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在生產方式之外:Justin Rosenberg 的質疑

第五章 托洛茨基的「不平衡與綜合發展」規律

第五節 在生產方式之外:Justin Rosenberg 的質疑

難道不正是因為「複數性質」在社會關係的層次上有待確定,Callinicos 才需要 在馬克思主義的國際理論中引入「現實主義環節」嗎?這就是 Rosenberg 質疑 Callinicos 的要點之一。

另一個要點,如果這個現實主義環節的引入涉及《資本論》的方法,我們何 不稱之為「自由主義環節」(Callinicos and Rosenberg 2010: 152)?就像現實主義 是「國家管理者自發意識形態(spontaneous ideology)的理論闡述」,自由主義 本質上也「處在社會的表象上,……在競爭中,以及生產代理人本身的日常意識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中」,即馬克思嘲諷的「自由、平等、所有權和邊沁」(Marx 2003b: 204)。一旦 採取這個類比,「現實主義環節」就很難完整安放在生產方式中。

Rosenberg 跟著 Callinicos 討論起《資本論》。馬克思從「自由主義環節」的 商品交換展開討論。他的方法旨在「給看起來不證自明的現象和範疇,設置一個 未被發現的社會關係基礎(substratum),這個設置稍後在解釋上產生了徹底不同 的用語。然而,最有意義的是,《資本論》的第一個這種操作,早在提到工資勞 動或任何對自由主義的直接批評之前就有了。……我指的當然是馬克思首先處理 的這個問題:什麼是價值實體?」

這個先於「什麼是剩餘價值」的挑戰,就是要找出物物交換背後的人類關係 內容。這個內容不用出自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而是「簡單的、個別的或偶然的價 值形式」。馬克思觀察到,在物物交換的關係中,「相對價值形式」總是會把其他 物看成自己的「價值表達形式」,而不論它們實際上來自什麼人類活動。「一切價 值形式的秘密都隱藏在這個簡單的價值形式中。因此,分析這個形式確實困難。」

(Marx 2003b: 62)

Rosenberg 認為,只要經過物物交換,人類關係採取的形式就會有些特殊:

一方面它是顛倒的:人與人之間的實際社會關係(畢竟物本身無法交換), 表現為物與物之間的量化關係……另一方面感性的物化(reification)表達 了人類行動性(agency)真實的「對象化」(objectification):這內在於作為 人類活動的交換中,並藉由『物的工具性』顛倒並折射了出來。這還是一個 可解決的謎,而非沒有實體的幻象。根據馬克思的說法,如果要社會學地穿 透資本主義關係表現出來的真實卻神秘的表象,這個謎就必須被解決 (Callinicos and Rosenberg 2010: 162)。

換句話說,「只要物物交換了,不管在哪一種社會,社會關係的顛倒與物化形式 就會暫時地、哪怕是遲緩地被暴露出來,而資本主義社會則將這個社會關係獨特 地發展成價值的『社會實體』。」(ibid.)。Rosenberg 進而表示,馬克思嘗試解剖 的這個簡單價值形式「以濃縮的方式(in nuce)存在於每一次交換中」,社會必 要抽象勞動作為一種系統性存在,只會發生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因此,如果沒有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關於價值的討論,「剩餘價值的理論就會變得,嗯,很庸俗:只有算數,沒有本 體論……。」(ibid.: 162)93

回到「現實主義環節」的問題。如果在馬克思的資本主義分析中,「自由主 義環節」倚賴的物物交換及其價值關係是不可或缺的,而它們帶來的「顛倒」與

「物化」又延伸到資本主義之外(或之前),那麼「現實主義環節」所意味的地緣 政治,真的還能被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或特定社會的分析所「消化」嗎?

如果在歷史上,地緣政治多重性(multiplicity)的事實,超過了社會的任何 個別形式,原則上,從這個事實本身產生的任何規定就無法從任何給定的生 產方式特殊性(particularities)中推導出來……因為這個事實本身不是特殊 的,而是一般的(general)……。(Rosenberg 2010)

「一般」到什麼程度呢?「根本沒有社會的發展不受與其他社會的關係的影響。

而且,沒有一個更廣泛的社會形構之發展軌跡不包括一個意義重大的向度,該向 度由它的每個部份之互動路徑所構成。」然而,這個很難在經驗上否認的事實卻 很少成為建構社會理論的前提:

古典社會理論……的恆久力量,在於它有著前學科劃分(pre-disciplinary)

的整體論野心:古典作者們意在提供社會發展作為一個整體的理論。或許他 們勢必沒有達到目標,但綜觀其觀念中的各種空隙,有一個對國際理論的意 義特別重大。古典傳統……從未在理論上清楚說明社會發展作為一個歷史現

