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苗栗縣國小教師休閒態度與休閒效益之 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苗栗縣國小教師休閒態度與休閒效益之 研究-"

Copied!
15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體育教學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湯慧娟 教授

苗栗縣國小教師休閒態度與休閒效益之 研究- 以流暢體驗為中介變項

研究生:劉謹安 撰

中華民國一○一年八月

(2)
(3)
(4)

論文的完成要感謝許多人的幫助,首先要感謝的是指導教授 湯慧娟老師,引 導我研究的方向、主題,在論文撰寫上,也不時的指導疏漏之處,使得論文能夠 順利完成。其次要感謝口試委員康正男教授及王傑賢教授,在論文計畫及論文口 試時的指導,使得論文研究架構更加嚴謹。也感謝同組一起奮戰的同學,彼此互 相加油打氣,尤其感謝志偉與傳進的鼓勵與幫忙,最後感謝幫我收發問卷的好友 及填寫問卷的所有老師們。

經過三個暑假的努力,終於完成論文拿到了學位,回首自己求學的過程,能 夠從事教職又擁有進修的機會,最要感謝的就是單親、獨立教養我的母親-羅丁妹 女士,讓我在求學及人生的道路上能夠走得順遂,所以這個論文及碩士學位獻給 我的母親。每到暑假整理行李遠赴太平洋岸的臺東,總是放心不下家裡的一切,

老婆要照顧小孩又要準備代理教師的考試,感謝媽媽幫忙照顧小孩,讓老婆能夠 專心準備考試,讓我在臺東能夠安心的撰寫論文。這三年的暑假也感謝我老婆的 犧牲,獨自在家照顧小孩又要準備考試,讓我完成在職進修的理想。

劉謹安 謹誌 101 年 8 月

(5)
(6)

研究- 以流暢體驗為中介變項

研 究 生:劉謹安 指導教授:湯慧娟 摘要

本研究旨在瞭解苗栗縣國小教師休閒態度、休閒效益及流暢體驗的現況,並 探討其差異,最後瞭解流暢體驗對於休閒態度與休閒效益兩者之間的關係是否會 產生中介作用。研究對象為苗栗縣國小教師,共計發放61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 551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90.3%。研究工具為苗栗縣國小教師休閒態度、休閒效 益與流暢體驗問卷。

本研究結果歸納如下:一、苗栗縣國小教師對整體之休閒態度、休閒效益 及流暢體驗是屬於中上程度。二、不同背景之苗栗縣國小教師休閒態度、休閒效 益與流暢體驗之差異情形:(一)在休閒態度方面:不同性別、服務年資、職務 及婚姻狀況,在休閒態度上無顯著之差異;不同年齡之教師在「休閒認知」的層 面上,「31~35歲」顯著高於「36~40歲」。(二)在休閒效益方面:所有背景變 項(性別、年齡、服務年資、職務、婚姻狀況)在休閒效益上皆無顯著之差異。

(三)在流暢體驗方面:不同年齡、服務年資、職務,在流暢體驗上無顯著之差 異;在整體的流暢體驗與清晰的目標與回饋的層面上,男性顯著高於女性。三、

流暢體驗對休閒態度與休閒效益有部分中介作用。

本研究之建議如下:一、學校及教育主管機關可利用三下午及假期,安排適 當的休閒活動讓教師參加,讓教師獲得期望之效益。二、研究對象可做橫向或縱 向的擴大。三、研究變項可探討其他變項對休閒效益的中介作用,並可加入休閒 的類型加以討論。

關鍵詞:休閒、休閒態度、休閒效益、流暢體驗

(7)

A Study on the Leisure Attitudes and Leisure Benefits of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 Miaoli County with Flow

Experience as the Intervening Variable

Graduate: Chin-An Liu Adviser: Hui-Chuan Tang

Abstract

This research aims to know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leisure attitudes, leisure benefits and flow experiences of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 Miaoli County and explores their difference and finally finds out whether the flow experience will have a mediating effect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ther two aspects. The researcher takes th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 Miaoli County as the subjects and distributes 610 questionnaires including 551 valid returned ones with the valid recovery rate of 90.3%.

The research tool is the questionnaires on the leisure attitude, leisure benefits and flow experiences of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 Miaoli County.

This research comes to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1). The overall level of leisure attitudes, leisure benefits and flow experiences of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 Miaoli County are above the average; (2). As to the difference of the leisure attitudes, leisure benefits and flow experiences of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s, the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1.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leisure attitudes among teachers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s such as sex, service year, position and marital status; teachers between 31 and 35 had a much higher level of leisure cognition than those between 36 and 40. 2. There is also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leisure benefits among teachers in all the background variables, including sex, age, service year,

(8)

teachers, male teachers had a higher level of flow experience and clearer goals and feedbacks. (3). The flow experience has a moderate mediating effect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eisure attitude and leisure benefits.

This research puts forward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first, schools and educational authorities can arrange teachers to participate in appropriate leisure activities in the afternoon or on weekends, so that the teachers can realize their expected benefits.

Second, the scope of research subjects can be expanded both horizontally and vertically.

Third, further discussions may focus on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other research variables on leisure benefits, and the types of leisure activities can also be included in the discussions.

Keywords:leisure,leisure attitude,leisure benefits,flow experience

(9)

目次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目次………. iv

表次………... vii

圖次………... ix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問題……… 3

第四節 研究假設……… 3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4

第六節 名詞操作性定義……… 5

第七節 研究的重要性………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9

第一節 休閒態度之理論與相關研究……… 9

第二節 休閒效益之理論與相關研究……… 16

第三節 流暢體驗之理論與相關研究……… 23

(10)

第五節 本章總結……….. 3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35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5

第二節 研究程序……… 36

第三節 研究對象……… 37

第四節 研究工具……… 38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55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

57

第一節 背景變項特質描述……… 57

第二節 休閒態度、休閒效益與流暢體驗之現況分析……… 59

第三節 不同背景變項對休閒態度之差異情形……… 63

第四節 不同背景變項對休閒效益之差異情形……… 69

第五節 不同背景變項對流暢體驗之差異情形……… 76

第六節 休閒態度、休閒效益與流暢體驗之相關分析……… 85

第七節 流暢體驗之中介多元迴歸分析結果討論……… 91

(1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102

第一節 結論……… 102

第二節 建議……… 103

參考文獻

………. 105

一、中文部份………... 105

二、外文部份………... 109

附錄………

112

附錄ㄧ 苗栗縣國小教師休閒態度、休閒效益與流暢體驗 專家效度意見表... 112

附錄二 學者專家審查意見表………. 119

附錄三 預試問卷………. 132

附錄四 正式問卷………. 137

(12)

表次

表 2-2-1 休閒效益內涵分類整理表……… 20

表 3-4-1 休閒態度項目分析摘要表……… 41

表 3-4-2 休閒效益項目分析摘要表……… 42

表 3-4-3 流暢體驗項目分析摘要表……… 43

表 3-4-4 休閒態度量表因素分析結果摘要表……… 46

表 3-4-5 休閒效益量表因素分析結果摘要表……… 48

表 3-4-6 流暢體驗量表因素分析結果摘要表……… 50

表 3-4-7 休閒態度量表信度分析摘要表……… 54

表 3-4-8 休閒效益量表信度分析摘要表……… 54

表 3-4-9 休閒效益量表信度分析摘要表……… 54

表 4-1-1 本研究樣本背景特質分析摘要表……… 59

表 4-2-1 休閒態度量表各層面分析摘要表……… 60

表 4-2-2 休閒效益量表各層面分析摘要表……… 61

表 4-2-3 流暢體驗量表各層面分析摘要表……… 62

表 4-3-1 不同性別對休閒態度之t考驗分析摘要表……….. 63

表 4-3-2 不同年齡對休閒態度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64

(13)

表 4-3-3 不同服務年資對休閒態度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65

表 4-3-4 不同職務對休閒態度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66

表 4-3-5 不同婚姻狀況對休閒態度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67

表 4-3-6 休閒態度之差異情形摘要表……… 68

表 4-4-1 不同性別對休閒效益之t考驗分析摘要表………. 70

表 4-4-2 不同年齡對休閒效益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71

表 4-4-3 不同服務年資對休閒效益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72

表 4-4-4 不同職務對休閒效益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73

表 4-4-5 不同婚姻狀況對休閒效益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74

表 4-4-6 休閒效益之差異情形摘要表……….. 75

表 4-5-1 不同性別對流暢體驗之t考驗分析摘要表………. 77

表 4-5-2 不同年齡對流暢體驗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78

表 4-5-3 不同年資對流暢體驗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80

表 4-5-4 不同職務對流暢體驗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81

表 4-5-5 不同婚姻狀況對流暢體驗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82

表 4-5-6 流暢體驗之差異情形摘要表……….. 84

表 4-6-1 休閒態度與休閒效益之相關分析……….. 85

表 4-6-2 休閒態度與流暢體驗之相關分析……… 86

(14)

