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2.如何面對治警事件之後的請願運動問題。

無分出身地域,平平同人都將議會請願運動視為批判對象。《台灣社會運動史》指出,

「創立後不久,便發表反對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的意見,認為該項運動已跟不上時代,

並將其要旨通告林獻堂。據說,該社會員相約自第四次請願運動以後,便不再簽名參與。」

361

連溫卿曾以《平平旬刊》中的〈自台灣議會到革命運動〉(「沫雲」,即許乃昌)362

〈台灣怎麼樣了?〉(「真一」)363二文為例,謂前者反對議會請願運動,後者「則有相反 的意見」,364彷彿刊物並存兩種傾向。但刊中所有論及此事的作者均持否定態度。關鍵在 於,對於「運動」的否定並不排斥對其「參與者」的同情;治警事件或許正是其中的關鍵。

「真一」正是這種既否定又同情的代表。他說:「諸位不可誤解以台灣議會就是他們的目 的,這種請願也不過是我們戰鬥的一種方法,他們的腦中還有更理想的目的,他們的背後 還更有價值的運動!」365甚至暗示了他對蔣渭水等人的佩服:366

……好的――忠君愛國――沒有學到,反而把那些反叛行為,什麼民族自決,什 麼社會運動等等壞名詞都學了回台,竟暗暗地想實行起來。最妙的是台北醫學明 明一個只講學問不管政治的學府,而裡面的學生和已畢業的醫生偏偏要和政府麻 煩。

但他仍說:367

至於台灣的自治,只能說是總督治,警察治,與平民幾乎沒有關係;請願更是徒

卷第6 號(1924,東京),13。

361 台灣總督府警務局編,警察沿革誌出版委員會譯,《台灣社會運動史.文化運動》,96。

362 沫雲,〈自台灣議會到革命運動〉,《平平旬刊》,創刊號,6。

363 真一,〈台灣怎麼樣了?〉,《平平旬刊》,創刊號,9~11。

364 連溫卿,〈台灣文化的特質〉,《台北文物》,第 3 卷第 2 期(1954,台北),129。這篇文章與連 溫卿同時期所撰寫的《台灣政治運動史》,第二章有大量的重複,包括他引用並論述許乃昌與「真 一」的文章的部分。然而,「則有相反的意見」一句在《台灣政治運動史》中則為「提出如下的意 見」。見:連溫卿,《台灣政治運動史》(台北:稻鄉出版社,1988),86、356。〈台灣文化的特質〉

一文也收入《台灣政治運動史》一書,這裡討論的段落可並見356 頁。實際上,連溫卿在摘引這一 時期的代表性論述時,曾非常「精準」地連續引用許乃昌〈台灣議會と無產階級解放〉、〈沙上の文 化運動〉,以及〈自台灣議會到革命運動〉三篇文章,但並未指出這些都是同一個人寫的。特別是 後面兩篇的筆名均同,但連溫卿卻忽略而不全寫出來。似乎刻意讓這三篇文章給人看起來像是三個 人的著作。或許這是五○年代以後的環境之下所不得不為的。此外,連溫卿所引用的〈自台灣議會 到革命運動〉文字,正是中文原文,甚至還摘引了一篇《台灣社會運動史.文化運動》中沒有錄入 的〈台灣怎麼樣了〉(署名「真一」)一文,則當時的連溫卿可能正是根據《平平旬刊》原件寫作的。

見:連溫卿,《台灣政治運動史》,85~86、355。

365 真一,〈台灣怎麼樣了?〉,《平平旬刊》,創刊號,11。連溫卿對於「他們的腦中還有更理想的 目的,他們的背後還更有價值的運動!」這句話有很特別的解釋。他認為「這些思想正是代表日本 資產階級利害之台灣總督田健治郎所憂慮的思想」,也就是社會主義或共產主義思想。見:連溫卿,

《台灣政治運動史》,86。

366 貞,〈台灣在五一紀念日的意義〉,《平平旬刊》,五一紀念特刊(1924,上海),4。

367 真一,〈台灣的保甲法當如何廢除?〉,《平平旬刊》,第 9 期,3。另可參考真一,〈台灣的自治 和請願都不中用〉,《平平旬刊》,第7 期(1924,上海),2~4。

95

取煩惱,長侵掠者的野心;現在只剩了一條路,就是直切了當的對帝國主義宣戰!

據《台灣社會運動史》所載,不但平社曾將反議會請願運動的「要旨通告林獻堂」,還有 某個平社組織者「和蔣渭水保有密切聯繫」。368假使將這些說法聯繫起平平同人反議會請 願運動的言論,並將被稱為「台灣文化協會上海支部」369的許乃昌、彭華英等人接連組成

「平社」等左翼團體的實況考慮進來。或許 1927 年的文協左右分裂,以及林、蔣二人之 走向分歧,在此便已埋下伏筆。

話說回來。同情「參與者」是否就連帶同情「參與者」所屬之「階級」?在平平同人 中,清楚確認議會請願運動之階級屬性者,當屬許乃昌。他在治警事件前發表的〈台灣議 會と無產階級解放〉中指出,「如果台灣議會真的開設了,也不會是全台灣人的解放,而 只是特殊階級[資產階級]的解放。」他認為日本資本主義將與新興台灣資本主義相「妥協」

乃至「共同強化對於台灣無產階級的剝削。」370然而許乃昌在治警事件後發表的〈自台灣 議會到革命運動〉,則對台灣資產階級有稍微溫和的評價:371

到了近來因受日本資本主義侵掠入的結果,從來的宗法社會便起了階級的分化,

而必然地產出新的資產階級來了,而這個新興的台灣資產階級和那獨占台灣經濟 利益的日本資本主義,利益完全相反,因此台灣資產階級隨其本身的發展,也就 漸漸露出些反抗日本的統治的面目來了……可是台灣資產階級還是在那舉步的幼 雅[稚]時代,所以也就不能像印度韓國等處作比較上革命的行動,而只在於所謂

