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論工作物責任之「欠缺」與責任歸屬 —基於歸責原理之探討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論工作物責任之「欠缺」與責任歸屬 —基於歸責原理之探討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4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 碩士學位論文. 論工作物責任之「欠缺」與責任歸屬. 政 治 大. 立 —基於歸責原理之探討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指導教授:陳洸岳博士 研究生:張谷瑛撰. 中華民國 104 年 6 月.

(2)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3) 致謝 能在職完成論文,首要感激陳洸岳老師寬容大度並循循善誘的 溫煦指導,謝謝老師始終耐心、睿智地指導方向,總是笑容可掬、 幽默應答,讓人有所盼望。也謝謝口試委員們的指教,讓論文內容 能更完整。 謝謝陽光明媚的高雄地院與溫和慈愛的培維老闆,及能幹貼心. 治 政 的鈺玲,在如此美好的工作環境裡,方能有餘力進修。 大 立 ‧ 國. 學. 當然最要感謝老媽、老哥、老弟與親愛老公的陪伴與支持,及. ‧. 高雄「船橋」裡的老闆阿榮、妤婷、文婕、淑卿、子謙、仕明飯友. sit. y. Nat. 同伴們帶來的歡樂時刻。也感謝同門的依達等同學提供重要資訊,. er. io. 與美麗母校給予的時間、空間與理想環境,及彭助教的貼心提醒,. n. a. v. l C 慶幸自己總遇到釋放正面能量的人、事、物,希望各位亦如是。 ni. hengchi U. 張谷瑛.

(4)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5) 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 碩士學位論文. 論工作物責任之「欠缺」與責任歸屬. 政 治 大 —基於歸責原理之探討 立.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指導教授:陳洸岳博士 研究生:張谷瑛撰. 中華民國 104 年 6 月.

(6)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7) 目錄 第一章. 序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範圍 .......................................................................................................... 2 第三節 論文結構 ...................................................................................................................... 3 第二章. 工作物責任之歸責原理 .............................................................................................. 4. 第一節 德國法工作物責任之歸責原理 .................................................................................. 5. 第一項 社會安全義務之源起與發展 ................................................................................. 6 第一款. 源起 .................................................................................................................................... 6. 第二款. 沿革 .................................................................................................................................... 7. 第三款. 對過失侵權行為責任體系之影響 .................................................................................... 9.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第二項 社會安全義務之內涵及效果 ............................................................................... 10 作為義務之具體化 .......................................................................................................... 10. 第二款. 實際案例 .......................................................................................................................... 10. ‧. 第一款. y. Nat. io. sit. 第二節 日本法工作物責任之歸責原理 ................................................................................ 12. n. al. er. 第一項 責任主體應為工作物所有人或占有人之論爭 ................................................... 13. Ch. i n U. v. 第一款. 舊民法與民法草案 .......................................................................................................... 13. 第二款. 立法時之工作物責任主體論爭 ...................................................................................... 13. engchi. 第二項 兼採中間責任與危險責任之歸責原理 ............................................................... 14 第一款. 危險責任之義涵 .............................................................................................................. 14. 第二款. 區分責任主體而異之歸責原理 ...................................................................................... 15. 第三節 我國法工作物責任之歸責原理 ................................................................................ 17. 第一項 第 191 條之制定與修正 ....................................................................................... 17 第二項 三重推定之舉證責任設計 ................................................................................... 19 第一款. 法定舉證責任轉換 .......................................................................................................... 19. 第二款. 舉證責任倒置與社會安全義務之類似性 ...................................................................... 20.

(8) 第三項 我國法工作物責任之歸責原理兼採危險責任 ..................................................... 21 第三章. 工作物責任之要件檢討 ............................................................................................ 23. 第一節 我國民法第 191 條之構成要件 ................................................................................ 23. 第一項 第 191 條第 1 項本文之責任成立要件 ............................................................... 23 第一款. 須為土地上之工作物 ...................................................................................................... 23. 第二款. 須致他人權利損害 .......................................................................................................... 23. 第二項 第 191 條第 1 項但書推定之要件 ....................................................................... 25 第一款. 設置或保管有欠缺 .......................................................................................................... 25. 第二款. 工作物欠缺與損害間有因果關係 .................................................................................. 25. 第三款. 工作物所有人未為相當注意 .......................................................................................... 27. 立. 政 治 大. 第三項 要件解釋之問題點 ............................................................................................... 28. ‧ 國. 學. 第二節 日本民法第 717 條之構成要件 ................................................................................ 29. ‧. 第一項 歸責原理與瑕疵定義間之關連 ........................................................................... 29 客觀說、主觀說對於「瑕疵」之定義 .......................................................................... 29. 第二款. 實際案例中適用傾向不同 .............................................................................................. 30. io. sit. y. Nat. 第一款. n. al. er. 第二項 瑕疵之定義與分類 ............................................................................................... 30. Ch. i n U. v. 第一款. 瑕疵之定義 ...................................................................................................................... 30. 第二款. 依照物之危險進行瑕疵類型化 ...................................................................................... 32. 第三款. 採個案觀察角度,欠缺全面改善預算仍屬瑕疵 ........................................................... 37. engchi. 第三項 對第 191 條「欠缺」之參考價值 ....................................................................... 37 第一款 客觀化之瑕疵判定、分類與利益衡量標準 .................................................................... 37 第二款 觀察時納入合目的使用及可預期誤用情形 .................................................................... 38 第三款 應注意我國法與日本民法間歸責原理不同處................................................................. 40. 第三節 國家賠償法第 3 條之參考 ........................................................................................ 40. 第一項 公共設施與工作物之固有範圍 ........................................................................... 41 第二項 國賠法就「欠缺」之判斷與工作物責任相同 ................................................... 42.

(9) 第一款 公共設施與工作物責任俱有「欠缺」要件 .................................................................... 42 第二款. 無結果迴避可能性即無欠缺 .......................................................................................... 43. 第三款. 無期待可能性即無欠缺 .................................................................................................. 43. 第三項 因果關係及責任範圍可供工作物責任參考 ....................................................... 45 第四節 第 191 條可參照日本法、國賠法解釋之處............................................................. 46 第四章. 工作物設置或保管欠缺之案例檢討 ......................................................................... 48. 第一節 起源應為工作物重要成分之實務見解檢討 ............................................................. 48. 第一項 東帝士大樓火災案例事實與判決結果 ............................................................... 48 第一款. 事實與爭點 ...................................................................................................................... 48. 第二款. 相關民事訴訟歷審判決之法律見解 .............................................................................. 49. 立. 政 治 大. 第二項 歷審判決之法律見解評析 ................................................................................... 52. ‧ 國. 學. 各判決間就得否適用工作物責任之標準歧異............................................................... 52. 第二款. 採狹義見解者之相似案例 .............................................................................................. 53. 第三款. 以重要成分界定工作物責任客體範圍之謬誤............................................................... 60. ‧. 第一款. y. Nat. io. sit. 第三項 前揭之工作物重要成分標準無據,不應採用 ................................................... 65. n. al. er. 第二節 外力介入致生損害之案例檢討 ................................................................................ 66. Ch. i n U. v. 第一項 介入自然力因素案例 ........................................................................................... 66. engchi. 第一款. 純屬不可抗力所致ー九二一大地震廠房倒塌案例 ....................................................... 67. 第二款. 自然力與工作物欠缺共同引發損害 .............................................................................. 67. 第三款. 日本法工作物責任與自然力競合之比例減責理論 ....................................................... 74. 第四款. 小結.................................................................................................................................. 78. 第二項 介入被害人之行為或財產狀態因素 ................................................................... 79 第一款. 純屬被害人因素導致損害 .............................................................................................. 79. 第二款. 純因工作物有欠缺導致損害ー被害人合理冒險行為 ................................................... 81. 第三款. 工作物欠缺與被害人行為共同造成損害ー減額賠償 ................................................... 82. 第三項 第三人行為 ........................................................................................................... 85.

(10) 第一款. 純屬第三人行為導致損害 .............................................................................................. 85. 第二款. 工作物欠缺與第三人行為共同造成損害 ...................................................................... 86. 第三節 小結 ............................................................................................................................ 92 第五章. 工作物責任主體之案例檢討 .................................................................................... 94. 第一節 所有人與占有人 ........................................................................................................ 94. 第一項 所有人免責之案例 ............................................................................................... 94 第二項 所有人不得免責之案例 ....................................................................................... 97 第三項 小結..................................................................................................................... 100 第二節 所有人與承攬人 ...................................................................................................... 101. 政 治 大. 第一項 欠缺非由承攬人施作產生 ................................................................................. 101. 立. 僅因承攬人行為引發損害,與工作物責任無關......................................................... 101. 學. ‧ 國. 第一款 第二款. 工作物欠缺與承攬人行為共同造成損害 .................................................................... 107. ‧. 第二項 工作物欠缺係承攬人施作之結果 ..................................................................... 111 第 191 條及第 189 條之競合 ........................................................................................ 111. 第二款. 實務案例 ........................................................................................................................ 112. 第三款. 綜合評析 ........................................................................................................................ 119. n. al. er. io. sit. y. Nat. 第一款. 第六章. Ch. i n U. v. 工作物責任之應有架構—代結論 ........................................................................... 121. engchi. 參考文獻 ................................................................................................................................ 128.

