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課程行動實踐與成效

第二節 學生創作表現

本研究生命教育融入國小四年級藝術課程之實施成效,除了前述教學行動歷 程中,觀察到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興趣有所提升、互動時了解學生的思考與感受,

也能藉由參與者之創作表現、學習前後測描述、訪談、自評表及協同研究者觀察 表等方式,來了解本課程對於生命教育、藝術教育及學習興趣與態度之影響。

藝術創作具有教化之功能與意義。藝術是種表達方式,學生透過創作的過程,

呈現個體的想法與情感,感受自己的存在;同時,為了能更適切的表達,學生須 努力學習各種媒材技法與表現形式,並培養審美能力。這樣嘗試的過程,也是生 命境界的提昇。

本課程「大自然的禮物」藝術創作內容,包含:第二單元「自然界的積木」

為個人以自然物創作之立體造型,第三單元「草原上的故事」則以攝影的方式記 錄小組的集體創作,評分的規準綜合考量了媒材技法、表現形式的藝術方面,以 及自然觀察、善用優點的生命教育方面,並採取整體型的評分系統,美感相關評 量規準請參閱附件十一、十二。研究者與協同研究者共同評量學生之學習成果後,

評量結果如下:

表 5-1 「大自然的禮物」創作表現成果

項目 內容 等第/人次,N=25

優異 良好 通過 須努力 1 自然界的積木:個人立體造型 16 6 2 1

2 草原上的故事:小組集體創作 18 3 4 0

對照上表及附件評量規準可得知,第二單元「自然界的積木」的個人立體造 型作品,優異與良好共22位,也就是大部分的學生均能正確使用工具完成自然物 的裁切與黏合,並運用收集到的自然物媒材,達到藝術部分的學習目標;作品能 運用觀功念恩的正向思考角度,使用媒材,表現出自然界昆蟲的特色,達到生命 教育部分的學習目標。其中有16位學生的作品中,更進一步展現美感與巧思,適

120

切表達出昆蟲有趣的特色。僅1位同學,因學習態度有待加強,未能使用工具完 成黏合與裁切,故作品未完成,在老師的協助下,勉強以白膠拼貼在紙上的方式 組合。

第三單元「草原上的故事」的小組集體創作作品,小組為同一成績,優異與 良好共21位(共5組),也就是大部分的學生均能主題構思具整體性。能用構圖原則 來配置元件,完成四格故事的靜態畫面,以表達主題內容,達到藝術部分的學習 目標;作品能運用觀功念恩的正向思考角度,運用元件及場域的優點,表現出自 然界昆蟲群體的特色與生命現象,達到生命教育部分的學習目標。其中有3組學 生作品,更發揮團隊合作的創意與巧思,結合自身的生命經驗,作品呈現出昆蟲 群體豐富的生命現象及想像。

以下將進一步分述兩個創作單元中,學生個別之作品表現。

一、 個人立體創作

第二單元的創作方式是個人創作出昆蟲立體造型。教師介紹完昆蟲基本構 造及欣賞不同昆蟲自然攝影照片,學生善用手邊收集到的自然物材料,使用剪 刀、尖嘴鉗、白膠、熱融膠槍等工具,組合成一隻昆蟲。

考慮到學生使用的工具是不熟悉的熱融膠槍、老虎鉗,加上處理的是材質 各異又造型多變的自然物,每一件作品,中間歷經多次嘗試、失敗、練習,這 個單元最後,所有學生都完成了自己獨一無二的立體作品,的確相當不簡單。

大部分的學生在「要有六隻腳」的門檻要求之外,還進一步嘗試讓作品「站得 起來」,這對於「立體造型」是較具難度技巧,也有空間概念的挑戰:他們必須 挑選足夠堅硬的硬樹枝才能支撐主體重量,而非相對好剪裁的乾草及葉梗,但 又要同時符合昆蟲足部細長的特色,承重力佳的石頭便不適合拿來做腳,也有 學生靈活應變,發現六隻腳站不穩時,用石頭偷偷墊在尾端增加支點,再用葉 片做的翅膀遮住裝飾,可見學生為了創作理想作品,而勇於嘗試解決困難。

121

昆蟲各部位的特色,學生必須先觀察掌握自然物的材質,才能用得恰到好 處,又要看見手邊材料的優點,才能活用裝飾。大部分的學生都以二片、六片 的葉片,製做薄透的翅膀,配合葉片本身綠、黃、褐、紅等顏色變化,蟲啃缺 洞或自然斑點及紋路,善用平展、皺摺或捲曲的樹葉造型,長短大小的尺寸,

翅膀各亦其趣。頭胸腹的昆蟲主體,以不同媒材相黏著的分段構造,如以石頭 為頭、樹枝為胸腹,挑戰難度較高,也有學生做完的蜻蜓頭太重,組員認為反 而呈現出蜻蜓點水的姿態;有的學生乾脆一體成型,選擇石頭的發展圓滾滾身 形,選擇樹枝的表現出瘦長苗條體態,也有選擇有分岔細枝的樹枝當作觸角,

或是一波三折的木枝表現身體的節點,渾然天成、別具心裁。教師提供黑色奇 異筆,原本是讓想要最後點出昆蟲眼睛時候使用,也有學生活用奇異筆,增加 昆蟲身上、翅膀上的紋路,或是連昆蟲的家都幫他畫好並迅速取好小名;熱融 膠槍產生的細絲,大多學生都會直接拔除,有的學生反而善用此工具特性,將 昆蟲以許多透明細絲纏繞、並用綠色細草捆綁,形成特殊的美感。

