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有機身體

5.3 身體內外的對比及互文

複合了「健康身體」論述的美體工業,在當代消費中愈見大宗。除了飲食產業外,

更為人所熟知(且直接聯想)的當屬健身俱樂部這類變相的塑身機構。同樣基於對自 我身體的不滿意與失控焦慮,兩者主要差異在於,健身俱樂部所訴求的「理想身體」

以外型塑造(body-shaping)為主,有機飲食則以內部淨化為要。另外一個差異,也顯 現在後者比前者更為「推己及人」地加諸於家人,特別是子女身上,而非僅止於自身。

由此,我們同時在外部環境以及內在環境之間,看到「永續思惟」的貫穿,對身 體的投資某方面牽涉著生命的傳承。這樣的論點,也深化了我們對於「美體」的認知。

美不僅止於視覺可及之處,更是一種關乎生命存續的正面價值。或許以「美德」來稱 呼更為適切。在此,我們似乎可以重新審視健康與環保之間的異同。身體作為小我生 命的私環境,相較於廣納生態系統的大環境,兩造之間不同層面的關懷有優劣之別 嗎?或者,有道德上的正負評價嗎?或者,那(身體的)「一線之隔」當真存在?若 是存在,身體之為界線又代表了什麼?

對於身體的實存意義及象徵意義,Douglas 早有清楚的討論。身體的邊界可以說 明任何受威脅、不安與危險的邊界。身體是一種複雜的結構,它的種種功能與不同功 能之間的關係提供了外在社會結構的象徵來源。身體完全展現了社會的象徵投射,人 們對身體的規範往往複製了社會結構的價值,不論是值得肯定的力量,或是相反的需 要被排除的危機。正因如此,才會在那麼多部落(以至於當代社會當中),都看得到 種種與排泄物、乳汁、唾液相關的儀式(Douglas,1966:115-116)。

理想的人體往往被設想為完形、光滑的曲線,贅肉和脂肪都是多餘的形體,唯有 精瘦而貼近骨頭的結構,才是滴水不漏、最貼合自我的形象。「邊界」經常被想像為 整體結構的弱點所在,而人類身體上的孔道就象徵了這些特殊的弱點,作為「殘餘物」

(排泄)或「逸樂之惡」(口腹之欲或性欲)進出的路徑,而成為個人焦慮的發生位 址。然而 Douglas 藉由重審前現代文化當中對身體廢棄物的象徵意涵,釐清身體邊緣 並非一味地是弱點所在,而經常是兼具危險與力量的象徵,至於這危險與力量的運

作,才是我們應該進一步探問的重點。筆者以為,正如前一節所討論的,展現在身體 的去控制感與再控制感之間,即危險論述的操作以及規範的行使。

具體而言,有機飲食經常採用的「體內環保」74行銷語言,替我們明白勾勒了身 體的內∕外、及跨界意象。當中至少蘊含著三個層次的聯想;首先,人體作為某種藏 污納垢,而有待清洗、淨化、排毒的容器;其次,人的外貌、體型、和膚質會受到體 內元素乾淨與否的影響;最後,個人的衛生飲食習慣將有助於生態保育的落實,這樣 的環境也將讓人們生活更美好。人體之為尚待淨化的不潔,清楚地標示了體內與外 觀、以及外在環境之間跨界影響的可能。另一方面,明白地回應了Douglas所指陳的,

身體乃社會結構的象徵來源,同時亦是文化價值運作的重要場域,我們應該如何照護 自我的身體,使之呈現一種對外的「善意」回應,都受到社會論述的規訓。

回歸到我們對於「美德」的提問:如何定義身體的美麗∕潔淨?這個問題可以這 麼想:「美德」或者「安全」,其實是與所謂的「醜惡」或「風險」相互定義、交相運 作的,前者是控制的鞏固,後者是失控的威脅。在部落社會中,人們以「污染」來安 頓不確定的道德議題;在當代社會,禁忌轉而成為要求人們自制且理智地規避風險,

因為風險(污染)可能禍及整個社群(生理層面以及象徵價值層面)。「健康論述」正 是作用於個體身上的「風險論述」。

在這一套訴求純淨的飲食論述裡,「毒素」即為「風險」的象徵,「排毒」則是對 風險防禦的重要環節,

生機療法有個很重要的一環,就是你要會排毒,要懂得用各種方法去把身上 的廢物排掉,這樣你才有享受口欲的機會,你會排你才有機會,才有一點點 機會吃到不好的,你知道嗎。會享受口欲可能吃一些大餐,你要每天享受大 餐、你不會排你沒有那種口福,全部都積在身上你早晚出問題,所以生機飲 食很重要一環你要會排毒。所以大腸水療、斷食、排膽結石、淋巴排毒……

