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從「聲律」到「音節」

第三章 「言文合一」:《文心雕龍》的現代闡釋與韻文學的活化

第三節 「古人之文,以音為主」:劉師培對「文言說」的發展

二 從「聲律」到「音節」

「聲律論」是六朝文論最重要的理論之一,對於其後唐代格律詩的形成有直 接的影響,然而劉師培重視文章中的聲音,卻並非全然指向「聲律」,而是先於聲 律的自然的聲氣,他稱之為「音節」。1917 年劉師培在北大教授「漢魏六朝專家文 研究」,其講義中有「論文章之音節」一節,劉氏例舉《文心雕龍.聲律篇》乃是

「專論文章中之音節」的理論著作,並且首先對「音節」與「聲律」作了明確的 區別:

或謂四聲之說肇自齊梁,故唐以後之四六及律詩乃有聲律可言,至古詩與 漢魏之文則無須講聲律。不知所謂音節‧‧既異四聲,亦非八病。凡古之名家,

自蔡伯喈以至建安七子、陸士衡、任彥昇、傅季友、庾子山諸人之文,誦 之於口無不清濁通流,唇吻調利。即不尚偶韻之記事文莫不如是。79

是否出於自然,區分了「聲律」與「音節」──「聲律」是人工定立的準則,

但「音節」則是不受聲律所拘束的和諧音聲。因此劉師培在建立起「駢文」與「韻 文」的統一性的同時,也將韻文在「聲律」上的要求轉移到對「自然音節」的講 求上面。

77 清.阮元:〈文韻說〉,《揅經室集.續集》,頁 1064。

78 黃侃就曾批評:「至彥和之分文筆,實以押韻腳與否為斷,並無有情采聲韻為文之意。」見《文 心雕龍札記.總術》,頁208。

79 清.劉師培講授,羅常培整理:〈漢魏六朝專家文研究〉,《劉師培中古文學論集》,頁 122。

至於「文之音節」究竟是什麼,又如何求之,劉師培指出「文之音節本由文 氣而生,與調平仄講對仗無關」80。劉氏恰恰使用了章太炎認為是「末務」的「文 氣」的觀點:

大凡文氣盛者,音節自然悲壯,文氣淵懿靜穆者,音節自然和雅:此蓋相 輔相成,不期然而然者。……文之音節本由文氣而生,與調平仄講對仗無 關。有作漢魏文而音節甚佳,亦有作以下之四六文而不能成誦者,要以文 氣疏朗與否為判。81

曹丕在《典論.論文》中首倡「文氣」,指出:「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

不可力強而致。」82曹丕同樣以音樂作比喻,認為文氣就像奏樂「曲度雖均,節奏 同檢,至於引氣不齊,巧拙有素。」83因此「文氣」就不僅僅指外在的可以度量的 音聲律動,更與個人的身體、氣質、呼吸密切相關。因此,在劉師培這裡,詩歌

「音節」便與中國傳統的「文氣觀」聯接在一起,它不僅僅是幾步一節的聲步節 奏,而關係著作者的個人的身心狀態與創作當下的情境。「文氣」的自然發揮,帶 來了「音節」的急徐變化,二者之間在創作活動中,相輔相成,因此文章聲音的 動人與否並非從對仗格律中求之,而必須從個人的身心修養中求之,最後通過文 章自然地表達出來,因而劉師培再三強調「不期然而然」的自然狀態與「音節辭 氣」之間相互發動的作用。

劉師培提出了兩個需注意的方面,首先是「文之音節由疏朗而生,不可砌實」; 其次則強調「文章最忌一篇只用一調而不變化」。後者較好理解,指的是文調前後 錯綜,不相重犯,駢偶之文亦不必句句相對,而要寓於變化。至於「文氣疏朗」

在這裡與「字句堆砌」相對,劉師培認為文之音節生於「空」,一方面不可堆砌辭 藻,另一方面用典則必須「以我為主」,「能使之入化」。他舉董祐誠兄弟的駢文作 為反例,指出他們所使用的典故雖然都出於上古三代之書,但堆砌成篇毫無「潛

