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父母管教方式、同儕關係與青少年價值觀關係之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父母管教方式、同儕關係與青少年價值觀關係之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5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第一章 緒論 本章節將説明本研究的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問題與假設以及在本 研究中之重要名詞解釋。. 第一節 壹、 研究動機.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政 治 大. 價值觀是每個人心中的尺度,是一種個體對周遭人、事、物重要性. 立. 的評價。家庭是個體最早接觸之社會團體,而父母為個體生命中接觸. ‧ 國. 學. 最多的人,因此對個體身心之發展有莫大影響,當然也包括價值觀。 父母透過對個體之管教方式將價值觀,態度及行爲等轉達給個體。而. ‧. sit. Nat. 母,重視同儕的認可,其價值觀亦會受到影響。. y. 青少年期之個體正處於兒童轉爲成人的關鍵時刻,個體亦開始脫離父. er. io. 國内外研究皆顯示,男性較重視之價值為自己之能力與社會觀感。. n. a 在自身能力方面包括了,生活舒適方面(Rokeach,1973;Graig, iv. l C n U h 1989;吳瓊洳,1997)、成就地位方面(Rokeach,1973;吳瓊洳, engchi 1997),能力表現方面(Rokeach,1973;Graig,1989)等價值。至 於在社會觀感方面之價值則包括,勇敢(汪履維,1981;Graig, 1989)、鍛煉身體(吳瓊洳,1997)等價值。 至於女生方面則較重視道德層面與精神層面之價值。在道德層面 方面之價值包括寬恕(Rokeach,1973;汪履維,1981;Graig, 1989)、關愛與互助方面(Graig,1989;吳瓊洳,1997;王令瑩, 2001;粘沅如,2004)、誠實(Graig,1989)、服從. 1.

(2) (Mckernan&Rusel,1980)等。至於精神層面方面的價值則包括,内 心和諧(Rokeach,1973;汪履維,1981)、成熟之愛 (Mckernan&Rusel,1980;汪履維,1981)、友誼方面(Graig,1989; 王令瑩,2001;粘沅如,2004)等。 由此可見,不同性別之價值觀有差異存在,可歸納男性較重視之 價值為自己之能力與社會觀感。而女性則較重視道德層面與精神層面 之價值。因此有關性別與價值觀之研究發現,男女重視之價值項目卻 不盡相同,加上以上研究之研究對象大部分以國中學生為主,針對高. 治 政 大 中生之研究甚爲缺乏,是值得研究之議題。當前性別不同之高中生重 立 視之價值觀爲何?此為研究者相當有興趣之議題,此為本研究之第一 ‧ 國. 學. 項動機。. ‧. 父母為子女生命中接觸最多的人,影響最深之重要他人,也是主 要照顧者。子女性別為影響父母管教方式的重要因素。有一部分學者. y. Nat. io. sit. 之研究結果顯示,父母管教方式會因子女性別不同而有差異(Hoffman,. er. 1977;Schwarz,1996;吳明隆,1996;劉修全,1997;孫碧蓮,2002;. n. a. v. l C 王嘉寧,2003;劉淑媛,2003;王黛玉,2004),父母對男生採用權 ni. hengchi U. 威態度較多於女生。另外黃拓榮(1997)則認爲父母管教方式不會因 子女性別而有差異存在。由於過去研究對於子女性別與父母管教方式 之關係有不同之結果,因此,父母管教方式會否因子女性別不同而有 差異?此為本研究之第二項動機。 而父母在管教子女的過程中,會將其本身之態度、信念、價值觀 等教導給子女。父母是他們相處最久、接觸最多之主要照顧者。父母 不僅是兒童心目中重要的他人,亦是孩童第一個認同之對象。因此, 父母在管教的過程中,會將自身的態度、想法、價值觀等傳遞給孩子, 2.

(3) 進而影響孩子之價值觀(簡茂發,1977)。青少年價值觀之形成,受 到父母之影響最深,其次為同儕。其推論其原因為,父母與子女相處 的時間最長,而父母亦是子女社會化之引導者(吳明清,1984)。父 母教導行爲為子女學習之依據,子女會將父母本身的價值觀内化成爲 本身信念的來源。因此,教養方式,即為父母對子女的獎懲,子女透 過各種獎懲力量之判斷,影響其行爲,並從中獲得社會價值(戴麗芬, 1990)。由此可見,父母之管教方式與子女價值觀有顯著差異,但是 因爲年代久遠,加上上述研究中之價值觀分類並無一致。因此,當代. 治 政 大 父母管教態度為何?而父母管教態度與青少年價值觀之關係爲何?此 立 為本研究欲進一步探討之第三項動機。 ‧ 國. 學. 過去研究多發現女性的同儕關係優於男性(簡茂發,1993、徐慶. ‧. 娟,1996 凃秀文,1999、邱招婷,2002、吳美琦,2003、李慧娟, 2003),但為進一步瞭解性別不同青少年之同儕關係是否有差異,此. y. Nat. io. sit. 為本研究之第四項動機。. er. 青年個體正處於生理發展改變時期,與父母建立之情緒連結逐漸減. n. a. v. l C 弱,且這一時期之青年個體正找尋自己與社會之定位,其面對很多問題 ni. hengchi U. 與極大壓力。此時,青年個體會向外尋求依附,而同儕與個體同樣面臨 這些問題與壓力,如此一來,藉由與同儕互動,能夠得到彼此之接納與 認同,情感上亦得到支持,並且產生集體思考,學習正向行爲,擴展彼 此之視野。由此可說,同儕對於青年時期的個體之心理發展與社會化過 程扮演極重要角色。影響青少年價值觀念的人,就青少年生活中所接觸 者而言,以父母、教師、尊親屬、兄弟姐妹及朋友同學爲主(吳明清, 1984)。青少年之社交網路將決定他遇到怎麽樣的人,接觸到怎麽樣之 想法,得到怎麽樣之經驗。因而,與「不良」、「負面」的朋友相處久 3.

(4) 了,會比平常更容易接觸到較「不良」的行爲與經驗,也較容易產生 「不良」之行爲與價值觀。(陳淑湘,1987)。青少年一旦認同了自己 是團體中的一分子,自然就會去認同、實踐團體所重視之價值,因此青 少年所認同的對象會對青少年之價值觀產生深遠影響(郭燕如,1987)。 兒童進入學校後,其價值判斷標準逐漸變成維持同儕和諧的一些規則; 而到了青少年時期,個體逐漸追求意義、尋求動機,其價值觀念逐漸由 具體轉向抽象,其對事物之好壞之解釋也從自我詮釋到社會認同,而同 儕及其所認同之團體,影響青少年個體對事物的價值判斷則無庸置疑 (王令瑩,2001)。. 立. 政 治 大. 許多學者提到青少年同儕與價值觀有關係,但卻缺乏實證研究,. ‧ 國. 學. 因此,同儕關係與青少年價值觀之關係,爲本研究第五項動機。. ‧. 綜上所述,影響青少年之價值觀的因素可能有許多,青少年之性 別、其父母之管教方式及同儕關係看似都會對青少年價值觀產生影響。. y. Nat. io. sit. 而國内曾有研究者針對父母管教方式與青少年價值觀進行研究,但年. er. 代已久,而價值觀會隨著社會與年代不斷改變。而同儕關係與青少年. n. a. v. l C 價值觀,許多學者提到同儕關係與青少年價值觀之關係,但是目前國 ni. hengchi U. 内尚未發現針對同儕關係與青少年價值觀之實證研究,因此無法得知 同儕關係與青少年價值觀是否有顯著影響。因此,了解青少年性別、 父母管教方式及同儕關係對青少年價值觀之預測力,為本研究第六項 動機。. 4.

(5) 貳、 研究目的 根據以上研究動機,本研究欲探討之具體目的如下: (一)瞭解當代青少年價值觀、父母管教方式及同儕關係之概況。 (二)瞭解性別不同之青少年,其價值觀的差異。 (三)瞭解性別不同之青少年,其父母管教方式之差異。 (四)瞭解性別不同之青少年父母管教方式與其價值觀之關係。 (五)瞭解性別不同之青少年,其同儕關係之差異。. 政 治 大 (七)瞭解青少年性別、父母管教方式及同儕關係對其價值觀 立. (六)瞭解性別不同之青少年同儕關係與其價值觀之關係。.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 Nat. y. ‧. ‧ 國. 學. 之預測力。. er. io. sit. 壹、 研究問題. 依據前述各項研究目的,本研究欲探討之問題如下: a. n. iv l C n (一)當代青少年之價值觀(生理價值、心理價值、人際價值、情感 hengchi U 價值、職業價值、道德價值、人生價值)概況為何?. (二)性別不同之青少年,其價值觀是否有顯著差異存在? (三)性別不同之青少年,其父母管教方式(開明權威、專制權威、 寬鬆放任、忽視冷漠)是否有顯著差異存在? (四)性別不同之青少年父母管教方式(開明權威、專制權威、寬鬆 放任、忽視冷漠)與其價值觀是否有差異存在? (五)性別不同之青少年,其同儕關係是否有顯著差異存在?. 5.

