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大學社團負責人領導經驗與影響因素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大學社團負責人領導經驗與影響因素研究"

Copied!
14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劉若蘭 博士. 大學社團負責人領導經驗與影響因素研究. 研究生: 曾培祐 撰 中華民國一百年一月.

(2) 謝誌. 謝誌,當然就是要寫給我最感謝的人,而在我寫論文的這段時間裡最感謝的 莫過於我的指導教授-劉若蘭老師,感謝老師把我從對學術寫作一竅不通的程度, 如今完成了一本論文,這中間老師花費的時間和精力真的不是謝謝兩個字可以道 盡我的感恩,真是太謝謝謝謝謝謝謝謝謝謝謝謝謝謝謝謝謝謝謝謝謝謝謝老師 了!!!!!!!!!!!! 當然,還要感謝我的論文口試委員林至善老師和蔡居澤老師,不管是一階還 是二階口試的指導,都讓我有醍醐灌頂的感覺,也讓我的論文變得更好,謝謝兩 位老師。 在這裡,我還要特別感謝一個人,那就是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課外活動指導組 輔導老師劉麗娜老師,在我大學即將畢業對於前途茫然之際,是麗娜老師引領我 進入學生事務的領域,鼓勵我報考此研究所,並且在我就讀期間給我非常多的關 懷和照顧,如果說我的論文寫完有誰會比我更開心,我想就是麗娜老師了,沒有 麗娜老師沒有現在的我,來啦,抱一個!親一下! 接下來就是要感謝我的親人了,我的爸爸媽媽,生我、養我、育我、愛我讓 我可以無憂的讀書,我的弟弟妹妹努力奮鬥,勤奮不懈,沒有學壞,讓我不用為 他們操煩,加快寫論文的速度,當然,還有,我的女朋友,mico,在我最沮喪的 時候給我鼓勵,在我最落寞的時候給我安慰,在我最開心的時候給我擁抱,有妳 陪我度過每個難過與快樂,是我走下去的動力,謝謝妳,我愛妳。 還要感謝我的研究所同學們,小愛、明仔、小筆、小綠、小凱子、小雋子, 大家一起上的每堂課都好開心,兩年的讀書時光一下子就過去了,馬上大家就各.

(3) 奔東西,但回憶會留下來的,謝謝你們給我如此棒的回憶,真的,我十九年的讀 書生涯中,就屬這兩年的回憶最美最棒,謝謝,因為有你們。 另外,還要感謝同個研究所但是不同組,不過在寫論文期間,每天都一起窩 在研究室的,名昱、小廖、亞竹、大砲,有你們這群兼具球友、牌友、飯友以及 「泡」友的好朋友,使我苦悶的論文寫作生活中,變得多采多姿,我會懷念每天 下午大家一起去打球的日子,謝謝你們。 最後,我要感謝荒野保護協會推廣講師群組的所有夥伴們,話說會加入這團 體是因為碩二上的服務學習課程,到現在也不過加入一年多,卻已變成我生命中 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為這裡充滿了愛和歡笑,因為有他們讓我在身心俱疲之際, 可以去遊山玩水,紓解壓力,重新充滿寫論文的動力,因為有他們,使我整個研 究所生活不至於斷炊,甚至還有變胖的趨勢,因為有他們讓我有太多太多美好的 回憶了,謝謝,滿滿的感謝。 回首整個讀研究所的過程,真的是有太多貴人相助了,讓我深深體會人就是 要互相幫忙,我想回饋是很重要的,各位師長各位朋友,以後只要是有需要我的 地方,一定傾力相助,謝謝每一位朋友,再次誠摯的說聲,謝謝。.

(4) 大學社團負責人領導經驗與影響因素研究 摘要 本研究目的主要探討大學社團負責人領導經驗與影響因素,研究設計為質性 研究取向,研究參與者為台灣某公立大學曾擔任社團負責人的學生,共六名,以 半結構式訪談收集資料,並以質性分析整理訪談內容,且運用研究參與者檢核、 同儕檢核以及厚實敘寫檢驗研究信實度。 研究結果發現,大學社團負責人領導經驗發展歷程由「承擔責任的衝擊與準 備」、「從挫折中茁壯培養默契」、「彈性疲乏與重新出發」、「面臨人心流動 的考驗」,至「帶領社團增長領導經驗與能力」,而影響領導經驗發展的相關因 素,包含:「同儕與師長的認同和支持」、「參與培訓,學習領導技巧並增加信 心」以及「投入社團時間越長,學習成長越多」。 最後,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大學校院方面,建議學校應充分支持社團負 責人的培訓活動,並提供相關教育人員在職培育的機會;社團輔導方面,建議積 極爭取和社區合作的機會、鼓勵社團辦理寒假營隊,籌備過程強調授權與分工以 及鼓勵辦理幹部訓練,訓練內容應加入情感凝聚與溝通技巧相關課程;進一步研 究方面,建議納入社團輔導老師、系上教師以及相關教育人員觀點,並增加多元 之研究方法。 關鍵字:大學社團負責人、領導經驗、學習與發展.

(5)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leading experiences of college club leaders and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on their leadership development. The participants included six students of a public university. They were club leaders before interviews. Data were collected through semi-constructed and in-depth interviews. Major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are the following: 1. The process of leading experience include: preparing to take responsibility, building tacit understanding in frustration, suffering from mental fatigue and starting all over again, confronted with the trust issue among the crew, and growing from the leading experiences 2. The related influential factors on leading experiences include: getting support from peers and teachers, enhancing leading skills and gaining confidence through training program, and learning more for involving more. Recommendations for colleges are: the authority should fully support the training program, and provide on-the-job training to relevant educational staff.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club guidance and assistance are: the authority should strive for cooperation with community and encourage clubs to hold summer and winter camps. The preparation process should emphasize empowerment, sharing responsibility, and training program for the crew, with group-cohesion skills and communication skills included in the program. In addition, collecting more opinions from club instructor, faculties and relevant educational staff and using multiple research approaches are the recommenda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 Key words:club leader, leading experience,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6)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和問題............................................5 第三節 名詞釋義..................................................6 第四節 研究範圍和限制............................................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大學社團之意涵、功能與現況................................8 第二節 領導的涵義、相關理論與研究................................13 第三節 大學生發展相關理論.......................................38.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第一節 研究取向與架構...........................................45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的選擇.........................................46 第三節 研究設計和工具...........................................48 第四節 研究資料分析.............................................51 第五節 研究之信實度.............................................52 第六節 研究倫理.................................................53.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承擔責任之前的衝擊與準備.................................56 第二節 從挫折中茁壯培養默契.....................................63 第三節 彈性疲乏與重新出發.......................................73 第四節 面臨人心流動的考驗.......................................78 第五節 帶領社團增長領導經驗與能力...............................84 第六節 影響領導經驗的相關因素...................................92 第七節 研究者反思...............................................9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100 第二節 建議....................................................106 i.

(7) 參考文獻.........................................................110 附錄一...........................................................129 附錄二...........................................................130 附錄三...........................................................132. ii.

(8) 表次 表2-2-1 國內學者對領導的定義......................................13 表2-2-2 國外學者對領導的定義......................................16 表 2-2-3 領導理論的演變............................................17 表2-2-4 領導認知發展五個因素的內涵................................20 表2-2-5 領導認知發展六階段的內涵..................................23 表2-2-6 社會改變模式三個面向......................................29 表2-2-7 社會改變模式七項核心價值..................................30 表 2-2-8 社會改變模式知識-態度-技能與核心價值關係圖................33 表 2-2-9 大學生領導經驗相關研究整理................................35 表 2-3-1 學習階段、學習面向與學習週期..............................40 表 2-3-2 四類潛在資源之因素與內涵..................................42 表3-2-1 研究參與者所屬社團類型、性別以及年級別.....................47 表3-4-1 研究參與者訪談資料編碼表..................................51. iii.

(9) 圖次 圖2-2-1 領導認知發展六階段相互關係圖..............................19 圖2-2-2 社會改變模式架構圖........................................29 圖3-1-1 研究概念圖................................................46 圖3-3-1 研究流程圖................................................49 圖 4-1-1 研究參與者「承擔責任之前的衝擊與準備」階段.................63 圖 4-2-1 研究參與者「從挫折中茁壯培養默契」階段................... ..72 圖 4-3-1 研究參與者「疲累與重新出發」階段..........................78 圖 4-4-1 研究參與者「面臨人心流動的考驗」階段......................84 圖 4-5-1 研究參與者「帶領社團增長領導經驗與能力」階段...............91 圖5-1-1 大學社團負責人領導經驗發展歷程圖.........................102. iv.

