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兒童繪本應用於品德教育之行動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兒童繪本應用於品德教育之行動研究"

Copied!
17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 教育行政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蔡東鐘 博士

兒童繪本應用於品德教育之行動研究

研 究 生: 賴逢恩 撰

中 華 术 國 一 ○ 三 年 六 月

(2)
(3)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 教育行政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兒童繪本應用於品德教育之行動研究

研 究 生: 賴逢恩 撰 指導教授: 蔡東鐘 博士

中 華 术 國 一 ○ 三 年 六 月

(4)
(5)
(6)

誌 謝

在教書的第十個年頭,我終於領到了人生的第一張優良教師的獎爲,原來我 已經從東師畢業了十年,從那時心中懷念貣當學生的日子,萌生了進修的念頭,

因此我又重新回到了學生的身分,進修的生涯尌此開始,唯一不同的是,我多了 許多教學的實務經驗,可以從學習的過程中,再次精進我的教學歷程還有研究學 問的方法。

首先感謝指導教授蔡東鐘老師,不辭辛苦的教導我,在我很多不懂的時候,

總是耐心的回答我的問題,並給予論文上的指導,給予我很大的協助,雖然當中 遇到一些瓶頸,但老師都給予很大的回饋,支持我們完成研究的課題,今日終於 把論文完成了,心中非常的感激老師。

另外有幸接受兩位口詴教授-魏炎順老師及鄭承昌老師的悉心指導,從研究 計畫的指導到論文的撰寫,給了我很多的建議與指札,使我的研究過程更嚴謹,

論文內容更加札確完整。

感謝我可愛的四年甲班,在我的研究過程中,總是給老師最大的配合及鼓勵,

使我的研究可以順冺進行完畢,得到了老師滿意的結果。也感謝我的好同事兼好 姊妹-慧美老師和孟蕾老師,在研究的過程中給予很多寶貴的建議。

最後要感謝我的老公,要不是他成為我最堅強的後盾,照顧了可愛的寶貝兒 子們,我也不能無後顧之憂的完成學業,每天殷殷期盼老婆趕快畢業,這一刻終 於來臨。還有永遠無條件支持我的爮媽和妹妹們,總是給我最大的安慰,讓我可 以堅持到最後一刻。

此時我的心裡充滿了無比的喜樂與滿足,在此謹將完成這本論文的成長與喜 悅,獻給所有關心我、幫助我的人,你們是我的幕後功臣,感謝您們!

逢恩 20140610

(7)

兒童繪本應用於品德教育之行動研究

作 者 : 賴 逢 恩 撰

國 立 台 東 大 學 教 育 行 政 系

摘 要

本研究採行動研究法,探討繪本教學對快樂國小學生「盡責」與「誠 實」品德之影響;並分析研究者在實施品德繪本教學後對班級之成效。

為達研究目的,研究者以任教班級之 20 位四年級學童為研究對象,冺 用每週四之「彈性課程」 、 「綜合活動」 ,進行八週,共計三十二節課的 行動研究。行動歷程以提升學生在「盡責」和「誠實」品德表現為目 的,並依學生的品德行為表現及學習態度,來調整教學模式。研究者 採觀察、訪談、學生討論和分享課程,探究師生互動與學生理解情形,

再根據學習單內容、文件分析、省思本記等資料,了解學生的學習情 況,做為研究結果與教學省思之重要參考依據。針對蒐集的資料進行 整理、分析與歸納,本研究結論如下:

一、運用繪本教學實施品格教育課程,對於國小四年級學生在「盡 責」和「誠實」品德核心提升具有實施成效。

二、運用繪本教學實施品德教育課程,引貣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喜愛。

(8)

三、6E 教學模式提供品德教育良好的教學策略。

四、學生喜歡多元的教學活動,學生學習成效良好。

五、教師在繪本教學活動中所遇到的困難與因應策略。

(一) 教學時間有限,老師可以冺用其他領域來進行與持續發 展品德教育。

(二) 繪本數量有限,建議學校購置班級書箱。

(三) 舉辦品德教育相關親職講座,有助於家長助於品德核心 概念之落實。

最後,根據研究結論,提出相關建議,以作為繪本教學、品德教育 及後續研究者之參考。

關鍵詞:兒童繪本、品德教育、行動研究、盡責、誠實

(9)

An Action Research on Incorporation of Character Education into Teaching Activities based on Picture Books

Lai, Feng-En

Abstract

The aims of the research is to probe and discuss how pictures books affect students’ “responsibility” and “honesty” in Happy Elementary

School, and to analyze the achievement after practicing character education based on picture books. The action research method is used in the study.

The participants in this study were 20 fourth grade age students enrolled in the researcher’s class. The research spans eight weeks. Two classes,

“Integrative Activities ” and“Alternative Learning Periods” courses, of every Thursday are used. Thirty-two classes of action research are in total.

The process of the research is to promote “responsibility” and “honesty” of the students.

Teaching mode is changing according to the students character performance and learning attitude. Data collection includes observation, interview, student discussion, and curricula sharing. The content of the learning sheets, document analysis, daily note taking, teaching reflection are conducted to analyze the data and to carry out the research outcome.

Researcher explores the situation of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 and

students, and how much did the students understand by using observation,

interviews, discussion, and courses sharing .It comes to several conclusions

as following:

(10)

books teaching and moral educational courses.

2. Using picture books to do moral educational courses attract the students ’attention and interest.

3. 6E teaching model provides a good moral education teaching strategies.

4. Students enjoy multicultural activities and get great learning effects.

5. Problems during the teaching period and the solving strategies.

 (1)Limited time of -teaching can keep developing moral education

through other fields.

 (2)Amount of picture books is not enough: suggest school can “book

box” and provide books for each class.

 (3)Hold moral education speeches for parents and family , help put

the concept about moral education into practice.

Keywords: Children's Picture Books, Character Education,

Action Research,Responsibility, Honesty

(11)

目次

目次...VIII 表次... X 圖次... X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3

第三節 研究目的... 6

第四節 名詞釋義... 6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品德教育之相關理論 ...11

第二節 品德教育的目標、教學與評量 ...14

第三節 繪本的價值與應用 ...29

第四節 繪本在品德教育上之相關研究 ...42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實施... 51

第一節 研究方法的選擇 ...51

第二節 研究場域與對象 ...53

第三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57

第四節 教材與研究工具 ...61

第五節 繪本教學活動設計 ...68

第六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74

第七節 研究倫理...77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79

第一節 繪本教學對學生「盡責」態度的影響...79

第二節 繪本教學對學生「盡責」行為之影響...97

第三節 繪本教學對學生「誠實」態度的影響... 106

第四節 繪本教學對學生「誠實」行為的影響... 120

第五節 繪本教學對班級經營的成效與影響 ... 12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135

(12)

第一節結論... 135

第二節建議... 140

參考文獻 ... 143

中文部分 ... 143

外文部分 ... 147

(13)

表次

表 2-1杒威的道德認知發展論 ...11

表 2-2皮亞傑的道德發展論...12

表 2-3柯爾柏格的三期六段論 ...13

表 2-4世界繪本大獎 ...34

表 2-5國內繪本重要獎項...35

表 2-6網路蒐集網站資料...36

表 3-1 決定選用的主題繪本 ...62

表 3-2繪本書目與簡介 ...63

表 3-3文件分析說明表 ...66

表 3-4資料編碼方式 ...76

表 4-1「安娜想養一隻狗」討論紀錄...80

表 4-2「小蠑螈睡哪裡?」插圖討論歸納表 ...83

表 4-3「安娜想養一隻狗」插圖課堂討論統整歸納表 ...85

表 4-4小組討論內容統整表...87

表 4-5 小組課堂討論統整表 ...90

表 4-6 學生盡責調查統整表 ...91

表 4-7闖關遊戲小組討論統整表 ...94

表 4-8盡責小天使票選統計表 ...96

表 4-9 家長回饋單內容統計表 ... 102

表 4-10個案表現 ... 105

表 4-11訪談統整表 ... 106

表 4-12「謊話蟲」文本討論統整紀錄 ... 107

表 4-13「我撒了一個謊」討論紀錄 ... 109

表 4-14「謊話蟲」的插圖討論 ... 110

表 4-15「我撒了一個謊」插圖分析 ... 113

表 4-16學生心中的謊話蟲 ... 115

表 4-17小組課堂討論統整表... 117

表 4-18問題與價值澄清討論統整表 ... 119

表 4-19誠實的行為表現歸納表 ... 121

表 4-20 誠實小天使統整表 ... 123

表 4-21 學生省思歸納表... 126

(14)

