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引言

第三節 章節安排與限制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三節 章節安排與限制

作為馬克思主義的歷史理論,歷史唯物論有一定程度的普世性,儘管受到一 些挑戰:部分學者不認為「基礎與上層建築」能夠適用於前資本主義時代。雖然

「不平衡與綜合發展」對歷史唯物論有所修補,但同樣逃不過能否延伸到前資本 主義時代的質疑。托洛茨基提出的規律,似乎主要發生在資本主義擴張時期或資 本主義與封建主義的相遇,用以指引社會主義的可能。「不平衡與綜合發展」能 否延伸到前資本主義時代?相對於「社會主義的出現」,「資本主義的出現」能否 在這個架構下重新思考?

不可否認,將「不平衡與綜合發展」限制在資本主義出現後的時空,可以說 是最正當、最能凸顯「不平衡與綜合發展」解釋力的作法 (Löwy 2010, Mandel 1970, Weeks 2001),現有馬克思主義文獻論及「不平衡與綜合發展」時,也多把 資本主義擴張時期當成該規律應用的舒適圈。然而,這麼做一方面不能充分反思

「國際」影響社會關係的程度,另一方面也不能說明為什麼這個規律「正好不那 麼適用於」(但並不代表不存在)資本主義起源時期或前資本主時代。本文參考 關注這個問題的西方學者 (Anievas and Nisancioglu 2015, Rosenberg 2010),同意

「不平衡與綜合發展」在資本主義擴張時期的確有最清晰的形式;不過,在資本 主義出現之前也有較為模糊的、不易指認的「洪水期前(antediluvian)的存在」

(Marx 1995a: 42)。正因如此,它才能像歷史唯物論這個母體一樣具有普世性,能 夠作為一個抽象的前提,在前資本主義時代被歷史化、具體化,不只限於資本主 義。

本文分為四個部份,沿著上述兩個方向鋪陳,一是「不平衡與綜合發展」對 歷史唯物論(缺少水平向度)的修補,二是這裡所說的普世性問題。第一部份從 歷史哲學說起,介紹歷史唯物論的原則,駁斥「基礎與上層建築」這個「硬核」

不適用於前資本主義時代的說法,以示其普世性;第二部份回到托洛茨基「不平 衡與綜合發展」的內容、「資產階級革命」的爭議脈絡和「不斷革命」的實際提 出,並透過與當代學者及學派 Immanuel Wallerstein 和 Alexander Gerschenkron 的 對話,分析「不平衡與綜合發展」本體論和方法論意涵;第三部份探討「不平衡 與綜合發展」的普世性問題,從政治馬克思主義者、Alex Callinicos 和 Justin Rosenberg 有關資本主義與國家體系關係的討論,切入 Rosenberg 將「不平衡與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綜合發展」延伸至前資本主義時代的嘗試;第四部份除了結論之外,也重新詮釋 了 Alan Carling,從另一個角度思考「不平衡與綜合發展」應用在前資本主義或 資本主義起源問題的可能,呼應第一部份。

第一部份分為兩章。第二章簡介歷史哲學和馬克思主義歷史理論的特質,目 的是在若干基本問題所刻畫的地圖上,標出本文抽象程度的「上限」:一方面必 須認識這些基本問題、與之參照,掌握馬克思主義歷史理論的特質,另一方面不 深入它們,因為它們不屬於歷史理論(而更屬於歷史哲學)的工作範圍。這些問 題包括史學的真實性、真理的政治性、書寫的方法、解釋的框架和史學的性質。

馬克思主義的歷史理論跟這些問題都有關係,只是特別集中在解釋的框架上。

第三章是第二章的延伸,描述馬克思主義歷史理論的實質內容,如生產力、

生產關係、階級鬥爭、統治關係(上層建築)和革命等概念及其關聯。這一章除 了概要的工作外,還有兩個目的:第一,為建築隱喻添加交換關係,因為嚴格說 來,歷史唯物論少了這個部分就是不完整的;第二,簡單地比較歷史唯物論的資 本主義和封建主義,指出後者儘管政治結構占支配地位,但歸根到底仍然被經濟 規定,這是為了駁斥一種建築隱喻只限於資本主義的質疑。這兩個目的也有「預 示」的性質:「不平衡與綜合發展」一方面需要交換關係,另一方面也可能延伸 到封建主義。

第二部份由第四章和第五章組成,主要探討托洛茨基「不斷革命」的內容及 其概念脈絡,從「資產階級革命」和「不斷革命」的概念出發(第四章),進入 托洛茨基提出的「不平衡與綜合發展」規律(第五章)。第四章在徵引若干數據 建構德國 19 世紀改革和發展的基本狀況之後,以馬克思與恩格斯的文本呈現他 們對資產階級革命的看法,引導出與托洛茨基「不斷革命」類似但又不盡相同的

「不間斷的革命」;同時,回顧了資產階級革命的爭議,並以部分馬克思主義者提 出的「後果主義」來捍衛這個典範,然後根據托洛茨基的文本陳述不斷革命的邏 輯。我們將看到,這個概念既包含又超越了資產階級革命。最後,反思不斷革命 在今日的相關性,我同意部分馬克思主義者的主張:它並沒有「不平衡與綜合發 展」來得重要。

