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3.范本梁與無政府主義者的交往

除了報紙之外,景梅九還領導著《台灣社會運動史》稱為「北京安社」的無政府主義 組織。《台灣社會運動史》認為「北京安社」與范本梁有密切關係。雖然「北京安社」是 個從「名」到「實」都還弄不清楚的組織,225但若以景梅九作為追索的主線,並以此考察

221 許地山,〈許序〉,收錄於山川均著,蕉農(宋斐如)譯,《台灣民眾的悲哀》(北平:新亞洲書 局,1930),1~2。

222 范本梁旁聽於北京大學一事,北京大學方面尚無史料可以耆考。當時北京台灣青年會已為台灣 學生爭取到以華僑身份入學的資格,也爭取到旁聽生的資格。據規定,旁聽生要繳小額學費,但不 得改為正科生,而且只能自稱「北京大學旁聽生」,不得稱為「北京大學學生」。見:〈旁聽生章程〉,

《北京台灣青年會月刊》,特別號,8。

223 台灣總督府警務局編,《台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第二篇.領台以後的治安狀況(中卷).台灣社 會運動史》(台北:台灣總督府警務局,1939),876;台灣總督府警務局編,警察沿革誌出版委員 會譯,《台灣社會運動史.無政府主義運動、民族革命運動、農民運動》,3。無論是日文本或中譯 本,均將「景梅九」誤為「梅景九」。並見:台灣總督府警務局編,警察沿革誌出版委員會譯,《台 灣社會運動史.文化運動》,244。

224 〈國內同志消息〉,《春雷》,第 1 卷第 1 期(1923,廣州),133。

225 關於北京安社是否存在的問題,分析如下。據當時北京政府的情報顯示,1922 年 3 月 18 日,

無政府主義者曾於平民學校(西城翊教寺街)內開會,討論設立「北京安社」。並在6 月 5 日的內 部集會中散發〈安社社約〉,且有俄、日、朝等國的社會主義者出席。 不過,「北京安社」一名,

似乎不是公開的、或不是被確定的名稱。雖然《台灣社會運動史》直呼之「北京安社」,但無論當 時的無政府主義者,或者後世的學者,以「安社」稱呼北京這一組織者不多。1926 年,朝鮮無政 府主義者「柳絮」(柳樹人)曾明確寫下「世界語問題(北京安社)」的字句。現代的無政府主義研 究則常把景梅九的組織稱為「學匯社」,也許正是「北京安社」。1924 年 5 月 1 日發行的《春雷》

有消息云,「北京同志,組織一世界語俱樂部,於世界語專門學校內」。倘若「北京安社」已然存在,

為何還需要一個世界語俱樂部?尤其此時的無政府主義者刊物時常毫無避諱地刊載各地的「同志消 息」,闕漏「北京安社」的動向就格外奇怪。就筆者所能讀到的同時期無政府主義刊物來說(如《春 雷》、《驚蟄》),最多也只提到《學匯》,未曾提到有個「安社」的組織。以上見:〈京師警察廳關於 北京無政府黨人集會追悼黃愛龐人銓等情呈(1922.3.30)〉、〈載德關於北京無政府黨人組織世界語 學會及活動情形致聶憲藩呈(1922.6.5)〉,均收錄於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 匯編》,第3 輯「政治」(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710~712;柳絮,〈主張組織東亞無政府 主義者大聯盟(節錄)〉,收錄於葛懋春、蔣俊、李興芝編,《無政府主義思想資料選》,下冊(北京:

60

圍繞其身邊而建立起來的組織,大概還是可以進行推測的。1922 年 11 月至翌年 1 月,滯 留於中國的日本無政府主義者山鹿泰治(1892~1970),曾與范本梁(以「一洗」之名)以 外國人代表的身分,共同出席景梅九所主持的「北京無政府主義者連盟(北京AF)」會議。

