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定義與辨識作格動詞的文獻回顧

2.2 動詞的分類

2.2.4 作格動詞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9

的健康警訊」。13這說明作格動詞的致使結構中,外在論元不一定要存有自主的 意志性才能致使內在論元產生起動狀態。

2.2.4 作格動詞

2.2.4.1 作格動詞的定義

作格動詞(ergative)這一術語雖然已經出現有好幾十年,但有些學者在使用 此術語的時候並不是都指稱同一種現象。如 Burzio (1986)就以「ergative」一詞 表示非賓格(unaccusative)現象。相同解釋的學者還有 Cheng and Huang (1994),

將「受事客體+動詞」的結構表現同樣稱為「作格」;顧陽(1996)在解釋動詞的 類別劃分時也將作格動詞與非賓格動詞和起動動詞視為同一類。這些對作格動 詞的說法在本文一律以「非賓格」或「非賓格動詞」表示。根據一開始對作格 語言中的兩種句式解釋,本文所定義的作格動詞是指在同詞同義的條件下,可 以同時出現在單論元的「NP2+動詞」句式及雙論元的「NP1+動詞+NP2」句式 中,而不是 Burzio 等人所解釋的僅有一元結構表現的「非賓格」:

36. (a)門開了。

(b)我開門了。

37. (a)局勢穩定了。

(b)政府穩定了局勢。

13 「減少」、「降低」、「改善」都被曾立英(2009)分析為經過詞彙化的作格動詞,並非動結式複 合動詞。關於曾立英(2009)篩選出來的所有 160 組(詞典詞)作格動詞,本文收錄在附錄(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0

38. (a)考試範圍縮小了。

(b)老師縮小了考試範圍。

39. (a)The glass broke.

(b)The child broke the glass.

40. (a)The door opened.

(b)The wind opened the door.

41. (a)The stone moved.

(b)John moved the stone.

湯廷池(2002a)解釋作格動詞能在不改變語音的形態下,表示使動及物與 起動不及物兩種用法,且在語意結構上含有意圖、使動、起動與狀態等語意。

他在文章的一開始便表明,部分賓格及物動詞(accusative transitive verb)因為可 以省略其賓語,在表層句子僅呈現其施事主語而有及物和不及物的用法。這類 型的及物與不及物用法並不含使動與起動交替能力,在句式表現和作格有所差 別。湯以四個例句說明這兩類動詞在及物與不及物句中的表現以區分出作格動 詞在交替現象中的特性:14

42. 賓格動詞的及物與不及物用法:

(a)你吃飯了嗎? (NP1+V+NP2)

14 湯廷池(2002a)以動詞「吃」構成「我吃飯了」和「我吃飽了」兩種句式解釋動詞能有及物 和不及物的表現,但事實上動詞「吃」和複合動詞「吃飽」卻有不一樣的分類和表現。按 Cheng and Huang (1994)對賓格類動詞區分,「吃」沒有不及物結構的表現(「*我吃了」),必須 歸類為及物動詞,而複合動詞「吃飽」則屬於能同時具有及物與不及物的句式表現的混合型 動詞,才能構出及物與不及物的句式。因此湯將兩者合為一談(本文例 40),實有不妥之處。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1

(b)你吃飽了嗎? (NP1+V)

43. 作格動詞的及物與不及物用法:

(a)他開了門。 (NP1+V+NP2) (b)門開了。 (NP2+V)

作格動詞的成立是必須帶有兩種句式的交替能力,在及物用法時,其語意 必須含有使動、起動等語意;不及物用法只含有起動語意。湯廷池以賓格及物 動詞只有及物用法(「他踢了門」)而沒有不及物用法(「*門踢了」)與作格動詞 比較,加上詞彙語意表達式說明使動和起動的特性,解釋作格動詞的不及物結 構的表現是不蘊含施事者存在,本文所提及的作格動詞和湯廷池(2002a)的解釋 定義大致相同。另外,湯以 Vendler (1967)對動詞的四種分類,提出上位事象表 示動作的活動(動態)事象,下位事象只涉及表示狀態存在或起動變化的狀態 與達成,這類型的動詞會被歸類為起動不及物非賓格動詞。15若動詞只涉及活 動行為的上位事象,則此類動詞就屬於非作格動詞。當動詞同時包含了上位事 象與下位事象時,就是使動(causation)及導致的狀態而成為及物動詞,也能以完

15 湯廷池(2002a)將外在論元及外在論元可能涉及的動態活動 ACT 歸類於上位事象;下位事象則 包含內在論元及內在論元的。湯以 Vendler 的動詞分類套用於上位及下位事象的解釋。他認為 活動(動態)動詞僅涉及外在論元的行為,因此屬於上位事象。下位事象則涉及達成和狀態兩種 動詞的範圍:

(湯廷池,2002a:623)

完成:[x ACT (ON y)] CAUSE [BECOME[y BE AT <state> / <place>]]

起動不及物:

狀態:[y BE AT <state> / <place>]

達成:[BECOME [y BE AT <state> / <place>]]

