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立臺東大學文化資源與休閒產業學系 碩士論文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國立臺東大學文化資源與休閒產業學系 碩士論文"

Copied!
14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東大學文化資源與休閒產業學系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施孟隆 博士

認真性休閒、人格特質與休閒阻礙 關係之研究

研究生:林均徽 撰

中華民國一O六年八月

(2)

國立臺東大學文化資源與休閒產業學系 碩士論文

認真性休閒、人格特質與休閒阻礙 關係之研究

研究生:林均徽 撰 指導教授:施孟隆 博士

中華民國一O六年八月

(3)
(4)
(5)

謝 誌

感謝以下人士與單位,在本論文資料收集與撰寫期間慷慨的提供 協助與專業建議,您們的關心與支持是這篇論文能完成的最大助 力,是我完成自我認同和自我實現的過程裡美好的貴人。

施孟隆教授(臺東大學文休系)、張凱智副教授(臺東大學文休系)、蔡進 士副教授(臺東大學文休系)、黃炳文教授(中興大學應用經濟學系)、彭 克仲教授(屏東科技大學農企系) 、裴家騏院長(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 學院)、林繼偉副教授(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高經清教練(中 華民國馬術國家級教練) 、藍忠雄教練與郭力瑜教練(苗栗竹南馳之安馬術 中心)、阮志輝先生、張育銘教練(花蓮國風國中)、張廣運老師(花蓮國 風國中) 、林祖濬老師(花蓮國風國中) 、王錦懋老師(花蓮國風國中) 、詹 爲全老師(花蓮玉東國中) 、Zendream(微笑角即興劇團) 、李惠菲老師(基 隆暖暖高中)、吳彩鳳老師(新北市德音國小)、郭淑儀老師(新北市鶯歌 國小) 、邱鈺婷老師(新北市) 、陳盈均老師(新北市) 、鍾承恩老師(桃園 市普仁國小)、謝佳媛老師(桃園市元生國小)、陳曉琪老師(桃園市內海 國小)、賴玟菁老師(台中中興大學附屬高中)、蘇妍如老師(台中市清水 國中)、林軒萱老師(宜蘭縣頭城家商)、陳信甫與李佐萱夫妻(宜蘭陳信 甫牙科診所)、張稚莉小姐(宜蘭家扶中心專案志工)、鄧宇辰先生(宜蘭 大學休閒產業與健康促進學系)、山海觀馬場謝煥祥先生(新北市淡水)、

佑昇農場(新北市淡水) 、大地馬術俱樂部 Rita 小姐(新北市土城) 、朋馳

(6)

馬術俱樂部陳信宏教練(桃園市) 、高任炫先生(新竹市元培科技大學企管 系四-1) 、馳之安馬術中心王志銘總經理與葉萍小姐(苗栗竹南馳之安馬術 中心)、舞藝舞蹈補習班(台北市)、le studo 62(台北市)、張世諭先生

(台北市) 、方人以小姐(台南市) 、吳嘉玲小姐(台南成大醫院內科部) 、 凱碁銀行花蓮分行、林猷穎與許汝蘭夫妻(台南聯華電子先進技術開發模 組處先進擴散 1 部主任工程師) 、黃巽勤老師(高雄市)、江明浩與林均怡 夫妻(新竹市)、莊善欽副理(台北市台名保經)、蘇士今及蘇士尹(台北 市) 、佳麗寶花蓮維多利亞美店羅珮宜小姐(花蓮) 、隆元手作咖啡(花蓮) 。 還有我的父母,他們用海一般的寬容、山一樣的力量,鼓勵我長出屬於自 己的翅膀,用最無私的心祝福我的不一樣。我有最友愛慷慨的弟弟妹妹及 各位親人,讓我在飛翔時永遠有可以望見的安心燈火。在芭蕾和馬術的路 上,我遇見許多堅強的夥伴和經驗豐富的前輩,我的路上一直都有指引和 提攜。還有許多只見一面但毫不畏懼對我伸出友誼之手的人,讓我知道我 一向的信仰是正確的。我現在了解我從未孤單過,因為人生路上的每一個 人都以他們的方式成就了我。還有讓我遇見了你,我知道飛久了疲憊的翅 膀終於有地方可以降落休息。

最後我要感謝我自己,長成一個如此美麗的人。

研究生 林均徽 謹誌

2017 年 8 月 11 日 台東

(7)

I

認真性休閒、人格特質與休閒阻礙關係之研究

A Research of Relationships among Serious Leisure,Personality and Leisure Constrains

林均徽* 施孟隆

*國立台東大學文化資源與休閒產業學系碩士班

國立台東大學文化資源與休閒產業學系所 教授

摘要

隨著社會經濟變遷,文化與觀念的演進,在擺脫了全力奮鬥卻只有基本生存的窮困年代後,如何提 升生活品質是每個人所關注之焦點,而休閒活動的進行就是與生活品質相關的內涵之一。雖然國人對於 休閒活動的選擇及投入之程度,理應隨著各項資源的豐富而不斷提升,但大部分的人對於休閒活動的概 念仍停留與抱持在較表淺的輕鬆、即時與低投入等的態度。不過仍有一群小眾對於自己的休閒活動認真 投入各項資源,專注經營與期許自己在此休閒活動領域中有良好表現。對於這樣一群認真性休閒的活動 者中,到底存在著哪個部分的差異,造成與其他泛泛大眾的休閒狀況產生差異?根據人格理論,個人對 於事物的解釋與習慣行為都有其人格的基礎,而過程中如何面對阻礙或困境也與其人格相關。休閒活動 中所出現的各種阻礙,恰好是檢視「認真性休閒」與「隨性式休閒」兩群體間差異的指標。本研究使用 問卷來收集資料加以分析,試圖從中找出認真性休閒、人格特質與休閒阻礙之間的關係,驗證人格是否 是影響一個人成為認真性休閒者之原因。以兩獨立樣本 t 檢定發現認真性休閒者與隨性式休閒者除了在 認真性休閒特質上出現差異、在五大人格因素的分析上也有所不同,在休閒阻礙的表現差異更恰好可以 分辨出兩群體。以 SEM 調節效果來檢視兩組群體在認真性休閒、人格特質與休閒阻礙間的關係,兩組群 體在「人格特質→認真性休閒」的路徑係數具有顯著差異,而「認真性休閒→休閒阻礙」和「人格特質

→休閒阻礙」的路徑係數不具有顯著差異。如何有效區分這兩個群體並針對他們進行有效的休閒推廣、

教學或相關政策擬定,是本研究之預期貢獻。

關鍵字:認真性休閒、人格特質、休閒阻礙、SEM、多群組分析

(8)

II

A Research of Relationships among Serious Leisure、

Personality and Leisure Constrains

LIN CHUN-HUI* SHIH MENG-LONG

National Taitung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Cultural Resources and Leisure Industries

Abstract

With the change of our society and economy, the evolution of our culture and values, and the end of a distressed age when the only purpose of people’s effort was to struggle to survive, leisure activities have become one of the major components of life quality. Though the choice and input level of our leisure activities should have upgraded due to the abundance of resources, most people still holds skin deep and shallow concepts towards the leisure activities, such as easy, any time and effortless. However, some small group of people endeavor themselves and put lots of efforts and resources into the development of leisure activities so as to expect respectable performance in this field. Are there any difference exists between this small group

"serious leisure" and other group "casual leisure" activities participators?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personality, an individual’s interpretation of things, habitual behaviors, and the way to overcome barriers and distress are all related to his or her personality. All those barriers occurred throughout leisure activities happen to be the indicators to investigat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groups of endeavoring leisure and effortless leisure. This study uses questionnaires to analyze and inspect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serious leisure, personality traits, and barriers of leisure activities, and to examine whether personality causes an individual’s becoming endeavoring leisure person. Independent paired t-test found differences exist in big-five personality factors between groups of serious leisure and casual leisure. Differences in dealing with barriers to leisure activities justified the groupings of serious leisure and casual leisure. Moderation effect investigated by SEM found the path coefficients of「personality → serious leisure」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while the path coefficients of「serious leisure → leisure barriers」and 「personality → leisure barriers」are insignificantly different. How to effectively cluster serious leisure and casual leisure and offer them with valid promotion and teaching programs could be the anticipated contributions of this study.