226如果「北京AF」就是「北京安社」,那末《台灣社會運動史》所記載的范本梁與「北京 安社」的關係,便能得到證實。

但就算不能證實,范本梁與景梅九等無政府主義者的交往也能得到說明,而且,包括 范本梁在內的東亞無政府主義者集結於北京、匯聚在中國的盛況,亦能由此窺見。某種意 義上來說,也許這一盛況才是最值得注意的現象。朝鮮獨立運動者李又觀(李丁奎,

1897~1984227)當時正在北京。其自作年譜記載云:228

1922 年(26 歲),與友堂李會榮、丹齋申采浩、北京師大教授魯迅兄弟(周樹人、

周作人、周建人)、俄國盲詩人瓦西里、愛羅先珂、台灣革命同志范本梁等郊[交]

遊。

在北京,范本梁還接待過著名朝鮮無政府主義革命家柳子明(1894~1985)。柳子明回憶云:

229

[1923 年關東大地震之後,]那一次我與丹齋先生[申采浩]230來往的時間較長。同時 和台灣朋友范本梁、林炳文231等交往。由於台灣朋友的介紹,我寄住在「泉州會 館」裡。

誠如朝鮮共產主義者金山對於這時期北京的記載,「那時候[1919~1923],在北京有 800 名 朝鮮民族主義者,其中包括300 名學生。」「在北京為數不多的朝鮮人竟然出版七份雜誌,

這在任何少數民族中可能都是前所未有的。」232但上海也是朝鮮革命者的聚集之地,范本 梁曾在上海與大韓民國臨時政府成員四處奔走,此時是1924 年。謝雪紅云:233

北京大學出版社,1984),719;〈同志消息〉,《春雷》,第 1 卷第 3 期(1924,廣州),115。

226 向井孝,《山鹿泰治.人とその生涯》,87~88、221。

227 金良守,〈日本佔領時期韓國和台灣地區接受魯迅之比較〉,《當代韓國》,2004 年冬季號(2004,

北京),73。

228 《又觀文存.年譜》,三和印刷所1974 年版,轉引自金時俊,〈流亡中國的韓國知識分子和魯迅〉, 收錄於魯迅博物館編,《韓國魯迅研究論文集》(鄭州,河南文藝出版社,2005),53。

229 柳子明,〈朝鮮愛國史學家申采浩〉,收錄於楊昭全編,《關內地區朝鮮人反日獨立運動資料匯 編》,下冊(遼寧:遼寧民族出版社,1987),1370。

230 此處所引兩則史料均有申采浩(申丹齋,1880~1936)之名。他是著名朝鮮史學家,也是無政府 主義者;由於他在1928 年於台灣被捕,特別注意他是有意義的。

231 也許是當時正在北京大學念書的林炳坤。林炳坤,就讀政治系,1928 年畢業。見:台灣總督府 警務局編,警察沿革誌出版委員會譯,《台灣社會運動史.文化運動》,116;五十周年籌備委員會 編,《國立北京大學歷屆同學錄》(北京:國立北京大學出版部,1948),143。

232 尼姆.威爾士、金山著,趙仲強譯,《阿里郎之歌──中國革命中的一個朝鮮共產黨人》(北京:

新華出版社,1993),90。

233 謝雪紅,《我的半生記》,153~155。關於謝雪紅到上海的時間,1924 年,張深切在上海之時,

與范本梁有密切的交往。可知范本梁至少此時確於上海。而謝雪紅則說她在1923 年便與范本梁認 識於上海,但謝雪紅對於時間的回憶其實非常有問題。在她的回憶裡,她於1923 年 4、5 月間從台 灣轉日本而至上海,並於同年8 月中回台灣。當謝再次前往上海時,已是 1925 年 4 月間。1924 年 的回憶可謂一片空白。謝雪紅回憶,1923 年,她首次赴上海時,便在船上初識林木順、李友邦。

61

當時,我認識的青年還有……范一錢(台南人,原名范本良[梁]),後來信仰無政 府主義,被捕過。當時他很活躍,和朝鮮人頻繁來往……

當時聽說朝鮮人在法租界組織一個「臨時政府」,可能因我是女的比較突出,一些 朝鮮人和范一錢常來爭取我,勸我到租界去看他們臨時政府的要人。我因感到自 己沒有文化,又不懂政治而不敢去,所以始終沒去看過他們。