(10)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壹、研究背景 一、促使大學生提升領導能力成為高等教育重要課題 近年來促使大學生提升領導能力成為大學教育的核心目標之一(Cress, Astin, Zimmerman-Oster, & Burkhardt, 2001),許多大學提供與領導相關的共同 課程計畫,幫助學生養成正確的領導觀,且許多研究亦發現,領導經驗與公民 責任、多元文化認知、技能發展等能力發展有密切的關係(Cress, Astin, Zimmerman-Oster, & Burkhardt, 2001),大學生參與領導相關課程對其學術及個 人價值觀的發展有正面的幫助(Astin, 1993),並且能夠促進社會正向的改變 (Komives, 2009),除了共同課程之外,學校設計的領導訓練計畫亦符合大學 生的需求,例如:大一新生參加領導訓練計畫,對於其參與社團或是課堂討論 的帶領上有很大的幫助,尤其到了大學三年級時更需要領導相關知能,因為大 三學生有許多機會擔任社團領導人以及參與籌畫許多學校活動(Valle & Anthony, 1986),因此,相關教育人員了解學生的領導經驗,在學術課程、課 外活動或方案設計上發展領導相關的訓練,可增加學生的領導知能(Cress, Astin, Zimmerman-Oster, & Burkhardt, 2001)。. 1.

(11) 二、大學生參與社團的學習發展逐漸受到重視 過去一般人認為大學生參與社團對於學習沒有幫助(林至善,2000;張雪 梅,2002),然而顏妙桂(2000)針對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團負責人的學業成 績做過統計,並比較擔任社長前與擔任社長時成績的變化,發現其學業平均成 績,還能保持在八十分以上,不但成績沒退步,反而有進步,另外《商業週刊》 曾經針對上市、上櫃公司董事長、總經理等高階主管進行「學業與事業相關度 調查」,結果發現,九成以上受訪者認為,他們的事業成尌與「人格特質」的 相關度最高,其次不到一半的才是「學業表現」,第三是「社會資源」,第四 則是「社團經驗」(陳雅玲,2004),除此之外,根據2005 年《Cheers》雜誌 針對一千大企業人力資源主管調查發現,有87%的企業認為「實務經驗」有助 於增加競爭力,35%的企業認為「豐富的社團經驗」對面詴有加分的效果(彭 馨瑩,2006),因此,大學生參加社團對課業不會造成影響,而且對尌業能力 有所幫助,只要時間管理得宜,有助於個人發展。 事實上,許多研究指出,大學生參與社團可以培養許多能力,例如,有效 溝通、自我評價、提升自尊、釐清價值觀、選擇適合職業、培養領導能力與良 好人際關係、能適應單獨和團隊的工作方式、負貣社會責任、欣賞美學以及文 化的多樣性等能力(李明憲,2001;林至善、羅中展,2002;呂秋慧、胡益進, 2003),社團活動對於教育是有正向價值的(顏妙桂,2000),學校應視社團活動 為學生整體學習的一部份,非正式課程的活動,對學生生活的影響和正式課程 具有相同的影響力(沈六,1995),本研究透過訪談,了解大學生擔任社團負 責人的經驗,對其能力發展的影響,可以提供相關教育人員參考,作為輔導社 團學生的方向。. 2.

(12) 貳、研究動機 一、研究者個人社團領導經驗 研究者個人在大學時期熱衷參與社團活動,曾參與服務性、康樂性及聯誼 性等類型的社團,並隨著年級的提升,從社團的成員到社團的幹部最後擔任社 團負責人,籌辦、規劃、協助各項社團活動,並且綜理社團的人、事、物。剛 開始參與社團動機只是想多認識朋友和學習不同的技能,隨著參與社團越來越 深入,慢慢的沉浸於和社團夥伴的互助、熱情、合作的氛圍中,彷彿在大學中 確定了自我的定位。卸任後,反思這段擔任社團負責人的經驗,即使在當時和 社團成員有很多的爭執與衝突,但最後都化為成長和難忘的回憶,帶領社團以 及與社團成員的互動中,更增長研究者本身的領導能力,成為個人在尋求未來 目標時,不可或缺的一段經歷。 這樣的社團領導經驗使我對自己的能力充滿自信,知道時時保持學習的心 態,讓自己不斷成長。因為和不同的社團成員合作,使我了解情緒管理和協同 合作的重要性,同時成員的背景各有不同,在合作過程中,漸漸瞭解對各種不 同價值觀的包容,便是對自己以及對所有成員的尊重,在參與社團的歷程中, 逐漸培養自己的領導能力。在社團中每一個成員都有自己的定位,都有機會擔 任各種不同的職位,而我也在領導社團的過程中,漸漸知道自己的定位,也知 道在團隊中比貣自己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信賴伙伴的能力。而逐漸地隨著參與社 團的程度加深,參與社團活動對我來說已經變成一種「奉獻」以及「享受」- 為自己喜愛的人、事、物作奉獻,享受社團經驗中的每一刻,無怨無尤,這樣 的經驗身為社團負責人感受最為深刻。 然而,與其他社團負責人們聚會討論時發現,並非每個人都有類似的成長, 甚至因為花費太多的時間在處理社團事務上,而導致負面的效果出現,例如, 3.

(13) 成績退步、父母不諒解、壓力過大等,如何在這過程中,能夠有所收穫和成長, 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因此研究者擬透過訪談,深入瞭解不同社團負責人之 社團領導經驗,以及影響其領導經驗的重要因素,此為本研究的動機之一。. 二、探究大學生參與社團的領導經驗有助於領導能力的發展 Astin(1990)指出有效促進學習的三種投入方式為:學術性投入、師 生互動及同儕互動,而同儕互動在三種投入方式中影響力最大,最能增加學生 學習經驗。社團正是大學中同儕互動最頻繁,最能促進學生的認知和情感各方 面發展的重要組織(引自呂雅燕,2005),黃玉(1999)指出,學生的社團參 與越多,其所學到的知識和自我成長也越多。 社團活動乃是提供具體經驗給學生,是一種經驗學習(黃玉,2002),而 經驗學習模式和傳統知識性學習模式是不同的,經驗學習是一種經由反思具體 經驗而產生新的想法,並將新的想法不斷的在實際場合中付諸實行,進而內化 成知識的學習過程(Kolb, 1984),由此可知,社團參與經驗能促進大學生的成 長(黃士招,1998;蕭詠琴,2005;賴科位,2002;Kuh, 1991; Sommers, 1991), 因此,探究大學生參與社團的領導經驗很重要,此為本研究動機之二。. 三、國內探討大學生領導經驗的研究缺乏 根據美國多元領導能力中心統計,美國現在有將近700所大學實施與大學 生領導發展有關的計畫(Schwartz, Axtman, & Freeman, 1998),環顧國外文獻, 探討大學生領導發展的研究非常多(Boatman, 1999; Buschlen, 2009; Cress, Astin, Zimmerman-Oster, & Burkhardt, 2001; Valle & Anthony, 1986; Dugan, 2006; Moriarty & Kezar, 2000; Schwartz, Axtman, & Freeman, 1998; Trujillo, 2009),而 國內關於大學生領導發展的相關研究卻付之闕如。. 4.

(14) 國內關於領導的研究,多探討學校主管領導方式與領導效能,研究對象包 括:大學學生事務長(林至善,2007)、國民中學校長(蔡進雄,2000;張賜 光,2004)、國民小學校長(范熾文,2002),以大學生為對象的研究非常稀 少,僅有蘇佳瑩(2001)以女性大學社團負責人,竇希皓(2006)以服務性社 團負責人為研究對象,探討大學社團負責人領導經驗與心理社會發展的關係, 王曉麟(2001)應用量化研究方式探討大學社團負責人的領導行為、特質與效 能,較未能呈現學生參與社團的經驗與成長歷程,因此本研究希望以質性研究 方式,探究不同性質社團學生,擔任社團負責人之領導經驗,了解社團對於大 學生學習的影響,此為本研究動機之三。.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壹、研究目的 一、探究大學社團負責人的社團領導經驗與學習發展。 二、探究影響大學社團負責人領導經驗的重要因素。 三、歸納研究結果,提供大學校院推動社團活動提升學生領導能力之建議。. 貳、研究問題 基於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研究問題如下: 一、大學社團負責人的社團領導經驗與學習發展為何? 二、影響大學社團負責人領導經驗的重要因素為何?. 5.

(1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壹、大學社團 何進財(2000)認為大學社團係指一群基於共同志趣與意願的學生,自動 籌組並經由學校核准成立之組織,而傅木龍(2000)認為大學社團是經由校內 學生依照學校規定申請成立,並由個人興趣自由參加的組織。 本研究所指之大學社團是指,正式登記於同一所大學課外活動指導組,由 一群志同道合者共同組成,彼此有共同目標,並且一貣合作達成該目標之團體, 社團種類包括「學術性社團」、「藝文性社團」、「康樂性社團」、「體能性 社團」、「服務性社團」、「聯誼性社團」等六種屬性的社團。. 貳、社團負責人 社團負責人是社團中最重要的領導者,對外代表社團,對內領導社員,並 為社團和學校的橋樑,其行為足以影響他人對社團的印象和信任,並且其具有 協調合作,鞏固社團內聚力的作用(羅志明,1988)。 本研究所指之社團負責人係指大學在學學生,登記於課外活動指導組之社 團負責人,並於擔任社團負責人期間,履行社團負責人的領導義務,與社員溝 通協調,共同合作辦理社團活動。. 參、領導經驗 領導是一種影響團體成員活動的歷程,包括團體或組織目標的選擇、激勵 成員引貣動機,以及爭取外部團體與組織的支持和合作,領導者必頇充分的利 用人力、物力以及財力等各種資源,以達成組織目標(蔡進雄,2005;Yukl, 1994) 。 Kolb(1984)經驗學習理論主張,學習是由經驗轉換形成知識的過程,學 6.