Key word : serious leisure, personality , leisure constrains、SEM、MGA

(9)

III

目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 .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四節 名詞定義……… ..6

第五節 研究流程………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0

第一節 特 質論 人格 理論 與相關研究 ……….10

第二節 認真性休閒的相關理論與研究……….. 18

第三節 休 閒阻 礙的 相關 理論與 研 究 ……….23

第四節 人 格 特 質 與 休 閒 阻 礙 的 相 關 理 論 與 研 究 … … … 2 9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1

第二節 研究假設……… 32

第三節 研究資料收集……… 35

第四節 研究工具……… 36

第五節 資料處理……… 39

第四章 實證研究分析與結果……… .41

第一節 專家審題的問卷題目分析……… ..41

第二節 基本背景資料分析……… 47

第三節 隨性式休閒與認真性休閒兩組樣本的差異比較 ……… 52

第四節 問卷的驗證性因素分析………54

第五節 隨 性式 休閒 與認 真性休 閒 在結構 模 式上的差異情 形 ……… ..63

第六節 隨性式休閒與認真性休閒在結構模式上的中介效果………. 65

第七節 綜合討論……… . 6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69

第一節 結論……… .69

第二節 建議……… .74

參考文獻 ……….………..76

(10)

IV

表目錄

表 2-1 人格心理學派別的特色與比較……….10

表 2-2 五大因素特性與量表得分說明……….15

表 4-1 認真性休閒問卷專家建議後題項保留標準………42

表 4-2 認真性休閒問卷專家建議後刪除題項與題數………..43

表 4-3 人格特質問卷專家建議後題項保留標準………..43

表 4-4 人格特質問卷專家建議後刪除題項及題數………43

表 4-5 休閒阻礙問卷專家建議後題項保留標準……….44

表 4-6 休閒阻礙問卷專家建議後刪除題項及題數………44

表 4-7 專家專長與專業背景………45

表 4-8 專家綜合建議……….46

表 4-9 認真性休閒組休閒活動種類………47

表 4-10 問卷樣本收集地區……….47

表 4-11 隨性式休閒組與認真性休閒組在性別的比較……….48

表 4-12 隨性式休閒組與認真性休閒組在年齡層上的比較 ………..48

表 4-13 隨性式休閒組與認真性休閒組在婚姻狀況的比較………..49

表 4-14 隨性式休閒組與認真性休閒組在教育程度的比較……….49

表 4-15 隨性式休閒組與認真性休閒組在每週進行休 閒活動次數比較…………49

表 4-16 隨性式休閒組與認真性休閒組在每次休閒活動時間長度比較 …………50

表 4-17 隨性式休閒組與認真性休閒組在休閒活動的年資比較……….50

表 4-18 隨性式休閒組與認真性休閒組在從事休閒活動的地區比較 ……… 51

表 4-19 隨性式休閒組與認真性休閒組在受訪者職業性質上的比較 ……… 51

表 4-20 隨性式休閒組與認真性休閒組在平均月收入的比較 ………..52

表 4-21 兩組樣本在認真性休閒問卷上得分的差異比較………..53

表 4-22 兩組樣本在人格特質問卷上得分的差異比較 ……… 53

表 4-23 兩組樣本在休閒阻礙問卷上得分的差異比較 ……… 54

表 4-24 三個問卷間的 Pearson 相關………..55

表 4-25 認真性休閒問卷之收斂校度摘要表 ……… ..55

表 4-26 人格特質問卷之收斂校度摘要表………56

表 4-27 休閒阻礙問卷之收斂校度摘要表………57

表 4-28 隨 性式休 閒組與 認真 性休閒 組 在三個 問卷 的模式 整 體適配 評鑑 表 62 表 4-29 隨性式休閒組與認真性休閒組在結構路徑之比較……….. 64

表 4-30 隨性式休閒與認真性休閒在中介模式上的比較……….. 65

(11)

V

圖目錄

圖 1-1 研究流程圖………9

圖 2-1 休閒阻礙階層模式………...25

圖 3-1 研究架構圖……….31

圖 3-2 認真性休閒、人格特質與休閒阻礙結構方程模式………40

圖 4-1 隨性式休閒組/認真性休閒組在認真性休閒問卷的 一階驗證性因素分析……….59

圖 4-2 隨性式休閒組/認真性休閒組在人格特質問卷的 一階驗證性因素分析……….60

圖 4-3 隨性式休閒組/認真性休閒組在休閒阻礙問卷的 一階驗證性因素分析………...61

圖 4-4 分組調節模式之標準化估計值………..64

圖 4-5 分組中介模式之估計值………66

(12)

VI

附件

附件一……… 87

附件二……… 91

附件三……… 94

附件四……… 96

附件五……… 105

附件六……… 110

附件七……… 113

附件八……… 115

附件九……… 123

(13)

1

第一章 緒論

本章節說明本論文研究的研究背景與動機、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研究範圍與限制、

名詞定義、研究流程。分為五小節,第一節說明本論文的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澄清 本論文的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第三節界定本論文研究的範圍與限制,第四節明確定義 各項名詞的解釋,第五節訂定研究流程。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隨著人類生活方式的改變,與對生活的定義有了更多新穎的概念,除了追求快速和 便捷外,人們也越來越向內在探索思考自己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因應越來越重視心理健 康和身心平衡的潮流,1948 年聯合國世界人權宣言即強調「休息及休閒的權利,包括對 工時合理的限制及定期假日的薪資照付」,1971 年國際遊憩學會宣示了「休閒憲章」

(Charter for Leisure),指出休閒是一項基本人權,如何休閒由個人完全自由決定,不受 他人決定。因此台灣政府在國際潮流與人權觀念的演進下,越來越重視國人的身心健康,

明定各種休假規定,讓國人能在工作與休息間取得平衡。同時因為科技發達,伴隨現代 交通便捷、網路資訊豐富的影響,各式休閒資源與訊息更容易汲取,休閒活動的可及性 也越來越便捷,理應讓國人在從事休閒活動的頻率、種類、參與程度等都比以往更加提 升,但目前國人雖擁有較充裕的空閒時間和休閒場所,但休閒活動的參與卻停留在被動 式活動居多,以短暫、可立即滿足、付出資源較少、較少體力和腦力勞動的休閒種類為 主,如看電視、逛街、喝下午茶,甚至把睡覺和發呆認為是休閒活動的國人所在多有。

即使參與了一些需要體力鍛鍊或腦力思考的休閒活動,卻很少有人會把參與休閒活動當 作一項要認真面對、需進行長期或深入參與、視作投資自己的議題。當然其中不少原因 會造成個人對休閒活動採取最少資源投入的態度,如:收入多寡、教育程度、家庭角色、

身心健康、興趣等。

美國心理學家 Maslow(1970)在「人類動機的理論」裡提出人類需求層次理論,

人在滿足了低階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後,會逐步發展出高層的、精神層面的需求,最 高階段則是「自我實現」,是一種將個人潛力發揮到最大,完成自己內心的目標。在西

(14)

2

方社會,自我實現的概念在許多地方可以展現,不論是兒童、青少年、成年抑或是老年,

每個階段都會藉由各種事物或活動來檢視自我實現的程度,這不僅僅只是追求工作、學 歷、金錢、名聲,在西方文化裡,即使「玩耍」都是相當注重個人在其中實踐追求自我 實現的任務。因此「休閒」的概念在西方文化裡,不只是單純的放鬆、休息、娛樂,更 多的是在其中找尋意義。而東方文化裡,對於「自我實現」的概念,多長期限制在儒家 文化「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出仕觀念,重視團體價值、成為團體裡的一份子、達成 團體認可的目標,因此東方文化裡並沒有向西方那樣強調「個人表現」的自我實現,對 不同於傳統儒家價值體系的行動或思維,採取不贊同或迴避的態度。也因此東方文化價 值裡對於「自我實現」的著眼,多放在個體符合團體價值觀的程度多寡(楊國樞、陸洛,

2005)。對於休閒的態度,若不是認為那是浪費光陰的活動,就是歸類為不入流的事物。

以至於東方文化在進入工業社會後,面對生活模式的劇烈變動和對世界認知的衝擊,東 方文化並沒有具備相對應的理解和接納基礎,使得許多西方觀念在進入東方文化後,因 欠缺文化基模使得許多原本立意良善、功效確實的事情,在東方社會裡運作不出更好的 功效,「休閒」即是一例。

東方文化裡多對「休閒」採取應付的態度,認為最重要的是工作,休閒只能偶一為 之,「業精於勤荒於嬉」,不可淪落「玩物喪志」。因此大部分的人對於自己的休閒,多 半侷限在輕鬆、舒適、可馬上操作、可獲得立即滿足、無須後續付出的活動,如看電視、

