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貨殖列傳〉中經商致富之道與現代商業模式的對照

第六章 從先秦儒家道德觀看司馬遷〈貨殖列傳〉中的商道精神

第四節 〈貨殖列傳〉中經商致富之道與現代商業模式的對照

以現代的商業眼光來衡量,企業要打理好各方人脈、資源,在自己的資源要為他 人所需要的同時,也要了解他人資源的可被利用性,讓彼此的資源、人脈可以相互交 換,用更省力、更省錢的方式,使雙方都能創造出更高的價值,而這些現代的經商之 道其實太史公都有提到,從〈貨殖列傳〉中即可看出端倪。

一、累積資本

根據《現代經濟學辭典》對「資本」的定義如下:

資本(capital)通常指一般的資本財。資本是一種生產要素,因為它代表那些 投入生產過程中已生產出來之產品。準此,資本能夠與土地及勞動力明顯區隔 開來,而土地和勞動力不是從經濟體系中生產出來的。383

在商業生產的過程中,有投入才會有產出,除了土地、勞動力的投入外,還要一大筆 資金投入,才能讓整個企業運轉,因此資本是經商的必要條件。遠在兩千多年前的司 馬遷也有相同的看法,所以他在〈貨殖列傳〉中說:

無財作力,少有鬥智,既饒爭時,此其大經也。384

一個人在沒有足夠的資本經商時,就得先謀求一份工作,靠著勞力、腦力賺取工資,

等有了經驗和足夠的資金時,就可以用自己的聰明才智經商買賣。等到有足夠的經營 能力時,為了追求更高的利益,就需要看中貿易時機。

當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時,就得注意產品週期、市場趨勢、產業結構等大方向了,

因為這已經牽涉到企業未來策略的考量方向了。

二、人才庫的重要性

《經濟學百科全書》中引用著名經濟學家舒茲的話,肯定了人才的重要性:

383 David W. pearce 等編著,方世榮、王睦舜校訂《現代經濟學辭典》,(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 司,2006 年 11 月初版),頁 93。

384 (西漢)司馬遷原著,韓兆綺編著《史記選注匯評》,(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3 年 4 月),頁 540。

142

對人的投資不容忽視,這種觀念愈來愈重要,並顯然已改變了有關儲蓄與資本 形成之一般測度,且對工資結構與薪資決定上影響甚鉅。385

雖然人才對企業經營佔有一席之地,但是人才的不穩定性也是考驗著企業經營者的能 耐,《經濟學百科全書》對此也提出了意見:

人力資本之投資具有風險性,即使在相同條件下投資,其效益往往會因人而異。

而人力資本之效益不易估算,很多非貨幣性收益極難以量化,故其測度不若實 質資本容易。386

對於人才的重要性,司馬遷持以肯定態度,而對人才投資、掌握的不確定性、不穩定 性,司馬遷也瞭然於心,因此在〈貨殖列傳〉中他說:

故善治生者,能擇人而任時。387

善於經營致富的人,要能選到真正適合的人才到自己的企業體系裡工作,並且能夠把 握住經商致富的時機。

什麼樣的人才算是人才呢?在〈太史公自序〉中提到:「扶義俶儻,不令己失時,

立功名於天下,作七十列傳。」太史公說他編寫到列傳的這些人並不一定是開國有功、

承擔起民族精神的英雄豪傑,只是因為能見義勇為,為民眾建立起道德典範,在事業 上獲得大成就。所以司馬遷在〈貨殖列傳〉裡為范蠡、子貢、程鄭、師史、任氏等十 多位在商場上叱吒風雲的人物寫傳記,分析他們的致富之道,也讚賞他們謀財有道的 品德。司馬遷所選的商場成功人士不分行業類別、不分貴賤,因為對司馬遷而言,人 有沒有才華、有沒有品德才是他考量的重點。

三、只要適度合理的利潤

在《現代經濟學辭典》中,對「利潤」有如下的定義:

利潤(profit )即是從產品的銷售得到的收入與生產這種產品時生產要素全部 的機會成本之差額。388

在商業經營中,所謂的「利潤」就是銷售所得減去生產成本。若每單位銷售金額下降,

卻因而提高總銷售數量,讓總銷售利潤提高,這個定價策略是可行的。這提醒企業主 不要貪快、貪多,雖然一次只賺取適度合理的利潤,但從長久時間、從總銷售金額來 看,這或許才是雙贏的企業策略。太史公對這個觀點也是贊同的,所以他說:

385 于宗先主編《經濟學百科全書》,(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6 年 5 月出版),頁 2177。

386 于宗先主編《經濟學百科全書》,(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6 年 5 月出版),頁 2178。

387 (西漢)司馬遷原著,韓兆綺編著《史記選注匯評》,(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3 年 4 月),頁 524。

388 David W. pearce 等編著,方世榮、王睦舜校訂《現代經濟學辭典》,(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 司,2006 年 11 月初版),頁 660-661。

143

夫糶,二十病農,九十病末。末病則財不出,農病則草不辟矣。上不過八十,

下不減三十,則農末俱利,平糶齊物,關市不乏,治國之道也。389

利潤是企業經營最根本,也是最主要的目的,所以現代企業都在追求利潤最大化,也 就是如何降低成本,並賺取到最多的利潤。但是當企業花了大量人力、心力去拉高財 務報表上的數字時,應該思考利潤可以維持多久,目前的利潤是用企業的哪項資本去 換取而來的?其實企業要實現長期的最大利潤目標,不一定要提高商品的定價,因為 若單一商品價格過高,會影響廣大顧客群的購買意願,導致總產品銷售額下降,如此 一來,企業的總營收反而會下降。

