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上古漢語複聲母系統與結構問題研究的未來展望

第四章 上古漢語複聲母構擬之分析 ............ 77-128

第二節 上古漢語前綴及其語法功能

七、 上古漢語複聲母系統與結構問題研究的未來展望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七、 上古漢語複聲母系統與結構問題研究的未來展望

由於上古漢語複聲母系統與結構問題的研究目前還處於起步的階段,對於它 的未來展望,筆者充滿期待。畢竟,古音研究要進入漢藏語的比較已經不容易,

現在還必須加入「形態學」的相關知識,針對上古漢語前綴的形態變化進行細部 的研究,對於一般研究者而言,恐怕很容易造就心理上的壓力。的確,這項工作 必須花費更大的耐心與精力,但它同時也是一項高難度的挑戰。

因此本文認為,上古漢語的未來發展方向可以有下列四點:

一、 積極建立具有音義關聯的同源詞族,從詞族內部發現上古漢語的各種 詞綴,這是當前必須處理並解決的問題。能夠建立一組組的同源詞族,才能辨別 出上古漢語複聲母與附加詞綴輔音叢之間的差異,並且厘清上古漢語的各種詞綴 形態及其語法功能。

二、 同源詞族既已建立,上古漢語的詞綴形態就會逐漸浮現,這時候如果 能夠加上漢藏語同源詞的比較,古藏語詞綴形態的觀察,就能彌補上古漢語系統 研究的不足,同時也能得到雙倍的成效。

三、 上古漢語的形態變化與古藏語是否同源?兩者之間是同源異流關係,

還是異源同流關係?這是上古漢語詞綴研究逐步邁向系統化所必須反思的問 題,也是形態研究進入高階段的象徵。

四、 最後要處理的是,上古漢語的詞綴形態與南島語有沒有任何關聯?既 然有不少學者認為上古漢語與南島語同源,那麼將上古漢語的詞綴形態跟南島語 作一比較就勢在必行。通過兩者的深入比較,可望提供形態方面的佐證,幫助解 決上古漢語與南島語是否同源的問題。

本文認為,上古漢語的研究未來不能再局限於漢語內部,只靠內部語料無法 獲得準確的結果;必須借助於親屬語的比較,才能取得更大的成效。同時也不能 滿足於「音近諧聲」的標準,「音近諧聲」只道出同源詞之間的關係及其親密,

這也只是一種表像而已。應該深入看到同源詞族內部擁有相同的語根,語根相同 決定了同源詞之間具有音義關聯的理據。同時,詞根相同而詞綴不同,反映出上 古漢語詞綴的形態變化。透過親屬語言的比較,這些原生複聲母、詞綴形態及其 語法功能將陸續浮現,最終為世人所知,著實令人期待。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徵引書目

一、專書

丁椿壽:《彝語通論》(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1993 年 6 月第 1 版)。

王 力:《漢語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80 年)。

_______《同源字典》(上海:商務印書館,1982 年)。

_______《漢語音韻》(北京:北京中華書局,1991 年)

_______《漢語語音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 年 7 月第 1 版)。

王士元主編,李葆嘉主譯:《漢語的祖先》(北京:中華書局,2005 年 10 月)。

王均等:《壯侗語族語言簡志》(北京:民族出版社,1984 年 7 月)。

王輔世主編《苗瑤語簡志》(北京:民族出版社,1985 年)。

王輔世、毛宗武:《苗瑤語古音擬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 年 5 月第1 版)。

本尼迪克特(Paul K. Benedict,又譯作白保羅):《漢藏語概論》(北京:中國社 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語言室,1984 年)。

包智名、侍建國、許德寶:《生成音系學理論及其應用》第二版(北京:中國社 會科學院出版社,1997 年)。

包擬古(Bodman N.C.):《原始漢語與漢藏語》(北京:中華書局,2009 年重印)。

布龍菲爾德(Leonard Bloomfield):《語言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年)。