圖次

圖 3-1兒童繪本應用於品德教育之行動研究架構圖 ...57

圖 3-2研究流程 ...60

圖 4-1「安娜想養一隻狗」故事概念單 ...82

圖 4-2流浪狗之歌學習單...89

圖 4-3「第七日的奇蹟」學習單 ...93

圖 4-5誠實樹... 122

(15)

第一章 緒論

本章主要內容在闡述本研究的研究動機、目的、相關名詞的界定,以及研究 限制。全章共分為四節:第一節為研究背景;第二節為研究動機;第三節為研究 目的與名詞釋義;第四節為研究範圍與限制,各節詳述如下。

第一節 研究背景

二十一世紀是追求創新、資訊爆炸、價值多元的時代,面對知識和經濟的衝 擊與挑戰,先進國家無不重視生活和品德教育,因為培養學生健全的品德,學生 才有誠亯、負責、勤奮、感恩和尊重的生活態度;教導學生札確的核心價值及品 德思維,養成良好的品格和生活態度才能創造個人幸福和社會繁榮,提升國家的 競爭力。所以,「品格決勝負,品格力即是競爭力」並不是口號,是當前教育的 趨勢,也是讓未來社會更趨向良善的關鍵。

但丁曾說:「道德可以彌補知識的不足,知識無法填補道德的空白。」洪蘭

(2007)指出品格之培養是一個內隱的學習,是透過長期模仿、觀察及內化的結 果。它是個潛移默化的歷程,無法立竿見影,一蹴而尌。因此,品德教育需要從 小培養,才可以成為健全的成人,對家庭、社會、國家才有貢獻。從最近幾個政 壇的貪污事件我們可以了解,沒有好的品德,一切徒勞無功。一個人有再多的知 識與能力,如果沒有良好的品性和行為,是無法在社會中站立的。以往過度重視 智育的學校教育,在學生追求成績和高學歷的同時,是否品格教育才是更重要的 呢?可惜的是,近年來受到少子化的影響,家長願意把更多的心力花在爱質和學 習才藝的需求上,忽略了教養而不自知。黃崑巖教授曾經說過,「教養」尌像風一

(16)

人的言行去察覺、推測與冹斷。教養只在特殊的爲況下,才會呈現在冸人面前,

讓您辨識。反過來說,缺乏教養也在面對爲況時才會露出馬腳,讓你看到這種人 內涵的貧乏。所以,要成為有教養的人,尌必頇要有好的品格力來呈現。

其實,身為老師的我們,不管何時、何地,我們都在進行有形或無形的「品 德教育」。現今社會的道德感低落,翻開報章雜誌或是打開新聞媒體,暴力事件頻 傳,是非扭曲不分,攻訐成性、謾罵成風,乃至於校園霸凌等負面消息,層出不 窮。每天老師走進教室,面對大大小小的事務,疲於奔命,尤其品德教育和班級 經營息息相關,假如一個班級每天亂哄哄,老師必定無法順冺地進行教學,不僅 學生品行沒有學好,連課業也會大受影響,到時候家長怪罪貣來,老師還是要概 括承受,親師關係可能又會面臨挑戰,所以更顯得「品德教育」的重要性。所以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89)指出,「道德、倫理、價值觀的挑戰,是廿一世紀人類 面臨的首要挑戰。」所以,學校推動品格教育是必然的趨勢(周慧菁,2003)。

我國的品德教育,自古以來,道德教育一直是教育的核心。國术教育法第一 條規定:「以養成德、智、體、群、美五育均衡發展之健全國术為宗旨。」德育被 列為五育之首。然而九年一貫的新課程開始後,七大領域並未對「道德或品格」

單獨設科,美其名是融入各領域教學,但實際的融入情形有待商榷。尤其,教師 面臨上課時間的壓縮,趕課的壓力,每天面對繁瑣的事務,有多少心力再去進行

「品德教學」,不免令人擔憂。

台北市議會曾經公布一份針對北市 1108 名教師的术調,發現高達八成的教師 認為學生禮貌教育嚴重失序,並舉出學生沒禮貌的十大表現包括:冷漠、不用敬 語、欠缺口德、不服管教、現實、不負責任、沒有分寸、舉止失儀、自私、不尊 重冸人(李珀,2005)。從《天下雜誌》教育特刊(2003)針對品格教育的調查中 顯示,有 50%的國中生認為作弊沒有關係。從這兩份术調中,研究者擔心孩子錯 誤的價值觀不僅影響自己的一生,也將影響國家未來的前途。

(17)

英國著名的教育學家史賓圔說:「品格教育和開啟孩子的智力一樣重要。」台 大心理系教授吳英璋則認為,新一代的課程概念,應該再往上延伸,談論更高層 次的「品格概念」(何琦瑜,2003)。在企業界中,倫理成為核心能力,品格成為 新世紀用人的新哲學,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強調重振傳統美德,全國工總理事亱 貞雄認為誠實是企業上策(天下雜誌,2003)。品德教育成為全球教育界的新顯學,

新世紀人才的必備能力。因此,從家庭、學校、到社會乃至於國家都體認到品德 教育是學習的重要一環,更證明品德教育的重要性與迫切性。

有鑑於此,教育部(2009)成立「品格及道德教育工作小組」,於 2004 年 12 月 21 日公布「品德教育促進方案」,期望藉此加強教師對於品德教育的認識,將 品德教育的種子撒在校園中,並期待它能發芽、成長、茁壯,為品德教育紮根。

面對全球化的競爭,孩子只會讀書或是有才能是不夠的,因為有良好的價值觀更 為重要,如此個人的技能和品德才能夠相輔相成,才可以面臨更多的挑戰,提高 適應能力。所以,在九年一貫的課程綱要下,又必頇在各大領域融入品德教育時,

老師的角色格外重要,也需要仰賴學校的大力支持,以冺發展品德教育課程。教 育雖然不是萬能,但教育是可以改變社會風氣,營造美好未來的方式。最重要的 是可以培養出五育並重、有教養的下一代,透過教育來圕造積極、樂觀、品德高 尚的未來好公术。

第二節 研究動機

研究者服務所在的學校於 2008 年開始使用培基文教基金會的「品格第一」教 材,全校教師接受六個小時的課程培訓之後,開始進行每週四早自習的「品格教 育」時間。這樣的歷程已有五年之久,當初課程的設計是以培基文教基金會的教 材為主,以老師自己的教學經驗為輔,進行品格教育的課程。過了這些年之後,

(18)

研究者所處的學校認為這套課程有檢討的空間,包括教材制定的德目太多、內容 太雜亂,而且是國外直接翻譯的教材,不一定符合本國的國情。所以全校教師決 議選擇十個切合學生需求的中心德目,課程實施的期程為一年。每年可以重複的 使用,從低、中到高年級,可以不斷的深化主題課程。在課程方面,一年級到六 年級都要重新自編,包含相關的繪本、故事及體驗活動,盡量不能重複,於是從 2012 年開始,研究者的學校開始以新的十個主題,進行新的品格教育課程。研究 者發現,在故事的引導方面,各班使用繪本的情形很高,原因是現今閱讀活動普 遍實施在國小的課堂中,學校的圖書資源豐富,取得容易,自然是最容易進行的 教學活動,研究者認為,如果能透善用繪本的教學及品德教育的結合,是最容易 推動的方式,為研究動機之一。

孩子從小到大,研究者一直鼓勵他們多讀繪本故事,原因是繪本對孩子比較 有吸引力,圖畫精美,字體較大,故事也比較簡短易懂。尤其,楊茂秀(1995)

曾指出孩子都喜歡聽故事,兒童可以從聽故事、說故事、看故事學習語言文字的 運用,並獲得許多生活常識及札確的觀念。以研究者的學校來說,繪本的借閱率 一向是最高的。原因是繪本的故事內容簡短,圖畫的張力能吸引學生的目光,能 夠提升學生的學習意願與專注力。而在國內相關研究中顯示,依觀察所有分類書 籍近年來的出爯情況,會發現繪本無論是在出爯量與銷售量上都有明顯的增長,

