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研究的主題,是社會主義運動如何在東方殖民地展開的過程;台灣則是這一案例研 究的對象。就研究次序與章節安排而言,本文擬按照組織形成的沿革為線索,以利於說明 歷史過程。本文的分析對象,基本上遵循《台灣社會運動史》的歸類。分別以日本與島內 社會主義者的連帶、島內既有的社會運動、島外無政府主義、島外無政府主義與共產主義 的混合,以及島外共產主義為主軸。本文試圖透過此一敘述順序的安排,來體現台灣社會 運動的變遷。(還得交代一點,本文所謂的共產主義、馬克思主義、布爾什維主義為同義 詞。)但就整體的內容而言,細心的讀者必然發現:無政府主義與共產主義之間的結合與 分離是一個主軸線。此外,在不同的章節內,本文還試圖揭示當時的台灣社會主義者與島 外社會主義勢力的接觸關係。這種接觸關係由於無政府主義、共產主義(乃至共產主義運

35 連溫卿,《台灣政治運動史》,85。

36 陳映真,〈序〉,收錄於杜繼平,《階級、民族與統獨爭議:統獨問題的上下求索》(台北:人間 出版社,2002),1~2。

13

動內部的不同派別)以及社會主義者們的跨國界交往而顯得複雜。

就研究時段而言,愈後面的章節越縮限於1924 年本身,這是本文基本的章節安排。

反過來說,愈前面者,必須愈從更長的時間才能見其社會主義傾向。時段上限之所以定為 1920 年,乃以本章所引用的謝晉青的台灣問題言論為起點。至於時段下限定於 1924 年,

則在於當年是台灣社會主義組織前所未見地同時出現的一年,此外,當年也是台灣資本主 義論的一次高峰。自此之後,直到1926 年底至 1927 年初,台灣社會主義運動才再次抬頭。

以下將分別簡述各章內容:

第一章以台灣出身的日本社會主義女性運動家山口小靜的生與死,作為一個說明日本 社會主義運動如何引動台灣社會主義運動的線索。同時以這樣一個女性的生命歷程,說明 當時的社會主義者(即便具有日本人的身分)與日本政府在統治範圍內所營造的鎮壓性歷 史環境之間的緊張關係。

第二章以台灣的既有的社會運動為對象。第二章試圖以路線對立的角度,說明 1920 年代台灣社會運動的轉折與總趨勢,而1927 年之前(特別是 1924 年之前)先後出現於島 內的兩個組織(新台灣聯盟及社會問題研究會),則是研究的重點,以此揭示當時蘊含於 社會運動中的路線對立與社會主義萌芽。此外本章還要說明當時人(特別是社會主義者)

眼中的左右對立,以及他們眼中的對立如何反映島內外政治、經濟、社會背景。總而言之,

本章的任務就是從當時人的眼光來為後續章節提供時代背景的說明。而蔣渭水與連溫卿之 間的競、合關係,將是主要的研究線索。

第三章則以島外台籍無政府主義者的組織活動為對象。由日赴華的范本梁則是研究的 主要線索。范本梁以北京為活動據點,與當地的無政府主義者建立聯繫。在台籍作家許地 山的協助下,展開無政府主義的宣傳活動,成立「新台灣社」。范本梁的組織活動與無政 府傾向直到治警事件之後才愈發明確。改組其組織為「新台灣安社」並正式發行機關刊物

《新台灣》,直到1926 年被捕。對於第二章所討論的台灣既有的社會運動,范本梁是截然 反對的代表。他批判這一運動並提出了克魯泡特金式的「無政府共產主義」革命論。不過,

范本梁的台灣革命論並非台灣資本主義論。對於無政府主義者來說,缺乏對於資本主義的 分析及理解,是其一大弱點。實際上,范本梁的個人活動始終無法轉型成組織運動。

第四章則以共產主義、無政府主義、民族主義交錯之下而崛起的一批台籍社會主義者 為對象。他們在各種社會主義勢力的影響下,由於廈門的「台匪」事件以及島內「治警事 件」的刺激而集結。這群台灣社會主義者與朝鮮、日本、大陸的社會主義者結合,形成了 具有無政府主義與共產主義雙重背景的組織及刊物,也就是上海的「平社」及其機關刊物

《平平旬刊》。以這個組織為基礎,其中的台籍成員擺脫無政府主義而形成了台灣共產黨 之前的台灣共產黨――「赤華黨」。隨著平社成員許乃昌赴蘇留學,「赤華黨」的資訊也傳 到了共產國際,成為共產國際在台共成立之前所唯一知曉的建黨活動。本章將描述其組織 集結的歷史背景、發展過程,及其時代問題。

以上,從第二至第四章,本文並將分別說明當時台灣社會主義者的三大時代問題。依 次分別是:資本主義化(即台灣能否完成資本主義化)、國家政權(即如何面對台灣總督

14

府政權的支配,以及企圖分享政權的議會請願運動),以及如何看待議會請願運動及其參 與者(特別是打壓請願運動的「治警事件」之後的請願運動)。

第五章將接續第四章所未能討論的理論問題而展開,主題則是台灣資本主義論以及歷 史建構。早在治警事件前,許乃昌就質疑請願運動而提出從社會主義出發的革命論。治警 事件後,隨著《平平旬刊》的創辦,刊物的許多作者也就同樣的問題提出看法。1924 年 底,許乃昌在前述基礎上,就「社會主義革命」或「民主主義革命」的問題,而與中共領 導人瞿秋白,在中共中央機關刊物《新青年》上進行討論。以這次討論為標誌,台灣社會 主義運動在組織化之外,更出現了理論化。這是當時台灣資本主義論的高峰。由於請願運 動者在治警事件中展現的二面性(抵抗的頑強以及運動的脆弱),這個論述反映了社會主 義者對於民族主義者的同情,因此形成了既否定民主主義革命、又想容納民族主義者的「社 會主義革命論」;其理論基礎,則是台灣的全盤資本主義化論,以及連帶產生的「整個民 族的無產階級化」設想。

又由於許乃昌與瞿秋白是以「國民革命」作為「民主主義革命」的代名詞而立論。因 此,本文將以第五章與第六章的篇幅將討論「國民革命」與台灣社會運動史的關係。並用 相當的篇幅比較許、瞿兩人之間的論爭與大陸社會主義運動中類似的革命性質論爭。不 過,第六章將進一步從「革命史」與「民族資本主義」兩種歷史建構的缺乏,說明當時台 灣資本主義論的限制。

除了結論以外,本文最後一章則將針對連溫卿1924 年赴日拜會山川均夫婦等社會主 義者的過程做一敘述。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