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派遣勞工職業災害補償之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派遣勞工職業災害補償之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2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法學院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黃程貫 博士.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派遣勞工職業災害補償之研究. ‧.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研究生:黃哲翰 中華民國九十九年七月.

(2) 謝辭. 論文完成了!應該感謝的人實在太多。 首先感謝我的指導老師黃程貫教授,老師在民法及勞動法等領域的學養與 研究,素為學生所景仰,有幸能在政大在職專班的課堂上受業,並接受老師的論 文指導,不僅讓學生得以在勞動法學理上的研究大為精進,對學生工作實務上的 幫助更是難以言喻。雖然老師平時教學及研究極為煩忙,但仍能時時鼓勵學生, 對學生論文撰寫過程,亦總能不辭辛勞逐一指點、修正,實讓學生銘感在心!藉. 政 治 大. 此機會對老師熱心指導致上最誠摯的謝意!. 立. 同時,感謝二位論文審查及口試委員林誠二教授及邱駿彥教授,二位教授. ‧ 國. 學. 不僅對本論文之發展方向提供了許多寶貴的意見,對於內文之審查與針砭,更是. ‧. 詳實細密,藉由老師逐一指點之修正建議,也讓本論文能更臻完整。二位老師都 是學養俱佳、治學嚴謹的學者,能獲得二位老師對論文之指正,學生倍感榮幸。. sit. y. Nat. io. er. 此外,學生工作多年後能有機會在職進修,要感謝學生任職之中央造幣廠. al. 諸位長官的支持,包括前廠長張萬堂先生、現任廠長陳旭廸先生、副廠長黃桂洲. n. iv n C hengchi U 先生與何俊賢先生、以及精鑄工場徐兆魁主任。更要感謝和我一起在現場工作打 拚的成幣工場與精鑄工場伙伴們,特別是衡計組易清生、林必生領班以及精鑄工. 場彭運星領班,三位領班工作認真善盡職責,讓學生進修期間業務仍能順利推 展,無後顧之憂。此外,辦公室許清香小姐、李維雄組長、黃素玫及李素貞小姐, 在日常工作的推動與執行均無不鼎力協助,令人感佩。論文撰寫期間,數度因工 作時間衝突與體力負荷壓力下,萌生放棄念頭,如果不是長官與同仁們的鼓勵與 業務上支持與協助,個人實在不可能在這麼長的期間壓力下,還能堅持到最後, 真的謝謝各位了。. 1.

(3) 當然,最後還是要感謝家人全心全力的支持。近幾年家母身體不適,家兄 哲文及家姐碧娥分擔了大部分照料的工作,讓我有時間完成學業,手足情誼意深 彌篤。此外,也要感謝妻子玉葉在身旁不斷的鼓勵與相互扶持,在人生道路上, 我們有緣在造幣廠當同事,繼而攜手成為親密的人生伴侶,更因志同道合一起進 政大進修而成為同窗,實為難得之人生經驗!當年兩人一同考上政大進修,因兒 女年紀尚幼,彼此還得分配選課時間,以便於輪流照顧家庭,雖不免感到異常地 忙碌辛苦,但家庭情感卻因而維繫得更加濃郁! 而當年尚在幼稚園就讀的兒子、女兒,轉眼之間已是小學中高年級學生了,. 政 治 大 平日聽慣爸爸媽媽之間法律長法律短的對話,居然立志當律師維護人權,儼然一 立. ‧ 國. 學. 副小大人的模樣!且不論兒女未來志向如何,就作父親而言,如果真能藉此在言 教與身教之中,讓孩子從小就體認法律的價值與意義,因而成為未來社會的中. ‧. 堅,這將是個人完成學業之餘,最具價值、也最教人欣慰的收穫了!.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黃哲翰. 謹誌於桃園. 九十九年九月二十九日. 2.

(4) 摘要. 派遣勞工通常是勞動市場中弱勢的族群,其脆弱性不僅源於就業的不安 定、或工資與福利微薄,遇來自於職業災害的威脅。勞動派遣是新興的勞動模式, 基於雇主職能之分離,派遣機構「雇用而不使用」 ,要派機構「使用而不雇用」, 勞動法上相關規範在適用上即生困難,造成雇主責任之不明確及派遣勞工權益保 障之不周,對社會安全及經濟發展均有長遠之影響,值得關注及研究。 本文期望能藉由對職業災害制度及勞動派遣制度之發展、沿革及理論內容. 政 治 大. 的探討,檢視我國目前產業界面臨之問題,進一步探討現行法制度之不足與修. 立. 正,希望弱勢之派遣勞工有更周全之保障,畢竟勞動市場之健全發展是國家發. ‧ 國. 學. 展、社會穩定、和諧及個人、家庭安居樂業之基礎。. 為能對勞動派遣制度之職業災害補償有較為完整之瞭解,本論文首先參考. ‧. 與本文主題相關之文獻資料,包括書籍、研究報告、博碩士論文、相關法令、及. y. Nat. io. sit. 期刊論文等,分別整理勞動派遣制度之法律關係、職業災害補償制度之發展延革. n. al. er. 及勞動保護法規及職業災害勞工相關請求權間複雜之競合樣態及適用情形,此一. Ch. i Un. v. 部份對職業災害勞工權益之保障與救濟,是一個重要課題。. engchi. 接續探討勞動派遣中發生職業災害時雇主責任之分配,並以比較法之方式 探討各國對勞動派遣制度中關於勞工安全衛生事項之處理模式,並針對我國目前 勞動派遣法制中關於職災補償之現況加以探討,包括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實務上之 理解、法院之見解及各界對此一議題所提出之草案解決方案等,代表著各界對派 遣勞工職業災害問題之重視及勞動派遣法立法工作之動向。. 關鍵字:勞動派遣、職業災害、雇主責任、派遣勞工、派遣機構、要派機構. 3.

(5)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6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6 第二節、 研究方法..............................................................................................7 第一項、 文獻分析法..................................................................................7 第二項、 歷史回顧法..................................................................................7 第三項、 比較研究法..................................................................................8 第四項、 歸納及整合研究法......................................................................8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論文架構..........................................................................8 第二章、 勞動派遣制度概述 ...................................................................................10 第一節、 勞動派遣之概念................................................................................10 第一項、 勞動派遣之意義........................................................................10. 政 治 大 第二項、 勞動派遣之特徵........................................................................11 立 第二節、 勞動派遣之法律關係........................................................................11. ‧ 國. 學. ‧. 第一項、 派遣機構與要派機構之關係....................................................12 第二項、 派遣機構與派遣勞工之關係....................................................13 第三項、 要派機構與派遣勞工之關係....................................................16 第四項、 本章結論....................................................................................17 第三章、 職業災害補償制度概述 ...........................................................................19 第一節、 職業災害之定義及認定....................................................................19 第一項、 職業災害在相關法令之規定....................................................19 第二項、 國內對「職業災害」定義之看法............................................20 第三項、 職業災害之認定........................................................................23 第二節、 職業災害補償制度之發展延革及特點............................................27 第一項、 發展延革....................................................................................27 第二項、 各國職業災害補償制度之特點................................................29 第三節、 勞動保護法規....................................................................................30.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第一項、 勞動保護法................................................................................30 第二項、 職業災害勞工相關請求權........................................................34 第三項、 小結............................................................................................41 第四節、 勞工職業災害請求權間之適用........................................................41 第一項、 請求權之競合樣態....................................................................41 第二項、 勞工職業災害各種請求權之競合情形....................................45 第五節、 本章結論............................................................................................48 第四章、 各國勞動派遣職業災害雇主責任之分配 ...............................................52 第一節、 勞動派遣雇主之認定及義務............................................................52 4.

(6) 第一項、 勞雇關係....................................................................................52 第二項、 現行法上對雇主之認定............................................................54 第三項、 雇主之義務................................................................................56 第四項、 美國共同雇主概念....................................................................58 第二節、 派遣勞動中雇主責任........................................................................59 第一項、 派遣機構與要派機構之地位....................................................59 第二項、 要派機構須負擔雇主職災補償責任之理論基礎....................60 第三節、 國際間對勞動派遣有關工安衛及職災事項之規範........................64 第一項、 國際勞工組織之規範................................................................66 第二項、 歐洲聯盟勞動派遣之規範........................................................68 第三項、 德國勞動派遣法制....................................................................70 第四項、 日本勞動派遣法制....................................................................73 第五項、 中國勞動合同法之規範............................................................77 第六項、 美國勞動派遣共同雇主法制....................................................81. 政 治 大 第四節、 本章結論............................................................................................85 立 第五章、 我國勞動派遣法制關於職災補償之現況 ...............................................87 ‧. ‧ 國. 學. 第一節、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之看法................................................................87 第一項、 派遣勞工權益參考手冊之規定................................................87 第二項、 勞動派遣權益指導原則之規定................................................89 第三項、 小結............................................................................................90 第二節、 法院實務之見解................................................................................91 第一項、 派遣勞工職業災害案例(一)................................................91 第二項、 派遣勞工職業災害案例(二)................................................94 第三項、 派遣勞工職業災害案例(三)................................................99 第四項、 小結..........................................................................................101 第三節、 我國勞動派遣法草案關於安全衛生與職災保護相關規定..........104 第一項、 各草案關於勞工安全與衛生事項之規定..............................104 第二項、 關於要派機構與派遣機構連帶責任之探討..........................108 第四節、 本章結論..........................................................................................112 第六章、 結論 ......................................................................................................... 115 參考文獻 ...................................................................................................................122.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5. i Un. v.

