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臺中市國民小學執行弱勢學生教育政策現況及問題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臺中市國民小學執行弱勢學生教育政策現況及問題之研究"

Copied!
19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

教育行政與管理碩士在職專班論文

指導教授:楊銀興 博士

臺中市國民小學執行弱勢學生

教育政策現況及問題之研究

研究生:陳美雪 撰

(2)
(3)
(4)

謝辭

碩士進修終於邁入尾聲。回首來時路,論文計畫通過後,未能打鐵趁熱迅速完成論 文--或因年紀漸長體能及健康不如以往;或因近年少子化帶來的學校組織改造致工作業 務成長;或因自己熱心個性未做好能力衡量及時間管理…箇中歷程與辛酸實難與他人分 享。感恩上天!總在最艱難困境時給我一次次的機會,適時有貴人相助及鼓勵,終能走 完最後一哩路。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看著雖不完美但用心付出、努力走 過的痕跡所完成的論文,仍感到愉悅及幸福。 首先要感謝我的指導教授楊銀興博士,在其行政業務及教學工作繁忙壓力下,仍主 動撥出假期時間指導美雪;面對粗枝大葉的美雪,從論文主題、撰寫方式、問卷編製過 程及觀念澄清,循循善誘、耐心指導、多方啟迪,實是我學習的最佳典範。師恩浩瀚, 銘感於心。其次,要感謝口試委員楊振昇博士及陳慧芬博士,在論文計畫、問卷編制期 間,除了論文指導外,也不斷給予我正向能量及溫暖鼓勵,論文口試時,用心指證誤漏, 提出專業建議與卓見,使得論文更加嚴謹,美雪由衷感激。此外,還要感謝修業期間行 碩專班的所有老師們所給予的指導與啟蒙,讓我能在學習殿堂上充實學習及更上一層 樓。 家人的陪伴與鼓勵是我堅持下去最大的動力及支柱。感謝同為教育夥伴的先生新揚 的鼓勵陪伴與體諒包容—即使本身校務繁忙之餘,仍為我分擔家務,讓我無後顧之憂投 入研究所學業及論文撰寫;當論文遇到專業困境時,適時伸出援手提供建議及實務經 驗;當美雪公私兩忙難以兼顧致心情低落時,適時給予鼓勵及正向能量--這股力量是我 背後最大的支柱。還要感謝兩個孩子承翰與彥廷,總是將自己的學業及生活打理好,讓 媽媽無後顧之憂,專注完成這段學習之路。 感謝身邊好友、同事和同學們,讓我不斷帶著滿滿的感動勇往直前。感謝我的長官 約宏校長在論文撰寫期間協助美雪釐清統計操作及觀念,隨時督促及鼓勵美雪完成論 文;感謝好同學義福多次到訪,讓美雪論文撰寫及統計調查能漸入佳境;感謝研究所好 同學錫男、文綺、國強、國勳、文伶、雅慧、滿菊的鼓勵及實質協助,讓美雪走得慢卻 不孤單;感謝好同事映姿專業上的幫忙及其他好同事公務及精神支持;感謝「愛心旅遊 團」摯友們隨時鼓勵與支持,人生及學習路上有你們相伴真好!還要感謝台中市教育界 好夥伴們在論文專家調查、問卷發放回收的用心協助,又承蒙問卷實施樣本的學校校 長、主任及教師用心詳實填答,使問卷調查順利完成及更具研究性。

(5)

臺中市國民小學執行弱勢學生教育政策現況

及問題之研究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中市國民小學執行弱勢學生教育政策現況及問題之研究,深入 探討臺中市國民小學教師對於弱勢學生教育政策的知覺程度、執行現況、遭遇問題及 對於執行後所衍生出的問題之看法。 研究者採問卷調查法,以自編「臺中市國民小學執行弱勢學生教育政策現況及問 題之研究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以臺中市公立國民小學之現職教師為研究對象,依 學校規模採分層隨機抽樣,共抽測 75 所學校,總計發出 717 份問卷,回收 688 份問 卷,問卷回收率 95.96%,有效問卷為 685 份,有效問卷可用率為 95.54%。 以次數分配、百分比統計、平均數、標準差、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皮爾遜積差相 關等統計方法對問卷所得結果進行統計分析,獲致結論如下: 本研究調查問卷結果,經統計分析與研討後,歸納出下列結論: 一、臺中市國民小學教育人員對於弱勢學生教育政策知覺程度為大部分瞭解 二、不同背景變項在弱勢學生教育政策知覺程度都有差異。 三、學校執行弱勢學生教育政策現況向度單題之現況為高度符合及大部份符合。 四、不同背景變項在學校執行弱勢學生教育政策現況之比較結果,部分變項有差異, 部分變項無差異。 五、個人執行弱勢學生教育政策現況向度單題之現況為大部份符合。 六、個人執行弱勢學生教育政策現況之之比較結果,部分變項有差異,部分變項無差

(6)

(一)學校執行補助「就學相關費用」遭遇到的問題以目標學生認定最困難;衍生 的問題以造成家長投機心態,不願繳交費用的「假弱勢家庭」最嚴重。 (二)學校執行「兒童課後照顧服務」遭遇到的問題以經費補助不足為最大問題; 衍生的問題以該項專款經費補助不足,造成學校需自籌經費補足為最大問 題。 (三)學校執行「夜光天使點燈專案計畫」遭遇到的問題,以學生放學有安全疑慮 為最大問題;衍生的問題,以造成家長投機心態,弱化家庭教育功能,未負 起家長輔導子女課業及行為的「假弱勢家庭」為最大問題。 (四)學校執行「中小學補救教學方案」所遭遇到的問題,以學生參加意願不高為 最大問題;衍生的問題,以因成效評估過程過於繁瑣,致申辦意願低落為最 大問題。 (五)學校執行「推動教育優先區計畫」所遭遇到的問題,以家長參加親職講座活 動意願不高為最大問題;衍生的問題,以弱勢兒童易被標籤化為最大問題。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試提數項建議,供教育部、臺中市政府教育局、臺中市各國 民小學學校、臺中市各國民小學教育人員個人及未來進行相關研究者之參考。 關鍵詞: 臺中市國民小學、弱勢學生教育政策、執行現況、執行問題

(7)

The Research of the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Executing

Disadvantaged Students' Education Policy in Elementary Schools

in Taichung City

Abstract

This research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executing disadvantaged students’ education policy in elementary schools in Taichung City, and especially focused on the teachers’ awareness, executing situation, problems and opinions. To the purposes, the researcher used 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 and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The data of this research were collected from questionnaires. The teachers in Taichung city elementary school were the target objects of the study. Questionnaires were distributed to 75 schools that were randomly drawn from each level of school size. 717 copies of questionnaires were distributed and 688 copies were returned. 685 copies accounted for 95.96% of all questionnaires distributed. 685 copies of valid questionnaires accounted for 95.54 % of all returning questionnaires. The research data were analyzed by statistical analyses such as frequency distribution, percentile, Mean, Standard Deviation, One-Way ANOVA, and Open question finishing .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research were summarized below::

1. Elementary schools in Taichung City were highly and generally aware of the disadvantaged students' education policy.

2.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awareness level of disadvantaged students’ education policy among schools of various backgrounds.

3.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awareness level of disadvantaged students’ education policy among teachers of various backgrounds.

4. There were some differences in the level of executing disadvantaged students’ education policy among schools of various backgrounds.

5.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level of executing disadvantaged students’ education policy among teachers of various backgrounds.

(8)

dismissed. (4)The most difficult problem of executing the Project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Remedial Instruction was that students didn’t have much intentions of participating. (5)The most difficult problem of implementing the Educational Priority Area Plan was that parents’ participation in the parent education lectures was low.

Depending on the results of the research, some suggestions were proposed for central administration of education, elementary schools, teachers and future researchers.

