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歷史唯物論的原則

第一節 從生產出發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馬克思主張,生產力會發展,並且將同曾經與之「相適合」、現在或最終卻成為 其「桎梏」的生產關係衝突,引起「社會革命」。此外,法律、政治和「意識形 式」以生產關係及其總和的「經濟結構」為(現實)「基礎」,它們則是「上層建 築」。

接下來根據我的理解對歷史唯物主義正面立論,不與特定作者對話。雖然如 此,本章還是有一個主題,即駁斥過度強調封建主義剝削方式和「政治結構」的 立場。「外於經濟的強制」當然是存在的,可是過度強調卻有忽略經濟基礎在封 建主義中依舊重要的危險,甚至可能讓歷史唯物論的有效性限縮在資本主義。為 此,有別於歷史唯物論的常見介紹,我特別納入了交換關係的概念,希望歷史唯 物論的有效性至少能延伸至封建主義。這樣的延伸,也是為本文將來討論「不平 衡與綜合發展」時做一個預演。

第一節 從生產出發

歷史唯物論的核心概念是「生產」。人類──不管是哪一個時代、哪一個社 會、哪一個階級的成員,都是各具差異又同屬智人的無數個體──歷史的首要前 提是透過生產來生存或「活著」。馬克思和恩格斯是這麼說的:

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就必須能夠活著。但是「活著」首先就包括了 吃、喝、住、衣以及其他一些東西。因此第一個歷史行動就是生產出「滿足 這些需要」的資料、生產出物質生活本身,而且這也是從千萬前年迄今,每 天每刻都必須被履行的一個歷史活動、是所有歷史的一個基礎條件。(Marx and Engels 2016: 32)21

21 馬克思和恩格斯這個看似普通、甚至有點粗俗的出發點,從當時德國哲學界的主流來看是很 驚人的。歷史唯物論把「肉身/肉身性」(corporeal/corporeality)對象化、從人與其他動物的共 同點或交界處來研究人類社會的方法,被 Joseph Fracchia (2005, 2014: 3) 譽為「哥白尼轉向」。

這也讓馬克思主義和達爾文(及受其影響的演化理論)的對話成為可能。參酌達爾文的思考,兩 人能為自然史和人類史的鴻溝搭起一座橋樑,邁向皆與「肉身」相關卻截然不同的兩個領域的單 一科學 (Fracchia 2014: 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自然界的生物誠然也要「活著」,與人類有共通性,但「活著」是人類歷史的首 要前提,而非終極目標,首要前提只是邁向終極目標的必要條件。人類還有其他 需要,包括適時的休閒與對自由的追求 (Sayers 1998: 53-5),因此總是身處「必 然王國」和「自由王國」(Marx 2003a: 928-9)。自然界的生物儘管也需要延續物 質生活,卻不似人類能以「生產」的方式延續。人類歷史是介於生物和社會兩個 層次之間的整體。

生產是勞動力與生產資料或物質生產力的結合,能夠開啟勞動過程。這些活 動屬於社會層次,不論哪一個時代和社會,都大量而持久地發生。在人類歷史早 期,生產和勞動還是同一件事。22 所有生產都包含勞動,而勞動必須持續一段 時間,不是短暫的或不穩定的,所以生產總是「再生產」,這是普世原則。

為了再生產,產品不能在生產之後全數耗盡,生產資料也不能一次性地完全 耗損,勞動力同樣必須持續再生產,而勞動力承載者除了「活著」,往往還試圖 繁衍,「再生產」因此也從社會層次跨至生物層次:

生命的生產,無論是在勞動中產出自己的生命,或是在生育中生產出別的生 命,現在就立即表現為一個雙重關係──一方面是自然的關係,另一方面是 社會的關係──「社會的」的意思是:許多個人的共同活動……。(Marx and Engels 2016: 34)

放眼社會層次,我們可以看到人類歷史的多數時期為了生產和再生產,直接 生產者總是嘗試與生產資料持續而穩定地結合。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社會上有一 群行動者壟斷生產資料,導致生產資料與直接生產者分離。如果不存在壟斷和分 離,是沒有必要結合的,而只有結合,直接生產者才能勞動。可是一旦如此,他 們就要付出維持自身生存所需之外的時間,無償為壟斷者勞動,即無償勞動。相

22 勞動和生產是不同的概念:前者偏向勞動力和生產資料結合後發揮勞動力的物理過程,而後 者則涉及該過程開啟前的組織和規劃。在人類歷史早期,這兩個步驟是不分的,勞動必然是生產,

生產也必然要勞動。然而,在人類歷史的多數時期,勞動力與生產資料分離;由於生產資料被壟 斷,壟斷者得以免除勞動,由勞動者負責。這時,生產分為「間接的」與「直接的」:間接生產 旨在使生產資料與勞動力結合,組織勞動過程,結合者或組織者未必要親自勞動;實際開啟勞動 過程的是勞動者,他們才進行直接生產。在這個意義上,直接生產者是勞動者,免除勞動者只是 間接生產者,「勞動」和「生產」分家。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對於維持生存的必要勞動,這些無償勞動也可稱作剩餘勞動。視時代而定,剩餘 勞動的結果可以是產品,也可以是使商品藉以交換的價值。