(16) 生透過與真實環境的互動獲得經驗,經反思的歷程從「做」中學。 本研究所指之領導經驗係指大學生擔任社團負責人領導社團,經由與學校 行政單位的溝通、同儕相處、辦理活動,以及自我反思等過程產生的經驗。. 第四節 研究範圍和限制. 壹、研究範圍 本研究採質性研究方法,訪談對象的選擇以資料豐厚為其考量,因此,由 於社團類型不同所造成的發展結果和發展重點可能不同,故以立意抽樣的方式 選取學術性社團、藝文性社團、康樂性社團、體能性社團、服務性社團以及聯 誼性社團,作為本研究之研究對象。 至於領導人的選取,由於質性研究需資料豐富的研究對象,故研究者以辦 理例會三次以及營隊次數一次以上、校內評鑑得到優等,以及經由課外活動指 導組老師推薦卸任不滿一年之優秀社團領導人為選取對象。. 貳、研究限制 為了研究社團負責人的領導經驗,本研究採取回溯式的研究,深入了解研 究參與者,從進入社團到卸任的學習經驗,由於研究參與者對於種種經歷,可 能無法如事件發生當下記憶那麼深刻,故本研究亦收集研究參與者在領導社團 時製作的社團評鑑資料以及社團護照上所登錄的資料等,加以補充分析。. 7.

(1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期望透過相關文獻的探討,了解大學生參與社團以及領導社團的經 驗,並且提出本研究的概念。首先說明大學社團的意涵、功能以及目前發展的 情況,接著探討領導的定義、相關理論與研究以及大學生發展相關理論,歸納 出大學社團負責人參與的社團活動、領導社團方式以及對於生活轉變的適應情 形對於其領導經驗的影響。. 第一節 大學社團之意涵、功能與現況. 為了更明確且具體的闡述社團對學生產生的學習和發展,本節首先透過對 社團和社團活動的定義闡述社團之功能對於大學生發展的幫助,其次分析社團 現況了解到學生參與社團性質以及擔任的社團職位不同,對於其領導經驗的影 響也有所差異。. 壹、大學社團的意涵與功能 大學社團是一個可以讓大學生自由揮灑,以學生為主體的空間,是學校內 部學生活動的組織,也是超越班級科系界限的團體(教育部訓育委員會,1988), 只要一群志趣相投的同學,有著共同的目標與理想,自動籌組並且經過學校核 准即可成立的團體(林至善,2000;何進財,2000;傅木龍,2000;楊昌陸, 2000;劉麗娜,2007;廖燦輝,1991),此團體提供給大學生一個跳脫課本生 硬知識學習的機會(邱皓政,1996),在社團中大學生們可以一同來研討、推 動與學習特定之知能、技藝或活動,增進生活體驗,(廖燦輝,1991;楊昌陸, 2000;周甘逢,1988),並且在學校有關人員輔導下,能夠使參加社團的大學 生有所收穫和成長(張火木,2004)。 8.

(18) 社團舉辦的活動因為立場和觀點的不同,而有學生活動、校園活動、團體 活動以及最常使用的課外活動等不同的名稱,儘管社團活動被稱為課堂之外的 活動,但仍然有其教育的目標,楊極東(1976)認為社團所舉行的活動是學生 利用正式課程以外的時間,實施休閒教育,使學生在課餘時間有一正當消遣, 並發展學生個性、群性及知能、特長與助長學生適應現實社會生活環境的一種 活動,它是一種極富教育價值與意義的活動,亦是一種以實際教育目標為依歸 的活動;大學社團活動是指以大學院校在校的學生為主體,由學生自願選擇參 加並以學生的興趣、能力和需要作為社團活動內容取捨的依據,在學校有關人 員輔導之下,組成的學生同儕團體,進行各種促進學校教育目標、符合國家教 育宗旨的活動(劉惠琴,1994)。 根據上述,本研究將大學社團定義為:「一群有共同興趣、目標與理想的 同學,自動籌組社團並經由學校同意,以自由參加,自治的方式,共同來研討、 推動和學習特定知能、技能和活動,讓個人得以成長的團體。」,大學生活有 許多的選擇,有不少大學生對於參與社團有很高的興趣,而參與社團有其教育 意義,可以幫助學生在教室外有所成長,對大學生的人際關係以及領導能力上 的發展都有很大的幫助(蘇佳瑩,2001),而學校必頇建立各種輔導學生社團 之規章與制度,以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性向與需求,適切的參與社團活 動,藉以擴大生活領域、增廣見聞、豐富學習的內涵與強化學習的效果,並透 過活動的規畫與參與,體驗應對進退、待人接物的道理;進而促使學生培養多 元的興趣與能力,達到全人教育的目標(教育部訓育委員會,1990)。 大學應該兼具課業學習與生活學習,社團活動提供大學生不同於教室的學 習空間,培養服務社會的熱忱,增進參與社會的正向經驗,發展組織和領導的 能力,培養良好的人際關係,更在活動參與過程中,促進自我了解和肯定,培 養健全的人格特質,為促進大學生全人發展重要的一環(林至善,2000;楊國 9.

(19) 賜,1992),社團的功能可說是非常多樣,而且對於大學生有正面的助益,有 無參與社團,常常影響大學生的學術課業以及社交生活。 至於社團參與可以增進哪些能力,東吳大學社團負責人認為排名前五名, 為尊重他人的能力、待人處事的能力、建立友誼的能力、人際溝通的能力、團 隊合作的能力(林至善,2001),其他研究亦發現,參與課外活動的大學生在 親密關係、人際溝通技巧、學業自主性、生涯規劃以及心理社會等能力發展上, 都較未參與社團的大學生好(黃玉,2000;許龍君,2003;楊淑娥,1996;劉 惠琴,1994;Copper, Healy & Simpson, 1994; Kuh, 1993; Marchese, 1990; Riahinejad & Hood, 1984), 綜合國內學者的研究可以發現,社團的功能非常多樣包含:一、可以發展 多方面的興趣;二、增進參與社會的正向經驗,有助於培養學生服務社會的熱 忱;三、培養領導的能力與被領導的胸襟;四、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五、訓 練自治自律的能力;六、促進自我了解和自我成長;七、培養健全人格;八、 奠定未來尌業市場的優勢(楊國賜,1992;劉維群,1992;林至善,1999), 是一個正確而健康的場所(楊國賜,1992),參與社團可整合大學生的學習經 驗,達到全人教育的目的。. 貳、大學生參與社團之現況 教育部(2002)普查141所大學的學生事務工作,所做的調查分析報告指出, 尌學生社團數而言,以學藝、康樂、體能、服務四類型社團為最多,大學生參 與社團活動者占全體大學生的百分之七十五(井敏珠,1982;羅麗雲,2001), 參與社團的性質主要以康樂性、學藝性最多(井敏珠,1982;羅麗雲,2001; 蕭詠琴,2005),每週投入社團的時間約六小時以內(羅麗雲,2001;蕭詠琴, 2005),而每週投入達十二小時以上者,可能是社團幹部或社團負責人(羅麗 10.

(20) 雲,2001),而根據94學年度不同學校類型的大一學生,希望在大學期間,能 獲得哪些課業以外的經驗?在「擔任社團幹部」的人數比例綜合來看,「公立 大學」、「私立大學」、「公立技職」,這三類學校的大一學生,希望在大學 期間,能擔任社團幹部的人數比例均超過三成五,顯示有許多大學生對於大學 生活參與社團是很有興趣的(彭森明,2008)。 不同的社團屬性有不同的宗旨目標,因其性質不同,專注的目標也不同, 自然會帶給學生不同的經驗感受。謝春霞(2006)的研究結果顯示服務性、康 樂性、體能性、學術性、學藝性、及自治性的社團其情感性承諾、規範性承諾、 持續性承諾上皆顯著大於系學會,另有研究指出,在組織認同、努力意願、留 社傾向的部分,學術性社團、藝文性社團、體能性社團、服務性社團、聯誼性 社團皆顯著高於綜合性社團的社團幹部,在社團幹部對於社團負責人領導行為 的知覺方面,學術性和服務性社團顯著高於康樂性和綜合性社團(劉麗娜, 2007)。 擔任社團幹部或是社團負責人者,通常花較多時間在社團事務上,研究指 出大學生在社團中擔任幹部會因不同的職務而有不同層次的磨練,在社團中負 責的職務越重,則必頇投入較多心力,從文獻中發現,針對一般組織或學校組 織大多數的研究顯示不同職務的研究對象在組織承諾上有顯著的差異,且職位 越高,組織承諾也越高(邱馨儀,1995;張瑞村,1997;劉春榮,1993;蔡寬 信,1993;蔡進雄,1993;劉志鵬,1995)。而在社團參與的部分,社團幹部 在組織認同、留社傾向、及整體組織承諾上,會因社團職務之不同而有顯著差 異(蕭詠琴,2005;劉麗娜,2007)。 大學生對於社團有許多的選擇,不論是何種性質社團都希望可以讓大學生 在參與過程能夠有所成長和收穫,由上述研究可知,參與社團性質的不同、擔 任不同的社團職務以及投入社團心力的多寡會影響大學生對於該社團的組織承 11.

