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漢語複合動詞的交替現象

第二章 定義與辨識作格動詞的文獻回顧

2.3 漢語作格動詞的檢驗方式

2.3.1 漢語複合動詞的交替現象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6

旨化衍生中動結構的方式後,舉出反致使化所涉及和影響的層面。

2.3 漢語作格動詞的檢驗方式

在了解作格動詞的定義後,接續的問題是,如何確定一個動詞是否為作格 動詞亦或及物動詞。楊素英(1999)在討論作格動詞的辨識時提到,不同語言在 辨識作格動詞時所採用的方式時,會因該語言的語法規則而有所不同。在確定 無法借鏡其他語言的分辨方法後,漢語作格動詞也需要創設一套適用的檢驗規 則。湯廷池(2002a)首先以語意角度針對漢語動結(述補)式複合動詞展開分析,

確定漢語創造作格複合動詞的方式;曾立英(2009)則以句法角度設置能篩選出 漢語作格動詞的檢驗標準。本文將討論兩位學者對漢語作格動詞的辨別方法。

2.3.1 漢語複合動詞的交替現象

漢語複合詞的類別有許多種,如主謂複合詞、偏正複合詞、並列複合詞、

動賓複合詞等,而複合詞又分為複合名詞或複合動詞等。由於在組合成複合動 詞後還必須同時符合使動及物和起動不及物結構的交替表現,因此能創造漢語 作格語意的複合動詞的並不多。另外,符合作格語意的複合動詞多屬於動結 式,此類複合動詞的 V2 多是以狀態動詞、形容詞或充當動詞的形容詞所組 成,藉以表示 V1 的狀態或狀態變化所導致的結果,以補語的形態附著於 V1 之 後。曾立英(2009)也提到,動結式帶有使動觀念,有使因和致使的結果,因此 較容易組合成作格複合動詞。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7

由於動結式複合動詞中 V1 的動詞特性選擇,漢語動結式複合動詞除能構 成作格複合動詞之外,也同樣能組成大量的中動結構。對於何種組合能構成作 格複合動詞或及物複合動詞,湯廷池(2002a) 認為由於內部結構與外部功能及 語意的不同,動結式複合動詞能分為八種類型,當中以不及物動詞、及物動詞 和形容詞各別為 V1 及 V2 外,也將兼具形容詞身份的作格動詞充當結果補語:

表(4)

類別 組合類型 動詞

第一類 [Vintransitive\Vintransitive]Vintransitive 走動、滑倒 第二類 [Vintransitive\Adjective]Vintransitive 站穩、坐直 第三類 [Vtransitive\Vtransitive]Vtransitive 學會、聽懂 第四類 [Vtransitive\Vintransitive]Vtransitive 吃飽、喝醉 第五類 [Vtransitive\Vergative]Vtransitive 推開、摔破、

灌醉

第六類 [Vtransitive \(Adjective>Vergative)]Vergative 縮小、升高、

改善、澄清 第七類 [Vintransitive\(Vintransitive>)Vergative]Vergative 哭腫、喊啞、

笑破、跌斷 第八類 [Adjective\(Adjective>)Vergative]Vergative 累壞、忙壞

湯廷池(2002a)將漢語的動結式複合動詞分為八類,每一類的差別在於其 述語和補語的不同組合,目的在於從這八類述補複合動詞中找出能同時兼具使 動與起動語意交替的複合動詞,最終發現三種類別具有作格語意,分別是第六 至第八類。換言之,除此三類動結式複合動詞組合外,其餘類別皆不屬於作格 複合動詞。湯分析八種組合類型的過程中,藉此分析方式判斷複合動詞的語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8

意,最終確定了漢語作格複合動詞的組合類型。本文先討論關於動詞與概念結 構之間的關係,再討論湯所分析得出的三種作格複合動詞組合類型。

2.3.1.1 動詞的分類及概念結構的表現

Vendler (1967)提出所有語言的動詞都帶有時貌性,就如某些動詞的行為具 有持續性(duration),像是「talk」、「sleep」;或有精準時間點、瞬成性

(punctual),如 「recognize」、「notice」;還有包含持續和最終點特性的

「build」、「paint」等,除此之外也包括了動態性(dynamic)的「kick」。Vendler (1967) 根據動詞的時貌特性將動詞分類為活動動詞(activity)、完成動詞

