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課程發展與設計

第二節 課程設計理念與內容

本研究課程設計之理論依據,採用了美國藝術教育學者 Freedman(2003)

的對課程的想法,其認為課程反映了時代人們對於文明知識的期望及折衷,他 列舉出五項重點,說明在視覺文化的氛圍下,課程作為過程的特質,以及這些 特質與後現代美學觀點的相似性。此五項重點分別為:

1. 課程是種呈現形式,呈現出一個社會群體的價值、信念所形成的知識。

2. 課程像是種拼貼,由不同的族群的文化認同所集合、凝結的整體。

3. 課程是種具有創造力的生產,在過程中不斷修正、組合、結構。

4. 課程像是故事,教師將所選用的主題內容轉化為資訊,再由學生重新詮 釋,創造出屬於自己的獨特劇情。

5. 課程建構應是透明化的,讓學生能習得自行建構所需的知識。

依據上述對課程的理論論述,本研究課程設計之教學主題,旨在呈現目前臺 灣社會對藝術教育及生命教育普遍認同的價值與信念,符合國小四年級學童的身 心發展與能力,能從中習得情意知識技能;課程內容的設計中,藝術欣賞的部分 除了國外藝術家的作品,也納入國內藝術家、不同性別藝術家的多原狀作,呈現 不同群體的文化特色;本研究採取行動研究的方式,過程當中依據學生的反應、

與協同研究者知討論,不斷修正、組合,容許有創造力及彈性的教學過程;在教 學流程的安排上,盡可能減少直接講述法,而是讓讓學生從問答、活動、創作、

討論等學習活動中,實際體驗、自行重新詮釋建構所需的知識。

延續上述課程理念及相關統整課程理論,本研究之生命教育融入藝術課程運 用了美國Wisconsin州教育廳於1985年頒布的環境教育課程規劃指引,列舉建議課 程融入過程的八個步驟,進行課程設計:

1. 選擇適當主題:生命教育中正向思考及生活美學的美感經驗。

2. 選定教學科目與單元:藝術與人文領域中視覺藝術部分的立體造型單元,

此單元主題為自然物的造型創作,與生命教育「環境」範疇有關,且同

72

時具有個人創作和小組創作的過程,與生命教育「他人」範疇有關。

3. 發展教學目標:以現行九年一貫藝文能力指標與十二年國教生命教育精 神,作為教學目標的考量,並配合教學單元分作認知、情意、技能的具 體目標。

4. 選擇教材內容融入原有教材:推展生命教育中人與他人、環境的層面 5. 發展新的教學過程:參酌共有體驗生命教育教學模式

6. 增加新的過程技術:在藝術知能、鑑賞、實作部分增加「觀功念恩」的 操作,並在個人完成作品之餘,增加小組合作集體創作的過程。

7. 增加新的教學資源:校園自然資源、圖片媒體 8. 蒐集有關活動及建議新的活動主題

本研究之課程經上述理論探討及設計步驟,以校本視覺藝術課程立體造型單 元為主體,融入十二年國教課綱中生命教育精神,訂定課程計畫之的教學主題為

「大自然的禮物」,內涵包括「校園中的天然寶藏」探索採集活動、「自然界的 積木」個人立體造型創作、「草原上的故事」小組集體創作、「大自然劇場」動 態展演活動。藉由實際觀察、接觸大自然,進行自然物的運用與創造,除了藝術 知識技能的學習,亦著重生命教育中「生活美學」、「美感經驗」的精神;以欣 賞及討論藝術作品、自然物、昆蟲生物等對象等課程活動,同時達到藝術鑑賞的 練習,及強化生命教育在國小階段「正向思考」學習,並以明確可行的「觀功念 恩」作為實踐方式。研究者選擇此單元進行生命教育融入藝術課程之理念關鍵,

包括以下三點:

一、融入生命教育的精神以提升藝術學習成效:

藝術創作中,「藝術家首先是審美者,其個人形塑意識的過程離不開審美與創 造的活動,而這些歷程又使藝術家成為一個創作者」(蘇郁雯,2014)作品往往 與創作者所處之生活世界息息相關,創作者將自身的生命經驗,透由藝術的方式 呈現出來,而藝術表現作為生命經驗的再現,擁有充分對生活世界的觀察及覺察