作品選擇的昆蟲主題多元,包含蝴蝶、瓢蟲、竹節蟲、蟬、蜻蜓……等等,

有些學生並未先設計目標,而是就手邊現有的材料,以頭、胸、腹、六隻腳的 昆蟲結構概念,逐漸成形,再視情況增加觸角或翅膀,而完成不知名的昆蟲造 型。以下就造型上的特徵,略分成數類加以說明:

(一)蝴蝶類型作品

蝴蝶類作品以四片大面積翅膀為特色,選用葉片之顏色、形狀、紋路,即 是變化產生的來源,身體、觸角與足部多以細樹枝、葉梗處理。這次以蝴蝶主 題的數件作品,皆是女生所做。

122

圖 5-9 學生 S21 之立體作品 編號:創 S21-1060406

圖 5-10 學生 S16 之立體作品 編號:創 S16-1060406

(二)蜻蜓類型作品

蜻蜓類作品的特色以樹枝做為細長的身體,有的會另外黏上石頭當作有複 眼的較大頭部,以對稱延展的長葉片做出一對或兩對翅膀,並與細細的足部集 中黏在身體的前段,凸顯出修長優雅的尾部。

圖 5-11 學生 S12 之立體作品 編號:創 S12-1060406

圖 5-12 學生 S24 之立體作品 編號:創 S24-1060406

(三)蟬類型作品

蟬類或瓢蟲類作品的特色,即是以石頭做為圓胖的身軀,再加上翅膀觸角 等構造,造型討喜,這類作品足部製做難度較高,必須要能支撐住很重的身體,

123

站得起來得像蟬,站不起來趴在地上就比較像瓢蟲或蟑螂。圖 5-13 的學生不僅 大膽使用石塊當身體,還用了兩個石頭當眼睛,勇氣可嘉,她用粗樹枝做支撐,

熱熔膠也黏得非常牢靠。

圖 5-13 學生 S14 之立體作品 編號:創 S12-1060406

圖 5-14 學生 S17 之立體作品 編號:創 S17-1060406

(四)竹節蟲類型作品

竹節蟲類的作品特色,即是以樹枝完成所有構造,沒有翅膀,在樹枝上可 以和周遭融為一體、難以分辨。因為材料單純,更能呈現樹枝本身的造型美感,

右圖作品在足部與身體選擇不同粗度、材質的樹枝形成區別,還有葉片掉到頭 上偽裝,左圖則善用細草與熱融膠絲做裝飾,使竹節蟲有歷經大冒險的感覺。

圖 5-15 學生 S13 之立體作品 編號:創 S13-1060406

圖 5-16 學生 S10 之立體作品 編號:創 S10-1060406

124

(五)兩隻以上的作品類型

提早完成的學生,可以再繼續創作第二隻昆蟲作品。老師很驚喜的發現,

學生並不會默守成規或有做就好的敷衍,第二次創作,仍然很願意去嘗試不同 昆蟲類型和自然物組成。圖 5-17 學生先完成有長長觸角的蝴蝶,而後利用石頭 做成小巧的瓢蟲,並以奇異筆凸顯瓢蟲圓點特徵,圖 5-18 學生則善用一片色澤 極美的紫紅楓葉,剪去其中一角,剩下四角剛好做為右邊蝴蝶翅膀,此做法與 其他學生用四片葉子黏合的方式相當不同,她也利用樹枝本身的分岔做成觸角,

左邊第二隻昆蟲也沿用了這樣特色,但進一步使用不同造型的葉片,並努力嘗 試讓六隻腳站起來,後來是以墊石頭的方式做支撐。

圖 5-17 學生 S26 之立體作品 編號:創 S26-1060406

圖 5-18 學生 S18 之立體作品 編號:創 S17-1060406

綜觀學生利用自然物創作之立體造型,均能善用媒材特性呈現昆蟲構造,

也因為每一樣自然物都是獨一無二,加上每位學生不同的想像力與呈現手法,

所創作出的作品也各異其趣,學生普遍都能投入本單元的創作活動,願意學習 使用工藝工具,反覆的嘗試中也感受到藝術創作的快樂,在藝術方面的認知情 意技能學習表現甚佳;從作品中可看出學生對昆蟲結構特徵、自然物媒材特性 的掌握,這些都奠基對自然界生命的觀察與關心,以及正向思考手邊現有材料 如何善加活用,努力呈現構想,為生命教育部分之學習表現。

125

二、 小組集體創作

第三單元的創作方式,是將個人昆蟲作品以小組重新構成群組畫面。教師 介紹完基本的攝影構圖原則後,讓小組抽題,實際以昆蟲作品擺放,練習畫面 構圖,使用景框聚焦觀看角度,並善用自然場景搭配,再將畫面往前或往後擴 展成四個有意義的畫面。

原本這個單元是要帶學生到戶外,利用草地、花圃等大自然場景進行 外拍,可惜該禮拜天候不佳,連下好幾天的雨,學生只好留在教室內完成作品,

故照片場景多為教室角落或物品。該單元進行時,小組討論熱絡,各有不同的 合作方式與呈現。以下以善用場景的第六組作品做說明。

圖 5-19 第六組集體創作之一 編號:創 S6-1060413-1

圖 5-20-第六組集體創作之二 編號:創 S6-1060413-2

圖 5-21 第六組集體創作之三 編號:創 S6-1060413-3

圖 5-21 第六組集體創作之三 編號:創 S6-1060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