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幼兒教師電腦融入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之個案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幼兒教師電腦融入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之個案研究"

Copied!
31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邱淑惠 教授

幼兒教師電腦融入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

之個案研究

研究生:陳宜芬 撰

中華民國九十五年六月

(2)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瞭解幼兒教師電腦融入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以及探究影響幼兒 教師電腦融入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的相關因素,進而分析電腦融入教學信念與教 學行為之間的關係。本章共分為五節,分別就研究動機、研究目的、研究問題、 名詞釋義與研究限制等分述如下。

第一節 研究動機

隨著資訊科技的蓬勃發展與進步,過去被一般社會大眾視為是奢侈的消費品 “電腦",現今儼然已成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電腦科技的普及帶給我們便捷 舒適的生活,網際網路的出現也拓展了我們的視野,所謂「秀才不出門,能知天 下事」。現今社會瞬息萬變,科技一日千里,具有掌握與運用最新資訊的能力, 就能擁有更多元的資源(謝琇玲、陳碧姬、郭閔然,2002)。電腦科技對於人類 生活的衝擊,自然也影響到百年樹人的教育界,科技運用於教學的歷史並不算 短,從過去的電腦輔助教學時代到現今多媒體全球資訊網的發展與應用(江明 儒,2003),足見電腦科技應用於教學早已是教育改革與創新發展的必然趨勢。 教育部因應時代的潮流,於民國九十年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領域中,將「運 用科技與資訊的能力」列為十大基本能力之一,並將「資訊教育」列為六項重大 議題之其中一項,在在可見資訊科技對教育的影響不可小覷(邱瓊慧,2002)。 隨著資訊科技的向下紮根,電腦融入幼兒園所教學亦為必然之趨勢(江明儒, 2003;鄧蔭萍,2000;蕭瑞琪,2000;李文政、周淑惠,1999)。 西方很多國家的幼兒園所,使用電腦早已是很普遍的情形(方顥璇,2004; 陳雅惠,2002;方郁琳,2001),反觀國內對於電腦科技整合於幼兒園所教學, 總是存在很多爭議的聲音,反對居首的主要因素大多是基於幼兒視力保健的考 量,而反對幼兒時期操作電腦(莊孟珊,2004),然而,方顥璇(2003)認為將 使用電腦視為是形成視力受損的主要原因有失客觀,提出許多未實施電腦融入教 學以及未購置電腦的園所,幼兒的視力也有逐年下降的趨勢,曾敏雅(2000)認 為傷害幼兒視力的原由之一,在於不正確的閱讀方式以及長時間的觀看電視或是 過近距離觀看電視。此外,現今大多數的家庭中都有電腦,不管家長與教師是否 同意,幼兒在日常生活中就有很多機會接觸電腦,因此,家長與教師應正視「幼 兒運用電腦」這個議題,而不是忽視或一昧的排斥拒絕幼兒使用電腦。電腦科技 本身並沒有問題,電腦的正確使用或是錯誤的運用都源自於人們的決定(邱貴 發,1995),「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說明了電腦與人們之間的關係(林文生,2004)。

(3)

電腦融入教學對於幼兒各方面的發展均有所助益,舉凡社會行為、口語發 展、抽象思考能力、想像力等(鄧蔭萍,2000;梁珀華,2000;李文政、周淑惠, 1999;Robinson,2003;Clements & Sarama,2003;Anderson,2000;Dwyer,1994),如 能妥善運用電腦科技於教學,將能提供幼兒更為豐富的學習經驗(廖衾儀,2004; Haugland,2000;NAEYC,1996)。電腦深受幼兒喜愛,電腦對幼兒來說並非是成人 眼中生硬的高科技產品(李文政、周淑惠,1999;馬秀蘭,1995),因此,面對 電腦融入幼兒生活之趨勢,幼兒需要學習正面的使用電腦態度以及認識更多關於 操作電腦的知識(吳德邦、馬秀蘭、徐志誠,1998)。然而,正視電腦對於幼兒 學習的影響,是否就是許多家長心中「為了不讓幼兒輸在起跑點」而將電腦視為 是幼兒的必修課程呢?其實不然,然而,現今很多家長與園所誤解了電腦融入幼 兒園所教學就是電腦教學,致使兒童電腦補習班、幼兒園所電腦才藝課程如雨後 春筍般的紛紛開設(蔣靜靜,1996),種種現象顯示國人對於電腦融入教學的瞭 解不足,即使是具有幼教專業背景的幼兒教師們對於電腦融入教學的概念也不全 然都有所瞭解,更難論及實際運用了。政府為提昇教師電腦素養,在全國各縣市 地區皆陸續舉辦教師之電腦知能培訓與研習,然而電腦融入教學之成效卻仍是有 限,古鈞元(2002)認為主要是因為能有效運用電腦融入教學並不全然在於教師 的電腦知能,主要還是在於教師對於實施電腦融入教學的意願、態度與信念,並 舉例說明有些教師雖具有專精之電腦技能,卻不願意在教學上應用電腦,而有些 教師電腦操作技能雖不突出,但卻能夠適切的運用電腦融入教學。因此,電腦融 入教學是否能提昇教學品質與助益於學生的學習,關鍵人物仍在於教學的靈魂 “教師",教師運用電腦融入教學的信念、態度與意願才是電腦融入教學成效的 主要關鍵(宋曜廷、張國恩、侯惠澤,2005;吳聲毅、林振欽,2004;黃淑靜, 2002;劉世雄,2000)。 電腦科技與教學的整合與否完全取決於教師(古鈞元,2002),幼兒園所推 動電腦融入教學之成效相當程度之影響因素,決定在教師電腦融入教學之信念, 而教師電腦融入教學信念對於電腦融入教學行為又有著深鉅之影響(陳佳伶, 2004;江明儒,2003),因此,研究幼兒園所電腦融入教學當務之急應先深入探 究幼兒教師電腦融入教學信念,瞭解幼兒教師對於電腦融入教學的想法,與實際 所表現的電腦融入教學行為,檢視兩者之間的關係,分析影響電腦融入教學信念 與教學行為的原因與造成不一致的地方。然而,回顧過去的文獻,研究者發現目 前關於幼兒教師電腦融入教學信念之研究,僅有莊孟珊(2004)所進行的問卷調 查,然而該研究因受限於量化研究方法的限制,僅能呈現研究者事先設定好的研 究內涵,忽略了值得探究之電腦融入教學時教師對於課程與活動設計的信念、教 學方法的信念、教師角色的信念、教學評量的信念等,致使研究發現有所侷限, 另一方面,關於電腦融入幼兒園所教學之研究更是獨缺幼兒教師電腦融入教學行 為以及幼兒教師電腦融入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間一致與不一致因素之探討,因 此,本研究期望以質性研究的方式深入研究脈絡,由更多層面之教學信念內涵,

(4)

探究幼兒園所實施電腦融入教學時,幼兒教師的心理狀態如何影響其教學實務。 再則,目前較適宜的電腦融入幼兒園所教學方式,是以統整課程的觀念為依 歸,並重視將電腦置於教室中採以電腦角的方式而非將電腦孤立於電腦教室(陳 佳伶,2004;梁珀華,2000;李文政、周淑惠,1999;鄧蔭萍,1998;NAEYC,1996), 因此本研究的目標是希望藉由研究一個由電腦教室進行電腦教學轉型為以電腦 角的方式實施電腦融入教學之典型個案,瞭解幼兒教師電腦融入教學信念與教學 行為,以及探究影響幼兒教師電腦融入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的相關因素,進而分 析電腦融入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之間的關係。本研究的發現可提供教師省思與檢 視自身電腦融入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的機會,促進教師之專業成長,也有助益於 管理者營造出較有益於幼兒教師實施與落實電腦融入教學的環境,以鼓勵幼兒教 師創造出更適宜、更能豐富幼兒學習的電腦融入教學方式,以刺激教學方式之革 新,並回歸幼兒園所正常化教學的目標。此外,研究結果也可提供影響教師教學 信念至鉅之師資培育機構在規劃相關課程培訓與養成教師時考量現代幼兒教師 應具備之素養,最後本研究的發現應可提供政府以及教育有關當局推動電腦科技 於幼兒園所教學之參考。

(5)

第二節 研究目的

依據上述研究動機,本研究希望達成以下五點目的: 一、瞭解個案幼兒教師電腦融入教學信念。 二、瞭解個案幼兒教師電腦融入教學行為。 三、探討影響幼兒教師電腦融入教學信念的相關因素。 四、分析影響幼兒教師電腦融入教學行為的相關原因。 五、探究幼兒教師電腦融入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之間的關係。

第三節 研究問題

根據以上之研究目的,本研究探討下列研究問題: 一、幼兒教師對於電腦融入教學基本認識的信念、教學自主的信念、課程與活動 設計的信念、教學方法的信念、教師角色的信念、幼兒學習方式的信念、學 習環境規劃的信念與教學評量的信念為何? 二、幼兒教師在實施電腦融入教學時教學活動前的準備行為、教學活動中當即性 的表現行為、教學活動後的評量行為與教師面對家長時之親師溝通行為為 何? 三、影響幼兒教師電腦融入教學信念的相關因素為何? 四、影響幼兒教師電腦融入教學行為的相關原因為何? 五、幼兒教師電腦融入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之間的關係為何?是否具有一致性, 一致性的部分是什麼?不一致的情形又是什麼?

