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六章 科學化農業的推行及其影響

第一節 優良品種的維持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8

第六章 科學化農業的推行及其影響

1949 年中華民國政府遷臺,數以百萬計的軍民大量湧入,糧食增產成為首 要急務,政府如何以農業推廣體系為媒介,向農民宣導農業新知識,精進農民的 生產技能,進而提升糧食生產量?誠是值得探討的課題。在稻作栽培的過程中,

品種、栽培技術、肥力、植物保護不僅是影響稻作生產的重要因素,亦是農業科 學化的重要指標,而這些改良措施,皆早在日治時期便已推行。1戰後臺灣推廣 體系究竟是延續推行舊有的技術改革?抑或進行調整?其調整內容為何?要 之,本章以農業科學化的推行為焦點,首先就品種、栽培技術、多肥、病蟲害防 治等四項科學化農業的指標,逐一進行探討其施行的情況,及所面對的各種問 題。其次,說明農業推廣體系在農業科學化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最後,省思農 業科學化究竟對臺灣農民經濟產生何種影響。

第一節 優良品種的維持

品種是稻作生長的先天條件,但在栽培過程中,花粉的傳播容易產生雜交;

更在收穫和調製過程中,容易與其他品種的種子相混雜,使得優良品種之純度降 低,優良特性逐漸退化。2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為繁殖優良品種的種子,於大正 元年(1925)建立「二級原種繁殖制度」,即在各州設置「原種田」,由農事試驗 場或農會自行繁殖原種,所收獲的種子配付各地農事實行組合或篤農家經營的

「採種田」繁殖,採種田所收穫的種子再以稻穀交換的方式分配予一般農戶。藉 此「二級原種繁殖制度」,提供農民優良品種之種子,以維持稻作的優良品種。3 惟至戰爭末期日本殖民政府傾全力於戰事,育種工作被忽略,導致稻種發生退化 的現象。4

戰爭結束後,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自 1947 年第一期起,承襲日治時期之「原 種繁殖制度」,辦理水稻原種繁殖,經由原原種田→原種田→採種田,5從少數的

1 品種是先天的植物特性,肥力是基礎的養分來源,栽培技術泛稱在稻作生長過程中農人使用 的各種經營技法,植物保護則是生長過程中避免病蟲害侵擾。

2 鄭明欽,〈水稻採種田的經營〉,《豐年》33:13(1983 年 7 月 1 日),頁 20。

3 蔡承豪,〈天工開物:臺灣稻作技術變遷之研究〉,頁 398-399。九臯生,〈種子の話-良い種 子〉,收於臺灣食糧經濟新聞編《臺灣食糧經濟新聞》(臺北:臺灣食糧經濟新聞社,1943 年),

頁 5。

4 陳炯崧,〈談光復後蓬萊種之純度〉,《豐年》2:1(1952 年 1 月 1 日),頁 4。

5 日治時期中央研究院農業部以及農業試驗場專責培育品種以及分配種子,原種田經營則交由 各州廳農會負責。戰後,農業試驗研究機構有獨立預算,補助原種繁殖經費。因此,農業試驗 研究機構除專責培育品種外,附帶經營原原種田之原種繁殖,減輕縣市政府與農會原種田之經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0

參考資料:〈米穀增產計畫〉《農林廳檔案》,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藏,檔號:25/134。〈Rice Seed Multiplication and Extension in the 2nd Crop of 1953〉《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檔案》,國史館藏,檔號:034000007208A;莊商路,〈如何經營水稻採種田 繁殖優良種子〉,《豐年》31:12(1981 年 6 月 16 日),頁 22-12。

1949 年中華民國政府遷台,數以百萬計的軍民大量湧入,臺灣陷入糧食不 足的窘況,糧食的增產成為政府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但是臺灣經過第二次世 界大戰的破壞,農業資源耗損過巨,導致肥料缺乏,農村勞力不足,加上水利工 程失修。當時中華民國政府認為臺灣糧食增產可透過下述五種方式,(一)增加 栽培面積(二)改善耕種方法(三)增配肥料(四)修復水利設施(五)原種繁 殖等方式。但是,當時臺灣各項資源正處於支絀狀態,就前四項而言,政府都必 須增加一大筆額外的支出,且需花費時日才能見效。只有第五項「原種繁殖」是 利用既有的優良品種進行繁殖,推廣至一般農戶栽種,不需要額外投入大量經費 與人力,就能立即發揮其優良品種之特性,達成糧食增產之目的。10因此,政府 在考量財政困難的前提下,首先著重於恢復「原種繁殖」制度,繁殖優良品種之 種子。

有鑑於此,1949 年農林處擬定「水稻原種繁殖推廣計畫」,經由原原種田→

原種田→採種田,繁殖優良品種的種子。藉此從少數的原始種子,按照三級繁殖 制度大量生產,配發農民種植,謀求優良稻種之栽培面積的增加,藉此增加產量 與品質的改善。11

同年(1949)農復會考察臺灣的農業發展,認為恢復日治時期之稻種繁殖制 度,對臺灣糧食增產將有所助益,且臺灣稻種繁殖制度早已確立,是可在台灣大 規模進行。12農復會自 1949 年第 2 期起補助農林處推動各地原種田之經營、各 級指導人員之旅費、教育宣導費用等。13透過「三級原種繁殖制度」,繁殖優良 品種的種子,供應農民種植,以保持臺灣稻種的純淨性,避免產生退化,使增產 政策更進一步獲得成效。14

經過兩年的推行,1951 年農林廳調查「更新稻種區」每公頃的產量是 3,320 公斤,而「無更新稻種區」的產量則為 3,060 公斤,「更新稻種區」增加了 260 公斤,增加率為 8.5%。有了相關的實驗數據,供農業推廣體系作為推廣時的宣