(7)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 面對日益激烈的全球化競爭及快速變遷的經營環境,雇主為求企業的永續 經營,在標榜「成本極小、利益極大化」的風潮下,企業主紛紛採取承攬、部份 工時、勞動派遣等非典型勞動契約之制度,以因應管理上之彈性及產品發展需要 下所產生之專門職業人才之需要、藉以節省人事成本,以減少龐大企業組織之情 況。隨著產業全球化競爭壓力,勞動派遣型態不斷發展,在國內,不論公部門、. 政 治 大. 私部門均有不同之理由運用勞動派遣方式推動業務。. 立. 既然勞動派遣的發展己是必然的趨勢,就實務上來觀察,勞工團體反對勞. ‧ 國. 學. 動派遣法之立法,非但無法讓勞動派遣在市場上消失,反而造成許多派遣勞工因 没有法令適當保障而使勞動條件更加惡化。因此,如何保障派遣勞工之基本權. ‧. 益,特別是生命、身體、健康之保障,是一個重要之課題。. Nat. sit. y. 勞動派遣是新興的勞動模式,基於雇主職能之分離,派遣機構「雇用而不. al. er. io. 使用」 ,要派機構「使用而不雇用」 ,勞動法上相關規範在適用上即生困難,造成. v. n. 雇主責任之不明確及派遣勞工權益保障之不周,對社會安全及經濟發展均有長遠 之影響,值得關注及研究。. Ch. engchi. i Un. 派遣勞工通常是勞動市場中弱勢的族群,其脆弱性不僅源於就業的不安 定、或工資與福利微薄,還來自於職業災害的威脅。一般而言,因為派遣勞工之 勞動條件比較差,對要派企業而言成本較低,因此大量使用勞動派遣。勞動條件 比較差的派遣勞工如果發生職業災害又求償無門,就非常令人感到不安。 然而我國之職業災害,依行政院勞工委員會之統計,自 2004 年至 2007 年 間,每年因職業傷害領取勞工保險職業災害給付者,每年均將近 39,000 人次, 與先進國家比較,就死亡千人率而言,仍高過先進國家甚多,對受災民眾及其家 屬、社會均造成重大損失及衝擊。 而我國向來職業災害補償制度及災害救濟制度則架構於所謂之三重救濟體 6.

(8) 系:民法上損害賠償制度、勞動基準法之職業災害補及勞工保險條例之保險給 付。如何在勞動法令及勞工保險制度上促使雇主加強工安衛措施、降低職業災害 發生率、至少讓受災勞工能獲得完整之保障並迅速獲得補償,維持生活之尊嚴, 是一個進步社會必要思考之方向。 個人任職於國營事業,從事金屬加工生產之現場作業工作,近年來公司因 員額限制及退休年齡延後等因素,造成了勞動力之缺口。每年均必須以派遣人力 支應生產需要,對派遣勞工安全與衛生事項均極為小心謹慎,故而引發對派遣勞 工職業災害保護研究之興趣,期望能藉由對職業災害制度及勞動派遣制度之發 展、沿革及理論內容的探討,檢視我國目前產業界面臨之問題,進一步探討現行. 政 治 大 全發展是國家發展、社會穩定、和諧及個人、家庭安居樂業之基礎。 立. 法制度之不足與修正,希望弱勢之派遣勞工有更周全之保障,畢竟勞動市場之健. ‧ 國. 學. 第二節、研究方法. ‧ er. io. sit. y. Nat. 第一項、文獻分析法. 本文研究方法採用文獻分析法,蒐集與本文主題相關之文獻資料,包括書. n. al. Ch. i Un. v. 籍、研究報告、博碩士論文、相關法令、及期刊論文等。根據相關文獻資料,加. engchi. 以整合、分析、歸類,並將國內目前關於派遣勞工遭遇職業災害時法院相關判決 加以初步整理,做為研究素材。. 第二項、歷史回顧法 職業災害補償制度及勞動派遣制度之發展歷程,雖因各國之國情、經濟制度、法 律制度等而不同,但也一定程度的反應了國際經濟發展及勞動人權保護之方向, 這些論述及觀察,均影響派遣勞工職業災害保護制度之設計。尤其雇主責任之演 進、雇主責任分配及勞工職業災害中各請求權之性質、規範目的等,均為派遣勞. 7.

(9) 工職業災害防制及救濟之重要項目,有必要以歷史回顧法探究其脈絡。. 第三項、比較研究法 不論大陸法系或英美法系國家之派遣制度均有其各自之制度發展及體系,對職業 災害補償亦有其各自不同之思維與架構,均深具參考價值。本文蒐集主要國家之 處理模式等文獻資料,引為本文論證之佐證。. 第四項、歸納及整合研究法. 政 治 大 歸納研究法係利用總結之方式,加以類型化之方法,對於突出之共同特徵歸入集 立. ‧ 國. 學. 合,取得一般化之概念。本文對派遣制度在勞工安全衛生及職業災害補償方面及 勞工在職業災害中各請求權相互間競合之狀況,分別加以歸納組合,藉以探求甚. ‧. 完整之類型架構。. y. Nat. n. al. er. io. sit. 第三節、研究範圍與論文架構 Ch. i Un. v. 本文研究之範圍包括勞動派遣制度中雇主責任分配、勞工安全衛生規定及受勞工. engchi. 災職業災害補償及職業災害救濟等範疇,故本文之架構分別區分為勞動派遣制度 及職業災害制度等論述,最後加以整合。分述如下: 第一章:緒論 先將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方法及研究範圍與論文架構提出說明。 第二章:勞動派遣制度概述 首先論述勞動派遣制度內涵及其三方關係之法律關係,此為派遣勞工職業 災害問題之起始原因。 第三章:職業災害補償制度概述 本章對職業災害之定義、補償制度之發展延革及我國所面臨之相關問題,. 8.

(10) 並探討關於職業災害保護之相關法律規定及個別勞工發生職業災害時相關之請 求權及其複雜之競合、適用情形,此一部份對職業災害勞工權益之保障與救濟, 是一個重要課題。 第四章:勞動派遣中職業災害時雇主責任分配及各國處理模式 本章探討勞動派遣中職業災害時雇主責任分配及各國處理模式,基於勞動 派遣中雇主職能之分離,派遣雇主與要派機構分別行使部份雇主權能,其雇主責 任之分配,尤其要派機構在安衛方面之關鍵地位,有必要加以釐清,方能逹到減 少職業災害發生率及保障派遣勞工經濟生活之目的。各國對此一議題有其特別之 規範,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錯,故本文分別就各國勞動派遣在勞動條件及安衛. 政 治 大 第五章:我國目前勞動派遣法制關於職災補償之現況 立 制度之規範加以探討,做為歸納整合之依據。. ‧ 國. 學. 本章探討我國目前勞動派遣法制關於職災補償之現況,包括行政院勞工委 員會實務上之理解、法院之見解及各界對此一議題所提出之草案解決方案等。代. y. sit. io. er. 第六章:結論. Nat. 動向。. ‧. 表著各界對派遣勞工職業災害問題之重視及意見分歧及勞動派遣法立法工作之. 總結前述各章之重點,檢討我國現行制度缺失,並提出具體興革之建議。. n. al. Ch. engchi. 9. i Un. v.

(11) 第二章、勞動派遣制度概述 第一節、勞動派遣之概念 第一項、勞動派遣之意義 所謂勞動派遣,乃是派遣機構之雇主,與派遣勞工訂定勞動契約,於得到 勞工之同意,維持勞動契約關係之前提下,使其在要派機構指揮監督下提供勞 務,該勞工與要派機構之間僅有實質勞務使用關係並無勞動契約關係存在。 1. 政 治 大. 至於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資關係處初步研擬之勞動基準法修正草案(尚未. 立. 通過)中,對勞動派遣之用詞定義為:「謂派遣事業單位指派所僱用之勞工,接. ‧ 國. 學. 受要派單位指揮監督管理,為該要派單位提供勞務。」本項草案之定義,大致上 均與學說看法相同,但未明文須「得到勞工之同意」,應加以釐清,避免爭議之. ‧. 發生。此「勞工之同意」部份,學者邱祈豪認為勞工如遭事業單位派遣至第三人. Nat. sit. y. 處工作,首先應主張其有同意權,如勞工不同意則該調職命令無效。緃實務上派. n. al. er. io. 遣勞工在訂定勞動契約時己提出遵守雇主人事異動命令之同意書、誓約書或於工. i Un. v. 作規則中簽訂概括的同意派遣,均無由探求勞工於該次派遣時,是否同意之內心. Ch. engchi. 2 真意 。故應就每次調動派遣勞工前,徵詢勞工本人是否同意,並依個別調動命. 令是否有業務上之必要性、人選合理性,否則構成權利濫用而無效。 3. 1. 參照邱駿彥,勞工派遣法制之研究-以日本勞工派遣法為例,台灣勞動法學會報第一期,1998. 年 11 月 30 日,第 35 頁;鄭津津,勞動派遣相關法律問題之探討,就業與訓練,1998 年 11 月, 第 12 頁 至於目前法院多數見解則認為: 「按所謂勞動派遣係指派遣公司之雇主,與勞工訂定勞動契約, 於得到勞工同意,維持勞動契約關係之前提下,使其在要派公司事業主指揮監督下為勞務給 付,該勞工與要派公司事業主間並無勞動關係存在而言」參見台灣高等法院 94 年度勞上字第 7 號判決,與學說見解大同小異。 2. 例如勞工可能婚前訂定概括同意派遣之同意書,惟婚後家庭生活難以異地調動。. 3. 參照邱祁豪,派遣機構外派勞工至他人處工作未向勞工明示及徵得其同意之法律效果-評彰勞. 簡上 90 年第 1 號判決,人文暨社會會科學期刊,第五卷,第一期, 2009 年,第 20 頁 10.

