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課程行動實踐與成效

第四節 協同研究者觀察與回饋

協同研究者即同校合作教師,經四個單元從旁觀察,根據每堂課的觀察記 錄內容與課後訪談,整理協同研究者依據實務經驗判斷,大多給予正面的肯定 與鼓勵,也給予研究者修正的參考建議,以下說明分為課程內容、活動安排、

學生學習狀況三部份。

一、 課程內容

在生命教育融入藝術課程的內容部分,就藝術欣賞方面,有老師肯定「老 師提供的圖片吸引著學生的目光,學生也能踴躍的發表自己看了圖片後的感覺。

(觀 T2-1060330)」可以知道欣賞自然物藝術品為認知學習的過程,選擇的作品 圖片相當重要,除了符合主題之外,還必須成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發審美 感受與思考。也有協同研究者認為,從學生採集完自然物做整理時,自動將葉 片、樹枝按照顏色、長短等排列之行為,其實可以將「分類」的概念一併融入 整理自然物的教學中,順序感、整體感也是美學原理原則的重要基礎。

藝術創作方面,個人立體造型創作的教學內涵,原初的方案設計欲應用釘 子、槌子及線鋸等常見木工工具,在與協同研究者討論過,認為此類工具具有 一定危險性,對目前四年級學童的能力的確太困難,且在大班教學的狀況下,

學生的安全維護是第一考量,再者,昆蟲造型為樹枝草葉等組成的小型立體造 型,釘槌與線鋸的適用度不大,故後來實施教學時,將工具調整成老虎鉗、熱 融膠槍,輔以剪刀、白膠的進階用法,學生實際作品成效佳,顯示工具的調整 確實需要。影像配音的動態展演具有表演藝術的結合,正式教學時,學生演出 完整度不如預期,協同研究者認為「動畫和四格畫面之呈現效果有落差。(觀 T3-1060420)」,學生在討論劇本時,學習單照片和文字的搭配呈現其實還不錯,

但是是轉換成動態配音時,學生同時要掌握聲音、情緒、合作協調、台風穩健,

136

又缺少足夠的練習時間,從靜態到動態跳躍的程度太大且無搭建適合的鷹架,

若是為了要訓練好各項條件,似乎又模糊了本單元學習目標,故研究者考慮將 最後的統整活動調整成四格漫畫形式,以靜態的方式將口白及劇情結合照片,

能較完整、簡結的呈現,多的課程時間能夠回顧學習,有較深刻的討論與回饋 時間。

生命教育方面,多位協同研究者均肯定其融入意義,並且對於正式教學時,

生命教育精神巧妙融入藝術課程必要的觀察、欣賞等環節,給予肯定,例如「以 自然物進行創作更能讓學生體會,生活中的小物有美的存在,開啟孩子對生活 經驗的觀察與想像。(觀 T3-1060330)」、「能結合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欣賞優點 的重要性。(觀 T1-1060330)」、「從每片葉子不一樣,體察到每個人也都是獨一 無二。(觀 T4-1060406)」

二、 教學活動安排

在各單元的活動安排上,第一單元校園中的天然寶藏,協同研究者回饋「這 次觀課中發現小朋友在觀看照片時,都很專注,討論時也能發表自己的意見。(觀 T2-1060330)」表示教學活動的安排流暢,能使學習者參與其中。

第二單元自然界的積木教學前,上過類似自然物創作課程之協同研究者建 議,「除了學生容易撿拾的石頭、葉片,也可以再多收集細樹枝、乾草等細長型 的材料,很適合拿來製作昆蟲的足部和觸角,就視覺美感而言,在點和面之外,

以線增添變化,造型將更精彩。(觀 T6-1060330)」,正式教學時,因應造型需求,

學生的確使用了許多這類型的媒材。除了材料工具,研究者事先製做的昆蟲造 型範例,除了提供學生可以參考發想,更有引起動機的作用,有老師提到「不 同自然物組合的昆蟲作品吸引了同學的目光,增加學生完成作品的動力。(觀 T5-1060406)」研究者發現,事先的準備能使教學活動進行更加順暢、有效。

第三單元草原上的故事為小組集體創作,協同研究者回饋小組在討論時「分

137

工情形不錯,擺放時每個人都有出點子,彼此討論也算踴躍。」(觀T3-1060413)

