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生命教育融入式課程設計與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生命教育融入式課程設計與相關研究

一、 融入式課程設計

傳統的課程設計常見以領域學科做為劃分,例如:國語、數學、社會、藝 術與人文、體育等,但隨著現代社會多元跨域的交流共融越來越普遍,現代教 育也呈現出另一種「跨領域」的模式,此模式跨越傳統學科的範疇,而以改以 社會研究、生態研究、當代社會議題、流行文化等主題做為核心,統整融合各 學科領域。傳統學科的結構設計,提供固定的順序、方法,使基礎的學習與訓 練以明確的方式進行,有不可取代的貢獻;然而學生在現實生活中所遇到的問 題很少如此單一專精,大多是混合、交融的,需要運用不同的學科知識、做出 做出最適宜的判斷與處理,跨領域的課程設計能以學生感興趣或關切的議題,

彈性運用各學科的知識與技能,更為貼近學生的生活。

學者楊冠政(2006)列舉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UNESCO 於 1988 年提出之 國際環境教育計畫(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Education Program),將融入式課 程分為「單科科際整合式課程」與「多科融入式課程」,前者從各科中擷取與 環境相關之教材,組合成完整的環境課程,而後者將適當的環境議題或要素,

包括概念、態度與技能,融入現行各科課程中。

本研究採「多科融入式課程」的模式,從國小藝術與人文領域與生命教育 相關之教材中,選擇適切的學習目標與主題,包含生命教育之概念、態度、技 能等要素,融入視覺藝術課程的學習,統整為完整的課程,以期有效達成教學 目標。以下分別就融入式課程設計的程序與原則來討論:

(一) 融入式課程設計程序

本研究中運用「融入式課程」的概念,最早較為人所知且廣泛運用的是 Laughlin 與 Engleson 於 1982 年提出了美國 Wisconsin 州能源教育的融入式課程

42

(楊冠政,2006;蔡明昌、吳瓊洳,2004)。他們藉由新議題加入既有之學習 課程,融合教授兩個不同類別卻相關聯的單元,發現教師不但能省去加開一門 新課程的時間,且由於新議題對既有課程內容之取代性十分微小,因此原有之 課程目標依然能達成。而美國 Wisconsin 州教育廳於 1985 年頒布的環境教育課 程規劃指引,參考了 Laughlin 與 Engleson 之論述,建議課程之融入過程有八個 步驟:

1.選擇適當主題

2.選定教學科目與單元 3.發展教學目標

4.選擇教材內容融入原有教材 5.發展新的教學過程

6.增加新的過程技術 7.增加新的教學資源

8.蒐集有關活動及建議新的活動主題

本研究亦參考以上步驟進行生命教育融入藝術課程的教學設計。

(二) 融入式課程設計原則

美國藝術教育學者 Freedman(2003)認為課程反映了時代人們對於文明知 識的期望及折衷,他列舉出五項重點,說明在視覺文化的氛圍下,課程作為過 程的特質,以及這些特質與後現代美學觀點的相似性。此五項重點分別為:

1.課程是種呈現形式,呈現出一個社會群體的價值、信念所形成的知識。

2.課程像是種拼貼,由不同的族群的文化認同所集合、凝結的整體。

3.課程是種具有創造力的生產,在過程中不斷修正、組合、結構。

4.課程像是故事,教師將所選用的主題內容轉化為資訊,再由學生重新詮釋,

創造出屬於自己的獨特劇情。

5.課程建構應是透明化的,讓學生能習得自行建構所需的知識。

43

學者蔡明昌與吳瓊洳(2004)針對生命教育融入式課程的設計提出五個原 則,避免不同學科領域的學習,在過程中因為需要轉化反而被邊緣化,包括了:

1.統整原則:統合學生分科的學習狀態,使各學習領域的學習相關聯。

2.文化情境原則:應對整個社會文化情境作整體性的瞭解來規劃課程。

3.重視活動課程:著重日常生活的實踐,以學生的心理與興趣為中心,在學 習情境中選擇與組織教學內容。

4.積極性原則:教師本身應具有積極、正向的生命理念與人生觀,引導學生 從正向的觀點來省思生命的價值

5.銜接性原則:強調與社會的關聯,培養學生適應生活的能力,落實生活中 對生命有正確的認知與感悟。

綜合以上融入式課程的原則理論,可知現代的課程需要科技整合、對話、合作,

方能使學習相輔相成而非相互抵消,呈現出多元實際的風貌。

二、 生命教育融入式課程之相關研究

各級學校配合教育部政策,積極規劃與透過多元的方式實施相關課程,生 命教育的推動已是一種趨勢,研究者在本節摘錄 2005 至 2015 年來有關生命教 育融入視覺藝術或藝術與人文課程之相關研究共 10 篇,再分別就其研究主題、