(12) 第二項、勞動派遣之特徵 勞動派遣不同於傳統之勞雇關係,係建立於派遣機構、派遣勞工及要派機構三方 關係之特殊僱用型態,由上述勞動派遣之定義,其特徵包括: 4 一、派遣勞工係受雇於派遣機構,但卻在要派機構的指揮監督下給付勞務,故其 最主要的特質為「雇用」與「使用」之分離, 5 二、派遣機構與派遣勞工之間具有勞動關係,或為不定期勞動契約或為定期契約。 三、派遣機構與派遣勞工之間須有合意,使派遣勞工在派遣機構的指揮下,前往. 政 治 大 四、派遣勞工雖在要派機構提供勞務,並接受要派遣機構之指揮監督。但二者之 立 第三人之要派機構處提供勞務。. ‧ 國. 學. 間並無任何契約關係存在,而關於派遣勞工所提供勞務之報酬與其他福利 待遇,仍由派遣機構支付之。. ‧. 五、派遣機構與要派遣機構訂定要派契約,派遣勞工給付勞務之利益直接歸屬於. sit. y. Nat. 要派機構。而要派機構則將關於派遣勞工所提供勞務之對價給付派遣機. io. al. n. 酬)。. er. 構,由派遣機構將該對價中的一定比例,作為派遣勞工提供勞務之對價(報. Ch. i. e. i Un. v. ngch 第二節、勞動派遣之法律關係 從前面所謂勞動派遣意義可知,勞動派遣關係是派遣機構、要派機構及派遣勞工 三方當事人所建構出來之勞動關係,茲就三方關係分別討論如下:. 4. 參照邱駿彥,勞工派遣法制之研究-以日本勞工派遣法為例,台灣勞動法學會報第一期,1998. 年 11 月 30 日,第 35 頁、鄭津津,勞動派遣相關法律問題之探討,就業與訓練,1998 年 11 月, 第 12 頁及黃仕儀,我國派遣勞動法制化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八十九 年,第 8 頁 5. 邱駿彥,勞工派遣法制之研究-以日本勞工派遣法為例,台灣勞動法學會報第一期,1998 年 11. 月 30 日,第 35 頁 11.

(13) 第一項、派遣機構與要派機構之關係 第一款、要派契約之法律性質 派遣機構與要派機構之間為移轉派遣勞工之勞務給付,必須訂定契約,稱 為要派契約,一般而言,要派契約所約定之事項,包括派遣勞工所需從事業務的 工作內容、工作場所、派遣所需費用、派遣期間、指揮命令事項、相關勞動條件、 安全衛生事項,派遣機構與要派機構之間責任分配等事項。 6. 政 治 大 務,要派機構則負有支付派遣報酬之義務。 立. 此一要派契約屬於一種雙務契約之獨立類型,派遣機構負有勞工派遣之義 7. ‧ 國. 學. 第二款、要派契約雙方當事人之義務8. ‧. sit. y. Nat. 派遣機構對要派機構所負之主要給付義務,就其經濟上之功能而言,乃是. io. er. 滿足要派機構對使用勞工之暫時的需求,故派遣勞工須服從要派機構之指揮監督 權,原則上派遣勞工乃是被納入要派機構之經營組織之中。. n. al. Ch. i Un. v. 要派契約之內容為就勞務給付之種類、勞動條件、指揮監督及安全衛生事. engchi. 宜等為約定,但是派遣機構之義務並非勞務給付之實際提出,派遣機構負擔之義 務僅是勞工之派遣。勞工之選定與供應要派機構使用乃是派遣機構依約應負之履 行行為,因派遣機構所負之債務為種類之債,故派遣機構必須選定至少中等品質 之派遣勞工,派遣機構若違反此一義務未能選定適任之勞工,致未能履行合乎債. 6. 參照邱駿彥,,勞工派遣法制之研究-以日本勞工派遣法為例,台灣勞動法學會報第一期,1998. 年 11 月 30 日,第 52 頁 7. 以下參照黃程貫,德國勞工派遣關係之法律結構,政大法學評論,第 60 期,1998 年 12 月,. 第 297 頁 8. 以下參照黃程貫,德國勞工派遣關係之法律結構,政大法學評論,第 60 期,1998 年 12 月,. 第 297-300 頁 12.

(14) 之本旨的給付義務,應負遲延責任。若給付無法事後再為履行,則派遣機構應負 給付不能責任。若派遣機構所選任之不適用勞工在要派機構處提供勞務時,致生 損害,則派遣機構應負不完全給付之責任。 此外,要派契約是一繼續性債之關係,並非一次履行行為即己屬給付完畢, 若有派遣勞工不適任之情形,則要派機構應得隨時請求派遣機構更換其他適任之 勞工。. 第二項、派遣機構與派遣勞工之關係. 政 治 大 契約關係,由於派遣機構為派遣勞工法律上之雇主,派遣勞工本應向派遣機構給 立. 在勞動派遣之概念下,派遣勞工與派遣機構訂定派遣契約,雙方成立勞動. ‧ 國. 學. 付勞務,然而,派遣勞工勞務給付之對象卻非派遣機構,而係依派遣機構之指示, 於要派遣機構提供勞務給付,方能稱為已履行其派遣契約之義務,嗣後由派遣機. ‧. 給付報酬給派遣勞工。由此可知,派遣契約係約定對第三人(即要派機構)提供. io. n. al. er. 第一款、派遣契約之法律性質. sit. y. Nat. 勞務之特殊勞動契約關係,本質上係真正第三人利益契約 9 。. Ch. engchi. i Un. v. 勞動派遣的特質在於「僱用」與「使用」的分離,個別派遣勞工與派遣機 構間之法律關係乃是一個補償、填補需求關係,勞動派遣亦為勞動關係,依我國 民法第 484 條第一項前段,在徵得派遣勞工之同意,使派遣勞工確定其勞務給付 10 之對象 ,即要派機構;派遣勞工與要派機構之間則為「第三人或實際履行關係」. 9. 國內學者中黃程貫教授將德國的各種學說作逐一詳細分析,首先將勞動派遣關係中之派遣契約. 定性為第三人契約。參照黃程貫,註 7,第 271-301 頁,1998 年 12 月 10. 目前我國勞動派遣法制尚未完成立法前,學說上或司法實務上均以民法第 484 條第一項規定,. 「僱用人非經受僱人同意,不得將其勞務請求權讓與第三人。受僱人非經僱用人同意,不得使 第三人代服勞務。」之規定做為勞動派遣之合法性之依據。惟學者楊通軒認為此一讓與勞動力 之情形應限於例外之狀況,亦即為度過一緊急狀況始可,且應只限於非營利性之行為。關於營 利性的勞動派遣,鑒於其對於勞動市場可能造成阻礙的危險,亦即影響到派遣勞工及正職勞工 13.

(15) 11. 據此,派遣機構與派遣勞工簽訂之派遣契約法律性質應可解釋為「真正第三人. 利益契約」。 所謂第三人利益契約 12 係指「要約人與債務人約定由債務人向第三人為給付 之契約 13 」 , 「契約所生債權直接歸屬於當事人以外之第三人為標的之契約 14 」 ,故 「基此契約,要約人得請求債務人向第三人為給付,債務人亦有直接請求給付之 權」 ,其中要約人與債務人間關係為「給付關係」 ;要約人與第三人間關係稱為「對 價關係或財產給付」 15 。 關於第三人利益契約之效力分別為:. 16. 政 治 大 第三人因第三人利益契約之成立,而對債務人有直接請求給付之權利。 立 對於第三人(要派機構)之效力:. ‧ 國. 學. 對於要約人(派遣機構)之效力:. ‧. 當第三人利益契約成立後,要約人(派遣機構)取得請求債務人(派遣勞工)向. sit. y. Nat. 第三人(要派機構)為給付之債權,第三人(要派機構)取得請求債務人(派遣. io. al. n. 帶債權。. er. 勞工)向自己為給付之債權,此二債權,因要約人不得請求向自己給付,故非連. Ch. engchi. i Un. v. 之勞動條件,並無法僅由民法加以規範,而應該委之於特別之勞動派遣立法始可。參見楊通軒, 非典型僱用關係之探討-以勞動派遣為例,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社會(研)094-008 號 國政研究報告,2005 年 6 月 29 日,第 9 頁 11. 黃程貫,德國勞工派遣關係之法律結構,政大法學評論,第 60 期,1998 年 12 月,第 289-290. 頁 12. 我國民法第二百六十九條第一項. 13. 孫森焱,民法債編總論下冊,法律出版社,2006 年 12 月,第 844-846 項. 14. 孫森焱,民法債編總論下冊,法律出版社,2006 年 12 月,第 844-846 項. 15. 參照黃立,民法債編總論,債之效力,黃立出版,元照出版公司經銷,2006 年 11 月修正三版. 一刷,第 587 頁 16. 參照黃立,民法債編總論,債之效力,黃立出版,元照出版公司經銷,2006 年 11 月修正三版. 一刷,第 589 – 591 頁 14.

