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52

第六章 結語

本文對動詞的分類以賓格和作格兩類著手,提出此二類動詞中會因單論元 或雙論元的表現再進行分類,得出賓格類動詞有非作格、及物與混合的三種次 類別;而作格類動詞則能分為單純非賓格和作格動詞。關於賓格與作格類的動 詞分析,則以 Perlmutter (1978)及 Bruzio (1985)的論點為依據。除解釋作格類與 賓格類動詞的區別之外,本文最主要的論述目的在於探究界定漢語作格動詞的 方法。透過文獻回顧,發現漢語語言學界中,湯廷池(2002a)及曾立英

(2009)曾提出界定漢語作格(複合)動詞的方法及理論。但遺憾的是,這些 檢驗標準仍存有部份的可議之處。為能使漢語作格動詞的辨識方法更加明確,

本文提出詞彙語意表達式分析法,將動詞以詞彙語意表達式(概念結構)列出 其概念結構,檢視外在論旨角色的身份及其所涉及的語意指涉,藉以區分動詞 的類別,並以此方式重新分析湯及曾對漢語作格(複合)動詞的檢驗方式,得 出以下結論:

(1) 湯廷池(2002a)與曾立英(2009)各自針對漢語作格複合動詞及漢語作格 動詞提出檢驗方式,卻未對包含一般動詞和複合動詞的所有動詞提出完整 的分析。本文提出的詞彙語意表達式分析法除了針對一般動詞,同時也能 對複合動詞進行分析,辨識漢語(複合)動詞的類別。

(2) 提出湯廷池(2002a)在分類過程中可能存有的不足之處,將原本被分析為作 格複合動詞的三類組合(第六至第八組)透過詞彙語意表達式重新分析,

發現僅有一組(第八組)符合作格複合動詞應有的使動與起動交替特性,

其餘二類複合動詞在藉由詞彙語意表達式的分析後,都由於其外元涉及行 為表現,確定是具中動結構衍生能力的及物複合動詞。且透過詞彙語意表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53

達式分析法,本文更提出超過湯廷池(2002a)列出的八種類型,提出以湯 的分類方式辨別漢語作格複合動詞仍顯複雜。

(3) 舉出曾立英(2009)所設制的漢語作格動詞句式檢驗標準的理論缺陷。本文 提出,部份及物動詞與單純非賓格動詞能不被句式檢驗剔除,主要原因在 於第一組句式交替檢驗並沒有嚴格指定雙論元句式的 NP1 角色為何,促使 及物動詞和單純非賓格動詞能以施事角色和歷事角色充當 NP1 而通過。其 後,第二組句式檢驗仍然無法有效剔除具完成時貌特性的及物動詞。為解 決理論缺陷問題,本文採用詞彙語意表達式,分析動詞所指派的外在論旨 角色是否為致事,藉以確定是致使結構所衍生的「NP1+V+NP2」句式。同樣 的,透過詞彙語意分析法,「NP2+V」是否為非賓格結構,又或是中動、被 動及主題結構的表層非賓格結構,都能明確分辨。

(4) 本文詳細指出關於表層非賓格結構的近似問題,如中動結構、被動結構與 主題結構之所以能衍生表層非賓格結構(NP2+V)的原因,解釋作格動詞、

及物動詞、被動結構和主題結構,從雙論元句式轉換單論元句式的衍生過 程,指出彼此衍生方式的不同。同時,也透過詞彙語意表達式的分析法證 明及物動詞是以隱藏外在主事者的方式衍生中動結構,進而也能有與作格 動詞相同的「NP1+V+NP2」與「NP2+V」句式交替表現。

若本文所提出之檢驗方法確實可行,便能成為現有辨識漢語作格動詞的理 標準依據,未來更可以繼續測試此一辨識方式是否能套用於其他語言的動詞檢 驗。若此檢驗方式不可行,則須重新檢討原因為何。如為細節問題的疏忽,則 會視情況修正後再提出;如整體的檢驗方式存在根本性問題導致錯誤或不適當 使用,則必須放棄現有所提出的辨識方法,再重新尋找不同語言辨別作格動詞 的方法和標準,收集相關研究資料,再修正本文所提出的方法。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54