但也提到「可惜氣候不佳,場地若在戶外會更好。」(觀T3-1060413)研究者深 有同感,因為主題是昆蟲造型的雕塑,大自然的環境裡不但場景適宜,學生有機 會再次親近自然,甚至實地觀察小生物的活動與行為,對於畫面內涵的發想就不 只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去想像,能有更廣闊的發揮空間。

協同研究者表示集體創作拍照時「活動進行秩序較亂,或許可以讓孩子用小 相機或手機自己拍。」(觀T3-1060420)若是器材充足,研究者認為也是可行的 教學方式之一。另外,其亦建議構圖的部份可以再詳述,因為「構圖的部份,第 二組的主角未放在前面。」(觀T3-1060420),研究者認為,這班四年級學生過去 風景畫單元曾學過前景、中景、遠景的概念,這單元教的「主角中心」與「對比 法」學生已能熟練運用,比較有問題的是「井字構圖」部分,或許可以在黑板上 畫圖加以說明,在轉換到立體空間的擺放示範,至於第二組學生發生的問題,研 究者查閱該組學習單,即與該組學生對談間發現其主題為「賽跑」,裁判和啦啦 隊站在遠端,而選手向鏡頭方面接近,但因為過程中只有裁判和啦啦隊會發出聲 音,所以安排了組員有念口白的戲份,所以當協同研究者問他們「誰是主角?」, 自然就直接回答是遠方有台詞的裁判,但作品整體呈現焦點,應該還是前方正在 努力奔跑、不分軒輊的選手們,透過澄清,研究者發現不是構圖概念教學活動問 題,而是學生表達上的誤會。

第四單元大自然劇場教學活動,因為在短時間內要掌握不甚熟悉的配音技巧,

可說是最具挑戰的一堂課,就活動安排上來說,研究者和協同研究者討論後發現

(觀T6-1060420),可以撥放專業配音員正在現場配音的影片供學生觀摩,會發 現配音並不是把字念完就好,配音時除了聲音、表情,甚至整個人的動作也和角 色同步,像是用身體演戲一般,學生更有模仿對象,另外學生在台上難免會害羞,

而且動來動去通常有比較熱情敢秀的學生領頭先做,其它學生就比較放得開,或 是改成在台下、布幕等不會被觀眾直接看到的地方,進行配音活動時學生會更願 意誇張表現。另一協同研究者則建議「配音的練習,老師可以先引導情緒、語調、

138

例子。(觀T3-1060420)」這些教學活動上的建議,可以提供研究者未來在教學上 的修正方向,具有參考價值。

三、 師生互動與學生學習狀況

協同研究者對於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表現,給予肯定,觀察到大部分的學 生均能投入學習活動中,例如在課堂的問答討論活動中學生「能彼此分享,踴 躍發言討論,每一位都有發言的機會(觀 T1-1060330)」,另有教師觀察到學生 討論不只氣氛踴躍,發表內容也能言之有物,「學生回答出令人驚艷的答案,例 如:藝術家能在生活細節中發現到美。(觀 T3-1060330)」、「孩子的觀察力與表 達力真是驚人呢!(觀 T4-1060330)」、「能夠將所看到的及老師上課所提及的內 容,加以描述及說明,每個小朋友都能說出老師提及的內容,適度表達自己的 看法。(觀 T2-1060330)」;學生也會有個別差異,但協同研究者觀察到學生的努 力:「第四組討論狀況較不熱烈,較害羞,但有其中一個組員努力要帶起討論氣 氛(觀 T3-1060330)」;至於學生在創作時的學習狀況,教師描述「同學會互相 觀摩彼此的創作,藉此學習別人的優點來改良自己的作品。(觀 T5-1060406)」

至於研究者本身的教學能力,也多給予肯定(觀 T1-1060330):「課堂掌握 佳,常規好,學生上課專注。(觀 T1-1060330)」,緊湊的教學過程中,教學者亦 能「即時給予回饋(觀 T2-1060330)」、「引導出學生做出較高層次的回答,亦能 改變問答方式藉以考驗學生的聆聽能力。(觀 T1-1060330)」等,對於本課程教 學的順利實施,有一定助益。

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