93 Callinicos 對這個部分有所批評,但他似乎失焦了。Callinicos (ibid.: 173) 認為,Rosenberg 的 說法「無法掌握價值關係中系統性與強制性的特質,以及經濟行動者臣服於提高生產力及降低成 本之強制,而這又來自於競爭性互動。孤立的交換行動本質上無法傳達這點。」可是 Rosenberg 並未否認「價值只有在發展的資本主義下才具有真正重大意義」(ibid.: 162),也清楚表示過資本 主義社會「將這個社會關係獨特地發展成價值的『社會實體』」(見前引文)。針對簡單價值和價 值先後順序的問題,Callinicos (ibid.: 173) 引用 Gérard Duménil 的說法表示 Rosenberg「錯了」,

因為「不同層次的規定是共時存在的,而非呈現出一個歷時過程。」雖然這個主題有爭議,但馬 克思 (Marx 1995a: 43) 確實說過「簡單的範疇在比較具體的範疇以前是否也有一種獨立的歷史 存在或自然存在呢?要看情況而定。」換句話說,在敘述過程中較先引入的規定或層次,固然在 資本主義下和其他規定或層次共時存在,但卻不代表它們在時間上不可能先於資本主義。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象的多線性及互動性向度。」(Rosenberg 2006: 308)

這個「一般性事實」被現實主義挪用,轉換為國際關係的本體論。現實主義 思想之所以「稀薄」(thin)又「有力」(powerful),正是因為立基在社會多重性 的本體論,直接將多重性「顛倒」和「物化」為國與國之間的複數關係。因此,

頗為無奈的是,現實主義的知識狀態就是:「它是我們現有的唯一國際理論,但 卻是錯的。」(Callinicos and Rosenberg 2010: 166, 8) 現實主義是「一個問題的徵 候,而非拯救的配方」,像 Callinicos 一樣以「非演繹」的方法把它作為一個環節 整合進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分析中,恐怕難被消化,因為我們「缺乏分析工具來 打破它」。一旦引入,就「已經太遲:問題本身及其解決屬於更高的層次──歷 史唯物論本身的一般抽象。」(ibid.: 165)

Rosenberg 認為,國際關係學科中的馬克思主義批評者和同情者在回答類似 問題時,總會遇到同樣困難:「從馬克思『生產方式』概念所提出的把社會『垂 直』分為階級的理論,無法推導出政治破碎(political fragmentation)的『水平』

事實……所產生的因果壓力和行為模式本身。」面對這個難題,他們往往採取兩 種做法:

不 是 把 社 會 結 構 的 社 會 內 在 的 ( intra-societal ) 範 疇 施 加 在 社 會 之 間

(inter-societal)的現象,因此模糊了可能從地緣政治多重性(geopolitical multiplicity)本身的事實所產生的規定(即「國內類比謬誤」[fallacy of domestic analogy]……)94,就是允許一個不知來源何在的、附加的「地緣 政治」邏輯來修改或過度規定……較為嚴格的「社會學」原因(或可被稱作

「原始現實主義」[proto-realism]問題……)95。不管哪一種方式,「國際」

的事實……都避開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化工作 (ibid.: 151)。

94 這是 Hedly Bull (1969: 35) 的著名說法,指的是一種類比式推理,在無法掌握或充分認識某個 對象的時候,以既有的其他對象(的特質)來類比。Bull 想講的正是國際政治不能從社會來理解 或類比至社會,國內類比因此是一種謬誤。

95 在解釋某些社會現象時,因發現國際或國外因素也有影響而臨時把它們加入,並未一開始就 在理論上把這些因素視為可能性之一,前文幾次提及的 Barrington Moore 就是這麼做。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要處理這個問題,既不能把國際關係化約成資本、忽略其因果力量,也不能物化 國際關係,採取現實主義的無政府邏輯 (ibid.: 151-2)。這個目標不易達到,因為 國際關係理論在現實主義的主導下已經將國家多重並立的格局自社會關係抽離 出來,而古典社會學理論又習慣把社會看作單一而抽象的,即使為了比較而觀察 並假定多個社會的共存,在分析它們的動態和結構時,仍然視之為彼此隔離的實 體。

「為了把……社會之間的向度理論化而把分析的各個動態與比較環節拖曳在 一起的做法,是我們沒有見到的,即使在馬克思分析資本主義擴張時,其分析單 位必然涉及不只一個社會時也是一樣。」(Rosenberg 2006: 312) 由於社會發展本 身多線和互動的本質被「壓抑」,無政府狀態才會作為一種社會的外在因素在缺 乏理論深度的情況下於現實主義國關理論中「回返」。下一章,我們試著描述 Rosenberg 能夠提出什麼工具來消化現實主義。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