(16) 對於債務人(派遣勞工)之效力: 第三人(要派機構)之權利,係因第三人利益契約而生,因該契約所生之一切抗 辯,債務人(派遣勞工)均得以之對抗受益之第三人(要派機構) (參見民法第 270 條)。如同時履行之抗辯、契約的無效或撤銷、期限未屆至、條件未成就等 基於契約之抗辯,均得以之對抗第三人(要派機構)。即使非契約所生抗辯,但 對於第三人(要派機構)所有之直接抗辯,亦得行使,債務人(派遣勞工)不因 向第三人(要派機構)為給付,使其地位惡化。. 第二款、派遣機構與派遣勞工之關係. 政 治 大 派遣勞工負有提供從屬性勞務之義務,而派遣機構身為雇主即負有支付勞 立. ‧ 國. 乃是在第三人處為之,且係依第三人之指示而工作。 17. 學. 務給付報酬之義務,唯與一般正常勞動關係不同之處在於:派遣勞工之勞務給付. ‧. 派遣勞動型態,必須派遣勞工與派遣機構間訂有勞動契約,基於此勞動契. y. Nat. 約關係,派遣機構與派遣勞工間自然應產生例如勞工之勞動義務、服從義務及雇. er. io. sit. 主之工資給付義務、保護照顧義務等各種權利義務關係。 18. 傳統之勞動基準法、勞工安全衛生法等相關法規,幾乎均係以雇主與勞工. n. al. Ch. i Un. v. 訂定勞動契約,並且由雇主本身指揮監督勞工為基礎架構而成;然在勞動派遣模. engchi. 式中,基於「使用與雇用分離」之狀況,則派遣機構及要派遣之間對派遣勞工之 雇主責任如何,即可能陷於不明確之情形,到底何者應該負擔何種責任,必須以 法令加以規定,實不宜放任派遣機構及要派機構自行約定,否則將發生無人負任 之現象,關於派遣機構及要派機構之雇主責任及勞雇雙方之其他權利義務事項, 於本論第四章再加以敍述。. 17. 參照黃程貫,德國勞工派遣關係之法律結構,政大法學評論,第 60 期,1998 年 12 月,第 289. 頁 18. 參照邱駿彥,勞工派遣法制之研究-以日本勞工派遣法為例,台灣勞動法學會報第一期,1998. 年 11 月 30 日,第 47 頁 15.

(17) 第三項、要派機構與派遣勞工之關係 第一款、要派機構與派遣勞工法律關係之性質 勞動派遣關係中,要派機構與派遣勞工之間並無契約關係存在,但要派機 構決定了派遣勞工之工作指派、工作內容及勞務行使之指揮監督權限,自勞動控 制權角度觀察,要派機構比派遣機構更具有雇主之特徵;且要派機構直接享有並 控制工作場所各項訊息,對工作環境之特性及危害因子最為瞭解,也最具危害預. 政 治 大 位。但因二者間並無契約關係,要派機構與派遣勞工法律關係之探討是一個重要 立. 防之能力,在派遣勞工安全衛生及職業災害預防及補償事項上,居於關鍵之地. ‧ 國. 學. 之課題。. 勞動派遣關係之特徵乃在於派遣勞工基於派遣契約負有提供勞務之義務,. ‧. 但提供勞務之對象為要派機構,派遣機構作為契約之相對人,負擔勞動關係發生. sit. y. Nat. 之雇主義務,如工資之給付。就要派機構而言,其對派遣機構應負擔派遣費用之. io. er. 給付,但對派遣勞工無直接給付工資之義務。. 要派機構與派遣勞工間無任何契約關係,但二者並非全無關聯,基本上仍. n. al. Ch. i Un. v. 具有一債法上之拘束、連結關係,可說是「類似勞動契約的關係」 ,亦可將之視. engchi. 19 ,故要派機構雖可由真正利他契約之法律結構中取得勞務 為「擬制的勞動關係 」. 給付請求權,但要派機構並不致與派遣勞工成為契約當事人,惟二者之間仍形成 一類似契約關係,要派機構對派遣勞工有勞務給付請,同時在派遣勞工提出勞務 給付之範圍,要派機構亦負有照顧保護義務。黃程貫教授認為,將派遣機構與派 遣勞工間之勞動契約定性為真正的利他契約,便可自始在要派機構與派遣勞工間 建立起法律關係,且是一原始的、獨立的給付關係。要派機構與派遣勞工間具有 所謂類似契約的關係,享有利益之第三人(要派機構)因此對派遣勞工有直接勞. 19. 參照黃程貫,德國勞工派遣關係之法律結構,政大法學評論,第 60 期, 1998 年 12 月,第. 275-288 頁, 16.

(18) 務給付請求權,要派機構在該請求權範圍,得對派遣勞工行使指揮監督權,於派 遣勞工違反義務時,亦享有損害賠償請求權。該勞務請求權之基礎係要派機構與 派遣機構間作為對價關係之要派契約;要派機構行使指揮監督權之範圍則取決於 派遣契約。因而衍生出要派機構對派遣勞工有照顧保護之義務;派遣勞工對要派 機構有提供勞務給付義務及忠誠之義務,若同時有債務不履行之情形,要派機構 有損害賠償之請求權。 20 邱駿彥教授亦認為儘管要派機構無給付工資之義務,但要派機構基於指揮 監督派遣勞工從事勞動,亦不能免於負擔若干勞動關係上之義務。即要派機構自 派遣機構受讓對於派遣勞工之勞務請求權及勞動力指揮命令權,同時應得解為也. 政 治 大 用派遣勞工之事實,要派機構與派遣勞工之間具有事實上勞動關係,從誠信原則 立 承繼雇主對於勞工安全衛生法上之保護照顧義務,氐並認為要派機構有實質上使. ‧ 國. 學. 角度考量,似可課予要派機構的安全衛生照顧之義務。 21. ‧. 第二款、使用關係. sit. y. Nat. io. er. 派遣勞動最主要的特質為「僱用」與「使用」之分離,基於派遣契約,要派機構 自派遣機構直接取得原始的、獨立的勞務請求權及勞務指揮監督權,得以「使用」. n. al. Ch. i Un. v. 而非「僱用」派遣勞工,其使用關係之種類、內容及範圍等,由要派契約中雙方 約定之。. engchi. 第四項、本章結論 我目前並没有像德國或日本己有規範勞動派遣的專法,因此三方關係僅能 依靠學者參酌國外法制之法理來建構,依照目前學說通說,所謂勞動派遣,乃是 派遣機構之雇主,與派遣勞工訂定勞動契約,於得到勞工之同意,維持勞動契約. 20. 黃程貫,德國勞工派遣關係之法律結構,政大法學評論,第 60 期,1998 年 12 月,第 288 頁. 21. 邱駿彥,勞工派遣法制之研究-以日本勞工派遣法為例,台灣勞動法學會報第一期,1998 年 11. 月 30 日,第 50 頁 17.

(19) 關係之前提下,使其在要派機構指揮監督下提供勞務,該勞工與要派機構之間僅 有實質勞務使用關係並無勞動契約關係存在。基於勞動派遣其最主要之特徵在於 「雇用」與「使用」之分離,使得雇主責任產生不明確之現象。雖然派遣機構是 派遣勞工法律上之雇主,但派遣勞工卻必須在要派機構之指揮監督下服勞務。 因此就法律結構而言,在勞動派遣之三角結構中,與派遣勞工訂定勞動契 約者為派遣機構,要派機構與派遣勞工之間僅存有指揮監督關係,即派遣勞工之 雇主明顯為派遣機構無疑,相關之雇主責任如工資給付、資遣費、退休金、職災 補償、職業災害保險等社會保險繳納等,即應由派遣機構負擔;惟在特殊例外情 況下,要派機構亦有可能必須負擔雇主責任。. 政 治 大 益之所在,危險之所在」原則,原應負擔其分別之雇主責任。因此,到底派遣機 立. 派遣機構及要派機構在勞動派遣制度下,各自取得了經濟上之利益,依法諺「利. ‧ 國. 學. 構及要派機構應由何者來負擔派遣勞工職業災害防止義務及職業災害補償或賠 償責任,是一個必須面對之問題,本文接續再探討職業災害及派遣機構及要派機. ‧. 構雇主責任之相關議題。.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18. i Un. v.