Keywords : Elementary Schools in Taichung City, Disadvantaged Students' Education

(9)

目 次

目 次

………V

表 次

……… VIII

圖 次

………XV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待答問題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教育政策執行的意涵及影響因素 ………11

第二節 弱勢學生教育內涵及相關理論 ………23

第三節 國內外主要國家弱勢學生教育政策實施之現況 …………40

第四節 弱勢學生教育政策執行之實徵性研究 ………68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75

(10)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樣本選取………79

第三節 研究工具………83

第四節 實施程序………93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94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95

第一節

臺中市國民小學教育人員對於弱勢學生教育政策的知覺程度

分析………95

第 二 節 臺 中 市 國 民 小 學 學 校 執 行 弱 勢 學 生 教 育 政 策 現 況 分

析………102

第三節

臺中市國民小學個人執行弱勢學生教育政策現況分

析………110

第四節

臺中市國民小學執行弱勢學生教育政策所遭遇到及所衍生

的問題分析析………11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35

第一節 結論………135

第二節 建議………140

參考文獻………147

(11)

一、中文部分析………147

二、西文部分析………155

附 錄………157

附錄一 臺中市國民小學執行弱勢學生教育政策現況及問題之研究

調查問卷(專家意見調查)………157

附錄二 臺中市國民小學弱勢學生教育政策執行現況之研究調查問

卷(預試問卷) ………

…………

166

附錄三 臺中市國民小學執行弱勢學生教育政策現況及問題之研究

調查問卷(正式問卷)………169

(12)

表 次

表 2-1 學者專家對於影響教育政策執行的因素之相關論述研究整理

表 ……… 18

表 2-2 學者對教育機會均等的內涵之相關論述 ………29

表 2-3 教育機會均等的發展階段 ……… 33

表 2-4 教育部辦理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方案國小階段 2007-2012 年度受輔

對象之比較 ………54

表 2-5 教育部辦理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方案國小階段 2007-2012 年度教學

人員條件比較 ………55

表 2-6 教育部辦理補就教學方案國小階段 2013-2015 年度受輔對象之比

較 ………57

表 2-7 教育部辦理補就教學方案國小階段 2013-2015 年度教學人員條件

之比較 ………58

表 2-8 1996-2006 年度教育優先區計劃補助指標………59

表 2-9 2007-2015 年度教育優先區計劃補助指標………60

表 2-10 1996-2006 年度教育優先區計劃補助項目 ………61

(13)

表 2-12 教育部於現階段對於國小階段之弱勢學生教育政策方案整理

表 ………64

表 2-13 弱勢學生教育政策執行之相關研究 ………68

表 3-1 臺中市不同規模之國民小學數量、佔總學校數之比例、正式問卷

施測學校數 ………79

表 3-2 臺中市市學校規模抽取之研究樣本人數 ………80

表 3-3 有效樣本接受問卷調查者基本資料 ………81

表 3-4 問卷調查試題分配表 ………86

表 3-5 建立研究效度之專家學者與教育人員名單 ………87

表 3-6 臺中市國民小學執行弱勢學生教育政策現況及所衍生問題之研究

調查問卷之專家審題及篩選情形 ………88

表 3-7 預試問卷調查試題分配表………89

表 3-8 預試學校數及樣本人數分配………90

表 3-9 臺中市國民小學執行弱勢學生教育政策現況之研究預試題目之項

目分析結 ………91

(14)

表 3-11 正式問卷回收統計表 ………93

表 4-1 弱勢學生教育政策知覺程度向度單題之現況摘要………96

表 4-2 不同現任職務在弱勢學生教育政策知覺程度之描述性統

計 ………97

表 4-3 不同現任職務在弱勢學生教育政策知覺程度之單因子變異數分

析………97

表 4-4 不同承辦或參與執行年資在弱勢學生教育政策知覺程度之描述

性統計………98

表 4-5 不同承辦或參與執行年資在弱勢學生教育政策知覺程度之單因

子變異數分析 ……… 98

表 4-6 不同學校地區在弱勢學生教育政策知覺程度之描述性統

計………99

表 4-7 不同學校地區在弱勢學生教育政策知覺程度之單因子變異數分

析 ……… 99

表 4-8 不同學校規模在弱勢學生教育政策知覺程度之描述性統

計……… 100

(15)

析 ………100

表 4-10 學校執行弱勢學生教育政策現況向度單題之現況摘要………102

表 4-11 不同現任職務在學校執行弱勢學生教育政策現況之描述性統

計 ………104

表 4-12 不同現任職務在學校執行弱勢學生教育政策現況之單因子變異

數分析 ………104

表 4-13 不同承辦或參與執行年資在學校執行弱勢學生教育政策現況之

描述性統計 ………105

表 4-14 不同承辦或參與執行年資在學校執行弱勢學生教育政策現況之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105

表 4-15 不同學校地區在學校執行弱勢學生教育政策現況之描述性統

計 ………107

表 4-16 不同學校地區在學校執行弱勢學生教育政策現況之單因子變異

數分析 ………107

表 4-17 不同學校規模在學校執行弱勢學生教育政策現況之描述性統

(16)

數分析 ………108

表 4-19 個人執行弱勢學生教育政策現況向度單題之現況摘

要 ………111

表 4-20 不同現任職務在個人執行弱勢學生教育政策現況之描述性統

計 ………112

表 4-21 不同現任職務在個人執行弱勢學生教育政策現況之單因子變異

數分析………112

表 4-22 不同承辦或參與執行年資在個人執行弱勢學生教育政策現況之

描述性統計 ………113

表 4-23 不同承辦或參與執行年資在個人執行弱勢學生教育政策現況之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113

表 4-24 不同學校地區在個人執行弱勢學生教育政策現況之描述性統

計 ………114

表 4-25 不同學校地區在個人執行弱勢學生教育政策現況之單因子變異

數分析 ………115

表 4-26 不同學校規模在個人執行弱勢學生教育政策現況之描述性統

(17)

表 4-27 不同學校規模在弱勢學生教育政策知覺程度之單因子變異數分

析 ………116

表 4-28 學校執行補助「就學相關費用」所遭遇到的問題之統計………118

表 4-29 學校執行補助「就學相關費用」所遭遇到的問題之開放性問題統

計 ………118

表 4-30 學校執行補助「就學相關費用」後所衍生的問題之統計………119

表 4-31 學校執行補助「就學相關費用」後所衍生的問題之開放性問題統

計 ………119

表 4-32 學校執行「兒童課後照顧服務」所遭遇到的問題之統計………121

表 4-33 學校執行「兒童課後照顧服務」所遭遇到的問題之開放性問題統

計 ………121

表 4-34 學校執行「兒童課後照顧服務」所衍生的問題之統計…………122

表 4-35 學校執行「兒童課後照顧服務」所衍生的問題開放性問題之統

計 ………122

表 4-36 學校執行「夜光天使點燈專案計畫」所遭遇到的問題之統

(18)

題統計 ………124

表 4-38 學校執行「夜光天使點燈專案計畫」所衍生的問題之統計……124

表 4-39 學校執行「夜光天使點燈專案計畫」所衍生的問題之開放性問題

統計 ………124

表 4-40 學校執行「中小學補救教學方案」所遭遇到的問題………125

表 4-41 學校執行「中小學補救教學方案」所遭遇到的問題之開放性問題

統計 ………126

表 4-42 學校執行「中小學補救教學方案」所衍生的問題之統計………126

表 4-43 學校執行「中小學補救教學方案」所衍生的問題之開放性問題統

計 ………127

表 4-44 學校執行「推動教育優先區計畫」所遭遇到的問題之統計……129

表 4-45 學校執行「推動教育優先區計畫」所遭遇到的問題之開放性問題

統計 ………129

表 4-46 學校執行「教育優先區計畫」所衍生的問題之統計………130

表 4-47 學校執行「教育優先區計畫」所衍生的問題之開放性問題統

計………130

(19)
(20)

圖 次

圖 2-1 弱勢學生的類型與成因………24

圖 3-1 研究架構圖………71

(21)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一、研究動機

全球邁向知識經濟時代之際,台灣教育在量的擴展與質的提升也有了顯著的成長,然 而也因新的全球經濟應運而生,創造財富的遊戲規則徹底改變,導致貧富不均的現象更為 變本加厲,衍生之社會現象諸如:城鄉教育及文化差距迅速擴大、因教育帶動的階層流動 速度趨緩…等。由於城鄉資源差距或家庭經濟差異漸漸擴大,導致教育機會不均、學生學 習落差擴大,種種的弱勢學生教育問題隨之衍生。現今社會經濟及教育是否仍能維持公平 正義?已受到極大挑戰與質疑!知識經濟時代,政府更應提供弱勢族群接受更多均等及適 才適性的教育機會,因此重視弱勢學生教育政策自然成為現今教育政策的重點。 隨著知識而來的貧富差距,最根本的解決方法就是教育,因為教育是促使社會階層流 動的最大力量。由於教育之成敗攸關整體國民在經濟、社會、文化與科技之發展,因此先 進的民主進步國家在擬定教育政策或法規時,均將「促進教育機會均等」列為發展的基本 原則。我國政府致力於弱勢族群教育政策之推展,也頒訂相關法規作為教育政策執行之依 據保障弱勢族群之權利與義務。憲法第二十一條規定:「人民有受國民教育之權利與義 務」;國民教育法第一百五十九條規定:「國民受教育之機會一律平等」;教育基本法第 四條規定:「人民無分性別、年齡、能力、地域、族群、宗教信仰、政治理念、社經地位 及其他條件,接受教育之機會一律平等」,均顯現我國法律對於「教育機會均等」 的重 視,並展現我國政府維護弱勢族群之權利義務及對於弱勢族群教育政策之重視。 各國為了提升國民競爭力,使國家發展得以永續,對於各國教育問題、弊端與缺失, 進行種種檢視與診斷,進而提出各項因應之改革政策及擬定具體策略,作為改進的方針與

