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美援四健會的引進

第四節 新知識的汲取與實踐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6

1957年四健會交由農會辦理後,經費方面以農會自籌為原則,不足部分可向 農復會申請補助。但隨著美援政策的轉變,贈款減少,1960年起農復會停止補助 臺灣四健會經費預算。44因此,四健會的經費必須由農會籌措。如第二章所述農 會的經費運用是由經濟事業的盈餘撥付農業推廣之支出,推廣經費受農會理事會 的控制。根據1960年度四健會縣督導員工作會報,桃園縣指導員指陳,「縣下鄉 鎮農會雖然經濟狀況較好,卻認為農業推廣只是一種人力和財力的浪費,不肯提 撥經費於推廣部門」。45換言之,在推廣經費缺少一個固定經費預算的編制制度,

四健會經費來源未受保障,導致少數四健會所能發揮的功效亦受到阻礙。

第四節 新知識的汲取與實踐

如前所述,四健會會員除了透過實作學習,以及義務指導員的經驗傳授外,

會員們如何透過組織活動學習到農業新知識?當四健會成為深入基層且規模龐 大的推廣系統時,政府又如何透過四健會將新品種與新技術普及於各地呢?以下 分別說明之。

一、吸收農業新知識的窗口:講習、觀摩

舉辦講習會是四健會提昇會員農業技術的重要方式,每年各地四健會會舉辦 各種不同的講習會。講習會的講師,大多是學有專精的農業技術指導員,透過口 語講解的方式,向會員們講解各種新技術的運用方法,以及實地指導田間耕作。

會員們借得這個機會能學習到最新的技術,對提昇與磨練自身的農業技術,講習 會貢獻良多。例如1961年二崙鄉稻作病蟲害嚴重,四健會召集全鄉義務指導員及 會員,舉行稻作病蟲害防治講習會,聘請農事改良場專家向會員們講解病蟲害的 種類和分別、預防稻熱病、病蟲害發生後處理、農藥混和和應用等,並就會員平 時在田間作業中所發現的各種問題提出討論。46透過口語講解的方式對眾多的會 員進行最新農業知識的傳授,使會員學習新知識、新方法,以提高他們的專業技 能。

除利用講習會來學習農業新知識外,四健會並透過實地觀摩農事改良場與傑 出會員的作業成果,見證新技術的功效,其中腳踏車遠征就是一個重要方式。每 年各地四健會均會辦理腳踏車遠征活動,由義務指導員率領會員騎腳踏車至各地 參訪。而參訪對象包含農事改良場、傑出會員的作業成果,透過參訪來學習農業 新知識。例如1961年口湖鄉四健會為提高會員耕作技術,農業指導員率領會員與

44 〈4-H Club Program in Secondary Schools〉,《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檔案》,國史館藏,入藏登 錄號:034000014471A。

45 〈各級農會狀況調查報告〉,《農林廳檔案》,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藏,典藏號:025/57

46 〈二崙鄉四健會講習水稻治蟲〉,《豐年》11:10(1961 年 5 月 16 日),頁 1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7

義務指導員,到台中區農業改良觀摩,由該場技術員講解水稻稻熱病防治方法與 實際成果,以及油菜栽培法,會員們對於新技術都感到新奇,回去後進而模仿而 應用。47又如1962年南投縣四健會養豬組會員二十名,由指導員率領,乘腳踏車 作百里遠征,前往台中畜產改良場,參觀該場飼料加工屋,豬舍設備,由畜產指 導員江清海講解豬的飼養管理,並示範公豬去勢與人工授精,對於這兩個示範,

會員們都感到特別興趣,並紛紛提出問題。48從口湖鄉與南投縣四健會的觀摩活 動,可以看到透過農事改良場的實地觀摩,在這樣的體驗中,引起會員對農事改 良場的試驗成果產生興趣,進而模仿而應用,達到技術的移轉。

除了參訪農業改良場外,觀摩優秀會員的作業成果也是不可或缺的學習過 程。先就鳳山鎮四健會參訪的例子來說明,由於1950年代農民施用農藥的中毒事 件頻傳,一般農民對農藥的使用多視為畏途,農民這種恐懼不是小冊子或口頭講 解所能去除。1963年鳳山鎮四健會為使會員明瞭農藥對防治水稻紋枯病之方法及 效果,舉行會員腳踏車遠征,參觀該鎮吳朝龍經營水稻紋枯病防治示範田的成 果,個個莫不嘖嘖稱讚農藥對防治病蟲之成效,紛紛仿效吳朝龍噴灑農藥防治病 蟲害。49反映出,以會員自身的經驗來作為例證,相當能說服會員使用新技術,

亦提升會員對新技術的興趣,而加以應用。又如1963年官田鄉四健會召集稻作組 會員,前往觀摩各會員的水稻發育,由會員輪流介紹自己作業計畫,栽培管理、

病蟲害防治、施肥等,彼此交換經驗。藉此讓會員有機會相互學習,作為技術與 經驗交流的平台。50透過實地觀摩農業改良場與傑出會員的耕作成果,一則有助 於增進會員的農業見識,一則有助於促進會員具體認識試驗場最新的研究成果,

以及傑出會員的經營概況,是會員精進農業技術之重要途徑。由上明白顯示,四 健會可謂是農村青年農業知識源源不絕的補充站,農村青年透過講習與觀摩,不 斷增進農業知識與農業技能,使得技術永遠跟的上時代的腳步。

