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 論

1.3 研究問題

從受訪者個人的有機消費經驗出發,為的是看到消費者如何在這個充斥著論述形 構的場域中,行使其自我技藝20,也就是針對自己的身體以及存有方式,以自身的手 段或援引外在的協助,發動某些操作來自我改造,以達致所想望的狀態。飲食方式的 改變,這看似極其個人的自決性行為,卻往往歷經一段身體想像的運轉,中間涉及了 科學醫學度量與主體感知的折衝。有機論述並非單方面加諸於個人,主體乃是由意 識、身體、甚至欲望共同組成,最終為的是讓自我的生活更加順暢;而個人對自我身 體以及習性的自在感,總是在與社會期待的相互收編∕挪用之間動態地養成。

在社會層次本研究希望勾勒出,有機飲食在台灣的逐漸被接受,背後根源於什麼 樣的文化價值與意識形態,並釐清是什麼樣的社會結構造就了這新興飲食習慣。消費

20 此處援引自Foucault晚期提出「自我技藝」(technologies of the self)的概念。Foucault以「自我技藝」

與「權力技藝」的運作相對話,成就了「(自我)治理」(governmentality)機制;可以將之解釋為,面 對支配及權力的技藝,自我如何與他人互動、個人如何運作自我支配、這樣的運作又如何作用於自身的 生命歷程(Foucault,1988;參考王志弘的譯文)。當中涵攝了對自我的(相較於對身外之物的)關照、

自我修養(包括了養生法),以及主體馴化的過程。「人」要成為自己的行為或欲望的「主體」,牽涉到 個人與自我的關係,在這當中,反思的距離是必要的,或者可以稱之為某種自我客體化的歷程,然後才 是試圖控制、改變自己,以符合某種社會道德的(也成為自己對自我的)期待。筆者在此採用這樣的概 念,來解讀消費者採行有機飲食法,所經歷的社會價值與主體認知的折衝歷程。

者在自我說服之餘,面對周遭親友的詢問,尚需反覆進行論述的再確認,以及某些經 常是以訛傳訛的佐證,許多人際網絡的口耳相傳就是這樣發生的。對此,筆者嘗試從 不同的角度,理解有機飲食消費文化背後所牽扯的社會關係,換言之,面對先前的慣 行價值,有機論述如何將自我問題意識化?筆者的立場並非視有機為改革的必然歸 屬,僅是希望以此作為揭示現實矛盾與衝突的路徑。

承此,我們首先要看到環境的永續及個人的健康之為有機飲食圈內的兩股力量。

這兩者分別彰顯了生物對於大我以及小我生命存續的關注,卻隱然的似乎形成緊張。

近年來,環境風險成為學者與大眾關注的議題,有機食品標榜的天然種植與養育,提 醒人們反省現代文明對環境的危害,強調回歸自然、與自然和諧共處,愛地球先於愛 自己。有機潮流某種程度上具現了社會風險與個人規訓之間的相互滲透;基於此,飲 食方式的選擇並非侷限於一己之私,它要求的是藉由自我節制以減少對地球環境的迫 害,降低人類永續生存的風險。

相對於訴諸自然的環保論調,個人的健康仍是不少人選擇有機飲食的決定性因 素。因為低負擔、低加工的原則,人們對有機食品投射了「不美味」的想像,猶如在 享樂意識大行其道的當代社會裡選擇苦行。縱使美國農業貿易季刊報導指出,全美國 數百位美食主廚認同有機食品風味較一般食品為佳21,然而,一般人的口味不免受制 於傳統烹調方式,基於美味出發而選擇使用有機食品的案例仍屬少數。為了貫徹這一 整套從生產、購買、到使用的過程,不免需要一些「加持」。因此,部份生機飲食使 用群體乃是和帶有宗教性質的團體相併而生,有些則十分仰賴科學醫學的見證。這種 帶有制欲性的生活風格,究竟是為了自己的健康尋求論述與群體的支持?它與追求修 復社會與自然和諧的理念能否並存相長?

有機飲食的背後蘊含著複雜的身體想像以及教化體系,本身也是資本主義商品邏 輯推陳出新的產物,各種論述往往和消費主義併生,共構整套文化意識形態。消費是 生活風格的選擇與實踐,因緣於不同的訴求而從事的有機消費,當中的差異是值得審 視的,因為差異即是衝突矛盾之所在,從中我們或可窺見商品行銷手法的細微縝密,

亦或得以尋見楚門最終推開的那一扇門22,走出媒介社會的巨大帷幕。筆者以為,有 機銷售組織作為消費發生的場景,體現著有機理念的不同詮釋,並因為各種組織所採 行的運作形式,而造就了各異的人際網絡及信任機制。

21 引自「有機農業全球資訊網」,網址:http://organic.niu.edu.tw/01-introduction/index.htm。

22 在Peter Weir(1998)執導的電影《楚門的世界》(The Truman Show)中,楚門從小就被買下來成為 活生生的現實劇主角,生活在巨大的佈景當中而不自知;然而楚門還是在他不規律的規律生活中發現了 破綻,他終於找到了佈景的盡頭,推開那扇讓他「下戲」的門。筆者以此比喻「虛假」意識幾乎構築了 當代人生活的全方面,而出口究竟存不存在呢?

