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創造與轉化的農事研究班

第二節 推廣活動的進行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4

第二節 推廣活動的進行

如前所述農事研究班成為深入基層且規模龐大的推廣子系統之一,其目的在 於「學習有關農業新知識與技術」,舉凡關於農業知識與技能的學習活動,如講 習、示範、參訪觀摩、經驗發表等均係研究班之重要學習管道,藉此讓成年農民 能持續吸收新技術,使農民的技術能與時俱進。以下分別說明其內容。

一、講習

講習是農事研究班增進班員農業知識最常見的途徑。研究班每月均舉辦講習 會,由農業推廣指導員擔任講師,向班員講解最新的農業技術,並分發有關書刊 給班員閱讀,如《豐年》、《農友》、《蔗友》等,以增加班員的農業新知。19以下 二崙鄉農事研究班的講習活動來說明。20由於日治時期政府供給農民使用主要是 以調和肥料,農民耕作上已習慣使用調和肥料,但到了戰後政府所配銷的肥料卻 轉變為單質肥料。21農民對於單質肥料的性質、如何調配,反而是困惑與不解,

不少農民因未能了解單質肥料的正確施用方式,導致收成損失嚴重。221957 年二 崙鄉農事研究班為增進班員單質肥料的知識,利用夜間舉辦肥料講習會,詳細講 解「肥料三要素性能效果」、「肥料三要素的調配使用」等,藉由講師對肥料三要 素之介紹,以增進班員對單質肥料的認識。23而農事研究班的肥料講習活動在其 他地區亦可見,如北斗鎮、歸仁鄉、官田鄉等地皆有相關的活動。24官田鄉官田 村農事研究班員郭正平現身說法,「過去對水稻的施肥,偏重於氮肥,收成一直 不理想,直到按照指導員在講習會時所提供的施肥方式,收成才稻粒結實飽滿,

一甲收量達 8,000 餘臺斤」。25由此反映出,透過講習活動之舉辦,有助於增進班 員的農業知識。

19 許啟宗,〈農業推廣教育與我〉《農友》16:9(1965 年 3 月 1 日),頁 34。

20 由於二崙鄉農事研究班講習活動之資料最為完備,故選擇二崙鄉作為個案來說明。

21 單質肥料:植物所必需的要素有十六或十七種,除碳、氫、氧可從空氣及水獲得無虞缺乏 外,餘皆視土壤狀況及作物生長情形予以適當補充,其中以氮、磷、鉀所謂的三要素需要量最 大,是故作物生長通常以補充氮、磷、鉀三要素為主。僅能提供作物一種三要素的肥料稱為「單 質肥料」,能同時供應作物二種以上三要素的肥料則稱為「調和肥料」。參見

http://www.taifer.com.tw/07/07-02.asp?item=2 2013 年 3 月 10 日查詢。

22 陳金滿,《臺灣肥料的管理與配銷(1945-1953)-國家與社會關係之一探討》(臺北:稻鄉,

2000),頁 188-189。

23 〈二崙農研般召開研究會〉,《農友》8:11(1957 年 1 月 1 日),頁 47。

24 〈民國五十二年農事小組會議記錄〉,《北斗鎮農會檔案》,檔案管理局藏,典藏號:

0052/1001/008;〈民國五十四年度理事會書類〉,《臺南市農會檔案》,臺南區農會藏。

25 〈水稻甘藷豐收 家人都很高興〉,《豐年》20:3(1970 年 2 月 1 日),頁 4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5

二、示範

指導員除利用講習會來解說農業相關新知識外,並透過實際示範,加深其班 員的理解。農事研究班的示範可分為方法示範和效果示範。方法示範是由指導人 員示範新技術,讓農民了解新技術的使用方法。26例如 1960 年歸仁鄉農會為推 廣「正條密植法」,27派遣技術人員至田間講解如何使用正條密植器。28透過技術 人員的現場示範,讓班員了解正條密植器的使用方法。另一方面,農政單位亦積 極透過《豐年》雜誌,刊登淺白易懂的利用正條密植器宣傳漫畫,鼓勵農民使用 正條密植器。(參照圖 5-2)

26 中國農村復興委員會,《中國農村復興委員會工作報告民國四十六年七月一日至四十七年六 月三十日》9(1959 年 1 月),頁 15。

27 正條密植法:農民使用正條密植器,該器具通常是使用一長木,然後在長木上每隔一個間距 上插上垂直的小木條,農民可在田間畫出平行、垂直的線,然將秧苗插入交會點即可。在其輔 助下可有效規劃田間有限空間來植入更密集且數量更多的秧苗,且整齊的秧行可提升日後施 肥、除草、除蟲等的方便性與效率。透過正條密植讓田地獲得最大的使用率,以增加單位面積 產量。戰後政府為達成糧食增產目標,延續日治時期已推行的正條密植法,政策上大力推動密 植,使稻田有固定的行株距,非但效率提高,植株分蘗數增加,稻米產量提高。參見蔡承豪,

〈天工開物:臺灣稻作技術變遷之研究〉,頁 289-290。

28 〈民國四十九年度理事會書類〉,《臺南市農會檔案》,臺南區農會藏。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6 圖 5-2 正條密植施用情況

說明:該圖向農民宣傳使用正條密植器,可節省人力且增加單位面積產量等益處。

資料來源:聰發、老金,〈利用正條密植器 實在經濟又便利〉,《豐年》10:2(1960 年 1 月 16 日),頁 8-9。

至於效果示範,則是透過示範田圃,讓農民見證採用新技術下的農業收成,

進而提高使用新技術的意願。29通常當班員對於方法示範產生疑慮時,農業指導 人員轉以效果示範。例如 1959 年社頭鄉農業指導員不厭其煩向班員講解稻作病 蟲害的發生因素和防治方法,但指導員所推行利用農藥除蟲的觀念,並非班員們 所能接受,不少班員認為「水稻收穫量的高或低與病蟲害是否發生,全靠天註定,

