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3.劉向、揚雄論「歷史知識」之身心修為作用

在文檔中 西漢儒家知識理論探析 (頁 176-182)

第二節已引黃啟書先生之論,討論劉向前期之災異理論多承自董仲舒,然其劉向

論「歷史知識」之內涵,卻較少凸顯出與董氏的連結性。首先,《漢書‧楚元王傳》

載劉向編纂、著述《列女傳》、《新序》、《說苑》三書之目的:

206同前注,頁 166。

207(漢)董仲舒著、(清)蘇輿義證:《春秋繁露義證‧卷一‧玉杯》:「文公乃四十一月方取」,頁 25。

208(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圈點段注說文解字‧卷七‧囗部‧圖》,頁 279。

209(漢)何休注、(唐)徐彥疏:《春秋公羊傳注疏‧卷十三‧文公十三年》,(收入(清)阮元審定、盧宣旬校:

《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頁 166。

睹俗彌奢淫,而趙、衛之屬起微賤,踰禮制。向以為王教由內及外,自近者 始。故採取詩書所載賢妃貞婦,興國顯家可法則,及孽嬖亂亡者,序次為列 女傳,凡八篇,以戒天子。及采傳記行事,著新序、說苑凡五十篇奏之。數 上疏言得失,陳法戒。書數十上,以助觀覽,補遺闕。上雖不能盡用,然內 嘉其言,常嗟歎之。210

正如第一章第二節所考辨者,所謂「著」並非「獨創」或「編纂」,而是如曾鞏《新 序‧序》所述:「蓋向之序此書,於今最為近古,雖不能無失,然遠至舜禹,次及於 周秦以來古人之嘉言善行,亦往往而在。要在慎取而已」211循此論,「著」乃是從古 籍中采擷而提煉或賦予道德教化意義,而「採擷」即如前文所引美國當代歷史學家海 登‧懷特所論,乃是一種夾雜人從文本發現的事件,以及個人獨特的想像或虛構的敘 事;劉向這種虛實夾雜的歷史敘事中,鋪排出一套「言得失,陳法戒」而深具道德修 為與實踐之教化意味的史事詮釋脈絡。

在這條脈絡中,劉向常從六藝及先秦至西漢前期之諸子中裁切史事,添加敘事情 節,抽繹出道德修為與實踐之「理」。以《說苑》屢述晉平公與師曠相談之事為例,

《說苑‧君道》、〈建本〉、〈善說〉、〈辨物〉載二人之事凡五則,筆者引其四曰:

晉平公問於師曠曰:「人君之道如何?」對曰:「人君之道清淨無為,務在博 愛,趨在任賢;廣開耳目,以察萬方;不固溺於流俗,不拘繫於左右;廓然 遠見,踔然獨立;屢省考績,以臨臣下。此人君之操也。」平公曰:「善!」

晉平公問於師曠曰:「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師曠曰:「何不炳燭乎?」

平公曰:「安有為人臣而戲其君乎?」師曠曰:「盲臣安敢戲其君乎?臣聞之,

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

炳燭之明,孰與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210(漢)班固著、(唐)顏師古注:《漢書‧卷三十六‧楚元王傳》,頁 1957。

211(宋)曾鞏著:《元豐類稿‧卷十一‧序‧新序目錄序》,(收入(清)紀筠編:《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年出版),頁 2。

晉平公問於師曠曰:「咎犯與趙衰孰賢?」對曰:「陽處父欲臣文公,因咎犯,

三年不達,因趙衰,三日而達。智不知其士眾,不智也;知而不言,不忠也;

欲言之而不敢,無勇也;言之而不聽,不賢也。」212

首先,在傳世之六藝典籍中,師曠之事首載於《左傳》,載師曠與晉平公之事凡五則,

一為〈襄公十四年〉師曠為晉平公釋「衛人出其君」乃因衛君肆於民上,而不施德政;