表 4-7-1 預測休閒態度對流暢體驗之迴歸分析表……….. 93

表 4-7-2 預測休閒態度對休閒效益之迴歸分析表……….. 94

表 4-7-3 預測流暢體驗對休閒效益之迴歸分析……….. 96

表 4-7-4 休閒態度與流暢體驗對休閒效益之迴歸分析表……… 101

圖次

圖 2-1-1 休閒態度形成圖……… 11

圖 2-2-1 休閒效益系統模試圖……… 16

圖 2-3-1 原始流暢模式……… 23

圖 2-3-2 四向度流暢體驗模式圖……… 24

圖 2-3-3 八向度流暢體驗模式圖………..… 25

圖 3-1-1 研究架構圖………..… 33

圖 3-1-2 研究流程圖……….. 34

(15)
(16)

第一章 緒論

本章共分為七節。第一節為研究背景;第二節為研究目的;第三節為研究問 題;第四節為研究假設;第五節為研究範圍與限制;第六節為名詞操作性定義;

第七節為研究的重要性。茲依各節分述如下。

第一節 研究背景

行政院自民國九十年開始實施週休二日,由於經濟的高度成長,國民所得不 斷提高,物質生活環境大幅改善,現代人有了更多的閒暇時間與經濟能力,以及 對於休閒觀念的改變。因此,對於休閒的需求和參與,已是日漸重要的課題。根 據行政院主計處(2010)所公佈國民消費型態中,有關休閒、文化及餐飲旅館消 費支出占20.72%,佔整體消費支出的五分之一,顯示國人對此消費的重視,由此 可知利用閒暇時間從事休閒活動已漸漸成為人們的生活重心之一。休閒在現代人 的生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因此我們不僅要休閒,更要懂得如何去休閒。

教師的工作在以往皆被認為是穩定的「鐵飯碗」,教師的職業也一直為人 所稱羨,但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繁榮帶動社會的多元發展,更加速了教育改革的 腳步,一變再變的教育政策皆讓教師們感到疲於奔命。而社會大眾、家長所加諸 於老師的壓力與責任更是今非昔比。金車教育基金會在2011年也曾針對全國10個 縣市,1135位老師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國小老師的快樂指數較前一年下降 10%,僅達64%。受到出生率下降、少子化的影響,國內小學普遍面臨入學學生減 少,導致班級數縮減,對教師直接的衝擊就是超額的壓力;另一方面,九年一貫 教育政策實施後,教師面對更多元化的教學,使得工作負荷量增加。在實際教學 環境中,屬於中小型規模的學校占多數,所以許多教師除了管理班級外,仍須兼 辦學校的行政業務,更不時需要面對上級要求的各項業務,像是體育競賽、活動 辦理、上級訪視督導……等臨時工作,除此之外,還必須不時與家長的溝通,所

(17)

以教師其實是勞心勞力,肩負許多壓力的工作,更需要適宜的休閒活動來調整工 作及生活的步調。

張春興(1983)認為適當的休閒運動是應付壓力以及抒解壓力的良好方法。

所以身為教師也不例外,必須抱持正面積極的態度,透過休閒活動的參與,在參 與的過程與結果中獲得良好的效益,在獲得生、心理及其他正面效益後,必定能 提升身心健康與提高生活品質,進而維持良好教學品質。研究者本身身為國小教 育人員,休閒態度乃是個人對休閒表現出來的好惡反應,本研究欲瞭解苗栗縣國 小教師所抱持的休閒態度為何?此為本研究的研究動機之一。教師本身若是有正確 的休閒態度、對休閒表現出來的好惡反應,必定會對休閒產生選擇,進而積極的 參與自己所選擇的休閒活動、並再從事休閒活動過程中獲得正向的休閒效益,對 於教育工作上、生活上產生正向的助益,故進一步想要瞭解苗栗縣教師參與休閒 活動的過程中獲得哪些的正向休閒效益?此為本研究的研究動機之二。流暢體驗是 從事各項活動時,能夠全心專注於活動過程中,個人的技術與面臨的挑戰達到平 衡之下,所產生的正向的情緒,並能感受到愉悅與滿足的經驗。Webster,Trevino

& Ryan (1993 )認為進入一種流暢的狀態,是人們為什麼願意繼續再從事某種活 動的原因,所以當老師們具有正面的休閒態度,便會選擇本身喜愛的休閒活動,

便會產生良好的效益,而持續的投入該項休閒活動,表示經驗到流暢的體驗,故 三者產生相關的聯結,另一方面,休閒流暢體驗對身心健康、幸福感、體驗滿意 度、休閒覺知自由存在顯著正相關(郭肇元,2003;楊胤甲,2006;邱仕杰,2008),

林明德(2010)針對自行車運動,發現流暢體驗在認真性休閒與休閒效益間未有 中介作用。在流暢體驗的研究不多,並且研究對象與休閒類型不同而產生不盡相 同的結果。本研究在瞭解苗栗縣國小教師所抱持的態度及從事休閒活動過程中所 獲的的休閒效益後,最後想要瞭解流暢體驗在苗栗縣國小教師休閒態度與休閒效 益間,是否會有中介的效果,此為本研究的研究動機之三。

筆者身為苗栗縣國小教師團隊的一員,認為有必要瞭解苗栗縣國小教師所抱

(18)

持的休閒態度、休閒效益與流暢體驗三者之間的關係,故本研究以苗栗縣國小教 師為對象,瞭解縣內國小教師的休閒態度、休閒效益與流暢體驗的現況。

第二節 研究目的

依據上述研究背景與動機,本研究利用問卷調查的方式,瞭解苗栗縣國小教

師在休閒態度、休閒效益與流暢經驗之現況,研究目的如下:

一、瞭解苗栗縣國小教師在休閒態度、休閒效益與流暢體驗之現況。

二、比較不同背景變項之苗栗縣國小教師在休閒態度、休閒效益與流暢體驗 之差異情形。

三、 探討苗栗縣國小教師休閒態度、休閒效益與流暢體驗之間相關情形。

四、 瞭解苗栗縣國小教師之流暢體驗對休閒態度、休閒效益兩者之間的關係 是否會產生中介作用。

第三節 研究問題

一、苗栗縣國小教師在休閒態度、休閒效益與流暢體驗之現況為何?

二、不同背景變項之苗栗縣國小教師在休閒態度、休閒效益與流暢體驗 之差異情形為何?

三、苗栗縣國小教師休閒態度、休閒效益與流暢體驗之間相關情形為何?

四、探討苗栗縣國小教師流暢體驗對休閒態度、休閒效益兩者之間的中介程 度為何?

第四節 研究假設

一、不同背景變項之苗栗縣國小教師在休閒態度有顯著差異。

(19)

(一)不同性別之苗栗縣國小教師在休閒態度有顯著差異。

(二)不同年齡之苗栗縣國小教師在休閒態度有顯著差異。

(三)不同服務年資之苗栗縣國小教師在休閒態度有顯著差異。

(四)不同職務之苗栗縣國小教師在休閒態度有顯著差異。

(五)不同婚姻狀況之苗栗縣國小教師在休閒態度有顯著差異。

二、不同背景變項之苗栗縣國小教師在休閒效益有顯著差異。

(一)不同性別之苗栗縣國小教師在休閒效益有顯著差異。

(二)不同年齡之苗栗縣國小教師在休閒效益有顯著差異。

(三)不同服務年資之苗栗縣國小教師在休閒效益有顯著差異。

(四)不同職務之苗栗縣國小教師在休閒效益有顯著差異。

(五)不同婚姻狀況之苗栗縣國小教師在休閒效益有顯著差異。

三、不同背景變項之苗栗縣國小教師在流暢體驗有顯著差異。

(一)不同性別之苗栗縣國小教師在流暢體驗有顯著差異。

(二)不同年齡之苗栗縣國小教師在流暢體驗有顯著差異。

(三)不同服務年資之苗栗縣國小教師在流暢體驗有顯著差異。

(四)不同職務之苗栗縣國小教師在流暢體驗有顯著差異。

(五)不同婚姻狀況之苗栗縣國小教師在流暢體驗有顯著差異。

四、苗栗縣國小教師休閒態度、休閒效益與流暢體驗三者有顯著的正向關係。

五、流暢體驗對休閒態度、休閒效益的關係具有中介作用。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研究範圍:

