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新北市國民中學校長科技領導對學生學術樂觀之研究:以教師教學創新為中介變項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新北市國民中學校長科技領導對學生學術樂觀之研究:以教師教學創新為中介變項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6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院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學位論文. 指導教授:張奕華 博士 林進山 博士.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新北市國民中學校長科技領導對學生學術樂觀 之研究:以教師教學創新為中介變項. ‧. The Effect of Principals’ Technology Leadership on Students’ Academic Optimism in Junior High Schools of New Taipei City: Teachers’ Instructional Innovation as a Mediator Variable.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研究生:戴慧冕 撰 中華民國 106 年 7 月.

(2) 謝. 辭. 在教育現場工作一段時間後,有感教育是一件對學生具有深遠影響的職業, 要如何才能正確的引導學生,教導學生,使自己能夠成為人師,就必須深入教育 的本質,了解教育的內涵。三年前有幸至政大學行碩在職專班進修,不僅可以親 自聆聽許多大師的教誨,參訪多處地方,也認識了一群好夥伴,讓我的人生更精 采豐富。 論文的完成,實屬不易,要特別感謝指導教授張奕華教授一點一滴的帶領與 教導,及耐心、細心的修正論文的一切。也要特別感謝二位口委:謝傳崇處長、 黃旭鈞所長的殷切指導,給了許多寶貴的建議,才能讓論文更上層樓。感謝共同 指導老師林進山教授的關心。特別要感謝同組的夥伴瓊之、光媚、琦姻,給我諸. 政 治 大. 多的幫助,在寫論文的過程中,教導我許多,也時時互相提點與打氣,讓我雖然. 立. 總是進度最慢,卻可以有方向繼續進行下去,也感謝同學靜詩在統計上的協助。. ‧ 國. 學. 除此之外,要感謝幫我審查問卷的專家學者們,因為您們意見的提供,才能讓問 卷題目更加審慎;另外,也要感謝新北市國中幫我填答問卷的教師們,特別是無. ‧. 怨無悔幫忙我的親朋好友及同是教務主任的夥伴們,處理問卷諸多事宜。. y. Nat. 感謝學校諸多同仁在我工作與論文的雙重忙碌中,給我實質的幫助與精神的. io. sit. 支持鼓勵,特別是辛苦的教學組小玲,分擔處室許多重要工作。也要感謝在我大. n. al. er. 學時就積極鼓勵我唸研究所的好友香君,以及從事行政職以來一直支持我的淑芬. i n U. v. 校長,讓我可以在學業上持續精進努力,並能將其所學與工作相互印證。. Ch. engchi. 最後,僅將這本論文獻給我的父母,感謝您們對我永遠無私的關愛與支持, 願您們以我為榮,也感謝弟弟佳恩的加油打氣。感謝上帝的恩典,讓我無論學業 與工作,均蒙其恩。. 戴慧冕 謹誌 2017.7..

(3) 摘. 要. 本研究旨在了解新北市國民中學校長科技領導、教師教學創新及學生學術樂觀 之現況,並分析不同背景變項的教師在知覺校長科技領導、教師教學創新與學生學 術樂觀之差異情形,進而探討三者之間的結構關係,以了解校長科技領導、教師教 學創新對學生學術樂觀的影響性。 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抽取新北市國民中學 38 所,共 602 位教師進行問卷調查, 回收有效問卷共 538 份。問卷資料分別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 t 檢定、單因子變 異數分析與結構方程模式(SEM)進行統計與分析。本研究獲得之結論如下: 一、教育人員對校長科技領導之現況為中高度知覺。 二、教育人員對教師教學創新之現況為中高度知覺。. 政 治 大. 三、教育人員對學生學術樂觀之現況為高度知覺。. 立. 四、男性教師、兼任主任行政職務、中型學校、學校歷史較久之學校教師,知覺. ‧ 國. 學. 校長科技領導的程度較高。. 五、偏遠地區之學校教師知覺教師教學創新的程度較高。. ‧. 六、小型學校、學校歷史較少之教師知覺學生學術樂觀的程度較高。. y. Nat. 七、國民中學校長科技領導透過教師教學創新影響學生學術樂觀,教師教學創新. io. sit. 具有中介效果。. n. al. er. 本研究根據以上結論,提出建議供教育行政單位、國民中學校長、教師與未 來相關研究作參考。. Ch. engchi. i n U. v. 關鍵字:校長科技領導、教師教學創新、學生學術樂觀、國民中學.

(4)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conditions of New Taipei City junior high school principals’ technology leadership, teachers’ instructional innovation, and students’ academic optimism, and further analyze the differences in principals’ technology leadership, teachers’ instructional innovation, and students’ academic optimism under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s. Moreover, it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structural relationships among these three variables, and understand the influence of principals’ technology leadership, teachers’ instructional innovation on students’ academic optimism. This study conducted a questionnaire survey on 602 teachers from 38 public junior high schools in New Taipei City, and retrieved 538 valid questionnaires. The. 政 治 大 ANOVA, and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SEM). The conclusion of this study are as 立. data were analyzed using descriptive statistics, independent sample t-test, one-way follows:(1) the current situations of the principals’ technology leadership perceived. ‧ 國. 學. by teachers is good; (2) the current situationns of the teachers’ instructional innovation perceived by teacher is good; (3) the current situations of the students’. ‧. academic optimism perceived by teacher is good; (4) teachers who have. y. Nat. administrative positions, male teachers, teachers at mid-sized schools and schools. sit. with longer histories perceive principals’ technology leadership to a greater extent;. al. er. io. (5) teachers at junior high schools in remote areas perceive teachers’ instructional. n. v i n C h optimism to a greater histories perceive students’ academic e n g c h i U extent; and (7) principals’ innovation to a greater extent; (6) small-sized schools, and schools with shorter. technology leadership in junior high Schools has influences on students’ academic. optimism through teachers’ instructional innovation. Besides, teachers’ instructional innovation has the mediating effect.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findings, some suggestions are provided for the reference of education administrative units, junior high school principal and teachers, and research staff engaged in future related research.. Keywords: principals’ technology leadership, teachers’ instructional innovation, students’ academic optimism, junior high school.

(5)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5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7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11 第一節 校長科技領導之意涵...................................... 11 第二節 教師教學創新之意涵...................................... 19. 政 治 大. 第三節 學生學術樂觀之意涵...................................... 24. 立. 第四節 校長科技領導、教師教學創新與學生學術樂觀之關係研究...... 29. ‧ 國. 學.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 37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7. ‧. 第二節 研究對象................................................ 39. y. Nat. 第三節 研究工具................................................ 41. io. sit. 第四節 實施程序................................................ 60. n. al. er.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62. i n U. v. 第四章 結果分析與討論 ............................................ 65. Ch. engchi. 第一節 校長科技領導、教師教學創新與學生學術樂觀現況分析........ 65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在校長科技領導之差異分析.................... 73 第三節 不同背景變項在教師教學創新之差異分析.................... 84 第四節 不同背景變項在學生學術樂觀之差異分析.................... 95 第五節 校長科技領導、教師教學創新與學生學術樂觀之線性關係..... 10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109 第一節 結論................................................... 109 第二節 建議................................................... 113 參考文獻 ........................................................ 117 壹、中文部分.................................................. 117 i.

(6) 貳、外文部分.................................................. 121 附錄 ............................................................ 123 附錄一 問卷同意書............................................. 123 附錄二 專家內容效度問卷....................................... 125 附錄三 專家審查意見彙整表..................................... 141 附錄四 預試問卷............................................... 151 附錄五 正式問卷............................................... 155.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i. i n U. v.