逛街、散步、玩水、參加遊樂會、吃美食等。Stebbins(1982)在休閒活動的研究裡,

稱此類休閒活動為「隨性式休閒」(casual leisure),相對於此類的休閒活動則稱作「認 真性休閒」(serious leisure)。認真性休閒具有以下特性:堅持不懈(perseverance)、有 規劃的休閒生活(have careers in their endeaors)、顯著的個人努力(significant personal effort)、持續的個人利益(durable individual benefits)、獨特的精神特質(the unique ethos)、 強烈的認同活動(identify strongly with the activity)(Stebbins,1982,1992,2001),Stebbins 對認真性休閒提出一段標準、清楚的定義:「對業餘者、嗜好者或是志工來說,他們對 某休閒活動進行一項有系統的追逐,在典型的範例裡,他們發現這項活動是內容豐富且 充滿趣味的,所以他們生活重心裡很大的比例是放在獲取、展現該活動所需的獨特技巧、

(15)

3

知識和經驗上。」

根據研究,隨性式休閒是所有人都會,也都可以從事的,因執行難度不高,也頗符 合一般人對休閒的認知。但認真性休閒卻不似隨性式休閒,認真性休閒需要參與者投入 大量的時間、金錢、資源、心力,需要較高的技巧、能力和知識,也不一定每一次都能 從中得到快樂、滿足,在執行過程裡也常遭遇壓力、瓶頸、挫折,甚至有受傷或生命面 對威脅的危險。Crawford 與 Godbye(1987)在進行休閒阻礙研究時發現,休閒阻礙的 出現會降低甚至中斷休閒者參與休閒活動的意願或行動,他們提出三大休閒阻礙種類:

個人內阻礙(intrapersonal constraints)、人際間阻礙(interpersonal constraints)和結構性 阻礙(structural constraints)。在現今各項資源已相對發達的現代社會,休閒阻礙也不是 難以克服,但一般休閒者對於休閒活動中遭遇的阻礙,往往因此而不容易堅持,放棄休 閒活動似乎也相當習以為常。這一點已經不是單純的休閒阻礙可以解釋,而是個人對休 閒阻礙的解釋,以及個人對休閒活動所抱持的態度。這種狀態與人格的特性有比較深的 相關,如研究登山者內外控的人格特質與休閒自由感的關係(楊元卉,2003),發現有 內控傾向的人

]格特質登山者有較高的休閒自由感,個人內阻礙感也較低,因此個人的人格特質影響 對休閒阻礙的感受及看法似乎是一個影響程度較大的因素。

美國心理學者 Allport(1937)將人格定義為:「人格是指個體心理與生理系統的一種動 態組織,個體用來對所處環境和經驗的事物加以解釋,並以解釋的內容作為回應環境和 事物依據。在生理、遺傳、環境、學習、成熟等諸多因素交相影響下,展現於個體身心 的各方面特質,這些特質彼此間具有統合性、獨特性、組織性、複雜性與持久性。」因 此可以說,人格在很多方面會影響一個人的思考、行為,具有穩定性、一致性、持久性、

獨特性。Phares 與 Chaplin(1997)也提出對人格的定義:「是一個人的思想、感情、及 行為的獨有模式,每個人間展現的模式都不相同,而它不因時間、情境的不同而改變,

始終保持一致。」(引自鄭紹可,2004)因此我們可以知道人格在大部分的情況下,不 受環境改變而發生變化,因此也可以據此推論或預測一個人會有的言行或態度模式。在 休閒活動的領域裡,個體較不是因為受到限制或強迫而去進行某項休閒活動,絕大部分

(16)

4

是由個人自由意識去選擇是否從事休閒活動、選擇休閒活動的種類、是否要克服休閒活 動中的阻礙,在這樣的狀況下個體表現出哪種休閒態度、如何面對休閒活動,其中的個 別差異就是人格差異所引起的。

國內外學者與研究,已有許多認真性休閒與各項休閒相關因素間的相關研究,但是 對於認真性休閒特徵的根源究竟從哪裡來?以及認真性休閒是否有人格特質上的個別 差異或差異的特徵?近代相關的研究並沒有更多直接的探討。為什麼面對相同的休閒阻 礙時有人會輕易放棄休閒活動,有人卻會堅持努力、找尋方法或資源來克服?其中是否 存在對休閒阻礙的不同態度?找尋出認真性休閒者的人格特質,與對休閒阻礙的態度,

或許可以提供教育或休閒產業從業者,面對不同類型的休閒參與者可以提供不同的策略 和活動方式,抑或是為自己的休閒產業目標定位。以上就是本論文的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一)、研究目的

根據前述的研究背景和研究動機,本論文研究目的如下:

1.提供辨別隨性式休閒者與認真性休閒者的判斷標準,使休閒活動從業人員能針對 不同休閒屬性群眾進行有效的休閒推廣和教學活動,進而定位行銷和經營的方向。

2.休閒教育人員和休閒政策擬定者能針對時代特色與不同的群眾休閒心理,進行與 時俱進的休閒教育教學內容與制定符合實際需求的休閒管理政策。

3.後續研究者可以在休閒的相關領域裡,針對文化和環境的差異進行相關理論的進 一步研究。

(二)、研究問題

根據上述研究目的所述,本論文研究提出下列研究問題,供本論文的資料調查與研 究分析。本論文研究問題如下:

1.隨性式休閒者與認真性休閒者是否存在人格特質上的差異?

2.隨性式休閒者與認真性休閒者在休閒阻礙的反應是否有差異?

3.人格特質的差異是否會對認真性休閒和休閒阻礙產生影響?

(17)

5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研究範圍

本論文研究的範圍,依據「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加以說明如下:

1.研究對象:本論文研究對象以 2017 年 2 月到 2017 年 6 月共 5 個月,在台北、桃 園、新竹、苗栗、台中、台南、高雄、宜蘭、花蓮,上述地區的芭蕾教室、國標舞比賽 場地、馬術練習場、學校、園藝公司、魚類及爬類社團、水族館、健身房、馬拉松比賽 場地、戲劇排練場等地點,進行問卷調查。調查對象分為隨性式休閒者與認真性休閒者 兩組。研究樣本所需的隨性式休閒者組則在以便利及人際網絡方式在一般性活動場所對 一般民眾進行問卷資料收集,認真性休閒組的成員由專家、教練、指導老師推薦。

2.研究方法:本論文研究先以文獻研究為基礎,來探討人格特質、認真性休閒、休 閒阻礙等相關概念,追朔相關的基礎理論及後續研究,參考既有研究資料整理出與本論 文研究相關的理論架構與基本構念。以既有的研究和資料發展初步問卷,先進行專家審 題,之後根據專家建議和回饋來編製正式問卷,對隨性式休閒者和認真性休閒者進行認 真性休閒特質、人格特質和休閒阻礙的資料收集與分析。本論文研究預試問卷由研究者 自編之「認真性休閒特質問卷」、「人格特質問卷」、「休閒阻礙問卷」。再以正式問卷進 行資料收集,進行描述性統計、t 檢定與 Pearson 相關、建立結構方程模式、分析路徑效 果。探討隨性式休閒者與認真性休閒者人格特質的差異,及人格特質差異對休閒阻礙是 否有影響。

(二) 、研究限制

1.本論文研究因人力及時間等因素,只以 2017 年 2 月到 2017 年 6 月、5 個月期間 收集樣本資料,地區僅限於北台灣、台中、台南、高雄及宜蘭、花蓮一帶,在樣本涵蓋 範圍裡或許錯失與地區特性相關的人口特質及文化差異等資訊。研究結果是否可推論其 他地區則有待進一步研究。

2.本論文研究樣本以台灣為主,所選用的休閒活動雖盡力涵蓋不同特色的休閒活動 但代表性仍然有限,因此要以本研究結果應用在其他種類休閒活動,或是對於不同國家、

文化體系在相關研究上是否也有相同結論則有待進一步研究。

(18)

6

3.本論文研究對象「認真性休閒者」的選取以專家依據 Stebbins(1982)定義的認真性 休閒特質為依據委請在休閒活動現場具備經驗的專家來篩選,或許有所遺漏或錯判的對 象,因此本論文研究結論是否可以完全推論在其他的隨性式休閒者或認真性休閒者,,

有待進一步研究。

第四節 名詞定義

(一)、人格(personality)

本論文研究以隨性式休閒者與認真性休閒者兩者的人格特質差異為基礎,因此清楚 定義人格有其必要。心理學各學派對人格的定義不同,本論文研究採用心理學特質論派 學者 Allport 對人格所下的定義(1937):「人格是一種個人心理與生理系統的動態系統,