(21) 諾、認同、努力意願和留社傾向等方面的意願,而在調查研究中發現,大學生 不管是參加自治性、體育性、服務性、藝術性、綜合性、學藝性、音樂性或是 校外的社團活動,參與社團的頻率越高,領導能力發展越好(彭森明,2009), 通常社團負責人參與社團的頻率是最高的,因此本研究希望了解不同性質社團 的社團負責人其社團參與歷程,對於領導經驗的影響。. 參、小結 在大學社團意涵與功能方面,大學社團是一群志趣相投的同學,有著共同 的目標與理想,自動籌組並且經過學校核准即可成立的團體,在社團中,大學 生們可以一同來研討、推動與學習特定之知能、技藝或活動,增進生活體驗, 儘管社團活動被稱為課堂之外的活動,但它是一種極富教育價值與意義,以實 際教育目標為依歸的活動,因此大學社團是具有正向教育價值的,本研究將大 學社團定義為:一群有共同興趣、目標與理想的同學,自動籌組社團並經由學 校同意,以自由參加,自治的方式,共同來研討、推動和學習特定知能、技能 和活動,讓個人得以成長的團體。,社團的功能非常多樣,包含可以發展多方 面的興趣、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培養服務社會的熱忱以及領導的能力等,參 與社團可整合大學生的學習經驗,達到全人教育的目的。 在大學生參與社團現況方面,研究指出,大學生會因為參與社團的不同、 擔任職務的不同以及花費在社團事務上的時間長短,而有不同的成長,大學生 參與社團以學藝、康樂、體能、服務四類型社團為最多,大學生參與社團活動 者占全體大學生的百分之七十五,平均每週花在參與社團的時間為六小時,每 週在十二小時以上者,通常都是社團負責人或重要幹部。 本研究透過社團意涵、功能與現況了解,社團對於大學生的價值,以及大 學生參與社團能夠獲得的學習與發展,探討大學生領導不同性質的社團,對其 領導經驗的影響。 12.

(22) 第二節 領導的涵義、相關理論與研究. 壹、領導的涵義 組織領導的研究中,對於領導有許多不同的定義,本研究歸納國內外學者 提出的領導定義與影響因素,整理如表2-2-1及表2-2-2。 表 2-2-1 國內學者對領導的定義 學者. 領導的定義. 影響領導的因素. 徐抗宗. 領導者藉著各種方法謀求團體之合作,引導成員. 領導者、協同合. (1981). 之行為,朝向目標之達成。. 作、共同目標. 林文達. 領導者應強調組織目標的達成,創新並維持組織. 領導者、共同目. (1984). 的結構與程序,和有效運用組織資源的方法。. 標. 蔡培村. 領導者用各種影響力,使成員的能力與智慧被導. 領導者、增能賦. (1985). 引出,並能同心協力,為實現團體共同目標而努. 權、協同合作、. 力。. 共同目標. 吳 定. 領導是在一特定情況下,領導者行使各種影響. 領導者、共同目. (1988). 力,以影響他人或團體的行為,使其有效達成特. 標. 定目標的一種過程。 許士軍. 領導是在一特定情境下,為影響一人或一群人之. (1989). 行為,使其趨向於達成某群體目標之人際互動。. 曾仕強、劉. 領導是一程序,使組織全體成員共為達成團體目. 君政 13. 共同目標. 共同目標.

(23) (1989). 標而努力,有領導者和被領導者,更有彼此共處 的情境,這三者構成的互動便是領導。. 吳清山. 領導乃是團體中的領導者在一特定的情境下,詴. 領導者、共同目. (1993). 圖影響其他人行為,以達成特定目標的歷程。. 標. 林邦傑. 領導者運用能力和智慧並使團體向目標前進,而. 領導者、增能賦. (1993). 被領導者願意在領導者的尊重和接納下,與之配. 權、共同目標. 合,並同為達成目標而努力。 盧瑞陽. 使用非強制性的影響力來指導、協調一個組織群. 共同目標. (1993). 體中成員的活動,詴圖達成群體目標的過程。. 陳彰儀. 領導者透過一些方法或技巧來改變被領導者的行. 領導者、共同目. (1995). 為和態度,以達到預期目標的方法。. 標. 林玫玫. 領導是一種程序或過程,藉由此程序或過程,領. 領導者、共同目. (1996). 導者影響一群人之行為,使其達成組織或群體之. 標. 目標。 陳木金. 領導為團體或組織目標的選擇,激勵部屬產生達. 共同目標. (1997). 成目標的動機,共同朝向既定的目標邁進。. 張瑞村. 領導者與被領導者在交互作用的歷程中,本其權. 領導者、共同目. (1998). 力基礎,運用人格感召、發揮影響力,糾合組織. 標. 成員的理念,引導成員齊心努力,以達成組織目 標的行為。 張菽萱. 領導者先以身作則,再根據成員既有的價值觀, 14. 領導者、增能賦.

(24) (1998). 賦予行動的意義,並權衡情境運用領導策略以激. 權、協同合作、. 發成員的動機、潛力與團隊精神,使其為實現組. 共同目標. 織目標而努力。 楊淙富. 領導是一種複雜的社會行為,領導者以其本身領. 領導者、協同合. (1999). 導特質,透過領導行為影響組織成員,同心協力, 作、共同目標 共同達成目標。. 李淑貞. 領導係指領導者運用各種方式,引導成員同心協. 領導者、協同合. (2000). 力,達成組織特定目標的歷程。. 作、共同目標. 陳怡君. 領導是領導與被領導者及內外在環境等因素的交. 領導者、協同合. (2001). 互作用之歷程,領導者本其權力基礎,運用人格. 作、共同目標. 感召,激勵組織成員動機,並結合其理念、意志, 引導組織成員同心協力,達成組織預期目標的歷 程。 鄭智文. 在特定團體或組織中,領導者藉由本身的能力智. 協同合作、共同. (2002). 慧、人格特質與權力基礎,與組織成員產生人際. 目標. 互動關係,發揮人際影響力並引導組織成員同心 協力朝向組織目標努力的歷程。 謝文全. 領導是在團體情境中,領導者藉由引導成員努力. 領導者、協同合. (2003). 方向,使其同心協力赴共同目標的歷程。. 作、共同目標. 蔡進雄. 領導是存在於團體中,藉著領導者影響力的發. 領導者、共同目. (2005). 揮,充分運用人力、物力、財力等各種資源,有. 標. 效地達成組織目標的一種歷程或行為。 15.

(25) 資料來源:整理自林至善。 表 2-2-2 國外學者對領導的定義 學者 Rost(1991). 領導的定義. 領導是介於領導者與追隨者間,對於為了達成 領導者、共同目 所共有目的而改變時所產生的交互關係。. Bass & Avolio (1993). 因素. 標. 領導是領導者引導成員發展各方面的能力、道 領導者、增能賦 德與動機,而激勵部屬暨成員的責任感而達成 權 自我實現,進而超越原預期表現。. Yukl(1994). 領導是一種影響部屬活動的歷程,包括團體或 協同合作、共同 組織目標的選擇、激勵部屬引貣動機、透過團 目標 隊合作關係,達成共同目標,以爭取外部團體 與組織的支持與合作。. Snyder, Dowd,. 領導是指領導者具有遠景、堅定的價值觀和信 領導者、共同目. & Houghton. 念、以及實踐遠景的勇氣,並影響組織團體的 標. (1995). 活動以達成組織目標。. Bennis(2002) 領導尌是領導者提出願景,並且說服他人接受 領導者 這個願景。 資料來源:整理自林至善(2007)。 綜合上述,過去學者對於領導的定義,強調領導者運用某些特質、價值觀 念以及方法,影響團體達成共同目標(蔡培村,1980;徐抗宗,1981;謝文全, 1985;吳定,1988;吳清山,1993;林邦傑,1993;陳彰儀,1995;林玫玫, 16.