(6) (六)性別不同之青少年同儕互動關係與其價值觀是否有相關存在? (七)青少年之性別、父母管教方式及同儕互動關係等變項,是否能 有效預測青少年的價值觀?. 貳、 研究假設 假設一:性別不同之青少年,其價值觀(生理價值、心理價值、人際 價值、情感價值、職業價值、道德價值、人生價值)有顯著差 異存在。. 政 治 大. 性別不同之青少年,其生理價值觀有顯著差異。 性別不同之青少年,其心理價值觀有顯著差異。 性別不同之青少年,其人際價值觀有顯著差異。 性別不同之青少年,其情感價值觀有顯著差異。 性別不同之青少年,其職業價值觀有顯著差異。 性別不同之青少年,其道德價值觀有顯著差異。 性別不同之青少年,其人生價值觀有顯著差異。. 立. ‧. ‧ 國. 學. 1-1 1-2 1-3 1-4 1-5 1-6 1-7. y. Nat. io. sit. 假設二:性別不同之青少年,其父母管教方式(開明權威、專制權威、. n. al. er. 寬鬆放任、忽視冷漠)有顯著差異存在。. i n U. C. v. hengchi 假設三:性別不同之青少年父母管教態度(開明權威、專制權威、寬 鬆放任、忽視冷漠)與其價值觀(生理價值、心理價值、人際 價值、情感價值、職業價值、道德價值、人生價值)有顯著差 異存在。 3-1 性別不同之青少年父母管教方式與其生理價值觀有顯著差異存在。 3-2 性別不同之青少年父母管教方式與其心理價值觀有顯著差異存在。 3-3 性別不同之青少年父母管教方式與其人際價值觀有顯著差異存在。 3-4 性別不同之青少年父母管教方式與其情感價值觀有顯著差異存在。 3-5 性別不同之青少年父母管教方式與其職業價值觀有顯著差異存在。 3-6 性別不同之青少年父母管教方式與其道德價值觀有顯著差異存在。 3-7 性別不同之青少年父母管教方式與其人生價值觀有顯著差異存在 6.

(7) 假設四:性別不同之青少年,其同儕關係有顯著差異存在。 假設五:性別不同之青少年同儕互動關係與其價值觀(生理價值、心 理價值、人際價值、情感價值、職業價值、道德價值、人生價 值)有顯著相關存在。 5-1 5-2 5-3 5-4 5-5 5-6 5-7. 性別不同之青少年同儕互動關係與其生理價值觀有顯著相關存在。 性別不同之青少年同儕互動關係與其心理價值觀有顯著相關存在。 性別不同之青少年同儕互動關係與其人際價值觀有顯著相關存在。 性別不同之青少年同儕互動關係與其情感價值觀有顯著相關存在。 性別不同之青少年同儕互動關係與其職業價值觀有顯著相關存在。 性別不同之青少年同儕互動關係與其道德價值觀有顯著相關存在。 性別不同之青少年同儕互動關係與其人生價值觀有顯著相關存在。. 立. 政 治 大. ‧ 國. y. sit. n. er. io. 6-3. Nat. 6-2. 性別不同之青少年、父母管教方式及同儕互動關係等變項,能有 效預測 青少年的生理價值觀。 性別不同之青少年、父母管教方式及同儕互動關係等變項,能有 效預測青少年的心理價值觀。 性別不同之青少年、父母管教方式及同儕互動關係等變項,能有 al v 效預測青少年的人際價值觀。 i n Ch 性別不同之青少年、父母管教方式及同儕互動關係等變項,能有 engchi U 效預測青少年的情感價值觀。 性別不同之青少年、父母管教方式及同儕互動關係等變項,能有 效預測青少年的職業價值觀。 性別不同之青少年、父母管教方式及同儕互動關係等變項,能有 效預測青少年的道德價值觀。 性別不同之青少年、父母管教方式及同儕互動關係等變項,能有 效預測青少年的人生價值觀。. ‧. 6-1. 學. 假設六:性別不同之青少年、父母管教方式及同儕互動關係等變項, 能有效預測青少年的價值觀。. 6-4 6-5 6-6 6-7. 7.

(8) 第三節. 重要名詞解釋. 為便於本研究對有關變相之分析探討,玆將本研究所涉及之重要名 詞,分別説明界定如下:. 壹、 青少年 本研究所指之青少年為北台灣地區公私立高中職之在校學生。. 貳、 價值觀. 立. 政 治 大. 本研究之價值觀為人對事物之重要性與偏好之評斷和看法,並且會. ‧ 國. 學. 受到個人因素與周遭環境影響之信念。在本研究中,係採用張景媛、 簡茂發、何榮桂(1997)所編制的「國中學生價值觀量表」上之得分. ‧. 作爲操作型定義。量表有七個分量表,包括生理價值、心理價值、人. Nat. sit. y. 際價值、情感價值、職業價值、道德價值和人生價值。受試者針對每. n. al. er. io. 個題目依據個人反應回答,獲得分數愈高,表示對該價值觀愈重視。. 參、 父母管教方式. Ch. engchi. i n U. v. 本研究中採用之父母管教方式之定義為國内學者王鍾和(1993) 之定義,即父母管教方式為父母親在管教子女生活作息和行爲表現時 所採用的策略。其分類方式係以改編自陳冠中(2000)之「父母管教 方式量表」上所得「要求」和「反應」二向度之分數為操作型定義。 二個向度以所有受試者於「要求」和「反映」之中位數為分界點,將 二個向度劃分為高低兩個層面,並組合成四種類型之管教方式。. 8.

(9) 叁、同儕關係 本研究中之同儕關係為同儕與個體年齡、地位、行爲、能力等極爲 相近,並且有相似的價值觀、生活風格與經驗,透過彼此交流分享, 彼此間更爲了解彼此,因而個體與同儕間容易發展出良好並且可以持 久性的互動關係。本研究中之同儕關係量表係改編自王瓊玉(2006) 的「人際關係量表」上之得分作爲操作型定義。量表共分四個分量表, 包括「和諧度」、「信賴度」、「合作度」、「自我揭露度」。受試. 政 治 大. 者針對每個題目依據個人反應回答,所得總分越高,表示其人際關係 越好,反之則越差。. 立.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9. i n U. v.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青少年價值觀 壹、 價值觀之定義 價值一詞常見於各種不同的領域,其定義也非常複雜。價值在哲學、 社會學、心理學等學術領域中,有關研究甚多,各個領域對價值的觀 點各有不同。在哲學界中,其重視的是在於價值的本質。社會學界中,. 政 治 大 的則著重個人心理需求和行爲動機的關聯性。以下為國内外學者對價 立 其重視的是價值對文化形態的影響與其社會規範的作用。而心理學界. 值之定義。. ‧ 國. 學. 國内學者黃藿(1984)於「價值是什麽?價值學導論」書中,認. ‧. 爲價值是一種完形性質(Gestalk Quality),價值本身並不是世紀事物 原有的性質,而是由實際事物中各種不同的性質組成的獨特整體形象。.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10. i n U. v.

(11) 表 1 國内外學者給予價值觀之定義 研究者. (1992) 黃德祥. 立. (1994). 王令瑩 (2001) 粘沅如 (2004) Perry. al. n. (1998). io. 林靜宜. Nat. (1997). ‧. 傅佩榮. ‧ 國. (1996). 價值觀為個體對特定事物、行爲或目標的持久性偏好或 判斷之標準,此偏好或標準就有認知、情感、意向的信 念,引導個人行爲以滿足個體各種需求和達成目標。 價值觀是人對價值的「評估」,在自由抉擇的情況下呈 現,並且環繞自我的生命而展開,不同階段之個體會選 擇不同的價值。 價值觀涉及個人與周遭環境的互動,並融合個體的思維 模式與偏好,由外而内形成,再由内而外的變現出來。. 學. 吳鐵雄. 政 治 大. y. 張春興. sit. (1987). 價值觀是一種假設的心理建構,涵蓋於文化、依附於人 格、表現於行為、作用於社會。認爲價值觀是指個人一 種有系統的内在標準,反映出對人、事及物的珍視或排 斥的程度,隱約地影響行爲模式的選擇。 一、 價值亦指任何事物美好的程度。 二、 價值為社會認同值得去追求的事物。 三、 價值是依據個人主觀的判斷,認爲事物與自己 有關,而且對人具有重要性與意義性。 價值觀是個人對於事物重要性的評斷與所持之看法。. er. 金樹人. 定義. i n U. C. v. hengchi 價值觀定義為一種概念,標準。價值居於人格架構的核 心地位,為行爲之決定因素。 價值觀為人類内心根本信念,是人對事物的評估與判 斷,為主導個體人格結構的重心。 凡是能讓人引起興趣的事物就是價值。. (1926) Rogers (1969). 把人當主體,認爲價值為個人或團體所具有,為個人之喜 好傾向。. 11.

(12) 表 1 國内外學者給予價值觀之定義(續) 研究者. 定義. Kluckhohn. 價值為個人或團體對於事物所特有之明顯或隱藏之概 念,會影響行動目標和手段的選擇。. (1951) Rokeach (1973) Schwartz. 價值為個人或社會所偏好的某種行爲方式或生存目標, 為持久性信念。 價值觀為個人期望之目標,而期望目標對個人的重要性 程度,形成其生活的指導原則。. 政 治 大 資料來源:研究者參酌文獻整理 立. 學. ‧ 國. (1992). 綜合以上可知,價值觀之定義不盡相同,但可歸納出以下特點:. ‧. 1. 價值觀是人對事物重要性與偏好的評斷和看法。. y. Nat. 2. 價值觀為個人與周遭環境之互動而形成的。. io. sit. 3. 價值觀為一種信念。. er. 由此,本研究以「價值觀為人對事物之重要性與偏好之評斷和看法,. n. a. iv. l C 並且會受到個人因素與周遭環境影響之信念」作為價值觀之概念型定 n 義。. hengchi U. 12.