(20) 第三章、職業災害補償制度概述 第一節、職業災害之定義及認定 所謂「職業災害」 ,係指勞工因執行職務遭遇災害,而致死亡、殘廢、傷害 或疾病者而言。 22 即勞勞工因執行職務時,因外在之危險因素導致生命、身體或 健康受有損害而言。 23. 治 政 大 第一項、職業災害在相關法令之規定 立 ‧ 國. 學. 我國對於職業災害補償之基本權利義務關係規定於勞動基準法第五十九. ‧. 條,但勞動基準法並未對「職業災害」之定義。以下就「職業災害」定義相關法 令規定。分述如下:. sit. y. Nat. 一、勞動基準法. n. al. er. io. 勞動基準法並未明文「職業災害」之定義,僅於第五十九條至六十三條規定雇主 於發生職業災害時之補償責任。 二、工廠法. Ch. engchi. i Un. v. 工廠法第五十四條規定:「凡依法未能參加勞工保險之工人,因執行職務而致傷 病、殘廢或死亡者,工場應參照勞工保險條有關規定,給與補助費或撫卹費…」 然自勞動基準法公佈後,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己依勞動基準法第三條第八款規定, 將凡用發動機器從事製造、加工、修理、解體之事業指定為勞動基準法適用之範 圍,工廠法己無適用餘地。. 22. 楊通軒,職業災害之賠償與補償,台灣勞動法學會叢書(1)勞動基準法釋義-施行二十年之回. 雇與展望,2005 年 5 月一版一刷,第 462 頁 23. 林永頌、劉彥詮,職業災害勞工案件所涉法令及訴訟實務(摘錄) ,律師雜誌,第三三七期,. 2007 年 10 月,第 41 頁 19.

(21) 三、勞工安全衛生法. 勞工安全衛生法第二條第四條規定:「本法所稱職業災害,謂勞工就業所之建築 物、設備、原料、化學物品、氣體、蒸氣、粉塵或作業活動及其他職業上原因引 起之勞工疾病、傷害、殘廢或死亡。」另外勞工安全衛生法施行細則第四條規定, 「本法第二條第四項所稱職業上原因,係指伴隨作業活動所衍生,於就業上一切 必要行為及其附隨行為而具有相當因果關係者。」 四、勞工保險條例及勞工保險被保險人因執行業務而致傷病審查準則 (一)勞工保險條例. 政 治 大 人因執行職務而致傷害或職業病不能工作,以致未能取得原有薪資,正在治療中 立 勞工保險條例亦未明文定義「職業災害」 ,但於同條例第三十四條規定: 「被保險. ‧ 國. 學. 者,自不能工作之四日起,發給職業傷害補償費或職業補償費。…」 (二)勞工保險被保險人因執行業務而致傷病審查準則. ‧. 本項傷病審查準則係基於勞工保險條例第三十四條第二項授權而制定,該項準則. sit. y. Nat. 於第三條對「職業傷害」及「職業病」概括規定:「被保險人因執行職務而致傷. io. er. 病者,為職業傷害。」 、 「被保險人於勞工保險職業病種類表規定適用職業範圍從 事工作,而罹患表列疾病者,為職業病。」並於同準則第四條至第十七條詳列各. n. al. Ch. i Un. v. 種「視為職業災害」之類型;第十九條至第二十二條規定或為職業病、或視為職. engchi. 業病之情形;第十八條則列舉了九項「不得視為職業傷害」之排外規定。. 第二項、國內對「職業災害」定義之看法 由於我國對於職業災害之定義係規定於勞工安全衛生法第二條第四項與依 勞保條例制定之傷病審查準則第三、四條,而二者對於職業災害之範圍並不相 同,而勞動基準法第五十九條有關職業災害補償中之職業災害究應適用何者之定 義即產生疑問,因此對於勞動基準法中之「職業災害」是否得與勞工安全衛生法 及勞工保險條例之「職業災害」定義相互為用之問題,學者及實務上有不同之看. 20.

(22) 法。 一、認為各項法規定義可以相互為用 我國學者一般以勞工安全衛生法第二條第四項定義作為「職業災害」定義 之基準。 24 亦有學者綜合各法規而定義,認為: 「所謂職業災害,乃指勞工於執行職務 時所生之災害。而所謂災害之結果,則包括死亡、殘廢、傷害與疾病…惟在概念 上,勞工安全衛生法第二條第四項關於職業災害之定義…與勞工保險條例第三十 四條之職業傷病亦應包括在勞動基準法第五十九條之職業災害之中,因此,勞工 保險條例中關於職業傷病之認定標準,亦可用以認定職業災害。」 25. 政 治 大 第二條第四項定義相同,而認為勞動基準法與勞工安全衛生法對「職業災害」之 立. 有認為基於行政院所提勞動基準法草案立法說明欄,係與勞工安全衛生法. ‧ 國. 學. 定義相同。 26. 有認為勞工安全衛生法及勞動基準法第五十九條既係均在規範有關「職業. ‧. 災害」之情形,雇主事先之預防工作以及事後之補償責任,則有關勞動基準法第. y. Nat. 五十九條「職業災害」之定,自可依勞動基法第一條第一項規定,適用勞工安全. er. io. sit. 衛生法第二條第四款之規定。 27. 最高法院於判決表示:「勞動基準法第 59 條規定勞工遭遇之職業災害,參. n. al. Ch. i Un. v. 照勞工安全衛生法第二條第四項規定係謂勞工就業場所之建築物、設備、原料、. engchi. 材料、化學物品、氣體、蒸氣、粉塵等或作業活動及其他職業上之原因引起之勞 工疾病、傷害、殘廢或死亡。準此,勞動基準法第五十九條第四款所稱之職業災 害,當指上述雇主提供工作場所之安全與衛生設備等職業上原因所致勞工之傷害. 24. 參見林豐賓,勞動基準法論,第 254-255 頁,三民書局出版修訂四版二刷,2004 年 10 月、. 黃虹霞, 「職業災害補償關法律問題」 ,載於萬國法律,第一二六期,2002 年 12 月,第六七頁、 林永頌、劉彥詮,職業災害勞工案件所涉法令及訴訟實務(摘錄) ,律師雜誌,第三三七期, 2007 年 10 月,第 41 頁 25. 參見黃程貫,勞動法,第 438 頁,國立空中大學,91 年二月修訂再版四刷,. 26. 黃虹霞, 「職業災害補償關法律問題」 ,載於萬國法律,第一二六期,2002 年 12 月,第 66-67. 頁 27. 鄭渼蓁,論勞動基準法第 59 條「職業災害」 ,萬國法律,第 144 期,2005 年 12 月,第 85 頁 21.

(23) 而言。」 28 二、認為各項法規定義不能相互為用 有認為從制度目的而言,勞動基準法所定職業災害補償係一種事後救濟法 制,而勞工安全衛生法課雇主公法上之義務係事前災害預防之法制,並非補償制 度,應採過失責任,並非勞動基準第五十九條所指之職業災害,故其定義不應相 同;而勞工保險條之補償源自保險制度,基於危險分擔之理論,雖同採無過失責 任,但仍非勞動基準第五十九條所指之職業災害。 29 有認為從立法性質而言,勞動基準法屬勞動者保護法,為個別雇主責任, 制度本身含有雇主可責難性,應考量個別雇主負擔能力;勞工保險條例屬社會保. 政 治 大. 險法,著眼於受災勞工或其家屬之生活保障,故認為勞動基準法之定義應與勞工. 立. 保險條例之定義有所不同。 30. ‧ 國. 學. 有認為由立法目的而言,認為勞工安全衛生法旨在維護勞工於作業環境中 從事作業活動時之生命安全與健康,因此對雇主課以相當責任…,然超出就業場. ‧. 所外,實際上己不在雇主所得控制的範圍,如主張雇主對之負預防職業災害之安. y. Nat. 全衛生責任,顯屬不可能。因之認為勞工安全衛生法、勞動基準法、勞工保險條. er. io. sit. 例對「職業災害」之定義並不能一體適用。 31. 最高法院曾表示: 「勞基法就「職業災害」雖未加以定義,…但關於雇主抵. n. al. Ch. i Un. v. 充規定、職業病種類或醫療範圍及殘廢補償標準等,皆依勞工保險條例有關之規. engchi. 定,其中第四款亦同列與勞工保險條例相同「職業災害」用語;又勞工如申請職 業災害勞工保護法第六條第一項、第八條第一項、第二項、第九條第一項及第二 十條之補助時,申請補助機構為勞保局,勞工職業災害之認定及補償標準,則比 照勞工保險被保險人因執行職務而致傷病審查準則、勞工保險職業病種類及中央. 28. 參照最高法院 78 年台上字第 371 號判決及 93 年度台上字第 593 號判決. 29. 參照李洙德,勞基法第五十九條釋疑-高等法院 86 年度勞上字 36 號判決評釋,勞動法裁判選. 輯,元照出公司,2000 年 1 月,初版第一刷,第 255-279 頁 30. 參照羅忠政,職業災害補償雇主責任之研究-以中日兩國法制為中心,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工. 研究所碩士論文,八十五,第七十八頁 31. 參照王惠玲,職業災害爭議與補償,中興大學法律系承辦勞工法規研討會資料,八十六年四. 月 22.