(7) 表. 次. 表 2-1 校長科技領導的定義 ...................................................................................... 11 表 2-2 校長科技領導層面分析 .................................................................................. 16 表 2-3 教師教學創新的定義 ...................................................................................... 19 表 2-4 教師教學創新層面分析 .................................................................................. 23 表 2-5 學生學術樂觀的定義 ...................................................................................... 26 表 2-6 學生學術樂觀層面分析 .................................................................................. 28 表 3-1 新北市不同規模公立國民中學比率 .............................................................. 39 表 3-2 預試問卷分配數量 .......................................................................................... 40 表 3-3 預試問卷抽樣學校 .......................................................................................... 40 表 3-4 正式問卷分配數量 .......................................................................................... 41 表 3-5 正式問卷抽樣學校 .......................................................................................... 41 表 3-6 國民中學校長科技領導工具編製參考之問卷一覽表 .................................. 42 表 3-7 國民中學校長科技領導預試問卷構面與題目來源分析表 .......................... 43 表 3-8 國民中學教師教學創新工具編製參考之問卷一覽表 .................................. 45 表 3-9 國民中學教師教學創新預試問卷構面與題目來源分析表 .......................... 45 表 3-10 國民中學學生學術樂觀預試問卷構面與題目 ............................................ 47 表 3-11 建構專家內容效度專家學者名單 ................................................................ 49 表 3-12 校長科技領導量表專家內容效度統計表 .................................................... 50 表 3-13 教師教學創新量表專家內容效度統計表 .................................................... 51 表 3-14 學生學術樂觀量表專家內容效度統計表 .................................................... 51 表 3-15 預試問卷各項目、構面與題目數 ................................................................ 52 表 3-16 預試問卷發放與回收數量 ............................................................................ 53 表 3-17 校長科技領導預試問卷解釋總變異量 ........................................................ 53 表 3-18 校長科技領導預試問卷轉軸後之成分矩陣 ................................................ 54 表 3-19 教師教學創新預試問卷解釋總變異量 ........................................................ 56 表 3-20 教師教學創新預試問卷轉軸後之成分矩陣 ................................................ 56 表 3-21 學生學術樂觀預試問卷解釋總變異量 ........................................................ 58 表 3-22 學生學術樂觀預試問卷轉軸後之成分矩陣 ................................................ 58 表 3-23 正式問卷發放與回收數量 ............................................................................ 61 表 3-24 受試者背景變項次數分配表 ........................................................................ 61 表 4-1 教育人員知覺校長科技領導之平均數摘要表 .............................................. 66 表 4-2 教育人員知覺教師教學創新之平均數摘要表 .............................................. 68 表 4-3 教育人員知覺學生學術樂觀之平均數摘要表 .............................................. 71 表 4-4 不同性別之教師知覺校長科技領導的 t 考驗分析摘要 ............................. 73 表 4-5 不同年齡變項之校長科技領導各組人數、平均數與標準差 ...................... 74 表 4-6 不同年齡變項之校長科技領導獨立樣本單因子變異數的分析摘要 .......... 74 表 4-7 不同學歷之教師知覺校長科技領導的 t 考驗分析摘要 ............................. 76 表 4-8 不同職務變項之校長科技領導各組人數、平均數與標準差 ...................... 77 表 4-9 不同職務變項之校長科技領導獨立樣本單因子變異數的分析摘要 .......... 77 表 4-10 不同服務年資變項之校長科技領導各組人數、平均數與標準差 ............ 79 表 4-11 不同服務年資變項之校長科技領導獨立樣本單因子變異數的分析摘要 79 表 4-12 不同學校規模變項之校長科技領導各組人數、平均數與標準差 ............ 80.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ii. i n U. v.

(8) 表 4-13 不同學校規模變項之校長科技領導獨立樣本單因子變異數的分析摘要 81 表 4-14 不同學校地區之教師知覺校長科技領導的 t 考驗分析摘要 ................... 82 表 4-15 不同學校歷史變項之校長科技領導各組人數、平均數與標準差 ............ 83 表 4-16 不同學校歷史變項之校長科技領導獨立樣本單因子變異數的分析摘要 83 表 4-17 不同性別之教師知覺教師教學創新的 t 考驗分析摘要 ........................... 85 表 4-18 不同年齡變項之教師教學創新各組人數、平均數與標準差 .................... 86 表 4-19 不同年齡變項之教師教學創新獨立樣本單因子變異數的分析摘要 ........ 86 表 4-20 不同學歷之教師知覺教師教學創新的 t 考驗分析摘要 ........................... 87 表 4-21 不同職務變項之教師教學創新各組人數、平均數與標準差 .................... 88 表 4-22 不同職務變項之教師教學創新獨立樣本單因子變異數的分析摘要 ........ 88 表 4-23 不同服務年資變項之教師教學創新各組人數、平均數與標準差 ............ 90 表 4-24 不同服務年資變項之教師教學創新獨立樣本單因子變異數的分析摘要 90 表 4-25 不同學校規模變項之教師教學創新各組人數、平均數與標準差 ............ 91 表 4-26 不同學校規模變項之教師教學創新獨立樣本單因子變異數的分析摘要 91 表 4-27 不同學校地區之教師知覺教師教學創新的 t 考驗分析摘要 ................... 93 表 4-28 不同學校歷史變項之教師教學創新各組人數、平均數與標準差 ............ 94 表 4-29 不同學校歷史變項之教師教學創新獨立樣本單因子變異數的分析摘要 94 表 4-30 不同性別之教師知覺學生學術樂觀的 t 考驗分析摘要 ........................... 95 表 4-31 不同年齡變項之學生學術樂觀各組人數、平均數與標準差 .................... 96 表 4-32 不同年齡變項之學生學術樂觀獨立樣本單因子變異數的分析摘要 ........ 96 表 4-33 不同學歷之教師知覺學生學術樂觀的 t 考驗分析摘要 ........................... 97 表 4-34 不同職務變項之學生學術樂觀各組人數、平均數與標準差 .................... 98 表 4-35 不同職務變項之學生學術樂觀獨立樣本單因子變異數的分析摘要 ........ 98 表 4-36 不同服務年資變項之學生學術樂觀各組人數、平均數與標準差 ............ 99 表 4-37 不同服務年資變項之學生學術樂觀獨立樣本單因子變異數的分析摘要 99 表 4-38 不同學校規模變項之學生學術樂觀各組人數、平均數與標準差 .......... 100 表 4-39 不同學校規模變項之學生學術樂觀獨立樣本單因子變異數的分析摘要 ..... 101 表 4-40 不同學校地區之教師知覺學生學術樂觀的 t 考驗分析摘要 ................. 102 表 4-41 不同學校歷史變項之學生學術樂觀各組人數、平均數與標準差 .......... 103 表 4-42 不同學校歷史變項之學生學術樂觀獨立樣本單因子變異數的分析摘要 ..... 103 表 4-43 部分中介模式適配度評鑑指標及結果摘要 .............................................. 106 表 4-44 本研究假設模式路徑分析之效果值 .......................................................... 107.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v. i n U. v.

(9) 圖. 次. 圖 2-1 研究假設模式圖 ............................................................................................. 36 圖 3-1 研究架構 ......................................................................................................... 37 圖 4-1 研究之假設模式結構路徑模式圖 .................................................................. 105.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v. i n U. v.

(10)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探討新北市國民中學校長科技領導、教師教學創新與學生學術樂 觀在現行教學現場的狀況,並研究三者之間相互影響的關係。冀由此研究,使教 學現場能更具體觀察出學生學術樂觀所需的條件,並提供國中校長能以科技領導 教師,鼓勵教師創新教學,以達學生學術樂觀之目的。 本章共分為五節,第一節為研究動機;第二節為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第三 節為名詞釋義;第四節為研究方法與步驟;第五節為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動機. 政 治 大 行政人員、教師和學生等主要利害關係人,共同實現學校願景和任務的神聖角 立. 領導是學校行政的重要課題,張奕華(2010)指出學校領導者是肩負著引領. 色。自 1980 年代開始,隨著時代的變遷與資訊科技的創新,校長的角色也為之. ‧ 國. 學. 改變,從學校管理者(building manager)、資源提供者(resource provider)的角. ‧. 色,發展到教學與課程領導者(instructional and curriculum leader),以及科技的 領導者(technology leader)。Afshari, Baker, Luan, Samah 和 Fooi(2008)也認為. Nat. sit. y. 校長是學校科技領導最重要的角色,校長須透過科技領導學校進行變革,並要鼓. er. io. 勵教師運用科技,整合學習。Foiles(2013)提出,二十一世紀的學生他們愈來. al. v i n Ch 技是幫助學生在面對未來所需而準備的,所以教育上運用科技愈來愈顯重要,現 engchi U n. 愈被期待與全球一起競爭,而科技是提供校長可以改變學校學習的方法,因為科. 今學校的校長,必須為這些學生做好準備。. 由以上學者的論述可以發現,學校的領導人—校長,在現今時代是要以科技 來領導學校成員,特別是領導教師,進行學校課程改革,讓號稱為數位原民 (digital-native)的新世代學生,獲得有別於傳統的課程內容。教育部為落實十 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的理念與目標,以「核心素養」做為課程發展之主軸,以 裨益各教育階段間的連貫以及各領域/科目間的統整。而「核心素養」中就提到 「科技資訊與媒體素養」在國中階段的具體內涵為具備善用科技、資訊與媒體以 增進學習的素養,並察覺、思辨人與科技、資訊、媒體的互動關係(教育部,2014) 。 課程的改變,更指出學校需要科技領導的趨勢,吳清山和林天祐(2006)指 出學校科技領導者應該扮演(一)激勵者:激勵所屬成員能夠學習資訊科技,使 1.

