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定義與辨識作格動詞的文獻回顧

2.1 起源與定義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

第二章 定義與辨識作格動詞的文獻回顧

要討論漢語作格的辨別問題,首先須交代作格的定義,如相關術語來歷、

過去發展及定義等等。本章首先敘述作格的起源及針對格位討論的發展,以及 討論四類動詞(非作格、非賓格、及物與作格)的定義。接著提出現有漢語作格 (複合)動詞的辨別方法,即湯廷池(2002a)的八種複合動詞的分類與曾立英 (2009)的句式檢驗標準。本文也會討論湯廷池分類漢語複合動詞所採用的詞彙 語意表達式(概念結構)分析概念,解釋動詞由概念結構的論旨角色生成至句 法結構的論元映射過程

2.1 起源與定義

Dixon (1994)在其著作 Ergative 一書中,提到作格概念是由一位俄國學者 Dirr 用俄文描述了 Dagestanian 中 Rutal 語的語言現象,使用了作格(ergative)這 個術語。雖然作格在此首次被提出來,但這篇文章後來並沒有正式出版,一直 到十多年以後,Dirryu 於 1928 年以德語書寫,將三十五種高加索地區語言的調 查結果正式出版以後才開始受到關注。

作格最為顯著的表現,是不及物句的主語和及物句中的賓語是屬於同一格 位,這和許多語言在句法表現的方式是不一樣的。從及物的角度來看,例如英 文和漢語,在及物句中的主語都會和不及物句中的主語相同。也由於兩種不同 的表現方式,學者將這兩種不同的句式表現方式區分為兩種不同特性的語言類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

型。一種稱為賓格語言,該語言中及物句的主語和不及物句的主語都屬於同一 格位,這類型的格位名稱叫做主格(nominative)。在賓格語言中,僅會出現在及 物句的賓語稱為受格或賓格(accusative),此類格位是不會出現在非及物句的主 語位置。賓格語言中的不及物句唯一格位是主格而不是賓格。依照這樣的語言 限制,賓格語言的表現可用下圖表示:

表(2) 賓格語言

雙論元及物句式 主格 動詞 賓格

單論元不及物句式 主格 動詞 -

在賓格語言中,動詞主要是描述施事者行為,因此在單論元不及物句式 下,動詞僅表述佔據主格位置的施事者或動作者行為,其主詞無論在表層或底 層句式結構中的位置皆是施事主語;在雙論元及物句式中,動詞不僅表述施事 者的行為,且此行為也延及到另一個體,以受事客體等角色擔任。在雙論元及 物句式,施事者在底層句法結構仍為施事主語;第二個論元則為受事客體,在 深層句法結構下位列賓語位置:

7. 賓格語言-漢語

我 吃 飯 了。 (及物句)

(主格) (動詞) (賓格) (動貌標記)

我 笑 了。 (不及物句)

(主格) (動詞) (動貌標記)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2

8. 賓格語言-日語(小野尚之,2000)

おかあさん が 茶碗 を 割つた。

媽媽 (主格) 茶杯(賓格) 打破 (及物句)

媽媽把茶杯打破了。

茶碗 が 割れた。

茶杯 (主格) 破 (不及物句)

茶杯破了。

賓格語言佔世界大多數,諸如英文、漢語、日語等。但世界所有的語言 中,有大約四分之一並非如此。這類型的語言特性,其句中格位的身分和賓格 語言有所不同,因此將這類型語言所出現的兩種格位以作格(ergative)和通格 (absolutive)表示,稱之為作格語言,以區別賓格語言的主格和賓格:

表(3) 作格語言

雙論元及物句 作格 動詞 通格

單論元不及物句 通格 動詞

關於賓格語言與作格語言的格位差異,Dixon (1994)將底層結構中的及物主 語設定 A,底層結構中的及物賓語為 O,表層結構的不及物主語則為 S,接著 提出一般的語言大致分為 Sa 和 So 兩種語言類型。當句子為不及物句之時,不 及物句的主語等同於及物句的主語,此為 Sa,屬賓格語言;相反的,當主語在 不及物句中的格位是和及物句中的賓語相同,則為 So,屬於作格語言。關於 So 類的作格語言,Seely (1977) 就舉出包括巴克斯語、愛斯基摩語、多數澳洲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

高加索語、布魯夏斯基語語、古西伯利亞語、蘇美爾語、西臺語、部份巴布亞 語、許多的美洲原住民語言、部份波利尼西亞等等被認為是典型的作格語言。

以巴斯克語為例:

9. 作格語言-巴斯克語(Donohue, 2007)

Gizon-ak mutil-a ikusi du (及物句)

男人-作格 男孩-通格 看見 那個男人看見那個男孩。

Gizon-a etorri da (不及物句)

男人-通格 抵達了 那個男人抵達了。

特別的是,作格語言在句式表現雖然不同於賓格語言,但賓格語言並非完 全沒有類似作格語言的表現。在英語及漢語中就確實有不少類似作格語言的句 式表現:

10. (a)鎮暴警察穩定了混亂的場面。

(b)混亂的場面穩定了。

11. (a)他開了門。

(b)門開了。

12. (a)He broke the glass.

(b)The glass broke.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4

13. (a)The wind cleared the sky.

(b)The sky cleared.

早期的作格相關議題僅描述作格與賓格兩種語言特性的差異現象,開始對 作格議題的深入討論主要起於六、七十年代左右。Lyons (1968)介紹作格時,以 英文的例句提出 Ergative 這一個術語在希臘中原是指動詞,意思是「cause, bring about, create」。

同時,Dixon 認為一種語言是可以同時兼有作格語言和賓格語言的特性,

即擁有 Sa 和 So 的特性,稱之為分裂的系統(split system)。但是分裂的系統表現 會因該語言的不及物動詞特性不一而又可再分為分裂的主語系統(split-S system-s)和變動的主語系統(fluid-S systems)。這也表示,被視為賓格語言代表的英語、

漢語等皆可有另一種句型結構的表現,如例 10 至例 13 的(b)項。另外,雖然語 言能分為作格及賓格語言,但是 Dixon 強調,被視為賓格語言的英語及漢語等 語言也有作格結構表現,並不意味著就必須歸屬於作格語言。

在過去的幾十年,針對作格的討論主要都是以格位角度分析。這也是作格 之所以「格」命名的原因。但除格位角度的分析外,也有學者是採取語意角度 的分析,如曾立英(2009)引述 Halliday (1985)認為每一種語言都可以用作格的 角度來分析。他在觀察英語由古至今的演變及分析了英語字典後發現,英語在 近五百年慢慢演變,從賓格逐漸走向作格語言。Halliday 把作格分析作為及物 性分析的補充,認為作格分析可以運用於所有類型小句。及物性分析關注過程 (process)是否延及到另外的參與者,而作格分析則關注過程是自己發生還是由 外界因素引發。按照 Halliday 的理論,有外界因素參與的過程是作格過程,沒 有外界因素參與的過程則是非賓格過程。除此之外,湯廷池(2002a)在解釋作格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5

動詞時,也以使動和起動兩種語意對作格複合動詞進行分類分析,將不具備兩 種語意的動詞摒除於作格複合動詞外的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