這個系統能對所處環境做出調適,個人能用此動態系統對環境和事物進行解釋,以符合 解釋內容的方式來回應環境和事物。這個動態系統在遺傳、生理、環境、學習、成熟等 因素彼此交互作用下,在身心方面表現出各種特質,這些特質又彼此間具有統合性、獨 特性、組織性、複雜性、與持久性。」近代特質論心理學者 Costa 與 McCrae(1992)再 將 人 格 分 出 五 大 人 格 特 質 ( Big Five) , 分 別 為 神 經 質 性 ( Neuroticism) 、 外 向 性

(Extraversion)、開放性(Openness)、友善性(Agreableness)、嚴謹性(Conscientiousness)。

五大人格特質經研究顯示有很高的跨文化性,在不同的人格特質研究裡也穩定的出現五 大人格特質的構念。

(二)、認真性休閒(serious leisure)

Stebbins(1982)提出了認真性休閒的概念,他為認真性休閒下了以下定義:「對業 餘者、嗜好者或是志工來說,他們對某休閒活動進行一項有系統的追逐,在典型的範例 裡,他們發現這項活動是內容豐富且充滿趣味的,所以他們生活重心裡很大的比例是放 在獲取、展現該活動所需的獨特技巧、知識和經驗上。」Stebbins 對認真性休閒提出六 大特點:堅持不懈(perseverance)、有規劃的休閒生活(have careers in their endeaors)、

顯著的個人努力(significant personal effort)、持續的個人利益(durable individual benefits)、

獨特的精神特質(the unique ethos)、強烈的認同活動(identify strongly with the activity)。

(三)、休閒阻礙(leisure constrains)

(19)

7

本論文研究採用 Crawford 與 Godbey(1987)休閒阻礙的理論,將休閒阻礙定義為:

當個人因為阻礙的產生,產生主觀知覺不喜歡或無力克服而減少或停止休閒活動。休閒 阻礙可以分為三類型:個人內阻礙(intrapersonal constraints)、人際間阻礙(interpersonal constraints)、結構性阻礙(structural constraints)。

第五節 研究流程

(一)、確定研究題目與研究目的

本論文研究在探討隨性式休閒者與認真性休閒者人格特質差異,與人格差異對休閒 阻礙度是否相關。藉由隨性式休閒者與認真性休閒者的人格特質差異比較來探討他們對 休閒阻礙所持有的想法是否不同,經問卷資料分析後,研究結果可供教育領域與休閒活 動從業者能分辨兩組人員的不同,針對兩組不同的人格特質休閒者給予適性的教學策略 和活動內容,進而能讓休閒活動的事業經營長久。

相關理論研究與文獻探討來對研究問題裡的主要概念與既有理論進行整理和歸納,

再選擇研究方法與建構研究架構,進行問卷編制、專家審題來改良題目,再以正式問卷 進行資料收集,然後分析與解釋資料,依據資料來說明研究結果和建議。

(二)、確定研究範圍

本論文研究對象以 2017 年 2 月到 2017 年 6 月共 5 個月,在台北、桃園、新竹、苗 栗、台中、台南、高雄、宜蘭、花蓮,上述地區進行問卷調查。調查對象分為隨性式休 閒者與認真性休閒者兩組。研究樣本所需的隨性式休閒者成員則在一般休閒場所以便利 及人際網絡來抽樣進行問卷資料收集。認真性休閒者成員由專家、教練、指導老師、資 深選手依據 Stebbins 的認真性休閒理論來推薦。

(三)、進行相關理論研究及文獻探討

本論文研究以本世紀西方心理學的相關理論研究與國內外文獻探討來清楚界定論 文研究裡的主要概念,如認真性休閒、人格特質、休閒阻礙,及近代對認真性休閒與休 閒阻礙的既有理論和研究內容,進行整理和歸納,並進行國內外近代對認真性休閒、人 格與休閒阻礙的相關論文與期刊研究,作為本論文研究的參考,建構認真性休閒、人格 特質與休閒阻礙的構面。

(20)

8

(四)、建立研究方法及研究架構

本論文研究參考相關的理論與研究,以問卷資料收集為方法,用 SPSS 及 AMOS 為 分析工具,進行各項資料分析。本論文研究的研究架構有三:認真性休閒、人格特質、

休閒阻礙。

(五)、問卷預試及題目改良

本論文研究所使用的正式問卷,是先編初步問卷,接著進行專家審題,在專家建議 和回饋後改良問卷,編製成正式問卷。正式問卷題項包含「認真性休閒」、「五大人格特 質」、「休閒阻礙」三份問卷。

(六)、正式問卷資料收集及分析

本論文研究的結果以正式問卷的數據為依據,在台北、桃園、新竹、苗栗、台中、

台南、高雄、宜蘭、花蓮,上述地區的芭蕾教室、國際標準舞比賽場、馬術練習場、學 校、園藝公司、魚類及爬類社團、水族館、健身房、馬拉松比賽場地、戲劇排練場,進 行認真性休閒者的樣本收集。而隨性式休閒者的資料收集則在上述地區的一般休閒場所 進行問卷資料收集。以 SPSS 和 AMOS 進行問卷資料分析。

(七)、資料解釋

先進行描述性統計來分析受訪者基本資料,再使用統計軟體 SPSS 和 AMOS 進行統 計分析,以 t 檢定、Pearson 相關和結構方程模式、路徑分析,來探討隨性式休閒者與認 真性休閒者的人格與認真性休閒的差異,及上述差異是否影響休閒阻礙。

(八)、結論與建議

根據實徵研究結果,提出本論文研究的結論與建議,供休閒活動從業人員,在從事 現場教學或是產業規劃時,能根據不同人格特色的休閒族群提出符合所需的休閒活動內 容,及教育人員和休閒活動政策擬定者能制定順應時代特色與需求的休閒教育內容與休 閒管理的措施和政策,也建議後續研究者在認真性休閒和休閒阻礙領域上可以深入了解 台灣文化環境對同一概念的解讀和呈現是否與西方文化不同。

以上研究流程之步驟詳見下圖:

(21)

9

圖 1-1 研究流程圖

確定研究題目與研究目的

確定研究範圍

進行相關理論研究及文獻探討

問卷預試及題目改良

正式問卷資料收集及分析

資料解釋

建立研究方法及研究架構

結論與建議

(22)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論文研究要探討人格特質與認真性休閒、休閒阻礙間的關聯,因此在文獻部分,

第一節討論人格理論中特質論學派與五大人格特質的理論與後續研究,第二節探討認真 性休閒的定義與相關研究,第三節則整理休閒阻礙的理論與相關問題的分析,第四節尋 找國內外人格特質、認真性休閒與休閒阻礙三者間關係的研究與文獻資料。

第一節 特質論人格理論與相關研究

(一)、特質論人格理論

在一般的閒談或討論裡,人們會用一些形容詞來解釋或加強對某人行為或個性的描 述,而拿來描述一個人的形容詞,多半相當固定。我們想要討論某些人的情緒、行為是 否具有一致性或具備個人特色時、常常會使用到「人格」(personality)這個詞,我們認 為人格是一種可以充分概括解釋個人情緒和行為特色、具有很大影響力的內在力量。從 心理學研究開始萌發的時候起,在人格這個重要議題上,心理學家一直沒有中斷對此的 研究和討論,許多心理學家針對人格發展了各自的假設與概念,進行實驗或資料收集來 確認對人格的看法。因此人格的解釋,就發展出許多派別的說法(洪光遠、鄭慧玲譯,

1995)。

心理學各個派別對人類的心理運作及行為表現,各有一套完整的理論架構與實務技 術,來解釋、操作人類情緒和行為的特色。以下總和國內學者張春興、黃堅厚、國外學 者 Burger、Pervin、Schultz 的研究與著作,將主要派別理論與代表學者整理,列表如下。

表 2-1:人格心理學派別的特色與比較

派 別 代表學者 主要理論觀點對人格的解釋

精神分析學派 佛洛依德(Sigmun Freud) 人格源自於童年經驗,本我

(id)、自我(ego)、超我

(superego)三個人格彼此衝 突也彼此協調。人對於自己 的慾望產生的焦慮會使用各

續表下頁

(23)

11

種防衛機轉來緩和、替代或 解釋。

新精神分析學派 榮格(Carl G.Jung)

阿德勒(Afred Adler)

艾利克森

(Erich Homburger Erikson)

主要觀點反對佛洛依德過於 消極、過度重視童年經驗和 忽略外在環境影響的理論。

阿德勒主張克服自卑情結是 人格的主調,榮格強調潛意 識對人格的養成,艾利克森 認為人格的發展有階段性並 且 每 階 段 都 有 任 務 必 須 達 成。

社會學習學派 班杜拉(Albert Bandura) 人類的外顯情緒或行為是經 由向他人模仿學習而來,經 由內在歷程和外在影響交互 作用而成一個穩定表現的狀 態。

