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課程發展與設計

第四節 教學原則與策略

學者蔡明昌與吳瓊洳(2004)針對生命教育融入式課程的設計提出五個原 則,避免不同學科領域的學習在過程中因為需要轉化反而被邊緣化,包括了:

1. 統整原則:統合學生分科的學習狀態,使各學習領域的學習相關聯。

2. 文化情境原則:應對整個社會文化情境作整體性的瞭解來規劃課程。

3. 重視活動課程:著重日常生活的實踐,以學生的心理與興趣為中心,在 學習情境中選擇與組織教學內容。

4. 積極性原則:教師本身應具有積極、正向的生命理念與人生觀,引導學 生從正向的觀點來省思生命的價值。

5. 銜接性原則:強調與社會的關聯,培養學生適應生活的能力,落實生活 中對生命有正確的認知與感悟。

本研究之課程設計參考了以上融入式課程的原則理論,欲使生命教育融入 藝術與人文課程中,能具備社會價值的傳遞符合文化情境,並根據學生的特質 與背景使其能發揮創造力、擁有詮釋整合的學習空間,方能使學習相輔相成而 非相互抵消,呈現出多元實際的風貌。

本研究中的生命教育及藝術教育,都需要透過實際情境的經驗感受,才能內 化、學習,個體所處的外在環境與文化脈絡的影響相形重要。Vygotsky所提出的 社會學習理論,即是認為認知發展根基於社會文化的脈絡之中,個體的需求、興 趣與情感,透由群體中的人際互動得以統整內化(葉重新,2011)。Vygotsky的 理論強化了教學場域及學習情境的重要性,師生之間教與學的互動與討論,其歷 程推動了學生的認知、情意及技能發展。學者陳惠娟(1998)提出的情境學習論 述也具有類似的特色,強調知識是學習者與環境互動的產物,並受到活動與文化 脈絡的影響;情境學習鼓勵學生參與生活情境、重視學生主動操作及探究,教師 應從現實生活中選擇教學內容,並於教學過程中提供充分的案例,以及給予學生 在真實情境中運用專業知識的機會,以滿足其學習需求。

80

因此,本研究中所運用之教學策略,主要將融入式課程之教學理念,選擇學 生常見的校園自然物作為本單元的教學內容,活動設計平實而留有更多的空間,

使學生藉由與自然環境的互動,也易與老師同儕討論分享,形成開放、鼓勵探索 的教學情境。創作活動前,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創意發想、並提供清楚的工具媒材 示範,使學生在之後的創作過程中,在真實情境實際運用藝術知能與技法,將對 生命現象、美感經驗的覺察,轉化為藝術作品。小組合作過程中,透過個體彼此 的對話與互動,進一步激發不同的想法充實經驗與知能,透過觀摩及正向思考,

主動建構自身的學習經驗。

李錫津(2003)認為生命教育課程應讓學生自己探索、自己思考,從具體經 驗出發、伴隨著反省,以產生心中的感動,並能全面性及整體性落實在生活中具 體實踐。本研究之整體課程以「融入式課程」的概念與步驟進行設計,運用之教 學原則,除了上述融入式課程五項原則及社會學習理論,在教學過程安排的部分,

進一步參酌學者黃雅文(2006)所提出的共有體驗生命教育教學模式。其理論參 考了日本生命教育研究會會長近藤卓「共有體驗、共視論」的主張,透過多加累 積與他人共有的情感經驗,就能感覺自己並不孤單,也更能接納現在的自己。此 理論認為生命教育的實施除了強調「體驗」,更重視「共有」的觀點,並培養理 性感性協調的人,在幫助人喚醒生命的意義。因此綜合了體驗學習、五官距離與 共有體驗、情意教學、生命的意義感、健康促進學校的生活技能,以及中華文化 的儒家思想,建構出「共有體驗生命教育生活技能教學模式」。

此教學模式於臺灣教育現場的文化背景具有可行性,兼具理性與感性的思維,

易於融入現有的視覺藝術教學流程,且能促進學生與他人的互動、並鼓勵學生落 實生命教育的意義,故本研究課程之教學流程亦參酌此教學模式,安排了班級及 小組不同的團體形式,讓學生一同參與討論、採集、創作等活動,實際接觸自然 物的五官體驗,討論時的佈題則包括了強調情意的感受問題,以及理性思維的價 值探討。

81

圖 4-2 共有體驗生命教育生活技能教學模式(研究者改編自黃雅文,2006)

共有體驗的 具體經驗

感性體驗

理性溝通 反省

產生抽象概念 喚醒生命意義 主動實踐

創造、工作 行動中省思

模擬體驗 實作體驗

感動 表達情緒 人際溝通

價值判斷 推理反省 批判思考 問題解決

感性理性的統整 實踐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慎獨

美感人生 倫理人生 評價

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