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

第一節、 研究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167

第五章、結論

第一節、研究結果

台灣另類/獨立媒體的發展總是隨著政經背景變動而有所消長、展現不同的 運作模式及實踐特質,像是戒嚴時期黨外雜誌、地下電台等異議性媒體的實踐,

便以傳遞政治異議理念、推動民主轉型為主要目的,爾後隨著政治解嚴、政黨輪 替,這些異議性另類媒體因民主化等階段性目標已達成而逐漸消融。近幾年,主 流媒體受商業化、集團化影響,在新聞專業表現上漸露疲態,屢屢可見商業邏輯 凌駕於新聞專業邏輯的弊端,主流媒體在新聞專業表現上的頹勢,為台灣另類/

獨立媒體提供發展的空間。管中祥(2015)便提到有越來越多的另類/獨立媒體 打破既有「非正式」、「非專業」的框架,以正式的組織結構深化新聞專業表現。

另一方面,數位傳播科技的發展也為另類/獨立媒體創造發展的契機,隨著網際 網路及社群媒體的普及,每個人都可以擁有自己的傳播管道,也使得以往大眾對 於「什麼是新聞?」的認知有所動搖,人們不再只是單單接收來自主流媒體的訊 息,同時也會運用數位科技建立其他接收新聞資訊的管道,另類/獨立媒體便是 其中一個選項,而數位科技傳播成本較為低廉的特質,更是降低了另類/獨立媒 體進入媒體市場的門檻。

Downing(2001)提到另類/獨立媒體必然會受到新聞工作者個人經驗、從 業經歷與所處情境所影響而改變實踐樣貌,若僅用既有的理論定義來檢視各地另 類/獨立媒體,將會錯失潛藏在「獨立」與「另類」之名下,獨特且多樣的新聞 實踐面貌。過往台灣有關另類、獨立媒體的實證研究,多就媒體的組織結構、經 營模式、內容產製特質、內容所發揮的基進性效果等特質進行探究(管中祥,2015;

陳順孝,2014;張傳佳,2013;管中祥,2009),從田野資料找出台灣另類/獨 立媒體的共通特質,藉由描繪群像建立台灣另類/獨立媒體的基本輪廓。然而,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168

目前仍缺乏研究探勘另類/獨立媒體在實際工作場域中所展現的異質性,且也未 有研究關照另類/獨立媒體不斷變動的實踐樣貌。

有鑑於西方研究有關另類/獨立媒體定義框架,無法如實映照植基於本地脈 絡、個別實踐樣貌殊異的台灣另類/獨立媒體如何「做新聞」,且過往台灣的研 究者多關照台灣另類/獨立媒體新聞實踐的群像,未能深入發掘台灣另類/獨立 媒體在新聞實踐過程中所展現的異質與變動,本研究因而決定藉著深入另類/獨 立媒體的工作場域,發掘媒體在因緣際會下所生成的獨特新聞實踐面貌。比起試 圖找出以變為常的另類/獨立媒體如何「存有(being)」,本研究認為採行動態視 角觀看另類/獨立媒體如何「生成(becoming)」更能反映其以變為常的本質,

因此研究者採用「與變共處」的塊莖思維做為研究取徑。使用塊莖思維來看待另 類媒體,有助於研究者凸顯另類/獨立媒體流動與不斷變動的特性,這些「變」

有可能是另類/獨立媒體自身的演化、與域外物的連結;也有可能是另類/獨立 媒體組織的分裂與重生。

台灣另類/獨立媒體皆有各自獨特的生成地圖與新聞實踐面貌,因時間限制,

本研究無法窮盡所有的另類/獨立媒體,研究者考慮到成立時間、組織結構等因 素,選擇以《上下游新聞市集》新聞部門做為研究案例,藉由深度訪談七名先後 任職於上下游新聞的工作者,以及觀察其臉書虛擬編輯台運作,探勘上下游新聞 的新聞實踐面貌與生成。以下總結研究發現:

(一) 組織編制與角色定位的變動缺乏成員共識,造成內部衝突日增

成立已屆六年的上下游新聞,其間成員變動頻繁,從 2011 年創立之初的兩 名專職成員、到 2017 年的五名專職成員,組織規模即便加上特約記者,最多也 不超過 10 人。由於組織規模小、科層較主流媒體鬆散,上下游新聞內部角色起 先並沒有明確的分工,就如同其他小規模的媒體,成員經常得身兼數職。2013 年 過後,隨著臉書的興起、讀者閱讀習慣改變等媒體環境變動,加上上下游新聞所 關注的食農議題隨著社會食安事件層出不窮、逐漸成為社會熱門關注議題,讓上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169

下游新聞開始調整組織編制。上下游新聞主編馮小非有感於組織為了因應外部讀 者對於多媒材報導的需求而增加投入報導的資源時,內部需要一股力量整合人力、

多媒體後製等資源,才能讓資源發揮最大效益,因而嘗試由主編主導團隊運作,

期望以團隊化的工作形態因應外在世界的變動。

例如,在社群時代,閱聽人多在臉書上自行組織接收資訊的管道,臉書因而 成為新聞媒體極為重要的露出平台,尤其新創的另類/獨立媒體缺乏資源、無法 投擲大量廣告以吸引閱聽人目光,臉書的開放性因而成了另類/獨立媒體爭取點 閱率的助力。上下游新聞便曾聘用具主流媒體臉書粉絲專頁操作經驗的專職主編,