(6)

第四節 名詞釋義

一、幼兒教師

本研究的幼兒教師,係指領有幼稚園教師證之幼稚園教師以及符合兒童及少 年福利機構專業人員資格及訓練辦法之教保人員。本研究認為幼稚園教師與托兒 所教保人員之資格雖然依循著不同的法規要點,然而幼稚園教師與托兒所教保人 員實質上所面對之工作性質並無差異,同樣是擔任教育與保育之工作,因此,本 研究統稱幼稚園教師與托兒所教保人員為幼兒教師。

二、幼兒園所

本研究所指的幼兒園所,係指立案之幼稚園與托兒所,本研究認為托兒所在 實務上與幼稚園提供的服務內容並無差異,同樣是兼顧教育與保育之功能,雖然 依循不同法規而設立與立案,但一般社會大眾大都將兩者所提供的服務性質視為 等同,因此,本研究統稱幼稚園與托兒所為幼兒園所。

三、電腦融入教學

本研究所指的電腦融入教學,係指幼兒教師運用電腦、週邊設備與網路的特 性,自然、合宜的整合教與學之所有歷程,擴展幼兒的學習並達到教學的目標。

四、電腦融入教學信念

本研究所指的電腦融入教學信念,係指幼兒教師實施電腦融入教學時,對於 教學歷程中各個面向的看法、態度與價值判斷,此種深信不疑的心理傾向並導引 著教師的教學行為。而本研究中所探究的電腦融入教學信念的內涵,包含教師對 於電腦融入教學基本認識的信念、教學自主的信念、課程與活動設計的信念、教 學方法的信念、教師角色的信念、幼兒學習方式的信念、學習環境規劃的信念與 教學評量的信念。

(7)

五、電腦融入教學行為

本研究所指的電腦融入教學行為,係指幼兒教師運用電腦融入教學歷程中表 現之所有口語與非口語的行為,包含教學活動前的準備行為、教學活動中當即性 的表現行為、教學活動後的評量行為,也包括教師面對家長時之親師溝通行為。 而本研究探究的電腦融入教學行為內涵,包含教師如何設計與規劃電腦融入教學 的課程與活動、教師於電腦融入教學歷程中運用的教學方法、規劃的學習環境、 教師所扮演的角色、提供幼兒學習與經驗活動的方式、教學活動評量之實施方 式,以及整個教學歷程中教師所表現的教學自主行為與對電腦融入教學之基本認 識。

(8)

第五節 研究限制

茲將本研究之研究限制分述如下:

一、研究主題方面

本研究旨在瞭解幼兒教師電腦融入教學的信念,然而,教學信念是關涉到教 師內心的想法與感受,部分的層面或許會涉及到個人的隱私,在此種情況下,研 究者若欲深入瞭解教師的電腦融入教學信念,就應視研究者與研究對象彼此之間 的友善與互信關係而定,因此,研究者會秉持著尊重與友善的態度以期能與研究 對象建立良性的互動而獲得更為深入與完整的資料。

二、電腦融入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的內涵方面

電腦融入教學信念的內涵層面很廣,研究者經由文獻回顧及與指導教授討論 後,歸納出「教師對於電腦融入教學時基本認識的信念」、「教學自主的信念」、「課 程與活動設計的信念」、「教學方法的信念」、「教師角色的信念」、「幼兒學習方式 的信念」、「學習環境規劃的信念」與「教學評量的信念」等八種層面內涵,本研 究所關注的電腦融入教學信念也主要是以此八種內涵為主。另外,電腦融入教學 行為之內涵也很廣泛並不是本研究即可全面性予以瞭解與探究的,本研究主要是 針對「教師如何設計與規劃電腦融入教學的課程與活動」、「於電腦融入教學歷程 中所運用的教學方法」、「所規劃的學習環境」、「教師所扮演的角色」、「提供幼兒 學習與經驗活動的方式」、「教學活動評量之實施方式」,以及整個教學歷程中教 師所表現的「教學自主行為」與「對電腦融入教學之基本認識」之八種層面內涵 進行探究。因此,本研究可能忽略教師對於人性的觀點、班級經營、教學目標、 學生差異與師生關係等其餘各層面教學內涵之探討。

三、影響幼兒教師電腦融入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的相關因素方面

研究者在文獻回顧歷程中,發現影響教師電腦融入教學信念的因素包含個人 之迷思、教師個人因素、家庭因素、學校與社會因素、重要他人之影響因素等五 個層面。而影響教師電腦融入教學行為的相關因素則有幼兒教師本身方面,以及 學校資源方面、生態情境方面、課程本身方面、教育政策與學校行政決策這些方 面。研究者認為影響教師電腦融入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的因素雖然有非常多的雷 同,但仍有所差別,簡言之,就是影響教師電腦融入教學行為中的原因很多,教 師的信念只是其中一項,因此在敍寫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時,研究者將影響幼兒 教師電腦融入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的相關因素分開探討,然而,實際進行研究與

(9)

分析後發現,影響一個人的信念與行為的原因難以區分,很難去釐清教師是信念 受到影響或是行為受到影響,因為信念與行為大多的層面都是交織與融合的,且 信念一有所轉變行為也會隨著改變,這之中是信念受到影響或是行為受到影響實 在很難定論,所以,研究者因為難以明確的將影響教師電腦融入教學信念與教學 行為的因素來做劃分,因此最後只好不刻意區別影響信念與行為間的因素,而是 將影響教師電腦融入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的因素視為是共同體一起探討,此為研 究者能力的限制。

四、研究方法方面

研究者依據自身過去的經驗與觀點來看待個案是無法避免的,唯有盡可能時 時自我反省、思考以及與指導教授討論來減低個人主觀與偏差的判斷。此外,質 性研究強調深入研究脈絡,真實描述事件的發生歷程,探究研究對象的觀點與問 題的真實意義,目的在於呈現事實而非普遍性的推論,因此,本研究的結果並不 能做一般的概論,有賴讀者自行判斷推論是否適用於讀者所接觸的情境,此乃質 性研究的限制。另外,教師的信念是教師內心堅信不疑的心理傾向是教師個人即 為隱私以及複雜交織的,並不是研究者在此次研究歷程即能透徹予以舖成以及呈 現,研究者僅能藉由研究歷程中觀察教師實際教學情形以及多次的訪談資料儘可 能的描繪出教師電腦融入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的圖像,或許研究者沒有敍寫描述 到的教師信念與教學行為內容,並不一定代表個案教師本身沒有此信念或是行 為,而且信念是會轉變的,關於研究者所分析的個案教師電腦融入教學信念與教 學行為,儘是研究者在這段期間研究歷程中的發現,在此做個說明。

五、研究時間方面

由於本研究之研究對象建議研究者不適宜於星期一及星期二的時間入園進 行研究,因此,本研究接納幼兒園所的提議,排除星期一與星期二兩個時段進入 研究現場實地觀察,此外,基於研究目的在探究幼兒教師電腦融入教學信念與教 學行為,而本研究選擇的研究對象實施電腦融入教學主要是在上午主題活動 9:30~11:30 的時段,因此,本研究原則上每星期會進入研究場域兩個上午時段實 地進行觀察,共為期四個月,然而由於研究者所蒐集到的資料只是整個教學時段 的部分抽樣,沒有觀察到的教學時間研究者僅能由教師的主題課程記錄等相關文 件資料中予以瞭解,無法觀察到個案先前以電腦教室教學的實施狀況,本研究將 以訪問教師、觀察檔案資料的方式加以瞭解。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旨在了解幼兒教師電腦融入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因此,本章文獻探 討共分為五節以作為研究之基礎:第一節電腦融入教學;第二節電腦融入教學信 念;第三節電腦融入教學行為;第四節電腦融入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的關係;第 五節本章總結。

第一節 電腦融入教學

本節將分成五個部分做探討。首先探討電腦融入教學之意涵,其次探究電腦 融入教學之相關理論,接著探討電腦融入教學之方式,並針對電腦融入教學與幼 兒學習做討論,最後探究幼兒園所運用電腦融入教學之現況。

壹、 電腦融入教學之意涵

綜觀目前關於電腦於教學上的應用,大致包含「電腦輔助教學」、「電腦整 合教學」、「電腦融入教學」、「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等名詞。然而,這些名詞的定 義、之間的異同與關係為何,則是探討電腦融入教學之前應先釐清的。

一、電腦輔助教學

電腦輔助教學(CAI)發展的歷史已超過二十五年,其主要的目的在於提供 具互動性、適應個別差異隨時可應用的自我學習環境(林淑芳、林麗娟,1995)。 狹義來說,電腦輔助教學是教學者把課程教材編製為教學軟體後,透過人機互動 的型式,讓學習者能夠依個別的程度與學習方式,自主控制學習內容的先後順序 以及學習進度,完成教學者所設定的教學目標;而廣義的來說,只要教學者本身 設定好教學內容,任何軟體皆可成為電腦輔助教學的工具,如:電玩軟體(蔣靜 靜,1996)。電腦輔助教學歷程中,電腦所扮演的角色是輔助教學的工具,輔助 教師發揮教學的成效(黃慧美,2003),也就是說電腦輔助教學著重的是教學, 視電腦為一種教學工具用以輔助教師的教學與學生的學習(洪榮昭,1992)。所 以,本研究認為電腦輔助教學的概念偏重於教學軟體的運用,教師配合規劃設計 好的課程內容,選擇合適的教學軟體來輔助教學。