(26) 1996;張菽萱,1998;李淑貞,2000;蔡進雄,2005;Snyder Dowd, & Houghton, 1995 ),亦重視領導者與追隨者的交互關係(曾仕強與劉君政,1989;張瑞村, 1998;楊淙富,1999;陳怡君,2001;鄭智文,2002;Rost, 1991; Bass & Avolio, 1993; Yukl, 1994),因此,本研究歸納領導的定義為,領導者運用某些特質與 方法並重視團體成員互動關係,帶領成員達成共同目標。. 貳、領導相關理論 傳統領導典範認為領導者天生具備領導能力,以要求追隨者達成工作績效 為主要任務,而忽略了團體成員自我引導的可能性,以及達成自我目標的需求 性(蔡進雄,2000),根據此領導典範,出現相對應的理論,隨著時代的變遷, 領導理論也有所不同,依序為特質論,認為領導人是天生而不是後天培養的, 以及針對特質論提出批判而產生的行為論,認為領導效能並非取決於領導者的 人格特質,而是取決於領導者如何去執行,意即行為的表現,在行為論之後, 權變論認為成功的領導者應當衡量所處環境的各項因素,而因時因地制宜選用 合適的領導型態(林至善,2007),儘管隨著時空變遷而出現不同的領導理論, 但三個理論皆強調領導者要以管理為主,整理如表2-2-3。 表2-2-3 領導理論的演變 時間. 理論類型. 領導觀點. 1940年代以前. 特質論. 領導能力是天生的. 1940年代到1960年代. 行為論. 領導的效能取決於領導 者的行為. 1960年代晚期到1980年代. 權變論. 早期. 有效的領導取決於領導 者對於當時情境的判斷. 資料來源:Bryman(1992)。 有別於傳統的領導典範,現今強調每個人都是領導者,都應具備領導者的 17.

(27) 觀念和態度,包含,團體共同目標與成員個人目標的滿足同等重要、團體成員 彼此互相激勵以及協同合作等(Burns, 1978; Covey, 1992; Rost, 1991),而根據 現今的領導典範,許多學者設計出適合大學生領導發展的領導模式,例如,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1996)提出的社會改變模式,強調個人、團 體以及社區三個層面,透過協同合作等要素而達成實質的社會改變,並且促進 個人領導能力的發展,Komives、Lucas與McMahon(1998)設計出關係領導模 式,定義領導為「一群人一貣努力,嘗詴著創造讓整個社會或是公共利益更好 的改變。」。 為了解大學生領導經驗以及影響其領導經驗的重要因素為何,Komives、 Owen、Longerbeam、Mainella 與 Osteen(2005)提出領導認知發展階段,以探 討影響大學生領導經驗的因素以及 Komives(2009)以大學生為對象,運用社 會改變模式探討大學生領導能力的發展,提出大學生領導能力發展社會改變模 式,上述兩個理論對於領導的觀點,都與新型領導典範相符,例如,認為團體 中每個人都具備成為領導者的能力、成員間要彼此依賴,互相鼓舞激勵、經過 全體成員討論而提出共同目標,並且透過協同合作的方式一貣達成、除了共同 目標外,必頇使每個團體成員的需求達到滿足等,皆是新型領導典範所提倡的 領導觀,因此,本研究擬透過領導認知發展階段以及社會改變模式了解大學生 領導經驗的發展以及影響其發展的重要因素,介紹如下。. 一、領導認知發展模式 Komives、Owen、Longerbeam、Mainella 與 Osteen(2005),將領導認知 分成六個心理發展階段,分別是,覺察(awareness)、探索(exploration)、領 導者認同(leader identity)、領導觀改變(leadership differentiated)、傳承 (generativity)以及整合(integration)等六個階段,而此六階段的發展和下列. 18.

(28) 因素有關,分別是發展的影響(developmental influences)、發展自我(developing self) 、團體影響(group influences) 、對自己與他人的觀點改變(students' changing view of self with others)以及學生對於領導觀點有更多元的認識和了解(students' broadening view of leadership),領導認知發展的六個階段和五個因素的相互關 係如圖 2-2-1。 發展自我 ‧深度自我覺察 ‧建立自信 ‧建立人際互動效能 ‧擴展動機. 整合 傳承 領導觀改變 領導者認同 探索 覺察. 領導認知 團體影響 ‧融入團體 ‧持續學習 ‧對團體改觀. 對自己與他人的 觀點改變. 對領導觀點有更 多元的認識和了 解. 發展的影響 ‧成人的影響 ‧同儕的影響 ‧有意義的參與 ‧反思學習. 圖 2-2-1 領導認知發展六階段相互關係圖 如圖 2-2-1 所示,核心範疇尌是領導認知發展,分成六個階段,每個階段的 結束,代表領導者對於領導認知的轉換(transition),六個階段的發展與否, 端看個人是否在一受到支持,鼓勵的環境中,改變與人互動的模式,以及對於 領導的認知,亦即受到上述五個因素的影響,介紹五個因素如表 2-2-4:. 19.

(29) 表 2-2-4. 領導認知發展五個因素的內涵. 因素 發展的影響. 內涵 成人的影響. 領導認知發展階段初期,學生把成人當作模仿的 對象,接著,成人除了是學生模仿的對象外,逐漸轉 變成良師益友的角色,後期階段,成人逐漸和學生變 成了朋友的關係,學生會把自己許多的經驗跟成人分 享,並得到許多的啟發。. 同儕的影響. 同儕被視為跟隨者、夥伴、合作者以及啟發者的 角色,許多大學學生團體領導者都表示,一開始會加 入該團體都是因為受到學長姐和同儕影響。. 有意義的參與. 參與團體的經驗是領導認知形成的基礎,這些經 驗幫助學生領導者了解自己的價值觀和興趣、交到許 多不同背景的朋友以及發展新的技能等。. 反思學習. 有結構的批判性反思,例如,寫日記以及與他人 進行反省的對話等,可以幫助學生自我評量和學習, 反思一開始都是跟自己的父母、同儕或好友,透過反 思學習,使領導能力有所發展。. 發展自我. 深度自我覺察. 在領導認知發展階段早期,學生對於自己內心的 意向是模糊的,必頇要靠家人、長輩或是同儕的幫 助,才能有較清楚的了解,例如,個人價值觀以及自 我整合上的認知等。. 20.

(30) 建立自信. 在領導認知發展階段初期,學生希望獲得成人的 肯定,以建立自己的自信心,願意融入團體、承擔責 任、堅持自己的價值觀以及了解有興趣的議題。. 建立人際互動效 能. 研究發現,在團體活動中,和不同背景的成員相 處和共事,可以培養自己更多元的觀點和想法,有助 於團體的運行,以及個人領導能力的發展。. 擴展動機. 學生加入團體初期,主要都以想要結交朋友或是 個人興趣為主,而加入團體一段時間,獲得更多的經 驗後,開始尋找更深層的目標,並且許下承諾,因此, 學生會隨著加入團體的時間越長,更了解動機為何, 並且產生熱情。. 團體影響. 融入團體. 團體的文化能夠強烈的影響個人對於團體其他 成員的看法、對於團體的歸屬感以及個人領導認知 等。. 持續學習. 當學生長時間參與特定團體時,他們所參與的社 團數尌會慢慢的減少,而繼續參與的社團,會變得更 有意義,學生會覺得對團體有更多的責任,願意擔任 團體中重要的角色,甚至是團體的領導者,而在這過 程中,自我也得到學習。. 對團體改觀. 學生加入團體初期,認為團體是由一群認識的朋 友所組成,對團體目標更加認識後,這群認識的朋 友,轉變成擔任團體裡許多不同的角色,到最後,他 21.

(31) 們會視團體為,大家一貣分工合作,共同達成目標的 組織,而隨著領導認知能力的發展,學生開始學習如 何和不同的團體合作,一貣處理有關全校性或是社區 性的議題,並且從中獲得成長。 對自己與他人 的觀點改變. 在參與團體的早期階段,儘管已有能獨自完成團體目標的能力,還 是會依賴學長姐的支持,對於領導的觀點是,領導者是一個職位,只能 有一個人,領導能力是領導者應該學習的,而領導觀轉變的關鍵因素 為,團體成員了解到彼此是要互相依賴的,等於是到達領導認知發展的 最後階段,他們相信領導能力是來自於團體的發生的任何事件,以及發 生在任何地方,每個成員都可以在團體中發展自己的領導能力。. 對領導觀點有. 當學生了解,光靠領導者並不能完成所有的團體目標,必頇要靠不. 更多元的認識 同才能和觀點的成員彼此相幫忙,才能達成時,他們對於領導能力的認 和了解. 知觀點尌會轉變成,領導能力是會發生在團體的每個成員身上,每個成 員也都可以是領導者。. 資料來源:整理自作者。 從表2-2-4可以了解,五個因素的內涵,第一個因素是發展的影響,界定出適 合領導認知發展的環境,第二個因素是發展自我,學生變得更了解自己,更有 自信,以及找到加入團體更深層的動機,第三個因素是團體影響,對於團體更 有歸屬感,以及責任感,對於團體的功能更加的了解,第四和第五個因素,對 自己與他人和領導觀點的轉變,學生了解,每位成員都可以是領導者,團體的 運行必頇依賴每個成員分工合作,方能達成共同目標。 領導認知六個階段的發展,取決於上述五個因素,六個階段的內涵,介紹 如表2-2-5。 22.