企業主可以換個方式,採用合理的價格,以符合「仁德」的方式賺取適當的利潤,

讓一般大眾擁有購買能力,才能維持,甚至提高企業的總銷售金額。賺取適度合理的 利潤,不但可以建立良好的企業形象,同時也讓消費者有持續的購買力,而企業的總 營業額也能提升,是雙贏的企業策略,也就是市場上人人耳熟能詳的「薄利多銷」的 定價策略。

四、產品週期

新產品來到市場時會經歷一段週期,商品剛出現在市場時,往往因為物以稀為貴 的關係,所以售價往往會在最高點;隨著愈來愈多同性質的新商品進入市場,售價會 慢慢往下跌。根據《現代經濟學辭典》中,對「產品週期」有如下的定義:

產品週期(product cycle)是用於描述新產品經歷成熟產品期和標準化產品期 的過程。390

有經驗的商人懂得大部分的商品在市場高價位時間有期限性,且在市場的占有率也是 有一定期限的。好好掌握這個原理和規律才可以賺取大筆利潤,所以司馬遷這麼說:

旱則資舟,水則資車,物之理也。六歲穰,六歲旱,十二歲一大饑。391

聰明的商人知道乾旱時船隻因為派不上用場,沒人買,所以價值降低,相對也比較便 宜,正好買起來屯積。等水災時人人需要用船,船的價格自然攀升,這時轉售出去,

自然可以得到較好的利潤。商品的高價點隨時在變化,有經驗的商人懂得掌握這個原 理和規律,在淡季時商品價格低時,大量累積貨品,等旺季一到時,再以較高的金額 賣出去,一來一往中,利潤就出現了。這一種看清市場、未雨綢繆,又兼顧成本利潤 考量的商業技巧,也就是現代經濟學上所謂的供需原理。

389 (西漢)司馬遷原著,韓兆綺編著《史記選注匯評》,(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3 年 4 月),頁 524。

390 David W. pearce 等編著,方世榮、王睦舜校訂《現代經濟學辭典》,(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 司,2006 年 11 月初版),頁 655。

391 (西漢)司馬遷原著,韓兆綺編著《史記選注匯評》,(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3 年 4 月),頁 524。

144

五、市場供需關係

善於觀察市場變化,了解市場供需關係,並在最合適的時間點買進賣出,就可以 經商致富,子貢就具這方面的天才。因此太史公對子貢有這樣的讚譽:

子贛既學於仲尼,退而仕於衛,廢著鬻財於曹、魯之間,七十子之徒,賜最為 饒益。392

子貢曾經求學於孔子,學成之後就到衛國做官,又利用貴買賤賣的方法在曹國和魯國 之間經商,孔門七十多個高徒之中,端木賜(即子貢)生活最為富裕。

《史記‧貨殖列傳》所列的數位「貨殖」人物中,第一位就是子貢,「貨殖」不同 於「商賈」,因為「貨殖」指的是自由商人。僅從這一點,也可看出孔子門人深深具有 儒家的創造精神。

子貢怎麼發財呢?《史記‧仲尼弟子列傳》是這麼記載的:

子貢好廢、舉,與時轉貨、貲。

「廢」,就是將貨品高價出售,「舉」,就是貨品在最低價時買進。「貨」,貨物也,而「貲」, 就是錢財的意思。但貨品如何在最低價位時買進,又在價格最高時賣出?這得取決於 正確的時機點,子貢能發財,是因為子貢總能在最合適的時間點買進賣出。

能夠洞見先機,並把握時機,這是子貢經商成功的祕密,也是企業家能力

(entrepreneurship)的本質所在。

六、各行業間互相依存

太史公對各行各業各司其職的重要性有深刻的體認,因此說:

故待農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 得所欲。393

人們依賴農民耕種,才有賴以維生的食物;虞人開發山澤,工匠做成器皿,讓人們在 日常生活中可以使用;而商人輸通這些財物,供給大家選購。太史公引用經典加強自 己的論點:

392 (西漢)司馬遷原著,韓兆綺編著《史記選注匯評》,(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3 年 4 月),頁 524。

子貢姓端木,名賜,字子貢,孔子的學生。在著名漢朝學者劉向的《劉向說苑》中,將端木賜之字稱為 子贛,並指出「子貢乃子贛之誤 」。

393 (西漢)司馬遷原著,韓兆綺編著《史記選注匯評》,(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3 年 4 月),頁 519。

145

《周書》曰:「農不出則乏其食,工不出則乏其事,商不出則三寶絕,虞不出則 財匱少。」財匱少而山澤不辟矣。394

《尚書》中的〈周書〉說︰「農民不生產,就會缺乏糧食;工匠不生產,就會缺少器 具;商人不經營,糧食、器具、資本這三寶就會斷絕;管理山澤的人不生產,社會財 物就會缺乏。」社會財物缺乏,山林川澤中的資源就不能開發。農、虞、工、商之間 互為因果,彼此牽連在一起。

西漢初年的司馬遷已經有進步的想法,不同於當時重農輕商的觀念,司馬遷認為 農業、工業、商業都有其存在的意義和價值,社會上各行各業本來就需要分工合作、

各司其職,才能互惠互利,民生經濟才能蓬勃發展,司馬遷這樣的觀念已符合現代經 濟學中的「產業鏈」的概念了。根據 Baldwin 和 Clark 兩位學者在 2000 年所提出的「產 業鏈」概念如下:

隨著社會分工的細分,沒有任何一種產品或服務可以由一家企業完全提供。一 個企業所能向顧客提供的價值,不僅受制於其自身的能力,而且還受上下游企 業的制約,這樣就形成了產業鏈(Industrial Chain)。395

產業鏈是用來描述一個企業結構體與上下游廠商的合作關係。這個企業內部是具有連

產業鏈是用來描述一個企業結構體與上下游廠商的合作關係。這個企業內部是具有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