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農業生產值、農家與農業人口

(一) 農業生產總值、農業人口與耕地之分配

1. 農業生產值、農家與農業人口

工業佔 16.8%,1910-1919 年間,台灣現代化經濟建設基礎奠立,經濟快速成長,

總體生產值跟著大幅度提升,1919 年(大正)總產值為 411,923,000 元,為 1902 年 總生產值之 5.74 倍,農業產值仍佔 61.3%,此期工業開始萌芽興起,但工業生產 以農產品加工為主。1929 年(昭和 4)總產值為 615,375,000 元,農業佔 49.1%、工 業 42.8%,工業發展已奠立良好基礎。到 1939 年(昭和 14),總生產值更擴大一倍,

達 1,242,875,000 元,農業佔 44.5%、工業為 45.9%。農業產值所佔總產值比雖逐 年下降,但其農業生產並未衰退,還持續增加成長,農業例年產值為:由 190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農業人口仍維持六成以上,1931 年總人口增加為 480 萬人、農業人口也增加到 258 萬人、仍佔 53.78%,直到 1940 年台總人口數突破 600 萬人,農業人口則增 加到 298 萬人,農業總人口數並未減少。自 1930 年日人改以「工業台灣」作為 南進基地,工商業興起,年輕人轉往都市發展,工商業人口增加速度開始超過農 業,到 1939 年台灣農業人口佔總人口數之 50.46%。職業別結構雖有改變,農民 並未減少,還是逐年增加,1902 到 1940 年這 38 年間,共增加 108 萬農人。農村 呈現農業勞動人口過剩狀況。

表 5-1-2 日治時期(1902~1940)台灣人口數與農業人口數及比率 人口數、比率

年代

總人口數(人) 農業人口數(人) 農業人口佔總 人口比(%)

備註

1902(明治 35) 3,004,751 1,896,931 63.13 1907(明治 40) 3,188,637 2,030,227 63.67 1917(大正 6) 3,596,109 2,279,541 63.39 1919(大正 8) 3,714,899 2,297,035 61.83 1922(大正 11) 3,904,692 2,222,302 56.91 1929(昭和 4) 4,548,750 2,489,247 54.72 1931(昭和 6) 4,803,976 2,583,359 53.78 1939(昭和 14) 5,895,814 2,974,781 50.46 1940(昭和 15) 6,077,000 2,984,258 49.1

資料來源:台灣總督府殖產局,《台灣 の農業-昭和 16 年版》,(台北:台灣農會,1941),頁 22~23;

《台灣經濟年報刊行會-昭和 16 年版》(台北:國際日本協會,1941),頁 4、11;臺灣 省行政長官公署統計室編製,《台灣省五十一年來統計提要》。頁 513;台灣總督府官 房調查課《台灣總督府第二十六統計書》(台北,該課,大正 13),頁 279。筆者綜合 整理。

註:1904 年-1911 年間台灣人口調查每 3 年調查一次。

在農家戶數與台灣總戶數上亦與農業人口之變化相同,下表(表 5-1-3)727

727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臺灣の農業-昭和 16 年版》(台北:台灣農會,昭和 16 年版),頁 20-21。

農業人口 1902 年(明治 35 年)之總戶數 546,884 戶、農家戶數 340,253 戶,農家戶數佔總戶 數 62.22%,爾後總戶口數與農家戶數皆呈逐年增加現象,1917 年佔 61.20%,1922 年工商業萌芽興起,農戶所佔比開始下降,直到 1931 年才低於 50%,改變主因 在殖民統治經濟政策由初期之「農業台灣、工業日本」轉型到「工業台灣、南進 基地」的東南亞發展策略,將台灣納入日本經濟圈內,工商業發展吸引都市周邊 年青成員轉入工商業,此情形持續擴大。但工商業發展以台北地區為主,中南部 仍以農業為主。此可依 1939 年之調查分析得知。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表 5-1-3 日治時期(1902~1939)台灣人口總戶數與農家戶數 總戶數、農戶數

年代

總戶數(戶) 農家戶數(戶) 比率(%) 備註

1902(明治 35) 546,884 340,253 62.22 1907(明治 40) 619,994 366,343 59.09 1917(大正 6) 678,511 415,216 61.20 1922(大正 11) 724,811 375,227 53.16 1931(昭和 6) 852,371 414,860 48.67 1939(昭和 14) 1,007,624 428,492 42.52

資料來源:台灣總督府殖產局《台灣の農業》(台北:台灣農會,1941),頁 20-21;臺灣省行政 長官公署統計室編製,《台灣省五十一年來統計提要》(1894-1945)。頁;《台灣省總督府第 45 統 計書》(台北:台灣省總督府總務局,昭和 18),頁 18、183。筆者綜合整理。

茲就工業化已趨成熟之 1939 年(昭和 14)為例,就農戶分配調查表((表 5-1-4)728說 明之:台北州總戶數 221,734 戶、農家戶數 49,076 戶、農家所占百分比為 12.12

%為最低,其原因是台北為政治經濟中心,以公教、商業住戶為主,新竹州則維 持在 41.52%。農戶數以台南洲 129,710 戶最多,為 52.11%外,西部各州農戶數 均低於該州總戶數之一半,但高於全島平均數 42.52%。農業生產以中南部為主,

北部地區則轉型工商業。東部地區農戶數中包括日本移民村住戶從事稻米、甘蔗 等農業生產者。

表 5-1-4 1939 年(昭和 14)台灣各州廳農家戶與總戶數之比

總戶數與農家戶數 州廳別

總戶數(戶) 農家戶數(戶) 百分比 備註 全島 1,007,624 428,492 42.52

台北州 221,734 49,076 12.12 新竹州 124,456 51,678 41.52 台中州 209,426 101,851 48.63 台南州 248,453 129,710 52.11 高雄州 250,741 70,459 46.74 台東廳 14,767 7,455 50.48 花蓮港廳 26,450 9,839 37.20 澎湖廳 11,597 8,424 72.64

資料來源:《台灣總督府統計書,第 43 期》(台北:台灣總督府企劃部,1941),頁 217;台灣總 督府殖產局,《台灣 の農業-昭和 16 年版》(台北:該局,1941),頁 21。

728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臺灣の農業-昭和 16 年版》,頁 2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由以上調查報表綜合分析,日治時期,台灣農業人口持續增加,導致對耕地的 需求持續擴大,那耕地的供給又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