有機食品有著高於一般農畜產品的價格,挾帶著環境正義的背書,及律己以嚴的 態度,致使它的消費群似乎呈現出某種「曲高和寡」的形象。帶著批判意識來看,這 種高級消費行為,是否因為依附著種種「類道德論述」,而強化了自身的正當性?在 這個知識建構及風險傳達的機制中,文化資本與經濟資本如何交相運作?更進一步,

筆者將帶出環境資本及身體資本的考量,尋求有機消費的另類意涵。

整體而言,本文嘗試針對現代性當中的主體作探問:啟蒙運動以來,自然與文明 一度被視為對立的兩面。如今,有機食品挾帶著回歸自然的主張,究竟是走在時代尖 端者的反身性思維,或是邊緣者對現代化的不適應徵狀?在利益考量大行其道的資本 主義社會中,有機理念中所蘊含的環境意識及消費者自覺,是否能夠發展為具有變革 潛質的力量?能否跳脫文化工業的再製機制,實踐社會轉化的想望?抑或只是淪為個 人成就自我理想生活∕身體的配套商品?

為了回答以上的問題,後文將先討論有機這股新潮流,在台灣的社會脈絡中如何 浮現。有機飲食作為消費文化中的商業行為,可粗略地分為生產、消費、以及交換三 個層面來看。在生產面,它涉及了官方農業政策以及產業趨勢的流變;在消費面,它 反應了環保意識以及消費者自覺的抬頭;而在兩造之間,交換之所以能夠成立,則需 仰賴相關知識論述的形構及傳遞,以及制度條件的奠定。有機產業位於農業、商業、

以及文化工業的交疊,居中不同角色的關心,自是各異其趣,其交換的平台十分仰賴 論述中的環境正義及社會公益號召。換言之,必須避開營利色彩,也就是如楊婷婷論 文所點出的,非商業意涵的重要性。然而,不能否認的,有機消費主要仍然有商業行 為的中介,政府的推廣也始終著力於經濟考量的勸說,以經濟價值評估環境價值,而 不是對於利潤邏輯的全盤翻轉。這種存在於論述與實踐之間,生態主義與資本主義之 間的矛盾點,在有機飲食當中清楚具現。接續的幾章便嘗試循著本研究的三個具體案 例來理解、釐清這個矛盾。

牽動有機飲食的大論述,還是得藉由「組織」作為中介單位,方能落實於個人乃 至於群體,並謀求向社會推展的動能。第三章首先從三處有機銷售點的組織邏輯談 起。三者的組織形式和理念依據各有不同──帶有社會主義色彩的合作社制度、複合 了宗教訴求的結緣信念,以及坦言商業經營的連鎖擴張模式。有機論述透過這些形 式,引導出消費者不同形態的參與及認同樣貌。消費行為還諸於社會脈絡,習癖的共 享成為集體意識的現代基因,我們看到的是新興的動員可能。另一方面,難以置外於 市場脈絡的有機消費形式,仍然處處制肘著反身性論述的施展。接下來的兩個章節,

重點便分別放在反身性論述如何挾帶於有機理念當中;以及以「身體」23作為運作(消 費及理念的最基本的)場址,探討論述實踐的侷限及賦權(empower)可能。

23 既是body,也是social body。作為最基本的local space,practical space。

如果說組織是硬體,那麼理念應當是可以活用、共享的軟件。組織之為實踐的單 位,經常還是得返回理念的層次,據以規劃長久的進展。第四章聚焦於三個銷售場域 的論述形構。環保、護生、健康乍看屬於三個不同層次的思維,所投注以關懷的單位 亦不盡相同,同在推展有機的路上,彼此時而相互援引,時而形成分歧。綜觀之,三 者的分歧點正突顯了它們各自與資本市場邏輯的相互定位,也間接地有助於研究者釐 清生態中心主義、生態社會主義、綠色資本主義之間的相對立場。

第五章回溯消費者的身體場域,重新審視有機論述如何作用於身體,以期更清晰

(也更曖昧)地看見存在於大我∕小我、外部環境∕內部身體之間的緊張。這個身體 的聚焦也呼應了非主流生態運動者對於全稱性生態主義的批判,亦即相較於「全球性」

的生態問題,「在地性」的生存危機是更切身而急迫的。身體作為最貼身的社會場址,

在有機論述當中如何被脈絡化?我們發現,身體並非以生態存續的環節被納入論述,

在有機論述當中如何被脈絡化?我們發現,身體並非以生態存續的環節被納入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