(accomplishment)、達成動詞(achievement)及狀態動詞(state)四類。如狀態動詞沒 有動作表現,屬於非動作類的動詞;而活動動詞的則是指具動態的行為。依 Vendler 提出的四類動詞按有無持續性、動態性及目的性構成以下的圖表:

表(5)

狀態 動態 完成 達成

狀態性 + - - -

持續性 + + + -

目的性 - - + +

狀態動詞涉及了狀態及持續特性,動態動詞則表述動態性而不具有狀態結 果;完成動詞是經過時間的持續性而帶狀態改變的結果終結,達成動詞則是以 瞬成的時間性終結狀態的變化結果,通常不能被視作是有意志力的行為。由於 達成和完成兩種類型的動詞在時間上是有結束點而狀態及動態動詞無,因此達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9

成及完成動詞可以組合起來成為目的性動詞。

Vendler 分類的四種動詞類型,恰好可以清楚闡明作格動詞在交替表現時的 特性。這些特性對於了解作格動詞在使動及物和起動不及物的表現,提供了另 一種角度的解釋。例如,一個具有使動及物身份的作格動詞,其動詞成份大致 會包含活動及達成或狀態成份,以完成動詞的特性表現;起動不及物的表現上 是僅具有達成或狀態,不會有活動特性的存在。湯廷池(2002a)將這四種動詞以 概念結構(詞彙語意表達式)呈現,藉此說明使動及物的作格動詞在語意上屬於 完成類型的動詞;而起動不及物的非賓格動詞則因為只含有狀態及狀態變化的 表述而不具有動態成份,因此非賓格動詞具有狀態及達成的語意表現。

不僅是湯廷池,其他學者在討論作格動詞時,都以 Vendler 的四種動詞分 類為論述的理論依據。如倪蓉(2009)在討論動詞特性時就提出,目定性的存在 是作格交替最關鍵的因素,而具有目的性的動詞類型就包括了達成及完成動 詞;又如曾立英(2009)藉由 Vendler 的動詞分類,認為對作格的動詞或句式分析 討論,都會牽涉到動態與靜態而必須重視兩者的區別。對於動詞是否具有作格 性,本文也希望能藉由狀態、活動、達成、完成的動詞特性,作為分析作格動 詞的輔助方法。

2.3.1.2 詞彙語意表達式的映射

湯廷池(2002a)討論動結式複合動詞的作格問題時,處理作格交替的辨別方 式是分析動詞的詞彙語意表達式(概念結構)到詞彙句法表達式(論元結構)再到句 法結構的映射(mapping)與連繫規律(linking rule),從不同層級的衍生過程提出漢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0

語複合動詞的使動與起動交替的原因與限制。這種方式的使用可以清楚將動詞 的語意及其要求的論旨角色表現出來。從詞庫到句法表達的層面之間的關係並 不是直接的映射或連繫,兩者之間是存在著另外兩個界面。這兩個界面的作用 分別是表達詞彙的語意及句法特點。一個稱為「詞彙語意表達式」,在湯的文章 中稱為「概念結構」;另一個則稱為「詞彙句法表達式」,也叫做「論元結構」。 詞彙從詞庫到句法層面要先經過詞彙語意表達式,再連繫至詞彙句法表達式,

最後才映射到句法結構。三者之間的關係是依循連繫規律:17

圖(6)

Levin (1993)在分析概念結構時提出,詞彙語意表達式的衍生層級是不和句 法有直接關係,從詞彙連結映射到句法層級之間,除了詞彙語意表達式之外,

還有詞彙句法表達式的存在。藉由詞彙語意表達式顯示出必要的論旨角色後,

透過連繫規律,詞彙句法表達式產生相對位置的論元,進而跟句法結構產生映 射關係,將論元映射入句法結構。

17 關於詞彙語意表達式至詞彙句法表達式的連繫規律,按 Levin and Rappaport (1995)的解釋共 有四類,分別為下:

(a) Immediate Cause Linking Rule:動詞論元若是不可測的直接致使,則論元應為外在論元。

(b) Directed Change Linking Rule:動詞論元若是相應於某個實體經歷或發生直接的變化,則該 論元應為直接內在論元。

(c) Existence Linking Rule:動詞論元若表示人事物存在的有無,則該論元應為直接內在論元。

(d) Default Linking Rule:動詞的論元若不屬於以上三類連繫規則的範圍內,則該論元應屬於直 接內在論元。

McCawley 將英文動詞「kill」分解為 [CAUSE [BECOME[DEAD]]],當中對

「kill」解析出來的 CAUSE、BECOME 是一種概念原語,表示該詞彙的語意構 成成份。Jakendoff (1983, 1990)將概念原語分為兩種,一種是詞彙或動詞的狀 態,主要有 BE、GO,次要有 CAUSE、STAY、INCH(inchoative)等。另一種則 是空間或方位,如 AT、IN、ON、TO 等等,這些概念原語能有效成為語意及句 法的介面接口。隨著學者們對詞彙語意的分析越是精細,概念原語的數量也隨 之增加。藉由概念原語的表述,Rappaport and Levin (1998)與湯廷池(2002a)等學 者對 Vendler 的四個時貌性動詞的詞彙概念結構分析得出下列公式:

Rappaport and Levin (1998):

活動動詞: x ACT <manner>

狀態動詞: x <STATE>

達成動詞: BECOME [x <STATE>]

完成動詞: [x ACT <manner>] CAUSE [BECOME [y <STATE>]]

[x CAUSE [BECOME [y <STATE>]]

湯廷池 (2002a):

活動動詞: [x ACT (ON y)]

狀態動詞: [y BE AT <state> / <place>]

達成動詞: [BECOME[y BE AT <state> / <place>]]

完成動詞: [x ACT (ON y)] CAUSE [BECOME[y BE AT <state> / <place>]]18

18 湯廷池(2002a)在文章列出完成動詞的詞彙概念結構是以[x ACT (ON y)] CAUSE [ BECOME[ y BE AT <state> / <place>]]表示。但本文認為部份完成動詞的外在論旨角色 x 並不需要動態語意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3

外元 內元 及物動詞 ( x < y >) 非作格動詞 ( x < >) 非賓格動詞 ( < y >)

據湯廷池對及物動詞、非作格動詞與非賓格動詞的論元結構與句法結構的連 繫規律解釋,當有外元時,外元映射為主語,無外元時則內元映射為主語;若同 時存在外元及內元時,外元為主語而內元映射為賓語。詞彙句法表達式在確定論 元角色而映射入句法結構(底層結構)後,開始句法層面的接續衍生。

本文藉作格動詞及非賓格動詞從詞彙語意表達式至句法結構的衍生過程,說 明作格動詞在最初的詞彙語意表達式是存有外在致事與內在受事客體論元,但隨 著在詞彙句法表達式層級的衍生過程中抑制或刪除外在論元,因此只有內在論元 映射入句法結構,進而衍生出僅有一位論元的非賓格結構。

50. (a) 作格動詞的二元結構(致使) 詞彙語意表達式(LCS)

緩和:[x CAUSE [BECOME [y BE AT <state>]]

詞彙句法表達式(論元結構) 緩和:x <y>

句法結構(表層):市長緩和了現場緊張的氣氛

(b) 作格動詞的一元結構(非賓格) 詞彙語意表達式(LCS)

緩和: [BECOME [y BE AT <state>]]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4

詞彙句法表達式(論元結構) 緩和:Ø <y>

句法結構(表層):現場緊張的氣氛緩和了。

例 50(b)的動詞在詞彙語意表達式連結到詞彙句法表達式的過程中,抑制或 刪除了外在論旨角色,連結過程是以[BECOME [ y BE AT <state>]而非原生[x CAUSE [ BECOME [y BE AT <state>]]的詞彙語意表達式連結至詞彙句法表達 式。也由於在詞彙語意表達式的衍生階段刪除外在論旨角色,從詞彙句法表達 式至句法結構的映射就僅有內在論旨角色被指派為唯一的內在論元,抑制外在 論旨角色,進而衍生單論元不及物的非賓格句式。與作格動詞不同的是,單純 非賓格動詞由於完全不存在任何外在論旨角色,因此在衍生過程中不需要抑制

例 50(b)的動詞在詞彙語意表達式連結到詞彙句法表達式的過程中,抑制或 刪除了外在論旨角色,連結過程是以[BECOME [ y BE AT <state>]而非原生[x CAUSE [ BECOME [y BE AT <state>]]的詞彙語意表達式連結至詞彙句法表達 式。也由於在詞彙語意表達式的衍生階段刪除外在論旨角色,從詞彙句法表達 式至句法結構的映射就僅有內在論旨角色被指派為唯一的內在論元,抑制外在 論旨角色,進而衍生單論元不及物的非賓格句式。與作格動詞不同的是,單純 非賓格動詞由於完全不存在任何外在論旨角色,因此在衍生過程中不需要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