協助上下游爭取臉書曝光度與觸及率。另一方面,在社群時代的自媒體趨勢裡,

人人都可以自行建立對外傳播的管道,讀者對於什麼是媒體、什麼是新聞的認知 因而有所轉變,馮小非提到:「每一天都有人一直在拋出各式各樣跟新聞有關的 而且含金量可能很高的訊息,他都還不用經過新聞寫作,他(po)出來就直接是 一條新聞了。(馮小非,2017 年 05 月 07 日)」自媒體的出現讓新聞媒體不再是 閱聽眾獲取新聞資訊的唯一管道,對此,馮小非認為上下游新聞在選題上得更為 注重議題和讀者之間的連結,也需調整原先近似於獨立記者個人的產製模式,以 團隊資源整合發展出能夠吸引讀者的敘事方式,藉由如此從讀者角度出發的選題 與呈現形式取得讀者青睞:「記者就是要寫出很精彩的東西,不是因為我是一個 很有理念的記者,我就可以不用寫精彩的東西……你做為一個媒體老是寫不好看 的東西,這樣對嗎?(馮小非,2017 年 08 月 09 日)」

從馮小非的立場來看,平等且鬆散的內部相處模式,固然有利於記者享有較 大的新聞自主空間,然而對於不斷面對外界挑戰、生存空間時時受到社群等外部 情境壓迫的另類/獨立媒體而言,需要一股整合性的力量帶領團隊積極回應讀者 所需與內外變動。產製模式的調整,同時也牽動著記者和主編互動關係的轉變,

成立之初上下游新聞記者和主編經歷類似、雙方互動較為平等,爾後隨著組織規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170

模擴充、年輕記者加入,主編和記者的互動因資歷差異以及組織工作模式變動而 有著上對下的指導意味。

再者,主編馮小非既是共同創辦人、經營者、產品部主管,多數時間還同時 擔任新聞部主編,角色的多重讓馮小非在上下游新聞內部的角色定位會隨著當下 情境而有所變動。由於內部未能明確規範各角色定位、成員彼此對於各角色的職 權範圍也缺乏共識,2013 年過後主編以「整合」之名對記者新聞產製的種種介 入,有時會被記者認定是對新聞自主的壓迫;另一方面,記者和主編也未能就標 題寫作、新聞類型等產製模式的調整取得共識。成員之間溝通不良、角色定位與 互動方式不明確的結果,引發多起內部衝突,最後也使得成員離開上下游新聞。

共識在上下游新聞內部之所以重要,原因在於記者加入上下游新聞之際,對 於上下游新聞會存有某些有別於主流媒體產製形態的想像:「我的設想是我在上 下游裡面,獨立媒體或許有更多能夠討論的空間。(受訪者 A 訪談資料)」成員期 待上下游新聞的內部互動能夠在彼此都有共識的前提下進行新聞決策。

2016 年,汪文豪等舊成員先後離職、上下游新聞工作團隊大換血之際,主編 馮小非有鑑於過去種種內部衝突經驗,重新調整自己和記者的互動方式,並和新 成員一同推動共同守門模式,讓強調成員協作的共同守門制與主編單獨守門制並 行,藉此一方面尊重記者基於採訪經驗及先備知識的判斷、一方面回應編輯基於 自己對讀者的觀察所提出的修改建議。共同守門模式也可說是上下游新聞認為整 合各式資源有其必要的前提下,成員與主編進行協商的一種方式。

共同守門模式之所以得以運作,仰賴上下游新聞長久以來使用臉書虛擬編輯 台做為內部溝通管道的互動方式,此虛擬編輯台取代實體編輯台發揮工作分配、

交稿、改稿、回報題目線索等新聞室功能。共同審稿模式便是藉著虛擬編輯台邀 集所有成員參與特定稿件的審核,主編和記者也會直接在此討論標題或臉書貼文 引言的下法是否妥當。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171

(二) 讀者體驗為王 vs.內容為王

上下游新聞的主編馮小非極為重視讀者對於上下游新聞報導的反應,對她而 言,報導能否有助於上下游新聞的讀者回應日常生活所需,是報導重要的價值衡 量標準。如同前章第一節第一小節所提,上下游新聞原先的報導類型以日常主文 與深度專題為主,2013 年隨著食安事件頻繁發生,馮小非認為讀者對食安事件 最新發展進度的需求日增;對農民等生產者而言即時得知政策法規最新修訂進度

上下游新聞的主編馮小非極為重視讀者對於上下游新聞報導的反應,對她而 言,報導能否有助於上下游新聞的讀者回應日常生活所需,是報導重要的價值衡 量標準。如同前章第一節第一小節所提,上下游新聞原先的報導類型以日常主文 與深度專題為主,2013 年隨著食安事件頻繁發生,馮小非認為讀者對食安事件 最新發展進度的需求日增;對農民等生產者而言即時得知政策法規最新修訂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