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從十二消息到納甲消息

第六章 《易》道形文概說

第五節 錯綜消息形文的演變

三、 從十二消息到納甲消息

所謂卦氣是指卦配上連續性的時令日辰,讓卦逐一具有階段性的象徵。例如

〈震〉〈離〉〈兌〉〈坎〉各值四時的春夏秋冬,使得〈震〉帶有東方的木氣特 徵等等。所謂消息是以卦與卦之間,存在爻遞進漸變的消長現象,它若值時令日

470 蕭漢明,《周易本義導讀》(山東:齊魯書社,2003),頁 29

471 屈萬里,〈先秦漢魏易例述評〉《幼師學誌》1 卷 2 期,1959 年 4 月 30 日),頁 38。

472 屈萬里,〈先秦漢魏易例述評〉《幼師學誌》1 卷 2 期,1959 年 4 月 30 日),頁 37。

473 屈萬里,〈先秦漢魏易例述評〉《幼師學誌》1 卷 2 期,1959 年 4 月 30 日),頁 38。

474 屈萬里,《先秦漢魏易例述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頁 2。

辰就是一種卦氣形態。〈 臨〉卦辭:「至于八月有凶。」〈 復〉卦辭:「反復其 道,七日來復。」王弼說「卦者,時也」,秦簡《日書》也有「直此卦」的記錄,

所以筆者認為卦與時辰之數是離不開的,是以《周易》創作時期,應該存在著以 時令為主軸,例如正月值某卦的形態,讓時令值卦的卦氣形態的思維。

春秋戰國時代有所謂夏曆、殷曆和周曆,這三者最主要的區別在於歲首的不 同,所以又稱「三正」。周曆以通常冬至所在的建子之月(即夏曆的十一月)為歲 首,當令的月地支稱月建。《史記‧歷書》:「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 十一月。」這即是所謂「三正」,根據此說,即周曆的正月為建子月。秦簡《日書》

有「建,除,滿,平,定,執,破,危,成,收,開,閉」之所謂「建除十二值」,

「建」表歲首之月外,其餘十一個字表示與月建關係的情況,其中「破」為與月 建之辰相衝破之關係,即後世所稱的「月破」;若受到日辰相對衝,即後世所稱的

「日衝」。就情勢而言,月破大於日衝,破壞力較強。

從《史記‧天官書第五》有「其對為衝」。《漢書‧天文志第六》說:「八風各 與其衝對。」即可得證占法裡的相衝關係乃起於相對形式,這種思維在周代已經 出現。周曆正月建子,故〈臨〉卦辭「八月有凶」之八月為地支未,是以〈臨〉

卦值丑月,這與後世消息卦形式不謀而合。因為卦值丑辰與未月相對衝為月破情 勢,是以「八月有凶」。同理,按照十二消息卦形式,〈復〉卦值子辰,子辰相對 衝之日為午。因為卦值子辰,至午日剛好是第七日。又日衝力道小於月破,對於 當事者有從靜態轉為動態的情勢,有來而復返之象,是以「七日來復」。

《彖傳》作者有明顯的消息意識,表現在天道及人事兩方面。〈豐〉卦之《彖》:

「日中則昃,月盈則食,天地盈虛,與時消息。」在這裡指出了一日週期的消息,

一月週期的消息,甚至於天地盈虛的大範圍循環變化,這些皆可用消息型態來表 示。〈剝〉卦之《彖》:「君子尚消息盈虛,天行也。」指君子仿傚天體的循環變化,

建立節氣和作息等規律。

《說卦》第一章:「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幽贊於神明而生蓍,參天兩地 而倚數,觀變於陰陽而立卦。」足見卦爻變化都可用個數值呈現。爻變有數,卦 變也有數。神以知來而智以藏往,可以說整套《易》的運作是離不開數的。《周 易》原本即用在筮占,而《易傳》賦予《易》以形上意義。用在筮占則要有明確 的指示,如〈 臨〉卦之八月有凶、〈屯〉卦之十年乃字、〈坤〉卦之東北喪朋之類。