無法由人為的方式來改變」。30因此,指導員面對以「方法示範」的成績不甚理 想的情況下,轉向「效果示範」。同年(1959)社頭鄉指導員為鼓勵農民使用「多 穗」有機砒素防治水稻紋枯病,以減輕病蟲害的損害,委託農事研究班班長蕭滄 沂經營示範田,作為班員的示範樣本。在收成時舉行觀摩會,召集班員及一般農 民觀摩,讓班員了解噴藥示範區與為噴藥對照區在罹病率與收成間的差別。由表 5-2 觀之,噴灑農藥的示範區之收穫量,確實高於未噴藥對照區。因此,班員見 到噴灑農藥之稻秧成長順遂,發育良好,激起班員的防效之心,紛紛施用農藥以 防治病蟲害。31

29 中國農村復興委員會,《中國農村復興委員會工作報告民國(四十六年七月一日至四十七年六 月三十日)》9(1958 年 1 月),頁 15。

30 鄧耀彩,〈一個推廣指導員的故事〉,《農友》11:5(1960 年 5 月 1 日),頁 41。

31〈社頭鄉農事研究班設置水稻紋枯病示範田〉,《農友》11:8(1960 年 8 月 11 日),頁 3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7 表 5-2 1959 年社頭鄉示範田噴藥示範區與對照區比較

噴藥示範區 未噴藥對照區

患病率 14.1% 48.2%

每坪收量 2.9 公斤 2.5 公斤

每分地生谷收量 849.7 公斤 732.5 公斤

資料來源:〈社頭鄉農事研究班設置水稻紋枯病示範田〉,《農友》11:8(1960 年 8 月 11 日),

頁 39。

圖 5-3 農事研究班班員互相觀摩水稻作業

說明:各地區的農事研究班每年均會舉辦班員間的觀摩活動,藉此互相學習與經驗交流。

資料來源:葉蒲生,〈有效運用農事研究班組織,可以改善農家生活發展農村社會〉,《農友》20:

3(1970 年 2 月 1 日),頁 35。

三、參訪觀摩

各地農事研究班為提升班員的農事知識,班員們在作物收成後會一同參觀農 業展覽會及著名的農家耕種方式。例如 1959 年清水鎮農事研究班參觀農業展覽 會,以及至臺中區農事改良場,由該場陳懷修技士介紹改良場概況及水稻耕種 法,並接受班員詢問。班員對於水稻耕種法都感到特別興趣,紛紛提出問題。32 又如 1960 年苗栗農事研究班至臺中縣潭子參訪傑出農家「林永旭」的荔枝苗園,

觀摩該園幼苗、中苗荔枝接木法等。而這樣的觀摩活動於各地也頻繁舉行,33班 員們可透過農事改良場及優秀農家的實地觀摩, 對新技術產生興趣,進而模仿 而應用,以達到技術的移轉。

32 〈清水農事研究班 抵中參觀農業展覽會〉,《臺灣新聲報》(1959 年 11 月 10 日),版 5。

33 〈二崙稻作研究班在中區改良場開會〉,《農友》10:7(1959 年 7 月 1 日),頁 38;〈溪 湖觀摩油菜並組蔬菜病蟲防治隊〉,《農友》11:3(1960 年 3 月 1 日),頁 39;〈神岡鄉農事 四健聯合腳踏車遠征〉,《農友》11:7(1960 年 7 月 1 日),頁 3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8

四、經驗發表

經驗發表主要是以競賽互動或是產品發表會的方式舉行。為此各地縣市農會 每年均會舉行「經驗發表競賽」,讓班員展演自身的栽種技術,藉此讓班員們互 相切磋,觀摩彼此的耕作技術,並透過審查的方式瞭解自身技術的優缺點,作為 改進之處,提昇整體的農業技術。

例如 1960 年臺南縣農事研究班經驗發表會,該發表會由省農會、臺南縣農 會、臺南縣政府、改良場等技術人員當評審。經過評審後,第一名為永康鄉農事 研究班的水稻栽培法、第二名官田鄉農事研究班木薯栽培法、第三名為歸仁鄉培 肥與土壤關係。評審並於審查報告書中,對於臺南縣農事研究班的栽種技術提出 如下的建言。首先,班員在稻作品種的選擇上以蓬萊米為主,但仍有稻田種植包 括在來、雜種等劣種,並混植兩種以上者,使得品質與價值衰退;其次,各種作 物在施肥方面雖然農民漸知肥料三要素的的功效,但使用者對水稻或其他作物均 單施氮素,不但不能促進作物之生長發育,甚至影響其產量甚鉅;最後,農民對 病蟲害防治缺乏認識,無論病害、蟲害,均亂投藥,作物遭受病蟲害嚴重肆虐。。

34藉著參與類似比賽與發表會,農事研究班班員可從其中之各種審查報告瞭解自 身耕作技術的優缺點,以作為改進之處。

由上述四點顯示,可知農事研究班在全體農業推廣體系中的地位,彌補農會 指導員人力不足的問題,並促使成年農民的農業技術能與時俱進。根據 1964 年 臺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系發表〈本省農業推廣方法效果之調查研究〉一文中,農事 研究班已是成年農民獲得新知識、新技能等消息的重要來源,在當時各種推廣途 徑中,位居農民獲得新知來源第三名。35意味著,農事研究班是技術傳播平臺,

更是臺灣農民涵養農業之最新知識的重要途徑。

更是臺灣農民涵養農業之最新知識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