(11)

二、電腦整合教學

依據邱貴發教授(1990)的看法,電腦在學校教學的應用,包含應用於輔助 各學科的教學,即電腦輔助教學,及於教學過程中運用電腦整合各學科的教學內 容,即電腦整合教學,以及把電腦當成一門學科,教授電腦相關的教材,即電腦 教學。邱貴發教授認為電腦輔助教學與電腦整合教學的根本差異在於電腦輔助教 學並未強調整合的觀點,邱教授並將電腦整合教學定義為將電腦融入於課程、教 材、教學及學習中,使電腦成為教學環境中不可缺少的工具。莊孟珊(2004)碩 士論文研究中則根據邱貴發教授的看法,認為電腦整合教學所強調的是整合的概 念,期望透過多元化的資訊科技與教學實務做結合,使兩者相輔相成,並且認為 應擴大電腦資訊科技的利用範圍,不應只侷限在獨立的電腦教學活動。因此,本 研究認為電腦整合教學就是適切的將電腦科技整合於教學環節中,不僅只是停留 在運用教學軟體的電腦輔助教學層面,也突破了把電腦當成一門學科來教授的電 腦教學層次。

三、電腦融入教學

電腦「融入」教學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皆以「融入」之名詞做為科技 與教育間的橋樑。然而,何謂「融入」呢?許紋華(2003)研究中,依據 Pierson 的看法提出融入指的是「形成、協調、或混合成為一種機能或單一的整體」(轉 引自許紋華,2003)。由 Pierson 的論述,可以看出融入的概念在於自然、無間隙、 不留痕跡,使電腦與教學融合成為一個整體。至於何謂電腦融入教學,學者顏龍 源(2000)試著將電腦融入教學的操作型定義訂為:「將資訊科技中可供教與學 所用的各項優勢資源與媒體,平順的、適切的置入各科教與學過程的各個環節 中」,顏龍源並強調此定義重視的是融入的觀念、過程和科技的可用性。陳佳伶 (2004)碩士論文中,則將電腦融入教學定義為:「教師利用電腦整合教與學的 歷程,使學習者能獲得更高層次的學習。教學者與學習者均應具備電腦基本知 能,特色是電腦不只是心智學習的工具,教師需以此為媒介來拓展自己的教學與 學生的學習領域,一方面可提昇師生的資訊能力,另一方面教學活動因為電腦的 介入,使課程內容更具精進性與豐富性。其涵蓋的範圍包含教師教學前的準備、 教學中的應用、教學後的評量以及學生於學習過程中使用電腦的所有經驗」。廖 衾儀(2004)則是認為電腦融入教學指的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用電腦整合教 學資源」。由上述各學者對電腦融入教學的定義來看,顏龍源(2000)所著重的 在於自然、平順的“融入"概念,強調適切的運用資訊科技於教學各個環節中, 而陳佳伶(2004)與廖衾儀(2004)對電腦融入教學的定義同樣也是強調適宜的 整合電腦科技於教學環節中,教學環節的範圍則涵蓋了教學活動前、教學活動中 與教學活動後,甚至是學生於課後運用電腦進行學習的所有經驗。因此,本研究 認為電腦融入教學與電腦整合教學的概念相同,同樣重視適切的將電腦科技整合

(12)

於教學環節中,包含教師教學活動前的準備、教學活動中的實施、教學活動後的 評量,以及學生於課堂活動後因教師的教學設計而進行的所有使用電腦之學習經 驗。此外,陳佳伶(2004)與廖衾儀(2004)對於電腦融入教學的涵義更指出了 應於教學歷程中「用電腦」來整合教學,強調了電腦融入教學時「電腦」的必要 性。也就是說,教師於教學環節中運用電腦等週邊設備來整合教學的一個歷程。

四、資訊科技融入教學

近年來關於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研究愈趨受到重視,由國家圖書館全國博碩 士論文資訊網中點選「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所查詢的摘要文獻即能發現。多數學 者們(蔡耀德,2005;王靖宜,2005;馬福洋,2004;張臺隆,2004;廖衾儀, 2004;廖志書,2004;楊昌珣,2004;蘇英吉,2003)在定義資訊科技融入教學 時,都會參考王全世的看法。王全世(2000)認為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就是將資訊 科技融入課程、教材與教學中,讓資訊科技成為師生一項不可或缺的教學工具與 學習工具,使得資訊科技的使用成為在教室中日常教學活動的一部分,並且能延 伸地視資訊科技為一個方法或一種程序,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來尋找問題的解 答。表 2-1 為本研究整理各學者對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定義: 表 2-1 學者們對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定義 研究學者 研究主題 研究對象 對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定義 蔡耀德 (2005) 資訊科技融入主題式教 學之成效評鑑-以一所初 級資訊種子學校為例 一所初級資訊 種子小學 運用資訊科技於整體教學過程中,以達成教學 目標之作為。 王靖宜 (2005) 資訊科技融入幼兒教學 之參與式行動研究-以台 中縣一所私立幼稚園為 例 台中縣一所私 立幼稚園的一 位大班教師 資訊科技是一種問題解決、合作學習及訊息傳 遞的工具,利用電腦整合教與學的所有歷程, 教師更可以藉此媒介拓展自己的教學與學生 的學習,一方面可提昇師生資訊能力,另一方 面教學因為電腦的介入,使課程內容更具精進 性與豐富性。 廖衾儀 (2004) 資 訊 科 技 融 入 幼 稚 園 教 學之研究-以台北市一所 公立幼稚園為例 台北市一所公 立幼稚園 幼稚園教師配合教學內容,在適當的教學時 機,將電腦多媒體或網路科技整合在教學活動 中。 李國彰 (2004) 國 民 小 學 運 用 資 訊 科 技 融 入 教 學 現 況 之 城 鄉 差 異 台灣西部地區 之國民小學教 師 是資訊教育的重要實施方式之一,透過各學習 領域進行資訊整合教學,將使學生以更自然、 真實的方式學習資訊核心能力。 (續後頁)

(13)

表 2-1 學者們對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定義(接前頁) 研究學者 研究主題 研究對象 對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定義 廖志書 (2004) 新 竹 縣 國 小 教 師 資 訊 科 技 融 入 健 康 與 體 育 學 習 領 域 現 況 及 需 求 調 查 研 究 新竹縣國民小 學擔任健康與 體育學習領域 之授課教師 將資訊科技融入教材、課程教學之中,成為師 生於課堂中學習與教學不可或缺的工具,是教 學活動的一部分,不是獨立之學科,而是真正 融入各學習領域,在任何時間、地點皆可尋找 問題的解答。 張臺隆 (2004) 中 部 地 區 國 民 小 學 校 長 資 訊 素 養 與 實 施 資 訊 科 技融入教學情形之研究 中部地區國民 小學校長 教師運用資訊科技(資訊設備、多媒體、網路 媒介、電話、電傳視訊、電視..)之技術於 教學活動上,以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習慣和態 度。 黃信銘 (2004) 資 訊 科 技 融 入 國 中 國 文 教學新探 高雄縣市、屏 東縣轄內所有 公立國中的國 文教師與學生 以傳播資訊為媒介,將資訊科技運用在教學 上,即稱為資訊科技融入教學。 楊昌珣 (2004) 資 訊 科 技 融 入 運 動 技 能 教學可行性之研究-以臺 北 市 立 仁 愛 國 民 中 學 為 例 仁愛國中 259 位學生及兩位 體育教師 舉凡有關於電腦與網路相關的教學活動均包 含。 蘇英吉 (2003) 國中小教師參與動機、接 受 度 與 其 資 訊 融 入 教 學 之相關研究 國中小教師 教師樂於運用電腦、媒體、網路與圖書館等資 訊科技,融入課程、教材及教法中,包括教學 前的教學設計、教學計劃、教材製作與教學過 程中的教學輔導、課後補救、統整分析、教學 評鑑及班級管理,引導學生透過資訊科技來輔 助學習、主動探索與解決問題,並於學習過程 中習得生活與資訊科技的相關知識。 季永明 (2003) 資 訊 科 技 融 入 問 題 解 決 教 學 活 動 對 國 小 學 生 問 題 解 決 能 力 及 態 度 的 影 響 研究者任教的 某所國小六年 級全體學生 指不論是在教師的教學活動、學生的學習活動 或者是各領域的課程內容當中,能將資訊科技 視為輔助的工具及角色,以協助教師達成教學 目標並擴展學生學習領域的一種教學策略。 邱志忠 (2002) 國 小 教 師 運 用 資 訊 科 技 融 入 學 科 教 學 之 教 學 策 略研究 高雄市國小教 師 教師以資訊科技(電子電腦、通訊電信與傳播 等軟體、硬體與韌體設備)為教學輔助工具, 充分運用資訊科技的特性,使教學準備更快 速、教學活動更活潑與教學評量更多樣化,以 順利達到教學目標。 (續後頁)

(14)

