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課程行動實踐與成效

第一節 教學歷程

教學現場作為研究場域,研究者除了能自行選定研究之實行地點、建構學習 情境及教學活動的大綱之外,對於研究中學生的學習亮點將在哪一個時刻發生、

學習經驗會以何種樣貌累積轉化、或是課程互動中如何碰撞出新的火花,無法完 全事先預知及通盤掌控,因此也無法完整預期到課程所有的成果。因此,除了前 後測量表數值比對外,行動研究極為重要的是,研究者須梳理歸納出教學歷程中 產生的學習成效,這必須確實觀察紀錄,從課堂中師生間的對話、互動與發展脈 絡,以發現學生的改變。

教育行動研究的重要精神即在「實踐」。學者陳惠邦(1998)認為實踐的意 思是「本指人在世界上的生存方式,是人與其存在環境之間的互動,與人類知 識的發生、與各種價值規範的形成有著密切的關係。」換句話說,「實踐」是人 與環境的互動實作中,尋求生命認知上的意義性,而不只是一種仰賴生存本能 的行為模式。

102

教學場域作為教與學實踐的場所,研究者在教學場域中,面臨課堂真實情 境,覺知學生的反應與問題,透過互動探究的歷程予以理解及詮釋,進一步修 正調整課程內容,實際解決課程問題,即是行動研究的歷程。行動研究對於教 育研究的價值,不同於抽象理論的闡釋推論,而是從教學現場行動中,個體從 認知、思考與實作中,漸次內化及轉變,以習得與環境互動的能力,研究者也 得以歸納了解此行動方案的學習效果及個別差異。

本行動研究方案藉由課程單元之教學活動,提供學生藝術思考與觀察自然 的機會,鼓勵其投入個別及小組的積極發表與創作展演,以期能藉由藝術課程 深化生命教育之內涵、生命的正向體驗亦能提升藝術學習的成效。

課程實踐過程中,均委請觀察者協助教學現場錄影及拍照,輔以研究者自 行於課後撰寫的教室日誌,以及合作教師的觀察紀錄,整理出每一堂課的正式 教學活動實況,描述學生反應與特殊狀況,進行教學檢討與修正。以下分為「校 園中的天然寶藏」、「自然界的積木」、「草原上的故事」、「大自然劇場」等四個 單元作紀錄及敘寫。

一、 第一單元:校園中的天然寶藏

(一)教學活動

1.認識生活中的自然物:播放樹葉、樹枝、礫石土地及竹子的照片,請學生簡 略寫下對每一項自然物的第一印象及感受。

2.藝術家的眼睛:欣賞利用自然物製作的藝術品,包括:林舜龍〈永生海〉、林 章信〈與坔結緣〉、羅懿君〈風之翼〉、Susanna Bauer〈葉〉、Lynne Hull〈蝴蝶雕 塑〉、Richard Shilling〈四色日輪〉,對比自然物在藝術家眼中與我們的差別,教 師引導介紹「觀功念恩」的概念、好處及運用。接著請學生以填寫學習單的方 式,區別不同藝術家的自然物作品,以及嘗試用觀功念恩的角度欣賞作品。

3.尋找校園中的自然寶物:出發前請學生先行猜測學校可能會有的自然物,老

103

師再說明採集規則及安全注意事項,接著以小組為單位,到校園中尋找蒐集可 用的自然材料。

4.自然寶物大整理:全班帶回教室後,將自己蒐集到的自然物清潔乾淨,放在 紙上晾乾並寫上座號姓名,一邊仔細觀察,一邊在學習單上描繪其中一個自然 物的形狀、顏色、特色,接著進行討論與分享。

(二)課堂實施結果 1.認識生活中的自然物:

以教室內單槍投影機撥放電腦圖片的方式,學生相當熟悉,很快就進入狀況;

為了讓學生把實際第一印象紀錄在學習單的背面,避免猜測老師想要的答案,

第一輪播放速度較快,第二輪再請學生分享寫下的答案,孩子呈現正反面想法 都有,也有沒感覺而寫不出來。老師因為希望孩子先表達實際感受,只要表達 均給予鼓勵,先不給評價。

2.藝術家的眼睛:

欣賞藝術家作品的時候,大部分學生皆能認真檢觀察與進行問答,尤其是原始 的自然物材質相片,對比到藝術家用巧思創作出的藝術品,其斑斕色彩及創意 造型,讓學生感到震撼、驚呼連連。當提問到:為什麼藝術家看到的自然物,

和我們想的不一樣?學生的回答也令研究者驚喜:「雖然葉子很亂、但是它也有 很多漂亮顏色」、「因為藝術家發揮想像力」、「因為藝術家能觀察日常事物的小 細節」(錄影 1060331)這些已經看見「優點」的回答,讓老師能順利引導到「觀 功念恩」的概念與好處。以填寫學習單作為教學活動的小結,學生認真完成,

實際用觀功念恩的態度做欣賞練習,並寫下剛剛在團體討論時來不及發表的個 人想法。

3.尋找校園中的自然寶物:

自然物採集前,先猜猜看可能會在校園裡會找到的自然物,老師以 PPT 說明採 集的規則,包括:小組行動、注意安全與秩序;不摘、不跑、不推;挑選 10

104

件自然物、長度不超過袋子。小組進行自然物收集時,一開始學生圍聚在他們 熟悉的大榕樹下,在老師的鼓勵之下,有人逐漸走進花圃及草地,活動過程中 學生非常投入、興奮且開心,發現新自然物、相互分享討論的聲音此起彼落。

因為有限定收集的數量,學生必須仔細觀察、比較手中同類型的自然物做出選 擇,其他的還給大地。學生動作速度不同,集合回教室的時間約耽誤了十分鐘。

4.自然寶物大整理:

剩下約 15 分鐘,學生稍作休息、將剛剛戶外活動的興奮心情漸漸平靜下來後,

依照指示用衛生紙及清水簡單清理自然物,擺放在紙上;發現有些學生在沒有 指令的情況下,就會將自然物依照長短、大小、顏色做分類,排列特別圖案,

有剛剛 Richard Shilling 藝術家作品的異曲同工之處。接著,請學生使用色鉛筆 在學習單畫下其中一項自然物,部分學生一剛開始不知道怎麼起筆,教師協助 說明可從大概的長條、圓形等形狀開始,再繼續畫出特色及細節,基本上一動 筆開始畫就能流暢創作了;也有學生快速畫完在發呆,教師行間巡視時,特意 展示了幾件優秀作品,顏色觀察仔細、特徵描繪清楚,讓一些已經停筆的學生,

願意繼續觀察自然物,增加更多細節的部分。

5.總結討論:

比較實際收集到的自然物和先前猜測有何不同,學生的發現與解釋很有意思:

有人猜會撿到土塊,後來發現土塊要動手挖才會有,而且學校的土原來這麼硬;

有人猜會撿到果實,後來卻沒看見,學生推論是因為現在是春天,季節的變化 對某些自然物來說很重要。接著,討論採集過程中看見有趣的自然生命現象,

有人發現有鳥巢藏在落葉裡、有的石頭長得像蛋,旁邊還有壁虎等小生物、有 人發現有新種植的薄荷,對校園的自然環境產生興趣。最後並列自然物繪圖、

十樣真正的自然物和一剛開始課堂寫下的對自然物的想法,從中察覺自己想法、

感受的正向轉變。

6.特殊狀況:

第一組學生在清理樹枝時,發現上面有蟲卵及小蟲,向老師求助,週遭同學也

105

頗為驚慌。老師先請學生冷靜,因為我們怕、小蟲比我們更怕,請學生將動作 放輕,並提議該生是否願意將那一小段樹枝分享給小蟲,留下其它部分創作作 品,該生欣然同意,下課時主動將那段樹枝放回榕樹下。

(三)課堂檢討

1.欣賞藝術家作品時,對比自然物原始圖片和藝術品視覺呈現的落差效果極佳,

視覺影像帶動學生情意的力量比想像中更大,此時接續的提問「為什麼藝術家 和我們想的不一樣」,思考就會更深刻,帶出有意義的答案;少數不專心的同學,

教師可在一開始說明,學習單的答案就藏在 PPT 圖片裡,鼓勵更專注。

2.上課教室在四樓,到一樓自然物採集地點,往返要花不少時間。寫完學習單 剛好是下課時間,可以先約定下節上課就在大榕樹下集合,再當場說明採集規 則和發放資料袋。

3.觀察自然、自然物採集的戶外活動,有明確的數量限定、手上有資料袋作尺 寸對照,學生可以很清楚採集目標,表現投入且興奮。後來集合回教室的時間 有所延誤,因為有手表的學生並不多,老師只好頻頻提醒時間,但是效果有限;

可以與小組加分制度做結合,約定集合時間地點,並請組內有手表的學生擔任 提醒者,較能有效掌握結束時間。

4.四年級學生喜愛戶外活動,以整理自然物的操作時間,銜接到靜態觀察繪畫,

使心情漸漸平靜,效果不錯。但還須預留喝水休息的時間,故時間掌握很重要。

5.討論發表時學生的思考過程與分享很精彩,教師複述延伸時,將重點扣回課 程重點之自然界生命現象與正向思考。可惜學生回答較小聲,需要有麥克風作 輔助,方能讓所有同學都能聽見,參與討論;時間有壓縮到,未能來得及發表 自己前後想法的轉變,較為可惜。

6.採集到自然物暫時平放窗台,結果被風吹落好幾次,甚至分不清是誰撿的。

後來將自然物與報紙同時放入個人的透明袋,紙張能吸附濕氣,一人一袋好管 理,再統一平放在無風的美勞準備室裡。

106

圖 5-1 學生收集自然物過程 時間:2016 年 3 月 31 日 編號:照片 1060331

活動:尋找校園中的自然寶物

圖 5-2 第五組創作情形 時間:2016 年 3 月 31 日 編號:照片 1060331

活動:自然寶物大整理並畫下來

二、 第二單元:自然界的積木

(一)教學活動

1.複習上週:討論學習單的自然物繪圖,發現自然物的特色,接著比較放了一 週的自然物和原本學習單上畫的樣子,察覺自然物的生命現象的變化,複習觀

1.複習上週:討論學習單的自然物繪圖,發現自然物的特色,接著比較放了一 週的自然物和原本學習單上畫的樣子,察覺自然物的生命現象的變化,複習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