第五章同樣徵引若干數據建構俄國 19 世紀農奴制解放前後的基本狀況,以 此作為理解托洛茨基提出「不平衡與綜合發展」的歷史脈絡。接著,就托洛茨基 的關鍵文本分別詮釋「不平衡發展」與「綜合發展」,特別指出托洛茨基強調的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不平衡發展」雙重性:國家之間的對立和世界經濟一體化的趨勢。此外,他很 謹慎看待「綜合發展」,並沒有事先指出其結果。有了這些概念,我們一方面透 過和世界體系分析的互補,指出「不平衡與綜合發展」的本體論意涵;另一方面 也回顧 Alexander Gerschenkron 對歐洲工業化進程的思考,指出「不平衡與綜合 發展」的方法論意涵。

第三部份分為第六章和第七章,介紹「不平衡與綜合發展」的當代復興,這 與國關學者 Justin Rosenberg 的推動有關。第六章表示,後冷戰的全球局勢迫使 馬克思主義者不得不思考「資本主義與國家體系」的關係或「資本主義高度擴張 的現在,為什麼國家體系依然健在」的問題。國家體系代表的國際關係以及更抽 象的「國際」或「複數問題」,向來不是馬克思主義在行的領域。我先後介紹政 治馬克思主義和 Alex Callinicos 對這個問題的思考,最後導引到 Rosenberg 對 Callinicos 的質疑:「國際」是人類實踐一個根深蒂固的水平向度,無法被生產方 式完全吸納。在此之前,則稍微談到資本主義內部或眾多資本的「不平衡與綜合 發展」。

第七章開始討論 Rosenberg 對上述問題的關注,以及他力圖在以社會關係解 釋現代國家體系出現的同時兼顧「國際」的學思脈絡。為此,我回顧了他對全球 化理論和現實主義國關理論的批判,正是因為前者有取消「國際」的可能,

Rosenberg 才設法提出不可化約的「國際」,這種做法似乎和他對現實主義的批判 不相容。此後的 Rosenberg 開始把「不平衡與綜合發展」當作普世規律,有別於 一般馬克思主義者將視之為資本主義擴張模式。我大致同意他的做法並嘗試把

「不平衡與綜合發展」整合進歷史唯物論的架構(這是 Rosenberg 認為該做但一 直沒有做的計畫)。最後,我回顧了馬克思有關分工的討論。雖然馬克思沒有明 確指出「社會多重並立與互動」的事實,但他在藉由分工討論「共同體」到「社 會」的過渡時卻暗示了這點。

第四部份包括第八章和結語。第八章嘗試把「不平衡與綜合發展」延伸到封 建主義內部。這是一個難題,畢竟它的經典形式發生在資本主義的擴張過程(因 而與封建主義碰撞),所謂的「不平衡與綜合發展」總是給人兩種生產關係共存 的印象;這樣一來,「不平衡與綜合發展」的普世性就不成立了,而托洛茨基自 己是承認過這種普世性的。本章回到歷史唯物論的兩個根本概念,也就是生產力 和生產關係,考察 G. A. Cohen 與 Robert Brenner 的對立,以及 Alan Carling 對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們的整合。我對 Carling 以演化理論整合兩者、說明資本主義起源的方式再進一 解,在他的兩個命題之外,添加了「競爭學習命題」。把這三個命題一起看,其 精神便無異於「不平衡與綜合發展」,因此後者確實可能應用到封建主義及其過 渡到資本主義的時期。隨後舉了幾個封建歐洲的「不平衡與綜合發展」例子,包 括英法百年戰爭的互動、德意志地區和中東歐政治體的變化和重商主義競爭。第 九章是結語,概要地回顧本文內容。

在正式開始之前,有必要自白幾處本文的限制,也順道說明「不平衡與綜合 發展」對歷史唯物論來說是一種什麼樣的「介入」(intervention)。

第一,作為一個長時段的歷史社會分析框架,「不平衡與綜合發展」已經被 世界各地馬克思主義者應用,這個框架本身也來自各國的歷史與互動,因此參考 文獻理應涉及多國語言。由於學力不足,我使用的文獻僅限中英文,故本文頂多 只能參與和參考當前國際中英文學術社群之意見。

第二,就像科學哲學不可能脫離科學實踐,「歷史哲學」──歷史理論是它 的一部分,下文會提到這個頗有爭議的用語──也不可能脫離史學實踐,而史學 實踐又不能與史料、現象或古往今來的各種事物脫鉤。所以在需要的時候,本文 還是會以有限的能力做一些歷史敘述,當然這是有「以論代史」之嫌的。基於當 前學科分工的正當性和論文篇幅的限制,這種做法也許可被接受,但仍有重大限 制。

第三,由於本文在研究「不平衡與綜合發展」和歷史唯物論時,涉及許多子 題和有助於理解這個題目的相關概念,但它們畢竟是配角,所以相關介紹有些零 散。舉例來說,第六、八章提到政治馬克思主義,第三章也有批判它的意思;第 六章第三、四節分別在不同脈絡提到了馬克思方法的非演繹性質。在一些值得單

第三,由於本文在研究「不平衡與綜合發展」和歷史唯物論時,涉及許多子 題和有助於理解這個題目的相關概念,但它們畢竟是配角,所以相關介紹有些零 散。舉例來說,第六、八章提到政治馬克思主義,第三章也有批判它的意思;第 六章第三、四節分別在不同脈絡提到了馬克思方法的非演繹性質。在一些值得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