10 張沂滔,〈水稻原種繁殖之理論與實際〉,《臺灣農林》3:11(1949 年 11 月),頁 11。臺 灣省政府農林廳編印,《糧食增產講義》(南投:農林廳,1950 年),頁 1。

11參見〈米穀增產計畫〉,《農林廳檔案》,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藏,檔號:25/134。

12 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工作報告民國三十七年十月一日至三 十九年二月十五日》1(1951 年 1 月),頁 85。

13 黃俊傑編,《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史料彙編》(臺北:三民,1991),頁 85。

14 〈稻種改良繁殖 已有顯著進步 用肥雖少單位產量增加〉,《聯合報》(1952 年 9 月 15 日),

版 6。

and Extension of New Improved Rice Varieties〉,《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檔案》,國史館藏,檔號:

034000007340A。

27 〈彰屏兩縣獎勵水稻去偽除雜,藉以保持稻谷純淨〉,《民聲日報》(1955 年 5 月 10 日),

版 5。

28 〈米穀增產計畫〉,《農林廳檔案》,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藏,檔號:25/134。〈稻田稗草太多 影響生產〉,《豐年》8:11(1958 年 6 月 1 日),頁 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4

如農民將拔除的稗草隨便丟在田埂上,稗穗被太陽曬乾後,種子被風吹散,反而 助於稗草的傳播繁殖。有的農民則是將稗草丟在灌溉排水溝裡,稗草種子隨著溝 水流進稻田繁殖。29有的農民卻將拔除的稗株或稗粒來飼禽畜,但是稗粒外殼堅 硬,雖經禽畜的消化器官,並不被分解,而是混同禽畜糞便排出體外,稗粒仍可 萌發。30由於不完備處理稗草的方式,使得稗草仍繼續危害臺灣稻田。

對於農民不徹底實施去偽去雜的情形,經過台中農業改良場的調查與實驗,

發現有稗草混雜的稻田產量較徹底實施去偽去雜的稻田減少 67.6%,稗草愈多減 產愈多。31有了相關的實驗數據,讓政府深切了解稗子的混雜對於糧食增產有極 大的影響,也可作為說服農民的依據。緣此,1964 年農林廳為破除農民「稗子 當米價」的迷思,發起大規模去偽去雜運動。農林廳大量印行宣傳單(如圖 2),

利用廣播電台或宣傳車下鄉巡迴廣播,直接訴諸去除「偽雜」對增產的益處,並 以示範田的成績來予以佐證,證明拔除偽雜的稻田在產量上確實提升,更對收益 甚有助益。32

29 張萬來,〈拔除的稗草藥小心處理〉,《豐年》10:6(1960 年 3 月 16 日),頁 8-9。

30 惠星,〈趕緊防除稗草〉,《豐年》8:11(1958 年 6 月 1 日),頁 6。

31 孫振鵬,〈稻田去偽去雜提高單位面積產量〉,《豐年》14:6(1964 年 3 月 16 日),頁 10。

32 「民雄鄉四健會會員協助稻田去偽去雜計畫並農事小組協助工作計畫」(1964 年 4 月 6 日),

〈民雄鄉福興村公文文獻〉,書冊號:A531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5 圖 6-2 向農民破除稗子同米價之迷思

說明:圖中向農民宣傳稗草有害於稻作的生長,拔除稗草則有利稻作之生長,且生產量可增加兩 成。

資料來源:〈稗子嘸通當米賣〉,《豐年》9:21(1959 年 11 月 1 日),頁 8-9。

而為使農民徹底施行去偽去雜,除了印刷品與廣播的傳達外,農林廳並動員 農事小組與四健會,協助農民去偽去雜之工作。農事小組長通知轄內有偽雜之稻 田的農戶限期自行拔除,並將拔除之偽雜植株應予以全數集中焚燒,不得充作飼 料或隨地棄置於農路或水溝之兩旁,更不得作為堆肥之材料。33若農民仍頑拮不 肯拔除偽雜,農會則發動四健會會員,代為拔除仍有偽雜的稻田。34爾後,各地 農事研究班亦加入協助農民去偽去雜的工作,以確保稻田純淨度,以利稻穀的增 產。35由此可知,去偽去雜的執行便透過基層農業推廣體系的動員,形成農事小 組→四健會、農事研究班→農民,由上而下的傳達動員。隨著政府的強力動員,

以及去偽去雜對糧食增產確有其助益,農民眼見其成效,亦逐漸仿效。

33 「民雄鄉四健會會員協助稻田去偽去雜計畫並農事小組協助工作計畫」(1964 年 4 月 6 日),,

《嘉義縣民雄鄉福興村檔案》,嘉義縣政府藏,書冊號:A5311。「為檢送本鄉四健會員協稱田 去偽去雜計畫並農事小組協助工作重點各乙份希知照切實辦理由」(1964 年 4 月 6 日),《嘉 義縣民雄鄉福興村檔案》,嘉義縣政府藏,書冊號:A5311。

34 「檢發稻田去偽去什勵行週應切實辦理具報」(1963 年 10 月 17 日),〈民雄鄉福興村公文 文獻〉,書冊號:A5226。

35 〈石岡鄉農事研究班舉辦去偽去雜競賽〉,《農友》11:8(1960 年 8 月 1 日),頁 38。〈推 行稻田去偽去雜,草屯座談會很成功〉,《豐年》14:9(1964 年 5 月 1 日),頁 9;〈訪農友.

談除稗〉,《豐年》14:8(1964 年 4 月 16 日),頁 28-2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