(22)

設計外,還須考量到規劃與執行層面之間是否相互密切配合?是否有效落實執行?換言 之,必須考量到影響政策執行面之種種相關因素,諸如:政策本身 、政策執行組織 、政 策執行人員、標的團體…等等。 綜觀國內目前研究,針對弱勢學生教育政策之研究為數不少,然分析(林建呈,2006; 施瑞南,2011;高天財,2010;許佛乞,2009;許瑜庭,2007;陳麗惠,2011;彭惠君, 2009;曾勝任,2008;黃佳凌;2005;)等人的相關研究,均較偏重單項弱勢學生教育政 策問題之研究,對於整體弱勢學生教育政策執行情形及問題所做的研究為數較少。因此研 究者想以整體弱勢學生教育政策執行現況及問題作為研究方向,藉由調查臺中市弱勢學生 教育政策之執行現況,瞭解執行弱勢學生教育政策時所遭遇到及所衍生的問題,有助於未 來弱勢學生教育政策之修定與執行,以供教育行政機關修訂及落實弱勢學生教育政策之參 考。 臺中市自2010年合併升格直轄市後,幅員廣闊,教育資源擴增,但原縣市教育資源落 差大,需扶助之弱勢學生數各校需求數不一,研究者服務於臺中市之小型學校,感受到教 育現場弱勢學生數日益增加。弱勢學生教育政策是為瞭解及解決弱勢學生教育之問題,政 策的推展情形正是反應「教育機會均等」、「社會公義關懷」的實況呈現,政策執行之成 效、良窳也深深影響整個教育學習環境。因此研究者選定合併後的臺中市國民小學為研究 範疇,藉此項研究,以瞭解臺中市國民小學執行弱勢學生教育政策之現況。 臺中市配合執行教育部弱勢學生教育政策於國小階段之計畫方案包含補助「就學相關 費用」(學生無力繳交代收代辦費、貧困學生午餐經費-含安心餐券、教育儲蓄專戶、學 產基金急難慰問金…)、「兒童課後照顧服務」、「夜光天使點燈專案計畫」、「國民中 小學補救教學實施方案」、「推動教育優先區計畫」。各國民小學教育人員對於政府辦理 弱勢學生教育政策制訂的方向暸解情形如何?對於弱勢學生教育政策各項計畫方案的精 神與內涵知覺程度如何?政策本身之宣導是否足夠?因此,研究者希望藉由此項調查研 究,探討臺中市國民小學教育人員對於弱勢學生教育政策的知覺程度及其差異,為本研究

(23)

近十年來,我國致力於教育改革,對於尊重社會多元的價值方面,頗能符應現代社會 發展需求趨勢。政府為了擔負起實踐社會公平正義的責任,在教育上作了許多前瞻性的教 育政策規劃,以「教育機會均等」、「社會公義關懷」為原則,對於處於社會、經濟、文 化不利地位的弱勢學生,採取許多「積極性的差別待遇」之扶助政策。種種之教育政策, 都是為了彰顯教育正義,期許藉由教育的力量,增進弱勢學生的教育機會,使弱勢學生得 到應有的關懷,進而均衡資源分配、縮短城鄉差距,提昇弱勢學生學習權益。臺中市國民 小學學校配合執行弱勢學生教育政策之實施現況為何?學校執行時,是否依據實際需求申 辦:研討、時間、規劃是否充足周詳;是否依照計畫內容與時程進行;相關經費是否充分 提供及專款使用;執行成效是否確實照顧需求之目標學生。研究者希望藉由此次調查研 究,探討臺中市國民小學學校執行弱勢學生教育政策現況及其差異,為本研究的第二個動 機。 弱勢學生教育政策執行過程中,也會受到政策執行人員的執行心態及行為影響。臺中市 國小教育現場執行或參與弱勢學生教育政策之人員包含承辦或協辦業務之行政人員及各 班導師,這些前線執行之教育人員面對弱勢學生教育政策時執行之心態及行為、意願為 何?行政人員是否積極規劃具體策略、做好溝通聯繫以因應落實?級任教師對於政策之具 體策略是否配合執行?因此,研究者希望藉由此次調查研究,探討臺中市國民小學個人執 行弱勢學生教育政策現況及其差異,為本研究的第三個動機。 弱勢學生教育政策為教育部近年來之施政重點,因此對於弱勢學生教育政策執行之研 究也更顯現其重要性及其時代意義。然而仍有許多主客觀因素影響,使得政策執行面尚有 許多有待克服之問題。如:經費是否確實花在刀口上?政策是否「永續實施」?亦或只是 因應選票考量執行之短暫型政策?是否造成家長投機心態,產生不願繳交學雜費的「假弱 勢家庭」?受補助的弱勢兒童是否造成標籤化?學習輔導的效果是否值得挹注這麼多的經

(24)

二、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之研究動機,本研究期望透過文獻探討及問卷調查的實施,以達成下列之研 究目的: (一)探討臺中市國民小學教育人員對於弱勢學生教育政策的知覺程度及其差異 (二)探討臺中市國民小學學校執行弱勢學生教育政策現況及其差異。 (三)探討臺中市國民小學教育人員個人執行弱勢學生教育政策現況及其差異。 (四)瞭解臺中市國民小學教育人員執行弱勢學生教育政策時所遭遇到及所衍生的問 題。

第二節 待答問題

根據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的待答問題如下: 一、臺中市國民小學教育人員對於弱勢學生教育政策的知覺程度及其差異為何? 二、臺中市國民小學對弱勢學生教育政策的學校執行現況及其差異為何? 三、臺中市國民小學對弱勢學生教育政策的個人執行現況及其差異為何? 四、臺中市國民小學教育人員執行弱勢學生教育政策時所遭遇到的問題及所衍生的問題為 何?

第三節 名詞釋義

本研究主要是研究臺中市弱勢學生教育政策執行現況及影響因素,為使意義明確,茲 將重要名詞界定如下:

一、弱勢學生

所謂「弱勢學生」係指與主流社會下的一般學生相比較,由於遺傳、先天條件、外在

(25)

社會人際發展、情緒…等身心發展及學習方面較一般學生艱辛或有所落差;其所獲得的文 化刺激、教育資源、家庭經濟支持的功能較為不足,對社會擁有較少的控制力及主宰的權 力,接受教育、追求成功、財富及個人的機會也較為有限的學生。 本研究所指的「弱勢學生」乃是臺中市國民小學執行現階段弱勢學生教育政策符合現 階段教育部提供就學費用補助及積極學習扶助措施的弱勢學生,以教育部對於國民教育階 段社會、經濟、文化不利地位之弱勢學生實施就學費用及學習扶助政策之對象為定義。

二、教育政策

所謂「教育政策」是政府為了達成其教育方針及實現教育理想與目標所訂定的公共政 策,透過法定程序公佈後實施,做為行政部門或教育機構行動依據準則。教育政策的推動 是為了解決教育問題、滿足受教主體的教育需求及適應未來發展趨勢,再根據國家教育宗 旨與相關法規,以確立工作目標及規範可行方案、實施要領,及採行的相關作為行動,如 教育政策的規劃、決定、執行、評估……的動態歷程,以陶冶學生人格,滿足學生學習需 求滿足,使學生順利學習,提高學習成就,進而自我實現,國家競爭力也因而提升。

三、弱勢學生教育政策

所謂「弱勢學生教育政策」是政府為了擔負起實踐「教育機會均等」、「社會公義關 懷」的責任,給予處於社會、經濟、文化不利地位的不同需求之弱勢學生更多「積極性的 差別待遇」之協助與照顧而實施多項積極的扶助性教育政策。政府透過增加更多補助經費 與項目、提供更充裕之教育資源,藉以關懷弱勢學生,重視弱勢學生學習權益,使弱勢學 生皆能安心就學,提昇弱勢學生學習成效。 本研究所指的「弱勢學生教育政策」係指教育部於現階段對於國小階段之弱勢學生補 助「就學相關費用」(學生無力繳交代收代辦費、貧困學生午餐經費-含安心餐券、教育 儲蓄專戶、學產基金急難慰問金…)、「兒童課後照顧服務」、「夜光天使點燈專案計畫」、