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北京:中華書局,1998 年二刷)。

江 荻:《漢藏語演化的歷史音變模型──歷史語言學的理論和方法探索》(北 京:民族出版社,2002 年)。

_______《漢藏語語音史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年)。

何大安:《聲韻學中的觀念和方法》(台北:大安出版社,1993 年 8 月)。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____________《規律與方向:變遷中的音韻結構》(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

1997 景印一版)。

李方桂:《上古音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 年)。

李佐豐:《古代漢語語法》(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年 9 月)。

沈兼士:《廣韻聲系》(北京:中華書局,2006 年第三次印刷)。

沙加爾(Sagart, L)著,龔群虎譯:《上古漢語詞根》(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 年)。

孟蓬生:《上古漢語同源詞語音關系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 年)。

金理新:《上古漢語音系》(安徽:黃山書社,2002 年 6 月)。

______ 《上古漢語形態研究》(安徽:黃山書社,2006 年 4 月)。

周及徐:《漢語印歐語詞彙比較》(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 年 7 月)。

周法高:《中國古代語法:構詞編》(台北:中研院史語所專刊之三十九,1994 年景印2 版)。

竺師家寧:《音韻探索》(台北:學生書局,1995 年)。

_________《古音之旅》(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8 年)

_________《聲韻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 年 10 月,二版 九刷)。

周法高:《中國古代語法》(北京:中華書局1990 年)。

施向東:《漢語和藏語同源體系的比較研究》(北京:華語教學出版社,2000 年)。

姚師榮松:《古代漢語詞源研究論衡》(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1 年)。

高本漢著、聶鴻音譯:《中上古漢語音韻學綱要》(齊魯書社,1987 年)。

馬蒂索夫(James A. Matisoff)著,林英津譯:《再論彝語支的聲調衍變》(台北:

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籌備處,2002 年)

馬學良主編:《藏緬語新論》(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94 年)。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___________《漢藏語概論》(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年 10 月第 2 版)。

徐通鏘:《歷史語言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 年 7 月)。

孫宏開編《藏緬語語音和詞彙》(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 年)。

張均如《水語簡志》(北京:民族出版社,1980 年 11 月)。

陸志韋:《古音說略》(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1 年)。

_______《陸志韋語言學著作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 年 5 月)。

梁敏、張均如:《侗台語族概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 年 5 月第 1 版)。

黃樹先:《漢緬語比較研究》(武昌: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3 年 10 月)。

蒲立本:《上古漢語的輔音系統》(北京:中華書局,1999 年 12 月)。

裴 文:《梵語通論》(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年)。

裴特生:《十九世紀歐洲語言歷史》(北京:科學出版社,1958 年)。

董同龢:《上古音韻表稿》(台北:中研院史語所,1944 年)。

_______《漢語音韻學》(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68 年)。

劉儀芬編著:《法語語音》(台北:漢威出版社,1993 年 5 月)。

蓋興之編著《基諾語簡志》(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 年 8 月)。

趙元任:《語言問題》(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1 年 5 月)

趙秉璇、竺師家寧編:《古漢語複聲母論文集》(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1998 年)。

潘悟云:《漢語歷史音韻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年 3 月)。

鄭方貴〈現代瑤語濁聲母的來源〉,《民族語文研究》,四川民族出版社,1983。

鄭張尚芳:《上古音系》(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年)。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戴維.克里斯特爾編:《現代語言學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年)。

顏其香、周植志:《中國孟高棉語言與南亞語系》(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1995 年 4 月第 1 版)。

瞿靄堂:《漢藏語研究的理論和方法》(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00 年 7 月第 1 版)。