行為學派 華生(John B.Watson)

史金納(B. F. Skinner)

人格是一個經由制約學習而 形成的反應過程。

認知學派 凱利(George A.Kelly) 個體因認知的方式不同,對 外界訊息或事物的處理產生 個別差異。

個人中心學派 羅傑斯(Carl R.Rogers) 個體間的行為差異來自各別 個體主觀經驗的差異,而人 格就是主觀經驗裡對自我的 概念。

續表下頁

(24)

12

特質論學派 艾波特(Gordon W.Allport)

卡特爾(Raymond B.Cattell)

艾森克(Hans J.Eysenck)

人會以特定的方式去對周遭 環 境 和 事 物 做 出 解 釋 和 反 應 , 每 個 人 的 反 應 方 式 不 同,具有個人風格,這種具 有持久穩定、跨情境一致的 反應傾向稱作「特質」。 資料來源: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黃堅厚(1999)。人格心理學;洪光遠、鄭慧 玲(譯)(1995)。人格心理學;林宗鴻(譯)(2003)。人格心理學

心理學派裡的特質論學派雖是近代研究人格一個很重要的派別,但「特質」這個觀 點一直到 1921 年 Allport 與他的哥哥合著的著作«人格特質:分類與測量» (Personality Traits:Their Classification and Measuremant)才被心理學界接受(林宗鴻譯,2003);繼 後的 Murray(1938)以 A-B 壓力理論及和需求理論來解釋個人人格差異,及 Cattell(1965)

以科學分析法得出人格因素。對於「人格」的整體定義,Guilford(1959)提出人格是

「一個人有別於他人,並且持續穩定展現的特質」的說法(引自王家玲,2001),接續 研究上持有類似想法的還有 Eysenck(1967)認為人格是「一個人的性格、氣質、智能 和體質等,穩定且有持續性,它們決定了對一個人對環境的適應。」Phares 與 Chaplin

(1997),他們也提出對人格的定義:「人格是一個人在感情、思想和行為上展現的、屬 於個人的特殊模式,這個模式與別人不同,並且在跨情境、跨時間中維持一致性。」

特質論的起源可以從 Galton 說起。Galton(1884)首先試著用字典裡的一千個形容 詞來描述人格來研究一個人在自然語言的狀態下如何去形容他人,但因為研究缺乏系統 對後來的研究難以發揮功用。即使如此人格這個議題依舊是心理學領域裡一個很重要的 焦點,心理學領域中的特質論派持續在研究人格的領域受到重視,並且多次進行大規模 的跨文化研究。特質論派學者認為人格特質其基本假設是,人會有使用特定的模式去反 應周遭訊息的傾向,這種特定的傾向稱作「特質」(trait)(洪光遠、鄭慧玲譯,1995)。

人格特質論派學者以 Cattell、Allport 與 Eysenck 的學說為代表,他們針對人格的研究逐

(25)

13

漸發展出不同的分析向度和理論。Cattell 認為人格特質有部分是所有的人共有,某些是 個人所特有,人格特質讓人不管時間、情境的變化都能有一致、穩定的行為表現,Cattell 根據生活記錄、問卷、客觀測量等資料收集分析,得出 16 種人格因素。Allport 將人格 特徵區分為「首要特質」(cardinal trait)、「主要特質」(central trait)、「次要特質」(second trait)。對一個人最有影響力的是首要特質,也是他人最主要用來形容另一個人的一個形 容詞,這個形容詞就是這個人的首要特質,而這個首要特質幾乎會出現在生活中每一個 層面。主要特質則是形容一個人的數個形容詞,一個人大約有 5~10 個左右。次要特質 會產生影響的程度較小,但通常更具體明確,如對特定食物的偏好、對衣著款式的喜惡。

而 Eysenck(1970)則採用因素分析法將性質相近的因素集合成三個人格向度,有「內 向 - 外 向 」( introversion-extroversion )、「 神 經 質 」( neuroticism ) 和 「 精 神 病 質 」

(psychoticism)。

綜合以上研究和理論,我們可以將人格簡要歸納出以下幾點特徵(張春興,1991):

1.人格是由多種心理特徵構成

人格並非單一特徵的存在,一個人的整體人格是由多種心理特徵(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組成,心理特徵也可稱作人格特質(personality trait)。因此人格是一個由 多個特徵組成、複雜的組織。

2.人格會展現在各種適應活動上

若要了解一個人的人格,可以觀察個人對自己周遭環境和事物如何適應、解讀。

3.人格有統合性和持久性

一個人擁有的幾種心理特徵或人格特質會彼此統合協調,並具有不易被改變的持久 性。

整理上述各學者的理論和研究,我們知道人格特質這個概念已被許多學者驗證是存 在的,而接續的各式研究也逐漸發展各種人格的理論和人格各個面相。近代在跨文化的 研究裡,特質論學者 Costa 與 McCrae(1992)是首先對人格特質進行有系統的跨文化研 究的學者,他們使用「形容詞」來研究人們對彼此間的描述和形容,以統計分析歸納主 要的類型,再分析一個類型裡的主要特點並據以命名。他們發現許多人格因素廣泛在不

(26)

14

同的文化體系裡出現,具有跨文化一致性,研究分析得出部分人格特質是共同存在於不 同種族、語言、國家、文化裡。而這個發現在後來的其他研究者多項驗證性研究裡得到 證實,這些證據讓人格學家逐漸發展出「五大人格特質」(Big Five)這項重要的理論和 架構,這也是近代研究跨文化人格共通性的一項重要理論。

(二)、五大人格因素理論

Allport、Cattell 關於人格該有的向度和因素發展出各自不同的理論和研究, Allport 將人格區分成首要特質、主要特質和次要特質三個層次,Cattell 以因素分析得出十六個 人格因素,Eysenck 從研究裡提出內-外向、神經質和精神質性三個向度(洪光遠、鄭慧 玲譯,1995)。後續 Fiske(1949)將 Cattle 對人格的「十六個人格因素」作了簡化改良 工作,發現其中有「五個因素」的存在是無法再被簡化的,Tupes 與 Christal(1961)接 者對這個發現再進行相關的驗證和探討,一樣發現這五個相關性很高的因素,因此他們 將這五個因素命名如下:

1. 外向性(surgency):活力充沛、敢於表現、喜歡說話等。

2. 友善性(agreeable):善良、合作、同理心等。

3. 可依賴性(dependability):守信、負責、有步驟等。

4. 情緒穩定性(emotional stability):安靜、樂觀、平靜等。

5. 文化因素(culture):聰明、獨立、有教養等。

而五大人格因素奠定了「普遍存在」這項穩固的地位則是由 Norman 在 1963 年,根 據 Allport、Cattell 及其他學者相關研究,進行一項由同儕間相互評量的嚴謹實驗,在因 素分析後亦發現存在五個人格的基本因素,從此之後的其他人格研究,一再證實五大人 格因素都可以涵蓋人們在彼此間評判他人的主要特質(黃堅厚,1999)。

五大人格因素的命名,在不同的研究裡略有差異,目前廣被接受的命名是由 Costa &

McCrae 在 1992 年使用的,分別為神經性(Neuroticism)、外向性(Extraversion)、開放 性(Openness)、友善性(Agreeableness)、嚴謹性(Conscientiousness)。在整理了 Costa 與 McCrae 等人的研究,各人格因素的特色如下表描述:

表 2-2:五大因素特性與量表得分說明

(27)

15

五大因素特性 高得分者特質 低得分者特質 神經質(N)衡鑑情緒穩定

與 不 穩 定 性, 找 出心理 抑 鬱、不合理信念、過度慾望 或衝動,並且發展出不適當 反應者

焦慮、緊張、慮病、情緒化、

自卑、難以感到滿足。

鎮定、放鬆、不情緒化、安 全感、堅強、容易滿足。

外向性(E)衡鑑人際互動 的量與強度、活動水平、尋 求刺激性、歡樂程度

社會化、多話、人際關係取 向、樂觀、熱情、喜好玩樂、

選擇刺激。

保守、冷漠、工作關係取 向、安靜、表達情感少、少 活力、選擇安全。

開放性(O)衡鑑尋求新體 驗的程度,對不熟悉事物的 容忍度與探索度

好奇心、廣泛的興趣、有創 造力、獨創性、想像力豐 富、非傳統、敢於與眾不 同。

從眾、實際、興趣狹隘、非 藝術、非分析、偏見、排斥 變動。

友善性(A)衡鑑在思想、

情緒與行動上的人際取向程 度

溫和、善良、可信賴、寬容、

寬諒、正直、樂於合作

好批評、粗魯、猜疑心、不 合作、報復心、殘忍、易怒、

控制慾。

嚴謹性(C)衡鑑組織性、

持續性和目標導向的程度

有組織、可信任、努力、自 我要求、細心、整潔、有企 圖心、堅持、延宕滿足。

漫無目的、不可信任、散 漫、粗心、意志薄弱、即時 享樂。

參考資料來源:洪光遠、鄭慧玲譯(1995)。人格心理學。新北市:桂冠。

Costa 與 McCrae 嘗試利用五大因素的理論和研究,試圖發展一套可靠的人格量表

(Costa & McCrae,1989),起初他們只使用了神經質、外向性和開放性三個因素發展了 NEO 人格調查表,後來增加了友善性和嚴謹性,以吻合五大因素模式,修正成為五大 因素人格調查表(NEO-PI),受試者以五點量表來勾選他們對該選項的同意程度。Costa 與 McCrae 並以 NEO-PI 量表與其他人格測驗進行效度檢驗,檢驗結果顯示與其他以因