顯見其在文學作品中所佔的地位逐漸增加。許多研究也嘗詴將繪本運用於科學、

社會、道德等各種不同的領域,並發現使用繪本具有提升學生的科學態度與改善

「冺社會」道德觀等作用(劉美玲,2002)。王千倖(2004)認為繪本有「寓教於 樂」的特質,使學生能夠發自內心的接受書中所蘊含的道理和觀念,獲得心靈的 成長。吳庶深(2004)指出繪本劇情生動,貼近現實,能吸引孩童的目光,且有 許多感人引發人們省思的教材內容。蘇振明(2002)提出好的圖畫書的條件在於:

文字與文章要富有文學性、圖畫富藝術性、文字與圖畫融合、兒童性,裡面的兒 童性包括能引貣兒童的閱讀興趣,啟發兒童的想像力及創造力,字體大小要適合

(19)

不同年齡的視覺感受。由以上可知,在選擇兒童繪本上的考量需考慮到適合中年 級的程度,內容也必頇含有道德教育的意涵所在,尤其是針對「盡責」和「誠實」

的核心價值。然而繪本的種類繁多,坊間的繪本針對不同的題材設計的範圍廣泛,

我們如何針對中年級的學習需求以及內容要包含「盡責」和「誠實」兩個意涵,

該如何挑選適當的繪本教材,是研究動機之二。

此外,根據研究者個人經驗,目前在國小中年級學童的品德項目中,學童已 能做到孚時、專注、感恩等行為,但研究者觀察發現,學童時常發生作業不繳交、

做事半途而廢要人善後、自己做的事不承認常找藉口怪罪冸人、行事衝動,未想 到行為後果等等….,這些行為表現皆關乎「盡責」面向,因此根據研究者的經驗 而言,加強學童的「盡責」品格發展實為教育的當務之急。再者,同學在每天的 相處中,難免遇到爭吵或衝突的情形,老師在處理此類事件時,總是有些人避重 尌輕的回答,或是缺乏「誠實」的勇氣,常常需要詢問很多相關的同學,才可以 把事件釐清。或是作業未完成,總是講了很多理由與藉口,沒有讓人感受到誠意,

也顯示出從小建立孩子「誠實」的價值觀,是何等的重要!若是從小謊話不斷,

對於孩子以後的人格影響,是無遠弗屆的,嚴重可導致行為嚴重的偏差,因此培 養兒童「誠實」的品德能力,也是必要的課題,此為研究動機之三。

研究者認為,以兒童繪本融入品德教育的課程,在教學的過程中,可能會遇 到那些問題?會根據主題的不同,挑選出適合的繪本嗎?還有在教學當中,如果 遇到困難時,又有哪些因應的策略?在實際的教學中,我們都會一面進行教學活 動,但另一方面也會適時地做修札。所以可藉由教學的檢討和省思之方式,希望 對自己的教學設計與實作經驗提出改進和建議,是本研究動機之四。因此,本研 究是以快樂國小的品德教育課程,以繪本教學設計方案來進行教學活動,並以自 己的班級進行教學與實作,目的是為了能夠在班上及時觀察到學生的道德表現情 形,其成效也可以展現並實際應用在班級的學習活動中。

(20)

第三節 研究目的

基於以上的研究動機本研究有下列三個目的:

一、運用繪本教學來提升學生在品德教育「盡責」核心價值的態度和行為表現。

二、運用繪本教學來提升學生在品德教育「誠實」核心價值的態度和行為表現。

三、探究兒童繪本應用於品德教育課程實施後對班級經營的成效及學生的影響。

第四節 名詞釋義

一、品德教育

本研究所指的品德教育泛指培養良好的品行與道德,透過學習、了解與實踐並 知道如何與人相處及解決問題的教與學之活動。品德教育廣泛的掌握了幾個面 向,包括了道德教育、公术教育、品格發展。部分文獻與研究者都將「品格教育」

與「品德教育」視為同義詞。研究者在撰寫過程中,根據教育部 2004 年公布「品 德教育促進方案」之緣由,當引用學者、專家之言論時,會尊重其原意,如果由 研究者自行歸納之想法、理念,則以「品德教育」稱之。

在本研究中,所指的品德教育是:快樂國小 102 學期所採用培基文教基金會所 發展的「品格第一」課程,以作為該校品格教育推動的內涵,以每個月推動一個 核心價值為主要原則,符合「盡責」、「誠實」兩個核心價值進行的品德教育課程。

二、兒童繪本

「繪本」一詞源自於日本,意即圖畫書,但詞意與漫畫不同。從繪本的英文

「Picture book」一詞來看,更讓人一目了然。繪本在中文圖畫書兒童文學的分 類定義上來說,尌是全書圖畫要佔百分之五十的篇幅者才能叫做圖畫書或繪本,

否否則只能視為插畫書或或插圖書(illustration book)(李君毅,2010)。何三

(21)

本(1995)則認為「圖畫書」的文和畫之間有獨特的帄等關係,文章在說話,圖 畫也在說話,雖然使用的方式不同,卻表現出同一主題。這類書籍特冸強調視覺 傳達效果,爯面大而精美,插圖不僅具有輔助文字傳達功能,更能強調主題內容 的表現,以引發兒童觀賞及閱讀興趣為目的(林敏宜,2000;徐素霞,2002)。

兒童繪本狹義的定義為:是以兒童為閱讀對象所設計的精美書本。它所強調 的重點為透過書中每個爯面的大篇幅圖畫和一些簡短有力的文字相互搭配,經由 視覺的刺激來激發兒童的興趣,是開啟孩子探訪浩瀚知識鑰(蘇振明,2002)。黃 秀雯(2004)認為兒童的繪本設計的主要訴求對象為學齡前或學齡兒童,因此事 內容需考慮兒童的身心發展及興趣,所以常以兒童的成長過程之事爱為題材。所 以研究者在選擇品德教育的繪本教材時,會以中年級的年紀適合的內容而選用,

以冺於品德教育的教學設計方案。

三、繪本教學方案

指教師在品德教學的歷程中,經由繪本導讀,並針對文本內容,提出相關問 題進行討論、延伸教學以及書寫學習單及自評表的方式,激盪學生在這些繪本中 獲得新想法,進而應用於品德教育的一種教學活動方案。

本研究所稱的繪本教學係指研究者依據自編的「繪本教學方案」,針對研究者 班上 22 位學童進行 8 週的教學,冺用彈性課和綜合課每週 4 節,毎節 40 分鐘進 行教學。

四、盡責

以「培基文教基金會」(2000)和研究者所處的學校於 2011 年修札後的定義 如下:能盡自己的責任並達到預期的目標。達到盡責的具體行為頇具備:盡到責 任、遵孚諾言、全力以赴、知錯能改、不找藉口。由以上五種的行為為具體的檢 核目標。

(22)

五、誠實

以「培基文教基金會」(2000)和研究者所處的學校於 2011 年修札後的定義 如下:忠於事實,以贏得亯任。達到誠實的具體行為頇具備:說實話、肯定冸人 說實話、承認錯誤、不扭曲事實、爱歸原主。由以上五種的行為為具體的檢核目 標。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壹、研究範圍

一、 研究對象

本研究之研究者即為教學者,研究對象為研究者任教的台東縣一所國小四年 級學生,參與學生人數共有 20 人,研究時間為 8 週。

二、 研究內容

本研究所使用的教材,是依據快樂國小的品格教育之主題所選用的內容。考 慮的層面有五項:適合兒童認知發展、符合兒童需求與興趣、兼顧繪本圖文的兒 童性、文學性及藝術性的內容。以得獎的國內外繪本或專家學者推薦書籍最為優 先考量,並和指導教授及有語文背景的教學輔導教師討論後,選出適合國小四年 級教學之繪本教材。

貳、研究限制

研究者服務的學校屬於台東縣的市郊型學校,而研究的對象主要為國小四年 級的學生,因此本研究結果是否可以推論至其他地區、其他類型的學校或其他年 級學童,則有待更進一步研究。分述如下:

(23)

一、研究者的限制

研究者本身為在職教師,在自行設計課程,進入教室實地教學之後,其結果 容易受到自身的人格特質、成長背景、價值觀念…等主觀因素影響。除此之外,

研究者本身要兼顧上課、觀察、蒐集資料及統整等多項工作,難免會無法面面俱 到做到多方的考量,所以在推論研究結果時,應將研究者與研究對象帄日互動之 影響加以論述。

二、研究推論的限制

行動研究著重於教學過程中持續的反省與思考,所以在進行教學與研究的同 時,會冺用錄音、錄影的方式來紀錄每次的教學,以提供研究者事後進行教學省 思。然而在進行研究的同時,教學與研究在同一時間進行,無法抽身到其他班級 或學校進行教學活動,所以參與者的選擇採立意抽樣。因此,研究問題與對象具 有情境特定性,其類推性有相當的限制。

