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上古漢語複聲母類型與結合規律

第四章 上古漢語複聲母構擬之分析 ............ 77-128

第二節 上古漢語前綴及其語法功能

五、 上古漢語複聲母類型與結合規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示,音系的結構雖然以雙向對立和單向對立的音位為主流,具有對稱性的特點,

但卻是以發音的生理能力為基礎的。也由於語系結構的平衡、對稱性的要求,音 系中可能會出現一些比較「難」的發音器官的協同配合,在語言的發展上,如果 要避「難」就「易」,或使「難」變「易」,那麼音系就會發生變化,使得音位的 聚合關係或組合關係 的結構對稱性發生一些調整,而人類「發音機制」這樣的 特性同樣也是影響複聲母結合與演變的重要因素之一。

例如:輔音叢長度越長,輔音因素之間協同發音作用限制也就越多,因此數 量跟種類也越少。我們在第四章中曾提及學者對於上古漢語複聲母系統極少觸及 三合複輔音,亦不見四合複輔音。而這樣的現象也見於本文所觀察之親屬語中,

在這些語言中三合複輔音占少數,同樣也不見四合複輔音。

又如:舌根音起首之複聲母,舌根塞輔音後按「響度原則」可接的有鼻音 有雙唇鼻音與舌尖鼻音兩個,然而事實上複聲母 gn-存在而 km-、gm-卻不存在?

我們認為這與雙唇鼻音的發音機制有關。眾所皆知,發雙唇鼻音時舌體是平放 的,並無其他協調動作牽連其中,這意味著發唇音時舌體是靜止狀態的,這種靜 止狀態使它傾向於「一次動作」而不利於前後來回的「連鎖動作」。相反地,舌 尖發音舌體處於活動狀態,在發完聲母後再接上元音的調度上比唇音更方便,而 這也是何以 Kn-型複聲母存在而 Km-型複聲母不存在的原因。

        又「聲門的壓差」與「氣流上升速度」是造成複聲母 kn-比複聲母 gn-較廣 泛地在英語裡維持不變的關鍵。複聲母 kn-比複聲母 gn-兩者間有如此不同演變 的原因在於舌根清塞音k 和舌根濁塞音 g 發音時。濁音靠聲帶顫動與肺部呼出之 氣流在聲門造成的壓差而發聲,同時發濁音時氣流上升速度慢,一般說來發清輔 音時氣流上升速度較濁輔音快。複聲母kn-由舌根清塞音 k 與帶濁音成份之舌尖 鼻n 音所構成,這兩個輔音在發音時氣流上升速度並不一致,前者快而後者慢。

因為發音時氣流上升速度的不一致,造成輔音叢kn-彼此間的結合較不穩定,反 觀複聲母gn-,g 與 n 兩者皆是屬濁音性質,發聲時氣流上升速度一致,輔音叢 gn-間結合情況亦較 kn-穩定,因而在現代英語中,複聲母 gn-才能較廣泛地維持 不變,而複聲母kn-則大多消失了。

五、 上古漢語複聲母類型與結合規律

(一)古漢語具有的輔音群的類型

在這一小節當中我們將討論的是上古漢語複輔音的類型。首先,我們得在「複 聲母以單聲母系統為基礎」的原則上來談。在這之前,我們必須確認上古漢語的 單聲母系統具有哪些輔音。若以發音部位來看,我們認為上古漢語具有雙唇音

雞坡苗語的 mpl-、mphl-、mpz-、ql-四個複聲母,這類的帶鼻冠喉塞音四合 複聲母在結構上幾乎全為「鼻冠喉塞三合複聲母+流音 l」。而我們又發現這些帶 鼻冠喉塞音複聲母單讀時,輔音叢中的鼻冠音和喉塞音往往不出現,成為單純的 塞音聲母,而當它位於第二音節,而第一音節又沒有鼻音韻尾時,鼻冠音就移作 第一音節的鼻音韻尾,這些現象是說明了此類鼻冠喉塞音複聲母其實是條件音變 的結果,因此野雞坡苗語中所謂的鼻冠喉塞三合複聲母其實只是單純的塞音聲 母,而帶鼻冠喉塞音四合複聲母 mpl-、mphl-、ql-實際上是「單純的塞音聲 母+流音 l」型式。換言之,這類鼻冠喉塞四合複聲真面目應是帶流音-l-的二合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我們以為親屬語中存在之少數四合複輔音的現象是否暗示著:上古漢語其實是不 存在著四合複輔音呢?我們這個問題值得未來繼續深入探討。

 

(二)古漢語輔音群的結合規律

還記得我們曾在本文第二章及第三章中觀察了印歐語系之希臘語、梵語、拉 丁語與藏語、彝語、基諾語、野雞坡苗語、臘乙坪苗語、水語、泰語等親屬語現 存之複聲母概況;而在第五章中則介紹了上古漢語可能擁有的前綴。現在我們將 由實際語言裡所觀察到的複聲母狀況以及語言普遍性與人類發音的一口原則來 印證上古漢語的複聲母與詞頭問題,而這也使我們發現到上古漢語應具有帶清擦 音 s-、帶喉擦音 ɦ-;帶塞音 g-、ʔ-;帶鼻音以及 CL-型等類型之複聲母的存在,

而在下文中,我們將對上述類型複聲母輔音搭配與結合規律提出說明。 

 