(26)

四、弱勢學生教育政策執行

所謂「弱勢學生教育政策執行」是政府在教育情境中為了達成教育目標及解決弱勢學 生教育相關問題的一種動態歷程。執行的教育權責機關與教育人員將已經過合法程序制訂 的教育政策,結合相關的教育資源,施行有效適切的策略、計畫或行動。執行歷程中,由 於外在環境瞬息萬變,教育政策若要付諸實施,須配合因應及不斷修正、協商政策研擬出 來的相關行動、策略、計畫,如此才能使落實執行教育政策,以解決教育問題,達成預定 的教育目標。 本研究所指「弱勢學生教育政策執行」是指我國公立國民小學學校及教育人員,依學 校弱勢學生安心就學需求與符合教育部弱勢學生教育政策內涵,透過教育單位的擬定、申 辦、審核與執行弱勢學生教育政策之策略、計畫或教育行動,以有效達成弱勢學生教育政 策各項計畫方案的目標。

(27)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研究範圍

本研究針對臺中市國民小學實施弱勢學生教育政策執行現況及影響因素做為研究主 題,期望藉由本研究,發現政策執行之利弊得失,以提出建議,供相關機關參考。為求研 究之明確性、可行性與嚴謹性,本研究在研究地區、研究方法、研究對象及研究內容說明 如下:

(一)研究地區

本研究以臺中市公立國民小學為取樣之範圍,採分層比例取樣方式,並依臺中市2014 學年度國小班級數編制表。依比例進行抽樣,但不包括私立學校。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進行,使用自編之「臺中市國民小學執行弱勢學生教育政策現 況及問題之研究調查問卷」為工具進行問卷調查研究,以蒐集本研究之實徵資料。首先探 討臺中市國民小學教師對於弱勢學生教育政策的知覺、弱勢學生教育政策的執行現況,接 著瞭解臺中市國民小學執行弱勢學生教育政策遭遇到的問題及探討臺中市國民小學教師對 於弱勢學生教育政策執行後所衍生出的問題之看法,據此研究結果,加以討論分析,再歸 納出研究結論與建議。 研究者首先進行文獻蒐集與探討,確定研究範圍,歷經擬定研究計劃,編製研究工具, 實施問卷預試,修訂問卷,實施問卷調查,進行資料統計分析,根據分析研究結果,歸納 出研究結論,並提列具體建議供政府與學校在規劃執行弱勢學生教育政策時參考。

(三)研究對象

本研究係以臺中市 2014 學年度臺中市公立國民小學之現職教師為問卷調查研究之母

(28)

取分層抽樣的方式抽取樣本學校,總計抽取校數約學校總數的三分之一,計 75 所學校。問 卷填答對象為有執行經驗的校長、教師兼任主任、教師兼任組長及級任教師。

(四)研究內容

本研究內容著重在臺中市國民小學執行弱勢學生教育政策現況及問題之執行面調查, 內容共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為對弱勢學生教育政策知覺程度。第二部份為不同背景變項 學校執行此教育政策現況。第三部份為不同背景變項個人執行此教育政策現況。第四部份 為各校執行各項計畫方案--補助「就學相關費用」(學生無力繳交代收代辦費、貧困學生午 餐經費-含安心餐券、教育儲蓄專戶、學產基金急難慰問金…)、「兒童課後照顧服務」、「夜 光天使點燈專案計畫」、「國民中小學補救教學實施方案」、「推動教育優先區計畫」所遭遇 到及所衍生的問題。

二、研究限制

本研究採文獻分析與問卷調查,由於經費、時間及研究者本身的能力與精力有限,雖 力求研究完備,仍有以下之限制:

(一)研究地區方面的限制

本研究因受限於時間與經費,研究問卷實證資料蒐集之範圍,僅以臺中市之公立 小學為主,因此在推論與解釋上有其地區性之限制。

(二)研究方法與研究對象方面的限制

本研究主要採用問卷調查法進行研究,因受試者填答問卷時,可能受到主客觀因 素或受制於政府及社會期許效應之影響。此外問卷調查研究對象僅限於臺中市公立國 民小學之教育人員(包括校長、兼任行政人員及級任教師),未包含學者專家及學校 職員。

(29)

(三)研究內容方面的限制

教育政策之執行層面甚廣,本研究主要著重於實施弱勢學生教育政策的執行面。 因此,研究內容無法涵蓋其它有關弱勢學生教育的生活照顧,或弱勢學生面對各項教 育政策之學習的動機與態度。

(30)
(3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於探究臺中市國民小學弱勢學生教育政策之相關議題,探討國小教 師對於弱勢學生教育政策的知覺、執行情形的瞭解、執行過程中遭遇到的問題以及引起的 相關問題。為了對本研究有更深入之瞭解,本章將探討相關文獻、主要國家實施弱勢學生 教育現況來進行探討,作為實證研究之理論依據,因此本章將分為四節進行文獻探討,第 一節教育政策執行的意涵及影響因素,第二節弱勢學生教育內涵及相關理論,第三節我國 弱勢學生教育政策實施之現況,第四節弱勢學生教育政策執行之實徵性研究,期能作為本 研究之依據。

第一節 教育政策執行的意涵及影響因素

基於此研究上的需要,首先就政策、政策執行、教育政策以及教育政策執行等概念, 從文獻研究中有關學者、專家之觀點論述,做歸納整理,進而探究教育政策執行的意涵, 期能對國內教育政策之執行有更進一步的暸解與掌握。

一、教育政策執行的意涵

(一)政策的意義

政策是導引政府或組織完成其任務的重要方針。社會大眾生活中無時無刻都會接觸到 政策或與政策有關之活動,以解決諸多公共問題。政策一詞起源於希臘文、拉丁文及梵文 的語根 Polis(城、邦),加上Pur(城)演變成拉丁字 Politia(邦),再演變成中古 世紀英文字Policia,(公共事務的處理或政府的管理),最後演變為 policy (吳定,1999)。 國內外學者在文獻上對於「政策」一詞做了諸多論述,以下分別就國內外學者相關研

(32)

Sharkansky(1972)認為,政策是政府的各項重要行動之指導方針,與民眾之福利相 關,且包含大量資源。政策制定包括了政策之形成,核准及執行的過程(引自朱似萼,2007)。 Dyke(1988)認為,政策應該具備三個要素:(1)目標;(2)為了達成目標所擬訂 的計畫或方針,以及活動的規範及程序;(3)實際的行動。 Colebath(1998)認為,政策是一個歷程,也是人工製品;政策不是一開始就明確和絕 對的界定,而是問題取向和逐漸形成的。(引自林嘉琦,2002) Birkland(2001)認為,政策有五個定義:(1)政策的制定是以「公眾的」名義;(2) 普遍來說,政策是由政府提議制定的;(3)政策是經由公共部門或私人機關解釋與執行; (4)政策是政府想要的作為;(5)政策是政府選擇的不作為。 2.國內學者的研究方面: 曹俊漢(1990)認為,政策應具備三種要素:(1)政策(治)單元的目標、目的與承 諾;(2)為了實現或達到此既定目標所選擇的方法;(3)方法使用後所產生之效果。 林水波、張世賢(1996)認為,政策是一個人、團體或政府為解決問題、達成目標, 經由政治過程所擬訂的行動計畫。是執行行動的指引方針、原則、策略、辦法及措施。 吳定(1998)認為,政策可同時適用於政府機關、私人企業機構及各種社會組織,是 為達成某一目標而被提議或接納的行動方案。就政府機關而言,政策的層次性最高,其次 為計畫、方案、行動。 張芳全(1998)認為,政策是政府部門為瞭解及解決公共問題,所進行的作為或不作 為的活動,這些公共問題之類型包括經濟、國防、政治、教育、失業、交通…等。這些公 共政策具有以下特性:(1)公共性;(2)團體性;(3)問題性;(4)程序性;(5)多 樣性;(6)服務性;(7)目標性。 王瑞賢(2000)認為政策是根據公眾所關注的事,確認問題、形成及說明目的性行動 方案,以達成想要的、意圖的目標。因此,政策是被發展成的立場以因應遇到問題及衝突 事件,並導向特定之目標。

(33)