表 2-1 學者們對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定義(接前頁) 研究學者 研究主題 研究對象 對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定義 施吉安 (2002) 資 訊 科 技 融 入 國 民 小 學 自 然 科 教 學 可 行 性 之 研 究-以桃園縣新路國小為 例 國小六年級三 個班級的學生 將資訊科技融入於課程、教材與教學中,讓資 訊科技成為教學活動中不可獲缺的一部分,並 將資訊科技視為一種方法或程序,在任何時間 任何地點來尋找問題的答案,使得學生能從事 有意義的學習活動。 王全世 (2001) 資 訊 科 技 融 入 教 學 之 實 施與評鑑研究 榮誠國小 將資訊科技融入課程、教材與教學中,讓資訊 科技成為師生一項不可或缺的教學工具與學 習工具,使得資訊科技的使用成為在教室中日 常教學活動的一部分,並且能延伸地視資訊科 技為一個方法或一種程序,在任何時間任何地 點來尋找問題的解答。 研究者整理 由表 2-1 來看,學者們對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看法,強調的皆是將資訊科技 與教學做整合,並著重資訊科技的工具性角色。廖衾儀(2004)、黃信銘(2004)、 楊昌珣(2004)、張臺隆(2004)、蘇英吉(2003)、邱志忠(2002)的定義中, 也指出資訊科技所包含的內容,廖衾儀(2004)楊昌珣(2004)蘇英吉(2003) 認為資訊科技的內容為電腦、多媒體與網路科技,而黃信銘(2004)則定義資訊 科技應以傳播資訊為媒介,認為資訊科技是教學媒體的一種應用,包含硬體設備 與軟體資源,至於張臺隆(2004)與邱志忠(2002)的定義中更是將資訊科技的 內容詳述的很清楚,認為資訊科技為運用資訊設備、多媒體、網路媒介、電話、 電傳視訊、電視..等軟體、硬體與韌體設備,用來處理文字、符號、圖像、影 音,使得資訊能夠取得、儲存、顯示、使用、交換、傳輸與接收等技術。因此, 本研究認為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範圍比電腦融入教學的範圍廣,電腦融入教學的 概念著重在教師於教學歷程中「運用電腦等週邊設備」來整合教學,而資訊科技 融入教學的涵義則更為廣泛,舉凡教師運用資訊設備、多媒體、網路媒介、電話、 電傳視訊、電視..等軟體、硬體與韌體設備整合教學的一個歷程。 綜合上述,本研究認為電腦輔助教學的概念偏重於教學軟體的運用,教師配 合規劃設計好的課程內容,選擇合適的教學軟體來輔助教學。而電腦整合教學指 的是適切的將電腦科技整合於教學環節中,不僅只是停留在運用教學軟體的電腦 輔助教學層面,也突破了把電腦當成一門學科來教授的電腦教學層次。至於電腦 融入教學則與電腦整合教學的概念相同,同樣是重視適切的將電腦科技整合於教 學環節中,包含教師教學活動前的準備、教學活動中的實施、教學活動後的評量, 以及學生於課堂活動後因教師的教學設計而進行的所有使用電腦之學習經驗。也 就是說,電腦整合教學與電腦融入教學指的是教師於教學環節中運用電腦等週邊

(15)

設備來整合教學的一個歷程。此外,依據 Moersch(1995)所提出的資訊科技融入教 學之七個等級來看,由「未使用」(nonuse)、「察覺」(awareness)、「探索」 (exploration)、「注入」(infusion)、「融入」(integration)、「擴展」(expansion)至 「精進」(refinement),電腦整合教學與電腦融入教學的內涵皆在 Moersch 七個等 級中的第五個等級「融入」(Integration)階段,即資訊科技已被適切的整合於教 學之各個環節中,提供豐富的內容供學生瞭解相關的觀念、題材與程序。在幼教 階段以 Moersch 七個等級來看,能否達到第六個等級「擴展」(Expansion)應視 個別幼兒教師與幼兒的能力而定,而第七個等級「精進」(Refinement)對幼兒來 說似乎較難達到,因此,一般來看幼兒教師若要實施電腦融入教學,可以把第五 個等級「融入」訂為目標。而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範圍則比電腦融入教學的範圍 更為廣泛,電腦融入教學的概念著重在教師於教學歷程中「運用電腦等週邊設備」 來整合教學,而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則是指教師運用資訊設備、多媒體、網路媒介、 電話、電傳視訊、電視..等軟體、硬體與韌體設備來整合教學。上述說明了電 腦輔助教學、電腦整合教學、電腦融入教學、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四個名詞的定義 與之間的區別,圖示(2-1)如下: 電腦輔助教學 電腦融入教學、電腦整合教學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 圖 2-1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電腦融入教學、電腦整合教學、電腦輔助教學的範圍 依據幼教領域的研究來看學者們(王靖宜,2005;陳佳伶,2004;廖衾儀, 2004;莊孟珊,2004)所定義的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亦或是電腦融入教學、電腦整 合教學內涵,強調的重點較傾向電腦融入教學的範疇。因此,研究者認為在學前 教育階段要探討資訊或電腦科技在教育上的應用,若以電腦融入教學應比資訊科 技融入教學更為適切,因為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內容過於廣泛,對於自理能力養 成階段的幼兒來說,幼兒的自理能力尚無法如同中小學階段的孩童般,此外,考 量幼兒的語言、對文字的認識與行為常規方面的限制,以及目前幼兒教師對於運 用電腦於教學上的顧慮與資訊的缺乏,不適宜的電腦才藝教學充斥,研究者認為 現階段探究電腦於幼兒園所的運用,可先將焦點聚焦鎖定於教師如何運用電腦與 網路的特性來整合教學,比探討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層次更為實際。因而,本研 究定義電腦融入教學的意義為:「幼兒教師運用電腦、週邊設備與網路的特性, 自然、合宜的整合教與學之所有歷程,擴展幼兒的學習並達到教學的目標」。

(16)

貳、 電腦融入教學之相關理論

電腦融入教學是電腦科技與教育理念結合的一種教學方法(蕭金慧,2001), 是依據學習理論發展而來的(黃慧美,2003),綜觀各學者(賴月偵,2005;李 國彰,2004;張臺隆,2004;黃慧美,2003;邱淑惠,2003;施吉安,2002;黃 明裕,2001;蕭金慧,2001;鄧蔭萍,1998)所提及的電腦科技應用於教學上之 相關理論,大致包含行為理論、訊息處理論、建構理論、社會建構理論、情境學 習理論。

一、行為理論

電腦輔助教學崛起的六 o 年代,正是行為主義教育思潮的全盛時期,而行為 理論的精髓即在於把學習視為刺激與反應間聯結建立的過程(黃明裕,2001)。 在行為理論觀點下,成功的學習就是教學者不斷的提供學習者重複的刺激,使學 習者能建立正確的反應連結,也就是說,學習者需持續不斷的進行練習,直至能 立即並做出適當的反應(邱淑惠,2003)。行為主義運用在電腦輔助教學上,最 常被引用的就是編序教學法(蕭金慧,2001),編序教學法是將各科教材分成許 多小而具體的單元,透過順序性的安排方式,以及立即的增強與回饋,讓學習者 在完全確定了解一個單元後,漸進式的進入下一個學習單元(李國彰,2004)。 此外,練習式及家教式的學習軟體,也是依據增強理論及編序教學理論而設計的 (轉引自賴月偵,2005),這類型的軟體以結構性、強調順序的安排,讓學習者 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學習,然而依據邱淑惠(2003)的研究,這類型的軟體屬於 封閉式的軟體,為了確立操作者能夠成功的建立刺激與反應間的連結,因此軟體 會設計固定的正確答案,然而,這樣的情況易因問題的封閉性而限制了學習者進 行開放性或較有創意的思考。

二、訊息處理論

訊息處理論主要的論點是認為人類的感官會受到外在環境刺激的輸入,而產 生注意,之後經由個人內在認知系統的運作形成短期記憶,而後因重複的複習等 記憶強化的歷程成為長期記憶(蕭金慧,2001)。訊息處理論認為學習是個體內 在的歷程,即使是很單純的學習也需要經歷一連串訊息處理的過程(林生傳, 1999),且人們會主動選擇與操縱環境,在與環境交互作用中個體的內在活動歷 程是非常複雜的(張春興,2004)。由訊息處理論來思考電腦融入教學,可以說 明學習者如何接收、處理和運用資訊。而人腦接收訊息主要有兩個訊息處理系 統,即視覺空間系統與聽覺語言系統,學習時若能同時呈現文字(口語、書寫) 與圖片(插圖、照片、動畫、影片..),學習效果會比僅單由文字或單由圖片 來的好,因為多媒體的學習運用到人類的多個感官系統,多個管道的接收比單一

(17)