二為〈襄公十八年〉載齊師伐晉,師曠謂晉公曰:「鳥烏之聲樂,齊師其遁」;三為〈襄 公十八年〉冬,楚師伐鄭,晉國聞楚師,師曠以樂歌卜之曰:「不害。吾驟歌北風,

又歌南風,南風不競,多死聲。楚必無功

」 ,

四為〈襄公二十六年〉,師曠反駁晉平公 所論「晉其庶乎」,認為公室將因臣子力爭卻不務德的風氣而衰微,此載多與《說苑》

相異,然卻描繪出師曠具有感通天地萬物而知其情實與發展端緒,且重德行修為與實 踐的人物形象。

在先秦至漢初諸子之書中,關於師曠諫晉文公的歷史敘事更加豐富,如《韓非子‧

十過》述晉平公與衛靈公於施夷之台,欲聽師涓撫琴,師曠言其為亡國之聲,而後平 公迫師曠鼓清商、清徵、清角之樂,而後晉國大旱,國君癃病之事,而歸納出君王不 務政之弊;而〈外儲說右上〉則述師曠以「惠民」諫晉平公;〈難一〉則述平公失言,

師曠撞琴以諫。至於《淮南子》所述多不類《左傳》而近似《韓非子》,如〈覽冥〉

載師曠為平公奏白雪之音而國家大旱,君王重病;〈泰族〉則述師曠為平公辨別亡國 之音;此皆前有所承,然〈主術〉另條卻載曰:「師曠瞽而為太宰,晉無亂政,有貴 於見者也」213,此不見於傳世典籍,亦不知其所承。以上說明「師曠」之敘事在史事 的積累與詮釋中,不斷擴充而豐富其內涵,其所能抽繹出來的「理」亦更加綿密繁複。

因此,史事之敘事者可依自身需求,將同一段史事或同一位歷史人物之事件,排 列、切割、拼合併添加各種元素,以達成撰史目的;海登‧懷特對這種史事之敘事現 象有精到的論述:

212(漢)劉向編、向宗魯:《說苑校釋‧卷一‧君道》、〈卷三‧建本〉、〈卷十一‧善說〉、〈卷十八‧

辨物〉,(收入《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頁 1-2、69、271、467-468;此外,〈辨物〉尚載晉平公 出畋,見乳虎伏而不動而請問謂師曠之事,頁 467。

213(漢)劉安著、何寧注:《淮南子集解‧卷九‧主術》,頁 617。

這些思想家撰寫的著作,就歷史過程的同一片段和史學思想的任務這兩方面 而言,表現出了那些可以選擇的,甚至表面上互相排斥的概念。若將他們的 著作純粹視作言詞結構,這些著作似乎就具有迥然不同的形式特徵,並且是 以根本不同的方式來使用解釋著同一組材料的概念術語。214

由此視角觀察六藝典籍與先秦至西漢前期諸子所述「師曠」的敘事現象,推拓及傳世 典籍與諸子所載的各種人物上,即可抽繹出千變萬化且符應作者欲陳述的「理」。這 也就可以解釋為何《說苑》所載師曠之事,能貫串西漢複雜的思想元素,如第一則言 君道「清靜無為」而切近黃老,第二、三則即論好學與智、忠、賢等德行修為,第四 則援引《左傳》,陳明戒奢之君道;若將這些從史事中抽繹出來的「理」,置放於前文 所論劉向肯認的「天道」下,即可呈現如陸賈與賈誼所論與天道相貫通之人事理則,

而作為實際指引人居處應變與判斷世事發展的規準。

有趣的是,在《新序》與《說苑》中,雖常談論孔子作為道德與實踐之典範的人 物形象,卻僅有一則提及「孔子作《春秋》」之事,《說苑‧貴德》論曰:

誠惻隱於中,悃愊於內,不能已於其心;故其治天下也,如救溺人,故其治 天下也,如救溺人,見天下強陵弱,眾暴寡;幼孤羸露,死傷係虜,不忍其 然,是以孔子歷七十二君,冀道之一行而得施其德,使民生於全育,烝庶安 土,萬物熙熙,各樂其終,卒不遇,故睹麟而泣,哀道不行,德澤不洽,於 是退作春秋,明素王之道,以示後人,恩施其惠,未嘗輟忘,是以百王尊之,

志士法焉,誦其文章,傳今不絕,德及之也。215

同樣論「孔子作《春秋》」,劉向所側重與董仲舒不同,董氏著重於前文所論受天命而 為漢立法與微言褒貶,劉向則將其懸繫於「貴德」的主題下,透過孔子描繪出惻隱之 仁與安頓民心的治道,而「素王作《春秋》之事」也從董仲舒所論「為漢立法」的視