(13) 貳、價值觀的内涵 (一)社會學家 Adler (1956)曾把價值的涵義歸納為四種: 1. 價值是絕對的,其存在於上帝心靈,不需驗證即自明的永恒信念。 2. 價值是内含於事物之中,而該事物可以滿足人類需求之欲,因此 凡是能讓人產生興趣之事物為價值。 3. 價值為以人類為主體,為個人或團體所具有的,為人類之需求。 4. 價值即行動,以人之行爲來界定價值。. 政 治 大 (二)Allport(1960)發展出一價值研究的客觀自陳評估測驗,測驗 立. ‧ 國. 學. 裏分六類價值。他認爲每個人或多或少都具有此六類價值,但只 有一兩項會主導人格。. ‧. 1. 理論價值(Theoretical values):真理的尋求,相信經驗、理. y. Nat. 解和理性的生活態度。. er. io. sit. 2. 經濟價值(Economic values):關心事物的實用性。 3. 審美價值(Aesthetic values):與藝術之經驗有關係、營造和. n. al. 諧與優雅。. Ch. engchi. i n U. v. 4. 社會價值(Social values):注重人際關係、利他行爲和慈善 事業。 5. 政治價值(Political values):盡力求取個人權利、影響力與 名望。 6. 宗教價值(Religious values):對靈性事物感興趣,並理解宇 宙為一完整的全體。. 13.

(14) (三)Rokeach(1973)在其人類價值的性質(The Nature of Human Value)一書中指出「價值是社會科學的主要概念,個人價值觀 是文化的主要依變項,同時也是個人各種態度及行爲的自變項」, 並認爲價值具有以下五種特質: 1. 價值具有連續性與可變性。 價值建立之後,由於文化傳承,所以其具有連續性。但價值 並非永遠不變,為了適應現實生活,價值會隨著有所調整。 2. 價值是一種信念,其包含了認知、情感、行爲及意志。. 治 政 大 3. 價值是一種目的或行爲。 立 價值依據目的與行爲,分為「目的性價值」與「工具性價值」 ‧ 國. 學. 兩種。. ‧. 3.1 目的性價值. er. io. 3.2 工具性價值. sit. Nat. 心靈平靜。社會目的性價值則為世界和平。. y. 此為個人或社會生存的最終目的。例如:個人之目的性價值為. n. a. v. l C 工具性價值作用為幫助個人或社會達到目的性價值。工具性價 ni. hengchi U. 值為社會價值、道德價值、能力價值等。 4. 價值為對事物的喜好傾向 5. 價值為個人或社會所喜好的一種概念。. (四)Schwartz(1992)價值觀整合成以下五個特性: 1. 價值是一種信念。 2. 價值是激發性建構,為人们努力希望達到的目標。 3. 價值之本質是抽象的,其超越具體行動和情況。 4. 價值引導行動、政策、人和事件的選擇或評估。 14.

(15) 5. 價值的選擇來自于事物的重要性,而價值引導著行動。. 綜合以上可知,對於價值觀之内涵並無一致性看法,但各研究皆 同意價值觀為一種信念,是人們努力想達到之目的或行爲,並且為人 們對事物喜好與重要性的選擇與評量。. 叁、青少年價值觀之相關研究. 政 治 大 在過去國内研究中,從 80 年代開始有研究者對青少年價值觀進行 立. (一)早期之研究. ‧ 國. 學. 研究,許嘉泉(2003)整理了 80 年代有關青少年價值觀之研究,發現. 當時的研究者在研究工具方面,多修訂 Rokeach(1973)之價值觀量表,. ‧. 而當時之青少年價值較重視國家安全、世界和平、自由、平等博愛等,. y. Nat. 較不重視舒適生活、多彩多姿生活、心靈超脫、權勢等價值,可以看. n. er. io. al. (二)近期之研究. sit. 出當時之青少年重視社會價值多於個人價值。. Ch. engchi. i n U. v. 國内青少年價值觀在 90 年代以後有了明顯改變。侯崇文(1998) 將青少年價值觀特徵歸納出以下幾個特點: 1. 標新立異之傾向。 2. 重視權利輕視義務。 3. 重視成就感輕視利他行爲。 4. 立即效應的追求。 5. 與外界短暫的關係。. 15.

(16) 6. 市場導向之形成。 候崇文(1998)認爲,當時之青少年價值觀明顯的重視追求立即 的滿足,揚棄傳統,以自我為中心。 陳正宗(1999)指出由於青少年的價值觀廣泛的受到來自家庭環 境,個人經歷,社會化,同儕關係之影響,會產生區隔與物以類聚的 現象,並針對當時青少年價值觀提出幾點特徵: 1. 個人意識、功利與現實的價值觀,逐漸取代服從于重視團體利益 之價值觀。. 治 政 2. 傳統道德規範鬆懈,金錢意識擡頭。 大 立 3. 絕對政治權威逐漸下降,民主意識逐漸增強。 ‧ 國. 學. 4. 婚姻自由取得普遍認同,性道德逐漸鬆懈。. ‧. 5. 經濟收益成爲職業評量主要基準。. 王令瑩(2001)之研究則發現青少年較重視道德價值和情感價值,. y. Nat. io. sit. 輕視生理價值和人生價值。. er. 綜合以上所述,從早期到近期之價值觀研究,可以看出國内青少. n. a. v. l C 年隨著社會的變遷,民主意識之擡頭而逐漸的從社會價值轉向個人價 ni 值。. hengchi U. 肆、影響青少年價值觀之因素 影響青少年價值觀指因素甚多,主要分成個人因素與環境因素。個 體成長經驗為個人因素,個人因素包括了性別,年齡等。而社會化過 程為環境因素,環境因素則包括了學校環境、家庭環境、同儕團體等。. 16.

(17) 而在衆多影響青少年因素中,本研究較感興趣的為不同性別和學校環 境之青少年價值觀上是否有差異,以下正對過去研究發現分別説明。 (一) 性別差異與價值 男女生在成長經驗與社會給於之期待皆有很大的差異,因此性別 是影響價值觀的重要因素之一,許多研究者對性別與價值觀上非常感興 趣。過去有關價值觀之研究發現都發現,性別的差異在價值觀上有某 程度的不同。. 治 政 大 表 2 國内外學者對性別與價值觀之研究 立 研究對象. 研究結果 男性較重視「舒適生活」、「成就感」、 「有志氣」、「能力」及「整齊」。 女性較重視「内心的和諧」,「幸福快 樂」,「寬恕」及「親愛」。 女生較重視「成熟之愛」、「親愛」、 「家庭」、「安全」及「服從」。. ‧. ‧ 國. 學. 研究者 Rokeach (1973). y. n. er. io. sit. Nat. Mckernan & 715 名 15 Rusel(1980) 嵗之北愛 爾蘭青少 年 a iv l C 男性較重視「生活」、「智能」、「勇 Graig(1989) 在學青少 n h敢」、「創造性」。 engchi U 年 女生較重視「友誼」,「誠實」、「互 助」、「關愛」、「寬恕」 Kennedy 青少年 青少年家庭價值觀: (1992) 男生較重視職業角色。 女生較爲重視婚姻角色、親子關係和家庭 照顧。 汪履維 台北市 男生較重視「平等」、「負責」、「自 (1981) 597 名國 由」、「勇敢」。 中生 女生則較重視「内在和諧」、「社會稱 讚」、「成熟之愛」和「寬恕」。. 17.

(18) 表 2 國内外學者對性別與價值觀之研究(續) 研究者 吳明清 (1983). 研究對象 青少年. 研究結果 男生較重視物質方面之滿足,還有自我擴 充和能力的展現。 女生則較注重關於精神享受,内在之和諧 及品德。 吳瓊洳 國中生 男生較重視「鍛煉身體,追求健康」、 (1997) 「努力賺錢,生活富裕」、「獲得地位, 受人尊重」。 女生則較重視「認真念書,追求知識」、 「清心寡慾,知足常樂」、「幫助他人, 服務社會」。 王令瑩 國中生 女生比男生重視「人際價值」、「情感價 (2001) 值」和「道德價值」取向。 粘沅如 國中生 女生較男生重視「心理價值」、「人際價 (2004) 值」、「情感價值」、「道德價值」。 資料來源:研究者參酌文獻整理.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y. Nat. io. sit. 上述研究結果皆發現不同性別之價值觀是有差異的,為影響價值觀. er. 之重要因素,而社會對於男女生之不同的期待,傳統的性別觀念,可. n. a. v. l C 能是促成男女價值觀有差異之原因之一。國内外研究皆顯示,男性較 ni. hengchi U. 重視之價值為自己之能力與社會觀感。在自身能力方面包括了,生活 舒適方面(Rokeach,1973;Graig,1989;吳瓊洳,1997)、成就地 位方面(Rokeach,1973;吳瓊洳,1997),能力表現方面(Rokeach, 1973;Graig,1989)等價值。至於在社會觀感方面之價值則包括,勇 敢(汪履維,1981;Graig,1989)、鍛練身體(吳瓊洳,1997)等價 值。 至於女生方面則較重視道德層面與精神層面之價值。在道德層面 之價值包括寬恕(Rokeach,1973;汪履維,1981;Graig,1989)、 18.

(19) 關愛與互助方面(Graig,1989;吳瓊洳,1997;王令瑩,2001;粘沅 如,2004)、誠實(Graig,1989)、服從(Mckernan & Rusel,1980) 等。至於精神層面方面的價值則包括,内心和諧(Rokeach,1973;汪 履維,1981)、成熟之愛(Mckernan & Rusel,1980;汪履維, 1981)、友誼方面(Graig,1989;王令瑩,2001;粘沅如,2004)等。 綜合上述得知,研究之結果皆發現不同性別之價值觀有差異存在, 可歸納男性較重視之價值為自己之能力與社會觀感。而女性則較重視 道德層面與精神層面之價值。但以上有關性別與價值觀之研究發現,. 治 政 大 男女重視之價值項目卻不盡相同,加上以上研究之研究對象大部分以 立 國中學生為主,針對高中生之研究甚爲缺乏,故本研究擬作進一步探 ‧ 國. 學. 討,了解不同性別高中生的價值觀是否有顯著差異。. ‧.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19. i n U. v.