管道的接收較有助於學習(Mayer,in press)。Sweller(in press)認為學習者學習新 的知識概念時,若缺乏長期記憶之相關基模作為引導,即先備知識,短期記憶的 訊息處理就會很費力,此時有組織的資訊即可引導短期記憶較有效的處理訊息, 所以,教師應瞭解學習者的起點行為,在引導學生學習新知識概念時,提供能幫 助學習者連結新概念與舊有經驗或已具備知能之前導組織,幫助學生較有效的學 習新的知識與概念。然而,學習者在學習新概念時仍易產生認知負荷(cognitive load),包括外生認知負荷(起因於不適切課程設計)、內生認知負荷(導因於知 識本身複雜性)和有益的認知負荷(例如提供學習者很多例子短期內增加認知負 荷,但長期則有利於學習者建構基模),此時,教師需考量在提供訊息時,是否 有過多重複的資訊,若能適時刪除多餘的資訊則可降低認知負荷(Sweller,in press)。因此教師進行電腦融入教學時,應思考到提供訊息的方式,了解學習者 如何接收、處理和運用資訊的歷程,避免造成學生認知負荷,妥善運用多媒體來 幫助學生學習。

三、建構理論

建構學派強調每位學習者都有自身對資訊世界的解讀,主張教學的目標不是 教導資訊,而是創造情境,讓學習者可以用自己理解的方式來解釋資訊,建構學 派相信學習者進行有意義的學習時,可以獲得最大的學習效果(李文瑞譯, 2004)。建構理論認為知識是由學習者主動建構的,而非被動等待教師灌輸與傳 遞知識。若由建構理論來看電腦融入教學,電腦角的設置與運用,正能符合建構 主義的精神,因為學習角重視的是學習者主動探索以及適應幼兒個別差異,幼兒 園所班級中若能規劃電腦角,則可提供幼兒自由選擇與主動探索的機會。此外, 在教學軟體的選擇上,以建構理論設計的教學軟體是屬於較開放式的學習軟體, 依據邱淑惠(2003)的研究,這類的軟體所提供的問題,需要學習者運用舊經驗 與知識去思考驗證而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著重的是過程而非結果,這樣的軟體 有助於學習者經由合作、互動、對話而建構知識。因此,教師在進行電腦融入教 學時不僅在學習環境的規劃上以及教學軟體的選擇上,應多考量有無符合建構理 論的精神,以促進幼兒的學習。

四、社會建構理論

社會建構理論認為知識的學習應考量整體文化社會之情境脈絡,而學習者應 透過與他人討論與協調來求取知識與理解世界。近年來有關於電腦融入教學的討 論,張臺隆(2004)與施吉安(2002)提及合作學習的重要性,認為學習者間的 合作學習是社會建構的理想實現,並認為合作學習比競爭、個人主義的學習更有 效益,對於學習者的社會化也有所助益(李文瑞譯,2004;張臺隆,2004;施吉 安,2002)。邱淑惠(2003)提出,當學習者與他人一同合作操作電腦時,合作

(18)

的夥伴會各有所長,合作學習也提供學習者間更多合作與互動的機會。因此,教 師進行電腦融入教學,應提供學習者能有合作操作電腦的機會,使學習者能經由 彼此的互動、討論與協調,促進社會化的歷程並使學習更具效益。

五、情境學習理論

傳統學習的模式大多為單向傳遞的型態,教學內容往往脫離了實際的生活, 使得學習對學習者來說,常會感到沒有意義或是過於抽象。情境學習理論則是因 應此現況的改革。邱貴發、鍾邦友、黃思綺與王松溪(1993)認為情境學習理論 把知識視為是存在於日常生活環境及平時所從事的活動中,知識的學習應進入情 境的脈絡,而情境學習強調的真實活動指的是,不論在真實情境或是模擬情境 中,學習活動應呈現學習內容的真實性與實用性,強調學習者主動探索與操作。 而教師的角色則是由示範、解說、提示,漸漸淡化到被動答詢的備詢者角色,此 外,情境學習理論也重視學習者透過參與實際活動的過程中,經由瞭解整體的較 邊緣周邊的知識,漸而逐步認識知識的核心概念與深層面貌,也就是說學習者從 情境脈絡的周邊參與開始,實際觀察專家的表現,透過對話與模仿等參與之歷 程,由生手變成專家(陳慧娟,1998)。另外,電腦融入教學內容中,網際網路 的出現也使得情境學習更有發展空間,透過網路的連線把教師、學習者與教材帶 進另一個時空(施吉安,2002),而模擬式的教學軟體,也可塑造與真實世界相 近的事物,提供學習者「擬真」的學習環境,讓學習者可由操作電腦接觸到真實 生活中不易接近的事物(邱淑惠,2003),獲得有意義的學習。 上述說明了電腦融入教學的相關理論,可從行為理論、訊息處理論、建構理 論、社會建構理論、情境學習理論來討論。依據行為理論設計的練習式及家教式 的學習軟體,可以幫助學習者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學習,而訊息處理論對於電 腦融入教學最主要的貢獻,則是建構出解釋學習者如何接收、處理和運用資訊的 模式。依據建構理論的精神所規劃的電腦角落學習,可以提供學習者自主選擇與 操作探索的機會,而依建構理論所設計的開放式軟體則有助於學習者經由合作、 互動、對話而建構知識。至於社會建構理論則是強調合作學習的重要性,而依據 情境學習理論所設計的模擬式軟體,更提供了學習者「擬真」的學習環境,使學 習與生活不致脫結,此外網際網路的出現也讓學習彷彿置身在真實的學習情境, 使得學習更具意義。然而,電腦融入教學重要的還是在於「教學」,各種學習理 論對於電腦科技都有其影響力,最重要的是教師如何看待課堂中媒體與電腦科技 的角色,而教師對於電腦融入教學的看法往往取決於教師對學習者如何學習的看 待(李文瑞譯,2004),因此教師進行電腦融入教學時其教學的信念則成為影響 至鉅的因素。再則,對於各種學習理論教師或許不需過於忠誠某種獨立學派,比 較重要的是知道如何掌握各種理論的精神彈性因應教學的各式需求與狀況,以及 明瞭電腦融入教學的進行方式。

(19)

參、 電腦融入教學之方式

以下分別說明中小學與幼兒階段如何實施電腦融入教學,並依據全人教育的 理念與統整課程的精神,整理與歸納出研究者認為幼兒園所較適宜採取的電腦融 入教學方式。

一、中小學階段

目前探討中小學電腦融入教學的文獻不少,研究者僅整理近幾年文獻中各學 者的看法如表 2-2: 表 2-2 中小學階段電腦融入教學的方式 研究學者 研究主題 研究領域 電腦融入教學的方式 蔡耀德 (2005) 資訊科技融入主題式 教學之成效評鑑-以一 所初級資訊種子學校 為例 小學階段 1.主題式教學 2.專題導向學習 3.合作學習 4.問題解決教學 5.探索學習 高健智 (2005) 資訊融入教學應用模 式 中小學階段 1.無特定的融入教學模式 2.ASSURE 教學模式 3.以 Big6 技能做資訊問題解決 張臺隆 (2004) 中部地區國民小學校 長資訊素養與實施資 訊科技融入教學情形 之研究 小學階段 1.單向式的資訊提供傳遞 2.結合教學引導的資訊傳遞 3.具教學活動設計理論的應用 4.學生與教師互動的學習 5.問題導向與主題導向的融入策略 6.資訊科技也可融入學習評量 馬福洋 (2004) 國民小學教師資訊融 入教學能力現況探討 研究 小學階段 1.教學活動的引導 2.教學活動的補充、支援 3.資訊科技的整合 凃孝樸、彭信 成、黃士恆 (2004) 九年一貫課程實施融 入教學產生的問題與 建議 中小學階段 1.在一般教室進行資訊融入教學 2.在電腦教室進行資訊融入教學 3.電腦軟體輔助教學 (續後頁)

(20)

表 2-2 中小學階段電腦融入教學的方式(接前頁) 研究學者 研究主題 研究領域 電腦融入教學的方式 劉遠楨 (2004) 淺談「資訊科技融入教 學」 中小學階段 1.投影片模式 2.動畫模式 3.實物投影機模式 4.CAI 光碟模式 5.概念圖模式 何榮桂 (2002) 臺灣資訊教育的現況 與發展-兼論資訊科技 融入教學 中小學階段 1.資訊的探索與整理 2.科技產品的運用 3.心智工具的運用 4.透過網路的合作學習 5.問題導向的融入策略 6.資訊科技融入學習評量 邱瓊慧 (2002) 中小學資訊科技融入 教學之實踐 中小學階段 1.電腦教室 2.教室電腦 劉世雄 (2000) 國小教師運用資訊科 技融入教學策略之探 討 小學階段 1.單向式的資訊提供傳遞 2.結合教學引導的訊息傳遞 3.具教學活動設計理論的應用 4.學生與教師互動的學習 5.善用媒體特性,建立教學網頁 6.善用學習理論建立學習網站 顏龍源 (2000) 主題化的電腦融入課 程概念 中小學階段 主題化電腦整合課程的設計,將資訊科技的概 念,經由主題化的課程編排,由 k-12 成螺旋式、 融合式的出現,並將有關的社會議題、社會責任 的觀點融入到課程中。 張國恩 (1999) 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 學之內涵與實施 中小學階段 1.電腦簡報的展示 2.電腦輔助教學軟體的應用 3.網際網路資源的使用 研究者整理 由表 2-2 來看,目前中小學階段電腦融入教學的方式,大致可從教學場所、 教材內容、教學活動、教學模式四方面來討論: (一)教學場所方面 教學的場所可分成二種,第一、在一般教室進行電腦融入教學;第二、在電 腦教室進行電腦融入教學(凃孝樸、彭信成、黃士恆,2004;邱瓊慧,2002)。