吳政達(2001)指出政策有八種不同的觀點:(1)是一種目標的或意圖的宣示;(2) 是政府在一定權威範圍內,用來規範、控制及提供長期服務的標準化決策;(3)是活動的 指導方針;(4)是解決或改善問題的最佳策略;(5)是透過命令式決策或長時間、非正 式的期望贊同所授權的行為;(6)具有持續性與規律性的特定行為規範;(7)是科層組 織內所有人員的活動、決策與行為造成的影響整體政策系統的輸出成果;(8)是顧客或公 眾所認同的政策制定及實施的成果。 丘昌泰(2005)認為公共政策有下列四個觀點:(1)是公務當局(public authorities) 進行的活動;(2)是有意識、意圖行為的選擇行動;(3)包括公務機構的行動或不行動 的行為;(4)是問題為導向的。 綜合從上述國內外學者論述分析後,研究者認為「政策」是政府機關或私人組織為了 因應社會現況需求及解決現存多樣的公眾問題,以達成預期的公共利益目標,使國家未來 有更穩定的發展趨勢,透過立法或行政命令等合法程序,擬定行動之指導原則、方針或策 略、方案、措施,以作為執行機關與組織執行人員執行時的規準及依據。

(二)政策執行的意義

政策經合法程序公佈後,接下來就進入執行的階段,才能達成政策訂定之目標。以下 就國內外學者在文獻上對於「政策執行」一詞之論點分述如下: 1.國外學者的研究方面: Sabatier和 Mazmanian(1980)認為,政策執行是將法規、行政命令或法院判決之政 策決策予以執行的活動或行動;政策執行的歷程應始於法規的通過,再由執行機關與人員 執行政策或法規的行動。

Barret and Fudge(1981)認為,政策執行被視為是政策與行動的連續體,政策執行 者與政策相關利害者的壓力及利益是經常變動的,通常透過政策-規劃與行動-反應的整

(34)

動最為重要:(1)解釋:政策執行機構或人員將政策內容轉換成眾人可以接受和瞭解的行 動指令或名詞;(2)組織:為達成政策目標而設立執行機關或單位及擬定執行的具體方案; (3)應用:政策執行機為達成政策目標所提供的例行性服務、設備與付與等相關活動」。 Dye(1995)認為,政策執行是藉由不同方法的一種政治的持續性,政策執行並不是立 法機關立法的結束,而是將法案或政策付之於行政機關執行。他指出執行是包括所有的設 計活動,以實現政策。這些設計的活動包含創造一個新的組織或單位,或在現存組織中分 配新的任務。而這些組織必須將法律轉換為運作的規則或方式。組織必須僱用人力、訂定 契約、支出經費和表現其任務。政策執行需要政府或行政組織發展出正式的規則。 2.國內學者的研究方面: 林水波和張世賢(1991)認為,政策執行是一種動態的歷程,在歷程中,負責執行的 專責機關與人員扮演管理的角色,將各種必要的要素組合後採取相關行動,經適當裁量後, 建立合理可依循的規範,從而共塑目標共識、激勵眾人士氣,協商化解衝突,以達成某一 政策目標。 吳定(1997)認為,政策執行是指某一項政策方案或計畫、行動、命令的實施,經過 合法化的程序、施行細則的擬定及專責機關或人員的推動,並配置必要的資源、採用適當 的管理方法及執行必要的行動,以達成預定目標的各種相關活動及過程。 李允傑、丘昌泰(2004)認為,政策執行是政策制定者基於對政策的企圖心,透過擬 定的政策目標與行動綱領的以付諸實現,並期許發生效果。政策執行常被視為政策制定過 程的最後階段。 李顯榮(2005)認為,政策執行的概念化定義為各層級政府實現政策的過程或一連串 的的決定與行動。廣義定義是由眾人、機關、技術及行政程序共同集結努力以達成政策的 目標。 從上述學者對「政策執行」的論點分析,研究者認為「政策執行」是指公私團體或個 人為瞭解及解決不斷發生的公共問題,以達成政策目標,執行由上而下整體連續的動態歷

(35)

程及方案。政策執行是一種階段性的任務,為了執行某項政策、方案,首先需透過合法化 程序公佈週知,再由政策執行的專責機關和人員透過有效的管理方式,運用各種策略、資 源與溝通、協調、控制與激勵的機制,以實施某些方案、計畫,執行多種活動和行動,以 達成政策制訂的目標。

(三)教育政策的意涵

政府或組織為因應國家教育發展需要,符應教育發展趨勢與學生教育需求,擬定諸多 教育政策,透過教育政策的前瞻、周延的規劃,期能達成教育目標與實現教育理想。有關 「教育政策」之意涵,相關學者之論述分述如下: 蔡淑萍(1992)認為教育政策是指政府相關權責部門,依據政策分析獲得的結果所做 的決策,目的在於發揮行政效能,以促進教育的發展與進步。 教育百科辭典編輯委員會(1994)指出教育政策是指政黨或政府在一定的歷史背景, 因應社會、政治、經濟和科技發展的需求,依據國情與國家性質,並參考國際發展趨勢, 而提出的教育發展的總方向,是國家教育的基本政策。 邱祖賢(1996)認為教育政策是教育行政當局對於社會需求問題及未來發展的趨勢, 根據國家教育宗旨和相關法規,確立工作目標及規範可行方案、實施要領,經由法定程序 公佈後實施,做為行政部門或教育機構行動依據準則。 陳文玉(1998)認為教育政策是教育主管部門針對教育問題,根據教育之原理原則並 考量國家及社會環境價值,所制定出的教育方案。 羅曉雯(2001)認為教育政策是國家為了達成教育目標所擬定之策略,主要任務是為 了達成政府教育方針及實現教育理想與目標。 吳政達(2001)認為教育政策是指政府機關為解決某種教育政策問題,或滿足某種公眾 的教育需求,考量此政策行動所產生的結果及對公眾的影響力後,展開作為及如何去作為

(36)

須思量產生的結果及對公眾的影響力。

羅能熙(2003)認為教育政策是指「政府選擇作為(to do)與不作為(not to do) 的教育事項。」 综合學者對「教育政策」的論點分析,研究者認為「教育政策」是政府為了達成其教 育方針及實現教育理想與目標所訂定的公共政策,透過法定程序公佈後實施,做為行政部 門或教育機構行動依據準則。教育政策的推動是為了解決教育問題、滿足受教主體的教育 需求及適應未來發展趨勢,再根據國家教育宗旨與相關法規,以確立工作目標及規範可行 方案、實施要領,及採行的相關作為行動,如教育政策的規劃、決定、執行、評估…..的 動態歷程,以陶冶學生人格,滿足學生學習需求滿足,使學生順利學習,提高學習成就, 進而自我實現,國家競爭力也因而提升。

(四)教育政策執行的意涵

教育單位擬定教育政策完成,接下來將邁入教育政策執行的階段若無法有效執行,則 難以發揮教育政策影響性與作用,導引教育發展走向,提昇教育品質,關照嘉惠相關受教 育者,由此可知教育政策執行的重要性。有關「教育政策執行」的意涵,學者相關論述分 述如下: 張芳全(1999)認為「教育政策執行」係指指政府在教育情境中,採取或不採取行動, 執行既定的教育方針、方案、計畫、並規定細則辦法,以解決教育問題,達成教育目標的 動態歷程。 呂餘慶(1999)認為「教育政策執行」係指某項教育政策經過合法化程序公佈後,執 行的權責教育機關與教育人員便隨之展開執行政策活動,執行活動中,執行者為了達成預 定設立之目標及配合內外環境的變遷,因而採用種種因應的適切有效行動,因此教育政策 執行是設定目標與達成目標間的行動之動態互動歷程。 劉怡慧(2000)認為,教育政策執行的意義為特定教育政策透過政策制訂合法化過程

(37)

式,加以推行之動態過程;執行過程中,配合環境變遷,採用各種因應行動,以落實教育 政策,同時實現教育政策預定之目標。 從上述學者論點分析,研究者認為「教育政策執行」是政府在教育情境中為了達成教 育目標及解決教育相關問題的一種動態歷程。執行的教育權責機關與教育人員將已經過合 法程序制訂的教育政策,結合相關的教育資源,施行有效適切的策略、計畫或行動。執行 歷程中,由於外在環境瞬息萬變,教育政策若要付諸實施,須配合因應及不斷修正、協商 政策研擬出來的相關行動、策略、計畫,如此才能使落實執行教育政策,以解決教育問題, 達成預定的教育目標。

二、影響教育政策執行的因素

教育政策制定後貴在能付諸實行,否則即使立意再好、再理想,沒有完善周全的配套 措施,以致無法落實執行及達成設定目標,也是枉然!教育政策的制定與執行影響及刺激 到不同利益關係人的活動。回顧近年來我國的教育政策,在執行上仍然存在許多問題,例 如政策制定與執行有脫節或配套不足、準備過於匆促或不夠周全;執行中未落實評鑑制度… 等現象,因此探討教育政策執行的影響因有其必要。 研究者就國內外專家學者關於影響教育政策執行因素之相關論述加以分析、歸納整理 成表2-1說明之。