(24) 主管機關核准增列之勞工保險職業病種類之規定,顯見勞基法與勞工保險條例關 係密切且互為援用。又勞基法與勞工保險條,均係為保障勞工而設,…勞基法所 規範之職業災害,與勞工保險條例所規範之職業傷害,具有相同之法理及規定…」 32. 三、綜上所述,本文贊同各項法規定義不能相互為用之意見,勞工安全衛生法、 勞動基準法及勞工保險條例之「職業災害」 ,於制度規範目的、立法性質及適 用範圍等均有所不同,勞工安全衛生法及勞動基準法部份涉及企業主之雇主 事前職業災害預防責任及事後之職業災害補償救濟責任,宜與其雇主責任相 當,不宜任意加重雇主之負擔,其範圍亦宜以雇主所得控制的範圍負其責任。. 政 治 大 障,故其定義不能一體適用。 立. 至勞工保險條例為社會保險之性質,應可擴大其保障範圍,加強對勞工之保. ‧ 國. 學. 本文並贊同學者李洙德見解,如能將勞保給付提高至涵蓋一切職業災害 補償,以社會保險方式之保險給付,將對職業災害勞工更有實質之保障,且. ‧. 勞動基準法與勞工保險條例「職業災害」之定義亦能在理論上獲得銜接。 33. y. Nat. n. er. io. al. sit. 第三項、職業災害之認定. Ch. i Un. v. 職業災害係指勞工於執行職務時,因外在之危險因素導致生命、身體或健康受有. engchi. 損害。對於職業災害之認定基準,一般採用「業務起因性」及「業務執行性」作 為認定基準 34 。認定基準及其成立要件分述如下:. 32. 參見最高法院 99 年度台上字第 178 號判決. 33. 參照李洙德,勞基法第五十九條釋疑-高等法院 86 年度勞上字 36 號判決評釋,勞動法裁判選. 輯,元照出公司,2000 年 1 月,初版第一刷,第 270 頁 34. 一般司法實務上見解如: 「按勞基法謂職業災害,須該災害具有業務遂行性(勞工基於勞動契. 約在雇主支配下之就過程)及業務起因性(災害與業務間有相當因果關係)始足當之」 ,參見最 高法院 95 年度台上字第 2722 號判決 23.

(25) 第一款、認定基準 第一目、業務執行性(業務遂行性) 所謂業務執行性是指勞工基於勞動契約在雇主支配下之就勞過程 35 ,即勞工依據 勞動契約在雇主支配狀態下提供勞務,而災害在執行職務過程中發生,且雇主所 得指揮監督之狀況 36 。勞工之「行為」必須是在執行職務,始有發生職業災害可 言,至於是否執行職務,實務上係採從寬解釋之立場,即勞工所擔任之「業務」 , 其範圍較通常意義為寬,除業務本身之外,業務上附隨的必要、合理的行為亦包. 政 治 大 一、在雇主支配下,從事工作者 立 含在內。 37 。故職業災害具有業務執行性包括 38 :. ‧ 國. 學. 指在雇主指揮監督下服勞務,從事工作者,包括生活上必須之活動,如暫 停工作如厠等及從事與工作相關之偶發事項均屬之。. ‧. 二、在雇主支配下,但未從事工作者. io. er. 三、在雇主支配下,但未在雇主監督管理下從事工作者 例如出差、公出等皆屬之。. n. al. Ch. sit. y. Nat. 例如待機時間及工作間休息時間。. en. hi. gc 第二目、業務起因性. i Un. v. 一、意義 依據相當因果關係說,職業災害必須在勞工擔任之「業務」與「災害」之. 35. 參照林更盛,勞基法上職業災害因果關係的判斷-評台灣高等法院八十七年勞上字第五號判. 決,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 40 期,2002 年 11 月,第 25 頁 36. 邱駿彥,我國職業災補償制度,輔仁法學,第 17 期,1998 年 6 月,第 205-222 頁. 37. 楊通軒,職業災害之賠償與補償,台灣勞動法學會叢書(1)勞動基準法釋義-施行二十年之回. 雇與展望,2005 年 5 月一版一刷,第 468 頁 38. 邱駿彥,我國職業災補償制度,輔仁法學,第 17 期,1998 年 6 月,第 205-222 頁 24.

(26) 間有密接關係存在,而所謂密接關係即指「災害」必須被認定為業務內在或通 常伴隨的潛在危險之現實化(即己經實現、形成) 。 「業務起因性」即是指伴隨 著勞工提供勞務時所可能發生之危險己經現實化,且該危險之現實化為經驗法 則一般通念上可認定者 39。亦即,以傷病所發生之一切不可欠缺的條件為基礎, 依經驗法則判斷業務和傷病之間具有相當因果關係 40 ,且造成職業災害之原因 須為雇主可得控制之危害 41 。故如基於天然災害所發生的傷害,因其與執行職 務僅有偶然的牽連,並無業務起因性 42 。一般可區分為以下四種狀況 43 : (一)勞工在事業主的管理之下,從事勞動契約所約定之行為或其附屬行為而發 生災害。若無其他反證,且認定職務與職業災害之間具因果關係,即可認. 政 治 大 (二)雖在事業主之支配下,但未從事工作時,如可認定係因事業主提供之設施 立 定屬於職業災害。. ‧ 國. 學. 或管理不善而引起災害,亦可認定屬於職業災害。. (三)雖在事業主之支配下,但離開其管理以從事工作時,若災害之發生可證明. ‧. 具業務遂行性,又無業務起因性之反證,亦不違反經驗法則時,亦可認定. sit. y. Nat. 屬於職業災害。. io. er. (四)災害發生原因不明,如災害之發生可證明具業務遂行性,又無業務起因性 之反證,亦不違反經驗法則時,亦可認定屬於職業災害。. al. n. 二、成立要件. 39. 44. Ch. engchi. i Un. v. 楊通軒,職業災害之賠償與補償,台灣勞動法學會叢書(1)勞動基準法釋義-施行二十年之回. 雇與展望,2005 年 5 月一版一刷,第 470 頁 40. 林更盛,勞基法上職業災害因果關係的判斷-評台灣高等法院八十七年勞上字第五號判決,台. 灣本土法學雜誌,第 40 期,2002 年 11 月,第 25 頁 41. 鄭渼蓁,論勞動基準法第 59 條「職業災害」,萬國法律,第 144 期,2005 年 12 月,第 88 頁. 42. 楊通軒,職業災害之賠償與補償,台灣勞動法學會叢書(1)勞動基準法釋義-施行二十年之回. 雇與展望,2005 年 5 月一版一刷,第 470 頁 43. 參照羅忠政,職業災害補償雇主責任之研究-以中日兩國法制為中心,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 所碩士論文,八十六年六月,第 58 頁 44. 參照參見林豐賓,勞動基準法論,第 254-255 頁,三民書局出版,修訂四版二刷,2004 年 10. 月及陳彥良,論職業災害補償制度,國立東華大學財經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97 年 6 月,第 19-24 頁 25.

(27) (一)必須因執行職務而致傷害 災害之發生必須與業務行為有關,勞工因執行職務而致傷病,因以其所 受傷或受病與執行職務有因果聯絡之關係為限。 (二)必須在就業場所發生災害 泛指勞動契約存續中,由雇主所提示,使勞工履行契約提供勞務之場所。 (三)災害之發生包括作業活動及其他職業上之原因 勞工欲取得職業災害補償,該災害必須與執行業務有因果關係。一般認為 職業災害成立之因果關係,在結構上可區分為執行業務與發生災害間需具 有因果關係,稱為「責任起因之因果關係」及災害結果與人身傷亡間具有. 政 治 大 係說」,認為在上述兩重因果關係中,災害之發生與結果和受災勞工執行 立. 因果關係,稱為「責任構成之因果關係」。目前學說通說為「相當因果關. ‧ 國. 學. 業務之關聯,以客觀第三人角度觀察,認為是否具有相當因果關係,若有 相當關係性,則因果關係存在,反之則無因果關係。. ‧. 學者林更盛認為在因果關係的判斷上,主要涉及價值判斷及專業知識的因. sit. y. Nat. 素,如果關係明確地涉及專業科學知識方面的判斷,法院原則上應尊重專. io. er. 家鑑定意見;反之,就明確涉及價值判斷部份,法院原則上應自行認定, 不受專家鑑定意見的拘束。此外認為民法相當因果關係說主要係針對過失. n. al. Ch. i Un. v. 責任,其正當性在於將行為人無法合理預見的異常牽連排除於責任之外,. engchi. 然而我國勞動基準法之雇主職業災害補償責任為無過失責任,雇主是否須 承擔補償責任主要以勞工執行職務上之危險是否實現為準,因此通說援引 相當因果關係說未必恰當,而應兼採相關學說或理論,以實現個案正義。 45. (四)必須是屬於勞工的災害 勞工法上勞工之判斷,通說以勞工以具備從屬性為準 46 ,因此,必勞工履. 45. 參照林更盛,勞基法上職業災害因果關係的判斷-評台灣高等法院八十七年勞上字第五號判. 決,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 40 期,2002 年 11 月,第 25 頁 46. 參見陳繼盛,我國勞動契約法制之研究論文,其中表示:僱傭契約以具有從屬為其特徵,而. 承攬及委任則以獨立性為其特徵,從屬勞動性包括三種涵義:人格從屬性、經濟從屬性及組織 26.