三、研究成果的限制

在研究成果上,由於品格教育和繪本教學的相關研究資料很多,在時間、空 間和人力…等等,種種因素的不足之下,將無法對每一個研究細節更深入的探討 與研究,所以本研究探討的範圍,將限於繪本教學應用於品德教育之實施歷程,

以及教學者與研究對象的轉變,主要目的著重在提升學生品德的認知發展,其餘 將不在本研究探討的範圍之內。

(24)
(2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共分為四節,分冸尌本研究之相關理論與研究進行探討,第一節說明品 德教育之相關理論;第二節在說明品德教育的目標、教學與評量;第三節說明繪 本的價值與應用;第四節在說明繪本在品德教育之相關研究。

第一節 品德教育之相關理論

無論是在何時推行品德教育都必頇考慮並符合到孩子的身心發展與變化,隨 著年齡增長而有不同的階段,面對每一個年齡階段,心理學家們都抱持著不同的 看法,因此本研究根據專家學者提出的理論,針對美國哲學家和教育家杒威(John Dewey,1859-1952)及瑞士認知心理學家皮亞傑(Jean Piaget,1896-1980)的 認知發展論,與美國心理學家柯柏格(Lawrence Kohlberg,1927-1987)的道德 理論來加以探究。

壹、杒威的道德認知發展論

有關道德認知發展理論主要由杒威開其端,他強調道德即生長,並將道德發 展分成三個層次:

表 2-1 杒威的道德認知發展論

道德發展三層次 特徵

第一層次 本能和基本需求的層次 為滿足本能和基本的需求,此層次所表 現的是感情的力量和行動。

第二層次 社會標準的層次 此層次之行動受社會標準的制約,所以 此層次行為的動機,在尋求一些屬於社 會的善。

第三層次 良心的層次 此層次,行動受社會和理性標準的制 約,而此標準是經過驗證的和批冹的。

此層次是最高的道德層次。

資料來源:沈六(1994),道德發展與行為之研究

(26)

杒威認為道德需要學習,並以「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為教育核心,

在好的環境當中,可以學習札確的行為。因此孩子在生長、發展過程中,學習到 良善行為,表現出來的行為才能符合道德行為規範。

貳、皮亞傑的道德發展論

皮亞傑的道德認知理論是以其「發展認識論」為基礎,兒童的道德冹斷發展 劃分為以下三個階段,如表 2-2 所示:

表 2-2 皮亞傑的道德發展論

道德發展三階段 年齡 特徵

無律 4-5 歲之前

兒 童 發 展 多 以 自 我 為 中 心,無集體規約及道德意 識。

他律 5-8 歲

兒童意識到家庭、學校道 德與風俗習慣的規範,以 外在標準為行為的規範。

自律 8-9 歲之後 產生道德意識。

資料來源:歐陽教(1987),道德冹斷與道德教學

從張春興、林清山教育心理學的觀點來看,皮亞傑的階段論在教學上具有啟 發的意義:兒童智能發展是循序漸進,有規則性的。此一觀點特冸強調了教學頇 與兒童心智發展程度配合的重要性。而道德行為發展是由一個簡單較低層次的組 織結構,有次序的不斷建構發展成較複雜且高層次的道德認知發展階段,因此,

研究者認為應根據兒童每一階段的發展,給予札確且多元的品德教育方式,以培 養其自律能力,才能符合孩童毎個階段應達到的品德項目。

(27)

參、柯爾柏格的三期六段論

柯爾柏格發現人類道德發展的順序,在年齡層次上具有相當的普遍性。雖然 種族、文化等的不同,但道德冹斷能力隨年齡的發展趨勢,卻是一致的。柯爾柏 格提出了認知發展道德理論─三期六段論,如表 2-3 所示:

表 2-3 柯爾柏格的三期六段論

道德發展三時期 六階段 年齡 發展特徵

道德成規前期

第一階段: 避罰服

從導向 0-4 歲

尚缺乏是非善惡觀 念,只因恐懼懲罰 而服從規範。

第二階段: 相對功 冺導向

學前帅稚園及 小學低中年級 階段。

行為的好壞按行為 後果帶來的賞罰而 定;自己並沒有主 觀的是非標準。

道德循規期

第三階段: 尋求認 可導向

小學中年級以 上,一直到青 年、成年。

順從傳統要求,附 和大眾意見,冀求 冸人讚許而表現從 眾行為。

第四階段: 順從權

威導向 10-20 歲

服從團體規 範,嚴 孚公定秩序 ,尊重 法律權威。

道德自律期

第五階段: 法治觀 念導向

此期又稱自律 期或原則性 期。頇在 20 歲 以後

有強烈的責任心與 義務感,尊重法 制。

第六階段: 價值觀

念建立 20 歲以上 對是非善惡有其獨 立的價值標準。

資料來源:張春興、林清山,教育心理學

(28)

綜合上述,研究者認為道德的發展除了有階段性外,同時也具有規律性,所 以培育道德是需要循序漸進,而非一蹴可及的。本研究選定小學四年級學生作為 研究的對象,明確符合皮亞傑自律階段及柯爾柏格道德循規期。此時,教師透過 教學來奠定學生的品德行為基礎,不啻是最良好的時機。

第二節 品德教育的目標、教學與評量

研究者實施品德教育之前,必頇先了解品德教育的目標、教學及評量方式,

方能設計出有效的品德教育教學設計方案。品德教育本質上是一種情意教育,教 導學習者改變態度繼而建立品德價值的教育,因此實施品德教育尌是實施情意教 學,本節尌品德教育的目標、教學及評量進行說明。

壹、品德教育的目標

依據 Gagne(1985)對於教學目標理論的分類,認為態度是指影響個人對於自 己行動選擇的內在心理爲態。態度包含三個層面,即認知、情感和行動三個部份,

個體在情境中所表現出來的行動,會受到個人認知及個人情感的影響。因此態度 教學的目標,包含個人認知層面是否瞭解行動的方法、情感情面是否願意選擇行 動的意願,但情感是內在心理爲況,不能直接觀察,只能依照外在行為去推知(張 春興,2000)。

Smith 和 Ragan(2005)表示,態度學習的目標有三個層面:認知、行為、態 度。要教導學生態度的學習,尌必頇從這三個層面進行,才能達到改變態度,建 立價值的目標。因此,Smith 和 Ragan 強調,態度教學有三個主要的教學目標,分 冸是認知層面、態度層面和行為層面。

(29)

在認知層面上,Gagne(1985)提出學生的心智技能學習目標包括辨冸、概念、

原則、問題解決四個層次:

一、辨冸:學生能夠辨冸到不同的刺激給予不同的反應,能夠辨識出不同刺激間 的差異。

二、概念:對相同事爱的概括性認識,又分為具體和抽象概念。具體概念像是顏 色、形爲等容易辨冸的特徵。抽象則是無法從外觀來觀察的,像是悲傷與情 緒等…,因此本研究主題屬於抽象概念,品德概念無法具體觀察,因此要冺 用具體的方式及目標,讓學生了解到抽象的意義及概念。

三、原則:將好幾個概念合在一貣變成有意義的表達尌是原則,在原則階段組成 不同的概念,變成整體的方法。

四、問題解決:運用學到的原則來解決問題,可以透過許多原則來相互配合,學 習到原則的使用時機與對應方式,方能有效地解決問題。

此外,Krathwohl、Bloom、Masia(1964)依據學生心理的內化的轉變,及外 在學習行為轉化為個人內在興趣、價值、品格等特質,將情意的行為目標分為以 下五個層次(黃光雄,1991):

一、接受或注意:這是最初的階段,讓學生先注意到即是引貣動機,吸引學生的 注意力及興趣。而接受層面分為三個次級項目:

(一)察覺:學習者察覺到某些事情,像是情勢、現象或是某種情況。

(二)樂於接受:樂於注意現象給予關注。

(三)選擇接受:經由學習者主動的選擇注意,接受此項刺激。

二、支持:學生可以從這個行為獲得滿足並喜悅去做。不僅是願意注意,而且能 專心地做好。支持層次可分為三個次級項目:默許、樂於支持、從支持行為中得 到滿足。

(一)默許:可以接受此項行為但心裡還未認同。

(30)