《易傳》則賦予《易》以形上意義,意味著陰陽隨時變化,並無固定的時空,即 王弼所言情偽變化非數所能求之意。

〈復〉卦之《彖》:「剛反。」指陽盡於〈坤〉,至〈復〉卦一陽復起於初。〈臨〉

卦之《彖》:「剛浸而長。」指二陽其勢漸長。〈泰〉卦之《彖》:「內陽而外陰,內

健而外順,內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長,小人道消也。」〈夬〉卦之《彖》:「剛決 柔也。」指五陽在下而一陰居上,共同決定一陰的去向。〈姤〉卦之《彖》:「柔遇 剛也。」指一陰返於初而遇合五陽。〈遯〉卦之《彖》:「浸而長也。」指二陰其勢 漸長,與〈臨〉卦同其義。〈否〉卦之《彖》:「內陰而外陽,內柔而外剛,內小人 而外君子。小人道長,君子道消也。」〈剝〉卦之《彖》:「剝也,柔變剛也。」

由此觀之,〈復〉卦剛返於初而非止於初,乃見其「反復其道,七日來復」,努 力以赴,故「利有攸往」;〈姤〉卦一柔遇五剛,乃見一女周遊於五男之間而亂 男女之節度,故勿用取女。是以王弼說:「夫卦者,時也;爻者,適時之變者也。」

《彖傳》消息非十二個固定人事物象,乃適時之象。《易傳》指示的是未來的趨勢,

而由〈泰〉〈否〉兩卦之《彖》,得知決定這趨勢走向的是人之主體道德意識,而 非由環境做主導。

放馬灘《日書》乙種有十二律三合局形式配卦占,由於有階段性,所以卦氣 是可成立的,而無法得知卦名,以及卦與卦之間是否存在著爻消長漸變的消息形 態。不過由《日書》之前的《彖傳》存在著十二消息卦結構的思維,而且還有「直 此卦」的記載,不難推測戰國末期,《日書》可能存在著配十二律之漸變形態的消 息卦。

孟喜得《易》家候陰陽災變書,焦贛曾問《易》於孟喜,京房於是以為焦贛

《易》即受業於孟喜。其用十二消息辟卦當做君王,以〈復〉到〈乾〉為太陽卦,

〈姤〉到〈坤〉為太陰卦。《彖傳》消息是陽息則陰消,陰息則陽消,君子道長 則小人道消,小人道長則君子道消,滋息與消退是相對而非特定的。京房將十二 消息辟卦分為太陽卦和太陰卦之後,漢代《易》家即分為消卦和息卦兩組。例如

《集解》於〈夬〉卦「〈夬〉,揚于王庭」下引虞翻曰:「陽決陰,息卦也。」〈否〉

卦「〈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大往小來」下引虞翻曰:「陰消〈乾〉。」〈泰〉

卦「小往大來,吉、亨」下引虞翻曰:「陽息〈坤〉,反〈否〉也。」虞翻就將陽 六卦之屬為息卦,陰六卦之屬為消卦,陰卦滋長,使得陽卦消退稱陰消〈乾〉;

陽卦滋長,使得陰卦消退稱陽息〈坤〉。但是《漢書‧眭兩夏侯京翼李傳‧京房》

「然少陰倍力而乘消息」下孟康注曰:「房以消息卦為辟。辟,君也。息卦曰太 陰,消卦曰太陽。」其與虞翻以陽六卦為息卦,陰六卦為消卦者完全相反。更加 可見消與息的相互替代性,它們原本同消與長,只是相對概念而不分陰陽而已。

魏伯陽《參同契》有月體納甲說:「三日出為爽,〈 震 〉庚受西方。八日〈 兌〉

受丁,上弦平如繩。十五〈乾〉體就,盛滿甲東方。蟾蜍與兔魄,日月(炁)雙 明,蟾蜍視卦節,兔者吐生光。七八道已訖,曲折低下降。十六轉受統,〈 巽 〉 辛見平明。〈 艮〉直于丙南,下弦二十三。〈坤〉乙三十日,東北喪其朋。節盡相 禪與,繼體復生龍。壬癸配甲乙,〈乾〉〈坤〉括始終。」依〈震〉、〈兌〉、〈乾〉、

〈巽〉、〈艮〉、〈坤〉六卦,用爻消息漸變的方式呈現出月體消長形態。虞翻改以

太陽移動變化,李道平說:「蓋以六卦寓消息,而以水火為用,即此義也。虞氏 本此以說《易》。」475故虞翻用納甲之法亦為卦氣之屬。

商周時數字卦,其實已演變至成象的「一、六」的符號形式,它是蓍數記錄,

可與符號形式同時並存著。另外,《周易》卦序已有錯綜形式,〈泰〉、〈否〉和〈既 濟〉、〈未濟〉兼具錯綜,〈泰〉、〈否〉卦辭的「往來」,已是內外卦綜卦互相倒反 的明證。〈既濟〉、〈未濟〉同位爻同辭,倒反爻同辭,又是兼具錯綜的明證。《彖 傳》「往來」、「上下」等,也是綜卦形式的描寫,都與筮法相關。然而荀爽以〈乾〉