(11) 成員具備資訊素養。 (二)示範者:領導者本身具備資訊使用能力。 (三)分享者: 領導者能夠分享自己學習資訊經驗,形塑資訊分享文化。(四)溝通者:領導者 利用各種場合及時機,宣導資訊對於行政、教學和學習的重要性。(五)資源提 供者:領導者提供各類資訊科技設備,以利資訊分享。隨著科技的蓬勃發展,學 校必須型塑科技願景,整合科技資源,運用科技教學,而校長就是最重要的科技 領導者,但現今新北市國民中學校長科技領導現況為何?值得深入探討,此為研 究動機之一。 十二年國教的實施,教育又歷經一波的改革,而教師在這一波的教育改革 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現今人才培育強調 5C 的能力:(一)溝通能力 (communication) , (二)團隊合作能力(collaboration) , (三)反思能力(critical. 政 治 大 (creativity) (教育部,2016) 立 。教師要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培養現今學生擁有這 thinking),(四)解決複雜問題能力(complex problem solving),(五)創造力. ‧ 國. 學. 5C 的能力?傳統的教學方式顯然無法培育學生具有這些能力,教學理念、方式 及內容的創新與改變,對培育現今人才的教師,是必須迫切面對的課題。. ‧. Lunde 和 Wilhite(1996)認為,創新型教師熱愛教學,引導學生學習,承擔 學生學習的風險,並常思索及改進自我。吳清山(2005)則指出,創新教學指教. y. Nat. sit. 師能採用多元活潑的教學方法,豐富其教學內容,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升學習. er. io. 能力。林志成(2016)也認為,教學創新是教師將創意及創造力展現於教學活動、. al. n. v i n Ch 進行教學,使教學方式多元化,教學內容豐富,引起學生學習興趣,提升學習成 engchi U 歷程與情境之中;教師運用新觀念、新策略、新方法、新設計、新流程或新工具. 效,提高教學效能。. 近年來,網路雲端技術與行動科技的發展日新月異,運用網際網路與攜帶方 便的行動載具進行教學活動的「行動學習」已經在全球教育界形成一股勢不可擋 的趨勢,因此教育部資訊及科技教育司自民國 101 年起推動「國中小行動學習推 動計畫」 ,以培養學生溝通表達、合作學習、問題解決、創意思考及批判思考等 能力為目標,希望為國家打造立足國際社會的基石(詹寶珠,2016)。而張奕華 和吳權威(2014)也提出 SMARTER 教育,是以學生為中心(Student-centered approach)的教學與學習方式、能透過多元取向引起學生學習動機(Motivate students to learn) 、無所不在的讓學生使用任何載具(Any-device)接近學習入口、 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Resource availability and diversity) 、使用科技(Technology 2.

(12) support and service)支持與服務教學和學習、透過診斷工具和雲端服務提供即時 的學習評量(Assessment of learning)結果,以及教師以科技創新教學和精進教 學(Refinement of teaching) 。其目的就是以科技化的方式,改善教學資源有限的 困境,突破傳統學校教學系統的限制,進一步運用電子書以及網路的智慧型教 學,成功打造「行動學習」。教師面對二十一世紀的學生,不能再只是以講述法 為主的教學方式,修正自己的教學思維,調整教學方式、內容與評量方式,順應 教育改變的趨勢,勢在必行。因此,本論文欲瞭解當前新北市國民中學教師教學 創新現況為何?此為研究動機之二。 謝傳崇(2012)指出,當個人處於樂觀狀態時,會將發生在自我身上的美好, 歸因於自己優越熟練的技能,進而更努力學習。美國 1966 年柯爾曼報告書. 政 治 大 然而 Hoy, Tarter 和 Woolfolk-Hoy(2006)卻發現學術樂觀才是影響學生學習的 立. (Coleman Report)認為學生家庭的社經水準,是影響學生學習的最重要因素。. ‧ 國. 學. 重要因素。由於正向心理學的發展,愈來愈多的研究發現學生的學習成就感才是 影響學生學習的重要因素。謝傳崇(2013)提到許多研究已發現學術樂觀可以預. 足感。. ‧. 測學生的成就,並和一些正面的行為與信念有很顯著的關聯,可以促進成功與滿. y. Nat. sit. 紐約羅徹斯特大學心理學教授艾德華‧戴希(Edward Deci)和里查‧萊恩. er. io. (Richard Ryan)兩人研究「自我決定論」 ,認為內在動機來自於人類三項關鍵需. al. n. v i n Ch 人際關係(Relatedness)的需求,當這些內在動機被滿足時,人才有動機持續下 engchi U 求:對自身能力(Competence)肯定的需求、自主性(Autonomy)的需求、與. 去(林倖妃,2016)。Tschannen-Moran, Bankole, Mitchell 和 Moore(2013)認. 為,學生對學校有歸屬感,重視學校生活,有助於學業成績的提升。當學生可以 感受到融入學校社群成為一分子,就會開始重視學校及學校的相關目標,當學生 感受到學習環境是有秩序的、是嚴謹的,並且獲得成功是值得尊敬的時候,他們 就更有可能付出努力來獲得成功,學生與教師之間具有高度的互信關係,有助於 培養學生建設性的態度,在經濟條件較差的學生身上,信任的關係會緩和貧困對 於學生成就的影響。 綜合以上所述,學校必須了解現今學生學術樂觀之現況,校長須建構學生學 習願景與學習環境,鼓勵教師與學生建立良好信任感,以達學生學術樂觀之目 標,使學生學習成就提升。是以,本文欲瞭解目前新北市國民中學生學術樂觀現 3.

(13) 況為何?此為研究動機之三。 新北市幅員廣大,土地面積 2,052 平方公里,約佔臺灣本島總面積的十六分之 一,全市公立國民中學總數有 76 所,教師總人數共有 6,531 人,因此在不同背景. 變項(性別、年齡、學歷、擔任職務、年資、學校規模、學校地區、學校歷史) 下,其教師在校長科技領導、教師教學創新與學生學術樂觀之間的差異情形為 何?為研究動機之四。 校長、教師與學生,是學校最重要的成員,這三者之間存在著緊密又微妙的 關係。學生學習成效一直是教育最關注的部分,目前國內外針對校長科技領導、 教師教學創新與學生學術樂觀三者之間關係的研究成果,尚需進一步研究。從 Hoy, Tarter 和 Woolfolk-Hoy(2006) 、McGuiga 和 Hoy(2006) 、張奕華、許正妹. 政 治 大 事實上是由學校學術樂觀的概念發展到教師學術樂觀,進而發展到學生學術樂 立. 和顏弘欽(2010)、謝傳崇(2013)的研究中可以得知,學生學術樂觀的概念,. ‧ 國. 學. 觀。而校長科技領導為近年來的趨勢,校長科技領導對教師教學創新產生一定程 度的影響,從施宏杰(2010) 、蔡佳宏(2011) 、余徹鵬(2012) 、林怡均(2014)、. ‧. 官柳延(2014)所做研究中均能得到證實;而從李美嬌(2010) 、蕭文智(2012)、 官柳延(2014)的研究中,也發現教師教學創新與學生學術樂觀有一定程度的相. y. Nat. sit. 關;另外,在蕭文智(2012)和官柳延(2014)的研究中,校長科技領導對學生. er. io. 學術樂觀也顯示有顯著相關。. al. n. v i n Ch 師教學創新的層面對學生學術樂觀的層面有影響,以及校長科技領導的層面對學 engchi U 目前相關研究僅得知校長科技領導的層面對教師教學創新的層面有影響,教. 生學術樂觀層面有影響,但缺乏整合校長科技領導、教師教學創新來提升學生學. 術樂觀者之實證研究,因此,本研究擬蒐集資料,瞭解新北市國民中學校長科技 領導與教師教學創新是否正向影響學生學術樂觀,並驗證校長科技領導是否可透 教師教學創新的中介效果,進而正向影響學生學術樂觀,此為研究動機之五。 芬蘭國家教育委員會課綱主席哈梅琳(Irmeli Halinen)說:「當我們改變教 育、也就改變孩子、改變未來」 (陳雅慧、賓靜蓀,2015) 。本研究以校長科技領 導、教師教學創新與學生學術樂觀之關係為探討主軸,對新北市國民中學教師進 行調查研究,希望藉此了解校長是否能運用科技領導學校及教師,而教師是否能 運用科技達到教學創新,對學生學術樂觀帶來正向影響,提升學生學習的表現; 期能瞭解國民中學教學現場情形,以提出學校在學生學習經營實務上的具體建 4.