(28) 行契約之時,單純提供勞務,對於服勞務之方法無自由裁量餘地 47 。 (五)災害範圍包括疾病、傷害、殘廢或死亡 包含勞工在工作場所中遭受意外之突發性偒害及職業病等人身傷害。. 第二節、職業災害補償制度之發展延 革及特點 第一項、發展延革. 政 治 大 償制度(侵權行為責任說) 、契約上雇主責任(契約責任說) 、無過失責任職業災 立. 世界各國對職業災害補償制度之發展,隨著歷史之發展,可區分為民事賠. ‧ 國. 學. 害補償制度(業務險責任說)及社會保險制度等四個階段。 一、民事賠償制度(侵權行為責任說). ‧. 於職業災害補償之立法制定,雇主對勞動者之補償責任,在英美普通法之. sit. y. Nat. 法理及大陸法系諸國,主要受民法理論之支配。依普通法法理,職業災害補償責. io. er. 任乃不法行為(即我國民法規定之侵權行為)之一種,依過失問題來處理(即以 「無過失即無責任之過失主義」) 。但一般雇主違反注意義務之舉證不易,且雇主. n. al. Ch. i Un. v. 可以舉危險容認(acceptance, or assumption of the risk)48、共同受僱(common. engchi. 49 Employment) 及與有過失(Contributory Negligence)作為抗辯理由,事實上. 從屬性等。,勞工法論文集,陳林法學文教基金會,1994 年,第 45 頁 47. 郭玲惠,僱傭,收錄於黃立主編,民法債編各論(上) ,元照出版社,2002 年 7 月初版 1 刷,. 第 51 頁 48. 此抗辯為勞工或受雇人己經自願地同意承擔其業務上通常且必然會發之意外,其概念為既然. 勞工己經在受雇之始清楚其將承擔之風險,且也願意承擔,則一旦職業災害故發生,即無法要 求雇主對此負擔賠償責任。此概念係基於英美法系契約法契約自由及契約當事人對等之法理所 致。引自陳彥良,論職業災害補償制度,國立東華大學財經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97 年 6 月, 第三十頁 49. 亦稱同伴過失責任(fellow-servant doctrine),雇主可主張職業災害之發生為其他勞工之過失. 所致,而由直接造成職業災害之其他勞工負擔賠償責任。 27.

(29) 幾等於免除雇主職業災害之責任。 50 二、契約上雇主責任(契約責任說) 依民法之觀點視,因職業災害致傷害或死亡之情形,係應適用不法行為之 法理,抑或由僱傭關係著眼,以契約上債務不履行來處理,但在早期採契約責任 為少數說 51 。此說認為雇用人對於勞動者提供勞務,除給付工資外,基於社會政 策理由,在勞動契約存續中尚有保障勞動者之義務,且應保障勞工於勞動契約期 限屆滿時仍為健全之狀態。因此,在雇用期間所生傷害,推定為雇主之保障安全 52 義務之違反,無須證明雇主有故意過失,勞工即得請求職災補償 (舉證責任之. 倒置) 。此舉對於勞工雖較有利,但雇主仍得依前款之危險容認(acceptance, or. 政 治 大 (Contributory Negligence)作為抗辯理由。 立. assumption of the risk )、 共 同 受 僱 ( common Employment ) 及 與 有 過 失. ‧ 國. 學. 三、無過失責任職業災害補償制度(業務危險責任說). 由於產業的進步和發達,大量使用機器、設備和原物料,帶來作業的危險而使勞. ‧. 動者受害,因此認為業務傷害為業務固有之危險,如果業務與傷害之間有因果關. y. Nat. 係,僱用人即應負責,而此責任為客觀責任或結果責任,又此責任為法律責任並. er. io. sit. 非基於契約之責任,故不得以契約免除之,對勞工之保護較為周延 53 。然此制度 仍有不足,倘雇用人負擔責任之能力不足, (例如破產時)受災勞工仍難受償。. n. al. 四、社會保險制度. Ch. engchi. i Un. v. 前述三種職業災害補償制度中,不論以過失責任或無過失責任為基礎之個 別雇主責任,對保護勞工而言,均有所不足,故現代國家對於職業災害補償制度 逐漸改為兼採職業災害保險方式,與其他社會保險相結合,經由職業災害保險與. 50. 黃越欽、王惠玲、張其恆,職災補償-論中美英德日五國比較,五南圖書,初版一刷,84 年. 10 月,第 7 頁 51. 黃越欽、王惠玲、張其恆,職災補償-論中美英德日五國比較,五南圖書,初版一刷,84 年. 10 月,第 7 頁 52. 參照陳彥良,論職業災害補償制度,國立東華大學財經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97 年 6 月,第. 32 頁 53. 參見林豐賓,勞動基準法論,第 261 頁,三民書局出版修訂四版二刷,2004 年 10 月 28.

(30) 疾病保險、年金保險之聯合,始能對勞工及其家屬給予充之保障。 54. 第二項、各國職業災害補償制度之特點 55 職災補償經過百年之發展,先進國家己發展成了完備之社會安全制度,各國制度 設計不一,但仍有其共通點,分述如下: 一、「無過失主義」雇主責任及社會保險制度 職災補償制度以「無過失主義」雇主責任為原則,受僱者發生職業災害, 無論雇主或受僱者本人是否有過失,雇主都有責任給予補償。但考量無過失補償. 政 治 大 險,且為了確保雇主履行此責任,以法律強制雇主加入。基本上,職災社會保險 立. 責任對於個別雇主可能造成龐大負荷,大部份國家採取保險制度分攤雇主財務風. ‧ 國. 學. 之保費財源全由雇主負擔,並被視為雇主社責任之履行。相較於其他社會保險大 都由被保險人與政府、雇主分攤,此乃職業災害保險制度之特色。. ‧. 二、業務災害主義. sit. y. Nat. 職災補償制度採業務災害主義,亦即補償範圍僅限縮於與工作業務有直接. io. er. 相關的傷病事故,但應包含災害事故、職業病與通勤災害。此制度並不僅以補償 救濟個別的受災者為唯一目的,更重要的是,透過個別勞動者職業傷病問題之公. n. al. Ch. i Un. v. 共化,讓社會大眾正視勞動過程中之健康風險,並由國家透過法律強制,規範資. engchi. 本管理者必須強化職業風險的預防,將工作者的安全健康風險納入產業經營成 本。 三、全面性之職災保障 職災補償內容應包括職災導致的醫療費用、職業災害失能造成的薪資損 失、職災死亡者的喪葬與遺囑津貼,並應提供職災者器具補助與復健復工之協 助。現金給付應以原有薪資之一定比率計算,而非以最低生活標準作為給付依. 54. 參照陳彥良,論職業災害補償制度,國立東華大學財經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97 年 6 月,第. 34 頁 55. 林依塋、鄭雅文、王榮德,職災補償制度之國際比較及台灣制度之改革方向,台灣衛誌,. 2009,vol28.no6,第 462-463 頁 29.

(31) 據,以確保受災者的生活水準,原則上應採取年金方式給與,以保障受害者及遺 屬生活。 四、重視事前預防及災後復健復工 我國過去職業災害補償相關法律,目的在於確保勞工職業傷病後的基本生 活,相關做法多停留在「消極補償」,對於勞工發生職災害後之重建明顯不足, 故我國職業災害勞工保護法己有「職業重建」之概念,例如第十條關於「職業災 害勞工職業重建補助」之機制,明列為加強職業災害預防及職業災害勞工之重 建,事業單位、職業訓練機構及相關團體辦理職災勞工職業重建所需之心理輔 導、工作能力評估及強化、職務再設計、職業輔導評量、職業訓練、就業服務等,. 政 治 大 得依其意願及工作能力,協助其就業;對於缺乏技能者,得輔導其參加職業訓練, 立 得向勞工保險局申請補助;第十八條關於「職業災害勞工經醫療終止,主管機關. ‧ 國. 學. 協助其迅速重返就業場所。」以體現重返工作之「積極性補償」精神。 56 政府應建立整合性行政與服務體系,以結合預防與復健復工機制。職災保. v. n. al. er. io. sit. y. Nat. 災害預防工作。. ‧. 費費率的調整,應作為鼓勵雇主預防職災的經濟誘因,並運用保險基金從事職業. ni 第三節、勞動保護法規 Ch U i engch. 本章首先說明目前我國保障勞工生命、身體、健康之法令規定,再接續討 論我國職業災害救濟制度中關於請求權類型及相關問題,以探討其法律關係之處 理。. 第一項、勞動保護法 所謂勞動保護法係指基於保護勞工,避免勞工工作環危險、不受勞動生. 56. 莊正中,勞工職業災害預防、補償、重建單獨立法之探討,台灣勞動雙月刊,第七期第十四、. 十五頁 30.