(一)研究區域方面:本研究針對苗栗縣設立之公立國民小學為範圍(根據教 育部統計處顯示,100 學年度苗栗縣有 121 所公立國民小學),採問卷調查方式進

(20)

行,以做同質性之比較。

(二)研究對象方面:以 1OO 學年度服務於苗栗縣公立國民小學之教師為母 群體。(根據教育部統計處顯示,100 學年度苗栗縣公立國民小學之教師數有 2792 位)進行問卷調查。

二、研究限制:

(一)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進行研究,因受限於人力、物力與時間因素,僅 能依據理論抽取代表性樣本,而無法對受試對象一一施測,可能影響研究結果之 代表性與正確性。

(二)本研究範圍僅限於苗栗縣,結果無法推論其他地區。

(三)本研究問卷調查部分,受試對象為教師,受試者對自己休閒參與的活動 與感受等敏感性問題,可能因社會期許作用而有所保留。

第六節 名詞操作性定義

一、休閒

休閒就是除了是一個人主觀上的感受之外,還必須是經由自己的「行動」或

「實踐」所表現出來的(高俊雄,2004)。本研究之定義為個人在免除義務時間 的剩餘時間內,個人可以依本身的意願自由選擇且沒有特定目的,去從事讓個人 感到輕鬆、滿足的活動體驗。

二、休閒態度

休閒態度是個人對休閒的一種特殊想法、感覺與行為表現, 它會影響一個人 的休閒參與情形(Neulinger,1981)。本研究對於休閒態度之定義為「個人對休 閒表現出來的好惡反應,它表現在個人的認知、情感與行為意向」。本研究之休 閒態度係以「休閒態度量表」之得分為依據,其得分越高表示同意度越高,得分 越低表示同意度越低。本研究的向度有:

(21)

(一)休閒認知:個人對休閒活動所擁有的認知、信念與看法

(二)休閒情意:個人對休閒活動、休閒經驗直接、立即的感受,對休閒與經 驗的評價,對休閒活動與經驗的好惡程度及直接立即的感受。

(三)休閒行為意向:個人對於休閒活動的選擇與與參與意願。

三、休閒效益

休閒效益是指在參與休閒遊憩的過程中,可以幫助參與者個人改善身心狀 態,或滿足個人需求的現象(高俊雄,1995)。本研究對於休閒效益之定義為「個 人在自由的休閒時間裡,參與休閒活動過程中與參與休閒活動後所產生之體驗,

對於個人身心狀態有正面助益或滿足個人需求之感受」。本研究之休閒效益以「休 閒效益量表」上之得分為依據,其得分越高表示同意度越高,得分越低代表同意 度越低。本研究的向度有:

(一) 生理效益:從事休閒活動能夠獲得生理方面的益處,包含保持健康、獲 得休息、消除疲勞、改善控制疾病及恢復精力等。

(二)心理效益:教師從事休閒活動能夠獲得心理方面的益處,包含抒解壓力、

發洩情緒、獲得成就感、培養挑戰性等。

(三)社交效益:是指教師從事休閒活動能夠增進家人感情、促進朋友情誼及 拓展社交圈等益處。

四、流暢體驗

參與運動的過程中,個人的能力與面臨的挑戰達到平衡之下, 所產生的一種 正面情緒,能達到心理、生理健康與成就感的體驗(黃昱仁,2011)。本研究對於 流暢體驗之定義為「從事各項活動時,能夠全心專注於活動過程中,個人的技術 與面臨的挑戰達到平衡之下,所產生的正向的情緒,並能感受到愉悅與滿足的經 驗。」本研究之流暢體驗以「流暢體驗量表」上之得分為依據,其得分越高表示 同意度越高,得分越低代表同意度越低。本研究的向度有:

(一)挑戰與技術的平衡:教師從事休閒活動時所具備的技能與面臨的挑戰達到

(22)

平衡的狀態;(二)清晰的目標與回饋:教師在流暢狀態中對於要完成的目標與 動作有強烈的認知,並且藉由清晰目標的指引,從活動中獲得即時的回饋,知道 自己的表現好壞與否;(三)專心於手邊的事物:教師從事休閒活動時,能全心 全意的投入、專心與注意;(四)自我掌控感:教師對自身充滿信心,感覺技術 良好可克服活動中所面臨的各種狀況;(五)失去自我意識:教師在流暢的狀態 中,個人環境合而為一體,暫時性的忘我而不再感受自我;(六)時間感的改變:

教師在流暢的狀態中,時間感與平時不同,會感到時間縮短或變長久;(七)自 成性經驗:教師從事休閒活動,感受到流暢體驗,而令人愉悅滿足,以致於會一 再地想去經歷這種經驗。

第七節 研究的重要性

本研究旨在探討苗栗縣國小教師休閒態度、休閒效益與流暢體驗之間的關 係,筆者藉由本研究的結果,可獲知苗栗縣國小教師的休閒態度、休閒效益與流 暢體驗的現況,並且可以瞭解三者之間的差異情形與相關情形。

其次,國小教師是基礎教育的第一線工作者,肩負著重大的教育重任,透過 參與休閒活動的過程獲得正向的休閒效益,藉此來提高教師工作及休閒之素養與 滿意程度,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抒解來自教學現場的壓力,進一步維持良好的 教學品質,塑造更優質的教育環境。

接下來可以藉由此研究瞭解縣內國小教師休閒效益的現況,瞭解縣內教師在 從事休閒活時,在社交效益與生理效益的層面上所獲得的效益最高,可提供學校 在規畫周三研習進修時,多安排是和教師們喜歡的活動,讓老師們能夠藉由活動 得到想要獲得的效益,讓教師們參與以維持及增進教師們的教育品質。

最後可以讓縣內國小教師及其他階段的教師藉由本研究瞭解,縣內的教師以 社交效益層面較高,教育處單位可以規劃適合教師全家參與的活動,讓參與的老

(23)

師藉由參加活動獲得休閒效益方面的好處,另一方面也利用參加活動,增進與家 庭成員的互動及家庭氣氛之融洽。

(2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共分為五節。第一節為休閒態度之理論與相關研究。第二節為休閒效益 之理論與相關研究。第三節為流暢體驗之理論與相關研究。第四節為休閒態度、

休閒效益與流暢體驗之相關研究。第五節為本章總結。

第一節 休閒態度之理論與相關研究

本節針對休閒態度的研究共分為六部份探討。第一部分為休閒的定義;第二 部份為態度的定義;第三部份為休閒態度的定義;第四部份為休閒態度的形成與 學習;第五部分為休閒態度的測量;第六部分教師休閒態度之相關研究;第七部 分為本節小結與研究假設。

一、休閒的定義

(一)字源的定義:

「休閒」一詞的英文是leisure 係源自拉丁語中的licere,其原意是指「被 允許」(to be permitted), 林東泰(1997)以「被允許」的意思來說明「休閒」,

認為休閒時人們得以免除辛苦的勞動與種種的操心,而被允許以自由自在的心情 去從事自己所喜歡的活動。黃中科(1990)引用韋氏(Webster)辭典對於leisure 的定義則為:工作之外,個人自由支配的時間,是一段不受拘束的時間;林東泰

(1997)從中文字面的意義來看,包含了「休息」和「閒暇」兩個層面的內涵,

所以它包括了「閒暇的休閒時間」,從事足以「令人恢復精神或體力的休息活動」。

(二)學者的定義

許多學者對於休閒的定義有許多不同的看法,綜合學者對休閒的看法,

大致可從「時間觀點」、「活動觀點」、「經驗觀點」、「行動觀點」等四個方 向來說明,說明如下。

1.時間的觀點:

黃金柱(1985) 認為休閒是不受拘束的時間,即工作或生活上義務性活

(25)

動以外的剩餘時間。林東泰(1997)認為休閒是個人所擁有在工作以外的自由時 間。程紹同(2000)認為休閒指的是自由的、沒有義務的或自由支配的時間。黃 薇如(2006)休閒是指個人在滿足其基本需求,及完成各項義務之後,依其意願 自由從事活動,以達放鬆身心、啟發創造力及實現自我的目的。因此,就時間觀 點而論,休閒是扣除基本生存需求所需的時間(如工作)及基本生活所需的時間 如吃飯、睡覺),所剩餘可以自由與任意選擇的時間。