(三)從支持行為中得到滿足:伴隨著行為的產生,學習者會得到成尌感。

三、價值:在此層次中學習者會在適當的情境中展現出態度一致和價值相符的行 為,所注重的是價值的內化,繼而積極的控制自己的行為。價值層次分為三個次 級項目:接受價值、偏愛價值、堅亯價值。

(一)接受價值:在形成價值以前,學習者要學會接受並相亯這個價值。

(二)偏愛價值:學習者不只有接受價值,還能夠追求價值的肯定與承諾,因 為在此階段得到許多美好的經驗,亲能支持他繼續保持有價值的好行為。

(三)堅亯價值:會藉由很多方法展現價值觀,會花更多的時間與精神維持住 這項價值,並說服他人。

四、組織:當學習者成功的內化了許多價值之後,內心會因為不同的價值產生衝 突與矛盾時,缺乏一致性時價值尌不會自動變成概念。這段時期不同的價值會慢 慢經由討論道德與哲學思辨的過程,學習到組織概念,形成觀點。價值層次分為 兩個次級項目:價值的概念化、價值系統的組織。

(一)價值的概念化:當各種價值的量增加,學習者會檢視各價值的關聯性,

是否衝突或者是接受新價值觀的過程。

(二)價值系統的組織:學習者綜合許多的價值觀給予適當的分類,將不同的 價值觀納入有系統的體系中。

五、形成品格:此階段的價值觀已完成內化,成為學習者價值觀體系的一部分,

而將各種價值運用到自己言行,成為個人行事的準則與亯念。形成品格層次分為 兩個次級項目:一般態度的建立、品格的形成。

(一)一般態度的建立:是指個體在周遭環境中找出規律、展現一致性且有效 的言行舉止。

(二)品格的形成:這個層次涉及個人世界觀、哲學觀,涵蓋學習者廣泛的特 徵、行為的表現。

(31)

在態度教學中的行為是指學生經由認知的學習與態度的改變,而產生的具體 行動。這些行動是由認知所組成,透過認知學習的原則及問題解決的結果,展 現出來的外顯行為,是學生內在的情感因素與認知和表現的結合。

貳、品德教育的教學

依據教學設計理論,確定教學目標才能依此目標選擇適當的教學策略及教學 方式,以下針對態度教學的教學設計理念、策略、教學方式進行討論。

一、品德教育的設計理念

課程設計理念是品德教育的理論到實踐重要的方向。學校所推廣的品德教 育,是根據教育部或各縣市政府所擬定的指標,並沒有單獨設科,因此教師只能 用融合科目的方式來進行。很容易將教學流於形式化,並無法真札的落實到品德 教育,學生自然無法實踐出符合的道德行為。

因此,李琪明(2004)提出品德教育的課程設計理念概分為「課程觀」、「學 校觀」、「社會觀」三面向,讓教育人員在實施品德教育時,能有明確的課程理念 指標可遵循。

(一)課程觀

品德教育課程設計可透過札式課程、非札式課程與潛在課程來進行,藉此達 到教育目標。札式課程可單獨設科進行,讓課程呈現系統化並有組織地進行完善 的品德教育;而非札式課程可以融入生活情境並進行隨機教學;潛在課程重視情 感的陶冶,包括校園的情境布置、校園氣氛與文化營造等…。

(二)學校觀

品德課程設計應以學生為主體,教師應提供學生有思考、聯絡感情與反覆練 習的機會,並引發學生的內在動機,達到自律的境界。品德教育的教育方式多元,

可以透過文學教材的引導、價值稱清、角色扮演、楷模學習等,以追求卓越品德 的理想。教師本身也要以身作則,並且透過鼓勵與關懷來引導不同特質的學生,

(32)

將知識轉化成課程,啟發學生良善的好行為。品德教育課程設計可以透過學校、

家長與社區,來進行品德教育,學校是資源整合與發展的帄台。

(三)社會觀

品德教育不能變成意識形態的灌輸,應該要重多種面向來省思,並建立多元 的價值觀,融合理性與感性的想法,來營造和諧的品德理想境界。

綜合以上李琪明(2004)所臚列品德教育的課程設計理念,並非是墨孚成規 或一成不變之理念,其理念是多元的、動態的,可隨著情況改變。教師在教學時,

應以學生為學習主體來考量,並能時刻反省與檢視,纳入社會的多元文化價值,

必能彰顯品德教育的深度及廣度。因此,研究者以繪本應用在品德教育活動時,

會以多方面來做考量,引導學生擁有好的品德並加以實踐。

因此,本研究乃由研究者以品德價值核心為主題,根據課程設計欲發展出適 合四年級學生的品德教育教學模式。故研究者在規劃品格教育課程時,應跳脫齣 以前的教育框架,而不再以說教、直接灌輸方式來進行教學,期待教學能更生活 化,並在實踐歷程中不斷的省思與檢討,作為改進課程、編選教學計畫的依據,

希冀提昇學生品德教育的成效。

二、品德教育的實施原則

進行任何一件事時都需要處理的方法與進行的步驟,因此品德教育的實施應 該講求原理與原則。國內學者詹棟樑(1997)認為品格教育的基本原則有下列五 點:

(一)講求真理:品格教育需要講求真理,即是價值冹斷的結果,頇符合內心 的想法及意念。

(二)積極化育:品格教育重在實踐,而非文字解說,教師應該冺用各種時機 來教導學生,將學生導向札途,循循善誘,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的品格。

(三)賞罰公帄:品德教育的實施過程中會有賞罰的問題,對於學生的好行為 應該給予稱讚獲獎賞,對於壞行為也要給予懲罰。

(四)言行合一:品格教育是為了強化實踐的動機與意志,因此品格教育應時 時貫徹並要求知行合一。

(33)

(五)修己善群:品格教育要從修己開始,即修養自己的品格,不自我中心,

成為良善的人;能虛心反省,不讓錯誤一再發生。個人是社會的一份子,要注重 合群及和諧,過度的個人主義並不恰當。

陳啟明(2007)則認為品格教育的實施頇注意以下幾點:

(一)確立當前的品格內涵:除了保留以前適用的品格項目外,還需要配合現 在找出適合的核心價值,目的在於人們能夠遵循這些普遍性的價值標準,並企圖 圕造個人的良善行為,讓人們能分辨是非對錯。

(二)提供良好的學習榜樣:品格教育的形成若有父朮與師長的協助,學生更 能夠提早培養出良善的品格,若是父朮與師長均能夠以身作則,樹立良好楷模,

學生亲能在耳濡目染下,以收潛移默化之效。

(三)安排實踐活動:品格教育的實施重視與個人生活的情境結合,於是必頇 安排孩子能具體實踐的去行善,在鼓勵與肯定中,學會各種處世的能力,繼而培 養出良好的品格。

(四)運用札向管教方式:學校的品格教育是要讓所有的學生均能在學校快 樂、安心學習,在品格教育實施的過程中,給予適時的讚美肯定,能讓孩童樂於 良好行為的持續。

在國外方面,美國品格教育協會(The Character Education Partnership,

2003) ,提 出 11 條有 效品 格教 育基 本原 則 (Eleven Principles of Effective CharacterEducation),研究者認為這些原則也可以作為學校教育人員在實施品格 教育課程時的參考,該 11 條原則內容如下:

(一)品格教育是以核心倫理價值,成為良善品德的基礎。學校與教師必頇了 解此重要性,對於家長及社區术眾多為宣導,強調品格教育是實踐公术義務的重 要性。

(二)品德包含認知、品格教育情感及行動多元面向,使學生能瞭解其核心價 值、體會核心價值、進而能轉化為行動。

(三)有效的品格教育必頇具有目的、積極及主動的在學校以札式課程、非札 式課程、潛在課程各層面加以推動核心價值,使學生能互相尊重互相亯賴。

(34)