(20) 第二節. 父母管教方式與青少年價值觀. 壹、 父母管教方式的定義 關於父母管教方式之研究,國内外之研究甚多,其定義與名稱也 因各研究之觀點不同而有些差異。由過去有些研究發現,將父母管教 方式稱之爲「管教態度」、「教養行爲」、「教養態度」等,但其内 涵大致上是相同的。國外學者 Sears(1957)將父母管教方式定義為親 子之間的交互作用歷程,此歷程受到父母之態度、興趣、價值、信念. 政 治 大. 的影響,透過照顧與訓練的行爲來表現。. 立. 父母管教方式分爲態度與行爲兩方面。態度為父母在 教養或指引子女士所持有之認知、情感及傾向,稱爲 管教態度。行爲則指父母在訓練或教養子女時,實際 表現出的行動與做法,稱為管教行爲。 al v i n 郭燕茹 指父母依據其態度、認知、價值觀、信念、情感、興 Ch engchi U (1988) 趣及其人格特質對子女的照顧、教育和訓練所表現的 行爲方式。 王鍾和 父母管教方式為父母親在管教子女生活作息和行爲表 (1993) 現時所採用的策略。 徐綺櫻 父母管教方式為父母教養子女時,所表現出來的態 (1994) 度、情感、信念和其行爲所顯現之基本特質。 羅一萍 父母管教方式為子女知覺父母對其行爲表現方面,反 (1997) 應出來的態度和作法。 郭芳君 父母管教方式指的是父母教養子女的態度和行爲,内 (2003) 涵信念、情感等態度層面與實際行動之行爲成面。 資料來源:研究者參酌文獻整理. n. er. io. sit. y. Nat. 楊國樞 (1986). 父母教養子女時所表現之情感、信念與其在行爲上所 顯示出來的基本特徵。. ‧. (1978). ‧ 國. 吳金香. 學. 表 3 國内學者給於父母管教方式之定義. 20.

(21) 綜觀以上所述,父母管教方式之定義其含義大致上是相同的,主要 包含了父母本身的態度、行爲、價值觀、信念與興趣。透過這些因素, 產生父母管教子女的態度與行爲兩方面。本研究中,研究者採用之父 母管教方式之定義為王鍾和(1993)之定義,即父母管教方式為父母 親在管教子女生活作息和行爲表現時所採用的策略。. 貳、父母管教方式的類型. 政 治 大 單向度(single-dimension)、雙向度(two-dimension)及多向度 立. 關於父母管教方式的類型,過去的研究皆以向度作爲區分,可分爲. 單向度方面主要為以下幾種類型。. ‧. ‧ 國. (一) 單向度. 學. (multi-dimension)之父母管教類型。. sit. y. Nat. 1. Baldwin、Kalhoun 及 Breese(1945)等人把父母管教方式分爲 三類,即接納型(Acceptance)、民主型(Democracy)和放任. er. io. 型(Indulgence)。 a. n. iv l C n Elder(1962)依據父母的支配性將父母管教方式分爲獨裁 hengchi U. 2.. (Autocratic)、專制權威(Authoritarian)、民主 (Democratic)、平等(Equalitarian)、溺愛. (Permissive)、放任(Laissez faire)、忽視(Ignoring) 七類。 3. Pumroy(1966)將父母管教方式分成五种類型:放縱型父母 (Indulgent parents)、忽視型父母(Indifferent parents)、嚴厲型父母(Disciplinarian parents)、拒絕型. 21.

(22) 父母(Rejecting parents)、保護型父母(Protective parents)。 4. Baumrid(1974)根據父母權威傾向,把父母管教方式分成三類: 專制權威(Authoritarian)、開明權威(Authoritative)、 放任溺愛(Permissiveness)。. (二)雙向度 爲了避免單向度的父母管教方式過於簡單,部分學者認爲父母管. 政 治 大. 教方式不能只取決於單向度,應以兩個向度作爲分類。. 立. 1. William(1958)將孩童知覺之父母管教方式依照關懷(Loving). ‧ 國. 學. 及權威(Authority)兩個向度分爲四類:「高關懷-高權威」、. ‧. 「高關懷-低權威」、「低關懷-高權威」、「低關懷-低權威」。 2. Schaefer(1959)根據「關懷/敵意」(Warmth vs.Hostility)、. y. Nat. sit. 「控制/自主」(Control vs.Autonomy)兩個向度,將父母管教. a. er. io. 方式分爲過度保護(Overprotective)、權威. n. v l (Authoritation)、民主(Democratic)、忽視(Neglecting) ni 四類。. Ch. engchi U. 3. Bronfenbrenner(1961)依控制及支持兩個向度,將父母管教方 式分成四類:「高控制-高支持」、「高控制-低支持」、「低控 制-高支持」、「低控制-低支持」。 4. Elder(1962)則把父母管教態度依據權威程度(power)和誘導 (induction)的高低作爲分類標準,權威程度為專制、民主及 放任,將其分爲六類:「放任-低誘導」、「放任-高誘導」、. 22.

(23) 「民主-低誘導」、「民主-高誘導」、「權威-低誘導」及「權 威-高誘導」。 5. Mussen(1974)依據的兩個向度為「溫和/冷淡」及「允許/限 制」,將父母管教方式分成四類:「溫和-允許」、「溫和-限 制」、「冷淡-允許」及「冷淡-限制」。 6. Maccoby 與 Martin(1983)以要求(Demand)和反應 (Responsive)兩個向度,將父母管教方式分成專制權威型 (Authoritarian)、開明權威型(Authoritative)、寬鬆放任. 治 政 大 型(Indulgent)、及忽視冷漠型(Neglect)四類。 立 ‧ 國. 學. (三)多向度. ‧. 1. Becker(1964)提出以「限制/溺愛」、「溫暖/敵意」、「焦慮 情緒涉入/冷靜的分離」等幾個向度,把父母管教方式分類為縱. y. Nat. a. er. io. 過度保護八類。. sit. 容、民主、神經質焦慮、忽視、嚴格控制、權威性、有效的組織、. n. v l 2. Hetherington 及 Frankie(1967)依溫暖、支持、衝突為父母管 ni Ch. 教方式之分類指標。. engchi U. 3.Hoffman(1977)根據權利武斷、關愛撤回、誘導三個為分類向 度。 綜合以上所述,父母管教方式大概可依照向度劃分為單向度,雙 向度及多向度三類。由此分類可知,若只以單向度作爲分類標準,顯 得過於簡單,容易忽略其他成面之影響,而多向度之分類方式又太過 於繁雜。因此本研究中,研究者較認同 Maccoby 與 Martin(1983)以 要求及反應雙向度為父母管教方式之分類標準。本研究採用之量表為 23.

(24) 王鍾和(1993)根據國中學生針對父母於日常生活中,給予的要求與 反應編制之「父母管教方式量表」。此量表之父母管教方式之分類為 依據 Maccoby 與 Martin(1983)之理論分類。其父母管教方式分類整 理如表 4。. 表 4 Maccoby & Martin 以雙向度區分之父母管教方式類型. 要求控制. 接納 反映 以兒童為中心 開明權威-相互較多的雙向溝通.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少要求 寬鬆放任 較少控制 資料來源:引自王鍾和(1993). 拒絕 無反應 以父母為中心 專制權威 堅持權威 忽視、冷漠 不投入感情. Nat. sit. y. Maccoby 和 Martin 認爲,父母之要求與反應為父母管教子女的. er. io. 基本向度,其依此二向度之交互作用,將父母管教方式分類為專制權. n. al 威型(Authoritarian)、開明權威型(Authoritative)、寬鬆放任 iv n U 型(Indulgent)、及忽視冷漠型(Neglect)四類。此四种類型中, engchi. Ch. 父母表現行爲皆不同,其整理於表 5。. 24.

(25) 表5. Maccoby & Martin 不同管教類型中,父母之行爲表現. 管教類型. 父母之行爲表現. 專制權威. 1. 父母對子女的要求遠多於子女對父母的要求。 2. 嚴格限制子女提出或表達自己的需要。 3. 盡量少提出或最好壓抑不說出自己的要求。 4. 父母以勒令孩子服從之方式,提出自己的要求。 5. 父母的要求,從未經過討論調查或討價還價的過 程。 6. 父母十分重視維持自己的權威,且絕對盡力壓抑來 自子女的異議與挑戰。 7. 子女若做出與父母需求不同的事,不會受到嚴厲的 懲罰(多為體罰)。 8. 父母對子女的態度為堅定且教導的,但較少感情的 投入和支持。 1. 父母期望子女有成熟之行爲表現,並對子女建立清 楚的行爲規範和準則。 2. 堅定的要求子女依規範和準則行事,必要時施以命 令或處罰(非體罰)。 3. 鼓勵子女的個別性及獨立性。 4. 親子之間開放式的溝通。 5. 親子雙方皆清楚的認知彼此的權利。 al v 6. 親子雙方皆能對彼此合理的需求及觀點,給予反應 i n Ch 和接納。 engchi U 7. 父母對子女行爲之要求是感性(支持)和理性(規 定)並存的。 1. 父母以接納和容忍之態度面對子女行爲表現出攻擊 或發脾氣等衝動行爲。 2. 父母很少用懲罰與限制來強調自己的權威。 3. 父母很少對子女的態度(如有禮貌,舉止得宜)或 工作(家務)完成等有所要求。 4. 父母讓子女自己約束行爲,且盡可能自己所決定。 5. 父母很少要求子女的日常作息。 6. 父母對子女給予大量的情感支持,但卻缺乏指導和 要求。. 立. ‧. ‧ 國. 學. 開明權威. 政 治 大. n. er. io. sit. y. Nat. 寬鬆放任. 25.