(11) 第一章. 第一章. 序論. 序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隨著現代化、都市化與交通網絡之發展,都市人口不斷增加,造就了鱗次 櫛比的高樓,使平面與垂直空間之相鄰關係日益複雜,建物與建物、人與建物 間相互影響之機會因而增加。建物隨著時間日漸風化而衰老,但因大樓建築之 成本高昂,且常位於寸土寸金之商業精華地段,重建與整修之際損失使用收益 之機會成本亦高,在所有人眾多的情況下,要求個人掏出口袋裡的現金重建、 管理工作物藉以維護全體公共利益,也就更加不易。日子一久,結構或零件之 安全性也就可能出現危機。尤其,臺灣島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本屬於因板塊 碰撞所產生之大陸邊緣島嶼,地震頻仍;又在夏季常位於太平洋高氣壓邊緣之 颱風路徑上,挾帶著大量風雨的颱風成為島嶼常客,而島嶼之地勢陡峭、河流 水勢湍急,工作物在此等環境下常受地震搖撼、風雨及水流侵襲,發生自結構 弱點崩壞並造成損害的事件,也就不會太超乎想像。.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都市中之工作物因為斷裂、傾頹、沈陷,積極地對相鄰工作物不當施壓、 干擾,例如磁磚、外牆隨著重力從高處墜落而砸向工作物下方之行人或車輛, 或是輸送石油化學原料之管線工作物因缺損致使運輸物質溢出,或是電氣管線 短路失火,釀成大規模火災、環境污染等等,此等由工作物積極地造成損害之. sit. y. Nat. n. al. er. io. 實際案例,亦不勝枚舉,例如臺北市東區之聯合報大樓於 2015 年 5 月間因重達 80 公斤之外牆剝落,砸死懷抱幼童之母親;或例如埋藏在高雄市區下方、日夜 輸送石油化學原料之管線工作物,於 2014 年 7 月間因為所運輸之高爆易燃液態 丙烯外洩,引發大規模爆炸之氣爆事故,沿著地下管路擴散,於暗夜之中火光 沖天、人孔蓋與水溝蓋飛起後沉重砸落之爆炸聲此起彼落,造成諸多家庭難以 磨滅之傷痕。. Ch. engchi. i n U. v. 工作物尚可能因無法承受外力介入或衝擊,參與外力共同形成損害過程, 如工作物因不耐地震而倒塌、因不耐颱風所伴隨土石流或大水之侵襲而崩毀, 或抵抗不住第三人所遺留火源而起火延燒,致相鄰房屋亦遭祝融等等。工作物 除了是人類賴以居住、生財之資產,也能影響原本與工作物不相干之第三人, 成為剝奪他人生命、財產資源之潛在危險源。是以,討論工作物所生損害由誰 負責,應屬必要;且自工作物對無法律關係之第三人致生損害之事實結構觀 之,應與民法第 191 條1(以下簡稱第 191 條)之工作物責任,最為相關。. 1. 民法第 191 條(工作物所有人之責任):「Ⅰ土地上之建築物或其他工作物所致他人權利之. 1.

(12) 我國民法主要繼受自德國法,相關理論體系、構成要件解釋亦多仰仗學者 對外取經,然而,第 191 條無論是客觀要件或是責任主體之設計,自我國民法 制定時迄至 1999 年修正時,俱與德國法之工作物責任設計迥異2。如貿然引進 德國法制作為解釋基礎,將因兩者工作物責任之規範原理與價值取捨不同,於 體系上呈現產生明顯之矛盾。復因國民政府自南京輾轉遷徙來臺,各類法律之 立法資料已然逸失,學者與實務工作者於試圖瞭解第 191 條時,亦難窺見當初 是考量了何等之風土民情與法律感情,方會制定了如此獨特之規範,致其歸責 原理與規範意旨難以定位,相關爭議問題亦呈現零散、莫衷一是,欠缺體系性 檢討之混沌狀態,亦不乏與規範文義矛盾、引用與標的本質毫無關聯之理論之 解釋內容。 實務判決於個案之法律適用上亦見解紛歧,例如不少實務見解認為須引起 損害的起火、進水、短路點為工作物之「重要成分」,才能適用第 191 條規定; 或例如工作物有占有人、承攬人之際,有力學說與部分實務見解亦認為工作物 所有人此時無庸負第 191 條之責任,被害人須向占有人或承攬人另尋覓請求權.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基礎主張權利。然而,前揭見解就被害人向工作物所有人求償增加了法律所無 之限制,論理上不無自相矛盾,甚與第 191 條之規範文義及理由相悖之情形, 是否適當,實非無疑。又損害發生之歷程中若介入自然力或第三人行為,工作 物責任之範圍是否應予調整?實務上亦無穩定之見解,而令人無所適從。.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範圍. Nat. sit. y. 德國法之工作物責任規範,本身即為發展社會安全義務歸責原理之起源,. n. al. er. io. 其認為最接近工作物之人最能瞭解、進而預見損害發生及採取迴避結果措施, 被課予防止結果發生之作為義務,故其責任主體為「自主占有人」及行使權利 而代為保管之人,與第 191 條以「工作物所有人」作為唯一責任主體之設計, 呈現了完全不同之價值選擇結果。自難據德國法之社會安全義務說明以及解釋 第 191 條之構成要件,更難據以於疑難個案中分辨。. Ch. engchi. i n U. v. 相較於此,同樣以德國民法作為師法對象、於 1898 年施行之日本法,其於 立法時也面臨了是否應該完全承襲德國法的抉擇困境,立法過程中,主張應以. 損害,由工作物之所有人負賠償責任。但其對於設置或保管並無欠缺,或損害非因設置或保 管有欠缺,或於防止損害之發生,已盡相當之注意者,不在此限。Ⅱ前項損害之發生,如別 有應負責任之人時,賠償損害之所有人,對於該應負責者,有求償權。」 2. 德國法工作物責任規定於德國民法第 836 至 838 條,基本規範之第 836 條第 1 項為:「建築 物或與土地結合之其他工作物因全部傾倒或一部頹圯,致人於死或侵害人之身體或健康,或 毀損其物時,如其傾倒或頹圯係因設置或保管之瑕疵所致者,土地占有人對於被害人因此所 生之損害負賠償義務。占有人以防止危險為目的,已盡必要之注意者,不負賠償義務。」, 其責任主體為工作物「占有」人,責任之客觀要件亦與我國法制顯然相異,餘詳下述第二章 第一節之介紹。 2.

(13) 工作物所有人、占有人為責任主體之兩派見解對立,最後制定出獨創性甚高之 日本民法第 717 條3,責任主體方面並列了第一順位之工作物占有人與第二順位 之工作物所有人,並兼採中間責任與危險責任之歸責基礎。與我國法立法過程 與立法結果,俱有相當程度之相似性。 日本民法第 717 條以工作物之「設置或保存有瑕疵」作為客觀要件,核與 第 191 條之工作物「設置或保管有欠缺」規範極為相近,且兩者之釋義、分類 及教科書之結構體系,亦高度雷同。此外,臺灣與日本均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 及夏季高氣壓邊緣,受到地震與颱風之自然力影響頻仍、受災強度甚高,當工 作物被認為未具備通常之安全性,即有設置或保管欠缺時,復遭受自然力介入 並共同引發損害,案例事實中之因果歷程分析以及利益衡平之調整需求,也具 有相當程度之相似性,日本法就工作物與自然力競合時開展之比例減責理論, 亦有相當之參考價值。故就歸責原理、構成要件解釋,及特殊責任範圍調整之 命題上,俱擬引用日本法之相關討論,以供開展具獨特結構之第 191 條運用。. 第三節. 政 治 大 論文結構 立. ‧. ‧ 國. 學. 第一章為序論,說明本文之研究動機、目的,以及研究之方法。第二章則 檢視德國法、日本法工作物責任之歸責原理,結論上認為我國法之工作物責任 以工作物所有人為唯一之責任主體,應係兼採危險責任之結果。第三章先討論 第 191 條之構成要件,並就「設置或保管有欠缺」要件參照日本民法第 717 條 之「設置或保存有瑕疵」與我國之國家賠償法(下稱國賠法)第 3 條第 1 項之 「設置或管理有欠缺」進行解釋。第四章係檢討「工作物設置或保管有欠缺」. sit. y. Nat. n. al. er. io. 要件於實際案例之解釋結果;第五章則就實務上就工作物存在占有人、承攬人 角色逕排除第 191 條適用之法律見解進行檢討。最末之第六章,則將前述內容 重新編排,提出應適用之架構,以代本文之結論。. 3. Ch. engchi. i n U. v. 日本民法第 717 條規定:「Ⅰ土地之工作物設置或保存有瑕疵,因而致生他人損害時,工作 物之占有人對於被害人所受損害負擔賠償責任。但占有人就防止損害之發生已為必要之注意 時,所有人應對該等損害負賠償責任。Ⅱ前項規定於竹木之栽植或支持有瑕疵之情形準用 之。Ⅲ前二項之情形,就損害之原因有其他應負責之人時,占有人或所有人得對該人行使求 償權。」 3.