2.活動的觀點:

Neulinger(1974)認為休閒行動是源於自由選擇而非被強迫的,選擇 去參與休閒純粹是為了內在動機而非達到某種目的。Kelly(1996)認為休閒是 一種以休閒本身為主的自由選擇性活動。就活動的觀點而言,休閒是一種活動,

它必須是個人可以自由選擇而且有益於其身心的活動。

3.經驗的觀點:

Neulinger(1981)指出「覺知自由」(perceived freedom)與「內在動 機」(intrinsic motivation)是「休閒經驗」的主要準則,強調休閒是一種主 觀和內在的自由、滿足、和情緒上的感覺,也從個人感受的「覺知自由」與參與 活動的「內在動機」來區別休閒和非休閒的體驗。黃立賢(1999)認為休閒是使 人們輕鬆、滿足、調和感情,是個人主觀的自由及享受的心理狀態。高俊雄(2004)

指出休閒就是參與者的認知感受或心思狀態。

4.行動的觀點:

高俊雄(2004)指出休閒就是除了是一個人主觀上的感受之外,還必須 是經由自己的「行動」或「實踐」所表現出來的。石坤龍(2009)認為休閒是一 個人自己做決定, 採取有意義、有創造性的思維,能夠提昇自我滿足的一種付諸 實踐的行動。

綜合上述的觀點,可以歸納出休閒就是個人在免除義務時間的剩餘時間內,

個人可以依本身的意願自由選擇且沒有特定目的,去從事讓個人感到輕鬆、滿足

(26)

的活動體驗。

二、態度的定義

Kenyon(1968) 將態度定義為「一種潛在的、不易察覺的、複雜的、但較穩 定的、對某種特殊理由並具方向與強度的行為性格」。

Eagly & Chaiken(1993)認為態度具有評價(evaluation)的意思,「評價」

是指對某些事物持肯定或否定的反應組合,在行為科學的研究上,被認為是心理 的準備狀態。所以,態度是一種相當複雜的心理歷程,是指個體對環境周遭的事 物,所表現出來的喜好程度及價值觀,並影響個體實際行為的表現模式。

黃光雄(1993)認為態度即個人對人、事、物的一種相當持久的信念、情感 與行為傾向。

黃副殷(2002)認為態度是個人在環境中對人、事、物持久而一致的傾向。

陳建吉(2008)認為對某件人事物抱持的負面或正面的評價,反映出對某事 物的喜歡或不喜歡的看法。

由上述國內外學者對態度的研究,我們可以瞭解態度是內在心理歷程,本研 究將態度定義為個人潛藏於內心且複雜的心理歷程,藉由此複雜的心理歷程,對 外在感知的人、事、物進行評價而產生喜好或厭惡的感受。

三、休閒態度的定義

關於休閒態度的定義,學者有不同的觀點。Neulinger和Breit(1969)首先以 心理層面的觀點,探討個體為何想參與休閒活動,為何願意花時間與金錢從事休 閒活動等,期望建構休閒研究的態度面向,以明白人們對休閒的看法感覺。

Neulinger(1981)認為休閒態度是個人對休閒的一種特殊想法、感覺與行為 表現, 它會影響一個人的休閒參與情形。Ragheb & Beard(1982)提出休閒態 度包括休閒認知、休閒情感與行為意向三個層面所構成。休閒認知是個人對休閒 的事實、知識與信念;休閒情感代表個人對休閒活動或經驗的好惡情感;行為意

(27)

休閒認知、休閒喜好及行為意向三個構面。溫美鷺(2009)認為休閒態度即代表個 人對休閒所表現出來的反應,而這個反應即代表對於此休閒的好惡程度。除了內 在的感受(情感),對於休閒的認知與行為表現,也將會影響到個人休閒活動的參 與,這三者便組成了整體休閒態度。林清白(2009)認為休閒態度是指個人對於 休閒所擁有的認知看法、情意感覺以及行為的傾向,它是個體從事休閒而與環境 互動後,所產生的一種信念、好惡和行動意向。

綜合上述學者的研究與看法,本研究將休閒態度定義為:「個人對休閒表現 出來的好惡反應,它表現在個人的認知、情感與行為意向。」因此,本研究將休 閒態度分為休閒認知、休閒情意與休閒行為意向三個構面。

四、休閒態度的形成與學習

Fishbein and Ajzen (1975)利用休閒態度的形成圖來說明整個休閒態度形成 的歷程。其中,信念代表個體對事物的認知基礎,是構成個人態度、意向、行為 的基本要素。如圖2-1-1所示,個人過去的休閒經驗,將促使個人產生對休閒事物 的想法,有了想法及信念則構成了個人對休閒事物的態度, 進而影響個體想要參 與休閒活動的心理歷程, 最後左右了個體參與休閒活動的外顯行為。

圖2-1-1休閒態度形成圖(Fishbein & Ajzen,1975) 資料來源:修改自廖哲毅(2009)

張文禎(2002),認為態度是一種習得的反應,任何一種態度的形成,都是 從認知、情感、行為這三大要素逐漸學習而成。而學習是一種藉由經驗和練習而

前置條件 過去休閒經 驗與個別差 異

信念 指個人對休 閒事物之想 法

態度 指個人對休 閒事物之喜 惡

意向 指個體欲參 與休閒活動 之心理歷程

行為 指個體參與 休閒的外顯 行為

(28)

導致行為持久改變的歷程,休閒態度乃藉由學習取向(聯結、增強和社會學習)

等歷程而形成。以下分別敘述之:

(一)聯結:態度多是一些想法、感覺與行為意向等複雜的綜合體,然而有些 態度則僅建立在經驗和經驗之間的聯結上,態度亦會因為與經常接觸的對象而形 成。例如,孩子常看到父母從事音樂方面的工作,無形中亦對音樂產生興趣和嗜 好,這是因為他將熟悉感和喜歡相互聯結。

(二)增強:態度可以從個人的經驗中獲得,這是因為經驗所帶來的結果會產 生增強的關係。增強可以增加一種行為的任何後果,所以個體的好的行為會重複 出現,而不好的行為會逐漸消失。能對個體的態度提供增強的,通常是來自家庭 的影響力(包括父母及家中其他成員)和同儕。例如,兒童的閱讀習慣會因為受 到父母、教師支持和肯定而繼續保持。

(三)社會學習:有些態度可能經由被動的聯結或增強者的說服力而習得。但 是,有更多的資訊和經驗是人們主動去尋求的,以作為態度與行為意向的形成基 礎。例如,學生可能因為崇拜某個籃球明星而迷上籃球運動。某些人可能喜歡游 泳,但有些人卻不喜歡球類運動,這些都是個體所持有的態度不同所導致的差異,

因為它們都有涉及到對活動的評價 五、休閒態度之測量

由於休閒態度對於休閒研究十分重要,許多學者紛紛從事發展測量休閒態度 的工具。Beard & Ragheb (1982)所發展出來的「休閒態度量表」(Leisure Attitude Scale,LAS)。國內外從事休閒研究大多以前述Beard & Ragheb(1982)所編製的 LAS量表為主。因此本研究乃採用此量表為基礎,並且參考劉融融(2007)與黃致 傑(2005)休閒態度之量表,綜合與篩選題項形成本研究的休閒態度量表。以下 將量表三個構面分述於下:

(一)認知層面:個人對休閒活動所擁有的認知、信念與看法。包括對特定的

(29)

對休閒的品質、效能、益處對個人影響的看法等。包括對休閒活動整體概念的認 知及信念。

(二)情意層面:指個人對休閒活動、休閒經驗直接、立即的感受,對休閒活 動與經驗的評價,對休閒活動與經驗的好惡程度及直接立即的感受。

(三)行為意向層面:個人對於休閒活動的選擇與與參與意願。

六、教師休閒態度之相關研究 (一)教師之性別與休閒態度

休閒態度與性別的相關研究,劉融融(2007)對雲林縣國中教師不同性 別之研究結果顯示,教師性別在休閒喜好達顯著差異,女性教師高於男性教師,

整體休閒態度與其他構面在性別方面未達顯著。

(二)教師之年齡與休閒態度

休閒態度與年齡的相關研究,劉融融(2007)對雲林縣國中教師不同年 齡之研究結果顯示,教師年齡在整體休閒態度、休閒認知、休閒喜好等三項有顯 著差異。在整體休閒態度上,36~40歲、41~45歲、46~50歲與51歲以上之教師 高於30歲以下之教師。36~40歲之教師高於31~35下之教師。在休閒認知構面上,