(38)

表2-1 學者專家對於影響教育政策執行的因素之相關論述研究整理表 影響因素 與說明 學者專家 政策內容 與 目 標 執行機關 執行人員 執行資源 執行環境 標的團體 Smith(1973) ◎ ◎ ◎ ◎ 內涵及樣式 理想度;形 式、類型、資 源、範圍;受 支持程度、社 會大眾看法。 結構、人員數 目及素質、主 管領導方 法、執行能力 與信心。 政治的、經濟 的、社會的、 文化的、法律 的因素如何 及相關法規 的完整性。 執行對象之 組織狀況、順 服度、受領導 情形及先前 擁有的政策 經驗。 Van Horn 與 Van Meter (1976) ◎ ◎ ◎ ◎ ◎ 標準。 特色、強制 力。 意向、溝通。 政治、經濟、 社會條件。 Edwards Ⅲ (1980) ◎ ◎ ◎ ◎ 內容與法令 溝通情形。 結構、權責分 散化及標準 作業程序。 意向(態度或 觀點)。 人員、資訊、 設備及權威。 Christman 與 Pugh(1989) Odden 與 March (1991) ◎ 價值、態度與 工作意向;配 合度。 Gallagher 與 Trohanis (1991) ◎ ◎ ◎ ◎ 協調不良。 心理調適。 社會與家庭 價值觀。 Odden and Marsh (1991) ◎ ◎ ◎ 願景。 督導及壓力。 協調支援、努 力程度。 柯三吉(1990) ◎ ◎ ◎ ◎ ◎ 理論可行性 與技術的有 效性;類型與 影響利益分 析;;內容明 確性。 行政體系的 特質;相互間 關係。 心理意向。 行為需要調 適程度;數 目、分布與行 為的分殊 性;政策參與 者的互動關 係、溝通與順 服機能。

(39)

影響因素 與說明 學者專家 政策內容 與 目 標 執行機關 執行人員 執行資源 執行環境 標的團體 林水波、施能傑 與葉匡時(1993) ◎ ◎ ◎ ◎ 程序理性、實 質理性、問題 特性、環境系 絡、效信度。 體制因素與 組織因素。 認知與溝 通、能力與意 願。 特性、政策設 計與標的團 體。 呂餘慶(1999) ◎ ◎ ◎ 意願、態度、 能力。 楊宗文(1993) ◎ ◎ ◎ ◎ ◎ ◎ 理論完整 性、執行技術 要有效提昇。 組織間的監 督控制、溝通 協調、順從關 係。 人員、經費、 權威、資訊。 政治環境、 經濟環境及 社會環境 顏國樑(1997) ◎ ◎ ◎ 明確性、標的 團體行為需 要改變的程 度、理論適切 性與技術有 效性、類型。 特性。 與標的團體 的溝通。 策略、政治、 經濟及社會 條件。 行為需要改 變的程度。 游彩勤(2001) 戈伯元(2001) ◎ ◎ 價值觀、對政 策的認知與 支持度。 人力支援、經 費、宣傳。 林嘉琦(2002) ◎ ◎ ◎ ◎ 對政策的認 知、意願、能 力。 林政逸(2004) ◎ ◎ ◎ ◎ ◎ ◎ 問題特質(理 論適切性與 技術有效 性、標的團體 人數及行為 需改變程 度、政策需求 性);合法、 清楚具體的 目標、標準。 特性、監督 與標的團體 的溝通;能 力、意願、與 工作態度。 政治、經濟和 社會環境的 影響。 順服。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40)

综合專家學者觀點之論述分析歸納,研究者認為影響教育政策執行之成敗與以下因素 息息相關:(一)政策本身的特質;(二)執行組織的特性;(三)政策背景環境;(四) 執行人員意願、能力與客觀性;(五)政策執行資源;(六)政策標的團體。說明如下:

(一)政策本身的特質

1.目標與內涵的的明確性 完善的教育政策應明確、清楚的陳述人、事、時、地、物的作法及原因,以及目標制 訂、策略選擇、優先順序、執行要點及考核評估之標準,使執行人員易於解讀及了解,才 能做有效的參與。這些明確的政策目標呈現之內容包括對執行人員的期望、執行事項、核 辦事情的標準及條件、執行人員的裁量權範圍、標的團體行為需要改變程度之行為內容。 2.規劃的周延性 政策是否周延可以三項指標評估之:(1)一致性:政策本身目標前後一致,而政策總 目標、分目標及短、中、長程計畫目標之間須有連貫性;(2)邏輯性:制定過程獲得大家 共識、認同及感覺合理;(3)可行性:可以被有效執行的可能性。須考量技術上及實施方 法、相關人員及改革或變動程度後的組織運作。 3.理論的適切性 政策制訂的立論基礎應為政策利害關係人認同,而非決策者個人意志運作結果。 4.需求性 教育政策的設計需因應重要教育問題的需求或為了達成某項教育目標,而非無意義或 可有可無的行動。政策的需求性須注意到其重要程度、執行的迫切性以衡量優先順序。

(二)執行組織的特性

包括1.組織執行條件:如人力、預算、設備與資源…等。2.組織執行能力:可以同時 處理提供的服務、經辦的業務、及製造的產品之執行量之能力。3.組織執行結構:如行政 主管之領導方法、組織間的監督控制、溝通協調、順從關係、權力結構、溝通與聯繫結構、

(41)

規模大小與成員的數目素質。4.組織執行文化;如組織的目標價值、成員對組織特性的認 知及自己角色的認同與滿足感及組織角色運作之規範。5.組織執行流程:如行政程序、標 準作業程序。6.組織執行環境:包括組織與標的團體、政黨組織、民意機構及在地民眾之 間關係之建立。

(三)政策背景環境

包括政治、社會、經濟及教育環境。教育政策的執行常受利益團體的運作、政治領導 人物的關切、民意代表的推動、行政人員的裁量而影響;而多元化社會來臨,不同的價值 觀和理念並存,民眾對於教育政策執行的透明化要求也更形期待;經濟自由化時代的來臨, 若經濟較活絡、資源也較豐富時,政策的執行也較受支持。

(四)執行人員意願、能力與客觀性

一個好的政策,若執行者無意願執行,則政策無法達到效果。而政策執行人員若能具 備良好的通識能力、專業能力及領導能力。才能建立具有共同目標、凝聚力強的團隊,以 順利執行政策。除了執行的能力與意願之外,執行人員的態度是否客觀、公正不偏,也將 影響政策的執行力。

(五)政策執行資源

包括經費、人力、資訊及權威。1.經費:政策執行的動力,充足的經費是政策執行的 主要資源,也是政策有效執行的要素。政策上必須詳列經費的來源及經費支出概算,並擬 定經費運用的原則,才能有效規劃且適當的運用經費。2.人力:教育政策欲有效的落實, 聘僱高度素質且數量足夠的執行人員為成功的要素及基礎。3.資訊:政策執行與管理的運 作與資訊充足與否有密切關聯。資訊充足,執行人員的能力才能充分發揮,政策的執行也 較不易造成偏頗,效益減半。4.權威:可使政策執行人員在獲取資源、指揮機關人員及實

(42)

及願意執行的動力;工作指派、引導及控制的依循及員工行為獎懲、提高工作績效的依據。

(六)政策標的團體

教育政策制定後,為了整合各方利益及價值及建立共識、避免不必要的誤解,執行人 員應透過各種溝通管道和溝通方式,清晰傳達正確的訊息給與標的團體,即政策參與者及 影響的對象,如此標的團體對於政策目標及實施策略較深的瞭解,政策執行才能產生更大 的效果。

(43)

第二節 弱勢學生教育內涵及相關學理

在探討國小教育階段弱勢學生教育政策議題時,有必要對弱勢學生之意涵、類別、形 成原因及相關理論有所瞭解掌握。因此本節首先闡述說明弱勢學生之成因、類型,瞭解弱 勢學生教育之意涵,進而探究弱勢學生教育之學理基礎,以建構弱勢學生教育之學理架構, 作為本研究之學理基礎。 各國在全球化的趨勢發展下,教育的質與量均有顯著提升及成長,但也因知識經濟時 代的來臨,改變了財富的遊戲,衍生貧富不均、城鄉資源差距、家庭經濟差異擴大等社會 現象。近年來加上金融海嘯的衝擊、經濟發展更不景氣,失業人口增加,社會衍生更多的 弱勢學生。