214(美)海登‧懷特著、陳新譯:《元史學:十九世紀歐洲的歷史想像‧導論》,頁 5。

215(漢)劉向編、向宗魯校:《說苑校證‧卷五‧貴德》,頁 95-96。

角,轉變為「仁君治道」之載錄,而刊落過於妖異之論。此知劉向所論「歷史知識」

較切近於陸賈與賈誼所論,裨益道德修與治國之道的知識,人可從其中抽繹出人事發 展之理而上契於「天道」。

這種刊落妖妄,裁切史事而賦予教化意義,切近於陸賈與賈誼所論「天道」與

「人道」相貫通的史事解釋脈絡,同樣展現於揚雄《法言》中。正如前論,在《法言》

所載之歷史人物與史事中,孔子師弟所佔比例甚高,尤其特別呈現孔子與弟子的居處 情狀,然正如徐復觀先生所提示的,揚雄常帶著《太玄》玄遠的形上學視角,使孔子 的形象崇高而疏遠,其論曰:「在聖人語言中的無窮意味,乃來自人我同在的偉大人 格中流露出來,便透入到每一個正常人生命生活中的真實裡去,絕非如揚雄所說的不 可使易知。」 216

在這種崇高而玄遠的視角下,揚雄所裁切與撿擇出來的孔子人物形象,即與先秦 典籍所載的樣貌有極大的殊別,如〈八百〉載述:

或問:「聖人有詘乎?」曰:「有。」曰:「焉詘乎?」曰:「仲尼於南子,

所不欲見也;陽虎,所不欲敬也。見所不見,敬所不敬,不詘如何?」曰:

「衛靈公問陳,則何以不詘?」曰:「詘身,將以通道也。如詘道而信身,

雖天下不為也。」217

此文裁切並拼合《論語‧雍也》「子見南子」、〈陽貨〉「陽貨欲見孔子」與〈魏靈公〉

「魏靈公問陳」三件史事,第一則孔子謂子路自身見南子而無愧,第二則即言自身用 世之志,而第三則謂靈公治國重在敬慎持恭,篤厚民德;三則意旨實均不同於揚雄所 歸納出的「詘身通道」之「理」,揚雄再將此「理」上通於「道」,「道」內涵即透過

「孔子」言行露顯出來。然而,這種「透顯」並非如董仲舒將孔子神格為為漢立法的 受命素王,而是透過史事編纂與評論,將孔子「體道」的身心修為與道德實踐呈顯出 來。從讀者的角度觀之,正可透過認知並內化孔子及其他歷史人物所展現的道德修為 與實踐的方式,依此修為,而向上把握天道內涵,作為自身應物處事的規準。

216徐復觀:《兩漢思想史‧卷二‧揚雄究論》,頁 510。

217(漢)揚雄著、汪榮寶疏:《法言義疏‧十一‧八百》,頁 249。

四、小結

西漢前期黃老治術下的儒家諸子,確立「六藝」所具端正倫理秩序的內涵,人可 透過倫常的修為與實踐把握六藝內涵,上契於天道。董仲舒所論「六藝」內涵,著重 於孔子「為漢立法」的《春秋》上,透過《春秋》架構完整的國家體制與倫常綱紀,

這種體制建立於「天道」與「人道」相貫通的理路上。

在此脈絡下,西漢儒家諸子肯認讀者能從史事中歸納出「天道」發展的端緒與理 脈,則在以「天道」為根源的究極知識脈絡下,儒者皆肯認「歷史知識」為必要且能 向上把握天道內涵的知識類別。西漢初期,在「過秦」的風氣下,儒者往往歸納上古 三代至先秦史事的發展軌跡,並將「史事發展」與「天道理序」相比附,討論秦帝國

在此脈絡下,西漢儒家諸子肯認讀者能從史事中歸納出「天道」發展的端緒與理 脈,則在以「天道」為根源的究極知識脈絡下,儒者皆肯認「歷史知識」為必要且能 向上把握天道內涵的知識類別。西漢初期,在「過秦」的風氣下,儒者往往歸納上古 三代至先秦史事的發展軌跡,並將「史事發展」與「天道理序」相比附,討論秦帝國

在文檔中 西漢儒家知識理論探析 (頁 176-182)

Outline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