36~40歲、41~45歲與46~50歲之教師高於30歲以下之教師;36~40歲之教師與 46~50歲之教師高於31~35歲之教師。在休閒喜好構面上,36~40歲之教師、41

~45歲之教師、46~50歲之教師與51歲以上之教師高於30歲以下教師;36~40歲 之教師高於31~35歲之教師。

(三)服務年資與休閒態度

休閒態度與服務年資的相關研究中,大部分的學者的研究結果相當一 致,曾袖貽(2011)、張淑靜(2006)、蔡文慈(2006)、李嘉嫻(2011)、林雪如

(2007)的研究發現,教師的服務年資對於整體休閒態度並無顯著差異。顯示服 務年資的長短,對抱持的觀念與想法與態度不會產生影響 。

(四)擔任職務與休閒態度。

(30)

休閒態度與擔任職務的相關研究,曾袖貽(2011)針對國中教師、黃仲明

(2007)針對國小教師之研究顯示,教師所擔任職務在整體休閒態度上有顯著差 異,級任老師顯著高於擔任行政工作或兼任行政工作的老師;另外一方面,李嘉 嫻(2011)、林雪如(2007)、張淑靜(2006)、劉融融(2007)研究指出,教師 所擔任職務在整體休閒態度並無顯著差異。

(五)婚姻狀況與休閒態度

休閒態度與婚姻狀況的相關研究,黃仲明(2007)針對國小教師之研究 顯示,教師婚姻狀況在整體休閒態度上有顯著差異,已婚無子女之教師顯著高於 已婚有子女,最小子女年齡六歲以下;另外一方面,李嘉嫻(2011)、林雪如(2007)、 張淑靜(2006)、劉融融(2007)、研究指出,教師所擔任職務在整體休閒態度並 無顯著差異。

由上述學者的研究顯示,各級學校的教師在整體休閒態度都有正向積極的態 度,但各個學者研究結果中,各個背景變項有不同結果,有研究結果發現背景變 項對休閒態度沒有顯著差異;也有其他研究發現,在不同性別、年齡、職務、婚 姻狀況等方面達顯著差異。

、小結與研究假設

上述學者的研究顯示,各級學校的教師在整體休閒態度都有正向積極的態 度,但在各個學者研究結果中,調查的背景變項有所不同,有研究結果發現背景 變項對休閒態度沒有顯著差異;也有其他學者研究發現,在不同性別、年齡、職 務、婚姻狀況等方面達顯著差異。本研究欲以苗栗縣教師國小教師為對象,瞭解 本縣國小教師對整體休閒態度,與上述學者之研究做比較,並進一步瞭解哪些背 景變項對休閒態度的顯著情形。

綜合上述文獻與相關學者之研究,提出本研究之假設:

假設一、不同背景變項之苗栗縣國小教師在休閒態度上有顯著差異。

(31)

1-2不同年齡之苗栗縣國小教師在休閒態度有顯著差異。

1-3不同服務年資之苗栗縣國小教師在休閒態度有顯著差異。

1-4不同職務之苗栗縣國小教師在休閒態度有顯著差異。

1-5不同婚姻狀況之苗栗縣國小教師在休閒態度有顯著差異。

第二節 休閒效益之理論與相關研究

本節針對休閒效益的研究共分為五部份探討。第一部分是休閒效益的定義與模 式;第二部份是休閒效益的內涵,第三部份是休閒效益的測量;第四部份是教師 休閒效益之相關研究;第五部分為本節小結與研究假設。

一、休閒效益的定義與模式

(一)休閒效益的定義:

Drivera,Brown and Perterson (1991)認為效益(Benefits)是一種「好 處」,Ajzen (1991)認為,效益一詞意味著一種目標的達成,包括參與休閒所能 達成之目標,以及參與者相信休閒能夠幫助他們達成目標,高俊雄(1995)認為,

休閒效益是指在參與休閒遊憩的過程中,可以幫助參與者個人改善身心狀態,或 滿足個人需求的現象,稱之為休閒效益。陳中雲(2001)在探討到有關「休閒效 益」的構面時,所包含的範疇應該包括了參與休閒遊憩活動的過程中以及參與休 閒遊憩活動之後,可以幫助個人改善身心狀況或滿足需求的個人主觀感受。洪佑 賢(2011)參與休閒活動過程中及後,個人認知可以改善身心狀況或滿足需求的 個人主觀感受。

綜合上述學者之研究,本研究將休閒效益定義為:「個人在自由的休閒 時間裡,參與休閒活動過程中與參與休閒活動後所產生之體驗,對於個人身心狀 態有正面助益或滿足個人需求之感受。」

(32)

(二)休閒效益的模式

Driver,Brown and Peterson (1991)等學者致力於闡明休閒效益意涵 並提升該議題之研究,嘗試建構與確認休閒參與如何產生特定休閒效益的步驟與 過程;後來Mannel與Stynes於1991年將休閒效益整合為一系統模式(如圖2-2-1),

他們認為人們在參與休閒時,會受到環境、活動、時間、心境等因素的刺激,而 產生生理、心理、環境、經濟、社會之影響,而這些影響經由人們的評價後,就 產生了休閒效益。

圖2-2-1休閒效益系統模式圖 資料來源:轉引自余瑋舲(2009)

二、休閒效益的內涵

由以上的探討可知休閒效益是指透過休閒活動的進行,個人主觀評價所產生 的一種體驗效益,是一種主觀的概念。Ajzen(1991)指出,休閒效益即目標之達 成,包括參與休閒能達成目標,以及參與者相信休閒能幫助他們達成目標。休閒 效益一詞的意義與範圍相當的廣泛,有學者從個人、團體、社會與實質環境的觀 點討論;也有學者從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及經濟學等觀點來切入,亦有學者 透過休閒需求、功能及經驗的角度來討論。這些研究者切入的角度雖有不同,然 而觀點卻也有相似之處,將相關文獻整理闡釋如下:

(33)

Verduin and McEwen(1984)認為,休閒活動參與者可以透過休閒參與的經 驗中,獲得不同的體驗效益:

(一)生理效益(Physiological benefits):保持定期運動或體能,可保持 體適能水準、改善體適能、減少心肺血管之疾病。

(二)心理效益(Psychological benefits):參與不同的休閒活動可得到肯 定及認同的機會及價值,也可藉由情境角色轉換獲得成就感;對於心靈受創者也 有醫療的功效(舒緩、調適及恢復)。

(三)社交效益(Social benefits):休閒活動具有「社交潤滑劑」功效,

志同道合,能分享相同嗜好的成人藉由休閒活動參與,更容易培養珍貴的友情、

親情。

(四)放鬆效益(Relaxation benefits):休閒活動使人遠離環境、解除憂 慮、棈力恢復,參與耗用體力的活動,使參與者達到放鬆的目的,以保持個人身、

心及精神的平衡發展。

(五)教育效益(Educational benefits):休閒提供多元的興趣領域,藉由 正式或非正式參與,滿足個人求知慾、創作慾,並提高個人知識領域。

(六)美學效益(Asthetic benefits):從休閒活動中學習美的欣賞,獲得 心靈、情感及靈性的充實及滿足,並可確認個人價值觀念。

柴松林(1996)提出休閒效益包含滿足生理、心理、社會需求三種效益:

(一)滿足生理需求:休息是娛樂,解放工作辛苦之疲勞,經由娛樂抒解壓力 與心理緊張。

(二)滿足心理需求:調劑生活緊張步調,豐富生活內容,促進個人知識、能 力、品味及道德水準的成長,使人的素質和生產力同時提昇。

(三)滿足社會需求:對人的關懷,對社區與環境的關心,對人類歷史與未來 命運的責任。

陳中雲(2001)歸納國、內外學者的觀點,針對個人休閒經驗,認為休閒效益

(34)

可分為心理效益、生理效益、社交效益及教育效益等四個層面,分述如下:

(一)心理效益:包含肯定自我、獲得成就感,自我滿足、自我實現、消 除緊張、紓解壓力、愉悅心情、增添樂趣、發洩情緒、舒暢身心、欣賞創造真善 美及獲得特殊體驗等。

(二)生理效益:包含維持體能、保持健康,獲得休息、消除疲勞、改善控 制疾病、調劑精神及恢復精力等。

(三)教育效益:包含增進行為技能、拓展知識領域、刺激心智、激發創意、

激發個人潛力、培養多元興趣及促進活動技巧。

(四)社交效益:包含增進家人感情、促進朋友情誼及拓展社交圈等效益。

洪煌佳(2002)以個人知覺休閒效益為範疇,將休閒效益歸納整理為生理效益、

心理效益及社交效益三個面向,如下所述:

(一)生理效益:包含維持體能、活力充沛、增進活動技巧、得到適度休息、

消除疲勞、激發潛力、考驗自己的活動能力及宣洩多餘體力等。

(二)心理效益:包含抒解生活壓力、放鬆心情、創造性思考、發洩情緒與舒 暢身心、獲得成就感、心情愉快與增添生活樂趣、平衡精神情緒、培養挑戰性、

培養獨立性、得到滿足感及啟發心思和智慧等。

(三)社交效益:包含了解週遭事物、促進和諧關係、結交朋友、體貼別人、

了解同伴的感受、與同伴分享想法、和同伴之間相處得更親近、得到同伴的支持、

支持同伴的想法、得到別人的信任同伴等效益。

三、休閒效益的測量

從上述學者研究結果歸納,休閒效益的內涵包含三到六項不等,就休閒效益 之對象而言,可分為個人及社會兩類,上述學者之休閒效益內涵分類整理如表 2-2-1。基於本研究範圍之考量,僅針對個人效益之向度加以探討,即以個人效益 為中心,探討個人本身參與休閒活動之效益,再向外拓展延伸至家庭及社會方面,

(35)

學者之研究與本研究之考量,主要參考國內學者王慶田(2009)與陳中雲(2001)

所編制的休閒效益量表,修改為符合本研究探討之量表,將休閒效益區分為生理 效益、心理效益與社交效益三個構面。

表2-2-1休閒效益內涵分類整理表

學者 年代 休閒效益內涵分類

Verduin and McEwen 1984 生理效益、心理效益、社交效益、

放鬆效益、教育效益、美學效益

柴松林 1996 生理需求、心理需求、社會需求

陳中雲 2001 心理效益、生理效益、

教育效益、社交效益

洪煌佳 2002 生理效益、心理效益、效益

四、教師休閒效益之相關研究

以下將學者以教師為對象,所做有關休閒效益之相關研究整理如下:

(一)性別與休閒效益

王慶田(2009)指出不同性別的受試者在休閒效益量表中的「生理效益」構 面、「心理效益」構面、「社交效益」構面以及在「整體」上並沒有顯著差異。

陳中雲(2001)指出台北縣國小教師女性教師所感受到的整體休閒效益略高於男性 教師所感受到的休閒效益。而不同性別的國小教師在休閒效益四個面向感受的差 異:男性教師以『心理效益』最高,其次依序分別為『社交效益』、『生理效益』,

而以「教育效益」最低;就女性教師而言,休閒效益的感受與男性教師排序相同,

由高而低依序為「心理效益」,「社交效益」,「生理效益」及「教育效益」。

林誠得(2008)指出不同性別之南投地區國中、高中教師休閒活動參與效益並沒有 達到顯著;但就各因素之間比較不同性別在休閒活動參與效益整體平均數來看,

男性在「壓力因素」高於女性;「社交關係」方面男性高於女性;「人際關係」

(36)

方面則是女性高於男性;同樣在「個人內在因素」方面女性高於男性的。由此可 見,不同性別在休閒活動參與效益上,「壓力因素」與「社交關係」男性高於女 性;「人際關係」和「個人內在因素」則是女性高男性,可見男性認為透過休閒 活動參與可以得到壓力釋放與促進社交關係;女性則是認為參與休閒活動以人際 關係和個人內在因素的效益較為明顯。再由顯著性考驗來看,社交關係的較個人 內在因素的略高,人際關係以居第三,最後則是壓力因素的,可見不同性別的社 交關係較明顯。

(二)年齡與休閒效益

王慶田(2009)指出不同年齡教師在休閒效益中「生理效益」構面、「心 理效益」構面、「社交效益」構面以及在「整體」上並沒有顯著差異。陳中雲(2001)

指出台北縣國小教師所感受到的休閒效益以『41~50歲』組獲得的效益最高,其次 依序為『31~40歲』、『30歲以下』組,而以『51歲以上』的國小教師感受到的效 益最低。林誠得(2008)指出不同年齡在休閒活動參與效益結果顯示並未達顯著 性,亦說明不同年齡的南投地區國中、高中教師休閒活動並無影響。

(三)服務年資與休閒效益

王慶田(2009)指出不同服務年資教師在休閒效益中「生理效益」構面、

「心理效益」構面、「社交效益」構面以及在「整體」上並沒有顯著差異,代表 服務年資並非影響教師休閒效益的因素。陳中雲(2001)指出台北縣國小教師所感 受到的休閒效益以「21~25年」組獲得的效益最高,其次依序為「11~15年」、「26 年以上」、「16~20年」、「5年以下」,而以「6~10年」的國小教師感受到的效 益最低。林誠得(2008)在「壓力因素」的平均數以6-10年最高,16-20年的次之,

第三是26年(含)以上的,第四是11-15年,5年以下的,最低的是21-25年的「社 交關係」方面:6-10年最高,11-15年次之,21-25年第三位,排行第四的是16-20 年的,第五是26年(含)以上,最末位是5年以下。「人際關係」方面則是:6-10

(37)

最後則是26年(含)以上。「個人內在因素」方面:以服務年資11-15年最高,21-25 年次之,6-10年居第三位,16-20年第四,第五是5年以下的,最後是26年(含)

以上。

(四)職務與休閒效益

王慶田(2009)指出教師兼主任教師無論在「生理效益」、「心理效益」

構面、「社交效益」構面與「整體」,得分均顯著的高於級任導師,且在「生理 效益」構面與「整體」中,教師兼主任教師的得分顯著的高於教師兼組長。陳中 雲(2001)指出不同職務的國小教師在休閒效益四個面向感受的差異:行政人員以

『心理效益』最高,其次依序分別為『生理效益』、『社交效益』,而以『教育 效益』最低;就非行政人員而言,休閒效益的感受,以『心理效益』最高,其次 依序分別為『社交效益』、『生理效益』,而以『教育效益』最低。

(五)婚姻狀況與休閒效益

王慶田(2009)指出不同婚姻狀況教師在休閒效益中「生理效益」構面 和「整體」有顯著差異。在「生理效益」構面和「整體」中,已婚教師在得分均 顯著的高於未婚教師,顯示已婚教師從事休閒活動所感受到的生理效益及整體效 益高於未婚教師。但不同婚姻狀況教師在「心理效益」和「社交效益」則沒有顯 著差異,表示台南縣國小教師並沒有因不同婚姻狀況而影響教師在心理及社交方 面的效益。陳中雲(2001)指出台北縣國小教師婚姻狀況為『離婚分居』者所感受 到的休閒效益最高,其次依序為『已婚配偶過世』,『已婚配偶健在』,而以『未 婚』者所感受到的休閒效益最低。

五、小結與研究假設

由上述學者研究結果,背景變項與休閒效益的差異性各有不同,國內針對教 師之休閒效益的研究並不多,由上述學者以教師為背景對象所研究結果顯示,在 背景變項中對休閒效益的差異各有不同,綜合觀之,包括有不同性別、不同服務

(38)

年資、不同婚姻狀況、擔任職務等方面對休閒效益有顯著差異;也有學者研究結 果認為性別在休閒效益沒有差異。大部分的學者在背景變項的選擇,大致包含性 別、年齡、服務年資、職務、婚姻狀況等;筆者身為苗栗縣國小教師團隊之一員,

欲瞭解本縣國小教師之整體休閒效益與各個背景變項與休閒效益層面的相關關 係。綜合上述文獻與相關學者之研究,本研究以苗栗縣國小教師為研究對象,提 出本研究之假設:

假設二、不同背景變項之苗栗縣國小教師在休閒效益上有顯著差異。

2-1不同性別之苗栗縣國小教師在休閒效益有顯著差異。

2-2不同年齡之苗栗縣國小教師在休閒效益有顯著差異。

2-3不同服務年資之苗栗縣國小教師在休閒效益有顯著差異。

2-4不同職務之苗栗縣國小教師在休閒效益有顯著差異。

2-5不同婚姻狀況之苗栗縣國小教師在休閒效益有顯著差異。

第三節 流暢體驗之理論與相關研究

本節針對流暢體驗的研究共分為六部份探討。第一部分是流暢體驗的定義與 模式;第二部份是流暢體驗的特徵,第三部份是流暢體驗的測量;第四部份是流 暢體驗背景變項之相關研究;第五部分是本節小結與研究假設。