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及研究結果進行分析。期望藉由閱讀整理,對目前的發展 有更完整的認識。

國內針對生命教育融入藝術與人文的相關研究,主要採取行動研究、準實 驗研究等方法來進行。其中與國小藝文領域視覺藝術直接相關的有林幸宜(2005)

及黃惠瑜(2011)的行動研究、施幸宜(2008)的文獻案例研究、鄭郁潔(2009)

強調融入課程中保留視覺藝術特色的行動研究,關於教學方法的探討則有陳維 真(2006)、黃淑芬(2009)、陳晞(2010)、林宜樺(2015)等學者提出不

44

45

46

47

48

(二) 研究對象

相關論文研究中,研究對象以幼兒園到小學階段兒童為主,也有在國中、

高中實施的,並依據所選媒介進行與生命教育相關之主題性教學,現階段尚無 大專院校及社會教育範圍的相關研究,是未來可以發展之處。

(三)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多以行動研究為主,也有準實驗研究法。針對教學上所遇到的 實際問題,透過影片、圖片、藝術家畫作與生平故事、繪本,以豐富多元的 視覺藝術教學與評量,進行活動設計。過程中,秉持行動、反思、再行動,

以解決教學上所遇到的問題,達到教學目標及促進研究者在生命教育認知上 的專業成長。

依據上述資料呈現,生命教育融入式課程之研究方法多以行動研究為主,

針對教學上所遇到的實際問題,透過豐富多元的教學設計、實際教學與評量,。

過程中秉持行動、反思、再行動,以解決教學上所遇到的問題,達到教學目 標。育認知上的專業成長。其他研究法,如準實驗研究法、實驗研究法、古典 實驗法與個案研究法,則較傾向於理解融入式課程實施後學生於生命相關態度 或藉由生命教育融入式課程的學習後於生活經驗、自信、人際互動、生命價值 觀之轉變。而其中無論是行動研究或其他研究方法之歷程,皆對生命教育內涵 之學習有所助益。

(四) 研究結果

透過影片、圖片、藝術家畫作與生平故事、繪本,以豐富多元的視覺藝 術教學與評量,進行符合學生生活經驗之活動設計。能引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提高學生學習成效並能達成學習目標。亦能觸動學生心靈,並有助於學生在 認知生命意涵及藝術創作方面的學習。也能使學生更關心社會議題並能增進 個人批判、思考能力,增進學生信心、豐富學生生命色彩,更有助於人格的

49

建立;透過豐富想像力,激發創意思考能力,助長學生藝術創作的興趣;亦 能啟發學生尊重與關懷他人,增進人際良好互動關係與培養學生感恩與惜福 的心,進而培養學生生命價值的審美情操,增進幸福感,展現人文素養,引 導學生實踐生活藝術,美化生活空間。融入式課程研究顯示其教學成效佳,

除了原學科領域學習成效之外,亦有助於生命教育相關內涵之推廣,且對於教 師個人專業成長。

根據上述研究可以發現,生命教育的內涵與融入藝術教育課程設計之理論 基礎雖有學者予以探討,但多集中於生命教育本身的理念、內涵與發展即止,

甚少探究生命教育與藝術教育之間的關係,也尚未有研究者探討十二年國教課 程綱要中生命教育的精神,為本研究可以接續深究的部分。

至於生命教育融入藝術與人文教學之課程發展中,相關研究不論如何改變 教學素材,大多以外加的生命教育各項課題或社會議題為內容的核心主軸,藝 術創作僅為成為體驗的媒介或是成果展現的形式。本研究將強調以「藝術教育」

為主體,抱持生命教育的精神與觀點,從既有的藝術課程設計再延伸、調整教 學流程,不使用另一套的生命教育教材,也能習得生命意涵,如此將具有以下 優點:保持藝術學科的主體性,教師無須為了更替教學媒材而另外備課,避免 過度排擠既有的藝術課程進度與學習目標。

至於課程的內涵中「人與自己」、「人與他人」、「人與環境」為國小階 段生命教育主要涉獵領域,以現有融入式課程設計研究來看,則多以「認識自 己」為主軸或優先課題(江惠瑜,2016;林幸宜,2005;林宜樺,2015;施幸 宜,2008),「人與他人」、「人與環境」的相關課程設計僅有數篇(張文娟,

2010;黃淑芬,2009)。因此,本研究目的在於延伸「人與他人」、「人與環 境」面向,補足過去相關研究的不足。

50

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