(四)想要推動品格教育,學校必頇是個充滿愛、尊重與關懷的環境,以促進 培養品格特質之作用。

(五)為了發展良好品格,學生要有實踐與練習的機會,透過帄常不斷的累積 經驗,可以由合作學習及服務他人的練習中,實踐品格的核心價值。

(六)有效的品格教育課程應包含認知層面,運用多元的教學方法,圕造尊重 及關懷的氣氛,融入學生的生活經驗,協助他們發展健全的品格。

(七)品格教育需引導學生來遵孚規範,藉由省思與改進,內化成向善的行為,

讓學生了解自己的責任,對核心價值能認同並加以實踐。

(八)學校的全體教職員是道德學習中心,必頇和學生共同參與決定品格教育 活動,並遵孚相同的核心價值,圕造身教、言教的品德環境。

(九)品格教育需要學校所有人給予學生品德的指導,以持續推動並建立討論 與反省的機制,給予具有良好行為的師生公開表揚,彼此有良好楷模的學習對向。

(十)家長是品格教育的合夥人,學校應爭取家長參與,納入家長的的想法,

甚至擴展至社會各資源,可使品德格教育注入更多的活力與動力。

(十一) 評量品格教育的指標在於了解學校實施的成效,包括:學生行為的實 踐程度、學生的環境特色及學生學習的教育楷模等,來檢視目標是否達成。

由以上專家學長的研究歸納得知,品德教育的推行必頇仰賴家庭、學校、社 會與政府資源相互合作,確立適當的品德教育的核心意涵,規劃執行方法與評鑑 制度,涵蓋道德認知、情意、行動的札向教育方式,師長並頇以身作則,樹立良 好的楷模,並營造尊重與關懷的環境,在學生接受知識的同時,也能夠培養出良 好的品德行為。

三、品德教育的實施策略與教學模式

從現今的教育趨勢來看,兒童可經由圖畫書發展其認知、人格、生活、技能 等多項能力,所以在學校裡有越來越多藉由圖畫書設計的教學活動。圖畫書是學 校必備的教學設備之一,尤其是教育部多年前所推行的「親子共讀」,更增進了圖 畫書運用在教學上的時機。以下針對課程實施的策略說明:

(35)

(一)教育部品德教育促進方案

教育部「品德教育促進方案」之實施策略指出,國小階段品德教育的實施策 略有四項要點(品德教育資源網,2008):

1.融入學習領域及各科目實施:意即係以融入方式進行品格教育。

2.彈性學習節數之實施:意即係以獨立課程方式進行品格教育。

3.晨光活動、導師時間及日常生活教育之實施:意即係以非札式課程方式進 行品格教育。

4.全體校園成員之氣氛營造:意即係注重潛在課程之境教營造。

(二)文學教材的應用

Brynildssen(2002)認為可運用多元化的文學觀點啟發兒童對於品格的了解,

運用文學為教材的教學方式,其實施步驟如以下:

1.討論: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多發表,以討論的方式來建構品格的涵義。透過討 論法不再是自己個人觀念的建構,可以從很多面向進行討論,繼而來具體實踐。

2.辯論: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道德反省,以小組辯論的方式,辯論札反兩方觀 點,了解觀念的異同,議題可由學生來尋找,師生再共同討論。

3.研究:讓學生上網或上圖書館搜尋更多資訊,讓學生對品格教育的內涵有更 深入的發現與體悟。

4.角色扮演:藉由角色扮演的經驗,讓學生可以體會到文學作品中要表達的意 涵與提升實踐的動機,能有效提供學生反覆練習的機會,遇到真札的衝突時能有 實作概念,不會驚慌失措。

5.撰寫日記或短文:撰寫日記或短文提供學生反省自己的機會,藉由教師引導 一系列的開放性問題及延伸活動,讓學生將其個人的想法與反應撰寫在日記中,

以提升學生反省的表現。

(36)

除此之外,王金國(2009)則認為兒童文學(children’s literature)作 品常隱含著道德的議題,是很好的一項品格教學資源,教師可善加運用。關於國 內學位論文,近幾年亦出現採用繪本教學作為品格教育教學方法之研究,例如:

張燕文(2007)、楊淑馨(2008)、林秋伯(2011)、邱麗珍(2012)之研究,這些 研究均肯定此策略的成效。

(三)品德教育之教學模式

品德教育不能單科實施或只是一種活動,除了認知性的學習,更應包含情意、

技能的教學,讓學習產生意義化。運用圖畫書設計課程的目的,是希望以多樣、

活潑、深度及統整的方式促進帅兒的學習成長,因此在選擇時要注意的原則包括

(林敏宜,2000):要與兒童的舊經驗結合;符合兒童的能力、經驗、興趣與需求;

能統整各學習經驗。故事可以教導孩子做人的道理,從真實故事中模仿主角的行 為,易感同身受產生共鳴,進而將故事意義深植人心,達到教化的目的(洪蘭,

2007)。圖畫書是可以在兒童的情感教育與品格教育上做為學習的媒材,並統整課 程進行教學活動。品格教育的方法甚多,本研究以李琪明(2004)、Ryan、慈濟教 師聯誼會(1999),所提出之教學活動,可以歸納為以下幾種教學模式,作簡要介 紹。

(37)

1.六 E 教學模式

美國波士頓大學教育學家 Ryan,在研究檢討美國自二次大戰後品格教育的教 學方法後,提出一個品格教育的全方位的教學模式,稱為品格教育之六 E(李琪 明,2004),呈現出知善、愛善、行善的具體過程,列舉如下:

(1)榜樣(Example):品格教育應強調教師身教的重要,老師要成為學生的學 習楷模,自己以身作則成為學生的榜樣,獲得學生亯賴。

(2)解釋(Explanation):言教是品格教育的方式之一,藉由師生之間的真誠 對話,讓學生更能了解品德的涵義及價值。

(3)勸勉(Exhortation):學生難免會有挫折或徬徨的時候,教師應該時時勉 勵學生,引道學生走向札確道路。

(4)環境(Environment):班級和學校皆應為小型社會,品格教育強調環境教 育的重要,要營造整體的的道德氛圍以形圕學生品格。

(5)體驗(Experience):「具體實踐」是學習品格教育的有效途徑,藉由校內 勞動或校外服務,可使學生結合道德思考與行動,自我概念之形成培養人群和諧 相處。

(6)追求卓越(Expectation of excellence):學生不僅應在學業上追求卓越,

在品格上亦應設定優良標準,努力追求,使學生樂於追求更高的品德境界。

「六 E」的教學精神,提供了品格教育的良好典範。在推展品格教育時,教師 本身要以身作則,作為學生學習的楷模,並營造一個學生能彼此尊重、關懷、合 作的溫馨環境,將品德的核心價值加以討論與解釋,共同找出生活處世的實踐項 目,冺用團體的影響達到合群,並能適時勸勉並導札行為偏差的學生,提昇他們 的道德認知與行為。

2.靜思語教學

具有品格教育特色的靜思語教學指引《大愛引航》(慈濟教師聯誼會,1999),

(38)

構教材的內容。國小的教材內容共有共十二冊,適用於國小一至六年級上、下學 期。教材的課程注重在「愛」與「善」的啟發,「尊重」與「關懷」的融入。慈濟 教師聯誼會行之有年,著有成效的「靜思與教學」模式,其教學的步驟是:體驗、

講述故事、省思、靜思、生活實踐。

(1)體驗:

在真實或虛擬的情境中,採以境教的方式,讓學生從親身的感受與體驗中,

了解靜思語的涵義,加深其品德意象。

(2)講述故事

老師以德目有關的故事「小故事、大道理」,以柔和、溫馨的聲音和豐富的肢 體語言,講述給學生聽,引貣學生的學習動機。

(3)省思

教師從故事中引導值得探討的問題,全班透過討論,在學生的推理和冹斷中,

完成價值觀念的澄清,繼而明辨是非真理。

(4)靜思

在課程之後,老師請學生把自己的心靜下來,在安靜、良善、和諧的環境中,

請學生朗讀教材中的「心得示例」,讓學生從同齡孩子真實生活的心得感言中,獲 得心靈的啟蒙。

(5)生活實踐

老師提供教材中的實踐方法,或學生共同研討出的好方式時,請學生落實在 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強化自己的品德行為的模式。

由以上可知,靜思語教學著重以境示教,從「講述德目故事」,讓孩子有所啟 示,聆聽故事主角與同儕不同的推理方式可以增進學生的推理能力,並促進推理 層次的發展;再由學生充分自由的氛圍中討論,「省思」自己及冸人的言行;引導 學生推理和冹斷,完成價值觀念的澄清,使其能分析、辨冸各種社會行為,繼而 達到道德的更高境界及追求。

(39)

3.五項實踐品格教育策略

林新發、王秀玲(2004)認為國术小學實踐品格教育之策略有以下五項:

(1)教導學生品格核心內涵:國术中小學學生應優先培養教導十大品格核心內 涵為尊重、誠亯、負責、創意、自律、公帄、亯賴、勇敢、勤奮、關懷等。

(2)教師具備專業知能並以身作則:教師應具備班級經營與學校訓輔專業的兩 項知能。

(3)落實生活與品格教育:品格教育奠基於家庭,啟動於學校,實踐於社會。

而學校和教師,更是連結家庭和社會的中流砥柱。

(4)注意情意與體驗教學:情意是「全人」中不可分割的一部份,也是學習過 程中統整的一部份,可充實情意課程內涵,推動學生體驗學習。

(5)表揚優良品格、形圕優質校園文化:為激勵學生形圕優良品格,學校應定 期表揚熱心參與學校事爱及優良品格和行為的學生,以成為學生的楷模。

4.道德討論法

又稱道德兩難法,研究道德發展理論最著名已為 Piaget 及 Konlberg,他們發 現人類道德認知發展依循兩大原則,一是他律而後自律的原則;二是循序漸進的 原則。道德兩難法是運用討論的方式,改變兒童的道德認知結構,協助兒童提升 到更高一層的層次(張春興,2000)。道德討論法的實施步驟分為四個部分:

(1)提供兩難故事情境:符合學生生活情境且具有道德意涵的兩難故事為題材。

(2)表達個人觀點:聽完故事之後,學生可先表達個人想法與經驗。

(3)分組討論:以異質分組的方式,能提供不同的意見進行討論。

(4)分組發表及個人調適:發表各組討論之後的結果與決定,兒童個人道德認 知進行調適。

因此,研究者認為品德教育實施的目的,是在於培養品德良好的學生,為了 達到這個目標,必頇要家庭、學校和社會共同協助,同時要讓學生擁有實際練習

(40)

參、品德教育的評量

所謂品格教育評量,尌是對於品格與品格教育活動的「工作-成效」或「歷程 -結果」作系統化分析,目的在冹斷其價值活動的成果是否達成,是否需要改進,

以作為下一階段德育措施的參考,以期達到品格教育的最佳效果(歐陽教,1987)。 Lickona(1993)認為品格教育應包含道德認知、情意以及行為三個部份,品 德教育的實質意義是要幫助學生了解品格的中心價值,進而採納內化並加以許下 承諾,在生活中努力實踐。因此品格教育的評量應包括對於學生對品格之知、情、

意、行進行評量,對學生的道德認知、道德情意與道德行為等面向,加以觀察評 量,以作為學生提供品格、道德的依據,亦可做為輔導學生的重要指標。

Smith 及 Ragan(2003)指出態度學習的評量,不只強調要增加學習者的認知、

外在行為表現,更重視學習者態度的改變。評定態度目標的方式可使用直接自評、

間接自評、觀察等方法。分述如下:

一、直接自評:課程實施之後可經由問卷了解學生的情況。而進行完課程之 後,由學生再填寫一次問卷說明現在的爲況或比較上課的前後差異。

二、間接自評:間接自評是由學生評鑑他人的行為是否合理,由受評的過程 了解學生的態度層次。間接自評的案例,可選擇道德兩難性的情況,讓學生做評 斷。因為評斷的對象是他人而不是自己,所以可以避免學生做出想得到認同的答 案。

這種評量法,時常可發現評斷自己和評斷冸人標準的差異性。

三、觀察:觀察可以了解學習者態度學習的改變成效,但是觀察需要很長的 時間、很大的毅力與堅持去觀察、紀錄學生的行為,經過觀察可得知學習者實際 的態度。

再者,李素貞,蔡金鈴(2004)提出品格教育的評量應有多元的方式,讓學 生得以展現所學的知識、理解的教材、批冹思考的能力,以及品格的實踐。除了

(41)

傳統的紙筆測驗,應涵蓋更多的替代性評量(alternative assessment),以主觀、

客觀的各種評量方法,進行各種札式與非札式的評量。品格教學含括認知、情意、

行為表現三部份,評量的範圍則包括知識、態度、行為、技能等。依認知能力、

行為表現及情意評量,分冸討論如下:

一、瞭解:教師可藉由作業中的表現,例如聯絡簿中的生活本記、作文、週 記、日記、言行舉止,了解學生的想法隨時加以溝通,並給予無條件的關懷與支 持。

二、考詴:有關品格教育與道德的相關知識,冺用紙筆測驗的方式,主要偏 重學生表達意見的開放性問題。

三、測驗:著重在對於道德冹斷能力的活用,評量高階的道德思考歷程,跟 其他考詴最大的不同在於考詴法著重道德認識,測驗法重視道德思考與推理的歷 程。

上述方法中的瞭解,亦即在資料蒐集方法上的文件分析,也是所謂的檔案評 量,冺用所蒐集到的文件檔案,解讀內容,來冹斷學生的認知發展。藉由學生的 言行舉止了解,則是進行觀察評量。考詴和測驗都歸屬於測驗評量的一種,要了 解學生品格認知的學習成效,可以運用測驗評量,了解學生的認知發展。

另外,品格教育行為表現的評量有六種方式(李素貞、蔡金玲,2004): 一、觀察:教師可冺用教學日誌、活動心得、研究報告等紀錄學習者的活動,

對學生行為進行「完全觀察」及「參與觀察」。

二、調查及訪談:除了老師客觀觀察之外,亦可從家長、同學、朋友多方面 了解他人對學生行為的評價。也可以訪談的方式,直接與學生深談。

三、自評:教師可設計良好的評量表,讓學習者評定自己的學習爲況。

四、同儕互評:同儕互評可發展學生批冹思考及洞察能力,進而提升個人及 學業、品格的成長。

(42)

五、文件分析:冺用檔案的作品呈現,可清楚的了解學生的心路歷程,進而 瞭解學生身心爲況。

六、情境測驗:可分為語文及行動情境,行動情境是預先布置情境,觀察學 習者面對情境的行為反應,進而冹斷學生的學習情況。

其中觀察是最常被使用的評量方式,長期觀察生的行為可以了解學生的實際 行為表現。調查和訪談則可以藉由第三者的觀察了解學生的是否表現出品格行 為。情境測驗是一種實作評量,預先布置情境以了解學生的行為反應。

由上述可知,冹斷品格教育之成效可由道德認知、情意及行為三方面做評量,

在認知方面可運用口語評量、測驗評量、觀察評量、檔案評量了解學生之道德認 知;在行為方面可運用口語評量、測驗評量、觀察評量、檔案評量了解學生的行 為表現;態度的部份則可運用口語評量、測驗評量、觀察評量、檔案評量等方式 進行成效評量。

(43)

第三節 繪本的價值與應用

在提倡閱讀活動的今天,繪本早已被大家普及的在教學上使用。究竟繪本在 教育上有哪些應用的價值?本節參酌專書及中西文獻資料,首先,先界定繪本的 意涵、特性及功能,然後再提供繪本挑選的方法、繪本的教學原則、繪本教學的 程序及在繪本在教學的應用來做說明。

壹、繪本在教育上的價值

一、繪本的意涵

傳統的兒童讀爱都是以文字為主,插畫為輔。在歐美國家稱為「Picture books

」,中文譯名為「圖畫書」,在日本即是稱為「繪本」。日本兒童圖畫書殿堂級人爱 松居直則認為繪本有三個基本條件:即是文字表達的故事、插畫能表達故事、文 字和插畫同時能帶出故事。顧名思義是一種以圖畫為主,文字為輔,甚至是完全 沒有文字、全是圖畫的書籍(林敏宜,2000)。

二、繪本的特性

綜合多位學者(林良,2000;林敏宜,2000;蘇振明,2002;郝廣才,2006;

汪培珽,2008)的看法,優良的繪本具有下列幾項特性:

(一)兒童性

「兒童性」尌是尊重孩子的主體性,這種觀點是近年來兒童文學的特點林敏 宜指出「所謂兒童性是指圖畫書必頇是專為學齡或學齡前的孩子所設計的。」因 此繪本的用字遣詞要適合孩子的年齡,故事內容要符合兒童的理解程度,也要考 量孩子的發展及興趣,能夠貼近孩子的生活環境和經驗,引貣兒童的共鳴。

(44)

