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3.一九二零年代台灣社會運動的總趨向:左傾化

但無論是「自由(主義)資產階級」或者「民族資產階級」,這一區分始終在「指涉 部分㈾產階級以及指涉整體㈾產階級」之間擺盪:如果比較的對象是外國資產階級,本地 的資產階級整體可能被籠統通稱為民族資產階級;如果比較的對象是本地某一部分的「反 動」資產階級,則可能縮限民族資產階級的範圍於另一部分的「進步」資產階級。但是,

「進步」與「反動」之間的區別又進一步在「部分或整體㈾產階級已然的實際政治表現以 及未然的預期政治表現」之間擺盪:已然「進步」者,可能保持進步;一旦變為「反動」,

則可能繼續反動;或者乾脆綜合「進步」與「反動」而稱某一部分的資產階級有「兩面性」。

189這一擺盪也導致作為階級分析之基礎的經濟分析(如果有的話)處於猶疑。

以上㆓重擺盪也曾出現於殖民地台灣,蔣渭水最為典型。如果真如蔣渭水在1930 年 所言,在他眼前所將出現的分裂是整個一九二零年代台灣社會運動兩條暗流的總對決,他

做了類比。同時也把無產階級政黨同自由資產階級(或民族資產階級)能否在「民主主義」的統一 戰線下合作進行討論。見:托洛茨基,〈導言〉,收錄於伊羅生著,劉海生譯,《中國革命的悲劇》

(上海:嚮導書局,1947),37~50。本書中譯本實出版於 1950 年的香港。

188 這個概念的使用可見共產國際確立國共合作的決議:〈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關於中國共產黨與國 民黨的關係問題的決議〉,收錄於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譯室編譯,《共產國際有關中國革 命的文獻資料(1919~1928)》,第 1 輯(台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76,

189 德國學者羅梅君有類似的觀察。她指出中共在抗戰期間的階級分析與被分析的階級(主要是資 產階級)的實際作為有關,而這一作為又主要體現於對外關係上。她認為,中共「鑒於國民黨投降 妥協的立場而稱之為落後力量,這樣,共產黨人實際是把外交行為當作確定社會性質的標準了。與 在歐洲通常可見的詞彙應用不同,這裡的『進步』和『倒退』概念主要不是從內政方面定義的範疇。」

羅梅君更總結認為,「毛[澤東]在區別賣辦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時,考慮較多的也是他們的政 治行為而不是諸如與外國資本的聯繫等經濟標準。」以上引文見:羅梅君著、孫立新譯,《政治與 科學之間的歷史編篡――30 和 40 年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歷史學的形成》(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

1997),130

51

理應在1927 年或更早的時候就擺出對立的姿態。而不是在其他人(如連溫卿)展開對決 之時,站到後來他所反對的陣營之中。但是,蔣渭水所體現的二重擺盪,卻又是一個逐漸 縮小振幅並確定自我定位的擺盪。在這個縮小的過程中,蔣渭水選擇了更艱難的道路,一 條愈發左傾的道路。

若與連溫卿鮮明的社會主義色彩相比,蔣渭水的色彩始終曖昧。眾所皆知,在文協左 右分裂時,雖然蔣渭水並未站在連溫卿的左側這邊,卻選擇了中派立場。直到文協右派最 終選擇另外組建民眾黨時,蔣、連二人的政治聯繫才徹底撕裂。就連溫卿的立場而言,晚 年的他,也許仍對蔣渭水有意見(比方蔣渭水個人的「決心」能否促成新台灣聯盟之誕生)。 然而歷史的發展卻將他們倆人推回相近的道路上。1929 年,連溫卿遭到已被台灣共產黨 所掌控的新文協開除,成為孑然一身的社會主義個體戶。1930 年,蔣渭水也同當年的文 協右派分手,民眾黨最終走上連溫卿當年所選擇的左傾路線。

蔣渭水死前數月,曾與陳逢源(1893~1982)等人在《台灣新民報》上發生論戰。陳 逢源是1926 至 1927 年間「中國改造論爭」的右翼代表,左翼主將則是許乃昌。當時的論 爭,預示了文化協會的左右分裂。時過四年,右翼代表依然,左翼主將卻換成了蔣渭水。

論戰的主題之一,就是蔣渭水對待三民主義與馬克思主義的態度。陳逢源(署名南都生)

批評蔣渭水云:190

如果渭水君對於台灣解放運動的指導原理,已認定三民主義完全錯誤,非歸依於 馬列主義不可,這亦是個人自由的志向,我也不必究改其宗了。然而他卻硬說「三 民主義可以發展到馬列主義」這種極不透澈的理論……在來蔣君所信仰的三民主 義假使有八分,而添上馬克斯主義二分,如今蔣君倒反信仰馬克斯主義八分,三 民主義只剩二分了。

陳逢源的批評,無非是將三民主義與馬克思主義加以對立,而得出「八二開」或「二八開」

的分析。關鍵卻在於,如果蔣渭水確實如此調和為之,也必然是其眼中的三民主義與馬克 思主義之間具有共性,從而才有調和的可能。然而這樣的共性是什麼呢?這樣的共性是否 正是蔣渭水一以貫之的信仰呢?

蔣渭水在〈十年後的解放運動-希望與展望-〉中這麼寫道:191

……十年後的展望是越來越進展、深刻、尖銳化,會跳過許多墮落社會運動家的 屍體,走上非㈾本主義的道路吧。

非資本主義,並不意味著歷史的倒退也是一種選項。而是在進步的意義上,超克資本主義。

而此正是社會主義。如果「非資本主義」就是蔣渭水所要追求的對象,誰能說,蔣渭水(乃 至整個台灣社會運動)貫穿整個一九二零年代而逐漸明確的想法,不正是社會主義?

台灣社會運動已進入第三期。無產階級勝利迫在眉睫,凡我青年同志務須極力奮 鬥,舊同志亦應倍加團結,積極援助青年同志,切望為同胞解放而努力,實所至

190 南都生,〈討究蔣渭水君的理論的重大矛盾〉,《台灣新民報》,第 358 號(1931,台北),5。

191 蔣渭水,〈十年後の解放運動-希望と展望-〉,《台灣新民報》,第 322 號,18。譯文引自蔣渭 水著,王曉波編,《蔣渭水全集增訂版》,上冊,198。

52

望。

――蔣渭水遺言,1931 年

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