(14)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15)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16) 第二章. 第二章. 工作物責任之歸責原理. 工作物責任之歸責原理. 工作物責任於法制史上源遠流長,羅馬法對「建築物崩壞」致生損害即有 規範,日耳曼法亦有「無生命之物」致生損害之侵權責任規範,至現代之大陸 法系,無論德國法、法國法、瑞士債務法、日本法或我國法,俱將工作物責任 列作獨立之侵權行為類型4,而設有明文規定。即使於英美法系,美國法亦存在 「Premises Liability」、「The Duties of Landowners and Occupiers」概念5,即要求 場所、土地之所有人或占有人,必須為第三人接近場所或土地時因場所、土地 不安全所遭受之損害負責。 工作物責任所欲處理之事實,乃第三人接近、使用工作物時,因工作物之 安全狀態不備而遭受人身、財產損害時,該風險應如何分配、由何人承擔損害 之問題。於不同規範制度下,就責任主體應為占有人或所有人、負擔責任應為 過失或無過失責任、工作物致生損害之原因範圍大小等節,各有不同規範,而 呈現了不同價值選擇與樣貌。就責任主體部分,立法例上有採用工作物占有人. 政 治 大 者,如德國法,亦有採用工作物所有人者,如法國法,各有不同之歸責原理。 立 ‧. ‧ 國. 學. 第 191 條第 1 項規定「土地上之建築物或其他工作物所致他人權利之損 害,由工作物之所有人負賠償責任。但其對於設置或保管並無欠缺,或損害非 因設置或保管有欠缺,或於防止損害之發生,已盡相當之注意者,不在此限」, 鑒於我國民法於制定時多有參考德國民法,學說上不乏以德國民法工作物責任 之歸責原理與處理方式,作為我國法第 191 條個案適用時之重要參考。. y. Nat. sit. 然而,第 191 條之責任主體乃工作物之「所有」人,核與德國法以工作物. n. al. er. io. 「占有」人為責任主體之立法體例迥異,其等規範欲達成之目的、歸責原理, 應俱非共通,我國適用第 191 條之個案,能否參考德國法制,實非無疑。是以 於我國學說即有明確指出社會安全義務無法說明第 191 條之歸責原理者6,並且 進一步主張第 191 條應以危險責任作為規範之歸責基礎。. Ch. engchi. i n U. v. 從比較法角度觀之,與我國地理位置上相鄰,且於社會生活與政權統治均. 4. 5. 6. 法國民法第 1836 條:「建築物所有人就其崩潰所生之損害,如係由保存之欠缺或構造之瑕疵 所致者,應負責任」;瑞士債務法第 58 條:「Ⅰ建築物或其他工作物之所有人,對於因設計 建造或保管有瑕疵所生之損害,負賠償責任。Ⅱ所有人對於因此應負責任之他人,得行使求 償權。」、第 59 條:「Ⅰ因他人之建築物或工作物有受損害之虞者,得對其所有人請求採取 避免其危險之必要措施。Ⅱ關於人及所有物之警察命令,對於前項情形,不生拘束」,見李 祖蔭,比較民法債編通則,澹雲寄廬,1933 年 10 月,頁 148;王澤鑑,特殊侵權行為,三 民,2006 年 3 月,頁 208-209。德國法、日本法規範文義及歸責原理部分,詳見本章第一、 二節之下述討論。 Prosser, Wade, and Schwartz's torts : cases and materials / by Victor E. Schwartz, Kathryn Kelly, David F. Partlett, 2005, 11th edition, New York : Foundation Press, p480-518;Vincent R. Johnson, Mastering Torts: A student's Guide to the Law of Torts,英美侵權法,趙秀文、楊智傑譯,五南 圖書,2006 年 9 月,頁 179-196。 史尚寬,債法總論,自版,1983 年 3 月,頁 194-195。 4.

(17) 第一節 德國法工作物責任之歸責原理. 曾經存在密切關係之日本法,其民法制定時亦以德國民法作為師法對象,然而 就工作物責任之體例於歷經立法論爭後,設計出了不同於各國體例之新規範, 不但兼以工作物所有人為第二順位責任主體,且規定但凡工作物存在瑕疵而且 占有人得舉證免責時,所有人即須負擔無過失之損害賠償責任,其為何會對於 工作物另眼相看,應有值得研究之處。是鑒於第 191 條工作物責任就主體部分 設計與德國法工作物責任及所蘊含之社會安全義務理論有扞挌之處,突顯出以 危險責任作為第 191 條歸責原理之學說見解,應值得進一步深究。 以下將先介紹德國法之工作物責任規定及所本之社會安全義務概念,以此 資為對照依據,進一步以較近似之日本法工作物責任,其規定、歸責原理作為 參考對象,回頭檢視第 191 條之規範,並檢討我國工作物責任制度設計所本之 歸責原理。. 第一節 德國法工作物責任之歸責原理. 治 政 德國法之工作物責任規定於民法第 836 條至第大 838 條,第 836 條規定為: 立 「Ⅰ建築物或與土地結合之其他工作物因全部傾倒或一部頹圯,致人於死或侵 ‧. ‧ 國. 學. 害人之身體或健康,或毀損其物時,如其傾倒或頹圯係因設置或保管之瑕疵所 致者,土地占有人對於被害人因此所生之損害負賠償義務。占有人以防止危險 為目的,已盡必要之注意者,不負賠償義務。Ⅱ土地之前占有人,如傾倒或頹 圯係在其占有終了後一年內所生者,應負損害賠償責任。但當其占有期間盡相 當之注意,或其後之占有人若盡此注意即得避免危險者,不在此限。Ⅲ本條所 稱之占有人,係指自主占有人而言。」,乃工作物責任之主要規範。同法第 837. sit. y. Nat. n. al. er. io. 條規定:「於他人土地上因行使某項權利,占有建築物或其他工作物者,該占有 人代土地占有人任第 836 條所規定之責。」,令實際占有工作物之人代替土地之 占有人負擔損害賠償責任;第 838 條則規定「承任代占有人保存建築物或其他 與土地相連之工作物,或為屬於自己之用益權有保存房屋之工作物之義務者。 就因傾倒或一部頹圯所生之損害,與占有人任同一之責。」,要求代替占有人實 際上保管工作物之人,與占有人負擔同一地位之損害賠償責任7。. Ch. engchi. i n U. v. 前揭規範將工作物責任發生原因限定於「因工作物全部傾倒或一部頹圯」 所造成者,損害範圍限定於致死、侵害他人身體或健康、物之毀損,將占有人 就損害防止已盡交易上必要注意列為免責抗辯,至於舉證責任則倒置由占有人 負擔,嗣於德國法制上發展成「社會安全義務」概念8,廣泛地適用於不作為之. 7. 8. 李祖蔭,比較民法債編通則,澹雲寄廬,1933 年 10 月,頁 147;王澤鑑,前揭特殊侵權行為 書,頁 207-208。兩者翻譯選擇之文字略有差異,前者譯作「全部傾倒」、「一部頹圯」, 後者則譯作「崩壞」、「一部脫落」。 德國法「Verkehrssicherungspflicht(簡稱 Verkehrspflicht)」,中譯名有「交通安全義務」、 「社會安全義務」、「交易安全義務」或「交易安全注意義務」,王澤鑑,前揭特殊侵權行 為書,頁 204-205;邱聰智,新訂民法債編通則(上冊),元照,2000 年 9 月,頁 221-223; 黃立,民法債編總論,元照,2006 年 11 月,頁 325。此一概念於德國民法中就侵權行為體 5.