二、新品種的試種與新技術的實踐

新品種的推廣,常因銷售管道未確立下,一般農民們都不敢冒然嘗試栽種新 品種。而臺灣農作物與家禽的新品種,例如洋蔥、養兔等,都係由四健會先行試 驗,進而推廣至全台。以下就洋蔥推廣來作說明,由於臺灣氣候炎熱,洋蔥生育 情況不佳,雖有栽培,結球甚小,缺乏經濟價值,故臺灣所需洋蔥多依賴國外進 口,年耗外匯甚多。1951年台北農業改良場,自美國引進洋蔥試種,經詳加調查 與栽培試驗後,得數品種可以在臺灣的氣候環境下生長,甚有經濟價值,如加以

47 〈口湖會員五千人參觀臺中改良場〉,《豐年》12:2(1962 年 1 月 16 日),頁 20。

48 〈學養豬百里長征〉,《豐年》12:5(1962 年 3 月 1 日),頁 17。

49 〈防水稻紋枯病鳳山舉行觀摩〉,《豐年》13:21(1963 年 11 月 1 日),頁 19。

50 〈Agricultural Extension Division〉,《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檔案》,國史館藏,入藏登錄號:

034000006105A。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8

推廣種植,不但可以充裕市場需要,且能增加農民的收益。51

農林廳根據其調查認為洋蔥的栽培,並不影響稻作的生產,決意先在嘉義縣 試植,由嘉義縣農會主辦洋蔥試植推廣。52但當時洋蔥在臺灣算是一種新興作 物,在銷售管道未確立下,農民們不敢貿然去栽種。因此,縣農會決議透過四健 會栽培與示範,以利推廣栽種。1953年9月嘉義縣農會推廣課長林廈,從省農會 取得洋蔥種子,會同朴子鎮農會推廣股長及指導員選定朴子鎮的德興里、大葛 里、雙溪里的四健會作業組設置洋蔥栽培示範作業圃四公頃。53

在朴子鎮四健會的努力之下,洋蔥試種成功,且收穫成績甚佳。1955年4 月朴子鎮四健會舉辦洋蔥品評會,展出會員的試植洋蔥,其豐碩的蔥球,展現在 觀摩者的眼裡,個個莫不稱奇。54由這一示範成果,建立起農民的信心和興趣,

55於是洋蔥栽培從朴子鎮四健會漸漸推廣至臺灣中南部地區的臺南、六腳、布 袋、北門、學甲、林園、枋山、車城、恆春、臺東、卑南等鄉鎮。56由此可知,

在新物種的推廣過程,四健會以自身的實際經驗來作為例證,相當能說服農民種 植新品種。換言之,新品種能在臺灣廣泛栽種,四健會扮演了重要的推力。

另一方面,當農業推廣體系推廣新技術至農村時,由於老農們總認為自己的 耕作方式是祖傳且最好的,無法輕易接受其他新方法。除非有實際的證明,讓老 農們見證用新的方法,的確比老方法增產的多,才肯採納。例如蘆竹鄉四健會的 水稻組,會員們遵從義務指導員的指導,作改良式秧田,其秧苗壯碩,且又利用 正條密植的方式插秧,結果生產量比往年增產了很多。附近的老農親眼見識其成 果後,紛紛開始仿效,作改良式秧田,實行正條密植。57四健會遂成為推展新技 術的重要推手,擴大新技術的落實的範圍及層面。總而言之,四健會員因在生產 方面不斷求新求變,敢於嘗試新事物,隧此農政單位長透過四健會栽種新品種,

以及新技術的示範,藉由其豐碩的成果,進而擴及至家庭與附近農家,讓新技術 更為廣泛的落實。

四健會的推行成果,如同農復會主委蔣夢麟所指出是一種革命教育運動,其 方法「新」、其內容「實」、其成效「速」、其組織「簡」、而費用「省」。如

51 〈洋蔥有可能在本省生育〉,《豐年》2:9(1952 年 5 月 1 日),頁 3。〈台北農林改良場 育 成良種洋蔥 繁殖後尚可望外銷〉,《聯合報》(1952 年 4 月 10 日),版 6。

52 〈嘉縣將試種 美國種洋蔥〉,《聯合報》(1953 年 7 月 16 日),版 5。

53 黃正修,〈四健會與洋蔥〉,收於中華民國六十一年四健會籌備委員會、臺灣省政府農林廳、

教育廳編印《中華民國推行四健會廿周年紀念專刊》(不祥),頁 43。

54 〈朴子今舉行 洋蔥品評會〉,《臺灣民聲日報》(1955 年 4 月 1 日),版 4。

55 〈洋蔥收穫好農民興趣增〉,《商工日報》(1955 年 8 月 9 日),版 5。

56 黃正修,〈四健會與洋蔥〉,收於中華民國六十一年四健會籌備委員會、臺灣省政府農林廳、

教育廳編印《中華民國推行四健會廿周年紀念專刊》(不祥),頁 43。

57 呂學儀,〈農村需要會員〉,《豐年》7:9(1957 年 5 月 1 日),頁 1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9

大林鎮是臺灣推行四健運動最早之鄉鎮,大林鎮推廣蓬萊米之成績為全台第一,

栽種面積從1954年的64公頃,1965年一躍而至684公頃,生產量高達30萬公斤,

使得大林鎮公所徵收戶稅首次達到百分之一百的成績。其他地區的四健會員平均 每公頃收入為3,970公斤,一般農民平均產量每公頃3,106公斤,四健會會員之平 均產量高出一般農民27.8%。足可證明,四健會會員因在四健會的推廣及宣導 下,均能接受了新方法,使之增加產量。58整體來說,四健會的推行,不但提供

使得大林鎮公所徵收戶稅首次達到百分之一百的成績。其他地區的四健會員平均 每公頃收入為3,970公斤,一般農民平均產量每公頃3,106公斤,四健會會員之平 均產量高出一般農民27.8%。足可證明,四健會會員因在四健會的推廣及宣導 下,均能接受了新方法,使之增加產量。58整體來說,四健會的推行,不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