另外,本文在論述過程中所採用的詞彙語意表達式分析法不僅能使用於辨 識漢語作格動詞,甚至也能適用於辨別其他動詞的類別。Cheng and Huang (1994)在分析漢語動結式複合動詞中,提出賓格類複合動詞除了非作格與及物 動詞,還有一類是能以非作格句式和及物句式交替表現的混合類(mixed)。

透過詞彙語意表達式分析法,本文認為 Cheng and Huang (1994)所列出的大 部份混合類複合動詞實際上仍需歸類為及物動詞,如「喝醉」、「吃飽」、「打 敗」等,雖能以非作格與及物句式交替表現,如「李四喝醉酒了」與「李四喝 醉了」,但事實上「李四喝醉了」是以隱藏內在論旨角色的方法表現,在詞彙語 意表達式中內在論旨角色仍需以 pro 列出,無法完全刪除;真正的混合類複合 動詞在非作格結構中是不會有內元 y 的存在,如「我笑累了」:

215. 喝醉

李四喝醉酒了。

[ xi ACT ON y] CAUSE [ BECOME [xi BE AT <state>]]

李四 喝 酒 李四 醉

李四喝醉了。

[ xi ACT ON y] CAUSE [ BECOME [xi BE AT <state>]]

李四 喝 pro 李四 醉

216. 笑累

我笑累了他。

[ xi ACT ON y] CAUSE [ BECOME [xi BE AT <state>]]

我 笑 他 我 累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55

我笑累了。

[ xi ACT] CAUSE [ BECOME [xi BE AT <state>]]

我 笑 我 累

雖然漢語混合類複合動詞並不在本文的討論範圍內,但藉由詞彙語意分析 法,仍然能針對此類別的複合動詞進行分析。因此關於動詞的分類及辨別相關 問題,將能成為未來繼續研究的方向。除對動詞分類的辨別方法研究外,也希 望能將詞彙語意表達式分析法歸納出的漢語作格(複合)動詞併入對外漢語教 學領域中的動詞教學方法研究,若以詞彙語意表達式分析法為界定標準的方法 確實可行,則在未來所提出的漢語動詞教學方法中,詞彙語意表達式分析法將 扮演非常重要的理論依據。

除此之外,在分析表層非賓格結構的近似問題時,發現作格動詞衍生非賓 格結構與及物動詞衍生中動結構的過程並不相同。去使役化若與去論旨化皆在 同一階層進行,則無法解釋為何作格動詞在衍生非賓格結構時,詞彙語意表達 式能以不隱藏外在論旨角色的方式直接刪除外在論旨角色及相關致使語意,但 中動結構卻必須完整列出與及物雙論元結構相同的表達式:

217. 作格動詞「開」

(a) 張三開了門。(致使結構)

[x CAUSE [BECOME [ y BE AT <state>]]]

(b)門開了。(非賓格結構)

[BECOME [ y BE AT <state>]]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56

218. 及物複合動詞「洗壞」

(a) 李四洗壞了衣服。(及物結構)

[x ACT ON y] CAUSE [ BECOME [ y BE AT <state>]]

(b)衣服(pro)洗壞了。(中動結構)

[x ACT ON y] CAUSE [ BECOME [ y BE AT <state>]]

本文認為去使役化的衍生層級高於去論旨化,在作格動詞組成詞彙語意表 達式之前就已經完成去使役化的衍生過程,將外在論旨角色及相關語意完全摒 除,由[x CAUSE [BECOME [y BE AT <state>/<place>]]]衍生為[y BE AT <state> /

<place>]或[BECOME [y BE AT <state>/<place>]];及物動詞的去論旨化過程則是 在確定內外論旨角色的身份後,在指派論元前才將外在主事者刪除(或隱藏), 因此中動結構在詞彙語意表達式的表現與及物結構是相同的。初步假設,作格 動詞、及物動詞、被動結構與主題結構衍生「NP2+V」的過程應如下圖所示:

圖(18)