(18) 第二章. 工作物責任之歸責原理. 間接侵害類型侵權行為,漸次開展出以客觀作為義務未履行之事實推定主觀上 有過失構成要件該當之舉證責任倒置效果,並因結論上義務人不易舉證推翻以 證明自己無過失,較諸過失侵權行為責任之原型,適用上有更趨近危險責任之 結果。. 第一項. 社會安全義務之源起與發展. 第一款 源起9 一個損害事件發生後,損失之生活事實並無法被回復,此時只有損失應否 由權益持有人自行承擔的問題。由於藉損害賠償責任將損失移轉由他人承擔, 形同限制了他人之社會活動自由,因而不得不謹慎從事。此外,若損失移轉予 他人而非由權益持有人自行承擔,就經濟效益之角度觀察,尚有權益持有人為 主張權利而糾紛、爭訟以取得賠償或補償之社會成本,故無論大陸法系或英美 法系之侵權行為法制,俱以「損失歸所有人承擔」、「讓損失停留於所發生處」 作為損失分配之原則。只有於社會事實中存在相當之正當化事由時,始將損失 從權益所有人處移轉由他人負擔,此正當化理由即所謂歸責事由或歸責原則, 亦即,若無相應之歸責事由,即不應令他人負擔責任。.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西元 19 世紀以來,歸責理論之發展從強調個人理性、行為自決之過失責任 為始,嗣漸次發展出於強調分配正義之危險責任、衡平責任。過失責任包含了 個人因故意或過失行為造成他人損害,其責難個人自主決定行為時,未能同時 重視並避免加損害於他人,此為侵權行為責任之原型。相對於此,危險責任係 要求危險支配者針對擁有之物或從事之活動所伴隨特殊危險,於危險實現成為. sit. y. Nat. n. al. er. io. 損害之際,負擔賠償責任,此時只須檢視規範所設定之條件是否實現,不探究 個人行為時主觀是否有應注意、能注意而未注意之狀態,屬性為無過失責任。 如消費者保護法第 7 條、民用航空法第 89 條、核子損害賠償法第 18 條等等 10。另學說上多以民法第 187 條之法定代理人責任、第 188 條之僱用人責任為. Ch. engchi. i n U. v. 系構成要件、違法性理論建構有深遠影響,參林美惠,侵權行為法上交易安全義務之研究, 臺灣大學法研所博士論文,1999 年。以下統一稱作「社會安全義務」。 9 參照楊佳元,侵權行為過失責任之體系與一般要件,臺北大學法學論叢第 56 期,2005 年 6 月,頁 208-209;陳聰富,侵權歸責原則與損害賠償,元照,2004 年 9 月,頁 12。 10 消費者保護法第 7 條:「Ⅰ從事設計、生產、製造商品或提供服務之企業經營者,於提供商 品流通進入市場,或提供服務時,應確保該商品或服務,符合當時科技或專業水準可合理期 待之安全性。Ⅱ商品或服務具有危害消費者生命、身體、健康、財產之可能者,應於明顯處 為警告標示及緊急處理危險之方法。Ⅲ企業經營者違反前二項規定,致生損害於消費者或第 三人時,應負連帶賠償責任。但企業經營者能證明其無過失者,法院得減輕其賠償責任。」 民用航空法第 93 條:「Ⅰ航空器失事致人死傷,或毀損他人財物時,不論故意或過失,航空 器所有人應負損害賠償責任;其因不可抗力所生之損害,亦應負責。Ⅱ自航空器上落下或投 下物品,致生損害時,亦同。」;核子損害賠償法第 18 條:「核子設施經營者,對於核子損 害之發生或擴大,不論有無故意或過失,均應依本法之規定負賠償責任。但核子事故係直接 由於國際武裝衝突、敵對行為、內亂或重大天然災害所造成者,不在此限。」 6.

(19) 第一節 德國法工作物責任之歸責原理. 衡平責任之例示,作為特定人須為他人之行為代負責任之歸責原因。 侵權行為之過失責任,其歸責原理強調個人理性與行為自決,業如前述。 然而,於不作為侵權行為與間接侵權行為之案型中,由於導致損害發生之直接 原因乃另行介入之外力,無論逐漸風化之自然過程、颱風土石流之自然事件、 被害人或第三人之行為,這些外力介入後導致損害發生之事件,共同特徵乃: 事故中俱難以直觀地描述行為人是預見了何等行為將造成他人之何等損害,仍 未為迴避地自由決定從事該行為,並進而造成損害,應予非難。故而,間接、 不作為之侵權行為類型,需求有別於積極侵害侵權行為類型之歸責事由說明, 當時以德國民法第 836 條之工作物責任規範為基礎,著眼於行為人在一段期間 中應積極排除而未排除該等危險狀態、任令狀態繼續存在並發展成為實害,致 他人權益受損,以此為由課予危險控制人作為義務及損害賠償責任,而建構出 社會安全義務之理論基礎。. 第二款 沿革 第一目. 立. 實務見解11. 政 治 大. ‧. ‧ 國. 學. 社會安全義務係自德國法院實務見解所發展出之制度,以德國帝國法院於 1902年10月3日之(RGZ 52,373ff.)案件之法律見解為起點,該案之原告在公用 道路上遭倒塌之枯木壓傷,向樹木之所有人即國家請求損害賠償。當時,關於 不作為侵權行為之法院判例見解仍然相當保守12,實務上普遍認為除非有法律 規範明文、當事人契約約定,或先行危險行為,始能認定有作為義務存在,才 能將個人消極不作為之狀態評價為違反義務。否則,即使未採取防護措施,因. sit. y. Nat. n. al. er. io. 不作為之人沒有可評價為義務違反之事實,當然無從課予其損害賠償責任。. v. 於此背景之下,該案原審之高等法院判決認為,雖然該案沒有契約約定, 道路及樹木之所有人亦未創造法所不容許之風險,無法評價作先行危險行為, 又觀諸德國民法第836條規定僅適用於工作物,並不含樹木,故認為樹木所有人 無違反作為義務之事實,而得出枯木傾倒壓傷他人並不構成侵權行為之結論。 帝國法院則撤銷前揭判決,其所執理由乃德國民法第836條應定位成作為義務之 一般原則性規範,揭示了任何人若是「採取較輕注意措施即可能防止他人損害 發生時,即應就自己支配之物產生的損害負責」之行為義務,雖然於結論上並 非要求土地所有人應隨時控制樹木可能引發之危險,然而若特定樹木曾遭指摘. 11. 12. Ch. engchi. i n U. 參照 Walter van Gerven, Jeremy Lever, Pierre Larouche, COMMON LAW OF EUROPE CASEBOOKS TORT LAW, HART PUBLISHING, 2000, 286-288;林美惠,前揭博士論文,頁 37-46;林美惠,論 我國法上交易安全理論之建立,臺大法學論叢 28 卷 1 期,頁 298-299;楊佳元,前揭侵權行 為過失責任文,頁 218。 我國實務於 1999 年民法修正前亦持相同看法,如最高法院於 58 年度台上字第 1604 號判 決,認為旅館對於投宿旅客自行攜入之同伴沒有保護義務而不須賠償,參王怡蘋,論侵權行 為法之作為義務,政大法學評論第 116 期,2010 年 8 月,頁 51。 7.

(20) 第二章. 工作物責任之歸責原理. 具有危險性,所有人仍未積極維護、排除該危險,該等樹木嗣後致生他人損害 時,應認所有人有過失。自此,行為人之先行為縱使未創造法所不容許風險, 仍可能負擔應以特定行為防止危險之作為義務。 嗣後帝國法院於1903年2月23日判決(RGZ 54,53)中再度重申上揭立場, 該案之原告於冰雪結凍之石階上滑倒受傷,原審之高等法院認居住於道路邊、 石階之所有人,沒有於結冰之石階上撒播砂、鹽以防止行人滑倒之作為義務。 然而,帝國法院則表示,物之所有人對物享有排他之管理、使用權能,為達到 照顧、保護他人權益之目的,不得不令所有人對於物之危險進行管理,故石階 所有人未為上揭安全措置,已違反其作為義務,仍應負擔賠償責任,而確立了 社會安全義務之架構。. 第二目. 學說上之分類. 政 治 大. 社會安全義務概念係針對「間接侵害」、不作為侵權行為類型之個案建立, 其特徵乃行為人所有之物或所從事之活動,對於他人並未造成直接危險,尚須 歷經過一段時間、介入其他因素後,始會漸次發展出侵害絕對權之負向結果。 社會安全義務即係課予行為人防止該等「間接危險」發展至逾越法所容許程度 之作為義務13。因該類型事實中,被害人並未遭到行為人積極、直接地加害, 故觀察損害發生是否別有應歸咎之人時,即須討論領域支配者有無避免危險、 防止損害之行為義務;而社會安全義務,即係用以判別是否應課予作為義務之 理論,是有形容其如同間接侵害責任中「作為義務」之貯水槽,可容納各種不 作為侵權行為之義務違反概念14。. 立. ‧. ‧ 國. 學. sit. y. Nat. n. al. er. io. 學說就形成社會安全義務之責任成因作出不同分類,有分為二類者,其一 為對特定物具有支配力,於該範圍內對他人造成危險,工作物責任即屬適例; 其二為開啟社會活動、造成風險,且造成其他活動從事者有合理之安全期待。 亦有將歸責成因分為三類者,其一為領域責任,即應擔保於特定範圍內為安全 之責任,工作物責任可歸類於此類中;其二為任務承擔責任,如因擔任教練而 負有職務之情形;其三為先行為責任,即行為人曾從事提高危險之前行為,如 教授孩童使用槍械,即應阻止孩童持槍傷人15。大抵來說,責由創造、維持並 支配危險之人須採取防止危險發展成實害之防果措施,負擔作為義務。. Ch. engchi. i n U. v. 前揭理論經後續發展與擴張,適用範圍已超過初始之交通安全注意義務,. 13. 14. 15. 王千維,民事損害賠償責任法上「違法性」問題初探(上),政大法學評論第 66 期,2001 年 6 月,頁 41、44。 王怡蘋,前揭文,頁 54-60;林美惠,交易安全義務與我國侵權行為法體系之調整(上)- 以歸責原則變動為中心,月旦法學雜誌 78 期,2001 年 11 月,頁 147;楊佳元,前揭侵權行 為過失責任文,頁 215-221; Chistian V. Bar 著、窪田充見譯,ヨ-ロッパ不法行為法(1),成 文堂,1999 年,頁 113 以下。 楊佳元,前揭侵權行為過失責任文,頁 218-219,王怡蘋,前揭文,頁 60-64。 8.