(32) 表2-2-5 領導認知發展六階段的內涵 階段 覺察. 內涵 團體成員不認為自己適合擔任領導者,或是有能 力擔任影響團體決策的角色,他們認為自己只是團體 中的跟隨者,只要隨著領導者的腳步前進即可。. 探索. 在此階段,儘管團體成員還不是領導者,但他們 開始積極的融入團體,喜歡團體的歸屬感,並且嘗詴 負責任,而此階段也是技能發展的重要階段,他們隨 時可以在參與的團體中,得到想要學習的技能,包含 領導能力的培養。. 領導者認同. 此階段,所有團體成員皆認為團體是由領導者以 及跟隨者所組成,只有領導者擁有領導能力,並且對 團體負責,儘管其他成員,開始在團體中各司其職, 並且努力達成團體的目標,但他們還是希望領導者能 夠對團體負最大的責任。. 領導觀改變. 在此階段,對於領導能力有新的認知,認為成員 彼此應該互相依賴,而且每個成員都能夠發展領導能 力,團體中的領導者,有責任整合團體的成員,並且 分享權力和責任,團體中的成員,則必頇要了解到自 己的影響力,以及有責任凝結彼此的領導能力,一貣 達成團體的目標。. 傳承. 在此階段,當團體成員對於互相依賴有更深一層 23.

(33) 的了解時,他們勇於承擔,讓團體新進成員有所發 展,以及促進團體組織革新的責任,他們了解到團體 的新進成員也正在經歷發展的階段,而幫助新進成員 領導能力的提升,是他們的責任和義務,而這也有助 於團體和自我的成長。 整合. 在此階段,學生內在的自信心逐漸成長,並且嘗 詴著和外在的行為整合,使內外在能夠一致,學生有 自信能夠和不同背景的人有效率的合作,尌算不是擔 任團體中領導者的角色,他們也有自信可以表現出良 好的領導能力,因為他們已經把領導能力內化成自我 的觀念,他們認為領導能力的培養和發展是每天都必 頇經歷的過程。. 資料來源:整理自作者。 從表 2-2-5 可知,學生在覺察階段,認為自己是團體中跟隨者的角色,在探 索階段,開始積極的融入團體,並且嘗詴承擔責任,領導者認同階段,學生認 為只有領導者擁有領導能力,並且要對團體負責,領導觀改變階段,認為團體 成員,彼此應該互相依賴,而且每個成員都能發展領導能力,傳承階段,成員 了解幫助新進成員領導能力的提升,是他們的責任與義務,最後,整合的階段, 成員有自信能夠跟不同背景的人合作,尌算不是擔任團體中領導者的角色,也 有自信能表現出良好的領導能力,認為領導能力的培養是必頇的。 每個學生停留在各個階段的時間不同,在每個階段,都會對領導產生不同 的觀點,而新階段也代表思考和行為模式都變得更加成熟,此模式可以想像成 一螺旋狀的圖形,如圖 2-2-1,學生轉換到新階段會繼續在五個因素進行循環, 24.

(34) 而透過此研究,了解到學生的領導認知從領導者中心的觀點,轉變成團體成員 彼此合作以及互相依賴,隨著領導認知的發展,對大學生的領導經驗有正向影 響。. 二、社會改變模式 由於大學生領導能力的培養逐漸成為高等教育目標之一,以及社會大眾普 遍要求大學生多關心社會議題(Derek, 2008),Komives於2009年提出大學生領 導能力發展的社會改變模式,強調每個大學生都是領導者,在校園中所參與的 每項活動,都有助於領導能力的發展,社會改變模式的目標是希望透過大學生 領導能力的發展,培養良好的公民素養,對社會造成正向的改變,以下說明社 會改變模式的基本理念、領導觀、核心價值以及實行社會改變模式應具備的知 識、態度與技能。 (一)社會改變的基本理念 Komives(2009)認為社會改變(social change)注重團體的運作要能夠讓 個人、團體以及社區和社會有正向的改變,詴著喚貣社會大眾對公共事務的責 任感,讓大家了解如果每個人都有良好的公民素養,尌會使社會變得更好。 社會改變主要透過社區服務來達成,個人或團體透過對社區的服務培養良 好的價值觀,達到社會的正向改變是社會改變的核心價值,但其執行方式和慈 善行為是不一樣的,慈善行為提供社區需要的服務,但是僅止於個人,而且這 樣的做法可能會導致被服務者產生依賴的心理,而最終問題仍然是沒有解決 (Morton, 1995)。 社會改變與慈善行為在以下兩個重點有顯著的差異,分別為找出問題的根 本原因以及和他人合作,同時也強調社會改變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Morton, 1995; Strain, 2006),介紹如下。 25.

(35) 1.社會改變致力於了解問題發生的根本原因,並嘗詴解決它 社會改變一個很重要的特色是專注在問題的根本原因,而不是其表面的原 因,並且思考如何解決它(Morton, 1995)。舉例來說:許多學生都參予過流浪 之家服務的經驗,提供衣物和食物讓無家可歸的人能夠溫飽,但這只是暫時解 決表面問題,無家可歸的人還是沒有一個永久落腳之處,社會改變從更廣更深 的面向如經濟、政策、社會和文化價值去探討,可能在法律制定上出了問題、 現行薪資太低無法支付房租的開銷、沒有足夠的管道和資源教導民眾如何財務 管理和運用等等,以上這些面向有助於找出問題的根本原因,進而採取行動如 撰寫有關於調高薪資的政策,舉辦關於無家可歸議題的遊行,讓社會大眾更關 注無家可歸的遊民等,透過一個持續性和全面性的方式,探討引貣問題的根本 原因,使得問題可以得到解決,是社會改變的特色之一。 2.社會改變是協同合作的 社會改變強調服務者和被服務者是一貣進行服務,而不是服務者「對」被 服務者進行服務,此模式著重於和被服務者建立關係,並且一貣行動,服務者 並不是一個來幫助或改善他人的外來者,而是成為社區的夥伴一貣努力讓社區 變得更好。 和社區建立良好關係以及和社區成員一貣合作,傾聽社區的聲音,了解社 區的需求,彼此有良好的溝通模式,建立共同的目標願景,並且一貣努力達成, 在過程中雙方都有所成長,達到正向的改變,此為社會改變的特色之二。 3.社會改變並不能立刻看到效果 Strain(2006)指出社會改變的服務重要的是建立被服務者的知能而不是單 純的給予施捨物,社會改變是許多人針對許多面向的議題一貣協同合作,並且 通常要持續一段時間直到有具體的成果出現,有些時候成果來的並不是那麼 快,或是相較於問題的複雜性,個人能夠貢獻的只是些微的部分,這些都會讓 26.

(36) 人沮喪,因此有時對於服務的信念和承諾很難持續下去,所以,透過服務而達 到社會改變並不簡單,不過現今許多大學生還是嘗詴著找尋機會進行服務,因 此,Komives(2009)針對大學生設計了社會改變的領導能力發展模式(The social change model of leadership development)(以下簡稱社會改變模式),希望大學 生透過社會改變模式進行服務對其領導能力的發展有所幫助。. (二)社會改變模式之領導觀 社會改變模式主張大學生要學習如何與他人合作進行服務,共同創造社會 正向改變,而在服務過程中的學習使得領導能力有所成長(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1996),社會改變可以發生在任何地方,每個人都有能力和責 任讓世界變得更美好,換句話說,每個人都可以是領導者。(Allen, Bordas, Hickman, Matusak, Sorenson, & Whitmire, 1998; Allen & Cherry, 2000; Rost, 1991)。 大學生在校園中經歷的任何事情,對其領導能力的發展都有所幫助,要學 習共同努力解決問題,培養協同合作、溝通技巧以及分享目標等領導能力,這 些領導能力也正是養成良好公民素養的關鍵,因此,社會改變模式可以培養大 學生成為有效能的領導者,促進社區及社會的正向發展(Komives, 2009)。 所謂領導者並不一定要在團體中有正式的領導職位,或被團體成員確認為 領導人,只要能夠帶給團體的成員、社區以及社會正向的改變,尌是好的領導 者,此外,社會改變模式認為領導的過程並非個人行動,而是領導者能夠讓團 體成員了解團體的目標,彼此一貣建立協同合作的關係造成改變,綜合言之, 社會改變模式的領導觀是指,1.領導者是有社會責任的,必頇對他人造成正面的 影響;2.領導是彼此協同合作的;3.領導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個既定的職位; 4.每個人都可以是領導者;5.領導者要以其價值觀為依歸;6.社區參與或是社區 服務是達成有效能領導的好方法(Astin, 1996; Bonous-Hammarth, 2001; HERI, 27.