(28)

16

素理論建立的測驗具有高度相關,如 Cattell 的 16P.F.和 Eysenck 的人格調查量表,甚至 和不同測量方式的人格量表如 Q 分類法也得出高相關的結果(洪光遠、鄭慧玲譯)。它 與不同理論架構的人格量表亦有高度相關,如 Murry 的人格動機模式(洪光遠、鄭慧玲 譯),此部份的意義特別重要,代表了特質和動機具有關連。因此 Costa 與 McCrae 認 為,五大人格因素是描述人格向度的基本且充分條件(洪光遠、鄭慧玲譯)。之後 Costa 和 McCrae 在 1992 發展一個更為完整的 NEO-PI-R 量表,延續使用五大人格因素的理論 和概念,每一因素分為六個構面,各有八題(引自鄭紹可,2004)。

不過五大人格因素的研究初期多在英語系國家,研究者使用英語的形容詞來分類。

但這些研究結果是否也能在其他語言或文化地區取得一致的結果?這些結果是否能得 到大多數特質論學者的同意呢?答案是肯定的。Goldberg(1990)對這項結果提出「語 句假說」(fundamental lexical hypothesis)的解釋(鄭邵可,2004),人類在各自的文明 和語言的發展過程中,已經知道每個人具有不同的性格和行事作風,並發展出相對應的 形容詞來指稱,而有些特徵面向是跨文化、跨語言而普遍存在的,並且每個人在這些面 向上具有程度不一的表現。在進行中國、德國、日本、荷蘭、西班牙、捷克、韓國、菲 律賓、土耳其、猶太人、加拿大、及美國生長的西班牙僑民的跨文化、跨種族、跨語言 的研究後發現,這些語言可以得出和英語一樣的詞性分類方式,也可以得出與五大人格 因素類似的結果(Pervin,洪光遠、鄭慧玲譯)。因此人格五大因素可以合理推論普遍存 在。

(三)、特質論人格理論與五大人格理論的相關研究

根據人格理論裡特質論學說和研究,國外許多研究資料顯示所謂「五大因素」(Big Five)普遍在許多人格量表裡出現(Digman, 1990;Goldberg, 1992; McCrae, Costa, Pilar, Rolland&Parke, 1998),可以穩定且可靠的呈現一個人基本的人格型態。而後續臨床醫療、

諮商輔導、企業經營和人事管理、教育學習領域裡,也能應證人格特質擁有特定的行為 表現或是情境解讀傾向,如對風險的承擔意願、失敗的歸因、困境的解決策略、思考的 模式和行為的習慣(Crowne and Liverant, 1963),進而成為事業管理或是風險控管的依據 。 Rotter(1966)以特質論的理論為基礎發展內外控人格理論,後續研究者則在相關的量

(29)

17

表分析後,發現內控型的個體具有主動、積極、充滿自信、事件的發生是由自己的行為 所決定等特質(Howell&Avolio, 1993;Srinivasan , Narasimhan & & Tikoo, 1992),容易 形成高度專注、高控制感、豐富的樂趣和時間感扭曲的心流體驗(Flow Experience)。

另一位特質論人格學者 Murry 以「壓力」的概念,來解釋個人的需求與環境互動產生的 力量,進而對個人的實際行為產生影響。其理論提出真實環境的「A 型壓力」(alpha press)

和個人知覺環境的「B 型壓力」(beta press),Murry 解釋一個人會採取何種行為表現,

B 型壓力比 A 型壓力更有顯著的影響,因此阻礙或困難並不是因為它顯現的樣子,而 是個人用什麼方式去解釋阻礙或困難,阻礙或困難就會鮮活的成為個人心理的那個樣 子。

一個人如何解釋所遇到的阻礙、如何歸因,往往和個人的能力、經驗及環境相關,

是一個長期養成的結果(Rotter,1966);而一個人的主要人格特質具備一致性的行為模式 與內在歷程,會受個人的生理、遺傳、教育、經驗多方影響,從小就開始逐漸形塑而成

(林宗鴻譯,2003),個人在特定情境下對事件或訊息產生某些反應方式,也會是有固 定的模式或風格(Murray,1938)。根據 Burger、Murry 和 Rotter 的研究與整理,個人的 人格與他對挫折阻礙採取的態度,一樣都是經過長期的經驗和轉化培養而成,因此或許 可以推論一個人在面對困難或阻礙時,不論何時遇到或何種阻礙種類,多會採取一致的 態度去面對,此點與個人的人格特質有關連。因此我們可以說一個人會如何看待壓力或 挫折,和個人的人格特質有相關。

Hough、Barrick 與 Mount 以人格五大因素來研究人格與工作績效的相關,發現嚴謹 性在不同的職業領域或是工作類別裡都是一項穩定且有效的預測因素,具備高度勤勉特 質的人表現較佳,而與他人多較互動的職業如店員或是業務則外向性是一個有效的預測 因素,需要創新能力的領域如藝術設計等則開放性是一個重要的指標(王家玲,2001)。

Walker 與 Lambert(1995)研究發現成功的藝術創作人士在神經質性的感受有較佳的控 制力,同時開放性、友善性得分較高。

在一項有關幸福感的縱慣性研究裡,Headey 和 Wearing 發現人格因素裡的外向性是 正面情感的來源,因為外向性高的人會較主動去尋找會正面的經驗和引發法正面事件,

(30)

18

但神經質因素高的人卻容易認為自己不幸福,甚至會主動引發負面事件來確認自己的焦 慮(鄭紹可,2004)。Organ(1995)針對友善性此一因素來研究它與工作滿意度的關係,

通常人們會推測友善性高的人和周遭的人相處較融洽、合作度較高,因此人際關係也較 佳。經分析後發現友善性因素不但可以預測人際關係滿意度,甚至可以預測對工作的滿 意度。

國內研究中,楊國樞、陸洛(2005)在一項自我實現的概念研究裡收集台灣和大陸 樣本研究發現,東亞文化的集體主義思維認為自我實現就是實現人際關係、家人關係、

他人關係間的和諧,屬於社會取向的,對個人取向的個人成就或自我追求較不重視,因 此東亞文化族群裡的人格特質就具備較明顯的迴避風險、逃避阻礙、追求人際支持、跟 隨群體目標的特色。巫喜瑞、陳廷忠(2012)以溯溪活動來研究冒險遊憩活動和人格特 質的關係,發現內控型人格特質的遊客對沉浸體驗和遊客滿意度有正向的影響,但外控 型人格特質的遊客會負向影響沉浸體驗。王正平、孫天佑(2015)在研究釣客的刺激尋 求與危險知覺影響釣點選擇的研究發現,具有冒險性格的釣客對特別會去尋找具有挑戰 性的活動或目標。

第二節 認真性休閒的相關理論與研究

(一)、認真性休閒的理論

Stebbins 於 1975 年開始研究一般人在休閒活動參與的程度與經過,經過數年研究逐 漸形成「認真性休閒」(serious leisure)此一概念,他接著深入此一概念加以探討,發現 一批休閒活動參與者具有與其他人在從事休閒活動時相當不同的態度與投入程度,形成 一種特別的特質,Stebbins(1982)將一般人的休閒態度和投入程度命名為「隨性式休 閒」(casual leisure),以區別認真性休閒。Stebbins 經過十多年的資料收集和訪談研究,