(21) 第一節 德國法工作物責任之歸責原理. 兼論及私法交易安全,甚至社會生活安全,中譯名因而有作「交通安全義務」、 「交易安全義務」、「社會安全義務」等等。於所謂之「現代侵權行為」領域, 例如商品責任、服務責任、特殊危險事業等特殊危險經濟行為,引用前揭理論 之學者傾向將行為人違反義務之事實解釋作於從事活動時客觀上未盡注意義務 而有過失,甚有學者推衍作從事特殊危險活動之人於風險實現時對被害人負責 之「危險責任」、「無過失責任」歸責原理起源,向無過失責任靠攏。傳統侵權 行為領域亦發展出過失客觀化之概念,俱強調應以一般人於此種情形下之合理 安全期待為注意義務之劃設標準,個人主觀能力與注意狀況之重要性下降。故 在討論危險活動構成要件定義籠統之民法第 191 之 3 規定時,常有以社會安全 義務作為其歸責原理,並判斷規範適用範圍者16。. 第三款 對過失侵權行為責任體系之影響 侵權行為責任之成立,須檢視構成要件該當性、違法性、有責性,與社會 安全義務及工作物責任最為相關者,應係「行為義務違反」之構成要件層次, 須檢討行為人之財產或活動對社會生活中他人有無造成抽象或具體之「危險」、 行為人支配或防止危險之「措置必要性」以及採取防果措施之「期待可能性」。 例如深夜降雪造成工作物凍結,因無法期待所有人在深夜採取防滑措置,除認 所有人應於日間預先撒鹽、砂之特殊情況外,行人於清晨時分滑倒,不能認為 所有人無法採取防果措施之不作為係違反作為義務。.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io. sit. y. Nat. 因義務人主觀上對社會生活義務有認識、預見之可能性,客觀上違反社會 生活義務之「外的注意」此等構成要件事實,將推定其於主觀上懈怠、疏忽而 違反「內的注意」之有責性事實,據此導出證明責任轉換之效果。義務人須就. n. al. er. 沒有遵守客觀義務之必要,或不可能遵守該等義務之特別情事負擔舉證責任, 以證明客觀義務違反之事實,主觀並不具可歸責性17。. Ch. engchi. i n U. v. 尚有少數見解認社會安全義務已然打破客觀違法性與主觀有責性之界限, 行為人客觀上違反作為義務即等於主觀上有過失,架空有責性之主觀要件18。 然而鑒於理論發展源頭之德國法並未就社會安全義務作出如此躍進之推論,是 將社會安全義務解為無過失責任,已失所據;另由於仍不能排除個案有客觀上 違反注意義務,但無作為可能性之特別情事,排除其舉證免責之可能性,強令 其負擔損害賠償責任,應非妥適19。本文擬從多數說見解,僅將社會安全義務 定位在過失侵權行為責任之一類型,以此作為後續之討論前提。. 16. 17 18 19. 陳聰富,歐陸法嚴格責任立法與我國民法第 191 條之 3 之檢討,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 40 卷 第 2 期,2011 年 6 月。 浦川道太郎,ドイツ不法行為法,日本評論社,2008 年 2 月 15 日,頁 160-164。 朱柏松,侵權行為理論發展之新趨勢,法學叢刊第 153 期,1994 年 1 月,頁 51。 陳聰富,侵權違法性與損害賠償,元照,2008 年 12 月,頁 40-44。 9.

(22) 第二章. 第二項. 工作物責任之歸責原理. 社會安全義務之內涵及效果. 第一款 作為義務之具體化 德國學說就社會安全義務概念所發展出之作為義務,依照不同之分類依據 而區分為不同類型,業如前述。其中,就安全措置依其目的作出最具體之描述 及分類者,應屬於將義務分類作:警告義務、禁止義務、指示說明義務、危險 控制義務、選擇監督義務、組織義務、調查與通知義務、保管與保護義務者。 前揭義務類型分劃,依措施之消極至積極程度,舉出為避免危險發展成為實害 而付出之努力方向。個案中如何判斷作為義務之範圍,則取決於危險之程度、 發展成為實害之機率與大小,以及防止措施之成本與期待可能性20。 較為消極之防果措施,應屬「警告」、「禁止」、「指示說明」作為義務,指 作為義務人於得悉風險後,向潛在的被害人告知危險,意在令靠近工作物之人 瞭解並自行迴避風險,藉以達到防止損害發生之效果。依社會生活中實際發生 之案例,可能之形式例如:豎立標示危樓、水深危險、故障、作業中等字樣之 警告標誌牌,更進一步之措施,如張貼禁止進入之告示、以繩索圍住工作物之 周邊區域、建造圍牆柵欄、釘板封閉工作物之出入口,藉此以杜絕他人接近具 潛在危險工作物之可能性,或是於標誌中記載安全使用工作物之方式。. 政 治 大. 立. ‧ 國. 學. ‧. 較為積極之防果措施,應屬「危險控制」、「選擇與監督」、「組織」、「調查 與通知」、「保管與保護」作為義務,指作為義務人直接以特定作為降低或消弭 危險源發展為實害之潛在可能性。依社會生活中實際發生之案例,可能之形式 例如:就工作物進行例行巡視、消防檢查,並定期更新老舊劣化之設備,選任. sit. y. Nat. n. al. er. io. 由適當之人進行管線、設施維護,或於施工前調查基地之周邊環境以避免造成 鄰損、通知可能受影響者以適當方式迴避損害,或保護工作物不受自然力摧毀 而殃及鄰人、設置禁止第三人進入之柵欄以防入侵造成危險,藉以勿使工作物 釀成他人損害。. Ch. engchi. i n U. v. 第二款 實際案例21 第一目. 警告、禁止、指示之作為義務. 當危險較為微小時,只須警告某種使用將造成傷害之可能性,即可認為已 經善盡社會安全義務,例如非供游泳使用之水池,只須警告請勿以頭部在前之 方式躍入水中即可,不須採取更積極之防果措施。但若危險性較高時,僅單純 標示警告某危險尚不足以認為已履行社會安全義務,因此時要求義務人更積極 地採取控制危險措施,例如在降雨時異常滑溜易生滑倒事故之州道路,僅標示 「路滑危險」無法被認為已盡社會安全義務;或例如以啤酒罈盛裝強鹼液體,. 20 21. 參見王怡蘋於前揭文頁 64-68 對德國法社會安全義務發展上分類之相關說明。 本款案例俱參照浦川道太郎,前揭書,頁 164-168 就社會安全義務之德國實務案例介紹。 10.