由此出發,馬克思試圖區分社會類型並解釋歷史過程的變與常。直接生產者

(或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的分離程度,在本質上規定了一個社會的形式。

凡是社會上一部份人享有生產資料壟斷權的地方,勞動者,無論是自由的或 不自由的,都必須在維持自身生活所必需的勞動時間以外,追加超額的勞動 時間來為生產資料的所有者生產生活資料,不論這些所有者是雅典的貴族,

伊特魯里亞的神權政治首領,羅馬的市民,諾曼的男爵,美國的奴隸主,瓦 拉幾亞的領主,現代的地主,還是資本家 (Marx 2003b: 272)。

不論生產的社會的形式如何,勞動者和生產資料始終是生產的要素。但是,

二者在彼此分離的情況下只在可能性上是生產因素。凡要進行生產,它們就 必須結合起來。實行這種結合的特殊方式和方法,使社會結構區分為各個不 同的經濟時期 (Marx 2003c: 44)。

使各種經濟的社會型態例如奴隸社會和僱用勞動的社會區別開來的,只是從 直接生產者身上,勞動者身上,榨取這種剩餘勞動的形式 (Marx 2003b:

251)。

「壟斷/分離」而後「結合」,結合後則必然有「剩餘勞動」的榨取,也就是「剝 削」。這幾個步驟大致表現在上面三個段落。

生產資料「壟斷/分離」的不同形式就是生產關係,我們聚焦在兩種類型:

資本主義和封建主義。歷史唯物論的「生產關係」(relations of production)指的 是勞動力和生產資料──按照外延定義(見下文),它們包括了「生產力」的所 有項目──在社會行動者之間的分配。由於行動者也是勞動力的承載者,為了方 便敘述,下文只聚焦在「生產資料的分配」,暫時擱置「勞動力的分配」23。生

23 要全面討論勞動力的分配必須涉及勞動者無法佔有勞動力、勞動力歸他人所有的情況。這裡

成的或歷史地發展了的形式中的部落或公社占領土地(和平地或暴力地)為中介。」(Marx 1995a:

477) 這裡不討論「亞細亞」(ibid.: 471, 466-7)、「古典古代」(ibid.: 470, 472) 和「日耳曼」(ibid.: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不管「多─少」還是「有─無」,「直接生產者」(即實際發揮勞動力的勞動 力承載者)和「間接生產者」(即壟斷生產資料的行動者,由於不勞動,只負責 組織勞動過程、安排勞動力與生產資料的結合,因此其生產是「間接的」)雙方 都無法在第一時間生產和生存,因為不經過結合,勞動過程就無法開啟。此外,

生產資料的壟斷者還會試圖代表「全有」意義上的社會整體,儘管相關的共同體 此時已經瓦解。正是這一點使這兩種型態與「全有」區分開來,我們根據「壟斷

/分離」的程度進一步區分它們。

一旦結合發生,勞動過程開啟,直接生產者就要為生產資料壟斷者貢獻滿足 自身生活之外的勞動時間。作為一種社會關係,生產關係為(未)分配到生產資 料的行動者留下了有待填補或佔據的空位,只要身處其中,他們的理性、利益和 隨之而來的實踐動機就會受到影響:其中一方能夠剝削另一方,並且設想如何更 有效地剝削;另一方則不得不提供剩餘勞動,不管他們是否意識到,或者在意識 到之後是否及如何反抗。依照該空位區分的行動者或人類個體獲得了「階級」的 屬性,由於出自同一個「壟斷/分離」格局,階級之間是相互依賴和定義的,不 可能有此無彼。

這時,雖然勞動過程已經展開,人類為生存而(再)生產的事實再次確立,

但在人類整體中已經有部分行動者不用勞動。勞動原本是人類的普世任務,現在 轉由特定階級承擔,進入特定生產關係的人類分裂為不同階級,儘管各個階級的 成員終究還是人類。前面提到的「全有」格局,即立基在自然所有權的原始共產 主義,並未使人類分裂為階級,我們可以把它──生產和勞動還沒有分為「間接 生產」和「直接生產」(勞動)──視為階級在人類歷史上出現的前夜。

以下先討論「有─無」和「多─少」兩種型態,也就是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 生產關係,再來看看生產力的定義,然後是生產力與生產關係互動下的階級鬥 爭。

一、生產關係:資本主義與封建主義

「有─無」的情況就是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在此,勞動者與生產資料完全分 離,除了自己的勞動力之外一無所有,既沒有生產工具也沒有原料(「無」),即 無產階級。雖然他們不再被束縛於土地,因此是自由的(勞動力並未分配給土地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壟斷者),這樣的自由卻是出賣勞動力的自由;與他們對立的另一群行動者則完 全壟斷生產資料(「有」),即資本家或資產階級。

當他們的勞動力作為商品賣出,供購買者(資本家)使用,也就與生產資料 結合了。開始勞動之後,他們不得不為勞動力的購買者無償勞動,而勞動者生產

當他們的勞動力作為商品賣出,供購買者(資本家)使用,也就與生產資料 結合了。開始勞動之後,他們不得不為勞動力的購買者無償勞動,而勞動者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