(26) 表5. Maccoby & Martin 不同管教類型中,父母之行爲表現(續). 管教類型. 父母之行爲表現. 忽視冷漠. 1. 父母非常忙碌於自己的工作或活動,少有時間陪伴 或注意子女。 2. 只要不必長時間花精力與孩子相處或互動,任何要 求父母去做的事,父母都十分願意。 3. 盡可能的和子女維持距離。 4. 父母對子女的需求常很快的給予滿足或處理,以免 麻煩。 5. 父母對子女很少表現情感的支持及堅持的要求和控 制。 資料來源:引自王鍾和(1993).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26. i n U. v.

(27) 叁、性別與父母管教方式 父母管教方式是否會因子女性別而有差異存在,以下為國内外學者 之研究,如表 6 所示: 表 6 國内外學者對性別與父母管教方式之研究 研究者 研究對象 研究結果 Hoffman 父母會因孩子的性別差異而採用不同的 (1977) 教養方式。 Schwarz 父母在「要求」向度上,對男生的要求 (1996) 高於女生。 吳明隆 男生知覺父母權威態度較女生高。 (1996) 黃拓榮 國中生 國中生之父母管教方式不會因性別而有 (1997) 差異存在。 劉修全 青少年 不同性別之青少年所知覺父親權威的教 (1997) 養方式有所差異。 孫碧蓮 父親對子女的管教方式並不因性別而有 (2002) 所差異。 王嘉寧 父親的教養方式因性別而有差異。 (2003) 劉淑媛 國、高中a 父母之管教方式均因性別而有所差異。 iv l C (2003) 生 n hengchi U 王黛玉 國中生 國中生之父親及母親會因國中生性別的 (2004) 不同而有不同的教養態度。 資料來源:研究者參酌文獻整理.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由上述研究結果發現,子女性別為影響父母管教方式的重要因素。 大部分學者之研究結果顯示,父母管教方式會因子女性別不同而有差 異(Hoffman,1977;Schwarz,1996;吳明隆,1996;劉修全,1997; 孫碧蓮,2002;王嘉寧,2003;劉淑媛,2003;王黛玉,2004),而 黃拓榮(1997)則認爲父母管教方式不會因子女性別而有差異存在。. 27.

(28) 綜合上述得知,過去研究並未有一致性之答案,故本研究擬作進 一步探討,了解父母管教方式是否因子女性別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肆、父母管教方式與青少年價值觀之相關研究 家庭是主要社會化機構,兒童在家庭中獲得適合於社會之信仰、態 度和價值。所有社會裏之父母於撫養子女之過程中有三個基本之目標 (Shaffer,1995):. 政 治 大 為子女將來在經濟上能自給自足作準備。 立. (一) 確保兒童的存在。. 訓練兒童能發揚光大其他文化價值如道德、宗教、智力成就. 學. (三). ‧ 國. (二). 及個人滿足。. ‧. 從上述可知,家庭對子女有極大之影響,而父母對孩子之管教方. sit. y. Nat. 式對子女價值亦有一定影響。簡茂發(1977)認爲對於孩童,父母是 他們相處最久、接觸最多之主要照顧者。父母不僅是兒童心目中重要. er. io. 的他人,亦是孩童第一個認同之對象。因此,父母在管教的過程中, a. n. iv l C n 會將自身的態度,想法,價值觀等傳遞給孩子,進而影響孩子之價值 hengchi U 觀。. 吳明清(1984)之研究發現,青少年價值觀之形成,受到父母之 影響最深,其次為同儕。其推論其原因為,父母與子女相處的時間最 長,而父母亦是子女社會化之引導者。 楊自強(1985)在其有關國中生價值觀與父母教養方式之研究中 發現,重視物質充裕而少有關懷和權威的父母,會對子女在「能力價. 28.

(29) 值」方面較重視,反而只重視權威而少以物質充裕來教育孩子只父母, 對子女較注重「道德價值」。 美國社會學家 Melvin Kohn 之理論中曾提到父母管教方式與子女 價值觀提到,由社會階級論述,因階級不同,造成價值觀不一致。中 產階級自我導向的價值觀,影響其重視子女行爲内在原因,注重内在 和長期訓練,非體罰式、非權威式的管教方式。其作用在於激發子女 本身内在自我控制,自我調适行爲,而形成與其相同之自我導向價值 觀。而勞工階級則基於其從衆性的價值觀,造成對子女之行爲也要求. 治 政 大 配合自己本身之看法,要子女服從父母。因而,其管教子女之方式為 立 立即性處罰,體罰等教育方式,子女被要求產生順從的觀念,造成子 ‧ 國. 學. 女不知不覺中也具有父母相同之從衆性之價值觀(引自戴麗芬,. ‧. 1990)。. 戴麗芬(1990)與其研究中提到,父母教導行爲為子女學習之依. y. Nat. io. sit. 據,子女會將父母本身的價值觀内化成爲本身信念的來源。因此,教. er. 養方式,即為父母對子女的獎懲,子女透過各種獎懲力量之判斷,影. n. a. l C 響其行爲,並從中獲得社會價值。. hen. hi. i n U. v. gc 綜合以上所述,父母為子女生命中接觸最多的人,影響最深之重. 要他人,也是主要照顧者。而父母在管教子女的過程中,會將其本身 之態度、信念、價值觀等教導給子女。綜合上述之研究結果雖發現父 母採用之管教方式會對子女價值觀帶來顯著差異的影響,但是因爲年 代久遠,加上上述研究中之關於價值觀的分類並不一致,因此本研究 擬再次對此主題進行探討,以了解父母管教方式與青少年價值觀之間 是否有顯著相關存在。. 29.

(30) 第三節. 同儕關係與青少年價值觀. 壹、 同儕與同儕關係 (一)同儕之定義 同儕關係在青少年階段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Lair(1984)指出 同儕關係是個人發展與社會化的基本人際關係。同儕之定義,學者們 從各個觀點加以定義,韋氏字典給於同儕之定義為:「與別人有相同. 政 治 大 在日常生活中,以相似的行爲複雜程度運作的個體(林翠湄譯, 立. 立足點的人」。發展心理學家之觀點為,同儕是具有同等地位,或指. 1995)。而社會學之觀點則認爲,同儕團體為指年齡相近、社會地位. ‧ 國. 學. 相近者,組合而成交往親密的小團體,可以彼此分享熟悉的價值、經. ‧. 驗和生活風格,滿足成員的社會需求,也是個人行爲、態度、價值觀 的參照團體。(施玉鵬,2002)以下為國内外學者對給於同儕之定義。.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30. i n U. v.

(31) 表 7 國内外學者對同儕之定義 研究者. 定義. Gray&Tindall (1978) Caleman (1991) Durkin (1995) Santrock (2003) Berk(1997). 指彼此分享相互熟悉的價值、經驗、生活和風格,並且 年齡相近之人。 同儕是一種同質的青少年文化,其中並夾帶著青少年的 價值觀及獨特的社會系統。 對某一個人來説,在社會地位上與認知能力上差不多站 在平等的起跑點上的人。 乃指年齡相近,相似學習階段的他人,即有相同成熟水 準的人。 所屬地位或等級相同,不管時間長短,只要可以一起參 與活動,一同分享能力與目標的同伴皆可稱之爲同儕。 吳志勳 同儕是指一團體中之個人,其年齡、社會地位和能力, (2003) 與此團體中之其他人相同。 何金樺 同儕是年齡相近、具平等地位,且有共同價值觀與行爲 (2003) 標準的團體,也是友伴關係。 楊錦雲 同儕大多指一群年齡相同、地位相同、行爲或能力相似 (2004) 的個體,他們之間有著相似的價值觀與生活經驗,且有 親密性、平等交往的特色。 薛凱方 年齡、社會地位與成熟度相近的個體,其彼此之間擁有 (2004) 相似的生活經驗和價值觀,同時也是彼此行爲、態度、 al v 價值觀的參照團體。 i n Ch 羅品欣 其將同儕依年齡和地位分開來做解釋,以年齡來區分, engchi U (2004) 同儕即是年齡相似的成員所組成的群體;以地位來區 分,則同儕是指彼此處於同等地位的人,這包含了平等 的社交程度、相同的成熟水準和相似的學習階段。 黃郁婷 同儕是指年齡、社會地位和成熟水準相近的個體,不僅 (2006) 擁有類似的生活經驗、行爲標準與價值觀,同時也是彼 此行爲、態度和價值觀之參照團體。 資料來源:研究者參酌文獻整理.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31.

(32) 綜合上述學者之觀點發現,國内外對同儕之定義大致上是相同的, 研究者將上述定義加以統整後,將同儕定義為:「年齡,地位、行爲、 能力和成熟度相近之個體,該個體彼此之間不但擁有相似的生活風格, 經驗與價值觀,也同時彼此間個人行爲、態度和價值觀之參照團體。」. (二)同儕關係之意涵 同儕是個體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社群團體。洪雅雯(2001)指出同 儕關係為同儕互動時,個人於團體中所具有之影響力與同儕歡迎與接. 治 政 大 納之程度,因此同儕關係又稱爲同儕社會地位。陳怡君(2003)則指 立 出,同儕關係為於同等地位的人互動交往之情形與成都。陳秀卿 ‧ 國. 學. (2008)認爲同儕關係為年齡相仿、具同等地位、有共同相似行爲之. ‧. 人,經過身體與心理之互動,使個體彼此相互影響之情形。因而同儕 關係為同儕與個體年齡、地位、行爲、能力等極爲相近,並且有相似. y. Nat. io. sit. 的價值觀、生活風格與經驗,透過彼此交流分享,彼此間更爲了解彼. n. al. er. 此,因而個體與同儕間容易發展出良好並且可以持久性的互動關係。. 貳、 同儕關係之功能. Ch. engchi. i n U. v. 對於青少年階段之個體,同儕影響力逐漸大於父母和師長,青少年 個體若不認同同儕團體裏所訂下的規範,很容易受到其他同儕的排擠 與冷漠。因此,青少年們為了獲得團體的認可,會將規範與約束內化 於心中。. 32.