(23) 第一節 德國法工作物責任之歸責原理. 因乍見之下該等外觀不會引起物品具有危險性之特別注意,此時僅於罈上張貼 「注意,致命強鹼液」之標籤,不足以引起運輸、倉儲、管理或使用人員足夠 之注意,若造成損害即無法認為已善盡注意義務;再如將梯子放置於孩童可得 接觸區域、對孩童引起攀登刺激感,此時僅於梯子上標示「觸電注意」仍不足 以認為對於孩童已盡社會安全義務。 一般之無權侵入者雖不在社會安全義務之保護範圍內,但若是幼年孩童或 精神障礙者可能接近之危險,嗣危險引發損害之情形,仍不會容許義務人抗辯 受害人主張屬於無權限者而主張免責,因此時會認為所謂已履行社會安全義務 應採取一定之禁止接近措施。例如高壓電設備若屬於一般 9 歲少年可輕易攀爬 之大小、結構,必須將設備以立柱架高或以其他方式禁止孩童接近,才能認為 符於社會安全義務;或如宿舍管理員就保管階梯業務,將被期待須禁止寄宿之 學生從危險之扶手上滑降,始能謂已盡社會安全義務。. 第二目. 政 治 大. 危險控制、保管與保護、選擇與監督等作為義務. 立. ‧ 國. 學. 此義務要求工作物占有人以適當方式為「危險控制」或「保管與保護」,並 得親自或「選任及監督」實際管理人執行,避免風險進一步造成實害。. 一、危險控制、保管與保護義務之範圍. ‧. 前揭社會安全義務所由開展之枯木傾倒壓傷行人、道路旁石階結冰致行人 滑倒之案例,實務判決中即表示所有人應有維護、排除風險之作為義務。另如 販賣肉品之店舖為防止顧客踩在薄片上滑倒,必須每日數次清掃;花店為防止 顧客踩到濡濕的葉片,應該清掃地板、維持乾燥狀態;超市亦應頻繁清掃地上. io. sit. y. Nat. n. al. er. 散落之蔬菜、水果碎屑,始能認為已盡社會安全義務。邀集他人前來工作物以 從事活動者,必須確保活動參加者之安全,例如嘉年華會廣場不得有易於滑倒 之危險;購物中心若有四散之停車位,其所安置停車位不得有過分聚攏車輛, 致生車輛於停駐或駛離時有擦撞、受損之危險。. Ch. engchi. i n U. v. 隨著使用者來源之複雜性、使用工作物之頻繁程度,社會安全義務之強度 將予提高,於使用者眾多之情形,保管人應就排除風險負擔較高之注意義務。 例如教堂於週末禮拜之日應將階梯上濡濕之落葉掃除,以避免從事禮拜之人於 階梯上滑倒受傷;或例如墓地所有者應注意墓碑之完整性,防止因墓碑傾倒致 行人受到傷害;或是經營旅館之業者,必須設置菸葉捲或是菸灰之垃圾箱,以 避免抽菸之顧客造成火災之危險。而在使用者寡少之場所,只須設置適於少數 使用者使用工作物之安全措施即為已足,此時只有四階之階梯通常並沒有設置 扶手的必要;庭院之占有人亦不須為了避免樹木生長、延伸至相鄰庭院,而以 鐵線束縛樹木。 關於工作物所創造之危險,除了契合於工作物使用目的之典型危險之外, 可合理期待之誤用情形,工作物占有人仍應就防止損害發生採取相當之措施。 11.

(24) 第二章. 工作物責任之歸責原理. 例如大眾運輸系統與密集之群眾相接觸,必須注意並防免典型之風險,如為了 避免門扉夾住旅客並拖行之意外事故,固定路線列車之門扉除採用關閉緩衝之 設置外,應於中空設計之橡膠材質門扉邊緣裝設可緊急中斷門扉閉鎖之光電子 遮斷器,採用雙重預防之措施,始能謂已盡社會安全義務。就可得期待之一般 誤用情形仍應採取防果措施之情形,例如可預見鄰地放牧草地上之動物越界, 若仍然種植有毒植栽,致動物傷病死亡、主人遭受損害之情形,仍會被評價為 違反社會安全義務。. 二、令第三人代為履行之選擇與監督義務22 將自己社會生活上所應負擔之作為義務以契約交由第三人承擔,此在社會 生活中並不罕見,特別是義務人年事已高,或生活圈不在實際履行義務之區域 內,自應允許當事人以契約轉嫁此一義務予第三人,此時,僅義務承擔之人須 履行義務並承擔義務未履行之損害賠償義務23。此種狀況下工作物保管瑕疵之 有無,亦須合併觀察占有人所委託之任務內容,若占有人已將作為義務之全部. 政 治 大 委由他人代為履行,即容許占有人抗辯自己無過失而免責 立. 24。. ‧. ‧ 國. 學. 德國法之工作物責任以社會安全義務為歸責原理,重點仍在人之「行為」, 故於工作物傾倒、頹圯造成他人損害後,乃檢視最接近工作物之自主占有人、 因行使權利而保管工作物之人,觀察其等得否預見損害並被期待採取迴避損害 之措施。結論若為肯定,責任主體未採取措施之不作為即屬違反注意義務,並 且因舉證責任倒置之設計而不易免責。此與日本法強調以客觀角度解釋工作物 之狀態是否安全,並於工作物不具備通常安全性且占有人舉證無過失之際,仍. sit. y. Nat. io. er. 要求工作物所有人終局負擔損害,兩者之觀察方向與價值選擇,迥然相異。. al. n. v i n Ch 第二節 日本法工作物責任之歸責原理 engchi U 相對於德國民法專以工作物占有人為責任主體,日本民法第 717 條則兼以 工作物占有人與所有人為責任主體,工作物占有人為第一順位責任人,並負擔 過失責任,得舉證已盡注意義務免責,所有人為補充之第二順位責任人,負擔 無過失責任,其規定為「Ⅰ土地之工作物設置或保存有瑕疵,因而致生他人損 害時,工作物之占有人對於被害人所受損害負擔賠償責任。但占有人就防止損 害之發生已為必要之注意時,所有人應對該等損害負賠償責任。Ⅱ前項規定於 竹木之栽植或支持有瑕疵之情形準用之。Ⅲ前二項之情形,就損害之原因有其 他應負責之人時,占有人或所有人得對該人行使求償權。」. 22 23 24. 委由承攬人執行工作物設置或保管事務時之工作物所有人責任,詳見下述第五章第二節討。 浦川道太郎,前揭書,頁 169。 注釈ドイツ不当利得.不法行為法,椿寿夫、石近健男編,三省堂,1990 年 12 月,頁 156。 12.

(25) 第二節 日本法工作物責任之歸責原理. 前揭規範共計有 3 項,第 1 項本文規定工作物占有人應就工作物之設置或 保存瑕疵所致之他人損害負責;第 1 項但書則規定工作物占有人得舉證其已盡 必要之注意免責,斯時由工作物所有人負責。第 2 項係規定於栽植竹木情形亦 準用第 1 項之規定;第 3 項則為占有人或所有人於賠償後,得向責任應歸咎之 第三人求償之規定。前揭責任主體特殊設計所蘊含之歸責原理歧異,可自立法 階段之論爭以及學說見解窺其端倪,茲敘述如下。. 第一項. 責任主體應為工作物所有人或占有人之論爭25. 第一款 舊民法與民法草案 日本現行民法於 1898 年公布施行,於此之前,1890 年曾經公布另一版本 之民法規範,稱作舊民法。舊民法財產編第 375 條26係以法國民法第 1386 條27 為藍本,規定凡因修繕欠缺或築造瑕疵所致之工作物崩頹而致生損害,即應由 工作物所有人負擔損害賠償責任,且未設計任何舉證免責之例外規範,學說上 因而將該規範之性質歸類作無過失責任。舊民法公布後,未能實際施行,嗣由 起草委員穗陳積重等人提出民法草案,原草案將工作物責任列作第 725 條,原 欲仿照德國民法第 836 條之規定28,以工作物占有人為唯一之責任主體,並將 已盡注意義務列作占有人之免責事由,採用過失責任體例。提案理由則表示, 工作物保存過失多為工作物占有人自身過失,就設置過失雖未必都是因占有人 自身過失所致,但基於公益上之考量,仍應令其負擔賠償責任,屬過失責任之 稍稍擴張。. 立. 政 治 大. sit. y. ‧. ‧ 國. 學. Nat. 第二款 立法時之工作物責任主體論爭. n. al. er. io. 前揭以工作物占有人為責任主體之草案,肯、否定之兩派見解對立,爭議 甚鉅。否定該提案者之理由有三:第一、工作物占有人若為借用人,無法要求 出借人修繕,此時猶令占有人負責,顯失公平;第二、借用人多缺乏資力,若 僅以占有人為責任主體,對於被害人之保護恐有不足;第三、因工作物設置有 瑕疵所致生之損害,與占有工作物之事實顯然無涉,應由與設置有瑕疵之事實 更接近之所有人負擔損害賠償責任,較為妥適。. 25. 26. 27 28. Ch. engchi. i n U. v. 參照船越隆司,民事責任構造と証明,請求競合論の前提,義務違反.工作物瑕疵を中心と して,尚学社,1992 年 11 月,頁 246-253;円谷峻,不法行為法.事務管理.不當利得—判 例による法形成,成文堂,2010 年 3 月,頁 256-260;平野裕之,不法行為法,信山社, 2009 年 9 月,頁 246-247;潮見佳男,不法行為法Ⅱ,信山社,2011 年,頁 229-234,對於 日本民法第 717 條立法過程之相關敘述與討論。 日本舊民法財產編 375 条(1890 年公布、嗣未施行):Ⅰ建物等其他工作物之所有人就此等 工作物因修繕或建造之瑕疵而崩頹時,就因崩頹所施加之損害負責。但此種情形不妨礙其對 於工程承攬人之求償權。Ⅱ因堤防之破潰、投錨或繫纜之疏忽,或因樹木、柱竿、圍牆、看 板、屋瓦等其他欠缺堅固建物一部之崩頹、墜落所施加之損害者,亦同。 法國民法第 1386 條之規定內容,請參上揭註 1。 德國民法第 836 條之規定內容,請見本章第一節。 13.