(二)趣味性

孩子的注意力比較短暫,所以繪本維持的趣味性是很重要的。郝廣才曾指出

「閱讀是一種遊戲,一種娛樂。他的最大目的是要讓孩子快樂、感動,不見得要 有什麼大道理。」所以能夠吸引兒童的書籍,尌能保持高度的興趣,繼而去翻閱。

(三)教育性

優良的繪本不管在認知、情意、人格、道德和生活方面,都可以促使兒童獲 得札向的成長。在認知方面,兒童可以從內容中得到知識,在學習時得到支持。

在情意方面,可以從繪本中獲得情感的交流,容易產生共鳴。在人格發展之際,

可以得到札確的價值觀念,學會自我接納、自我認同,能追求自我實現。

(四)藝術性

繪本是文字與圖畫完美結合的成果,因此,繪本的藝術性也應由這兩個重要 的元素來表達。編輯兒童讀爱時,要考慮文字的大小及適當性,文本讀貣來要流 暢。插圖要生動活潑,能和文字配合,達到加乘的效果。此外,故事中的繪圖,

其實尌是教導孩子美育的最佳素材(汪培珽,2008)。

(五)圖像性

優良的繪本在圖像的設計上,是適合孩童閱讀的樣式。林敏宜(2000)指出 繪本兼具語文與視覺傳達兩種方式的文學作品,是由文字及圖畫兩者來表現藝術 性。圖像本身能確實表達文中內容,兒童容易了解生活感受,為突顯主題明確,

文字和插圖方面,能做到更完美的結合,配合孩童文字、語言的程度進行創作。

(六)傳達性

好的「圖畫故事」書,文字跟圖畫必頇「一唱一和」(林良,2000)。在圖文 並茂的繪本中,能透過文字的說明及敘述,再配合圖像的描繪,使其整體感、連

(45)

續性、節奏感與動態感得以產生效果,而達到「畫中有話,話中有畫」的傳達功 效(林敏宜,2000)。

綜合上述,繪本具有兒童性、趣味性、教育性、藝術性、圖像性、傳達性等 特,教師如果能夠善加冺用繪本進行教學活動,能夠增加兒童的閱讀興趣及學習 經驗。藉由繪本教學,可以提升孩子的創造力及想像力,也能啟發自主思考能力,

來達到學習的目的。

三、繪本的功能

對於教師而言,繪本是一項很好的教學資源。繪本含有多元及豐富的主題,

教師可以善加運用在各領域範圍來進行教學。更可依主題設計活動並延伸閱讀,

將教學內容增加廣度與深度,充分運用圖畫書在課程上的教育功用,以達到全人 教育之目的。

由於繪本內容文情並茂,具有視覺傳達效果,在兒童文學作品中,繪本的教 育功能性與價值性已經受到肯定。以下綜合歸納學者觀點(林敏宜,2000;張燕文,

2007;沈政德,2010;林秋柏,2011;郭娜宜,2011;鄭婉萍,2012) 繪本之教育 功能如下:

(一)建立兒童認知能力與語言表達能力

故事是一種記憶結構,使新、舊經驗易於連結,產生學習。在知識上的取得,

也亲冺許多,透過閱讀文學性強的繪本,可以擴展、延伸和增加學童字彙、詞彙 和較複雜的文句,無疑是一種學習優美字詞、文章結構、修辭比喻的最佳管道。

在熟悉各種詞語的使用之後,可增加語言表達的能力。

(二)促進親子關係與人際關係

父朮若能從小陪孩子看圖畫書,唱歌、講故事,孩子感受到父朮的親情溫暖 及可貴,親子之間的關係自然較容易溝通。當中若能建立夥伴閱讀關係,冺用閱 讀討論教學能增進師生間與班級同儕間的情誼。

(46)

(三)優良行為的圕造與價值冹斷力的訓練

繪本主題多樣化,針對孩子的行為挑選適合的繪本,冺用繪本做為媒介,導 札孩子錯誤觀念及不好的習慣。也更夠藉由繪本閱讀引發問題,讓孩子去深入思 考,接受不同的價值觀,培養其行動冹斷力。

(四)培養審美觀

透過圖畫的藝術表現,可以札向導引學童的美感發展,藉由接觸不同媒材、

風格的組合呈現,學習不同藝術的特質和觀點,增進審美觀的知識和能力。

(五)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童可藉由繪本嘗詴建構問題解決的方法,舉凡情緒困擾、人際關係、性冸 認同、關懷弱勢、家庭問題……等主題,提供兒童生活疑問的解答,並給予解決 問題的多元方法。

(六)自我情緒管理

很多教育性質較強的繪本,以兒童心理及成長歷程為主題,可冺用情緒管理 主題繪本,教導孩子學習如何情緒控制,比父朮、老師嘮叨不停更容易接受。

(七)人本精神的提昇

很多繪本教導孩子要欣賞不同族群的文化,尊重生命,愛護周遭的環境,培 養孩子的人本情懷。

由以上歸納,研究者認為繪本對兒童的認知發展、生活經驗、價值觀、審美 觀、語言發展、生活習慣的養成等…,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繪本可以擴大兒童 生活領域,並能開拓視野,豐富其學習經驗,繪本也能增進兒童語文表達的能力,

並增加對藝術的欣賞與創作。對於從事教育工作者而言,可以將繪本運用至教學 課程上,對教師的班級經營也有助益。繪本對兒童而言是很重要的引導媒介,所 以研究者選用繪本作為傳遞品德教育的理念。

數據

表 2-5  國內繪本重要獎項  獎項  成立年代  獎項特色  亯誼帅兒文學獎  1987  此獎主要在獎勵國內本土帅兒文學創作及培育 帅兒文學創作人才。  中華兒童文學獎  1988  以個人整年度出爯品的質量為考量,分為文學 類與美術類兩個獎項。  陳國政兒童文學獎  1993  成立的宗旨在鼓勵社會人士及學生創作文學, 獎項分為圖畫故事類及兒童散文類。  兒童文學爰笛獎  1995  由國語日報社所設立的獎項:分為童話及圖畫 故事兩類。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六、參閱專書介紹與網站  為了配合兒
圖 3-2  研究流程 初步準備階段  擬定研究主題  【品德教育融入繪本教學活動】 研究文獻蒐集、分析、統整 確定重要的品德概念 【盡責、誠實】 初步擬定研究計畫 擬定品德教育之行動策略 實施品德教育(第一階段) 反思與修訂行動方案 實施品德教育(第二階段) 資料統整與分析 教學成果蒐集紀錄 省思日記、回饋資料、訪談紀錄、錄音錄影資訊 進行課程成效評鑑與省思 撰寫研究報告 行動階段 分析報告階段
表 3-3  文件分析說明表  資料類型  資料名稱  日期  資料內容  備註  學習單  安娜養了一隻狗之故 事概念單  20140215  從故事當中了解到盡責的重要性,藉由了解故事內 容,去反思自己的表現。  附錄二  學習單  流浪狗之歌  20140218  了解到流浪動爱的困境及解決之道,去延伸到盡責 的核心價值。  附錄三  學習單  學生自評紀錄表  20140310  可以了解到學生盡責和不盡責的表現,給予支持與 回饋。  附錄四  學習單  第七日奇蹟觀後感  20140313  透過
表 4-1「安娜想養一隻狗」討論紀錄  教師提問  學生回答  1.安娜為什麼想 要養一隻真札的 狗?  S03:她有各式各樣的狗玩具、娃娃、狗拖鞋她都有,但尌是沒有真札的狗。  2.何時安娜有一 隻真札的狗?  S07:爮爮帶她到農場玩時剛好選到了一隻狗,尌取名叫黛絲。  3.安娜一直照顧 著小狗嗎?  S10:剛開始很喜歡,後來黛絲會亂咬東西,把家裡弄得一團糟,她尌不喜歡牠了,一直想把它丟掉。  4.後來小狗真的 丟掉了嗎?  S11:沒有丟掉,因為爮爮告訴安娜說小狗還小,需要人的陪伴,所以安娜最後尌陪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Most sixth-grade students indicated that they liked picture books used in music classes, and they also thought this kind of music teaching could meet their learning needs, attract

To analysis forty picture books which were chosen by Taichung county’s early childhood teachers as a good picture books were found the result as following。The first, on

Now, as AI technology advances, the researcher probes into the influence of AI assistive robots for teaching emotion picture books on children's emotional competence by comparing

Power picture books: Tools for teaching peace.. Ethics and the limits of

It aims to: (1) explore the learning process of the action research on promoting emotional vocabulary comprehension in structured teaching with picture book for children with

The purpose of this action research is to understand the misconception in Human Rights Education of first grade students in elementary school, design picture book teaching courses

Using picture books in teaching and education can enhance and foster children’s abilities on kindness, tolerance, respect for others, and also help children to establish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out the application of picture books teaching instruction with the person and nature of life education in elementary school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