(14) 議,作為提供後續研究的參考。.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壹、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研究動機,本研究之目的如下: 一、瞭解新北市國民中學校長科技領導、教師教學創新與學生學術樂觀之現況。 二、分析不同背景變項(性別、年齡、學歷、擔任職務、年資、學校規模、學校 地區、學校歷史),新北市國民中學教師在新北市國民中學校長科技領導、 教師教學創新與學生學術樂觀之間的差異情形。. 政 治 大. 三、檢視新北市國民中學校長科技領導、教師教學創新與學生學術樂觀之線性關. 立. 係。. 四、根據上述研究結果提出建議,提供相關單位及國民中學校長與教師用於改進. ‧ 國. 學. 與提升校長科技領導、教師教學創新與學生學術樂觀現況之參考。. ‧. 貳、待答問題. Nat. sit. y. 根據上述研究動機及研究目的,本研究之待答問題如下:. er. io. 一、新北市國民中學校長科技領導、教師教學創新與學生學術樂觀之現況為何?. al. v i n Ch 區、學校歷史)之下,新北市國民中學校長科技領導、教師教學創新與學生 engchi U n. 二、在不同背景變項(性別、年齡、學歷、擔任職務、年資、學校規模、學校地. 學術樂觀之間的差異情形為何?. 三、新北市國民中學校長科技領導、教師教學創新與學生學術樂觀之線性關係為 何?. 第三節 名詞釋義 為使本研究便於分析與討論,以下針對「校長科技領導」、「教師教學創新」 與「學生學術樂觀」之名詞定義如下:. 5.

(15) 壹、校長科技領導 校長科技領導(principals’ technology leadership)的定義係指:校長為學校 的科技領導者,必須具備「科技素養」與「科技領導技巧」兩項專業知識與能力, 建立學校科技願景,形塑學校科技環境,推動學校成員擁有科技知能,提升學校 行政效能及教學品質,達成學生有效學習的目標。 本研究將校長科技領導之層面分為五項,包含: (一)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 (二) 願景、計畫與管理;(三)科技與基本設施支持;(四)成員發展與訓練;(五) 評鑑與研究。依填答者在研究者編製的「校長科技領導問卷」得分為依據,得分 越高者,代表該校校長在該行為指標上的科技領導表現越強;反之,得分越低者, 則表示其在該行為指標上的表現越薄弱。. 貳、教師教學創新. 立. 政 治 大. 教師教學創新(teachers’ instructional innovation)定義係指:教師因應時代. ‧ 國. 學. 趨勢,改變教學思維並發展前瞻性之教學理念,運用科技設備及各式資源,調整 教學模式及教學內容,引起學生學習動機及學習興趣,提升教學成效,達到有效. ‧. 教學之目標。. y. Nat. 本研究將教師教學創新分為四個層面,包含:(一)教學理念創新;(二). io. sit. 教學內容創新;(三)教學方法創新;(四)評量方式創新。依填答者在研究者. n. al. er. 編製的「教師教學創新問卷」得分為依據,得分越高者,代表該校教師在該行為. i n U. v. 指標上的教學創新表現越強;反之,得分越低者,則表示其在該行為指標上的表 現越薄弱。. Ch. engchi. 叁、學生學術樂觀 學生學術樂觀(students’ academic optimism)定義係指:學生對學校環境產 生認同,對教師感到信任,就會在學習成就上有所提升,不受家庭環境影響,相 信自己可以學習,並能達到學習目標。 本研究將學生學術樂觀分為三個層面,包含:(一)學術強調;(二)師生 信任;(三)學校認同。依填答者在研究者編製的「學生學術樂觀問卷」得分為 依據,得分越高者,代表該校學生在該行為指標上的學術樂觀表現越強;反之, 得分越低者,則表示其在該行為指標上的表現越薄弱。. 6.

(16)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本研究旨在瞭解新北市國民中學校長科技領導、教師教學創新與學生學術樂 觀的現況,並先將校長科技領導、教師教學創新與學生學術樂觀三個變項進行文 獻探究,以確定各變項的概念型定義與操作型定義等理論基礎,並檢視相關研究 以確定本研究之範圍,作為進一步調查問卷編製之參考。茲將研究方法與研究流 程敘述如下:. 壹、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法蒐集相關資料。以《新北市國民中學校長科技領導對學 生學術樂觀之研究:以教師教學創新為中介變項之研究調查問卷》作為量表工. 政 治 大. 具,調查新北市國民中學校長科技領導、教師教學創新與學生學術樂觀的實際情 形,並探討彼此之間的關聯。. 立. 依本研究之研究問題,擬訂研究流程。說明如下:. 學. ‧ 國. 貳、研究步驟. 一、確定研究主題. ‧. 蒐集與閱讀相關之文獻,將研究主題定為「新北市國民中學校長科技領導對. y. sit. io. er. 二、文獻探討. Nat. 學生學術樂觀之研究:以教師教學創新為中介變項」。. 蒐集與本研究主題相關之國內外文獻,經由閱讀、過濾、分析與歸納後,確. n. al. Ch. 定本研究的理論基礎及後續編製問卷之依據。 三、編製研究工具. engchi. i n U. v. 編製新北市國民中學校長科技領導、教師教學創新與學生學術樂觀調查問 卷,作為本研究之研究工具。編製完成之問卷先經由指導教授指正後,再商請相 關領域之專家修正,進行專家審題後確定預試用問卷。 四、問卷預試 進行預試問卷施測、分析和修訂,確定問卷之形式、內容,進行正式問卷之 印製。 五、問卷施測 以前階段完成之預試問卷,抽取新北市的國民中學教師進行問卷預試,依據 預試結果進行信效度考驗,並據以修正問卷,完成正式問卷之編製。正式問卷則 7.

(17) 以新北市公立國民中學教師為研究對象,採用分層隨機抽樣進行問卷調查,回收 之問卷經整理後,刪除無效問卷,確定有效問卷之數量。 六、分析結果 本研究收回問卷後,利用電腦處理資料,進行有效問卷輸入及統計分析作 業,形成結論。 七、撰寫研究論文 依據問卷調查統計分析結果,歸納其研究發現,進行結論、建議之撰寫,完 成研究論文。.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政 治 大. 為瞭解本研究範圍與可能面臨的限制,茲將本研究範圍及限制說明如下:. 立. 壹、研究範圍. ‧ 國. 學. 一、研究地區. 以新北市九大行政區域之公立國民中學為取樣範圍。. ‧. 二、研究對象. y. Nat. 本研究以 105 學年度新北市各公立國民中學之教師兼行政人員,以及合格教. n. al. er. io. 三、研究內容. sit. 師為母群體,不包括代理(課)教師及私立國民中學教師。. i n U. v. 探討新北市國民中學校長科技領導、教師教學創新與學生學術樂觀之關係調 查。. Ch. engchi. 背景變項包括個人變項與環境變項。 (一)個人變項:包括性別、年齡、最高學歷、擔任職務、服務年資。 (二)環境變項:包括學校規模、學校所在地、學校歷史。 (三)校長科技領導:包括「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 、 「願景、計畫與管理」 、 「科 技與基本設施支持」 、 「成員發展與訓練」與「評鑑與研究」等五個層面。 (四)教師教學創新:包括「教學理念創新」 、 「教學內容創新」 、 「教學方法創新」 與「評量方式創新」等四個層面。 (五)學生學術樂觀:包括「學術強調」 、 「師生信任」與「學校認同」與等三個 層面。 8.

(18) 貳、研究限制 一、研究對象方面 本研究僅以新北市公立國民中學之教師為研究對象,因此推論範圍僅限於新 北市公立國民中學,而對象也僅限於教師,不宜做過度推論。本研究之研究對象 鎖定在105學年度新北市各公立國民中學之教師兼行政人員以及合格教師,不包 括代理(課)教師及私立國民中學教師。惟其母群數約有6,531人,考量研究者 時間、人力等因素,無法全面施測,本研究採分層抽樣方式,選取約602個具代 表性的教師樣本,以彌補無法全面施測的限制。 二、研究方法方面. 政 治 大. 本研究以分層隨機取樣的方式取得樣本,採問卷調查法進行量化研究,並未 進行質化的訪談或觀察,僅以統計資料呈現結果,受測者依照個人認知、期望、. 立. 主觀判斷等因素的影響填答,也許出現與事實不符的填答,致使結果產生誤差。.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9. i n U. v.

(19)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10. i n U. v.