……

當天[1924.6.17「恥政紀念日」]集會參加者只有我一個是女的,那時還沒有台灣女 青年到上海唸書,也沒有台灣婦女出來參加社會活動,因此,平時范一錢等就稱 我一點紅。當晚,范等推我上台講話……

更重要的,則是范本梁與可思母俱樂部的舊成員羅任一的交往,不過兩者的交往目前 僅有日本的情報資料可以證實。234羅任一,四川省資中縣球溪河村人。他是前述謝晉青的 同志。他在1917 年赴日留學,1921 或 1923 年回國。235羅任一的重要性首先體現於兩點:

第一點是可思母俱樂部所建立起的跨地域連帶的再浮現。在日期間,羅任一曾與謝晉 青共同參與了可思母俱樂部的活動,可能還包括「日本社會主義同盟」。236羅任一與謝晉 青有很密切的交往,兩人在東京中國基督教青年會的庇護下,共同創辦了書報社與通信 社,前者代售國內進步刊物,後者則將日本社會運動消息大量傳回中國。237雖然不能說范 本梁與謝、羅兩人在可思母俱樂部時期即相識,然而可思母俱樂部所建立起的跨地域人際 網絡,顯然不可小覷。

第二點則是羅任一所懷抱的「A」「B」合作之主張。1921 年 12 月,中共創黨黨員施 存統被日本警視廳拘留時,曾提到羅任一與謝晉青的政治傾向。施存統大致肯定謝晉青與

到上海之後,則認識范本梁,並曾參與范本梁等人在6 月 17 日的「恥政紀念日」紀念會上發言,

地點在「商務印書館」的「國語講習所」。但是,據陳芳明所得林木順學籍資料,他在 1924 年 3 月 19 日才從台北師範學校退學。據聞這年夏天因與李友邦等人襲擊台北新起街派出所才逃往大 陸。此外,在《台灣社會運動史》的紀錄與張深切的回憶裡,謝雪紅確實曾在上海的「6.17」紀念 會發言,但卻是1924 年,地點則是務本專校。由於務本專校與商務印書館均處寶山路上,有可能 謝雪紅因此記錯。綜合上述材料,謝雪紅首次赴上海的時間應是 1924 年,否則就是她曾在 1924 年二赴上海,只是她自己忘了(唯此事可能性較低)。見:謝雪紅,《我的半生記》,151~166;陳 芳明,《殖民地台灣:左翼政治運動史論》(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52;嚴秀峰,〈李友邦與中 國抗戰和台灣光復〉,收錄於中華全國台灣同胞聯誼會編,《台灣同胞抗日五十年紀實》(北京:中 國婦女出版社,1998),616;台灣總督府警務局編,警察沿革誌出版委員會譯,《台灣社會運動史.

文化運動》,87~88、91;張深切,《里程碑》,上卷,248。

234 〈秘密出版物「新台灣」ニ關スル件(1926.5.19)〉,收錄於《不逞團關係雜件/台灣人ノ部

(4.3.2.2-2)》。

235 日本無政府主義者岩佐作太郎,曾引羅豁為友人與同志,並云之 1921 年 6 月歸國。以上可見松 尾尊兊,〈コスモ倶楽部小史〉,《京都橘女子大学研究紀要》,第26 號,32。至於 1923 年的記載,

則見於葉博夫,〈羅任一傳〉,《內江文史資料選輯》,第5 輯(1989,四川),135;李銀耕,〈羅任 一在安陽的革命活動〉,《安陽文史資料》,第6 輯(1991,河南),23。

236 葉博夫曾指出羅任一是「社會主義同盟」的盟員,至於是否為「日本社會主義同盟」,則未明言。

236 葉博夫曾指出羅任一是「社會主義同盟」的盟員,至於是否為「日本社會主義同盟」,則未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