針對數位學習領域
圖 4-2-4:企業行動學習文獻期刊生產力統計
圖 4-3-1:5 大主題發表篇數與年份趨勢  由表 4-3-1 與圖 4-3-1 可知,在 1995 到 2014 年間,以企業行動學習為主題 的研究最著重於執行過程中的各項系統設計,而系統導入後的成果評估亦受到一 定程度的重視。此外,大致而言,個別主題文獻數量變化的趨勢與整體文獻變化 的趨勢相同,皆經歷過前述低穩定時期(1995 至 1999 年) 、間,緩慢成長期(2000 至 2003 年)、快速成長期(2004 至 2007 年)、高穩定時期(2008 至 2014 年)等 四個不同階段的發展,且
+4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換言之,必須先能有效分析企業推動 CSR 概念的「利益」為 何,以及若不推動 CSR 的潛在「風險」為何,將能有效誘發 企業發展 CST

上項資料本人同意提供中華民國殘障體育運動總會(簡稱殘總)辦理此項賽事及有關此

檢視教科書的 學習材料及活 動,拼音教學 與朗讀訓練同 步施行。. 透過試教及觀 課,觀察學生

教育局將繼續舉辦的教師專業發展課程,以加強教師有關促進 STEM 教育的專業能力。繼 2015 年 7 月舉行的專題研討會外,教 育局亦於

建議多協助學生進 行運用工具實作的 機會,亦可嘗試將 部分概念以圖像化 (如流程圖、太陽 圖等)的形式呈現

答:應用學習調適課程並非職業訓練,學生完 成課程後不一定從事該行業或繼續相關的

• 進展性評估一般可透過平日的觀察、課業和學習活動

(approximation)依次的進行分解,因此能夠將一個原始輸入訊號分 解成許多較低解析(lower resolution)的成分,這個過程如 Figure 3.4.1 所示,在小波轉換中此過程被稱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