『台灣議會』的參政權運動戀戀不捨而已。

雖然同人們都批判議會請願運動,但若台灣資產階級敢於在一定程度內挑戰日本之統 治,難道就不能成為運動的同盟者?假使台灣資產階級是可以同盟的,那麼先進的無產階 級應以什麼樣的方式團結他們?彼此間的共同底限又該為何?無產階級最終的政治目標 與此底線之間的關係又該是什麼?――這個問題,留待下一章討論。

有意思的是,在平平同人中,並不只有台灣人關心議會請願運動;反對最烈者,甚至 也不是台灣人。來自浙江的賀威聖說:372

議會是什麼東西?不過是特權階級所豢養的走狗的狗窠而已,法律是走狗所訂 的。當然是壓迫平民的一種工具。

台灣獨立運動者的一番精神,我們是很尊敬的,然而他們不向人的道路走――奮 鬥――偏爬到狗窠裡去磕頭,頭是磕響了,可是人也被狗咬著了。

這就叫做上了狗法的當!

賀威聖的態度,來自於他對代議制度的不信任。「什麼叫做代表會議,就是軍閥為權利和 地盤等分配之不均,恐釀成鷸蚌共傷的局面,因此互派代表平分贓物的一幕把戲。」373

368 台灣總督府警務局編,警察沿革誌出版委員會譯,《台灣社會運動史.文化運動》,96、245。

369 台灣總督府警務局編,警察沿革誌出版委員會譯,《台灣社會運動史.文化運動》,103。

370 秀湖生,〈台灣議會と無產階級解放〉,《台灣》,第 4 年第 7 號,46。

371 沫雲,〈自台灣議會到革命運動〉,《平平旬刊》,創刊號(1924,上海),6。

372 阿鳳,〈上狗法的當〉,《平平旬刊》,創刊號(1924,上海),16。

373 阿鳳,〈至死不悟〉,《平平旬刊》,第 4 期,8。

96

大概也是他看待台灣與日本資產階級之利害關係的切入點。對於議會的態度,反映他當時 並未完全置於中共的運動脈絡之下,因為中共在 1923 年 7 月的〈第二次對於時局的主張〉

中,便提出以「國民會議」推動「國民革命」。而賀威聖竟然一邊支持「國民革命」一邊 反對「國民會議」。374雖然國民會議運動在孫中山北上前後才達到高潮。然其見解與中共 的差異,仍反映了彼時二者之間的距離。

第㆕節、結論

從目前史料來看,平社以發行機關刊物《平平旬刊》為主要活動,實際上,平平同人 所賦予自己的任務,正以文字宣傳為主。雖然平社並未以集體的名義進行出版以外的活 動,卻成功實現了刊物的定期發行(十天發行一次,這是台灣史上首份定期社會主義刊 物)。又由於刊物本身積極討論各種時事問題,幾位刊物寫手廣泛向外投稿(甚至發生論 戰),375並與當時的許多報刊建立起廣告與被廣告的聯繫。376因此刊物的活動力並不弱。

甚至,也許恰恰是平社及《平平旬刊》的存在,才為隨後出現的幾個具有激進活動的組織,

提供了歷史性的準備(比方台韓同志會)。

1924 年 6 月 19 日,北京政府通令郵局禁止寄遞一系列過激刊物,《平平旬刊》赫然 列名其中。377由此可見《平平旬刊》所形成的影響力。除北京政府的禁止外,發行僅有三 個月的《平平旬刊》,也因暑假的來臨而宣布暫時停刊,大概因為他們及他們的讀者多是 學生吧。378《平平旬刊》的句點,畫在北京政府的禁止、學生的暑假,以及前述無政府主 義者的破壞之間,這是頗為弔詭的結局。然而,平社成員與平平同人們卻未因此止步。在 國共合作引領整個中國激進化的1924 年,在當時大陸報刊所激烈爭論的「讀書運動」與

「社會運動」的爭論之中,平社成員與平平同人紛紛走出讀書運動的框框而投身社會運 動。又由於他們所個別具有的東亞各地域的背景,因此,他們從上海所邁上的征途,更是 以整個東亞為範圍的長征。如果不是上海此時此刻所具有的特殊背景,這種跨地域的連帶 顯然難以形成。379

374 關於賀威聖對國民革命的態度,見:威聖,〈接踵而來的三個紀念日――「五一」「五四」與「五 九」〉,《平平旬刊》,第5 期(1924,上海),1~2。

375 除了最多同人稿件的《覺悟》之外,在《婦女週報》可見到賀威聖為「西洋人釘死奶媽」問題 的投書,在《中國青年》也可見到同人「王秋心」關於「文學與革命」問題的來信與惲代英的回應。

376 打廣告也是一種政治傾向的表態方式。不但《覺悟》副刊曾為《平平旬刊》打廣告,《平平旬刊》

也替《民國日報》作宣傳。《學匯》、《春雷》(這兩者有無政府主義傾向)、《台灣民報》,以及上大 學生主辦的《孤星旬刊》,也與《平平旬刊》互有廣告或被廣告的關係。隨著史料的逐漸發掘,這

也替《民國日報》作宣傳。《學匯》、《春雷》(這兩者有無政府主義傾向)、《台灣民報》,以及上大 學生主辦的《孤星旬刊》,也與《平平旬刊》互有廣告或被廣告的關係。隨著史料的逐漸發掘,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