(2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近年來,在教育現場使用資訊科技來輔助教學,並透過科技促進教學與評量 改進已經在各先進國家競相展開,教育部(2016)「新一代數位學習計畫」預計 投入十四萬經費及六百多人次人力,發展三項數位學習計畫,包含新一代數位學 習(磨課師,MOOCs)模式、以閱讀為主軸之中小學數位學習與資訊科技應用 於現行之中小學教育。期待活化教學,激發學生學習熱忱,讓學生由被動學習轉 為主動學習,進而達到關鍵能力的培養,以成就每一位學生成為知識經濟社會中 具國際競爭力的國民。因此身為學校領導人-校長,必須要深切思考,為未來世 代的學生打造一個具有科技願景的學校,引領教師教學創新,讓學生的學習獲得. 治 政 本章旨在探討國民中學校長科技領導、教師教學創新與學生學術樂觀之相關 大 立 文獻,以期能更深入了解研究之主題。本章的文獻探討分為四節,第一節為校長 最大的學習成效。. ‧ 國. 學. 科技領導之意涵探討,第二節為教師教學創新之意涵探討,第三節為學生學術樂 觀之意涵探討,第四節為校長科技領導、教師教學創新與學生學術樂觀三者間之. ‧. 相關研究。. sit. y. Nat. 第一節 校長科技領導之意涵. er. io. 張奕華(2010)指出科技在學校變革上係為重要關鍵,而校長扮演了學校變. al. v i n Ch 的教學現況,提供系統化地變革教育環境,協調科技整合和教室的學習策略,引 engchi U n. 革中的主角地位,校長必須了解以科技為本位(technology-based)的教室環境中. 領學校實質變革。本節探討校長科技領導的意義與內涵,加以分析、整理與歸納, 有關校長科技領導的定義整理如下:. 壹、校長科技領導的意義 表 2-1 校長科技領導的定義 研究者 (年代) Bailey, Lumley 和 Dunbar (1995). 校長科技領導的定義 科技領導為學校領導者必備的領導技巧,以有益的方式促進他 們的學校使用科技(引自張奕華,2010)。 (續下表) 11.

(21) 表 2-1 (續) 研究者 (年代) Bailey(1997). 校長科技領導的定義. 科技領導為校長們所必要使用的領導技巧,為學校推行新興的 教育科技(引自張奕華,2010)。 Anderson 和 Dexter 校長、教師、父母要一起成為一種學習型組織,才能將科技適 (2000) 當運用於學生學習中,讓學生能改善學習。 科技領導者必須了解科技如何改善教學,並發展出適當的教學 Schmeltzer 策略,促使教育者去學習科技、使用科技並將科技融入他們的 (2001) 課程中。 科技領導指鼓勵與支持教師使用科技,且科技領導能夠使用的 Ertmer (2002) 策略包括建立願景、示範與指導。 校長和教師需要透過科技進行學校的改革,而校長本身必須具 Flanagan 和 Jacobsen 備科技領導的能力,並提供教師專業的訓練,整合科技與資訊 (2003) 於課程教學中,並能建構出符合學生需求的課程模式。 Anderson 和 Dexter 科技領導是學校針對政策目標,以更有效率的方式使用資訊科 (2005) 技。 Afshari, Baker, Luan, 校長是學校科技領導最重要的角色,校長須透過科技領導學校 Samah 和 Fooi 進行變革,並鼓勵教師運用科技,整合學習。 (2008) 校長科技領導直接鼓勵教師也能將科技納入教學中,而其將影 Chang (2012) 響教學效果;校長也必須發展學校科技願景與計畫。 吳清山、林天祐 科技領導指領導者能夠善用領導技巧,使所屬組織成員能夠運 (2006) 用科技,並致力於組織目標的達成。 領導者在領導過程中身體力行的將科學研究態度與方法,融入 張盈霏 領導行為當中,促使組織成員能夠運用過程技能,致力實現組 (2006) 織的美好願景。 學校領導者結合「科技」和「領導」知能,並塑造有利應用科 許丞芳 技的環境和文化,使學校成員能夠善用科技,以提升行政與教 (2008) 學效能。 校長必須進行科技方面的領導,促使教師和學校行政人員能善 張奕華、許正妹 用資訊科技,以增進教學和行政效能;提供學生優質學習環 (2009) 境,使規劃的科技願景與計畫,能夠真正落實在教學和學習 上,達到追求學校績效的目標。 校長結合新興的科技和領導的技巧,發展學校科技願景,並提 供優質的軟硬體設施營造有利的科技文化與環境,支持成員參 施宏杰 與科技的相關訓練,做好科技評鑑,關注科技使用的倫理,注 (2010) 重人際溝通與資訊素養的養成,以促進教學與學校行政效能。 學校領導人在校內推行新興科技的必要條件,是善用領導的技 巧,建立科技願景,充實軟硬體設備,提升成員科技素養,使 張奕華 成員能善用科技於課程與教學之中,並提升組織效能,達成組 (2010) 織願景與目標。 (續下表).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12. i n U. v.

(22) 表 2-1(續) 研究者 (年代). 校長科技領導的定義 科技領導係指領導者結合新穎的科學技術和必要的領導技 巧,充實科技方面的軟硬體設施和人員的科技素養,塑造應用 科技的有利環境和文化,且影響其組員,使組織和世界接軌, 不和潮流脫節,保持旺盛的競爭力,能夠善用科技增進教學和 行政的成效,致力於組織目標的達成。 校長融合新興科技與領導技巧,使其應用在學校課程教學上, 塑造師生共享與支持的環境,激勵學校成員持續學習並善用資 訊科技,以增進教學與行政效能。 校長結合科技與領導策略,塑造有利於科技應用的文化與環 境,促使學校成員進行專業成長,並融合科技於課程、教學與 學習之中,以提升學校課程、教學與行政效能的目標,成就組 織的願景。. 張奕華、蔡瑞倫 (2010). 張奕華、吳怡佳 (2011) 余徹鵬 (2012). 治 政 大 校長以新思維高度關切科技領導發展趨勢,建立學校科技願 立 景,運用科技領導管理能力,型塑學校師生應用科技達成教學. 戴建耘、陳宛非、 韓長澤、賴慕回 與高曼婷 (2013). ‧ 國. y. sit. io. 校長係為學校奠定教育基礎的領導者,亦成為提升與支持教育 科技的領導者。. n. al. er. Nat. 石文傑、馮啟峰、 劉偉欽與羅聰欽 (2014). 校長應具備科技素養、整合資源的能力以計劃性的建立科技願 景,並運用領導技巧,促使教師與學校行政人員接受訓練以提 昇資訊科技能力,並能適切應用科技於行政作為與教學實踐 上,以塑造一個能共享與支持的學校情境,促使行政效能、教 學成效與學生學習表現達到極致。. ‧. 謝傳崇、蕭文智 (2013). 學. 革新之目標。. i n U. v. 學校領導者將本身具備之資訊素養能力,與科技資源加以整合 利用,融入領導行為當中,並透過資訊科技改善教學品質與提 升行政效率,以達成組織的目標與願景。 校長本身須具備完整科技素養,以因應瞬息萬變的教育環境, 並應用領導技巧,整合學校資源,結合學校願景,營造一個使 馬蘭英 用科技方便的環境及氣氛,並感染學校成員願意接受訓練,將 (2016) 科技使用在教學、行政事務中,在高效能中,能感到愉悅、便 利,進而不斷欲尋求更高行政效能及教學效能,使之成為善循 環。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黃靜文、方翌 (2014). Ch. engchi. 根據國內外學者對校長科技領導定義的分析,可以歸納出二個重要概念: 一、校長是學校的科技領導者,本身必須具備資訊科技素養,熟悉領導策略, 塑造學校科技環境,建立學校科技願景(余徹鵬,2012;施宏杰,2010;馬蘭英, 2016;張奕華,2010;張奕華、吳怡佳,2011;張奕華、許正妹,2009;張奕華、 13.

(23) 蔡瑞倫,2010;戴建耘、陳宛非、韓長澤、賴慕回和高曼婷,2013;謝傳崇、蕭 文智,2013;Afshari, Baker, Luan, Samah, & Fooi, 2008;Bailey, 1997)。 二、校長要激勵學校成員,包含教師及行政人員,協助認知、了解和整合科 技運用於教學及行政事務上,達到教學創新、學生有效學習及產生行政效能上(石 文傑、馮啟峰、和羅聰欽,2014;吳清山、林天祐,2006;余徹鵬,2012;施宏 杰,2010;馬蘭英,2016;許丞芳,2008;張奕華,2010;張奕華、吳怡佳,2011; 張奕華、蔡瑞倫,2010;黃靜文、方翌,2014;謝傳崇、蕭文智,2013;Anderson & Dexter, 2000;Anderson & Dexter, 2005;Chang, 2012;Ertmer, 2002;Flanagan & Jacobsen, 2003;Schmeltzer, 2001)。 因此,本研究將校長科技領導定義為:校長為學校的科技領導者,必須具備. 政 治 大 塑學校科技環境,推動學校成員擁有科技知能,提升學校行政效能及教學品質, 立 「科技素養」與「科技領導技巧」兩項專業知識與能力,建立學校科技願景,形. ‧ 國. 學. 達成學生有效學習的目標。. 貳、校長科技領導的內涵. ‧. 國內、外各有許多學者對校長科技領導層面提出研究結果,以下依照年代, 將各學者研究觀點列舉如下,最後再歸納分析整理為本研究變項之層面。. y. Nat. sit. Ray(1992)認為科技領導並非奠基於科技的知識或地位,而是能夠由學校. n. al. er. io. 組織內的任何人來發展和實踐的一種特質,其面向包含三個面向:一、願景. i n U. v. (vision):存在於領導者的思維與未來可能出現的潛在清晰圖像;二、誠信. Ch. engchi. (integrity):建立分享願景以及在真實世界執行願景的日常行動與決心所需的具 體需求;三、知覺(consciousness):包含對於學校科技方面的知覺與教育科技 角色的知覺兩方面(引自余徹鵬,2012)。 Aten(1996)在其「加州學校再造的教育領導本質分析」博士論文中提出, 學校科技領導的本質包含四項如下:一、共同領導(shared leadership):領導者 與成員共同合作一起決定、同時能夠依成員能力的不同提供適宜的任務。二、額 外補償(extra compensation):除了應負的學校責任之外,對於在運用科技方面 表現優異的成員應給予獎勵。三、科技整合(technology integration):將科技整 合進課程中、支持學校運作與教學、使用科技瞭解未來的趨勢。四、人際關係技 巧(interpersonal skills) :學校能夠持續和其他群體聯繫,包括家長、社群組織和 14.