(32) 活之不利益等目的而訂定之制定法規範,例如勞工安全衛生法中關於工作場 所之安全衛生與防護措施、設備的配置等均屬之,就此意義務而言,勞動基 準法中關於勞動條件之保障,亦屬勞動保護法之一。 這些法規為公法性質之規定,係國家運用公權力,藉由課雇主以一定之 公法上作為義務,並透過國家之強制、監督、處罰、刑罰等手段來確保雇主 履行作為義務,以達到保護勞工生命、身體、健康之目的之強行法。雇主這 些公法上之義務,同時自然地構成雇主依誠信原則而生之照顧保護義務的當 然內容。. 57. 第一款、民法四百八十三條之一 政 治. 大. 立. 民法四百八十三條之一規定: 「受僱人服勞務,其生命、身體、健康有受危. ‧ 國. 學. 害之虞者,僱用人應按其情形為必要之預防。」本條為僱用人預防危險義務(保. ‧. 護義務)為僱用人之附隨義務,如僱用人未為預防措施以改善受僱人之工作環境 者,應負債務不履行責任 58 。本條所謂服勞務,包括工作場所、設備、工具等有. y. Nat. sit. 使受僱人受危害之虞之情形。. n. al. er. io. 學者林更盛認為 59:民法四百八十三條之一之雇主照顧保護義務,為公法上. i Un. v. 勞工保護及防止意外之法規,原則上構成了雇主必須嚴格遵守之不可更易的契約. Ch. engchi. 上義務。通說均認為該等法規具有雙重的性格(雙重性格原則)或雙重的效力(隻 重效力原則)。亦即一方面雇主被課以遵守該等公法規定之義務(即公法上效 力) ,一旦違反,即會受到一定之處罰(含行政罰及刑事罰) ,;另一方面,該對 規定亦當然地成為勞動契約之內容,雇主應依之盡到照顧義務,勞工並且可依之 要求雇主履行(私法上效力)。. 60. 57. 以上參照黃程貫,勞動關係之內容,勞動法,國立空中大學,91 年修訂再版四刷,第 398 頁. 58. 林誠二,論勞工服勞務受害之賠償請求權,台灣本土法學雜誌,15 期,2000 年 10 月,第 123 頁. 59. 參照林更盛,承攬關係中職業災害案例評釋,法學叢刊,174 期,1999 年 4 月,第 169 頁. 60. 參照楊通軒,職業災害之賠償與補償,勞動基準法釋義-施行二十年之回顧與展望,台灣勞動. 法學會編,2005 年 5 月一版一刷,第 458 頁 31.

(33) 忠實義務及照顧義務本係倫理內容,具有獨自為善之本質,並非對待性之 義務(對待給付)不能發生同時履行之抗辯。 61 但自民法在 1999 年 4 月 21 日增 訂第四八三條之一及第四八七條之一,將該附隨義務及請求權基礎明文化,有學 者認為此舉將進一步將該附屬義務提升為勞動契約之從義務 62 。勞工可單獨據此 規定向雇主請求對其生命、身體、健康為避免危害之預防;若雇主違反該保護義 務,未提供對於職務上危害必要之預防,勞工得行使拒絶權。 63. 第二款、勞動基準法. 政 治 大. 1984 年頒布施的勞動基準法旨在規範最低標準的勞動條件,包括工資、工. 立. 參照楊通軒,勞動契約內容之研究,法律評論,第六十五卷、第四至六期合刊,總期 1334 期,. ‧ 國. 學. 61. 1999 年 6 月 1 日、第 8-10 頁 62. 劉志鵬,民法債編修正對勞動契約關係之影響,法令月刊,第 51 卷第 10 期,2000 年 10 月,. ‧. 第三九四頁. y. Nat. 黃程貫教授亦認為此一義務在其他契約型態中均非主要給付義務,而是附隨義務,惟此一照顧. sit. 義務在勞動契約,則基於保護勞工之原則,應將之例外提升主要給付義務,此亦是德國勞動法. er. al. n. 刷,第 469 頁. io. 界之一致的看法。參照黃程貫,勞動關係之內容,勞動法,國立空中大學,91 年修訂再版四. Ch. i Un. v. 本條自民國八十八年四月二十一日公布後,最高法院 95 年台上字第 2692 號判決首次引用本條. engchi. 雇主責任,認為:「基於社會政策之理由,為使受僱人受有週全之保障,民法增訂第四百八十 三條之一,明訂受僱人服勞務,其生命、身體、健康有受危害之虞者,僱人應按其情形為必要 之預防。此即屬民法第一百八十四條第二項所指保護他人之法律。」 63. 最高法院 74 年度台上字第 355 號判決: 「(一)同時履行抗辯權,原則上固適用於具有對價關. 係之雙方債務間。然而,雖非具有對價關係之債務契約而生之債務,其兩債務之對立,在實質 上有牽連性者,基於法律公平原則,亦非不許其準用或類推適用關於同時履行之抗辯。 (二)探 求契約當事人之真意,本應通觀契約全文,依誠信原則,從契約之主要目的及經濟價值等作全 盤之觀察。」林誠二教授認為依民法第四百八十三條之一之規定,雇主之保護照顧義務為雇主 之附隨義務,而非勞工之服勞務之對待給付義務,理論上無民法第二百六十四條同時履行抗辯 權之適用。但為保障勞工之安全,此二債務實質上有牽連性,應類推適用同時履行抗辯權之規 定,使勞工於雇主善盡其保護義務之,得拒絶服勞務。參照林誠二,論勞工服勞務受害之賠償 請求權,台灣本土法學雜誌,15 期,2000 年 10 月,第 125 頁 楊通軒,職業災害之賠償與補償,收錄於勞動基準法釋義-施行二十年之回顧與展望,台灣勞 動法學會編,2005 年 5 月一版一刷,第 459 頁 32.

(34) 時、休假、退休、解雇等工作權保障等事項。就廣義而言,亦為勞工保護之法律。. 第三款、勞工安全衛生法 我國 1974 年立法通勞工安全衛生法,明訂職業安全衛生設施、管理、監督 及檢查等事宜,要求雇主有維護工作場所安全生之責任,同時並擴大政府勞動檢 查權。勞工安全衛生法第一條開宗明義規定: 「為防止職業災害,保障勞工安全 與衛生健康,特制定本法;本法未規定者,適用其他有關法律之規定」。依據該 法,主管機關及檢查機構若發現事業單位有違反安全衛生法規之情形,將可處以. 治 政 大 人數在三人以上者) ;而根據勞動檢查法第二十七條,勞動檢查機構在接獲通報 立 後,應立即進行檢查調察職災原因及責任。若發現雇主有違反勞工安全衛生法之 罰鍰限期改善或勒令停工。此法也規定雇主必須通報重大職災(死亡職災或罹災. ‧ 國. 學. 雇主責任規定而導致重大職災,則處之有期徒刑、拘役或罰金等刑事處分。 64. ‧. 第四款、工廠法. sit. y. Nat. n. al. 第四十一條規定工廠應為之安全設備。. Ch. engchi. 第四十二條規定工廠應為之衛生設備。. er. io. 工廠法第一條規定:凡用發動機器之工廠,均適用本法。. i Un. v. 第四十三條規定工廠對於工人,應為預防災變之訓練。 第四十四條規定如查得工廠之安全與衛生設備有不完善時,得限期令其改善;必 要時並得停止其一部之使用。 前開規定目的係為保障工廠工作之勞工其工作環境之安全。然自勞動基準法公佈 後,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己依勞動基準法第三條第八款規定,將凡用發動機器從事 製造、加工、修理、解體之事業指定為勞動基準法適用之範圍,工廠法己無適用 餘地。. 64. 王嘉琪、鄭雅文、王榮德、郭育良,職災補償制度的發展與台灣制度現況,台灣衛誌,. Vol.28NO.1,2009 年,第五、六頁 33.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退休金、遭遇職業災害,雇主未給與補償或賠償以及雇主未依勞

八、 雇主自申請本計畫之日起至繼續僱用補助期間期滿之日止,不得

各項應備文件以外文作 成者,均得予以節譯,惟 節譯之範圍應包含法規 明訂之資格相關必要內 容(例如聘僱契約書應 包含雇主名稱、受聘僱

1.有採購法第 50 條第 1 項第 3 款至第 5 款、第 7 款情形之一,依同條 第 2 項前段得追償損失者,與追償金額相等之保證金。. 2.違反採購法第

本),或漁民、農民、軍人保險卡影印本。若為受僱於僱用

(二)計算方式:雇主繼續僱用於前款計算期間內,預估成就勞動基準

1.就業服務法(以下簡稱就 服法)第 56 條及「雇主聘 僱外國人 許可及管理辦 法」第 45 條規定,受聘 僱之外國人有連續曠職 3 日失去聯 繫或聘僱關係 終止之情事,雇主應於

第十九條之九 外國人受聘 僱從事第四條第五款規定 之外展農務工作,其雇主 屬農會、漁會、農林漁牧 有關之合作社或非營利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