一、流暢體驗的定義與模式 (一)流暢體驗的定義

流暢理論(Flow Theory)最早是由芝加哥大學心理學教授

Csikszentmihalyi(1975)所提出的一種心理狀態,他也將流暢體驗稱為最佳經 驗(optimal experience)。Csikszentmihalyi(1975)以訪談及問卷調查方式,

針對藝術家、運動員、音樂家、棋手、及外科醫生等領域,發現他們在從事一項 挑戰性與其能力相當的活動時,能夠全神貫注,過濾掉所有與活動無關的事物,

(39)

完全融入於活動狀態之中,並且能夠完成該活動時,就會產生這種經驗,稱之為 流暢(flow)。

Ghani,Supnick,與Rooney(1991)指出流暢體驗的感覺是對於環境有操 控感,並且有兩個重要特徵:全心專注於活動中,且愉悅來自於活動本身;挑戰 性與個人技術的平衡是流暢體驗發生的先決條件。Webster,Trevino & Ryan (1993 )認為當人們在進行活動時,如果完全地投入情境當中,集中注意力,並 且過濾掉所有不相關的知覺,即是進入一種流暢(flow)的狀態,是一種暫時性的、

主觀的經驗,也是人們為什麼願意繼續再從事某種活動的原因。Jackson(1996)

提出,流暢體驗是有關於正面的表現結果,並且是非常愉悅的狀態。高俊雄(1993)

指出當一個人感受的刺激、挑戰很高,同時他表現的能力水準也很高時,他將會 經歷流暢的休閒體驗,常見的是他專心一致、聚精會神、心神合一、甚至渾然忘 我。陳秀娟(1998)認為「流暢」能使個人完全沉浸於某種活動中,無視於其他事 物存在的狀態,這種經驗本身帶來莫大的喜悅,使人願意付出更龐大的代價。黃 昱仁(2011)認為參與運動的過程中,個人的能力與面臨的挑戰達到平衡之下, 所 產生的一種正面情緒,能達到心理、生理健康與成就感的體驗。

綜合上述學者之研究,本研究將流暢體驗定義為:「在從事各項活動時,能 夠全心專注於活動過程中,個人的技術與面臨的挑戰達到平衡之下,所產生的正 向的情緒,並能感受到愉悅與滿足的經驗。」

(二)流暢體驗的模式

在上述的討論中可以瞭解到,個人的技術與面對的挑戰是流暢理論相當 重要的概念。所以在活動參與過程中,所面臨的挑戰大小與參與者具備的技術能 力高低之間的差異,便可產生各種不同的組合,此組合稱之為「流暢體驗模式(flow model)」。以下針對三種常被引用之流暢體驗模式進行說明。

1.原始流暢體驗模式(original flow model)

Csikszentmihalyi (1975) 根據訪談及問卷資料,依據活動者本身的技

(40)

術能力與所面臨的挑戰之間的關係,提出了流暢體驗的原始模式,如圖2-3-1,當 個人技術高於挑戰時,就會感到無聊(boredom);相反的,當個人自身技術低於 挑戰時,就會感到焦慮。只有當個人的技術與面臨的挑戰形成平衡時

(challenge-skill balance ),流暢經驗才會產生。由此可以瞭解到,焦慮-流 暢-無聊三個向度構成了整個理論的原始架構。

圖2-3-1原始流暢模式(Csikszentmihalyi,1975)

資料來源:修改自林安庭(2011)

2.四向度流暢體驗模式(four channel flow model)

為了更深入瞭解流暢體驗,Csikszentmihalyi (1988) 透過經驗取樣法 (experience sampling method,ESM),經由幾千份的經驗樣本報告結果發現,

低水平的技術與低程度的挑戰,兩者雖然形成平衡,但產生的感受是冷漠

(Apathy),而不是原始模式中的流暢體驗。也就是說挑戰與技術都需達到平均水 平之上才會產生流暢體驗。因此將原始流暢體驗模式(焦慮-流暢-無聊)修正為 四向度之流暢體驗模式(焦慮-冷漠-無聊-流暢),如圖2-3-2。

焦慮

技術 挑戰

無聊

低 低

(41)

圖2-3-2四向度的流暢體驗模式(Csikszentmihalyi,1988)

資料來源:修改自廖佳慧(2011)

3.八向度流暢體驗模式(eight channel flow model)

Massimini與Carli(1988)的研究指出,認為Csikszentmihalyi的流暢體 驗模式是以高複雜技術與高投入性的活動(如攀岩、下棋)對象建構而成的理論,

一般大眾常參與的活動未必都符合這樣的條件,因此,為了擴大流暢體驗所能適 用的情境,除了原先流暢四向度之外,於挑戰與技術間加入中間程度,因此發展 出八向度流暢體驗模式(焦慮-覺醒-流暢-掌控-無聊-鬆懈-冷漠-擔憂-焦慮),

如圖2-3-3。

焦慮 冷漠

流暢 無聊

技術 挑

戰 高

(42)

圖2-3-3八向度流暢體驗模式 (Massimini & Carli,1988)

資料來源:轉引自林安庭(2011)

二、流暢體驗的特徵

Csikszentmihalyi長期研究個人投入活動時所經歷的流暢體驗,Jackson and Csikszentmihalyi(1999)將流暢體驗歸納有九項特徵,分述如下:

1.挑戰和技術的平衡(challenge-skill balance):活動參與者所具備的技 能與面臨挑戰必須達到平衡的狀態,才能產生流暢經驗。

2.動作與知覺合一(merging of action and awareness):動作與知覺間的 相互協調,當個人完全的投入後,因動作的協調而無感覺自我的存在,知覺動作 是自動化與自發性的完成,由於深入且毫不費力的投入,行動與意識完全合而為 一。

3.清晰的目標(clear goals):個體在流暢狀態中對於自己要完成的目標與 動作有強烈的知覺, 並且十分了解接下來將要完成的動作。

4.清楚的回饋(unambiguous feedback):是指在清楚的目標之後,個人從

(43)

活動過程中,經由個人認知後,所獲得的具體回饋。藉由清晰目標的指引,個體 從活動中獲得即時的回饋,知道自己的表現好壞與否。

5.專心於手邊的事物(concentration on the task at hand):指對於活動 中的任務,能全心全意的投入、專心與注意。在Csikszentmihalyi (1990)的研 究中指出流暢經驗的特徵就是在流暢狀態中會把生活中所有不愉快的事都忘得一 乾二淨。

6.自我掌控感(sense of control):對自身充滿信心,自覺技術良好 可克服活動中所面臨的各種狀況。

7.失去自我意識(loss of self-consciousness):在流暢的狀態中,個體 自我的意識仍然存在,只不過是不再感受自我,而是暫時性的忘我。這是因為個 人、環境合而為一體的感覺造成的。

8.時間感的改變(transformation of time):在流暢狀態裡,個體的時間 感與平時不同,亦即對於時間的感覺會有所變化,會感到時間縮短或變久。

9.自成性的經驗(autotelic experience):「自成性」(autotelic)指的 是一種自我內在動機所引發的行為,不追求未來或外在的報酬,事情的本身就是 最大的回饋。Jackson 與Csikszentmihalyi (1999)認為自成性的經驗,就是一 種內在動機性的自我酬賞,感受到流暢體驗,令人愉悅滿足,以致於會一再地想 去經歷這種經驗。也就是說,獲得流暢體驗就是本身參與活動的目的。

三、流暢體驗的測量

Jackson 與 Marsh (1996) 發展出流暢狀態量表(Flow State Scale ,簡稱 FSS),此一量表主要是針對上述流暢體驗的九個特徵進行探討,可用來評估特定 事件或身體活動的流暢經驗,國內外從事流暢體驗大多以前述 Jackson 與 Marsh (1996)所編製的 FSS 量表為主。因此本研究乃採用此量表為基礎,並且參考黃昱 仁(2011)、陳麗芷(2008)與郭肇元(2003)流暢體驗之量表,綜合與篩選題 項形成本研究的流暢體驗量表。將流暢體驗區分為挑戰與技術的平衡、清晰的目

(44)

標與回饋、專心於手邊的事物、自我掌控感、失去自我意識、時間感的改變、自 成性經驗七個構面。

四、流暢體驗背景變項之相關研究

流暢的理論與研究在Csikszentmihalyi (1975)提出後,有許多學者紛紛在 不同領域上進行流暢體驗的相關研究並獲得佐證,如同Csikszentmihalyi(1988)