(24) 支持學校科技發展之團體(引自施宏杰,2010)。 葉連祺(2003)參考國際教育科技學會 ISTE 和一些非營利組織所共同發展 出的學校行政者科技標準,認為就校長科技領導而言,應包括六類標準:一、領 導和願景:係啟發學校人員進行全面科技整合的共享願景,並形成實踐願景和文 化。二、教導和學習:是確保課程設計、教學策略和學習環境,能整合科技,以 最大化學習和教導的成效。三、生產力和專業實務:指應用科技去促進學校人員 的專業實務,增進自己和他人的生產力。四、支持、管理和運作:確保整合科技, 以支持有益學習和行政的系統。五、評量和評鑑:指使用科技去計畫和實行有效 評量及評鑑的全面系統。六、社會、法理和倫理議題:即了解有關科技的社會、 法理和倫理議題,並形成決策責任的規範。. 政 治 大 (2009)、張奕華和蔡瑞倫(2010) 立 、張奕華和張敏章(2010)、張奕華和吳怡佳. 秦夢群和張奕華(2006) 、張奕華、蕭霖和許正妹(2007) 、張奕華和許正妹. ‧ 國. 學. (2011) 、張奕華和余徹鵬(2012) 、謝傳崇和蕭文智(2013)將科技領導分為五 項層面:一、願景、計畫和管理:校長是科技領導非常重要的角色,學校科技的. ‧. 願景,必須透過校長領導學校所有的關係人,如教師、學生、職員、家長等,一 起參與討論規劃,使科技能在學校不論是行政或是教學上,都能發揮最大效能。. y. Nat. sit. 二、成員發展與訓練:校長必須提供學校成員有接受科技相關訓練的機會與資. er. io. 源,並訂定相關訓練計畫。三、科技與基本設施支持:校長要確保學校成員能提. al. n. v i n Ch 校長根據教師在教學中使用科技的效能做為評鑑的參考,並且也要觀察學生的學 engchi U. 供技術性的支持,並能提供公平的資源與科技設備予以使用。四、評鑑與研究:. 習效能,鼓勵善用科技,提升其學習效能。五、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人際關係. 是科技領導最重要的要素,校長必須具備此項技能,輔以自身適度的科技能力, 其重要性凌駕其他層面。 ISTE(2009)將行政人員科技領導標準分為五個層面:一、願景領導:領 導者啟發並領導成員共同願景,全面整合技術,以促進卓越並支持整個組織的轉 型。二、數位時代學習文化:領導者創建數位時代學習文化,為所有學生提供一 個參與數位學習的教育機會。三、卓越的專業實踐:領導者促進科技專業學習和 創新的環境,提供教育者科技能力,以增強學生學習的能力。四、系統性改進: 領導者透過有效科技訊息和技術資源,不斷改進組織。五、數位公民:領導者對 不斷發展的數位文化社會,需要了解責任、倫理和法律問題。 15.

(25) 吳清山和林天祐(2006)指出學校科技領導者應該扮演下列角色:一、 激勵者:激勵所屬成員能夠學習資訊科技,使成員具備資訊素養。二、示範 者:領導者願意學習各種資訊科技,本身具有資訊使用能力。三、分享者: 領導者能夠分享自己學習資訊經驗,並形塑一個資訊分享文化,以建立資訊 校園。四、溝通者:領導者利用各種場合或時機,說明和宣導資訊科技對於 行政、教學和學習的價值及重要性。五、資源提供者:領導者提供各類資訊 科技軟硬體設備以利資訊分享。 許丞芳(2008)以德懷術進行科技領導指標的建構,發展出以下七項層面: 一、科技領導之實施與願景發展:校長具有科技領導的理念,運用科技領導的技. 治 政 校長能鼓勵教師將科技整合到學校課程中,並實際運用於教學以提升教學及學習 大 立 效果。三、學校成員發展與訓練:校長注重學校成員科技素養訓練與發展,並以. 巧,領導學校成員凝聚共識,型塑學校科技願景。二、整合科技於課程與教學:. ‧ 國. 學. 身作則運用科技。四、科技設施支援與管理:爭取社會資源充實學校科技設施, 當教職員使用科技需要協助時,能即時提供支援,並能進行合理且有效的管理以. ‧. 確保適當的使用科技設備。五、評鑑與研究:透過評鑑的實施引導學校成員落實. sit. y. Nat. 科技專業發展,並能應用科技的相關研究以提升行政與教學效能。六、社會、法. io. er. 律與倫理議題:帶領學校成員共同討論科技使用時所會面臨的社會、法律及倫理 的兩難困境議題,並形成決策責任的規範。七、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善用科技. n. al. Ch. i n U. v. 設施與學校教職員工、社區家長與人士、廠商等進行溝通並維持正面的人際關係。 表 2-2. engchi. 校長科技領導層面分析. 研究者. 研究 年代. 願景 計畫 與 管理. 成員 發展 與 訓練. Ray. 1992. *. Aten. 1996. *. 葉連祺. 2003. *. *. *. *. *. ISTE. 2009. *. *. *. *. *. 課程 與 教學. 科技 與 基本設 施支持. 評鑑 與 研究. 法律 與 倫理. * *. *. (續下表) 16. 人際 關係 與 溝通 技巧 *.

(26) 表 2-2(續). *. 2006. *. *. *. *. *. 2007. *. *. *. *. *. 2008. *. *. *. 政 治 * 大*. * *. *. *. *. *. *. *. *. *. *. *. *. *. *. *. *. y. *. *. *. *. sit. 許丞芳. 2006. *. *. 課程 與 教學. 科技 與 基本設 施支持. 評鑑 與 研究. 法律 與 倫理. *. *. ‧ 國. 立. Nat. io. n. al. Ch. engchi. 學. 張奕華、 2009 * 許正妹 張奕華、 2010 * 蔡瑞倫 張奕華、 2010 * 張敏章 張奕華、 2011 * 吳怡佳 張奕華、 2012 * 余徹鵬 謝傳崇、 2013 * 蕭文智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 er. 吳清山、 林天祐 秦夢群、 張奕華 張奕華、 蕭霖與 許正妹. 研究 年代. ‧. 研究者. 成員 發展 與 訓練. 人際 關係 與 溝通 技巧. 願景 計畫 與 管理. i n U. *. v. 綜合以上分析,多數研究者皆以「願景、計畫與管理」 、 「成員發展與訓練」、 「科技與基本設施支持」 、 「評鑑與研究」 、 「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五項層面為主, 而「課程與教學」及「法律與倫理」較少人納入層面探討。根據施宏杰(2009)認 為此二項非屬校長科技領導之層面,多屬教師範疇,而本論文雖採取上述五項作為 層面來探討,同時也將「課程與教學」所述內容與「評鑑與研究」層面做結合,在 經過秦夢群、張奕華等多位研究者的實證研究後, 「評鑑與研究」部分提到校長根據 教師在教學中使用科技的效能做為評鑑的參考,並且也要觀察學生的學習效能, 鼓勵善用科技,提升其學習效能,由此可看出已將課程與教學融入其中層面意 義,因此,本論文期能在調查校長科技領導現況時,也針對校長科技領導對教師影 響部分做一探討。 17. *.