訪問了許多不同休閒活動種類的休閒參與者,整理出認真性休閒的主要特徵,依投入的 方式分為業餘者、嗜好者、志工三類群,並首次於 1982 年在 Pacific Sociological Review 期刊以「認真性休閒」(Serious leisure)為論文名稱發表其研究成果。之後他與許多研 究者者便開始以此議題為關注對象,發表了許多後續研究,對於認真性休閒的定義也大 多採取 Stebbins 的觀點(梁英文,2005)。

(31)

19

Stebbins(1982)對認真性休閒提出清楚的定義如下:「對業餘者、嗜好者或是志工 來說,他們對某休閒活動進行一項有規劃的追逐,在典型的例子裡,他們發現這項休閒 活動是內容豐富且充滿趣味的,所以他們生活重心裡有很大的比例是放在獲取、展現該 活動所需的獨特技巧、知識和經驗上。」具備認真性休閒特質的人,在一般的日常生活 和工作之外,非常善於利用時間去從事自己所喜愛的活動或事物,與一般人在休閒活動 中所展現的專注、熱情相比,他們在其中投入的程度遠遠大於隨性式休閒者。在有限的 時間和體力外,認真性休閒者還會在所從事的休息活動中找出智性的深度,將其中所學 得的知識組織化,熱衷於磨練自己的技巧達到熟練,投入很多的時間在與休閒活動相關 的事務和活動,對自己所投注的休閒活動表現常常表現出固執的傾向,也往往不吝惜在 上面花費大量的金錢。他們在其中找到自我肯定的所在,對所謂犧牲奉獻做出另一種定 義,用行動為自我成長做出具體的實踐。

依據 Stebbins 對認真性休閒的研究,認真性休閒可以歸納出下列六大特質:

1.堅持不懈(persevere)

在面對休閒活動中學習的瓶頸困難或是進行休閒活動遭遇的阻礙,認真性休閒者會 堅持要排除這些障礙,採取具體的行動來解決困難,可以堅持很久的時間,過程遭遇焦 慮或難堪也不放棄,主動挑選有難度的活動,即使是有危險性存在也不害怕。但隨性式 休閒者在面對過程中的可能會有的各種身心不適,忍耐度較低,較不主動去解決困難,

預設立場較多。

2.職涯性(have career in their endeavors)

認真性休閒者在投入自己所熱愛的休閒活動時,隨著時間進展,自己在所從事休閒 活動的過程裡一樣會遭遇各種階段所需技術和知識的瓶頸和困境,但也是認真性休閒者 成長和突破的契機。認真性休閒者對這些阻礙情況會當做是需要長期規劃的事業所必要 面對的挑戰,並且當做是個人另一項成就的追尋。

3.顯著的個人努力(significant personal effort)

認真性休閒者對於自己從事的休閒活動會展現出異於他人的努力,其投入程度與隨 性式休閒者相比,差異極大。認真性休閒者會投入大量的時間、體力、智能、情緒、金

(32)

20

錢等來支持所選擇的休閒活動,只為求在休閒活動中得到所有相關的知識、技巧、能力。

4.持續的個人利益(durable individual benefits)

認 真 性 休 閒 者 可 以 從 所 從 事 的 休 閒 活 動 裡 得 到 以 下 的 長 期 利 益 : 自 我 實 現

(self-actualization)、自我充實(self-enrichment)、自我表現(self-expression)、自我再 造或恢復(recreation or renewal of self)、成就感(feelings of accomplishment)、提昇自 我形象(enhancement of self-image)、社會交流與團體歸屬感(social nteraction and belongingness)、體能狀態的維持(lasting physical products of the activity)、自我滿足或 單純的快樂(self –gratification or pure fun)

5.獨特的精神特質(the unique ethos)

認真性休閒者擁有不同於隨性式休閒者的價值觀,對於何謂重要的事情看法不一樣,

他們所屬的休閒活動領域或團體有自己的文化氛圍、信念和規範。

6.強烈認同自己所選的休閒活動(identify strongly with the activity)

認真性休閒者對於自己所從事的休閒活動有幾乎不可動搖的認同感,常熱情的分享 和討論自己從事的休閒活動。認真性休閒者對於自己的過度投入無法自拔,也很難控制,

對於所選擇的休閒活動表現出熱情的擁戴,難以接受他人貶低或批評自己選擇的休閒活 動。

而 Stebbins(1982,1992,001)根據不同的參與程度和專業程度,對於認真性休閒者 再加以區分出業餘者、嗜好者、志工三種類型:

1.業餘者(amateur):多在需要深入的知識和高度技巧的休閒領域中出現,雖然多 數具備和該領域專業人員不相上下的知識技巧水準,但他們並不像專業人員那樣以該休 閒活動營生。他們以成為該休閒領域的優秀人士為期許,在進行休閒活動時是採取嚴謹 的、有組織的、有規劃的方式,並排有具體的階段目標。因此他們表現的水準往往都會 有專業的等級。業餘者往往是進階到專業者的一個過程,休閒活動的領域包含了運動、

科技、娛樂等(Youder,1997)

2.嗜好者(hobbyist):對所選擇的休閒活動其知識和技術的表現水準不及業餘者,

投入的資源也不比業餘者,因為此類認真性休閒者主要目的為「熱愛」該活動裡的某些

(33)

21

意象或含意,並不特別認為需要為此奉獻或犧牲其他也很重要的事情。但是此類型對於 自己所熱愛的休閒活動也是展現高度的堅持和努力,因此也具備認真性休閒的特質。嗜 好者可分為以下六類:收集者(collector):如郵票、錢幣等收集;製造者與修復者(maker and tinker):如發明家、機械修理、裁縫、工匠等;活動參與者(activity participants):

如合唱團、泛舟等;非職業性運動比賽參與者(competitors in largely nonprofessionalized sports):如馬術、球類等;遊戲參與者(games):如電玩、野外生存等;自由藝術熱愛 者(liberal arts enthusiasts):如歷史、古蹟、繪畫、語言等(梁英文,2005)。

3.志工(volunteer):這種類型的認真性休閒者抱著服務他人的奉獻精神,常在醫院、

機構、學校、社區活動、賑災中看到。他們以自己的技術和知識,出於志願去幫助需要 的人,這種服務他人的滿足感及自我價值肯定的感受是使得這類人持續投入的原因,並 不是因為可以獲得金錢的好處。此類型的認真性休閒者追求的價值與上述兩者不同,他 們認為所做的事情很有意義,對社會具有貢獻(鍾偉志,2006)。志工可分為以下七鍾 類型:(1)健康性:從事生理或心理健康的服務(2)教育性:從事學習方面的服務(3)

社會福利性:兒童福利、家庭輔導等機構從事服務(4)休閒性:在休閒活動組織裡從 事服務(5)宗教性:在宗教團體裡從事服務(6)城市或社區活動性:在社區或勞工團 體裡從事服務(7)政治性:在政治或黨派組織裡從事服務。(梁英文,2005)

(二)、認真性休閒的相關研究

在進行認真性休閒特質的相關研究時,研究者多使用 Stebbins 的六項特質來進行探 討(Dilley & Scraton,2010;Patterson & Pegg,2009;Tsaur & Liang,2008;鄭天明,2011)。

Stebbins(1982, 1992, 2001)在研究裡發現,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認真性休閒者在學習與 活動相關的技巧、知識和訓練時,遇到難題和阻礙會盡力想辦法克服,即使付上較多的 代價。而最早提出心流體驗(flow experience)此一概念的心理學者 Csikszentmihalyi

(1975,1988,1989,1990)與後續進行的心流體驗的相關研究中發現,具備某種特質的人 更容易進入心流體驗的狀態(鄭天明、曹勝雄、陳美存,2015),此狀態似乎與個人是 否會持續堅持投入資源在休閒活動裡有相關。Arai 與 Pedlar(1997)以社區健康推廣 志工研究個人經驗、利益及認真性休閒之間的關連,來探討較深層的心理過程。

(34)

22

Siegenthaler 與 Gonzales(1997)研究青少年從事休閒活動時展現的認真性休閒特質,發 現父母或指導教練以認真嚴謹的態度來支持青少年的休閒活動時,可以促進青少年的自 信、社交技巧,培養潛在的專業能力。Jones(1998)觀察到認真性休閒者即使在知覺到 參與休閒活動的代價大於所獲得利益時,不少人依舊會持續堅持參與休閒活動,他以英 國一個城市盧頓(Luton)的足球迷為研究對象,建立了一個認真性休閒的鑑定方式:

若所獲得的酬賞大於所付出的代價,則認真性休閒者就會展現出「堅持不懈」的態度;