一、弱勢學生的成因

弱勢並不等於是數量中的少數,而是與其他社會群體比較,對社會擁有較少的控制力 及主宰的權力;與主流(強勢)社群比較,在接受教育、追求成功、財富及個人的機會也 較為有限(黃金益,2000)。 瓦歷斯‧尤幹(1998)認為,弱勢族群的定義包含「弱勢」與「族群」兩個概念。「弱 勢」呈現在經濟、政治或文化等方面。族群一詞則可以指種族、族裔、性別、年齡、宗教、 有特殊需求的人等所組成的群體。 李印、蔡曉芹(2007)認為,弱勢群體是指社會環境中因為下列因素而處於不利的地 位之群體。例如:因經濟收入、權益保護、競爭能力處於困難與不利;因某些障礙以致缺 乏經濟政治及社會機會。也因此「弱勢群體」又可以「不利群體」、「社會脆弱群體」「社 會弱勢群體」或「邊緣群體」稱之。 劉世閔(2008)認為,弱勢群體通常具備以下特徵:(一)物質生活貧困或相對於一 般人較為貧困;(二)因制度安排或個人因素造成在市場競爭中處於弱勢地位;(三)無

(44)

均相對於一般人有明顯的鴻溝距離。 综合分析上述相關論述,研究者認為「弱勢學生」係指與主流社會下的一般學生相比 較,由於遺傳、先天條件、外在環境、或學習成長過程之文化刺激不足等不利因素,以致 他們的身體、心理智能、知覺或社會人際發展、情緒…等身心發展及學習方面較一般學生 艱辛或有所落差;其所獲得的文化刺激、教育資源、家庭經濟支持的功能較為不足,對社 會擁有較少的控制力及主宰的權力,接受教育、追求成功、財富及個人的機會也較為有限 的學生。本研究所指的弱勢學生乃符合現階段教育部提供就學費用補助及積極學習扶助措 施的弱勢學生。教育部對於國民教育階段社會、經濟、文化不利地位之弱勢學生實施就學 費用及學習扶助政策之對象為定義。

二、弱勢學生的類型

配合本研究所探究的弱勢學生教育政策之方向性,將教育部及學者對於弱勢學生的類 型之論點說明如下: 瓦歷斯‧尤幹(1998)認為,教育上所謂的「弱勢族群」包含了女性、身心障礙者、 少數民族或語族、長期受忽略的基層勞工家庭子女以及高山、海濱等偏遠地區家庭子弟等 經濟弱勢族群,及種種因社會體制遭致污名化、匿居潛藏之邊緣人。 教育部(2003)於「教育改革之檢討與改進會議」結論中,將弱勢學生類型分為三類: 一、身心障礙學生;二、原住民學生;三、社會弱勢者。其中社會弱勢者又分為三種類型: (一)社會不利:因社會環境因素導致學習不利,如教育機會缺乏區域及社區環境不利者。 (二)家庭不利:因經濟能力(如低收入戶、中低收入戶、失業家庭)、家庭型態(如隔 代教養家庭、暴力家庭、父母雙亡者)、語言文化(如移民家庭、少數民族、外籍父母) 等因素導致學習不利者。(三)個人因素:因個人特質或經驗導致的學習不利,但不包括 身心障礙者。 湯堯(2004)認為,弱勢族群可以下列四點因素來劃分:(一)經濟不利因素:如失

(45)

城鄉差異。(四)身心障礙因素。 傅木龍(2005)將弱勢學生歸類為下列五種類型:(一)身心障礙學生(屬身心因素): 由於先天或後天因素導致身體機能異常、傷害或障礙,而無法以正常的方式順暢學習進行 者。(二)中輟學生(屬行為因素):國民中小學學生因個人、家庭、學校、同儕、社會 及其他因素,依據教育部所頒「國民中小學中途輟學學生通報及復學輔導辦法」規定,未 經請假未到校達三天以上者。(三)中低收入戶學生(屬經濟因素):所謂低收入戶,依 據社會救助法對於家庭總收入、最低生活費標準及家庭財產均有一定之規定及公告標準。 所謂中低收入戶亦係指經濟上較弱勢的家庭,依據中低收入戶幼童托教補助實施計畫及中 低收入老人生活津貼發給辦法。(四)原住民學生、偏遠地區或離島地區學生(屬文化因 素):所謂原住民或原住民族是依據〈原住民教育法〉規定,以中央原住民主管機關之相 關規定為認定標準;所謂偏遠、離島地區學生,是指因位於偏遠、離島地區而造成、交通、 地理等不便,因而產生文化不利,導致學習不順暢狀況發生之學生。(五)外籍配偶子女 (弱勢跨國家庭子女)(屬社會因素):跨國婚姻所組成之家庭,家庭社經地位低落、跨 文化適應困難,進而產生家庭教養功能薄弱之家庭,衍生子女學習學習不順暢狀況發生。。 洪儷瑜(2001)也將弱勢學生分為三種類型:(一)環境不利學生:單親、隔代教養、 貧戶、無戶籍、受虐兒、僑生、原住民、駐外返國、大陸來台、父母之一為外籍、。(二) 身心障礙學生:視力、聽力、或肢體動作方面有顯著問題、學習能力顯著落後同班同學、 有顯著情緒困擾或行為問題、有嚴重口吃說話不清或聲音有問題、身體病弱有慢性疾病等 問題。(三)資賦優異學生:聰明但成績低落、某些才能出眾,但其他方面表現平平。 楊振昇、林坤燦(2008)則認為,弱勢學生大致而言包含身心障礙者、原住民族、外 籍配偶子女、離島、偏遠地區及社經文化不利之學生,以及需要扶助學習與生活輔導的青 少年。

(46)

(一)身心障礙學生

依據我國特殊教育法(2014)第三條,將身心障礙者作了明確的定義及分類。所謂身 心障礙者係指因生理或心理之障礙,經專業評估及鑑定具學習特殊需求,須特殊教育及相 關服務措施之協助者;共計分為十二類:1.智能障礙。2.視覺障礙。3.聽覺障礙。4.語言 障礙。5.肢體障礙。6.身體病弱。7.情緒行為障礙。8.學習障礙。9.多重障礙。10.自閉症。 11.發展遲緩。12.其他障礙。

(二)原住民學生

原住民學生身分之認定係以原住民身分法(2008)第二條之規定為依據。法規說明原 住民包括山地原住民及平地原住民。山地原住民是指臺灣光復前原籍在山地行政區域內, 社會弱勢 學 生 社會不利 因 素 家庭不利 因 素 個人不利 因 素 原住民 學 生 身心障 礙學生 災 區 家庭 經濟 力 家庭 結構 型態 性 認 同 性 認 同 偏 性 取 向 性 認 同 偏 中 輟 生 弱勢學生 文化 差異 不利 新住 民子 女 離 島 地 區 偏 遠 地 區 圖 2-1 弱勢學生的類型與成因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47)

原籍在平地行政區域內,且戶口調查簿登記其本人或直系血親尊親屬屬於原住民,並申請 戶籍所在地鄉 (鎮、市、區) 公所登記為平地原住民有案者。

(三)社會弱勢學生

社會弱勢學生又可再區分為社會、家庭、個人不利因素三種類型:1.社會不利因素: 係指學生由於教育機會缺乏或不均衡區域致社會資源缺乏等不利因素導致學習弱勢,如偏 遠、離島地區、災區。2.家庭不利因素:係指因家庭經濟、結構型態、語言文化差異致社 會適應欠佳之不利因素導致學習弱勢。家庭經濟力不佳者如低收入戶、中低收入戶、失業 家庭;家庭結構型態不利者如父母雙亡、單親、隔代教養之家庭、暴力家庭、流動家庭、 遊民;文化差異致社會適應不利因素者如:新移民家庭、少數民族家庭。3.個人不利因素: 係指因個人特質異於一般學生導致學習弱勢需要扶助學習與生活輔導的青少年,如性認 同、性取向與眾不同、中輟生。

三、弱勢學生教育之意涵

瞭解弱勢學生之意涵後,研究者認為「弱勢學生教育」之意涵如下: 政府及教育權責單位應具備「社會公平正義」與「教育機會均等」之理想及「預防勝 於治療」的教育投資觀,提供更多的教育資源與教育關懷,改善弱勢學生個別的不利因素, 幫助其學習與成長。弱勢學生或因家庭社經背景造成文化或經濟不利;或因地理位置造成 教育資源不足等因素使弱勢學生之學習相對於一般學生有明顯的低落及不適應現象,成為 學習困難的高危險群。「預防勝於治療」,從預防的角度來看,弱勢族群更需要提供預防 性的經濟及學習支援,因此必須針對弱勢學生個別的不利因素,教育單位應需提供更多的 教育資源與教育關懷,幫助其學習與成長。 處於經濟弱勢的學生,家庭經濟若無法提供適當的支持,自然而然產生許多的生活及 學習問題,進而造成文化刺激、教育資源不足,影響其教育機會;處於文化不利地區的學