羅常培《臨川音系》,(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40 年)。

釋惠敏、釋齋因編著《梵語初階》(台北:法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 年)。

龔煌城:《漢藏語研究論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年 9 月第 1 版)。

二、期刊論文

白一平:〈上古漢語sr 的發展〉,《語言研究》1983 年第 1 期。

_______〈關於上古音的四個假設〉,第二屆中國境內語言暨語言學國際研討會論 文,1991 年。

包擬古(Bodman N.C.):〈釋名複聲母研究〉,原為《釋名研究》第三章,哈佛大 學出版;竺師家寧譯,收入《古漢語複聲母論文集》(北京:北京語言 文化大學出版社,1998 年,頁 90-114)。

何九盈:〈關於複輔音問題〉,《古漢語複聲母論文集》(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 出版社,1998 年)。

_______〈sr 新證〉,《中國語文》2007 年第 6 期(總 321 期)。

何大安:〈古漢語聲母演變的年代學〉,《林炯楊先生六秩壽慶論文集》(台北:洪 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 年)。

沙加爾(Laurent Sagart)著:〈關於漢語祖先的若干評論〉,王士元主編,李葆嘉 主譯《漢語的祖先》(北京:中華書局,2005 年 10 月)。

_______〈沙加爾的評論〉,王士元主編,李葆嘉主譯《漢語的祖先》(北京:中 華書局,2005 年 10 月)。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_______〈中古漢語發音方法類型來源──透過苗瑤語與漢藏語看上古漢語的鼻 冠音聲母〉,《南開語言學刊》2006 第 2 期(總第 8 期)。

汪大年:〈藏緬語a-詞頭探源〉,《國際彝緬語學術會議論文選》(四川:四川民 族出版社,1997 年)。

李方桂〈藏文前綴音對聲母的影響〉,《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第 4 本第 2 分。 

李永燧、陳克炯、陳其光:〈苗語聲母和聲調的幾個問題〉,《語言研究》1959 年 第4 期。

________ 〈漢語古有小舌音〉,《中國語文》1990 年第 3 期。

李民、呷呷《梁山彝語鼻冠音的音變現象》,四川西昌國際彝緬語學術會議論文,

1991 年。

李長興《談構擬上古漢語複聲母的幾個原則》(台北:2010 年,未刊)。

吳安其:〈與親屬語相近的上古漢語的使動形態〉,《民族語文》1996 年第 6 期。

________〈漢藏語的使動和完成體前綴的殘存與同源的動詞詞根〉,《民族語文》

1997 年第 6 期。

_______〈不同歷史層次的侗台語複輔音聲母〉,《民族語文》2008 第 2 期。

吳世畯:〈李方桂諧聲說商榷〉,《聲韻論叢》6 輯(台北:學生書局)。

林語堂:〈古有複輔音說〉,《語言學論叢》(民文出版社,1982 年 2 月,臺二版)。

林燕慧:〈漢語詞綴音韻學:一些分析和理論上的討論〉,《語言暨語言學》2004 年10 月。

金理新:〈構詞前綴m-與苗瑤語的鼻冠音〉,《語言研究》2003 年 9 月第 23 卷第 3 期。

_______〈上古漢語m-前綴的意義〉,《語言研究》2005 年 3 月第 25 卷第 1 期。

_______〈上古漢語聲母清濁交替和動詞的體〉,《語文研究》2005 年第 4 期(總 第97 期)。

金慶淑:〈試論s-詞頭的語音變化〉,《第二十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2002 年。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竺師家寧:〈上古漢語帶喉塞音的複聲母〉,《漢城檀國大學論文集》,1983 年。

_________〈上古漢語帶舌尖塞音的複聲母〉,《中國學術年刊》第 6 期(台北: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1984 年)。

_________〈評劉又辛<複輔音說質疑>兼論嚴學宭的複聲母系統〉,《第五屆全國 聲韻學研討會論文集》國立師範大學國文系,1987 年。,

_________〈大陸地區複聲母研究評述〉大陸政策與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中山 大學,1992 年。

___________〈上古漢語帶舌尖流音的複聲母〉,收入趙秉璇、竺師家寧編:《古漢

___________〈上古漢語帶舌尖流音的複聲母〉,收入趙秉璇、竺師家寧編:《古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