但付出代價大於獲得的酬賞時,基於維持心理上的正向自我概念與社會期許,認真性休 閒者會透過四種補償行為(對選擇的活動或團體偏愛、貶低非我團體、不實際的樂觀、

發聲)來讓自己持續進行參與所選擇的休閒活動。Kane 與 Zink(2004)探討冒險旅遊 者的認真性休閒特質,研究顯示從事小艇活動的人有堅持不懈、獲得技能、認同感、生 涯支持與社會精神的特質,而背包旅遊的冒險活動者具有生涯規劃的特質。Teng(2011)

則進一步證實具有堅持不懈特質的認真性休閒活動參與者會積極學習和休閒活動相關 的先進知識與技術來幫助自己更投入在所選擇的休閒活動裡。

國內近年在認真性休閒的領域較少只針對此概念進行研究,多與其他變項結合在一 起,如休閒參與、休閒動機、休閒阻礙、休閒效益、遊憩專門化、場所依戀等。

林佑瑾、李英弘與葉源溢(2003)研究認真性休閒與休閒阻礙的相關時以台灣高爾 夫球活動參與者為研究對象,以 Stebbins 提出的六大認真性休閒特質來衡量該概念構面,

並命名發現的構面為「堅持不懈」、「持久利益」、「生涯性」、「個人努力」、「次文化」與

「認同感」。薛雅丹(2004)以太魯閣國家公園解說志工研究他們的休閒投入和認真性 休閒特質關係時,也以因素分析出六個類似於 Stebbins 研究的構面。梁英文(2005)以 遊憩專門化來探討認真性休閒與場所依戀間關係的角色時,發現認真性休閒對場所依戀 及遊憩專門化都有顯著的正向關係,而遊憩專門化在認真性休閒和場所依戀間扮演中介 角色。鍾偉志(2006)以網球為例研究認真性休閒與參與動機、休閒阻礙間的關係,發 現認真性休閒與參與動機有顯著正相關,參與動機越高則認真性休閒程度越高;而認真 性休閒與休閒阻礙呈現顯著相關,當認真性休閒程度越高,休閒阻礙的感受越低。梁英 文與曹勝雄(2007)則以量化驗證性因素來檢視認真性休閒特質的測量模式,以賞鳥者

(35)

23

為對象發現認真性休閒特質指標裡,個人努力、認同感、生涯性具有顯著的反應。鄭天 明(2011)在一份研究認真性休閒與正向成癮間心流體驗的中介角色指出,認真性休閒 特質越明顯的人,所得到的心流體驗越強烈,正向成癮的傾向越高。而透過心流體驗,

認真性休閒者的正向成癮行為會被強化。王志宏、張繼文(2013)在社會資本之中介效 果研究認真性休閒與遊憩專門化效果,發現認真性休閒會正面且顯著的影響遊憩專門化、

社會資本。鄭天明、曹勝雄、陳美存(2015)以情境涉入的中介效果來研究認真性休閒 與心流體驗的關係,發現認真性休閒特質愈高的人,越能擁有高度的情境涉入與心流體 驗。

第三節 休閒阻礙的相關理論與研究

(一)、休閒阻礙的相關理論

在 1960 年代以前,對休閒阻礙並沒有很清楚的定義,相關的研究多著重在人口統 計資料和社經地位的描述。此時研究多在強調問題的解答而非現象的探討(鍾偉志,

2006)。休閒阻礙的觀念由美國戶外遊憩資源委員會(Outdoor Recreation Resources Review Commission)於 1960 年代提出,原本的目標是要了解影響休閒活動的因素為何。

70 年代起開始探討是否有個人內在的或社會文化的因素,社會學家和心理學家也加入研 究休閒阻礙的概念和現象(Mannell & Kleiber,1997)。許多領域的研究者陸續加入研究 和討論,於是這個主題的定義和解釋逐漸取得研究者們的共識。早期人們認為休閒阻礙 多半不離金錢、時間、交通這些具體的影響,但現在則逐漸認為個人對阻礙的看法才是 影響個人是否會排除休閒阻礙、繼續進行休閒活動的關鍵。Crawford 與 Godbey(1987)

將休閒阻礙定義為「影響個體主觀感覺不喜歡或無法參加某個休閒活動的原因」。同時 期 Ellis 與 Rademacher(1986)也提出休閒阻礙是指「阻止或干擾個人參加休閒活動的 原因」。Henderson(1991)指出任何能抑制個人參與休閒活動、減少參與時間、妨礙個 人從休閒活動中得到滿足感的原因都是休閒阻礙。所以在休閒參與過程中,某些因素使 得個體在休閒活動參與時,發生參與活動次數下降、頻率減少、投注資源減少、進而使 休閒活動參與者對某項休閒活動無法法產生滿足感、成就感,就可以稱這些因素是休閒 阻礙(張少熙,1994)

。綜觀上述學者和研究,休閒阻礙是「指任何能抑制或減少休閒

(36)

24

活動參與次數和愉快感,使得休閒參與者必須花費更多時間、難以使用休閒服務、或難 以達成期待滿足感的種種因素」(Jackson & Henderson,1995)。

但休閒阻礙未必一定會完全限制個體參與休閒活動(Samdah & Jeckubovich,1997)。

Samdah 與 Jeckubovich 的研究中發現,休閒阻礙或許會部分的影響個體參與休閒活動 的選擇,但若個體參與休閒活動的內在動機很高,即使休閒阻礙的問題存在,個體也往 往較願意去思考或尋找資源和方法來克服休閒阻礙,以確保能繼續進行休閒活動。

關於休閒阻礙的類型,早期就有多位學者進行分類研究。Francken 與 Van Raajj(1981)

將休閒阻礙分為「內在阻礙」和「外在阻礙」。內在阻礙指個人能力、興趣和知識等與 個人生理或心理相關的因素而無法參與休閒活動;外在阻礙是指時間、交通、設備等具 體的問題而無法參加休閒活動。而 Boothby、Tungatt 與 Townsend(1981)認為休閒阻 礙可以分為六類:缺乏興趣、欠缺裝備、不適合參加或體能不佳、沒有時間、缺乏動機 和機會、職責在身。這六個阻礙可以依性質再被分為兩類:個人阻礙與社會阻礙。

Chubb 與 Chubb(1981)則把休閒阻礙分為:外在阻礙:如社會經濟景氣、人口、

社會結構、社會形態、犯罪活動、戰爭、交通等;個人阻礙:個性、知覺與態度、知識、

技能、性別、年齡、文化、目標、職業、薪資收入等。Iso-Ahola 與 Mannell(1985)

將休閒阻礙分成三類:社會個人阻礙、社會文化阻礙、生理阻礙(鍾偉志,2006)。

休閒阻礙的類型目前最被廣泛接受與應用的就屬 Crawford 與 Godbey(1987)的休 閒阻礙三狀態。他們將休閒阻礙分為三類:個人內在阻礙:指個體因內在心理狀態或人 格特質,影響其休閒喜好或參與,如壓力、興趣、信仰、智力、自我能力及對休閒活動 的看法;人際間阻礙:指個體因沒有適當或足夠的同伴,而影響其休閒參與程度或喜好;

結構性阻礙:影響個體休閒喜好或參與的外在因素,如資源、設備、金錢、時間……等,

在休閒阻礙裡結構上的阻礙最容易因高度喜好而克服。Crawford、Godbey 與 Jackson 在 1991 年進一步提出「休閒阻礙階層模式」(Hierarchical Model of Leisure Constraints),來 說明休閒阻礙的因素及因素影響休閒活動的過程(圖 2-1)。

數據

表    2-2:五大因素特性與量表得分說明
圖 2-1    休閒阻礙階層模式。資料來源:鄭邵可(2004)整理;”A hierarchical model of  leisure constraints”by Crawford & Godbey(1991)。作者重新繪製。
圖    4-1:隨性式休閒組  /  認真性休閒組在認真性休閒問卷上的一階驗證性分析
圖  4-2:隨性式休閒組  /  認真性休閒組在人格特質問卷上的一階驗證性分析
+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whether the service quality and customer satisfaction have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of the services and whether th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analyze the status of the emerging fraudulent crime and to conduct a survey research through empirical questionnaires, based on

Therefore, this study uses Mainland Chian tourist as survey respondent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store expertise, shopping satisfaction and share of wallet.. The study

Us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Consciousness, Attitude, and the Related Behavior toward Energy Conservation– A Case Study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researcher’s 19 years learning process and understanding of martial arts as a form of Serious Leisure and then to

It also has great influence on their leisure lives, or even health.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extent to which leisure constraint and leisure activity demand to

This study was aimed to measure human foot volume using 3D scanning range data,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foot length, width, height and ankle circumference, to

The purposes of this research are to find the factors of affecting organizational climate and work stress, to study whether the gender, age, identity, 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