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2.商周時期「歷史知識」貫通「天道」之詮解傳統

在文檔中 西漢儒家知識理論探析 (頁 167-170)

「天道法則」與「歷史知識」相連結之思想源於商周時期,徐復觀先生《兩漢思 想史‧原史》從「史」之金文字形,論「史」之原始職務為「祭祀時之祝禱者,並將 禱語書於冊」:

從口,與祝之從口同。因史告神之辭,須先寫再冊上,故從 ,像右手執 筆,將筆所寫之冊,由口告之於神,故右手所執之筆,由手直通向口。184

徐先生從先秦史料歸納出作為宗教服務之「史」,其主要司職有五,分別為「祭神祝 禱」、「主管占筮」、「主管天文曆象」,並因其具有仰觀俯察天文地理的能力,而被賦

183同前注,2334。

184徐復觀:《兩漢思想史‧卷三‧原史》,頁 224。

與解說災異的職務,並能掌管錫命、冊命與氏族譜系資料185;前三種司職皆與宗教意 義上的天意與天命相關,後二者則關乎人文化成的政教活動,徐先生論曰:「就史所 記錄的內容說,最重要的發展,是由宗教的對象,進而記錄到與宗教無直接關係的重 要政治活動,這是史由宗教領域進入到人文世界的重要關鍵。」186同樣地,陳來先生 亦論西周時期之「史」的職務曰:「西周的史官活動特色有二,第一,史官的冊命文 告職能也兼人神兩面,既代王宣讀文告冊命,又代王在卜記中冊告。第二,參與宗教 性活動,如《逸周書》記載的史逸代王冊告皇天后土。」187「史」被賦予連結宗教信 仰與政教倫理的雙重職務,可與商周時期「天」之意義轉換相詮。正如學界共見,殷 商時期,對「天」或「帝」之敬畏順從的宗教精神 188,西周時期逐漸轉向人文之德的 修為與實踐,「天」、「天命」被賦與道德性的解釋,如《尚書‧泰誓》:「民之所欲,

天必從之」、「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百姓有過,在予一人,今朕必往」189

「民民欲」與「民聽」所代表之人民處境,乃是「天意」在生存世界的具體彰顯,若 君王逆反民意,「天」即透過民誅暴君的行為,彰顯其尚仁好德的道德意志與法則,

正如陳來先生所觀察的:

以周公為卓越代表的西周思想,以宗教觀念和政治思想為主要內容,取得了 殷商所不能比的積極進展,這些進展就宗教觀念的角度來說,可以概括為:

第一,天命無常:第二,天命惟德;第三,天意在民。190

185同前注,頁 225-228。

186同前注,頁 228

187陳來:《古代宗教與倫理:儒家思想的根源‧第三章:巫覡》,頁 62。

188關於殷商時期「天」具有意志並能降禍福的概念,源於華土初民自上古以來即有的原始信仰,陳夢 家:《殷墟卜辭綜述‧第十七章》,從甲骨卜辭的內容中,分析岀殷人的信仰觀念大致分為三類:甲、「天 神」:上帝;日、東母、西母、云、風、雨、雪。乙、「地示」:社;四方、四戈、四巫、山、川。丙、

「人鬼」:先王、先公、先妣、諸子、諸母、舊臣。陳氏並解釋「上帝」曰:「卜辭中的上帝有很大的 權威,是管理自然與下國的主宰。」,並論曰:「殷人之上帝或帝,是掌管自然天象的主宰,有一個以 日月風雨為其臣工使者的帝廷。上帝之令風雨、降禍福是引天象示其恩威,而天象中風雨之調順時為 農業生產的條件,所以殷人的上帝雖也保佑戰爭,而其主要的實質是農業生產的神。」胡厚宣:〈殷代 之天神崇拜〉亦論及風雨等自然現象,皆屬於「上帝」的命令:「殷人求年祈雨為農事之大典,然知降 雨者乃雲,故又屢見祭云之辭,又以云乃屬於上帝,故又言帝云,且以帝禮祭之。」可知殷商時期,

應有對「天」(上帝)之原始信仰。

189(漢)胡安國傳、(唐)孔穎達疏:《尚書注疏‧卷十一‧泰誓》,頁 155。

190陳來:《古代宗教與倫理:儒家思想的根源‧第五章:天命》,頁 201。

要之,西周以降,「天」之意義從「宗教神」轉向「人文之德」,而「史」之職務涵括 宗教活動與政教事務之載錄,這種文化現象,成為春秋時期史官載錄詮釋史事的基礎。

在此基礎上,春秋時期的史官,常從歷史事件中,抽繹出道德內涵,並與「天道」相 結合,使歷史發展的過程,成為「天道」之道德內涵的具體彰顯。

這種精神展現於《春秋》與《左傳》之史事載錄中,如《孟子‧滕文公》、〈離婁〉

所論《春秋》筆削之精神曰:

世衰道微,邪說暴行有作,臣弒其君者有之,子弒其父者有之。孔子懼,作 《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 其惟春秋乎!』

孟子曰:王者之迹熄而詩亡,詩亡然後春秋作。晉之乘,楚之檮杌,魯之 春秋,一也。其事則齊桓、晉文,其文則史。孔子曰:其義則丘竊取之矣191

從「天道觀」觀之,「天子」或「王者」在西周「道德性天命」的概念下,因其道德 修為與實踐,而能順應民意,方受命為「天子」或「王」,而其受命之後,亦應透過 典籍傳習與實踐的教化,陶冶人民的道德,並誅罰違反「道德性」天命的諸侯,因此

《春秋》微言所寄寓的褒貶,本為「天子誅伐之事」。平王東遷後,王室陵夷,諸侯 僭越,西周透過禮樂教化所形成的倫理秩序逐漸崩毀,孔子即透過《春秋》的史事褒 貶執行天子方能執行之誅伐決斷。如此,《春秋》史事載錄中,即隱含道德性天命之 運行規律,而深刻地影響西漢諸儒所論「歷史知識」之內涵與作用。

191(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卷五‧滕文公》、〈卷七‧離婁〉,(收入(清)阮元審定、盧 宣旬校:《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影印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開雕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 年出版),頁 117、146。

在文檔中 西漢儒家知識理論探析 (頁 167-170)

Outline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