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課程發展與設計

第六節 教學內容及綱要

本研究生命教育融入藝術課程之課程,乃根據第二章文獻探討中生命教育 與藝術教育相關理論為基礎,以校本視覺藝術課程單元為主體,結合十二年國 教生命教育的精神加以設立,實際的教學實施所採取的教學方式、教學資源及 創作題材,乃後續逐步發展出來的。研究者將整個教學活動設計規劃完後,茲 諮詢經驗教師之意見,對教學活動設計與評量工具進行修改與調整;於之後進 行教學時,研究者從學生的學習反應中,省思每一次的教學中,並適時地調整 教學的方式與步調,並對教學活動設計進行調整,並諮詢協同研究者的意見,

再對課程教學內容與評量工具進行審視與修正,以下於教學內容進行進一步說 明。

本研究實施之教學,主要利用研究對象每週已排定的藝術與人文課進行教 學,每節課 40 分鐘,總計 8 節,共 320 分鐘,進行一個完整單元的融入式課程 教學。本教學以校本視覺藝術課程中「自然物的立體造型」的課程重點,融入 生命教育中「正向思考」與「生活美學」精神,主題為「大自然的禮物」,子單 元有四項,依序為「校園中的天然寶藏」、「自然界的積木」、「草原上的故事」、

「大自然劇場」(見附錄八)。其課程內容包括:認識校園中的自然資源;欣賞 藝術家作品與觀功念恩;作品材料蒐集與前置處理;了解動物和昆蟲的基本構 造;學習使用工藝工具;小組討論並填寫學習單……等,最後創作出個人的立 體造型作品、小組四格故事畫面、小劇場演出,並進行作品分享與回饋,教學 活動之設計細節於本章第七節詳加說明。

就視覺藝術技能來看,本單元屬四年級藝文課程中立體造型類別,銜接三 年級立體造型「古老火車」單元,學生已具備將扁平材料組合成半立體的浮雕 式作品之藝術知能與技巧,並學會使用剪刀、白膠、熱融膠等工具,將小型人 造廢棄物等材料作為環保複合媒材加以創作。在本單元將進一步加深立體造型 的程度,讓學生嘗試將多樣立體材料組合成小型立體作品,並學會鋸切、釘合、

86

黏合等難度較高的工藝技巧,並運用小型自然物等材料作為複合媒材加以創作,

自然現成物形狀、顏色、材質較人造廢棄物更為多樣,甚至會隨著時間發生溼 度、色澤的變化。四年級本單元的學習將使學生進入五年級時,順利銜接「圖 騰柱」的立體造型單元,自行灌製石膏柱,跳脫現成物的組合,造型的發想必 須從無到有,並增加表面質感的雕造,須在此次自然美感經驗及文化圖樣熟悉 的前提下進行創作,也進一步學會鋸子與雕刻刀的綜合運用。

在藝術認知學習方面,學生欣賞以自然物創作的藝術作品,從鄰近縣市桃 園地景藝術節中國內藝術家的大型作品,到國外藝術家小型作品,討論其運用 媒材、造型特點、美感經驗。使用作品包括了:臺灣藝術家林舜龍在桃園地景 藝術節展出的作品〈永生海〉、臺灣藝術家林章信在關渡國際自然藝術季展出的 作品〈與坔結緣〉、臺灣女性藝術家羅懿君在關渡國際自然藝術季展出的作品〈風 之翼〉、美國女性生態藝術家 Lynne Hull〈蝴蝶雕塑〉、英國地景藝術家 Richard Shilling〈四色日輪〉、以及德國女性藝術家 Susanna Bauer〈葉〉。

就學生創作模式,兼涵個人靜態創作,與後續小組動態創作,不僅融入藝 術人文領域中表演藝術元素,更從單一作品延伸至作品間的組合,使藝術意涵 更為多樣而豐富,並能擁有小組合作的經驗,符合本課程「人與他人」的設計 理念。

研究對象目前適用九七年頒布的九年一貫課程大綱,故課程設計亦根據九 年一貫藝術與人文領域之基本能力指標,相對應單元目標、具體目標及教材內 容,參考共有體驗生命教育教學模式的教學流程,設計成教學活動,教學活動 內容規畫如下表 4-3 所示。

87

羅懿君〈風之翼〉、Lynne Hull〈蝴蝶雕 塑〉、Richard Shilling〈四色日輪〉、Susanna Bauer〈葉〉

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