(27) 本研究採取之層面為下列五項,各層面說明如下: 一、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校長須具備良好的人際關係溝通技巧,有良好的 人際關係,與學校成員及家長進行良性的溝通(秦夢群、張奕華,2006;張奕華、 吳怡佳,2011;張奕華、余徹鵬,2012;張奕華、許正妹,2009;張奕華、張敏 章,2010;張奕華、蔡瑞倫,2010;張奕華、蕭霖和許正妹,2007;謝傳崇、蕭 文智,2013),使學校成員均願意使用科技,家長認同學校運用科技,促使學校 有良好的科技環境氛圍。 二、願景、計畫與管理:校長必須帶領學校成員一同建構學校科技願景(許 丞芳,2008),順應科技時代趨勢,並具備科技管理技巧和知識,有能力籌備預 算,能統籌校內設備分配,鼓勵教師運用科技於教學中並訂定年度相關計畫,以. 政 治 大 三、科技與基本設施支持:校長須提供科技資源及設備,使學校成員需要使 立. 及規畫有關科技的設備維護方案等,實現學校科技願景。. ‧ 國. 學. 用時,能得到相關的協助與支持(吳清山、林天祐,2006)。 四、成員發展與訓練:校長能協助設計校內成員發展科技訓練課程(許丞芳,. 與教學中。. ‧. 2008;葉連祺,2003),並訂定訓練時程,激勵學校成員將科技運用於行政工作. y. Nat. sit. 五、評鑑與研究:校長能建立校內科技評鑑機制,並透過此評鑑機制,觀察行. er. io. 政人員運用科技情況,及教師運用科技於教學之狀況,是否有提升工作成效及教學. al. n. v i n Ch 余徹鵬,2012;張奕華、許正妹,2009;張奕華、張敏章,2010;張奕華、蕭霖 engchi U. 成效(秦夢群、張奕華,2006;許丞芳,2008;張奕華、吳怡佳,2011;張奕華、. 與許正妹,2007;張奕華、蔡瑞倫,2010;葉連祺,2003;謝傳崇、蕭文智,2013)。 根據以上五項校長科技領導層面敘述,校長並非要成為科技的專家,而是要 成為科技的規劃者、提供者、支持者、評鑑者與協調者。本研究將依上述五項層 面進行問卷編製,蒐集實證資料後進一步進行分析。. 18.

(28) 第二節 教師教學創新之意涵 課程與教學一直都是教育改革的核心,由於網際網路的蓬勃發展,學生的學 習不需要完全仰賴教師的灌輸與教導,學習狀態改由學生自己獨立學習與思考, 「學教翻轉」浪潮席捲全球(林文生,2016)。民國 103 年,正式啟動十二年國 教,實施至今歷經種種制度的爭議,社會各界高度的關注與價值對立。面對十二 年國教,基礎教育的第一現場:學校、教室、老師,到底要做哪些改變,才能幫 助下一代擁有適應未來社會、實現自我的能力?在教學現場拿著麥克風傳統講述 式的老師,早已無法因應新時代的需求,如何改變教師與教學現場的傳統思維, 把投注在填鴨記憶的無謂精力,轉化為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讓教師成為 學習的「引導者」,幫助學生擁有終身受用的學習方法和策略,是台灣教育轉變. 政 治 大. 的核心(何琦瑜,2013)。. 立. 在 108 課綱即將實施之際,「教師教學創新」即是探討教學革新的起點,也. ‧ 國. 學. 是教育改革的成敗關鍵。本節旨在探討教師教學創新的意義內涵及其層面,首先 探討教師教學創新的意義,再確立教師教學創新的層面。. ‧. 壹、教師教學創新的意義. sit. y. Nat. 根據 ERIC Thesaurus(1996),其辭典對「教學創新」及「創意教學」的定. io. er. 義如下: 「教學創新」 (Instructional Innovation)指的是「介紹新的教學理念,方 法或設備」 (Introduction of new teaching ideas, methods, or devices); 「創意教學」. n. al. Ch. i n U. v. ( Creative Teaching) 是「發 展 和 使 用 新 穎 的 , 原 始 的 或 發 明 的 教 學 方 法 」. engchi. (Development and use of novel, original, or inventive teaching methods) 。這二者之 間共同之處就是教師使用的是有別於傳統的教學法,不論是改編舊有的教學法 或是自己新創的教學法,均有達到「創新」的目的。 表 2-3 教師教學創新的定義 研究者 (年代) Lunde 和 Wilhite (1996). 教師教學創新的定義 創新型教師熱愛教學,引導學生學習,並承擔學生學習的風 險,並常思索及改進自我。 (續下表). 19.

(29) 表 2-3(續) 研究者 (年代) Nie、Tan、Liau、Lau. 教師教學創新的定義 學校領導者應該努力提高教師的效能信念,使教師能有效地運 用創新的教學。. 和 Chua (2013) Curtis Turner. 教師運用個人關懷、回饋機制及安全的學習環境及有效的計 畫,可以提升教學效能。. (2016) 吳清山 (2005) 張仁家、葉淑櫻 (2006) 吳壁如 (2007). 立. ‧ 國. 林志成 (2016). y. sit. er. al. n. 黃麗萍 (2015). io. 李孟雪 (2015). Nat. 蔡宛芸 (2015). ‧. 簡紅珠 (2007). 官柳延 (2014). 政 治 大. 學. 林偉文 (2007). 張阿靈 (2012). 創新教學指教師能採用多元活潑的教學方法,豐富其教學內 容,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升學習能力。 教學創新指具有創新特質的教師,透過不斷自我省思、反省、 質疑、解構與重建教學方法與內容,並將教學理論與實際教學 配合,且考慮學生學習背景進行教學。 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引入新的成分,無論其新的成分來自自 行研發或引用別人舊有的方法,皆可視為教學創新。 教學創新指 1、能將創意的教學想法化為教學實踐;2、能夠改 良舊有的觀念、方法或工具使教學更具效益;3、教師能夠引 進或應用新的教學觀念、方法或工具來進行教學。 教師教學創新在解決課程、教學或學習等問題的過程中展現, 可以是「有中生新」或「無中生有」。 教師在顧及教學目標與學生需求下, 善用科技取得知識,以 新的教學理念,採用多元、活潑化的方式,在教 學內容、教 學方法、評量方式或是軟硬體設備進行改變,引發學生更高 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 教師擁有正確的教學思維,設計出有別以往不同的課程內容, 並能兼顧不同程度學生的需求,讓學生學習過程快樂且有效。 教師因應時代需求,改變教學思維及教學習慣,運用各種教學 資源,設計多元課程教學內容,引起學生學習動機,隨時反思 課程及評量適用性,提升學生學習成效。 教師教學創新指教師打破舊思維,採用新的教學模式,設計新 穎的教學活動與課程,重視學生個別差異,達到有效教學目 標,並隨時反思及精進專業知能。 教師教學創新集結三個重要元素,即學生、教師和教材,教師 在教學前的準備、教學中的過程及教學後的評量,都能運用新 的教學方法、觀念或工具,並將學生生活經驗融入,兼顧個別 需求,引起學生學習動機,提高學生學習成果。 教學創新是教師將創意及創造力展現於教學活動、歷程與情境 之中,運用新觀念、新策略、新方法、新設計、新流程或新工 具進行教學,使教學方式多元化,教學內容豐富且能引起學生 學習興趣,提升學習成效,提高教學效能。 (續下表). Ch. engchi. 20. i n U. v.

(30) 表 2-3(續) 研究者 (年代). 教師教學創新的定義. 在現今世代的教師,其課程與教學觀念要再加以概念化,從傳 統教師中心制轉化成學生創意學習之型態。教師要採取創新態 度與多元教學策略,鼓勵學生批判思考,勇於創新發表。 廖昭彥、王子華 現今的教師應將行動學習視為一種嶄新的教學方法與模式,將 (2016) 目標由「教學改變」提升到「有效的教學改變」。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范熾文、陳慧華 (2016). 根據國內外研究者對教師教學創新定義的分析,可以歸納出三個重要概念: 一、教師教學創新必需具備新的教學思維及教學理念(范熾文、陳慧華, 2016) ,發展新的教學方法(吳清山,2005) ,運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提升教學. 治 政 大 黃麗萍,2015;蔡宛芸,2015)。 立 二、以學生為教學設計的主體,啟發學生思考,注重學生個別差異(李孟雪, 內容品質,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李孟雪,2015;林志成,2016;官柳延,2014;. ‧ 國. 學. 2015;官柳延,2014),以達有效教學之目標(廖昭彥、王子華,2016)。 三、在科技技術日新月異的改變中,善用科技設備取得知識及運用科技於新. ‧. 的教學模式之中(張阿靈,2012),讓教學效益最大化。. sit. y. Nat. 因此,本研究將教師教學創新定義為:教師因應時代趨勢,改變教學思維並. io. er. 發展前瞻性之教學理念,運用科技設備及各式資源,調整教學模式及教學內容, 引起學生學習動機及學習興趣,提升教學成效,達到有效教學之目標。. n. al. 貳、教師教學創新的內涵C. hengchi. i n U. v. 國內、外學者對教師教學創新研究面向不盡相同,所統整出的層面也有所差異, 以下列舉各學者對教師教學創新研究的層面,再加以歸納整理,成為本研究變項之 層面。 史美奐(2004)教學創新分為三種型態與層級:(一)改善:教師依照教科 書,在課堂進行實際教學後,針對內容與方法再進行局部修正,以提高授課成效, 即是改善。(二)超越:尋找其他的教學法或內容,將原本的教學法及內容作大 幅的修改,希望提高學生思考的層級,改變學習的態度,使教師達到更有效的教 學目標。(三)創新:以學生的狀況及全新的角度來思考教學的方法及內容,教 學不只再侷限在教科書中,而是打破舊有的教學結構,以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及學 習成效來設計教學方法及其內容。 21.