73

極為重要,因為這樣的美感經驗,就是藝術創作的基礎;本單元課程中,學生能 實際接觸校園中的大自然,在經驗中感受及覺察,藉由小組討論來連結統整與自 然相關的生命經驗,以此豐富的美感經驗基礎,再進行藝術創作。其次,生命經 驗不只被重現,還能夠透過藝術來轉化,為了使呈現達成個體生命中對美感的追 求,學生有動力去學習選擇適切的藝術創作方式、熟練藝術媒材與工具的使用;

本課程在引起動機後再安排創作活動,並由教師說明及示範,使學生能根據自身 經驗,運用合適且安全的媒材、技法進行完整的創作。另外,藝術也是一種生命 實踐的方式,如何將關注的美感主題經驗有效傳達給他人,進行分享與溝通,學 生不能只擁有基礎的藝術知能與技巧,更需透過課程活動的安排與引導,將現實 生活中之個人生命經驗,以更嫻熟的藝術方式去轉化、探索,甚至重新建構與創 造新的生命故事,在生活中實踐,過程中藉以開發開發自身之心智、創造力;課 程中在創作活動前,安排了畫面構成、平衡元素等美學知能概念的說明,其間穿 插同儕相互討論欣賞,「大自然劇場」更鼓勵小組表達對大自然的關心,故以他 人能理解的藝術方式、發揮創意。

藝術欣賞的方面,Mittler在1980年提出的藝術批評與藝術史鑑賞的方法,著重 對藝術作品之瞭解、分析、詮釋與評價。一件藝術作品同時可作為藝術批評與藝 術史之教學內容,協助學習者觀察、發現、感受、思考與價值判斷(王秀雄,2006)。 在國小的教學現場可以發現,在缺乏有效引導的情況下,部分孩子對於藝術家作 品不甚關心,漠視的態度也同樣面對自己和同儕的作品,或是也常常針對缺點、

偏失,以嬉笑、抱怨的方式表達,不願意了解、也就更難用心去分析、詮釋、判 斷。在本課程設計中,強調生命教育「正向思考」的概念,並以具體可行的「觀 功念恩」實踐,孩子練習先正向態度欣賞藝術家的作品,較容易與藝術家的眼光 產生共鳴,藝術家看待事物的方式,也能穿越時空被傳遞再現,對於同儕的作品 多欣賞優點,不但從分析中學習他人藝術表現的特色,也能從想像中,同理創作 者的想法並有所詮釋。

74

二、因藝術活動而深化生命教育的學習

藝術創作中,創作者透過發想創作的過程,凝結生命經驗之內涵,藉以涵養 參與者正向積極之生命態度;本課程透過蒐集自然物進行立體創作,學生必須先 意識到自然物的「存在」,並在觀察討論中發現自然中生命的變化現象,人類也 是如此,進一步培養對自然、生物的尊重。也由於在藝術創作過程中,必須選擇 適當的材料加以組合,學生就需要反覆觀察、比較各項自然物的材質、形狀、顏 色,為了能製作昆蟲造型,也需要先觀察認識不同昆蟲的構造,過程中能比平時 更深刻的發現他者的特色,有新的情意感受,創作表現也能更豐富,如此產生了 正向循環。另外,創作者的生命經驗,透過藝術方式呈現出來,也具有抒發、完 整、甚或昇華的作用;本課程「大自然劇場」活動中,將靜態畫面以小組討論的 方式做有意義的串連,由學生完成口白,完成劇情的起承轉合,創意發想對其生 命經驗有一定程度的依賴,也能深化生命教育的學習。

藝術欣賞中,藝術家作品中所呈現的美感,往往帶給觀眾視覺上的刺激或震 撼,不同於生命教育融入其他國語、社會等學科,有時候無須語言,視覺藝術 影像本身的衝擊力與脈絡完整性,就能傳達生命的感受與意念,具有生命情意 的加成效果。本課程中透過欣賞藝術家的自然物創作,可以讓學生感受自然物 在藝術家眼中充滿美感、有著無限的可能,同儕作品的相互觀摩,也可以發現 不同的人對自然世界、昆蟲原來有著不同的想像。

三、藝術與生命的相輔相成,提升整體學習興趣

本研究課程重視學生生命經驗與藝術創作欣賞的結合,如同前述學者蔡明昌 與吳瓊洳(2004)提出的五個原則中的「重視活動課程」,融入式課程必須以學 生的心理與興趣為中心,在學習情境中選擇與組織教學內容。本研究的教學設計 當中,藝術的學習不僅僅只是為了創作而創作,透過課堂上主題的引導與活動體 驗,使學生能發現藝術就存在生活之中、與自己的生命息息相關,也在過程中發 現自己與他人、自己與自然的關係,提升整體的學習興趣。

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