認為,不論年齡、性別、文化或社經地位之不同,所有人類都能感受到流暢體驗 的存在。綜觀國內在各領域的流暢體驗研究中,以教師為調查對象的研究幾乎沒 有,所以以下針對不同調查對象之背景變項做整理,以作為本研究以國小教師為 調查對象參考之依據。

(一)性別與流暢體驗

廖佳慧(2011)研究指出,自行車活動騎乘者不同的性別,在整體流暢體 驗皆有顯著的差異。陳耀棋(2009)研究指出,運動員的性別在流暢體驗上具有顯 著水準。另外林安庭(2011)指出,登山者的性別在流暢體驗某些層面有達到顯著;

楊胤甲(2006)說明自行車運動者的性別,在流暢體驗某些層面有達到顯著;邱仕 杰(2008)指出衝浪參與者的性別也僅在流暢體驗某些層面有達到顯著。

(二)年齡與流暢體驗

廖佳慧(2011)研究指出,自行車活動騎乘者不同的年齡,在整體流暢 體驗皆有顯著的差異。另外林安庭(2011)指出,登山者的年齡在流暢體驗某些層 面有達到顯著;楊胤甲(2006)說明自行車運動者的性別,在流暢體驗少數層面有 達到顯著。

(三)婚姻狀況與流暢體驗

楊胤甲(2006)說明自行車運動者的婚姻狀況不同,在流暢體驗上大多 有顯著差異,林安庭(2011)指出,「已婚有小孩」的愛好登山者對「清楚的目標」

之認同程度比「未婚」者來得高。邱仕杰(2008)指出衝浪參與者,不同婚姻的 衝浪參與者在流暢經驗僅在「愉悅體驗」及「忘我境界」因素中達到顯著,未婚

(45)

衝浪參與者得分顯著高於已婚衝浪參與者。

五、小結與研究假設

在上述研究者的研究中,因調查的對象有自行車運動者、登山愛好者、運動

員、衝浪運動者等,針對其對象之流暢體驗的研究,在背景變項中,性別、年齡 及婚姻狀況對整體流暢體驗的顯著差異上各有不同;其他的背景變項如居住地、

月收入、職業別等因與本研究的研究對象無關聯,所以未予以討論。

綜合觀之,在背景變項的研究中,在性別、年齡與婚姻狀況變項中,上述學

者有相關的研究結果,本研究欲瞭解苗栗縣國小教師之整體流暢體驗與各個背景 變項的相關關係,和本研究的對象為國小教師,其工作的性質與場域有其特殊性

,故在背景變項的選擇上加入服務年資與擔任職務的項目。本研究以苗栗縣國小 教師為研究對象,提出本研究之假設:

假設三、不同背景變項之苗栗縣國小教師在流暢體驗上有顯著差異。

3-1不同性別之苗栗縣國小教師在流暢體驗有顯著差異。

3-2不同年齡之苗栗縣國小教師在流暢體驗有顯著差異。

3-3不同服務年資之苗栗縣國小教師在流暢體驗有顯著差異。

3-4不同職務之苗栗縣國小教師在流暢體驗有顯著差異。

3-5不同婚姻狀況之苗栗縣國小教師在流暢體驗有顯著差異。

第四節 休閒態度、休閒效益與流暢體驗之相關研究

一、休閒態度與休閒效益相關研究

蔡文慈(2006)研究南投縣國小行政人員使用國民旅遊卡行為結果發現,

整體休閒態度,以及休閒認知、休閒喜好與休閒行為傾向三個個別構面,與整體 休閒效益體驗和心理、生理、社交和經濟等四個個別構面均有顯著正相關。顯示 從整體休閒態度及個別構面來看,得分越高在整體或個別的休閒效益體驗就越

(46)

好,休閒態度愈好,獲得的休閒效益感受越好,能充分了解休閒的好處有助於獲 得較大的休閒效益體驗。

陳錫平(2008)在中部地區自行車活動參與者的休閒態度、深度休閒對休閒 效益的影響研究顯示,休閒情意、休閒認知和休閒行為意向,可以正向預測「生 理效益」,自行車活動參與者的休閒情意、休閒認知、休閒行為意向愈正向,自 行車活動參與者所能感受到的身體健康、體能增進、疾病的改善等生理效益愈明 顯;自行車活動參與者的休閒情意、休閒認知和休閒行為意向,可以正向預測「心 理效益」,自行車活動參與者的休閒情意、休閒認知和休閒行為意向愈正向,自 行車活動參與者所能感受到的壓力減輕、情緒紓緩、身心愉悅、自我實現、成就 感等心理效益愈明顯;自行車活動參與者的休閒情意、休閒認知和休閒行為意向,

可以正向預測「社交效益」,自行車活動參與者的休閒情意、休閒認知和休閒行 為意向愈正向,自行車活動參與者所能感受到的友情增進、社交圈擴大、親子感 情變好等社交效益愈明顯。

余瑋舲(2009)在大臺北地區自行車參與者休閒態度與休閒效益的相關研究 顯示,休閒態度與休閒效益各構面之相關皆達到顯著相關,其中以「休閒認知」

及「休閒情意」構面與「生理效益」構面之相關值最高,其次為「行為意向」構 面與「社交效益」構面。

何篤光、沈志堅與楊馥琴(2009)於臺灣觀光學報第六期發表屏東縣(市)

地區高中生休閒態度與休閒效益關係之分析研究顯示,休閒態度中三個構面分別 與休閒效益中三個構面的相關程度為正相關。

綜合以上學者對於休閒態度與休閒效益的相關研究中,可發現休閒態度對於 休閒效益都能達到正相關。

二、流暢體驗與相關變項之研究

綜合國內外文獻,流暢體驗相關研究包含許多領域,如在工作、網路瀏覽、

數據

表 3-4-3  流暢體驗項目分析摘要表  題項  極端組比較  同質性檢驗 決斷值  題目與總分  備註  (CR值)  相關  1.面對休閒活動中的挑戰,我相信自己的能力 可以應付  7.73*  .63*  保留  2.休閒活動的挑戰性與我的技術水準是相當的  7.96*  .64*  保留  3.我的能力可以達到更高的挑戰  7.67*  .62*  保留  4.我覺得自己具備休閒活動中所要求的能力  8.67*  .68*  保留  5.我覺得我有能力符合更高的要求  6.70*  .59*  保
表 3-4-3  流暢體驗項目分析摘要表(續)  題項  極端組比較  同質性檢驗  決斷值  題目與總 分  備註  (CR值)  相關  24.休閒過程中,我是全神貫注的  10.61*  .73*  保留  25.我完全專心於休閒活動進行中的事物  11.97*  .75*  保留  26.從事休閒活動時,我可以掌握自己的動作  8.57*  .70*  保留  27.從事休閒活動時,我能完全掌握自己的能力  10.13*  .73*  保留  28.從事休閒活動時,我有自信可以做得很好  12.04
表 3-4-4  休閒態度量表因素分析結果摘要表  題項  因素一  休閒認知  因素二  休閒行為意向  因素三  休閒情意  5.我認為休閒活動可以增進個人生活幸福  .775  .216  .195  2.我認為參加休閒活動可以增廣見聞  .727  .107  .244  6.我認為參與休閒活動可幫助自我成長  .701  .406  .007  1.我認為從事休閒活動是正確的時間利用 方式  .689  .266  .069  7.我認為參與休閒活動會增進個人的快樂  .688  .335  .0
表 3-4-5  休閒效益量表因素分析結果摘要表  題項  因素一  社交效益  因素二  生理效益  因素三  心理效益  15.從事休閒活動,能夠促進朋友間和諧關 係。  .803  .288  .194  14.從事休閒活動,能夠促進家庭和樂的生 活。  .780  .239  .159  13.從事休閒活動,能夠結交更多不同領域 的朋友  .736  .237  .183  12.從事休閒活動,能夠培養與同伴相互信 任感  .693  .218  .413  3.從事休閒活動,讓自己變得更有精神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is research tries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upplementary education of junior high school in Taichung City and investigate the learning factors and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researcher’s 19 years learning process and understanding of martial arts as a form of Serious Leisure and then to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learning organization culture on teachers’ study and teaching potency in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The research tool of

It also has great influence on their leisure lives, or even health.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extent to which leisure constraint and leisure activity demand to

2.The discriminations of the teenagers’s leisure hinders are als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s leisure attitudes in the attributes of gender, school systems, sufficiency of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ulticultural literacy and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of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Taichung

In terms of business management characteristics, leisure agriculture is simply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 resources based services business.. The leisure agriculture will earn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analyze the behavior intention of teenagers' participating in leisure activities.. First of all, by observing on 393 Junior High stud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