1﹒擦音起首之輔音群的結合規律

(1) 清擦音s 起首之輔音群

由觀察親屬語及印歐語,我們發現舌尖清擦音 s-幾乎可與除了擦音、塞擦音 之外的所有輔音結合。而這類以清擦音s-起首的複聲母實際上就是帶s 前綴的 輔音叢詞頭凝固而來,即「s-前綴+單輔音」或「s-前綴+複輔音」這樣的輔 音叢而來,只是後來s-前綴與單輔音或複輔音融合在一起後,才變成了我們今 天所謂的以清擦音 s-起首的複聲母。不過,是不是今日我們所見之 s 起首的輔音 群全由「s-前綴+單輔音」或「s-前綴+複輔音」形式而來呢?這個答案是否 定的,例如:從諧聲字族來看,我們似乎不能否定上古漢語確實存在像sb-這樣 的複聲母類型。潘悟云先生提及與唇塞音諧聲的精、莊組字,他舉「自」「鼻」

諧聲證明上古有複聲母sb->dz。

“自"為“鼻"之初文,原來應有blĭts 和 sblĭts 兩種形式,北京話和 吳語等方言有入聲來源,好像來自blĭt,蒲氏認為可與藏文的 sbrid打鼾

比較。第一個獨因發展為中古的並母至韻,第二個發展為中古的從母至 韻。第二個讀音還借用作意義為“從……"的介詞。後來“自"的鼻義失 去了第二個讀音,為了跟介詞的“自"相區別,在“自"的下邊加了與鼻 子的讀音更近的聲“畁"。14

由發音方法與部位來看,s 屬舌尖清擦音,在「異化作用」的前提下,s 後

14 潘悟云《漢語歷史音韻學》,頁 31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面基本上不與發音方法近似的「塞擦音」、「擦音」結合成複聲母,而卻能夠與發 音部位相同的「舌尖音」結合,我們認為這與s 的發音機制有關。當 s 發音時,

舌尖或者舌葉抵住上齒齦顫動,這兩個器官彼此靠近,形成狹窄的通道,氣流通 過時造成湍流發生摩擦,發出聲音。換言之,清擦音s 發音的過程中只有「成阻」

與「持阻」的步驟而沒有除阻的步驟,也可以說既是持阻又是除阻,因此當後面 接除了擦音之外的輔音,發音器官只需要再做一次除阻的步驟就可以發聲,相形 之下比發兩個都得經過「成阻→持阻→除阻」步驟才發得出來的輔音輕鬆許多,

故清擦音s-可與除了擦音之外的任何輔音組成複聲母。

接著,我們由系統性與對稱性角度觀察前綴 s 與輔音結合的情況:

(a) s 起首之二合複輔音聲母的組合限制

在印歐語系的希臘語、梵語、拉丁語可見sb-、sbh-、sp-、st-、sd-、sn-、sm-、

sk-…等;目前親屬語中藏語尚有 sb-、sp-、sph、st-、sk-、sg-、sn-、sm-…等複 聲母,而在現在彝語、基諾語、野雞坡苗語、臘乙坪苗語、水語、泰語等親屬語 中則幾乎消失殆盡。而這類sC-型複聲母,由「音理」上來看,s 可與除了擦音、

塞擦音之外的所有輔音結合,即s 後可與雙唇音 P、舌尖音 T、舌根音 K 與小舌 音組成二合複輔音。由發音方法看來清擦音s 不與發音方法相近的擦音、塞擦音 結合;由發音部位看來,舌尖音s 則可與同是舌尖流音的 r、l 結合,同時更可 以與舌尖音塞音t、th、d 及鼻音 n 結合。而這裡令我們感到疑惑的是:在「異化 作用」的影響之下,同是舌尖音的s 竟然能夠與 t、th、d、n 等音結合成複聲母,

為什麼呢?從發音部位來看,s 與 t、th、d、n 雖然都屬舌尖音,不過仔細區分 它們仍有差異。發s 音時,是舌前與齒齦接觸,而發 t、th、d 等音時則是「舌尖」

與齒齦發生接觸,因此實際上s-與 t、th、d 的發音部位是並不盡相同的,也因為 這個原因s-能與同是舌尖音的 t、th、d 構成以 s 開頭的複聲母。

(b) s 起首之三合複輔音聲母的結合限制

s 起首之三合複輔音聲母即 sCl-型與 sCr 型複聲母。此處,我們要解釋的是:

為什麼帶s 前綴的三合複輔音最後一個音素只能是流音 r 或 l 呢?

我們三合複輔音聲母裡,輔音組成的順序則為「s+塞音+流音」,輔音叢最 音素不是r 就是 l。在音節結構以及音節化(syllabification)15的過程中,與語音

15 生成語言學的一個基本假設就是:詞庫僅僅包含規則推導不出來、一個詞所特有的資訊;對 於不屬於個別詞的資訊一概不列入詞庫,用音系規則加以解決,而音節就是屬於這類資訊。因

後降。根據「音響度衡」(sonority scale)顯示「母音>介音>流音>鼻音>輔音」,

16母音響度大於介音,介音響度大於流音,流音響度又大於鼻音,而輔音響度最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音 ɦ 實際上並無特別的發音方式,它的發音方式自成一格,並不屬於任何的發音 方式類型的任何一種,於是我們認為影響 ɦ 與其他輔音結合為複聲母的限制在於 後接輔音的「發音部位」而非發音方法。如此,我們可以推斷 ɦ 應可與發音部位 為喉音以及靠近喉部的小舌音之外的其他輔音結合,例如:唇音、舌尖音、舌根 音等等。

2﹒塞音起首之輔音群的結合規律與來源

(1) CL-型複聲母

流音-r-、-l-前可加唇音 P、舌尖音 T、舌根音 K、小舌音等構成複聲母。然 而,引起我們注意的是:為何TL-型複聲母(舌尖音+流音)在「異化作用」的 前提之下卻還能夠與同是舌尖音的流音結合?

放眼親屬語,舌尖塞音+流音的TL-型複聲母比起 KL-型或 PL-型少見,且

放眼親屬語,舌尖塞音+流音的TL-型複聲母比起 KL-型或 PL-型少見,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