80 清.劉師培講授,羅常培整理:〈漢魏六朝專家文研究〉,《劉師培中古文學論集》,頁 123。

81 同上註。劉師培講授,羅常培整理:〈漢魏六朝專家文研究〉,《劉師培中古文學論集》,頁 123。

82 魏.曹丕:〈魏文帝典論論文〉,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卷五十二,頁2270-2272。

83 同上註。

氣內轉」之妙,「非特不成音節,文亦甚晦」84

「潛氣內轉」最早出自繁欽(?-218)〈與魏文帝箋〉,繁欽用以形容一位駕車 小童通過控制自己演唱的歌聲,而使音節諧適動人,富於高低起伏的變化,進而 達到似斷未斷的藝術效果85。晚清譚獻則將其引入詞學批評之中86,而後朱一新又 用於解釋駢文「向背斷續之法」,他指出:

向背之理易顯,斷續之理則微。語語續而不斷,雖悅俗目,終非作家。惟 其藕斷絲連,乃能回腸蕩氣。駢文體格已卑,故其理與填詞相通。潛氣內 轉,上抗下墜,其中自有音節,多讀六朝文則知之。87

「潛氣內轉」在這裡因而指的是六朝駢文所內涵的一股生動的文氣,使得文 章毋須藉助虛字或明確的段落的劃分,就能自然呈現出語意的起承轉折,表面上 看起來似斷非續,實則隱隱相連,因而語句之間呈現藕斷絲連的表達效果。朱一 新在這裡也談到了文章的「音節」,他指出「潛氣內轉」除了實現文義的曲折變化 以外,也同時自然產生文章音節的和諧動聽,所謂「其中自有音節」既表明了「音 節」寓於「文氣」的自然狀態,同時也暗示了駢文寫作在「聲音」與「意義」之 間聯動相生的關係。換言之,內在於文詞中的「氣」乃是貫通「音節」與「文義」

的關鍵所在。

「潛氣內轉」不僅涉及具體的寫作方法與結構,更是「內在的一氣迴旋」,一 種「迴還往復的抒情」88。結合詞學批評來看,「潛氣內轉」的手法主要針對長調 的創作而言,具體而言,即以複雜迂迴的音節結構表現含蓄婉轉的情感流動。陳

84 清.劉師培講授,羅常培整理:〈漢魏六朝專家文研究〉,《劉師培中古文學論集》,頁 124。

85 「時都尉薛訪車子,年始十四,能喉囀引聲,與笳同音。白上呈見,果如其言。即日故共觀試,

乃知天壤之所生,誠有自然之妙物也。潛氣內轉,哀音外激,大不抗越,細不幽散,聲悲舊笳,

曲美常均。及與黃門鼓吹溫胡,迭唱迭和,喉所發音,無不響應,曲折沈浮,尋變入節。」此處 參考奚彤雲的相關研究,見氏著:《中國古代駢文批評史稿》,(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

頁145。

86 清.譚獻:〈《續駢體正宗》敘〉:「夫車子一歌,潛氣內轉,中旗動操,用志不紛。士有蕉萃失 職,婉約言情,單詞不足鳴哀,獨思豈能無儷?登山臨水,秋士將歸,群鶯雜華,春人望遠,發 過人之哀樂,妙天下之語言。」又其評辛棄疾〈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時云:「裂竹之聲,何嘗 不潛氣內轉。」見《譚獻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頁 95。

87 清.朱一新:《無邪堂答問》卷二,(北京:中華書局,2000),頁 91-92。

88 關於「潛氣內轉」與「抒情」的關係特別感謝口試委員曾守仁教授的提示與啟發。

匪石(1884-1959)將「文氣」分為「舒」與「斂」兩類:「勁氣直達,大開大闔,

亡》《五等》諸論亦無不可誦」95。儘管劉師培尊奉阮元的學說,積極為「有韻為 文」提供理論支持,但他在尋溯上古自然音節的過程中,卻隱然打破了駢散之分,

以及各種文體的形式限制,轉身回到「言」與「文」最初相遇的那個「不期其然 而然」的時刻。

而承接著阮元「文言說」的遺緒,「言文合一」無疑是劉師培文論中最重要的 命題之一,然而此一時代,劉師培對「言」、「文」關係的重提與發展,不得不扣 合與回應此時新文學中「言文合一」的呼聲與要求。換言之,這裡的問題是:既 然劉師培認為「文」的正統性來自於「言」,那麼何以此時卻仍然標舉早已不再與 言相合的六朝駢文?他又如何看待此時白話文學所提出的「言文一致」的主張?