(21)

(二)教材內容方面 教材內容包含投影片或電腦簡報的運用、網際網路資源的使用、電腦輔助教 學軟體的應用、動畫模式、實物投影機模式與概念圖模式等(劉遠楨,2004;張 國恩,1999)。 (三)教學活動方面 包含教學活動的引導、教學活動的補充與支援、資訊科技的整合(馬福洋, 2004)。至於進行教學活動時則可採用師生間的互動學習、或是運用單向式或結 合教學引導的資訊提供傳遞,此外,亦可善用媒體的特性與學習理論來建立教學 網站,以及將資訊科技融入在學習評量之中,然而更重要的是在設計教學活動時 應思考到學習理論的應用,這些皆為教學活動方面可實施的方式(張臺隆,2004; 劉世雄,2000)。再則,實施電腦融入教學也應注重資訊的探索與整理、科技產 品或心智工具的運用,以及提供網路的合作學習(何榮桂,2002)。 (四)教學模式方面 教學模式包含主題式教學、專題導向學習、合作學習、問題解決教學、探索 學習五種(蔡耀德,2005;顏龍源,2000),而高健智(2005)則是認為電腦融 入教學的模式可分成無特定的融入教學模式、ASSURE 教學模式、以及使用 Big6 技能做為資訊問題之解決三種。無特定的融入教學模式指的是教師僅有資訊科技 融入教學方式,並沒有運用固定的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模式。而所謂的 ASSURE 教學模式共分為六個步驟,包含分析學生特性、擬定教學目標、準備教學媒體、 使用教學媒體、激發學生反應與評量教學效果(黃嘉勝,2003;高健智,2005)。 至於使用 Big6 技能做為資訊問題之解決,Big6 技能指的就是六大技能包含了六 個步驟,即定義任務、尋求資訊的策略、找出資訊、整合資訊與評鑑,也就是說 Big6 技能是一種解決資訊問題的技巧(高健智,2005)。 上述說明了目前電腦融入中小學的實施方式,然而,學齡前孩童與學齡兒童 在身心發展特質與學習上是有所差別的,因此,有必要針對幼兒園所電腦融入教 學的實施方式做深入的探究。

二、幼兒園所階段

梁珀華教授(2000)於國科會研究成果報告中提到,目前大多數幼兒園所都 有教授電腦,並且大致可區分為三種實施方式:第一、電腦軟體的教學內容與學 校課程完全無關,第二、電腦軟體之教學內容稍微配合學校課程,第三、電腦軟 體之教學內容與學校課程完全整合。梁珀華教授認為將電腦科技整合於課程架構 ,可以擴展並豐富幼兒園所的課程,是較適宜的電腦融入幼兒園所方式。李文政、 周淑惠(1999)則認為電腦融入教學時應把握三項原則,即生活化、統整化與鷹

(22)

架化,並提出具體的電腦融入教學策略則有以「電腦」為教學的單元、以電腦為 探索單元概念的工具、以電腦為團討活動中溝通方式並與「全語文」教學結合、 以電腦為日常生活中解決問題的工具、以及安排與預備電腦學習環境並慎選電腦 軟體。鄧蔭萍(2000)認為合宜有效地在幼兒園所的教室內使用電腦,應考量軟 體的選擇以及規劃電腦角教學情境,並應將電腦科技融入於每日教室作息活動中 與整合科技於各學科領域內,且應重視教師所扮演的角色。而林子雯(2001)提 到電腦融入教學,最重要的是軟體的選擇、教師的角色以及打破分科教育將電腦 整合於幼兒的學習活動中。廖衾儀(2003)則提出電腦融入幼兒園所教學,應重 視軟體的選擇以及幼兒學習環境(軟硬體設備)的規劃,並應設置電腦角,廖衾 儀也建議教師可由下列六個方向進行電腦融入教學: (一)由園所培訓幼兒老師的電腦基本能力及融入教學的實務,或鼓勵教師參加 校外的研習活動。 (二)園所、教師共同規劃電腦融入教學的軟硬體環境。 (三)教師組成電腦融入教學團隊,互相討論活動規劃、評量教學成效以及幼兒 的學習狀況,並做教學經驗分享。 (四)建立教學媒體教材資源庫。 (五)對外發表電腦融入教學經驗的分享。 (六)舉辦家長參觀教學及說明會,以提供家長在家自行指導幼兒時,正確的電 腦學習觀念。 上述,可以發現學者對於電腦融入幼兒園所教學,大都是倡導應將電腦融 入、整合於課程內容及生活作息當中,並且皆強調應慎選教學軟體以及電腦角之 學習區域的規劃。此外,全美幼教協會(NAEYC)於一九九六年所頒的「科技 與幼兒~三至八歲」聲明中,也提出五種電腦融入教學合宜的方式,包含電腦應 設置在教室中而非孤立於電腦教室、將電腦科技融入於每日的教學活動中、慎選 教學軟體豐富學習內容之相關概念、運用科技整合各領域的課程、運用科技提供 的新管道來延伸課程(NAEYC, 1996)。從這項聲明來看,NAEYC 對於電腦融入 幼兒園所教學,認同的也是將電腦科技融入於每日的教學活動並整合各領域課 程,也提到應慎選教學軟體。可見,目前較適宜的電腦融入幼兒園所教學方式, 仍是以統整課程的觀念為依歸,並重視將電腦置於教室中而非孤立於電腦教室, 反觀國內許多園所以分科的方式實施電腦才藝課程,實在有待檢討與省思。

(23)

三、適宜的電腦融入幼兒園所教學方式

電腦融入教學是必然的趨勢,然而應思考的是電腦科技融入教學的重點是在 於教學,而非專研電腦的技術,再則,電腦融入幼兒園所教學,更應考量到學習 者的生理、心理與學習的特質,才能在符合幼兒發展的基本原則下,依據學習理 論的根基,發揮資訊科技的優勢,來豐富與充實幼兒的學習,也才不致於一昧跟 隨著潮流,違反幼兒教育的目標與適性幼教的理念。幼兒教育強調的是提供幼兒 統整、全面均衡性的學習經驗,以達到「全人教育」的目標,課程結構上通常會 以單元或主題的方式,來統整各領域的學習(林子雯,2001;李文政、周淑惠, 1999)。此外,為了適應幼兒間的個別差異以及提供幼兒自主的選擇機會,教師 通常會在教室環境的規劃上,設置各個學習區域(角落)。因此,幼兒園所實施 電腦融入教學之前,應先思考到課程架構的整體性規劃與安排,重視園所本身規 劃的課程內容是否有符合適性幼教的理念,其次再考量如何將電腦融入教學,這 樣才能將幼兒教育回歸到正常化的教學環境,而不致流落於電腦才藝課程或分科 教學的情形,也才真正是發揮電腦科技的特性來營造更有益幼兒的學習情境。綜 合上述各學者及研究者個人的看法,本研究對於幼兒園所實施電腦融入教學,提 出下列四點建議: (一)電腦角落的設置 幼兒教育強調統整課程的觀念,因此若依上述中小學階段電腦融入教學的方 式來看,幼兒階段較適宜採取的是在一般教室進行電腦融入教學,也就是在教室 內學習環境的規劃上,設置電腦角,除了可以輔助與擴充主題課程內容外,也可 以提供幼兒在角落時間依興趣與需要自主的選擇與操作。 (二)整合電腦科技於幼兒課程活動中 依中小學階段電腦融入教學的方式來看,整合電腦科技於幼兒課程活動時, 可以參考中小學階段的實施方法中,重視師生間的互動學習,以及主題式教學的 方式,最重要的是設計電腦融入教學活動時應思考到學習理論的應用。也就是 說,幼兒園所實施電腦融入教學時,應先考量自身課程架構整體性的規劃,並運 用學習理論與統整課程的精神,思考單元主題可以如何運用電腦科技來使活動更 為豐富與順利,及考量可以運用的教學軟體有哪些,以及教師本身於教學活動中 應如何引導課程的進行,且教師也應秉持教學相長的態度,重視師生間的互動學 習,才能創造更為適宜的電腦融入教學。 (三)慎選教學軟體 軟體應用於教學時,軟體的教育成份與教師適切的應用勝於軟體技術面的考 量,依據幼教與科技網站(幼教與科技,無日期),幼兒軟體可以包含科學類、 創造類、遊戲類、綜合類、語文類、探索類、問題解決類、數學類、音樂類..