採用 Vendler (1967)對動詞的分類角度來分析動詞,會發現致使動詞表達複 雜事件的外因及結果,這種動詞在動貌上屬於完成動詞而在語意中帶有致使 (cause)及結果或狀態改變(change of state)這兩個意義。同樣採用 Vendler 對動詞 分類觀念的還有曾立英。曾立英(2009: 34, 54)認為所謂的作格動詞在結構的表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3

三類非賓格動詞在構成句子時只有主語而沒有賓語。但事實上在深層的句法結 構中,它們其實是屬於賓語的格位而非主語,是一個客體而不是施事者。

44. The boat sank quickly.

45. The door opened.

這種看似沒有主事者(亦稱施事)的句式,其動詞卻可以出現在另一種結 構的句子中,該結構稱為致使結構(causative construction)。在這種結構中,致使 的域外論元為致事或使役者又或者是非生命體而是事件性的使因、工具等,在 論旨角色中統一以致事 Causer 表示;域內論元則帶有受事、受役者、客體、題 材等,統一以役事 Causee 表示:

46. The sailor sank the boat.

致事 役事 47. John opened the door.

致事 役事

顧陽(1996)認為非賓格和致使的這種能相互轉換的關係稱作交替(alternation) 現象。通常認為非賓格動詞表示一種狀態的改變(change of state),這類動詞在 不少語言都可以與致使構成對應關係,因此顧陽認為作格動詞是兩種結構交替 的結果。同樣的,本文所論述的作格動詞是具有使動及物與起動不及物交替能 力的動詞,並非如 Burzio 等人所指的僅具起動語意的非賓格動詞。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4

2.2.4.2 作格動詞與非賓格動詞的關係

作格的交替現象中,兩種結構所含語意並不完全相同。雙論元的致使句式 中,動詞同時含有意圖、使動、起動與狀態等語意;而單論元的非賓格句式 中,動詞僅具有起動或狀態變化等的語意。Levin and Rappaport (1995)提出作格 動詞雖然具有不及物結構表現,但是在概念結構上仍是以致使結構為其根本:

[[x ACT (ON y)] CAUSE [BECOME[y BE AT <state>/<place>]]]

<x (y)>

<- (y)>

與作格動詞不一樣,非賓格動詞表達事件的另一個側面,如內因及狀態或 狀態變化結果,非賓格動詞所標示的是一種無須依賴外部使因,完全由內因主 導的變化或結果,在動貌上屬於達成動詞或狀態動詞。這一類動詞能與外來的 施事或使因的意義脫開,因此可以以非賓格形式獨立存在。單純的非賓格動詞 沒有任何外在的致使作用,這表示致使動詞在語意上和非賓格動詞是有本質上 的差異。那兩者之間該屬於哪一類的關係?

顧陽(1996)認為,非賓格動詞和致使動詞的這種交替現象反映了一個語言 事實,即這兩種動詞在語意上非常接近。通常認為非賓格動詞表示一種狀態的 改變,這類動詞不但在英文中,而且在其他語言都可以與致使動詞構成對立。

在理論研究中,語言學家常常將能否找出相對應的致使動詞看作驗證一個非賓 格動詞的標誌。顧陽提出,同樣被分為致使動詞或非賓格動詞的同一個動詞,

雖然看似將非賓格動詞看成基本型,而把致使動詞看成衍生的結果會比較合邏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5

輯,但事實上有些使役動詞的詞卻沒有相應的非賓格動詞:

48. (a) Granny made a doll (b) *The doll made.

49. (a) Mary wrote a long letter.

(b) *The long letter wrote.

Levin and Rappaport (1995)提出,非賓格動詞和致使動詞在本質上都是誘發 性的,而且兩者都需要誘因。前者的誘因是內在的,而後者的誘因則是外來 的。只有施事義的動詞,如 make、write、 build 等具有使役意義,因為這個意 義依賴於施事義;而 break、melt、roll、sink 等動詞,無論它們所需要的誘因是 外來的還是內在的,都具有廣義上的致使意義,也就是帶有相應的非賓格動詞 形式。

事實上,從致使動詞到非賓格動詞這中間實際上是在衍生的過程中經歷了 反致使化(anti-causativization)或也能稱為非使役化。顧陽(1996)解釋,所謂反致 使化是使本來的雙論元變成單論元,在原來致使動詞的基礎上除去一個表示外 因的域外論旨角色。按湯廷池(2002a)的解釋,反致使化是使動及物結構中的外 元 x 在起動不及物結構中消失,而不單是以隱藏的手法,這是一個改變論旨關 係的過程。也就是說,只有致使動詞才具備衍生非賓格動詞的能力。根據 Levin and Rappaport (1995)的推論,動詞的致使性是基本的,非賓格是派生的,所有 引起使動與起動交替的動詞在本質上都屬於致使動詞。本文將依循 Levin and Rappaport (1995)對致使與非賓格衍生關係的理論,套用於對動詞的詞彙語意表 達式分析中,但關於反致使化的實際操作方式,則會在參考及物動詞經過去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6

旨化衍生中動結構的方式後,舉出反致使化所涉及和影響的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