(31) 王秀玲、林新發、康翰文、梁玟燁和蔡麗華(2006)教學創新包含四個層面: (一)課程教材創新:教師在課程規畫及課程內容,必須注重創新的原則,不要 讓學生學習零碎片段的知識。 (二)教學方法創新:教師應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法, 激發學生學習意願。(三)教師專業成長:教師本身需要不斷的吸收新知,增進 自身的專業知能,才能成為知識的生產者,而不只是知識的傳播者而已。(四) 教學專業分享:教師透過專業分享、對話,可以彼此激勵,擦出更多的智慧火花, 克服教學上種種的挑戰。 簡紅珠(2007)教學創新的內涵包含教師教育信念、教材選擇、課程與教學 設計、教學方法或策略、班級管理、人際互動、評量方式及教學媒體。而張阿靈 (2012)、官柳延(2014)、李孟雪(2015)、蔡宛芸(2015)則將教學創新分為. 政 治 大 念,不斷自我成長,運用新知在教學上,使教學富有新意。 (二)教學內容創新: 立 四個層面:(一)教學理念創新:教學能因應時代變遷,覺察教育趨勢,改變觀. ‧ 國. 學. 教師依照學生多元智能,設計屬於不同程度學生的教材,兼顧教學目標,選擇合 宜教材,隨時調整教學內容,讓學生能有效學習。(三)教學方法創新:教師能. ‧. 運用多元創新教學方法,教融入創意教學點子,採用科技或其他合適教具,引發 學生學習興趣,維持學習熱情,引起學生學習動機。(四)教學評量創新:教師. y. Nat. sit. 不再侷限紙筆測驗,設計多元評量方式,以多元評量方式檢測學生學習成效,達. er. io. 到有效教學的目標。林志成(2016)也將教學創新分為四個層面:(一)前瞻開. al. n. v i n Ch 決教學問題。(二)創造豐富的課程與教材內容:教師能極富創意,創造趣味及 engchi U. 放的教學理念與思維:教師具有開放特質,能不斷思考、激盪新的教學方法,解. 豐富變化的教學課程教材內容。(三)活潑流暢的教學方法與技巧:教師能熟悉 各種教學方法,並靈活運用,啟發學生多元潛能,提升學生學習成效。(四)多 元變通的評量方法與技術:教師能依據不同的教學目標,設計多元的評量方式, 達到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效。 黃麗萍(2015)教師教學創新包含三個層面:(一)課程與教材設計:教師 除了教科書外,並能掌握社會脈動,運用多元教學媒材與學生生活經驗,設計出 新的學習內容,增加學生探索、體驗的學習機會。(二)教學方法與評量:目前 有許多教學方法如翻轉教室、合作學習或創造思考教學等,教師可多加運用,活 化教學,讓各種類型學生都能擁有成功的學習經驗;並以多元創新評量方式,診 斷學生學習困難點與學習成效。(三)班級經營管理:教師將班級氣氛營造為開 22.

(32) 放、民主和學習的班級氣氛,創造活潑的生動的學習情境,提升學生學習效果。 Cohe 和 Ball(2000)認為教學創新為(一)教學中的協調:課程內容與學 生之間程度的差異,需要教師在設計課程時,做一些協調設計,以使學生達到學 習的效果。 (二)教學的資源使用:教師必須謹慎地審視教學課程內容。 (三)教 師激勵:教師對學生的鼓勵,可以讓學生達到更高的標準。 (四)教學環境管理: 教學者必須有良好的教學環境。 表 2-4 教師教學創新層面分析. Cohen 和 Ball. 2000. 史美奐. 2004. *. *. *. *. *. 2012. *. *. *. y. *. 2015. *. *. *. sit. *. *. *. *. al. 李孟雪. 2015. 黃麗萍. 2015. 林志成. 2016. C* h *. e n *g c h i *U *. *. *. *. er. 2007. ‧ 國. *. 2015. v ni. 班級 經營 *. *. n. 蔡宛芸. *. *. io. 官延柳. 評量 方式. 2006. Nat. 張阿靈. 教學 資源. ‧. 簡紅珠. 教學 方法. 學. 康翰文、梁玟燁. 教學 內容. 政 * 治 *大 * *. 立. 王秀玲、林新發. 與蔡麗華. 教學 理念. 研究 年代. 研究者. *. * * * *.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研究者依據文獻歸納整理後,認為教師教學創新可區分為四個層面茲分述如 下: 一、教學理念創新:教師必需覺察時代變化與趨勢,不斷學習新知,自我進 修,加強自身專業能力,改變教學觀念,使教學有新意,並隨時反思、檢討與改 進(李孟雪,2015;林志成,2016;官柳延,2014;蔡宛芸,2015;簡紅珠,2007)。 二、教學內容創新:教師需以學生為學習主體來設計課程(史美奐,2004), 引起學生學習動機,啟發學生學習思考,並依學生不同程度進行個別差異化教 23.

(33) 學,隨時調整課程內容,以達有效教學的目標(Cohen & Ball, 2000)。 三、教學方法創新:教師必需嫻熟各類教學方法(王秀玲、林新發、康翰文、 梁玟燁和蔡麗華,2006),配合學生需求,靈活運用各教學法,並適當運用各式 教學資源與設備,善用科技數位教學資源(黃麗萍,2015),維持學生學習興趣, 營造學習氛圍。 四、評量方式創新:教師不再以紙筆測驗為唯一評量方式,根據學生不同學 習狀況,採取多元評量方式(李孟雪,2015;林志成,2016;官柳延,2014;蔡 宛芸,2015;簡紅珠,2007),不僅評量學生多元智慧的表現,也作為教師教學 成效及學生學習成效之評估依據。 2013 年全球繁榮指數(prosperity index)報告指出,我國在 142 個受評比的. 政 治 大 是促進國家繁榮的重要因素(教育部,2013)。新加坡李顯龍強調教改方向為 立 國家中,總排名為第 22 名,教育即為繁榮指數的 8 項調查指標之一,可見教育. ‧ 國. 學. 「teach less, learn more」(少教多學),主張教育的核心在於「觸動學生的心靈, 引發他們參與的熱情」(touch the hearts and engage the minds of learners)(許芳. 進行問卷編製,蒐集實證資料後進一步進行分析。. Nat. io. sit. y. ‧. 菊,2013)。因此,教師教學創新愈發更顯其重要性,本研究將依上述四項層面. er. 第三節 學生學術樂觀之意涵. al. n. v i n 教育部從 2011 年吳清基部長任內,即組成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推動小組, Ch engchi U 催生十二年國教的相關政策。社會大眾一直以來著重的重點,都在入學的方式、 超額比序的條件及分數的計算等問題,卻都忽略了十二年國教實施真正的基本理 念。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以「自發」 、 「互動」及「共好」為理念,強調學生是自 發主動的學習者,學校教育應循循善誘學生的學習動機與熱情,引導學生妥善開 展與自我、與他人、與社會、與自然的各種互動能力,以「成就每一個孩子—適 性揚才、終身學習」為願景,兼顧個別特殊需求(教育部,2014)。因此,謝傳 崇(2013)指出十二年國教應要重視學校學術樂觀的發展,培養和引導可以促進 學校整體或教師個人層次的學術樂觀,以提升學生的學習成就。 本節旨在探討學生學術樂觀的意義及其層面。首先探討學生學術樂觀的定 義,再確立學生學術樂觀的層面。 24.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以 100 學年度為例,本校資深教師共進行 25 場正式教學觀察,新進教師 12 場。嘉義大學實習教 師參與音樂教學觀摩 2 場、英文教學觀摩

Krajcik, Czerniak, & Berger (1999) 大力倡導以「專題」為基礎,教導學生學習科 學探究的方法,這種稱之為專題導向的科學學習(Project-Based Science,

本校為一科技大學,學生之來源大多屬技職體系之職業高中及專科學

3.8.2 學校自評多以教師和學生的觀感作為成效 指標,流於主觀,學校及科組仍未能完全掌握運

• 第三種教學觀認為,教學的目的是改變學生對事物、現象 的理解。教學( Teaching )的焦點是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 和掌握。教師須瞭解學生想什麼

自 111 學年度開始,「身心障礙學生升學大專校院甄試數學考科」將依據 108 學年度 實施之「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數學領域」

戶外考察活動 是歷史 科教師於課堂教學 以 外評估學生的常見方法。教師 在外 出之前應為學 生提供 明確的學習目標和 評 估準則。教師可以從以

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資助大學及絕大部分專上院 校接納應用學習中文(非華語學生適用)的「達 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