(24)

等,然而教學軟體的種類眾多、品質也參差不齊,如何挑選適合幼兒的軟體則考 驗教師的專業能力。林子雯(2001)認為選擇幼教軟體時,可以考量軟體的內容 呈現、軟體的品質以及軟體設計上是否適合幼兒操作,而馬秀蘭(1955)對於優 良軟體的選擇則提出可考量五個要點,第一、孩童是否能獨立且容易的使用該項 軟體;第二、軟體是否能扮演個別化教學的角色;第三、軟體是否能維持孩童的 學習興趣;第四、軟體是否能提供失敗的安全環境;第五、軟體是否有娛樂性。 此外,Haugland & Shade(1944)也提到十一點幼教軟體的選擇標準,即適合幼兒 年齡、幼兒主控、清楚的指示、可延伸的困難度、可獨立操作、沒有暴力、過程 導向、真實世界的模型、技術特點、變化過程、反歧視(轉引自邱淑惠,2002)。 再則,也可從軟體內容操作選擇的開放程度來看,包含偏向行為主義的封閉式軟 體,以及偏向建構主義的開放式軟體,教師可因時因地依專業做彈性選擇。 (四)教師角色 林子雯(2001)認為運用電腦融入教學時,教師可扮演講授者、引導者、示 範者的角色,並且強調教師鷹架角色的重要性。李文政、周淑惠(1999)同樣也 是認為教師應扮演鷹架角色,為幼兒慎選電腦、預備環境、示範電腦在生活中的 功用。梁珀華(1998)提到許多教師在實施電腦電腦融入教學時,常會誤把角色 定位在技術指導員上,而忽略了教師應扮演的角色,梁珀華認為教師應發展出自 己的教學風格,以人性的觀點出發,讓幼兒在溫暖與有趣的環境中學習。研究者 認為電腦在教學過程中,是輔助教師教學以及豐富幼兒學習的工具,電腦融入於 教學活動中,僅是教學歷程中的一環,幼兒教師平時進行教學時應扮演的角色, 就是電腦融入教學時扮演的角色,在教學活動之前,教師同樣要準備課程、思考 活動進行以及電腦科技可整合入單元主題的方式,以及營造豐富多元的學習環 境,教學歷程中教師同樣應扮演著敏銳觀察者、引導者、示範者等角色,更應建 立幼兒正確使用電腦的觀念與規範,培養電腦素養,並引導幼兒從電腦網路媒體 中學習分辨與解讀正確的訊息,教學活動後教師可鼓勵幼兒選擇電腦角操作,此 外也應扮演積極的觀察記錄與多元評量者的角色。除教師角色外,更重要的是實 施電腦融入教學時教師的信念與態度,教師使用電腦科技的態度以及方式,間接 的也會影響到幼兒,教師應以身作則以合宜的方式運用電腦科技,以接納、肯定 的態度來引導幼兒運用電腦,漸漸的幼兒會樂於接受電腦,並且會正確的運用電 腦。 因此,在實施電腦融入教學時,教師是很重要的一環,教師是教學的靈魂, 是活動豐富或貧乏的關鍵要素,因而電腦融入幼兒園所教學,還是以園所內本身 合格的幼兒教師來引導較為合適,幼兒教師接受過專業的幼教培訓,了解幼兒身 心發展的特質,也清楚自己班上每位幼兒的能力、興趣與獨特性,若是以外聘才 藝教師來園所實施電腦教學,則較無法像帶班的幼兒教師或園內教師般了解個別

(25)

的幼兒,此外,以才藝課程的型式進行電腦教學,礙於才藝課程時段的安排與限 制,若要整合電腦於教學活動勢必是有其困難之處。 目前中小學階段電腦融入教學的方式,大致可從教學場所、教材內容、教學 活動、教學模式四方面來討論,而較適宜的電腦融入幼兒園所教學方式,仍是以 統整課程的觀念為依歸,重視將電腦融入於課程內容及生活作息當中,並強調慎 選教學軟體以及規劃電腦角之學習區域。本研究對於幼兒園所實施電腦融入教學 則提出下列四點建議:第一、電腦角落的設置。第二、整合電腦科技與幼兒課程 活動時應先考量自身課程架構整體性的規劃,並運用學習理論與統整課程的精神 ,對單元主題可以如何運用電腦科技來使活動更為豐富與順利多加思索,並且思 考可以運用的教學軟體以及教師本身於教學活動中可以如何引導課程進行的方 式,且教師也應秉持教學相長的態度,重視師生間的互動學習,才能使電腦融入 教學更有意義。第三、慎選教學軟體。第四、實施電腦融入教學的角色即教師平 時進行教學時應扮演的角色,而電腦融入幼兒園所教學,應以幼兒園所內本身合 格的幼兒教師來引導較為合適,若是以外聘才藝教師來園所實施電腦教學,則較 無法像帶班的幼兒教師或園內教師般了解個別的幼兒,此外,以才藝課程的型式 進行電腦教學,礙於才藝課程時段的安排與限制,若要整合電腦於教學活動勢必 是有其困難之處。

(26)

肆、電腦融入教學與幼兒學習

現今大多數的家庭中都有電腦,不管教師是否同意幼兒於日常生活中即有很 多機會接觸電腦,電腦融入幼兒園所教學是時勢所趨,家長與教師應正視「電腦」 這個加入幼兒生活的新成員,而非一昧的排斥與拒絕幼兒使用電腦。關於電腦是 否應融入幼兒園所之教學,爭論最激烈的時期約在 1980 年代中期,然而隨著電 腦硬體設備的進步,軟體種類的增加以及網際網路的盛行,持反對意見的學者專 家漸漸減少(方顥璇,2003;方郁琳,2001)。 幼兒園所實施電腦融入教學,並非是要取替教師的角色,也不是要教導幼兒 電腦的專業知識或是專門技能,更不是要取代其他的教學活動,而是要發揮電腦 的特性來使教學更為豐富,使幼兒的學習更多元。下述分別說明電腦融入教學對 幼兒學習的助益。

一、提昇幼兒的學習動機

電腦以聲光、影像兼具的方式來呈現學習內容,容易引起幼兒的注意,對於 注意力集中時間較為短暫、容易受外界影響而分散注意力的幼兒來說,電腦此種 結合圖片、動畫、音效、文字的工具,易於激發幼兒的興趣(吳聲毅,2004;黃 慧美,2003;李國彰,2004;江明儒,2003;鄧蔭萍,1998)。此外,電腦互動的 特性,提供了立即回饋的功能,以行為學派的觀點來看,立即的增強有助於建立 行為,且當幼兒在操作電腦軟體時獲得了立即性的回饋,會使幼兒感到很有成就 感,而有益於提高幼兒的學習意願(陳秋吟,2004;鄧蔭萍,1998)。再則,適 宜幼兒學習的電腦軟體極富挑戰性,幼兒能擁有主控權,可以自主的操作與判 斷,不僅能滿足幼兒的好奇心,也易誘發幼兒的內在學習動機(邱淑惠,2002)。

二、適應個別差異

現今許多教學軟體,皆可依照幼兒個別的能力、學習速度來進行學習(陳秋 吟,2004;馬福洋,2004;黃慧美,2003;鄧蔭萍,1998),通常這類型的軟體會 設計類似學習階梯的界面供幼兒依個別需要做選擇,幼兒可以循序漸進增加學習 的難度,此外,軟體中通常也會有說明者的角色設計,可以隨時提供幼兒支持與 協助,適時回答幼兒所提出的問題。也有很多傾向開放式的軟體,在內容的設計 上沒有設定固定的答案,幼兒可依個別的創意、想像力、興趣或生活經驗,自行 建構與操作。而電腦貯存的特性則提供了幼兒在操作時,隨時可開啟先前學習之 記錄,使幼兒能接續先前的活動,避免不必要的重覆練習。

(27)

三、促進合作學習的機會

操作電腦歷程中,年幼或不熟悉電腦的幼兒能藉由年長及熟悉電腦的同儕從 旁輔導與協助,例如幼兒園所小班的幼兒會彼此分享運用著色軟體所創作出來的 作品,而大班的幼兒會為了解決教學軟體上的某個問題,尋求同儕解決問題的方 法(陳雅惠,2002)。電腦是提供幼兒互動與交談的工具,幼兒在電腦角活動中 為了共同完成作品、協調電腦的使用,以及為解決使用電腦時所發生的問題,幼 兒會展現出非常豐富的社會互動行為(梁珀華,2002;Clements & Sarama, 2003; Anderson,2000),而為了解決開放式軟體所提供的任務或是問題,幼兒必須透過 與同儕合作、互動、對話來找到解決的方法(邱淑惠,2003;Dwyer,1994),甚至, 幼兒會將電腦遊戲中的人物情節融入於平常的遊戲中,增加社會互動的行為(蔣 靜靜,1996),因此,電腦融入幼兒園所教學是有助於促進幼兒間的合作學習與 提供同儕互動的機會。

四、提供全語文的學習情境

全語文主要的論點,是認為語文的學習應重視語言的完整性、功能性和意義 性,語文的學習在於幼兒的使用,是與生活相關的,這樣的學習對幼兒來說才是 有意義的。「經驗圖表」是全語文教學中常用於聯結書寫語言與口說語言的一種 媒介,教師在團討活動中,可以運用電腦文書處理的功能以及投影機設備,將幼 兒的口說語言立即打入電腦並投影於螢幕或牆面上,並可直接將所打好的文字列 印下來分發給幼兒(李文政、周淑惠,1999)。此外,教師也可以配合教學活動 提供幼兒製作小書的機會,讓幼兒於電腦圖庫中選擇喜愛的圖片,教師從旁予以 協助添加上簡單的文字,幫助幼兒製作電子書或是列印出來成為紙本小書。再 則,教師要傳達給家長的訊息或是通知單,也可以在幼兒面前,一邊口述要交待 事宜一邊在電腦上鍵入文字,之後列印出來讓幼兒帶回家給家長,這些皆有益於 幼兒了解文字的意義。