〈坤〉二五爻升降,來解釋《彖傳》「往來」、「上下」等義,虞翻又易之以「卦變」、

「旁通」,歷經晉代諸《易》家,至南宋朱熹全盤繼承,卻僅只於義訓,非關筮法。

《易傳》談義理雖佔大部份,也是以象數為主要形式。漢代象數顯得繁瑣,

卻不少是繼承《易傳》的衣缽而開枝散葉。例如《周易》卦爻辭已記載卦爻配時 辰、方位,而史籍「相對為衝」的思想很早就存在,不僅在《史記》,戰國秦簡《日 書》也已出現。由此上溯之,筆者懷疑〈臨〉卦「八月有凶」,即是月破體例的描 寫。若說到消息體例,商周時以干支記節氣即是消息形式,《彖傳》已似有十二消 息卦形式,十二消息配十二月辰,也符合卦配時氣的卦氣形式。到戰國秦簡《日 書》,也已出現以卦配當日消息時辰的卦氣,但未登載卦名。《說卦》的「兌,正 秋也」,則是有明確卦名的卦氣說。學者或以為《說卦》第五章有「〈坎〉者,水 也」,遂謂《說卦》已五行化,然第五章又「〈坤〉也者,地也」而非土,其他各 章的水火金木都是在講卦象而非五行化元素。因此,就《易傳》內容而言,五行 尚未介入。《左傳》《國語》時亦然。至漢宣帝時魏相獻《易陰陽》時,五行才與 八卦正式結合。在漢《易》來看,無論是時概念的參數,諸如干支、消息、卦氣 之屬,皆呈現循環道體形式,來代表一個圓概念的太極。無論是位概念的參數,

諸如四正、八宮、五性之屬,皆呈現方形道體形式,來代表一個方概念的太極。

不論圓概念一寒一暑或方概念的一剛一柔,總稱為陰陽者,都是太極對比化的結 果。

總言之,《左傳》說象滋而有數,若心識未介入,呈太極狀態,無物無象也無 數。心識介入之後,事物有了對比,才分陰陽而起道的作用,開始有數,陰 1 陽 2 或陽 1 陰 2。陰陽對比之後,有太陽、少陰、少陽、太陰的四象,及 1、2、3、4 之序數。同理,一週年期,可二分為寒暑二階段節氣,也可分春夏秋冬四階段節 氣,或立夏、夏至等八階段節氣。至十二階段節氣,即可結合十二月和十二律,

於是在形文之外又開始加入聲文參數。

475 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北京:中華書局,1994),頁 17。

《繫辭》說「天一、地二……天九、地十」,很明顯地陰陽對比之象,是與十 進位數結合的。陰陽變化關鍵就是幾,《易》以二分卦象為主,卦象的陰陽變化源 自性情,卦掌握陰陽變化之幾,便知道時位的趨勢,然後由二進位推出十進位之 數。漢末《易》雖然卦象陰陽功能漸失而代之以六親,至魏晉音律功能也被干支 取代,數的功能大過象。到邵雍《皇極經世》的千萬億兆全是數法的形式,然而 數的十進位,到最後也可以換算成二進位數值,而回到意識裡視覺明暗、觸覺寒 暑和聽覺陰陽等二分之象。

《繫辭》說「天一、地二……天九、地十」,很明顯地陰陽對比之象,是與十 進位數結合的。陰陽變化關鍵就是幾,《易》以二分卦象為主,卦象的陰陽變化源 自性情,卦掌握陰陽變化之幾,便知道時位的趨勢,然後由二進位推出十進位之 數。漢末《易》雖然卦象陰陽功能漸失而代之以六親,至魏晉音律功能也被干支 取代,數的功能大過象。到邵雍《皇極經世》的千萬億兆全是數法的形式,然而 數的十進位,到最後也可以換算成二進位數值,而回到意識裡視覺明暗、觸覺寒 暑和聽覺陰陽等二分之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