(48)

非主流族群,因為平時生活、溝通方式非採用主流文化,因此在學習主流社會的文化時, 容易成為相對的文化弱勢,因而影響其早期學校教育的學習,嚴重者甚至可能影響其未來 教育的發展。教育應基於「帶好每一位學生」及「教育機會均等」的理念,不應該放棄任 何學生。弱勢學生,若沒有好好受到教育,因政府之不重視而予以放棄,未來這些學生也 將放棄這個社會,所造成社會問題反而更多,所付出之社會成本反而更高。弱勢學生經過 教育之後,將能盡守本分,各司其職,對社會無形中有所貢獻。因此,弱勢學生教育的投 資是值得的。

四、弱勢學生教育之學理基礎

弱勢學生教育政策的推行與實施應有其理論脈絡與基礎,藉由探究「教育機會均等」、 「社會正義」、「垂直公平、水平公平與機會公平」等相關理論,以釐清理論脈絡與基礎 及瞭解弱勢學生教育之精神,並建構弱勢學生教育政策之理論架構作為本研究之理論基 礎,使弱勢學生教育政策之執行更具信服力。

(一)教育機會均等

人類社會中,原就存在著「天生的不平等」與「社會的不平等」。「天生的不平等」 就是與生俱來的不平等,如人有上智、中智、下智,以及賢愚之分…等,而「社會的不平 等」是後天造成的不平等,如因職業、階級、性別、地區、經濟條件上的不公平現象。「天 生的不平等」有待後天社會制度與福利補償,「社會的不平等」則有賴政府、人民基於社 會公平的理念,縮短不公平現象之差距,使每個人在立足點上相等的條件下,盡所能,展 所長(殷堂欽,1995)。因此教育機會均等一直社會追求的目標,也是一種源於人權與民 權的教育理念,它象徵著社會公平、正義理念之實現。二次大戰結束以來,「教育機會均 等」成為各國推展學校制度及教育改革的核心概念,也是達成社會公平與經濟均冨的境界。, 综合幾位專家學者(黃楸萍,2009;張淑美,1994;張建勛,1986;)從中英文「教 育」「機會」「均等」字面上之意義加以分析「教育機會均等」:

(49)

「教育」,英文為 education,意為有系統的訓練或教導以獲得知識及發展技能(特 別是指經由學校機構實施者);中文意義說明「教」為訓誨、指導,「育」為生產、培育; 歸納字面上之意義說明,「教育」之意為透過培育使其獲得知識及發展的技能。「機會」, 英文為 opportunity。意為適當有利的時間、場合或情境 (favorable time,occasion or set of circumstances)、進步或發展的好機遇 (a good chance for development or progress)。中文意義說明「機會」為「適當的機遇」。歸納字面上之意義說明,「機會」 就是達成某種目的的適當機遇或境遇。「均等」,英文為 equality,:意義為在量、程度、 價值、地位、能力等方面相等、一致的狀態;中文意義說明「均等」為「相等」或「彼此 都相等」,「均等」不等於「相等」也不等同「相同」,教育上的最恰當解釋應為「相稱」, 中國說文解字解釋「均等」是隱含量與質的問題。所謂「教育機會均等」就是接受培育以 增加知識及發展能力的機會相等;學生具有公平的入學機會,以及接受教育過程能獲得公 平及適性教育,使個體能有效發揮潛能。教育機會均等教育上質與量的議題,如教育活動 點、過程與結果的全部歷程,亦即個人需求與所得,與本身具備之智力、努力程度…等條 件應一致。研究者彙整學者對教育機會均等之內涵之相關論述整理成表2-2說明如下: 表2-2 學者對教育機會均等的內涵之相關論述 學 者 論 述 內 容 OECD(1965) (The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 衡量教育機會均等的指標: 1.能力相等的青年,無論性別、種族、地區、社會階級有所差異,都有 相等的機會接受非義務性教育。 2.社會各階層都有相同的機會接受非義務性教育。 3.社會各階層都有相等的機會獲得學術能力(academic ability) (引自蔡祈賢,1994) (續)

(50)

學 者 論 述 內 容 The Plowden Report(1967) 英國教育社會引進積極差別待遇(positive discrimination)的觀念 的內涵,由入學機會及接受共同教育經驗機會之均等,擴大至提供學生 「差異中求其均等」的受教機會--文化與社經地位不利之學生獲得補償 教育的機會。由教育資源的投入(inputs),轉移至教育的產出(outputs)。 (引自蔡文山,2004) Coleman (1990) (一)教育機會均等的內涵指標: 1.投入學校社區資源的均等:每學生單位成本、學校建築設備、圖書館、 師資素養…等。 2.種族結構 (Racial composition) 的均等:以美國最高法院一九五四 年判決的標準為依據標準,以學生種族分佈的比率是否適當為界定標準。 3.學校無形或抽象特徵的均等:教師工作士氣、教師對學生的期望、學 生學習興趣的高低…等等。 4.學校對於背景、能力相等的學生所提供的學校教育的均等。 5.學校對於具有不同背景、能力學生所提供的學校教育的均等:。此指 標所謂的能力不同並不是先天能力的差異,而是後天造成的差異,因此 教育機會均等指的是後天資源分配的均等。 (二)教育機會均等的要項: 1.提供義務教育到達成一定的水準,使受教者獲得基本的勞動能力。 2.提供所有學童相同的課程,無論學童的社會背景如何。 3.透過有效的策略,使來自不同背景的兒童都能進入相同的學校類型就 讀。 4.由於係由地方稅來支持,因此在同一學區內之學校,應提供均等的教 育機會,如學校資源。(引自張嘉寧,2008) Julia Evetts (1973) 教育機會均等的要項: 1.無論個人潛能如何,享有之教育資源相同,學校教育也在相同標準形 式下進行。 2.無論兒童來自的環境如何,針對能力相等者,提供之待遇也相同; 3.對於教育條件較為不利的兒童,不要求相同的學校教育,給予提供正 面的差別待遇,。 (續)

數據

表 3-11  正式問卷回收統計表 ……………………………………………93  表 4-1  弱勢學生教育政策知覺程度向度單題之現況摘要……………96  表 4-2  不同現任職務在弱勢學生教育政策知覺程度之描述性統 計 …………………………………………………………………97  表 4-3  不同現任職務在弱勢學生教育政策知覺程度之單因子變異數分 析……………………………………………………………………97  表 4-4  不同承辦或參與執行年資在弱勢學生教育政策知覺程度之描述 性統計…………………………………
表 4-27 不同學校規模在弱勢學生教育政策知覺程度之單因子變異數分 析 …………………………………………………………………116  表 4-28 學校執行補助「就學相關費用」所遭遇到的問題之統計………118  表 4-29 學校執行補助「就學相關費用」所遭遇到的問題之開放性問題統 計 …………………………………………………………………118  表 4-30 學校執行補助「就學相關費用」後所衍生的問題之統計………119  表 4-31 學校執行補助「就學相關費用」後所衍生的問題之開放性問題統 計 ……………
圖  次
表 2-6   教育部辦理補救教學方案國小階段 2013-2015 年度受輔對象之比較                           年   度  受輔對象 (兼具下列二類) 2013   2014  2015  第  一  類 身 分 弱 勢  原住民學生  V  V  V 身心障礙人士子女 V V V 外籍、大陸及港澳配偶子女 V V V 低收入、中低收入家庭學生及免納所得稅之農工漁民子弟。 V V V 隔代教養及家庭失功能子女(單親、失親...等)。 V V V  身心障礙學生  V  含鑑定疑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is research adopted 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 in the scope which containing 134 elementary schools, which have accepted field survey for Traffic Safety Education

The aim of this research is to design the bus- related lesson plans based on the need of the students of the 3 rd to 6 th grade of an elementary school in remote

This research tries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upplementary education of junior high school in Taichung City and investigate the learning factors and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learning organization culture on teachers’ study and teaching potency in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The research tool of

The objectiv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investigate the major factors for choose Vocational College from Taiwanese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to identify any differences

The research objectives lie in the effects of real situated mobile learning on local culture education for students.. Methodologically speaking, 23 students at an elementary school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understand the latest situation between perception of principal‘s leading role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in junior high schools, and

This study is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tatus and correlative between job characteristics and job satisfaction for employees in the Irrigation Associations,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