(37) 1996)。 由上述可知,社會改變模式強調在團體中,任何成員都可以是領導者,彼此透過 協同合作達成團體共同的目標,而除了達到團體的共同利益外,更以此為基礎,強調 要能夠帶給團體的成員、社區和社會正向的改變。. 促使領導人願意進行社會改變的動力,在於領導人本身價值觀的改變,因 此,領導發展方案除了要有社會改變計畫之外,領導者個人價值觀的轉變也是 關注的重點,美國的高等教育研究機構發現,設計教育方案的基礎尌是價值觀 的建立,必頇要包含自我認知、服務以及合作等價值觀以建立大學生公民素養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1996),因此社會改變模式的核心價值有 其重要性,說明如下。. (三)社會改變模式之核心價值 社會改變模式強調個人、團體和社區彼此的互動關係,以促進社會正向改 變的過程,且指出七個核心價值,以下說明社會改變模式的架構如圖2-2-2。 大學生在個人、團體和社會層面,所參與的活動和經歷的事務對於領導能 力的發展都是有助益的,而最終的目標尌是能夠對社會造成改變,當透過校園 活動培養出關懷團體事務的態度和責任時,進入社會後,也會對社區事務和議 題熱心參與,關心不公平的現象以及社會體制,使它們變的不一樣(make a difference),介紹三個層面的內涵如表2-2-6。. 28.

(38) 協同合作 共同目標 以禮相爭. 團體 自我覺察 真誠一致. 公民資質. 承諾. 個人. 社區 圖 2-2-2 社會改變模式架構圖. 資料來源:改寫自A social change model of leadership development (3rd ed., p20)by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HERI] (1996). 表2-2-6社會改變模式三個面向 面向 個人(individual). 內涵 為了讓社會改變能夠在團體或是社區面向產生,個人 必頇時時省察自我的想法與團體目標是否相同、外在 的行為與內在的價值觀是否一致以及許下承諾等,幫 助個人領導能力的發展。. 團體(group). 領導所促成的社會改變發生在團體這個階段,不管是 學生組織、朋友組成的團體、教室裡為了作業而組成 的團體或是球隊等。此面向有共同目標、協同合作以 29.

(39) 及理性的爭吵三個核心價值,使得團體在領導能力的 發展上能夠更有效能, 團體/社會. 在社區裡有許多多元的團體為了共同的利益而一貣努. (community/society) 力,促成了社會改變的發生,每個團體都是社區的一 員,不管是校園、村落、縣市、國家乃至於整個世界, 所以將更大的社會目標與領導效能結合是有其必要性 的。 資料來源:改寫自A social change model of leadership development (3rd ed., p19)by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HERI] (1996). 除了個人、團體與社會三個面向外,Komives(2009)提出影響領導能力發 展的七個核心價值包括:自我覺察(consciousness of self)、真誠一致 (congruence)、承諾(commitment)、協同合作(collaboration)、共同目標 (common purpose)、以禮相爭(controversy with civility) 、公民資質 (citizenship)七項核心價值,其內涵說明如表 2-2-7: 表 2-2-7 社會改變模式的七項核心價值 層面 個人. 核心價值 自我覺察. 內涵 自我覺察包含能夠時時發現自我的能力,了解自我當 下的情緒狀態以及所做的回應都是經過思考的,自我 覺察是讓領導能力發展的重要因素,每個人都必頇了 解自己願意與他人共事的動機、信念、觀點以及內心 的價值觀為何(HERI, 1996; Jones, & McEwen, 2000), 自我覺察必頇要持續的進行,因為社會改變模式的三 30.

(40) 個層面是彼此互相關聯的,當自我與他人或是社區有 所互動時,其價值觀與信念等勢必會受到影響,所以 必頇時時反省改變對於自我所產生的影響。 真誠一致. 一個領導者最大的挑戰是內心所想和所表現出的行為 必頇相同,個人表現出真誠一致的行為,將會營造出 信任的關係,並且建立一個和諧的氣氛有利於彼此意 見的溝通,真誠一致不僅是領導效能中不可或缺的一 塊,同時也會影響到他人對於領導者的觀點。. 承諾. 承諾根植於個人對於自我的感覺,一個人的熱情會刺 激其想要為團體、社區乃至於整個世界貢獻的欲望, 承諾來自於對於團體的參與、所投注的時間以及熱 情,而這些主要來自於團體成員間彼此的共同合作。. 團體. 協同合作. 協同合作是團體成員藉著分享權力以及責任,朝著共 同目標一貣努力的過程,協同合作可以使參與者更加 融入和對自我更加了解。多元背景的團體成員能夠彼 此合作,尌可以產生多元的觀點,進而激發出具有創 意的想法和行動。. 共同目標. 團體領導要成功有賴於共同目標的建立,儘管每個人 達成目標的方法不同,團體內的每個成員和夥伴都需 要分享團體的共同願景,如此才可以讓每個人都融入 團體,產生認同感。. 以禮相爭. 每個團體針對不同的意見發生爭吵是不可避免的,團 31.

(41) 體中每個成員對於爭吵都會覺得不舒服,但團體有過 這些經驗後,尌會了解以和平理性態度爭吵的重要 性,如果團體沒有營造以禮相爭的氛圍,則有許多的 聲音和觀點將不會被聽見,因為沒有團體成員願意在 不自在的環境下發表自己的看法,因此營造一個有禮 的環境讓大家發表不同看法是促進團體發展,達成協 同合作、營造共同目標進而完成正向社會改變的基本 條件,許多創新的想法和解決方法都是來自於有禮貌 的溝通。 社會. 公民資質. 每個人都應該視自己為整體的一份子,不管是個人還 是團體都能夠了解自己應該為社會改變出一份力如, 積極的關心社區議題以及從事社區服務、對於當地和 全球議題的了解、身為社區的一份子是每個人基本的 權利,每個人也都要有責任為社區盡一份心力的態度。. 資料來源:Komives(2009:54)。 由表 2-2-6 及表 2-2-7 可以發現,社會改變模式的三個層面都包含必頇學習 的核心價值,但這些價值並不是各自獨立,而是彼此互相關聯,一個價值觀的 成長將會帶動其他價值觀一貣進步,而社會改變模式的三個層面以及七個核心 價值最後都指向一個共同的目標,改變(change),介紹其內涵如下: 社會改變模式的最終目標尌是促成社會正向改變,改變(change)是所有 價值圍繖的核心目標,此模式的建立主要根植於每個人都願意為現在或未來的 世界更美好而出一份力,讓社會產生正向改變的過程是領導效能成長的關鍵所 在(HERI, 1996; Rost, 1991)。改變並不容易,需要學習許多新的知識和想法, 32.

(42) 必頇改變許多過去的習慣、態度和行為,同時也需要一定程度的冒險,因為必 頇挑戰既有的階級體制,同時更要嘗詴新的方向,儘管改變是如此難以付諸實 行,還是必頇歷經這樣的嘗詴。. (四)實行社會改變模式應具備的知識、態度與技能 除了上述,核心價值彼此之間的交互作用,個人的知識、態度和技能也是 領導效能發展和社會改變很重要的一環,要實行社會改變模式,個人必頇學習 許多新知(knowing),融合這些新知變成自我的態度和信念(being),進一步 把知識和信念應用在日常生活中變成實用的技能(doing),知識-態度-技能 (knowing-being-doing)可以讓社會改變模式實行的更順暢,表 2-3-5 將聚焦於 知識-態度-技能和社會改變模式的核心價值之間的關係。 表 2-2-8 社會改變模式知識-態度-技能與核心價值之關係圖 核心價值. 知識(knowing). 態度(being). 改變. 改變是必經的過程,. 要保有自信、耐心以 要有勇於改變現狀. 要想辦法克服在改變. 及正面的態度,勇於 的冒險精神,營造. 過程中遭遇到的困. 跳脫舊有的思維,積 出急需改變的迫切. 難,並且找到進行改. 極的面對改變。. 變的動機。 公民資質. 技能(doing). 感,具備影響整個 體制的能力。. 要了解協同合作、社. 對社區要有歸屬. 會正義、社會責任的. 感,以耐心和尊重的 景的夥伴合作、獨. 觀念,以及權利和義. 態度對待自己和他. 立思考、創意、人. 務之間的關係,時時. 人,欣賞多元的文. 際溝通和挑戰舊有. 關心社會議題。. 化。. 體制的能力。. 33. 需具備能與不同背.

(43) 共同目標. 協同合作. 了解團體的功能為何. 培養對團體和社會. 以及每個成員的核心. 責任的承諾,以及積 做決定以及創意思. 價值觀。. 極參與的態度。. 考的能力。. 對於不同文化能夠有. 相信彼此一貣努力. 需具備傾聽、述說. 所認知,以及了解團. 可以產生具有創造. 以及反思彼此對話. 體成員不同的觀點。. 力的雙贏策略,樂意 的能力,分享彼此 將個人的事物放一. 需具備界定目標、. 對於共同目標的看. 邊,為了團體共同的 法,營造信任的關. 以禮相爭. 自我省察. 願景而努力。. 係。. 要了解團體中一定會. 培養耐心和積極參. 具備主動傾聽、溝. 有許多不同的意見,. 與的態度,營造一個 通、積極參與對話. 培養多元的溝通的方. 開放、理性的溝通環 以及協調的能力。. 式。. 境。. 了解個人的優點和缺. 讓自己充滿自信,接 具備主動傾聽、反. 點,以及自我和他人. 受其他人的回饋,承 思以及給予和接受. 的價值觀。. 諾會進行正向的社. 回饋的技巧。. 會改變。 真誠一致. 了解自我的價值觀。. 尊重自我內心不同. 依自我內心價值觀. 的價值觀。. 進行行動,並且朝 團體的共同目標邁 進。. 承諾. 對於自我的價值觀和. 了解自我的價值 34. 積極的參與和投.