(26) 第二章. 工作物責任之歸責原理. 支持原草案者之理由亦有三:第一、占有人距離工作物最近、得實際支配 工作物,課予其作為義務最能達成預防損害之效果;第二、縱使占有人無採取 防果措施之能力,亦可及時發覺並通知所有人積極作為;第三、工作物所有人 可能所在不明或者遙遠,反而令被害人無從特定損害賠償責任人以及求償,故 以所有人作為責任主體,未必係有利於被害人之規範方式。 兩派見解於妥協、折衷後,形成了日本民法第 717 條今日之獨特面貌,在 責任主體方面,由工作物占有人、所有人分別列為第一、第二順位之責任人, 兼採了應以工作物占有人、所有人為責任主體之兩派論點,於免責事由之設計 上亦區分兩者給予不同待遇。工作物占有人得舉證已盡注意義務以免除責任, 舉證成功後,始由所有人負責;而工作物一旦存在瑕疵並占有人舉證免責時, 所有人無法抗辯已盡注意免責,必須就被害人所受損害負擔賠償責任。整體而 言,日本民法之工作物責任先以工作物占有人作為責任主體,並就無法令占有 人負責情形,增列工作物所有人應負無過失責任之補充規範。. 第二項. 政 治 大 兼採中間責任與危險責任之歸責原理 立 ‧. ‧ 國. 學. 對日本民法第 717 條責任屬性及原理之解讀,於學說上並存有無過失責任 之客觀說、過失責任之中間責任說、過失責任之迴避義務違反說之不同看法, 除了就工作物所有人得否舉證無過失抗辯免責之意見不一致外,主要差異發生 於「設置或保存有瑕疵」構成要件之意義解釋。而所謂中間責任,其源起以及 發展係以前揭德國法之社會安全義務為核心,業如本章第一節所述,以下先就 危險責任之意義及發展介紹,再討論日本法工作物責任之歸責原理。. sit. y. Nat. n. al. er. io. 第一款 危險責任之義涵29. i n U. v. 多數見解認為「危險責任」係無過失責任之一種類型,與著眼於行為人可 非難地創造法所不容許風險,故對風險致生之他人損害應予負責之傳統侵權行 為類型,有所不同。危險責任係就「法所容許」危險活動所發生之不幸損害, 令活動從事者負責之責任型態,之所以認為活動是法所容許之風險,從事者仍 然必須負責,乃基於合理分配不幸損害之「分配正義」理念,由於持有或經營 危險活動之人,因從事活動、製造危險而獲得利潤,故於危險活動不幸引發實 害之際,仍基於損益同歸之概念,令活動從事者負擔損害賠償責任,將損害納 入該等依危險活動而獲利之產業,作為其經營活動成本之一部。30. 29. 30. Ch. engchi. 參見曾世雄,前揭書,頁 119;姚志明,侵權行為法研究(一),元照,2002 年 9 月,頁 73; 陳自強,民法侵權行為法體系之再構成(上)-民法第一九一條之三之體系地位-,台灣本 土法學雜誌第 16 期,2000 年 11 月,頁 49;林美惠,前揭交易安全義務與我國侵權行為法 體系之調整文(上),頁 145-146;楊佳元,危險責任,臺北大學法學論叢第 57 期,2005 年 12 月,頁 90-91。 少數說採廣義見解,認為凡從事危險活動、經營危險設施、占有危險設備或物品之人,就因 該危險實現所致生他人損害負擔較諸一般過失責任為重之損害賠償責任,即屬危險責任,故 14.

(27) 第二節 日本法工作物責任之歸責原理. 故危險責任本質上非為了制裁不法行為而設計,而係對工業社會中專門以 特殊危險活動營利之企業所為之規範,但凡符合危險責任為利益衡平所設定之 條件即應負責,不關注責任人主觀上有無預見、疏於注意之過失,其歸責理由 乃責任人持有特殊危險源之事實本身。此種責任型態乃隨社會現代化之工業及 科技發展,活動常伴隨較高度危險,危險實現時可能有遭嚴重損害之被害人, 為使其犧牲者受到補償,所制定之利益歸屬調整方式。故「報償責任」所強調 之損益同歸原理,亦成為支持危險責任之重要理由。. 第二款 區分責任主體而異之歸責原理 第一目. 工作物占有人部分之歸責原理31. 依前揭日本民法第 717 條第 1 項但書之規定,占有人若就防止損害之發生 已為必要之注意時,惟以工作物設置或保存有瑕疵之事實推定占有人違反注意 義務,占有人須舉證自己已盡注意義務始能免責,為舉證責任轉換之典型中間 責任類型,歸責原理為過失責任。就「工作物之設置或保存有瑕疵」此工作物 占有人與所有人責任之共通要件,通說認為工作物責任之歸責原理乃危險責 任,而賦予該「瑕疵」要件客觀化之意義32,故於工作物責任之訴訟中,原告 通常得以工作物造成損害之事實證明工作物設置或保存有瑕疵,除非工作物占 有人於訴訟中成功舉證證明自己無過失,否則即須負擔損害賠償責任。.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al. sit. er. 工作物所有人部分之歸責原理. io. 第二目. y. Nat. 又工作物占有人含直接、間接占有人,直接占有人之責任順位在間接占有 人之前,僅於直接占有人舉證已善盡注意義務,成功主張其無過失免責時,始 會由間接占有人負損害賠償責任。. i n U. v. 依前揭日本民法第 717 條第 1 項但書之規定,工作物占有人舉證已盡注意 義務免責之後,工作物所有人負擔損害賠償責任,其歸責基礎,究係因所有人 設置、保存工作物之際疏未注意維護他人利益而行為不當,抑或所有人因享有 工作物所帶來利益,故應對伴隨之風險狀態負責,於學說上曾有對立之見解, 且爭議甚烈。. Ch. engchi. 一、過失責任說(迴避義務違反說)33 少數見解認為,依照草案起草者原提案之工作物規範及理由觀之,原欲以. 31. 32 33. 範圍包含無過失責任、推定過失責任,邱聰智,前揭書,頁 236-240。 參見四宮和夫,事務管理.不當利得.不法行為(中.下卷),青林書院,1985 年 8 月,頁 727-728;窪田充見,前揭書,頁 22;廣中俊雄、星野英一編,民法典の百年Ⅲ,有斐閣, 1998 年 10 月,頁 673;野澤正充,事務管理.不當利得.不法行為,日本評論社,2011 年 8 月,頁 246-248;平野裕之,前揭書,頁 256-258;潮見佳男,前揭書,頁 235-236。 詳參下述第三章第二節第二項有關日本法理論與實務就設置或保管瑕疵之要件解釋。 參照船越隆司於前揭書頁 255-264 對加藤一郎「代置論」、石本雅男、澤井裕等學者主張日 15.

(28) 第二章. 工作物責任之歸責原理. 過失責任作為工作物責任之歸責原理,因此無論占有、所有人,其歸責原理俱 係過失責任。此外,要求工作物之所有人對設置或保存瑕疵負擔無過失責任, 在工作物遭他人無權占有,對於因繼承而取得所有權,尚處於向他人索還訴訟 中之所有人而言,若要求其負擔無過失責任失之過苛,而缺乏合理性。 前揭見解,或有認瑕疵即指過失而主張「代置論」者,或有認為規範中之 「工作物設置或保存有瑕疵」指違反使工作物處於安全狀態之安全確保義務、 損害結果迴避義務,而認為民法第 717 條之歸責原理乃過失責任。其事後尋找 個案中有無結果迴避義務違反情節,藉以判定工作物有無設置或保存「行為」 之不備,此種觀察方式,針對工作物遭遇外力始發生損害之情形34,可直觀地 說明為何法律要求占有人或所有人就工作物遭遇外力之情況採取防果措施,並 因而負責。然而,就因工作物潛在、內在之隱性瑕疵所引發之損害,例如因為 無從觀察之材質劣化引發損害時,即難以適切地說明工作物所有人為何須對該 等瑕疵負責。. 政 治 大 二、無過失責任說(危險責任說) 立 35. ‧. ‧ 國. 學. 多數說以危險責任作為歸責原理,認為於社會生活中保有特別多危險設備 之人,理應為所生之損害負責,而特別加重其責任,始符於適當、公平之損害 分擔狀態。是認工作物存在潛在風險並且引發實害,應由享有工作物全面利益 之所有人一併承擔該風險,為工作物所有人責任之歸責原理,性質屬於無過失 責任,比起一般不法行為即日本民法第 709 條之規範設計,賦予被害人更優厚 之保護。. sit. y. Nat. n. al. er. io. 鑒於工作物致生損害之實際案例中,多半距離工作物之設置期間已有相當 距離,一般被害人亦無從知悉工作物如何被設置或保存;即便發覺具體之設置 或保存瑕疵情形,因原先從事設置、保存之承攬人亦可能因歇業、解散而無從 尋覓;若遇所有權轉移,責任追究上將更加複雜與困難,執意以違反作為義務 為歸責原理,易使被害人陷入無從求償之困境,此在工作物積極加害他人,如 建物一部崩落砸傷行人之情形中,特別令人難以接受。是以,工作物因有相當 之體積、重量而有潛在之破壞力,常能發展成偌大損失,動輒影響被害人仰賴 維生之健康或資源,責令工作物所有人為工作物之設置或保存瑕疵負責,應以. 34 35. Ch. engchi. i n U. v. 本民法第 717 條歸責原理為過失責任之介紹;以及野澤正充於前揭書頁 251-252、窪田充見 於前揭書頁 218-221;潮見佳男於前揭書頁 237-239 對於迴避義務違反說之評析。 即危險防止措置欠缺(守備 Miss)型瑕疵,詳下述第三章第二節第二款第二目。 參照四宮和夫,前揭書,頁 728-730;円谷峻,前揭書,頁 256-260;平野裕之,前揭書,頁 246-247;前田陽一,債權各論Ⅱ不法行為法,2010 年 3 月 30 日,弘文堂,頁 154;吉村良 一,不法行為法,有斐閣,2010 年 2 月 25 日,頁 223;能見善久、加藤新太郎,論點體系— 判例民法 8 不法行為Ⅱ,第一法規,2009 年 12 月 30 日,頁 314;船越隆司,前揭書,頁 271-274;潮見佳男,前揭書,頁 235-236。 16.