都是排毒的方法,讓人的廢物減到最低,……我跟你講,你不可能吃到百分 之百,如果可以吃到百分之百,你不用排毒你懂嗎,人就很乾淨。現在不可 能,我也不可能、你也不可能,大家都不可能,所以我比你懂得排毒的方法 而已,那我可以保持得比你好一點,不會胖、氣色可能還不錯,可能我還可 以每天這樣工作、沒有休息、一整年,都還可以維持在差不多的狀態,那廢 物沒有囤積、營養又夠均衡,這樣就 ok 了(王先生,訪談稿 040110:16)。

74 諸如「要追求更健康的身體狀況,就該注入更多的生命力,將死的、有毒的成分全趕出體外」「一般 人想到環保就是還給人類一個乾淨的地球,但是,環保更切身的意義,可能應該是還給人類一個乾淨健 康的身體」「以一切回歸自然的理念來達到完全健康的境界,這樣的自然理念除了有益健康外,也同時 投予對於地球這個大環境最多的關懷」。這些都是體內環保的常見說辭。

體內環保經常結合著生化科技、營養學、預防醫學等相關論述,藉助科學對風險 進行精算,還諸於個體則是期待人們展現對風險的認知而予以嚴謹地規避。身體邊界 上的孔口可以開放,但必須是有節制性、選擇性的引入與放行,諸如飲食的習慣和穢 物的排出,舉凡食療、大腸水療、健身、抽脂,都只是不同層面的淨化。然而毒素(或 可替代為任何排泄物或脂肪)亦為身體的一部分,排毒之於毒素其實正彰顯了論述的 介入。在這當中,我們會反覆地面對「失控」與「控制」的操作,亦可稱之為論述加 諸於身體的反覆操作與驗證,「為了享受口欲」於是要「懂得排毒」,而「排毒」的效 應經常以出疹子、瀉肚子這一向被視為「失控」的徵狀體現,如今被解讀為「去控制 性的控制」,是壓抑之下的「得體」解放,也因此是可被接受的。換言之,風險與安 全之間的界定,其實往往在於失控(不安)與控制(確定性)之間。如 Douglas 強調,

任何關於邊界的出入物,它所指涉的是危機或是有力∕有利,都很大程度反應了特定 的社會文化價值評斷。

如果我們將身體出入口的儀式保護視為社會出與入的象徵,烹飪食物的潔淨就變 得很重要。誠如有機論述當中對於食物的吸納與排他,它們可以是培力的、卻也可能 是污染的。Douglas 主張,「食物不必然是污染的,除非社會體系的外部疆界處於侵犯 壓力之下」(1966:128)。人們之所以重新以嚴苛的眼光審視食材,一大原因不外乎 是「食物變毒物」的環境壓迫使然,

即便是飲食,也不能倖免於毒。水源減少,不敷使用,已是迫在眉睫的難題,

就連水質污染也不再是貧窮國家的專利。去年夏天,英國環境保護署發現,

已被濫用的抗抑鬱藥物「百憂解」(Prozac),由於份量過多無法被人體吸收,

殘餘成分由排泄物進入地下水,可能污染了河道和食水系統;甚至在幾年 前,德國水質研究發現,飲食用水中竟可化驗出三十六種藥物成分,不只是 百憂解,還有抗生素、維他命、阿斯匹靈以及治療癌症、心血管、降低膽固 醇等藥物。

百川歸於海,這些污染進入河湖海洋,經由食物鏈層層吸收,積聚在頂 層的獵食者──如蘇眉和鯊魚的肉中、體內,最後(也可能本上滾利,加倍 奉還)回到人類身上(蔡珠兒,2005:39)。

即便曾經是治病用的藥物,在失控的狀況下進入了食物,也搖身一變,成了令人 自危的毒物。在前引文字裡,我們發現身體已經不單是作為社會象徵來源而存在,同 時需得正視它之為外部環境的延伸,個體風險與生態風險之間不只是存在著比喻的對 應,彼此有著社會結構以及生態結構的連續性。下文將針對此加以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