關於以上分析假設需要更多相關文獻及資料來確定,這也會是未來能研究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57

的方向之一。最後,本文仍希望針對漢語作格動詞所提出的界定方法確實能達 到無失誤的檢驗結果,畢竟界定漢語作格動詞並不如想像容易,即使學者在具 有充足的理論依據之下仍無法完整界定漢語作格動詞,但他們的努力也開啟研 究界定漢語作格動詞的先路,為後續研究相關議題的學者提供非常重要的線索 及依據。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58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王靜譯 (2005),曹逢甫著(1990),《漢語的句子與子句結構》,北京:語言大學 出版社。

石定栩(1998),《漢語主題句的特性》,《現代外語》第二期,頁 40-57。

李杰(2007),《現代漢語不及物動詞帶主事賓語句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

呂叔湘(1987),〈說“勝”和“敗”〉,《中國語文》第一期,頁 1-5。

沈家煊(2000),〈句式和配價〉,《中國語文》第四期,頁 291-297。

沈家煊(2006),〈“王冕死了父親”的生成方式:兼說漢語“糅合”造句〉,《中國 語文》第四期,頁 291-300。

沈陽(2012),〈作格動詞的性質和作格結構的構造〉,《世界漢語教學》第三 期,頁 306-321。

孟琮、鄭懷德等編(1999),《漢語動詞用法辭典》,北京:商務印書館。

倪蓉(2009),《現代漢語作格交替現象研究》,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

帥初陽等責編(2010),《漢語大字典》,四川辭書出版社,第二版。

竺家寧(1999),《漢語詞彙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初版。

徐杰(2001),〈“及物性”特徵與相關的四類動詞〉,《語言研究》第三期,頁 1-11。

徐通鏘(1998),〈自動和使動──漢語語意句法的兩種基本句式及其歷史演 變〉,《世界漢語教學》第一期,頁 11-21。

陳新雄,竺家寧等(2005),《語言學辭典》,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增 訂版。

曾立英(2007),〈作格研究述評〉,《現代外語》第四期,頁 424-433。

曾立英(2009),《現代漢語作格現象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黃宣範譯(2008),《漢語語法》,臺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Li, Charles N., and Sandra A. Thompson,1981)。

楊素英(1999),〈從非賓格動詞現象看語意與句法結構之間的關係〉,《當代語 言學》第一期第一卷,頁 30-43。

趙福泉(1993),《基礎日本語動詞》,臺北市:笛藤出版圖書有限公司。

劉月華,潘文娛等著(2001),《實用現代漢語語法》,北京:商務印書館,增訂 本。

鄧思穎(2004),〈作格化和漢語被動句〉,《中國語文》第四期,頁 291-301。

潘海華、韓景泉(2005),〈顯性非賓格動詞結構的句法研究〉,武漢:《語言研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60

究》第三期第二十五卷,頁 1-13。

薛常明,(2007),《英語母語者對漢語非賓格動詞的第二語言習得研究》,北 京:科學出版社。

戴浩一(2007),〈中文構詞與句法的概念結構〉,《華語文教學研究》第四期,

頁 1-30。

顧陽(1994),〈論元結構理論介紹〉,《當代語言學》第一期,1-11 頁。

顧陽(1996),〈生成語法及詞庫中動詞的一些特性〉,《當代語言學》第三期,

頁 1-16。

顧陽(1997),〈關於存現結構的理論探討〉,《現代外語》第三期,頁 15-25。

顧陽(2000),〈論元結構及論元結構變化〉,沈陽編《配價理論與漢語語法研 究》,北京:語文出版社,頁 141-155。

英文文獻

Ackema, Peter, and Maaike Schoorlemmer. (1994). The middle construction and the syntax-semantics interface. Lingua, 93, 50-90.

Ackema, Peter, and Maaike Schoorlemmer. (1995). Middles and nonmovement.

Linguistic Inquiry, 26, 173-197.

Authier, J. Marc, and Lisa Reed. (1996). On the Canadian French middle. Linguistic

Authier, J. Marc, and Lisa Reed. (1996). On the Canadian French middle. Linguist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