(29) 第二節 日本法工作物責任之歸責原理. 危險責任作為歸責原理,此種看法,亦為日本學說通說及實務上所採用。. 第三目. 以危險責任作為歸責原理之觀點值得我國借鏡. 日本法之工作物責任個案中,被害人只須舉證工作物引發損害,若非存在 特別異常之自然力等外力,此一事實通常可證明工作物之設置或保存有瑕疵, 並據此於法律上推定工作物占有人違反注意義務而有過失,工作物占有人部分 屬中間責任。若占有人成功主張免責抗辯,所有人即須依第 717 條第 1 項但書 規定負擔第二次責任,縱使無過失仍應負責,工作物所有人部分係危險責任。 如此區分之正當化理由,乃因工作物占有人係危險物部分利益之一時支配者, 所有人則為危險物全部利益之終局歸屬者。 對照德國法工作物責任以工作物占有人為唯一責任主體,以社會安全義務 作為歸責原理,分類上以作為義務違反之類型區分;日本法之工作物責任則兼 以工作物占有人、所有人為責任主體,以危險責任作為歸責原理,分類上則以 物之危險類型區分,觀察工作物造成他人損害之歷程而區分作工作物具有積極 危險性(或稱攻擊型)、不具備應有安全性(或稱守備 Miss 型)36情形為討論, 無論於責任主體、法制史上,俱與我國法較具相似性,而深值我國法借鏡,故 於後續之我國法第 191 條規定案例討論中,擬以日本法為比較法之參考對象, 為我國法之相關爭議問題覓得解決途徑。.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at. n. al. sit. er. 第 191 條之制定與修正. io. 第一項. y. 第三節 我國法工作物責任之歸責原理. i n U. v. 第 191 條於 1929 年制定、1999 年修正,第 1 項原規定:「土地上之建築物 或其他工作物,因設置或保管有欠缺,致損害他人之權利者,由工作物之所有 人負賠償責任。但於防止損害之發生,已盡相當之注意者,不在此限」,嗣後於 1999 年修正成為現行法,修正理由略以:「工作物造成他人權利損害時,應推 定所有人就工作物之設置或保管有欠缺,而非令被害人就此負擔舉證責任,始 能對被害人為週密之保護」。一般而言,工作物如何被設置、保管之相關資訊, 係位在工作物使用、收益歸屬之人始能接觸之領域,僅僅因接近工作物而遭到 損害之被害人,難以取得工作物實際狀態之相關資訊,是民法修正時,認為由 被害人舉證「工作物有欠缺」不宜,改由工作物所有人舉證「工作物無欠缺」,. Ch. engchi. 此一修正自關注被害人利益之角度出發,明文訂立訴訟法之舉證責任分配,其. 36. 前者指工作物積極地加害無辜之被害人、造成損害,後者指工作物欠缺一般同種類工作物之 品質、設備或機能上之安全性,致不敵通常之外力考驗致生他人損害,請見下述第三章第二 節第二項。 17.

(30) 第二章. 工作物責任之歸責原理. 規範立意應值肯定。 第 191 條於 1999 年之規範修正緣由尚有上揭修正理由可考,惟於 1929 年 之立法理由,因國民政府由南京遷移至臺灣逸失,而付之闕如。有學者認為, 第 191 條前身乃大清民律草案第 955 條,立法理由略以:「土地上工作物之自主 占有人,以『交通上之安全』所必要者為限,就設置、保管工作物之方法,一 有欠缺、即應修補」,認其歸責原理乃社會安全義務37。 惟另自民法草案之制定過程觀之,第一版草案之工作物責任規範於第 955 條,內容為:「Ⅰ因設置或保存土地之工作物有瑕疵加損害於第三人者,其工作 物之自主占有人負賠償之義務。但占有人於防止損害之發生,已盡必須之注意 者,不在此限。Ⅱ依契約有代占有人保存工作物之義務,或法律上有為自己權 利保存工作物之義務者,亦負前項之義務。Ⅲ適用前二項規定時,若就損害原 因別有責任人者,負賠償義務人得向其行使求償權」。於第二版草案則規定為第 296 條,內容為:「土地上之工作物,因設置或保存有瑕疵,致損害他人權利. 政 治 大 者,由工作物之自主占有人,或其他對於工作物負有保存義務之人,負賠償損 立 害責任。但於防止損害之發生,已盡必要之注意者,不在此限」,前揭兩版本之 ‧. ‧ 國. 學. 草案均針對前占有人占有終止後一年內發生之損害,以及第三人應該承擔損害 賠償責任之情形另行規範38。觀其體例,責任主體係工作物之自主占有人、其 他保管義務人、前占有人(占有終止後一年內),就第三人應承擔責任時,上揭 責任主體對第三人有求償權之設計,實與當時之德國民法十分相近,此與後來 制定完成之第 191 條採用以工作物所有人為責任主體之設計,大異其趣。. sit. y. Nat. n. al. er. io. 對照日本民法第 717 條規定之前揭立法過程,我國工作物責任規範制定亦 有原欲仿照德國法,最後卻制定出異於既有立法例之獨特規定此等發展歷程。 然而,日本法工作物責任之規範意旨,至少有立法過程中調查委員會資料可供 參考,且嗣經主張不同歸責原理之學說爭論、補充後,最後結論上趨於一致, 故於實務上為個案適用時,有大致之標準可供依循。反觀我國法之第 191 條, 立法過程中究竟歷經何等事由,才讓原本以德國民法為師法對象之我國民法, 將工作物責任之主體從草案之占有人翻盤成所有人,如今已不可考,致學者就 工作物責任法制史之檢討上,只能以大概係仿照德國民法與瑞士債務法,或係 參考各國立法例後制定等等語焉不詳之語句作結39。惟我國民法與瑞士債務法. 37 38. 39. Ch. engchi. i n U. v. 該處譯作「交通安全義務」,見王澤鑑,前揭特殊侵權行為書,頁 204。 第一版草案,第 956 條:「前條情形,若損害原因之事由在前占有人占有終止後一年內發生 者,前占有人負損害賠償之義務。但前占有人於其占有時已盡相當之注意可防止損害發生 者,不在此限。」、第 973 條:「依第 954 條條至第 956 條之規定負損害賠償之義務者,於 第三人亦負損害賠償之義務時,其相互間之關係,僅第三人負義務。」,嗣於第二版草案僅 將全文移列於第 297 條、第 298 條,見李祖蔭,比較民法債編通則,澹雲寄廬,1933 年 10 月,頁 145-146。 史尚寬,前揭書,頁 194;王澤鑑,前揭特殊侵權行為書,頁 210;鄭玉波著、陳榮隆修 訂,民法債編總論,三民,2002 年 6 月,頁 161。 18.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限制性招標之議價,訂定底價前應先參考廠商 之報價或估價單,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 101 年2 月23日 工程企字第 10100063880 號函及 95年

依據教育部臺教師(二)字第 1070199256 號,辦理國小全英語教學之教師專業成長工作

(2) veto the action 經常很困難(如 obssessive- compulsive、反射式行為等),是否可歸責於 不能被 conscious 到的readiness potential

IMS 成立於 1985 年,總部原設於維也納第 2 區,因公司規 模擴大,於 2019 年在該公司下奧地利邦 Brunn am Gebirge 廠區新建辦公大樓,並於

第 32 條 得標廠商有招標文件規定之 不發還其繳納之全部或部分 保證金及其孳息之情形。(請 參照押標金保證金暨其他擔 保作業辦法第

中止勞動契約(包含自動請辭、留職停薪、停職、或經本院依勞基法第 11 條第 5 款因獎助生對於所擔任之工作確不能勝任、或同法第 12

遠東集團 2010 年由旗下太平洋崇光百貨及百 揚投資(遠東百貨子公司)合資成立遠東巨城購

學校中層管理者是一個召集人,責任包括個別學科的教 學、對同工的計劃及工作的支持、資源管理、評核及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