(33) 表 8 國内外學者給與同儕關係之功能 研究者. 同儕關係之功能. Erwin. 1. 滿足交朋友的動機 2. 訓練社交技巧的場合 (1978) 3. 在親密關係中尋求自信 4. 社會知識的交換與測試 5. 刺激社會認知的發展 6. 合作關係與社會支持 7. 情緒緩衝的提供 黃德祥 1. 替代家庭的功能 2. 穩定性影響 (1994) 3. 獲得自尊 4. 得到行爲的標準 5. 有安全感 6. 有演練的機會 7. 示範的機會 石培欣 1. 轉遞文化模式,即同儕的文化與成人社會的價值觀 念與行爲模式。 (1999) 2. 提供新的社會角色,即提供個人學習成人社會所需 的新角色與社會技能。 3. 提供成員的參照團體,即青少年對同儕團體制認 al v 同,此對於青少年之言行產生極大之影響。 i n Ch 4. 提供社會報酬,即參加團體活動,青少年可以滿足 engchi U 其歸屬感,並且能獲得適當的自尊及地位。 吳治勳 1. 同儕可以作爲重要的討論對象,可以排解内心之衝 突,同時不會引起焦慮或罪惡感。 (2003) 2. 同儕重視的為能力,讓青少年能基於個人的能力發 展出認同感。 3. 同儕與社會情境上提供實物性、個人性質指引。 4. 同儕對於個人之行爲與性格特質給予真實且重要之 回饋。 資料來源:參酌自黃小芳(2009).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33.

(34) 綜合上述,青少年同儕關係具有相當多之功能。青少年時期之個體 與同儕之間的友誼講求共同的思想與情感、忠誠與信諾,重視同儕歸 屬(張民杰,2010)。其替代了家庭之功能,為個體行爲之楷模,並 能從中得到情感之支持,獲得自尊,安全感與成就感。同儕關係對青 少年個體之思想與情感產生極大影響,同儕團體也是形成學生次文化 最為重要的因素。同儕團體的規範對其成員具有約束力,言行均符合 同儕團體訂定的價值標準的人才能被團體所接受。由於次文化中包括 了價值觀,因此不難推論出同儕與青少年價值觀之關係。. 立. 政 治 大. 表 9 國内外學者給與次文化之解釋. ‧ 國. 學. 研究者 Fischer (1975). ‧. n. er. io. sit. y. Nat. Pederson (1994). 次文化 指一群擁有相似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及文化特徵的 特殊族群所產生是用於該族群之文化即稱為次文 化。 次文化是指不同團體生活方式的總稱,且次文化會 因為群體特質不同而產生不同的次文化型態。一群 人經過一段長時間的相處互動,逐漸產生一種對彼 al v 此具有意義的互動規範、價值觀念、態度以及生活 i n 方式。 C h e i U h n c g 學生在經過了一段長時間的學校團體生活後,和學 校的老師、同儕有了情感的交互作用,並慢慢地形 成一種彼此所共有共持的價值規範與生活方式,即 稱之為學生次級文化。 青少年在同儕團體的互動過程中經常會發展出新的 價值觀或行為標準及行為模式,而成為青少年個人 認同的內容,這種在追尋認同的過程中,青少年以 集體的方式創造出來的一些特殊之文化符號或行為 模式也尌是所謂的「青少年次文化」。 次文化是次級社會成員所共享的一組價值、規範、 態度、信念與生活方式。. 王智鴻(1986). 黃俊傑、吳素倩 (1988). 高強華 (1993). 34.

(35) 表 9 國内外學者給與次文化之解釋(續) 研究者 蔡幸秀(2006). 次文化 青少年次文化之出現,其基本要素為青少年可以聚 集形成一種團契,藉由這種同儕團契之互動,提供 青少年一些新的價值觀與人際關係模式,以及為青 少年個體一種認同之來源。 黃鴻文(1994) 在進入學校之前,學生各自具有家庭與社區文化的 雙重身分,是兒童也是家庭或社區的一份子。經過 與教師、同儕長 時間的相處之後,其原本就已具備 的文化觀念,會逐漸發展出屬於自己的價值標準, 而同儕團體的成員亦分享此項價值與行為標準,並 慢慢地匯集成一股與學校主流 文化所不同的文化, 吾人稱之為學生次文化,這是一種在學校文化中由 學生所共同創造出來的價值觀念與行為模式。 資料來源:研究者參酌文獻整理.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由文獻結果顯示,青少年次文化之形成與同儕團體有密切之關係。. Nat. sit. y. 同儕團體是影響青少年次文化之重要因素,而次文化中包含了團體中. er. io. 彼此互動之規範,彼此認同之價值觀念,態度以及生活方式。因此本. n. al 研究以此做為推論,即同儕關係與青少年價值觀有明顯之影響。 iv Ch. n U engchi. 叁、同儕互動與價值觀之相關研究 青年時期之個體必須面對生理發展之改變,以及社會和生活帶來的 壓力,並且這一時期之個體對於父母之依附關係逐漸減弱,與父母建 立之情緒連結逐漸分離,因此個體會將連結轉移到其他重要他人身上。 除此之外,青年期為兒童期轉變成成人的第一階段,青年必須學習各 種行爲模式,以符合社會,而同儕於此時可提供個體支持與行爲上至 參照,因此同儕於青年時期扮演重要角色。. 35.

(36) 影響青少年價值觀念的人,就青少年生活中所接觸者而言,以父母、 教師、尊親屬、兄弟姐妹及朋友同學爲主(吳明清,1984)。而青少年 這一時期之個體非常重視同儕,所以朋友同學對其有很大之影響,加上 青少年時期之個體正是處於尋找自我認同與角色混淆之階段(Erikson, 1968),因此,同儕團體間的認同會直接影響青少年的自我認同與角色 釐清(林文瑛、王震武、黃富源,1999)。 Curry 和 Emersan(1970)以男生及女生的室友為研究對象。結果 發現不管男生活女生,喜歡與價值都極爲相似。而 Virk、Aggarwal 和. 治 政 大 位大學生分成 60 個 3 bhan(1983)以 180 位大學生為對象,將此 180 立 人一組的小群體研究朋黨之形成,結果發現朋黨中有四項價值的相似 ‧ 國. 學. 達到顯著,此四項價值為理論、經濟、社會和政治價值(引自沈珊珊、. ‧. 1984)。. Akers(1979)指出青少年階段,如果接觸偏差行爲之同儕,則容. y. Nat. n. a. er. io. 良之價值觀(引自江明慧,2010)。. sit. 易經由行爲之模仿與意識之認同,使個體從事偏差行爲,並認可其不. v. l C 青少年之社交網絡將決定他遇到怎麽樣的人,接觸到怎麽樣之想 ni. hengchi U. 法,得到怎麽樣之經驗。因而,與「不良」、「負面」的朋友相處久 了,會比平常更容易接觸到較「不良」的行爲與經驗,也較容易產生 「不良」之行爲與價值觀。(陳淑湘,1987)。 青少年一旦認同了自己是團體中的一分子,自然就會去認同、實踐 團體所重視之價值,因此青少年所認同的對象會對青少年之價值觀產生 深遠影響(郭燕如,1987)。 王令瑩(2001)指出,許多研究顯示,兒童進入學校後,其價值判 斷標準逐漸變成維持同儕和諧的一些規則;而到了青少年時期,個體逐 36.

(37) 漸追求意義、尋求動機,其價值觀念逐漸由具體轉向抽象,其對事物之 好壞之解釋也從自我詮釋到社會認同,而同儕及其所認同之團體,影響 青少年個體對事物的價值判斷則無庸置疑。 翁正舜(2004)認爲青少年的價值觀念與行為特質受到同儕團體 的影響,而逐漸趨於一致,此種趨勢對青少年具有增強的作用,亦即 青少年若想被團體所接納,則其就必須接受團體所定下的規範,遵從 團體的共同的期望。 綜合上述發現,青年個體正處於生理發展改變時期,與父母建立之. 治 政 大 情緒連結逐漸減弱,且這一時期之青年個體正找尋自己與社會之定位, 立 其面對很多問題與極大壓力。此時,青年個體會向外尋求依附,而同儕 ‧ 國. 學. 與個體同樣面臨這些問題與壓力,如此一來,藉由與同儕互動,能夠得. ‧. 到彼此之接納與認同,情感上亦得到支持,並且產生集體思考,學習正 向行爲,擴展彼此之視野。由此可說,同儕對於青年時期的個體之心理. y. Nat. io. sit. 發展與社會化過程扮演極重要角色。. er. 而在過去研究中,許多學者提到青少年同儕與價值觀有關係,但卻. n. a. l C 缺乏實證研究,因此成爲本研究欲釐清之問題。 ni. hengchi U. v. 綜合前述文獻,影響青少年之價值觀的因素可能有許多,青少年 之性別、其父母之管教方式及同儕關係看似都會對青少年價值觀產生 影響。雖然國内曾有研究者針對父母管教方式與青少年價值觀進行研 究,但年代已久,且價值觀會隨著社會與年代不斷的改變。至於同儕 關係與青少年的價值觀,許多學者曾著文提及同儕關係與青少年價值 觀的關係,但是在國内目前尚未發現專門針對同儕關係與青少年價值 觀之實證研究,以致於無法得知同儕關係與青少年價值觀間的互動關 係。因此本研究欲探討性別不同之青少年、父母管教方式、同儕關係 37.