五、突破時空的限制

網路世界最大的優點,就是能夠突破時空不受任何時間與地點的限制(馬福 洋,2004)。此種特性對於教學中原先較不易取得的資源,例如:對幼兒學習有 益的校外場所但又有離幼兒園所距離甚遠不易接近的缺點,透過網際網路則易於 解決。吳珍萍(2004a)對資訊科技在幼稚園鄉土教學之應用的研究,提出目前 已有許多鄉土教材建置在網站中,舉凡國立教育資料館、臺灣鄉土教育資源網 站、教育部學習加油站等,教師可運用網路上鄉土教學之資源,帶領幼兒超越時 空的限制,體驗鄉土的真與美,而非只注重鄉土語言的唸誦。因此,電腦網路突 破時光限制的特性,不僅可豐富幼兒的學習,對於教師的教學也有非常大的助益。

(28)

六、提供接觸生活世界的多元經驗

許多自然科學方面的概念如氣象、星球、水的循環..等等,往往不是很容 易就能於教學活動中提供幼兒體驗與親身感受,這也常常是令教師感到困擾的問 題。而電腦軟體、網際網路的資源,可以提供幼兒許多模擬或真實圖片與影片等 等的教材(蕭瑞琪,2000),使幼兒更易於了解這些自然科學方面的抽象概念。 此外,模擬軟體如動物天堂、模擬城市..等,提供了幼兒角色扮演與經營的體 驗,幼兒在實際生活中很難有此種經驗,而模擬式的軟體則可讓幼兒在擬真的情 境下,為了解決問題與任務而思考策略與解決方式,提供了幼兒更多元的學習經 驗。 綜合而言,電腦融入教學對幼兒學習的助益包含提昇幼兒的學習動機、適應 個別差異、促進合作學習的機會、提供全語文的學習情境、突破時空的限制與提 供接觸生活世界的多元經驗,因此,電腦融入幼兒園所教學不僅是時勢所趨,實 質上對幼兒的學習與教師的教學來說也是有所助益,教師、幼兒園所應可試著採 取開放的態度來開發更適合幼兒學習的電腦融入教學方式。

(29)

伍、幼兒園所運用電腦融入教學之現況

為瞭解幼兒園所電腦融入教學之現況,本研究搜集近年來關於電腦融入幼兒 園所教學的相關研究如表 2-3,整理與分析目前幼兒園所電腦融入教學之情形。 表 2-3 幼兒園所運用電腦融入教學之現況 研究學者 研究主題 研究方法 研究發現 王靖宜 (2005) 資訊科技融入幼兒教 學之參與式行動研究-以台中縣一所私立幼 稚園為例 採參與式行 動研究的方 法,進入研 究場域共八 個月時間。 一、選擇適當的硬體設備及適合的教學軟體是資 訊科技融入教學成功與否的先決條件,而教 師資訊科技的態度才是決定資訊技融入教學 是否成功的主要因素。 二、教師對幼兒使用電腦的觀點會隨著融入過程 而轉變。 三、進行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時應注意到幼兒個別 差異並提供幼兒生活、學習經驗相關的知識 軟體簡報,引導幼兒學習。 四、教師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角色具多重性 ,包含課程的設計者、教學的實踐者、學習 的引航者、知識的傳遞者、班級常規的維持 者、電腦角落的協調者、理念的傳播者、虛 心學習者等。 五、幼兒對電腦充滿樂趣,會於角落活動中出現 熱心互助的行為並會共同解決問題。 六、資訊科技融入教學面臨的挑戰有設備的問題 ,學校的支持,教師創新樂觀的態度、教師 對課程內容的熟悉度、軟體選擇的便利性、 幼兒的電腦先備知能等。 陳佳伶 (2004) 幼教老師之電腦素養 與電腦使用現況分析 研究-以高雄市公立園 所為例 針對高雄市 公立幼教老 師進行問卷 調查,分析 回收的問卷 後選擇五位 教師進行個 案訪談。 一、 公立園所未達班班有電腦設備。 二、教師電腦素養偏向基本知能應用,如能熟悉 一種輸入法、能操作基本作業系統、基本硬 體週邊設備與基本網路及檔案管理能力等。 三、電腦僅提供教師教學準備用。 四、教師有學習電腦課程與研習的需求。 五、教師對電腦的態度影響對電腦教學的看法, 也就是說教師的教學信念會影響課程設計的 內容,運用於教學上方式也會有所差異。 (續後頁)

(30)

表 2-3 幼兒園所運用電腦融入教學之現況(接前頁) 研究學者 研究主題 研究方法 研究發現 廖衾儀 (2004) 資訊科技融入幼稚園 教學之研究-以台北市 一所公立幼稚園為例 採行動研究 的方法,進 入研究場域 共七個月時 間。 一、幼稚園教師資訊融入教學之方式 1.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活動規劃: (1) 定位資訊科技的教學角色(如視資訊科技為 教具)。 (2) 找出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著眼點(如:由幼 兒興趣中發展)以及思考運用資訊科技融入 教學時易遭遇的問題(如:時間空間上的考 量因素)。 2.教材製作方式,可透過網際網路或數位相機等 蒐集資料,之後進行教材的規劃與製作。 3.教學活動的進行方式,大致可分為討論、說故 事、遊戲的方式及角落學習活動的型式。 4.教學活動的評量方式,如觀察幼兒軟體或教材 的操作情形、觀察幼兒平時表現及評量表、從 幼兒學習單中得知、由幼兒的作品中瞭解。 二、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常會遭遇到軟硬體設備相 關問題(如:教學中電腦偶爾當機)、教師教 學相關問題(如:教師操作電腦時易忽略學 生反應)、學生學習相關問題(如:幼兒對文 字的認知有限)。 三、幼兒對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反應為:具動畫 或特效之媒體教材易引起幼兒熱烈討論,幼 兒喜愛教師自編多媒體故事,幼兒能在教師 協助下上網找資料。 四、幼兒對電腦角活動的反應為:幼兒喜歡電腦 角活動但不喜歡獨自在電腦角玩、在電腦角 會與同儕討論並互相指導、幼兒在電腦角偶 爾會有推擠行為。 (續後頁)

數據

表 2-1  學者們對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定義(接前頁) 研究學者  研究主題  研究對象  對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定義  廖志書  (2004)  新 竹 縣 國 小 教 師 資 訊 科技 融 入 健 康 與 體 育 學 習 領 域 現 況 及 需 求 調 查 研 究  新竹縣國民小學擔任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之授課教師  將資訊科技融入教材、課程教學之中,成為師生於課堂中學習與教學不可或缺的工具,是教學活動的一部分,不是獨立之學科,而是真正融入各學習領域,在任何時間、地點皆可尋找 問題的解答。  張臺隆  (2
表 2-1  學者們對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定義(接前頁) 研究學者  研究主題  研究對象  對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定義  施吉安  (2002)  資 訊 科 技 融 入 國 民 小 學自 然 科 教 學 可 行 性 之 研 究-以桃園縣新路國小為 例  國小六年級三個班級的學生 將資訊科技融入於課程、教材與教學中,讓資訊科技成為教學活動中不可獲缺的一部分,並將資訊科技視為一種方法或程序,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來尋找問題的答案,使得學生能從事 有意義的學習活動。  王全世  (2001)  資 訊 科 技 融 入
表 2-2 中小學階段電腦融入教學的方式(接前頁) 研究學者  研究主題  研究領域 電腦融入教學的方式  劉遠楨  (2004)  淺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  中小學階段 1.投影片模式 2.動畫模式  3.實物投影機模式  4.CAI 光碟模式  5.概念圖模式  何榮桂  (2002)  臺灣資訊教育的現況 與發展-兼論資訊科技 融入教學  中小學階段 1.資訊的探索與整理 2.科技產品的運用 3.心智工具的運用  4.透過網路的合作學習  5.問題導向的融入策略  6.資訊科技融入學習評量  邱瓊慧
表 2-3 幼兒園所運用電腦融入教學之現況(接前頁) 研究學者  研究主題  研究方法 研究發現  廖衾儀  (2004) 資訊科技融入幼稚園 教學之研究-以台北市 一所公立幼稚園為例 採行動研究的方法,進入研究場域 共七個月時 間。 一、幼稚園教師資訊融入教學之方式 1.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活動規劃:  (1)  定位資訊科技的教學角色(如視資訊科技為教具)。  (2)  找出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著眼點(如:由幼 兒興趣中發展)以及思考運用資訊科技融入 教學時易遭遇的問題(如:時間空間上的考 量因素) 。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集體備課 (教材 教法 評量) 公開授業/觀課 (分享 錄影) 共同議課 (反思 紀錄)..

在地板教室學生會試著探索身體的延展性,相對在

考試科目(編號):幼兒教保概論與實務

4.6 現時日間育嬰園及日間幼兒園的幼兒工作員與兒童的法定比例,分 別是 1:8 及

將某位學生的座位調整到教室後方,但是該班導師未在第一時間通知家長與家

給予幼稚園彈性,讓其聘請有經驗的在職合格幼稚園教師、持有非幼兒教育學位的

教育局課程發展處製作了一系列網上教學資源供教師參考,鼓勵

學校收到有非華語幼兒的在家進 行這個活動的片段分享。學校適 時提供個別支援,從中以多範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