劉師培曾如是寫道:

蓋文言合一,則識字者日益多。以通俗之文,推行書報,凡世之稍識字者,

皆可家置一編,以助覺民之用。此誠近今中國之急務也。然古代文詞,豈 宜驟廢?故近日文詞,宜區二派:一修俗語,以啓瀹齊民;一用古文,以 保存國學,庶前賢矩範,賴以僅存。若夫矜誇奇博,取法扶桑,吾未見其 為文也。96

白話文學所要求的「言文合一」顯然與劉師培所強調的「言文合一」有層次上的 差異,前者主張的是語言文字的功能性而強調言與文的統一,後者重視的則將文 學視為國學之一部分,強調中國古典儷文律詩在世界文學中的特殊地位,因而重 視「誦讀」與「文氣」。劉師培在〈論近世文學之變遷〉一文中指出:「夫以語錄 為文可宣之於口而不可筆之於書,以其多方言俚語也,夫以註疏為文可筆之於書 而不可宣之於口,以其無抗墮抑揚也,綜此二派咸不可謂之文。」97換言之,劉氏 心目中的「文」是「語言」與「文字」相互作用的結果,純粹宣之於口的語錄體,

與純粹筆之於書的註疏之文,都不是他心目中「文」的樣態。因此文界革命所主

95 清.劉師培講授,羅常培整理:〈漢魏六朝專家文研究〉,《劉師培中古文學論集》,頁 124。

96 「蓋文言合一,則識字者日益多。以通俗之文,推行書報,凡世之稍識字這,皆可家置一編,

以助覺民之用。此誠近今中國之急務也。然古代文詞,豈宜驟廢?故近日文詞,宜區二派:一修 俗語,以啓瀹齊民;一用古文,以保存國學,庶前賢矩範,賴以僅存。若夫矜誇奇博,取法扶桑,

吾未見其為文也。」〈論文雜記〉,《劉師培中古文學論集》,頁226。

97 清.劉師培:〈論近世文學之變遷〉,《劉師培中古文學論集》,頁 270。

張「言文一致」顯然不是劉師培所能全然接受的。

不過劉師培對於白話文的態度具有兩重性:一方面他認為以進化論為準則,

則中國必經「俗語入文之一級」,同時他也承認言文合一有利於識字覺民,應當推 廣;另一方面他堅持認為古代文詞有保存國學的作用,不應當驟廢。他在《中古 文學史講義》第一課中曾開宗明義說道:「儷文律詩為諸夏所獨有,今與外域文學 競長,惟資斯體。」98站在清末民初的時間點上,劉師培標舉「六朝」所回應的早 已不是乾嘉時代的漢宋、駢散之爭,在各種西方思潮的衝擊下,他重談「六朝駢 文」所試圖回答的是「『中國文學』是什麼」以及「『中國文學』應當何去何從」

則中國必經「俗語入文之一級」,同時他也承認言文合一有利於識字覺民,應當推 廣;另一方面他堅持認為古代文詞有保存國學的作用,不應當驟廢。他在《中古 文學史講義》第一課中曾開宗明義說道:「儷文律詩為諸夏所獨有,今與外域文學 競長,惟資斯體。」98站在清末民初的時間點上,劉師培標舉「六朝」所回應的早 已不是乾嘉時代的漢宋、駢散之爭,在各種西方思潮的衝擊下,他重談「六朝駢 文」所試圖回答的是「『中國文學』是什麼」以及「『中國文學』應當何去何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