(38) 與其價值觀之關係,並進而了解青少年性別、父母管教方式、同儕關 係是否能有效預測青少年之價值觀。.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38. i n U. v.

(39)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用調查研究法,利用問卷方式進行量化資料蒐集,並進一 步分析與處理。本章共分爲五個部分:第一節為研究架構,第二節為 研究對象,第三節為研究工具,第四節為研究步驟與流程,第五節為 資料處理與分析。玆分述如下:. 第一節 治 政 研究架構. 大. 立. 本研究根據前述之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問題與假設,以及相關文. n. Ch. engchi. y. sit i n U. 同儕關係. 圖 1 本研究之架構圖. 39. er. ‧ 國. io 個人變項 性別. ‧. Nat. al. 父母管教方式 開明權威 專制權威 寬鬆放任 忽視冷漠. 學. 獻探討的結果,提出以下研究架構(圖 1)。. v. 青少年價值觀 生理價值 心理價值 人際價值 情感價值 職業價值 道德價值 人生價值.

(40) 第二節. 研究對象. 本研究之樣本以便利取樣之方式,以北台灣地區九十九學年度公私 立高中職學生為對象,抽取台北市 3 所及新北市 2 所,共 5 所公私立 高中職,委請目前服務於各公私立高中職之授課教師或主任協助施測。 本研究總計發出 600 份問卷,共回收 575 份問卷,經剔出明顯亂 答及填答不完整者,共餘有效問卷 381 份,即為本研究之有效樣本。 其中,有 210 位男生青少年,171 位女生青少年,其基本資料分配情形 如表 10 所示:. 立. 政 治 大. ‧ 國. 總計. 台北市立永春高中. 28. 40. 68. 台北市立大理高中. 26. 22. 台北市立内湖高工. 70. 12. 40. 48 v. n. al. 新北市私立開明高職 總計. Ch. y. sit. io. 新北市國立板橋高中. ‧. 女生. Nat. 男生. er. 校名. 學. 表 10 有效樣本基本資料分配表. 40. 82. ni. 88. 171. 381. e46n g c h i U 49 210. 48. 95.

(41) 第三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乃採用問卷調查蒐集資料,所使用的研究工具計有個人資料 表、價值觀量表、父母管教方式量表、同儕互動量表。. 壹、價值觀量表 本研究採用教育部訓育委員會在於 1998 年,委託簡茂發、何榮桂 和張景媛所共同編制的「國中學生價值觀量表」。. 立. (一)量表内容. 政 治 大. ‧ 國. 學. 本量表主要根據國中學生之「所欲的事物和需求的滿足」,以及 根據國中學生之生活經驗及認知能力所及之範圍來編制。. Nat. io. 類別. 因素一. 生理的價值. 健康(4 題). n. al. 因素二. er. 表 11 國中學生價值觀量表各分量表的因素及題數. sit. y. ‧. 本量表可細分爲七個分量表,共八十二題。. 因素三. i v 題) 體態(4 n U. 題數. 心理的價值. C h 容貌(4 題) e n g c題) hi 學業成就(4 題) 能力(4. 人際的價值. 人際關係(4 題). 歸屬感(4 題). 情感的價值. 親情(4 題). 友情(4 題). 職業的價值. 職業聲望(4 題). 收入(4 題). 道德的價值. 做事(6 題). 做人(6 題). 共 12 題. 人生的價值. 追求名望權勢 (5 題). 自我實現 (5 題). 共 10 題. 共 12 題. 安全感(4 題). 共 12 題. 成員在團體中 (4 題) 男女交往 (4 題) 工作保障 (4 題). 共 12 題 共 12 題 共 12 題. 資料來源: 引自簡茂發、何榮桂、張景媛(1998)。國中學生價值觀 量表。教育部輔導工作六年計劃。 41.

(42) (二)計分方式 此量表各題皆採四點量尺的型式,且以單句的方式呈現。在每個分 量表開始,都會有一句有關這個分量表的題幹,然後詢其此價值重要 性的看法。作答時,受試者可從高至低分四個等級選擇,由高至低的 得分依序為 4、3、2、1,如果覺得重要性很高者計 4 分,其次重要的 計 3 分,以此類推。. (三)量表信度. 治 政 大 信度考驗之計分是以七個分兩表,針對樣本來源的台北市誠正國 立 中和台北縣中正國中共 239 名學生,進行穩定性係數及内部一致性係 ‧ 國. 學. 數兩种考驗。穩定性為採用間隔一個月的重測信度;内部一致性係數. Cronbach . .81. 心理 人際 al 價值 價值 .47 C h .51. er. 重測信度. 生理 價值 .49. 情感 職業 價值 價值 iv n .51 U .48. 道德 價值 .58. 人生 價值 .47. .80. .86. .81. .90. .75. io. 價值觀. sit. Nat. 表 12 國中學生價值觀量表的信度考驗結果. y. ‧. 則是以 Cronbach 來進行考驗。表 12 為所得之數據。. n. engchi .85. 資料來源: 引自簡茂發、何景桂、張景媛(1998)。國中學生價值觀 量表。教育部輔導工作六年計劃。 本量表的重測信度在 Cronbach .50 的水準,稱不上是十分穩定 性,但因國中生正是「自我統整」與「角色混淆」的階段,價值觀的 變動是相當大的,因此,對於 Cronbach .50 的重測信度應是可以被 接受的。. 42.

(43) 在内部一致性係數方面,除「人生價值」分數表未達 Cronbach .80 以上外,其餘六項分量表皆超過 Cronbach .80,算是相當的不 錯。 表 13 本研究使用國中學生價值觀量表的信度考驗結果 價值觀. 生理 價值 Cronbach  .82. 心理 價值 .78. 人際 價值 .88. 情感 價值 .85. 職業 價值 .87. 道德 價值 .89. 人生 價值 .83. 政 治 大 價值」分數未達 Cronbach 立 .80 以上,其餘六項量表皆超過 Cronbach. 本研究使用「國中生價值觀量表」之信度考驗,結果顯示除「心理. ‧ 國. 學. .80,為相當不錯。. ‧. 貳、 父母管教方式量表. sit. y. Nat. 本研究為採用陳冠中(2000)所編制之父母管教方式量表,加以修 訂而成。原量表係依據 Maccoby & Martin(1983)所主張之父母管教. er. io. 向度:父母要求(demand)與父母反應(response),並參考王鍾和 a. n. iv l C n (1993)所編制之「父母管教方式與滿意度量表」及相關文獻,編制 hengchi U. 「高中生父親管教方式量表」及「高中生母親管教方式量表」。量表 「反應」和「要求」為向度,父親版本和母親版本各 45 題。以兩個向 度同時考量,以全部受試在「要求」或「反應」上所得分數之中位數 為分界點,將兩層度分爲高低兩層面,再組合成「專制權威」、「開 明權威」、「寬鬆放任」、「忽視冷漠」四种不同管教方式。但本研 究之筆者認爲原量表有些題目頗爲相似,因此以因素分析之統計方法, 經剔除後,父親版本及母親版本皆各為 30 題。. 43.

(44) (一)量表内容 量表之向度分爲二,一為「反應」(1 至 15 題);另一為「要求」 (16 至 30 題) ,共三十題,分爲父親版本和母親版本。兩個向度同 時考量,以全部受試在「要求」或「反應」上所得分數之中位數為分 界點,劃分為「高要求-低反應」、「高要求-高反應」、「低要求-高 反應」、「低要求-低反應」四組,再組合成「專制權威」、「開明權 威」、「寬鬆放任」、「忽視冷漠」四种不同管教方式。類型説明如 下:. 開明權威. 忽視冷漠. 寬鬆放任. ‧. 低. ‧ 國. 立 專制權威. 學. 父母要求. 高 中位數. 政 治 大. 高. sit. io. 圖 2 父母管教方式類型 a 資料來源:王鍾和(1993) v. n. er. Nat. 父母反應. y. 中位數. i l C n hengchi U 1. 專制權威:父母極端重視權威,對於子女有較多的要求和控制,但 對於子女的行爲表現較少給予反應,較多的拒絕,而事情的解決常 以父母為中心。本研究中,父母之管教方式,「要求」分數高於中 位數,「反應」分數低或等於中位數者屬「專制權威」 。 2. 開明權威:父母對子女之行爲給予較多的要求,監控與反應,以接 納的態度面對子女的表現,常與子女聊天溝通,事情解決亦以子女 為中心,本研究中,父母之管教方式,「要求」與「反應」分數皆 高於中位數者屬「開明權威」。. 44.

(45) 3. 寬鬆放任:父母對子女的行爲較少有想要控制的意願及嘗試,對子 女之行爲表現常給予反應,且較接納,事情之決定常以子女為中心。 本研究中,父母之管教方式,「要求」分數低或等於中位數,「反 應」分數高於中位數者屬「寬鬆放任」。 4. 忽視冷漠:父母對子女較少感情之投入,對子女很少有要求,子女 表現之優劣也少有反應,凡事皆宜父母為中心,很少想到子女之需 求。本研究中,父母管教方式,「要求」和「反應」方式皆低或等 於中位數者屬「忽視冷漠」。. 立. (二)計分方式. 政 治 大. ‧ 國. 學. 量表計分方式分爲五個等級,分別為「從不」、「很少」、「有. ‧. 時」、「通常」及「總是」,分別給予 1、2、3、4、5 分,得分越高 者,表示其父母親常採用此种管教方式。. y. Nat. io. sit. (三)量表信度. er. 在信度方面,原量表之 Cronbach 係數各為.94(父親版本). n. a. v. l C 和.96(母親版本),而本研究之量表經修改後,父親版本與母親版本 ni. hengchi U. 之 Cronbach 係數皆為.76,信度雖不及原量表,但還算偏高。. 叁、同儕關係量表 (一)量表内容 本研究之同儕關係量表係改編自王瓊玉(2006)的人際關係量表。 量表内容共計 21 題,包括「和諧度」六題、「信賴度」六題、「合作 度」五題、「自我揭露度」四題。此量表係參考國内有關人際關係之. 45.