(44) 團體的目標能夠了. 觀,充滿熱情以及積 入,奉獻時間和精. 解,以及體認到改變. 極的態度。. 力。. 是必頇的。 資料來源:改編自 Komives(2009:68-71)。 大學生在參與社團的歷程中,透過表 2-2-8 的知識、態度以及技能的認知和 學習,習得社會改變模式的七個核心價值,包括,自我覺察、真誠一致、承諾、 協同合作、共同目標、以禮相爭以及公民資質,在處理社團事務和參與社團活 動的過程中不斷發現自己的能力、興趣以及價值觀,透過和團體成員的互動, 學習溝通的技巧,以及和多元背景成員共事的能力,在參與社區服務的過程中, 培養關心社區議題的熱情等,使大學生從中學習領導能力的發展,培養正向的 領導經驗,本研究擬透過訪談,探討社團負責人在參與社團的過程中,如何學 習其核心價值,進而促進其領導能力的發展,影響其領導經驗。. 參、領導相關研究 國內關於大學生領導的研究稀少,而國外研究則有比較大學生領導發展差 異的變項,包括,個人背景、社團經歷以及有無參加領導能力訓練計畫、方案 與課程等,本研究歸納相關研究,依年代整理,如表2-2-9。 表2-2-9 大學生領導經驗相關研究整理 研究者 Cress, Astin,. 研究對象 參與領導訓練. Zimmerman-Oster, 計畫的 875 名 & Burkhardt. 研究面向. 研究發現. 領導訓練計畫與. 有參與領導訓練計畫. 領導. 的大學生,在公民責. 大學生. 任、領導技能、多元文 化知能、了解領導理論. ( 2001). 以及了解個人和社會 35.

(45) 價值觀等能力有所成 長。 Dugan(2006). 443位女大學. 性別與領導. 女性大學生在社會改. 生,以及410位. 變模式的八項核心要. 男大學生。. 素平均得分高於男性 大學生。. Thompson(2006) 453名大三和大. 校園投入與領導. 四學生. 大學生參與課堂討 論、與學校學務人員互 動經驗、參與校內外的 運動賽事、實習經驗以 及與同儕的互動經 驗,對於領導能力的發 展有正面幫助。. 社團經驗與領導. 社團經驗使其學得組. Hall, Forrester, &. 21位體育性質. Borsz(2008). 的大學社團負. 織、計畫、協調、寫作. 責人. 技巧、公開演講與解決 衝突等技能。. Trujillo(2009). 修習領導課程. 社團經驗與領導. 的大學生. 參與服務學習與擔任 社團領導者經驗,有助 於社會改變模式八項 核心要素的成長。. Buschlen(2009) 大學生. 領導相關課程與. 有修習領導相關課程. 領導. 的大學生其領導有明. 36.

(46) 顯提升。 臺灣高等教育研. 大三學生. 究電子報(2009). 不同個人背景與. 大學生在性別、學校類. 領導能力. 型、不同學門、父母教 育程度以及參與社團 頻率等背景不同,對自 我領導能力的評估也 會不同。. 資料來源:整理自作者。 由表2-2-9可知,會影響大學生領導經驗的變項,包括,性別(台灣高等教 育研究電子報,2009;Dugan, 2006)、社團經驗(Hall, Forrester, & Borsz, 2008; Trujillo, 2009)、校園投入程度(Thompson, 2006)以及領導相關課程和訓練計 畫(Buschlen, 2009; Cress, Astin, Zimmerman-Oster, & Burkhardt, 2001)等,因此 本研究有探討大學生在社團活動經驗以及領導相關訓練計畫等因素,對於領導 經驗的影響。. 肆、小結 歸納整理國內外學者對於領導的定義,可以了解,領導是領導者和追隨者, 經由了解彼此的價值觀以及信念,提出共同的願景,訂定共同的目標,透過協 同合作、鼓舞激勵以及互相溝通等方式達成目標的歷程,而領導者在此一過程 中扮演關鍵的角色,必頇增強自我的能力,以達成上述的歷程。 本研究採用,領導認知發展階段以及社會改變模式,透過領導認知發展階 段的研究,了解到對於領導的認知分成六個心理發展階段,分別是,覺知、探 究、領導者的認知、傳承以及整合等六個階段,而此六階段的發展和下列因素 有關,分別是發展的影響、自我發展、團體影響、與人相處模式的改變以及學 生對於領導的觀點有更多元的認識和了解,領導認知發展是一螺旋形的發展模 37.

(47) 式,由一個階段轉換至下一個階段的過程中,會重複經過上述五個因素,每到 一個新的階段,都會學習更複雜的思考模式和行為,透過社會改變模式強調大 學社團負責人領導社團過程中,對於個人、團體以及社區三個層面互動過程, 是否在自我的認知和理念上有足夠的了解、自己所想的和所做的是否一致,並 且許下承諾堅定的往前行,在和社團夥伴互動的過程中,是否建立共同的目標, 彼此互相合作朝著目標前進,大家也都了解在過程中難免有爭吵,但是爭吵是 為了能激發出更多的創意讓社團更順利運行,自己對於社區是否有責任感、認 為爭取公共利益是應該做的事情,透過參與社團的經驗,使得社團負責人在上 述領導的核心價值有所轉變,影響其領導經驗,促進本身的學習和成長, 透過領導相關研究得知,個人背景的差異、辦理社團活動經驗、擔任社團 幹部經驗、是否參加過領導相關課程與訓練計畫等內外在環境因素,會影響大 學生的領導經驗,故本研究會從社團活動經驗以及領導相關訓練計畫等,探討 大學社團負責人的領導經驗。. 第三節 大學生發展相關理論. 由於大學生參與社團是由經驗中學習,參與社團的過程中,會發生預期或 非預期的事件,大學生經由處理這些事件,產生成長,經驗學習理論以及轉換 理論符合本研究目的,因此介紹其內涵如下。. 壹、經驗學習理論 Kolb(1984)提出經驗學習理論,將學習解釋為「經驗轉化成知識的過程」, 人們經由實際接觸產生經驗,透過反思去觀察、體會自己的實際經驗,經由反 38.

(48) 思悟出新的原理、觀念,再應用新觀念於新的具體經驗。 經驗學習理論分四階段,包含,情感面向的具體經驗階段(concrete experience);觀察面向的反思觀察階段(reflective observation);思考面向的 抽象概念化階段(abstract conceptualization);行為面向的實驗行動階段(active experimentation),介紹各階段內涵如下: 一、具體經驗:從所獲得的經驗中學習,在學習中完全投入且無偏見,以個人 的方式參與經驗及處理當前的狀況;關心獨特性及現實的複雜性;運用直覺式、 唯美的(artistic)方法,而不是以系統性、科學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二、反思觀察:做任何決定前會先審慎、多方面的加以觀察。專注於透過仔細 觀察及公正描述,以了解某一意見及情況所具有的意義,以多元觀點觀察並反 思這些經驗。 三、抽象概念化:以邏輯的分析與概念來學習,對新事物充分瞭解和思考後, 才進行下一步行動,藉由整合觀察,將概念化為理論,用科學的方法解決問題。 四、實驗行動:以實做的方式加以證實先前的假設,以獲得新的知識與經驗。 專注於主動影響他人與改變現況,此傾向的人喜愛及擅長把事情付諸行動,依 照理論做決策及解決問題。 上述四個階段是互為串連的,不是毫不相干的獨立階段,如具體經驗階段 是反思觀察階段的基礎,透過對具體經驗的觀察和反思可以很多新的想法,將 新的想法概念化為理論,根據新的理論進行實作以及嘗詴,內化為知識,所以 每階段都有其重要性,並且都是其他階段的基礎,是互相影響的,形成學習週 期,如表 2-3-1。. 39.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料表 專家社群 或研究對 象訪談表 研究問題

一、研究動機 二、資料來源 三、模型建立 四、模擬預測 五、研究結果

為向社會大眾說明面臨全球化社會及經貿自由化的意義與影響,提

相異處 不強調學校能導引社 會變遷 學校應主動的引導社 會改革..

資源和支援 學與教資源 社區資源 學校設施 和支援 研究與 發展計劃 學校領導與

你認為1760年代英國對北美洲殖民地 實施的經濟政策對當地人民生活帶來 甚麼負面影響?參考資料A,解釋你的

 依序填入該學生社團負責人之相關資訊,並於下方

參加者有權要求查閱和改正有關的個人資料,包括在支付費用 後索取表格內個人資料部分的副本。如欲改正或查閱本表格內 所填報的個人資料,可向教育局提出申請(地址:香港灣仔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