(46) 量表(劉敏珍等人;Kelder,2005)修訂而成,為依據 Heider 所提之 平衡理論、Homans 社會交換理論,「酬賞」及 Schutz 所提的人際關係 理論,「歸屬」、「控制」與「情感」,將「人際關係量表」分成 「和諧度」、「信賴度」、「合作度」和「自我揭露度」。. (二)計分方式 本量表採用李克特氏五點量表,由受試者依題目自陳人際關係, 於「非常不同意」、「不同意」、「有點同意」、「大致同意」、. 治 政 大 「非常同意」五選項中選擇一個最符合自己感受的答案,分別以 1、2、 立 3、4、5 分計算,所得總分越高,表示其人際關係越好,反之則越差。 ‧ 國. 學 ‧. (三)量表信度. 本問卷經檢驗後之結果,其内部一致性信度 Cronbach  係數. y. Nat. 當的解釋量,問卷效度良好。. n. a. i n U. l C Cronbach 係數 表 14 為人際關係量表各層面. hengchi 題數. er. io. sit. 為.9347 顯示信度頗佳;量表抽取之因素與理論建構大致相符,並有適. v. Cronbach  係數. 層面因素. 題號. 和諧度. 1-6. 6. .9511. 信賴度. 7-12. 6. .9152. 合作度. 13-17. 5. .8487. 自我揭露度. 18-21. 4. .8520. 21. .9437. 人際關係 資料來源:引自王瓊玉(2006). 46.

(47) 表 15 為本研究使用人際關係量表各層面信度考驗之 Cronbach 係數 層面因素. 題號. 題數. Cronbach  係數. 和諧度. 1-6. 6. .86. 信賴度. 7-12. 6. .81. 合作度. 13-17. 5. .72. 自我揭露度. 18-21. 4. .83. 21. .90. 人際關係. 政 治 大 本研究使用「人際關係量表」之信度考驗,結果顯示問卷效度良好, 立. 總量表之 Cronbach  達.90,信度頗高。.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47. i n U. v.

(48) 第四節. 實施程序. 本研究實施過程分爲文獻評閲、選擇研究工具、確認研究對象、論 文計劃審查、問卷調查與實施、統計處理與結果分析、撰寫論文報告 等階段,其分述如下:. 壹、 文獻評閲 研究者於是研究初期蒐集及閲讀有關於青少年價值觀、父母管教方. 政 治 大 擬定研究架構,且整理相關文獻以作爲研究之基礎。 立. 式及同儕關係之相關文獻,並與指導教授討論之後,確定研究主題與. ‧ 國. 學. 貳、 研究工具的選擇. ‧. 本研究所使用之研究工具共有四种,分別為「個人基本資料表」、. sit. y. Nat. 簡茂發、何景桂及張景媛(1998)的「國中學生價值觀量表」,改編. io. n. 的「人際關係量表」。a. 參、 論文計劃審查. er. 陳冠中(2000)的「父母管教方式量表」,以及改編自王瓊玉(2006). iv l C n hengchi U. 完成撰寫前三章,進行論文計劃口試,根據口試委員之意見修正相 關内容,並確定未來研究之方向。. 肆、 問卷調查與實施 根據文獻探討,選擇適合之問卷作爲本研究之問卷量表,根據所選 之研究對象,予以施測。. 48.

(49) 伍、 統計處理與結果分析 研究資料收集齊全後,進行有關之統計處理與分析,並依據文獻資 料,依據研究目的,選擇適當統計方式,討論調查結果。. 陸、 撰寫論文報告 將文獻探討與問卷之調查結果加以統合對應,並提出討論和加以解 釋,做出研究結論。. 柒、 論文口試.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完成論文初稿,進行論文口試。. ‧. 捌、 完成論文. n. al. er. io. sit. y. Nat. 根據口試委員之建議進行修正,完成論文。. Ch. engchi. 49. i n U. v.

(50)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本研究問卷施測完畢回收後,先去除無效問卷,將有效問卷予以編 碼並輸入建檔,採用統計套裝軟體 SPSS 17.0 for Windows,將所蒐集 之原始資料進行統計分析。以下就資料處理及所採用的統計分析方法 加以説明。. 壹、 資料處理. 政 治 大 析、皮爾遜積差相關分析、多元逐步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加以分析考 立. 根據研究假設,採用描述統計、獨立樣本 T 檢定、雙因子變異數分. ‧ 國. 學. 驗,整理如表 16。. ‧. (一) 描述統計分析. y. Nat. 本研究以平均數、標準差等描述統計方法來回答研究問題一,以. n. er. io. al. sit. 了解青少年整體價值觀之概況。. (二) t 檢定. Ch. engchi. i n U. v. 本研究以獨立樣本 T 檢定考驗假設一、四,以了解性別不同之青 少年,其價值觀是否有顯著差異存在及性別不同之青少年其同儕關係 是否有差異存在。. (三) 卡方檢定 本研究以卡方檢定考驗假設二,以了解性別不同之青少年,其父 母管教方式是否有顯著差異。. 50.

(51) (四) 雙因子變異數分析 本研究以雙因子變異數分析考驗假設三,了解性別不同之青少年 父母管教態度是否有顯著相關存在。. (五) LSD 若部分假設三之雙因子變異書分析達.05 的顯著水準,則進一步以 LSD 之事後考驗法進行事後考驗。. 立. 政 治 大. (六) 皮爾遜積差相關分析. ‧ 國. 學. 本研究以皮爾遜積差相關分析考驗假設五,了解性別不同之青少. Nat. y. ‧. 年同儕互動關係與其價值觀是否有顯著相關存在。. io. sit. (七) 多元逐步回歸分析. er. 本研究以多元逐步回歸分析考驗假設六,以了解性別不同之青少. n. a. v. l C 年、父母管教方式及同儕互動關係等變項,能否有效預測青少年的價 ni 值觀。. hengchi U. 表就 16 資料處理及所採用的統計分析方法加以説明。. 51.

(52) 表 16 本研究研究假設與統計分析方法一覽表 研究假設. 統計分析方法. 問題. 當代青少年價值觀、父母管教方式及同儕 關係之概況 假設一 性別不同之青少年,其價值觀有顯著差異 存在。 1-1 性別不同之青少年,其生理價值觀有顯著 差異。 1-2 性別不同之青少年,其心理價值觀有顯著 差異。 1-3 性別不同之青少年,其人際價值觀有顯著 差異。 1-4 性別不同之青少年,其情感價值觀有顯著 差異。 1-5 性別不同之青少年,其職業價值觀有顯著 差異。 1-6 性別不同之青少年,其道德價值觀有顯著 差異 1-7 性別不同之青少年,其人生價值觀有顯著 差異。 假設二 性別不同之青少年,其父母管教方式有顯 al v i 著差異。 n Ch engchi U 假設三 性別不同之青少年父母管教態度有顯著差 異存在。 3-1 性別不同之青少年父母管教方式與其生理 價值觀有顯著差異存在。 3-2 性別不同之青少年父母管教方式與其心理 價值觀有顯著差異存在。 3-3 性別不同之青少年父母管教方式與其人際 價值觀有顯著差異存在。 3-4 性別不同之青少年父母管教方式與其情感 價值觀有顯著差異存在。. 立. 政 治 大. 描述性統計. t 檢定 t 檢定 t 檢定 t 檢定. ‧. ‧ 國. 學. t 檢定 t 檢定 t 檢定. n. er. io. sit. Nat. y. 項次. 52. 卡方考驗. 雙因子變異數分 析 雙因子變異數分 析 雙因子變異數分 析 雙因子變異數分 析.

數據

表 4 Maccoby & Martin 以雙向度區分之父母管教方式類型  接納  反映  以兒童為中心  拒絕  無反應  以父母為中心  要求控制  開明權威-相互較多的雙向溝通 專制權威  堅持權威  少要求  較少控制  寬鬆放任  忽視、冷漠 不投入感情  資料來源:引自王鍾和(1993)              Maccoby 和 Martin 認爲,父母之要求與反應為父母管教子女的 基本向度,其依此二向度之交互作用,將父母管教方式分類為專制權 威型(Authoritarian)、開明
表 5  Maccoby & Martin 不同管教類型中,父母之行爲表現
表 5  Maccoby & Martin 不同管教類型中,父母之行爲表現(續)  管教類型  父母之行爲表現  忽視冷漠  1. 父母非常忙碌於自己的工作或活動,少有時間陪伴 或注意子女。  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少年人自願或同意 與他人進行性活動 亦有可能 是有人利 用本身與少年人之間 權力差異 的特殊地位而對少年人在

為學生提供真實 的學習經歷,從 中了解如何實踐

一 寫作評講(詩歌) 運用三至五個評講重點賞析同儕創作的詩歌 二 寫作評講(短文) 運用寫作評量表評鑑同儕創作的文章. 三

所有精教 的圖書 二年級 課程統籌主任. 三年級 課程統籌主任、圖書館主任

通過是次觀課與 評課活動,明白 到有需要擬定清 晰、可量度的評 估準則,才能幫 助學生了解是否

美國沒有專屬的國家青少年工作機關部門,也沒有明確的青少年政策,因此青少 年工作的推動分散在不同的各個行政單位。美國聯邦層級的青少年事務,主要是 由衛生部(Federal Department

•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 Fostering Children’s Whole-person

比較不同 文化、藝 術家、時 代的形式 選擇與表 現角度的 關係 辨識不同. 文化、藝 術家、時 代的形式 選擇有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