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4

陸問題研討會」,曾出版共匪二十年代至五十年代原始文件與書刊的目錄供與會 者參考。114知名史學家李雲漢教授回憶,1970 年研討會在臺北舉行時,國際關 係研究所曾邀請黨史會、調查局和情報局,分別舉辦過中共資料展覽,供參加 會議的中美學者專家們參觀,一般反應甚為良好。1972 年 6 月,第二屆會議在 舊金山舉行,由史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主辦,美方希冀國際關係研究所能再籌 辦一次史料展覽,因此成立中共資料協調中心並由關中先生115總責,當時展覽 的史料分為三部份:一是早期的國共關係史料,是黨史會提供的;二是大陸淪 陷前的共黨史料,為調查局所保藏;三是中共竊據大陸後的資料,很多是我敵 後人員所擄獲的,為國防部情報局所提供;另外還展出一部份臺灣出版的研究 中共專書,其中不少是很有價值的著作。原本看似順利的展覽,後來因為受到 當時美國政府改變對華政策的影響,因此展覽也受到限制。吳俊才主任緊急與 各單位研商,覺得國家的處境雖困難,但國家的體面不容損傷,決定單獨另尋 地點展覽,最後順利如期舉行。116從上來看,臺灣匪情資料在中共建政之前的 時期的確獨步國際,關於中共建政後則有自己取得資料的管道,對比西方多從 中共官方管道取得有所不同,也因這些資料的屬性,使得中華民國臺灣在研究 成果上具有國際的一席之地。

肆、國際關係研究所與東亞研究所

一、國際關係研究所的遞變

此外,上述的「國際關係研究所」,前身是「總統府資料室」,設在北投,

原是代替先總統 蔣公讀書閱報的一個機構,每個研究人員閱讀的心得,要提 出研究報告,內容不得超過兩千字,先總統 蔣公非常重視這個機構的研究報

174。

114 吳文津,「當代中國研究在美國的資料問題」,載於書林攬勝:臺灣與美國存藏中國典籍文獻 概況,頁 83-84。

115 關中(1940- ),生於天津,美國麻州塔夫茲大學佛萊契爾國際關係學院國際關係博士,回國 後曾任國際關係研究所資料組組長、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講師與副教授、臺大政治系兼任副教 授。其後於 1977 年後轉往黨政發展,歷任立法委員、銓敘部部長、考試院副院長、中國國民 黨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中國國民黨副主席、考試院院長。網路資料: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9%97%9C%E4%B8%AD_(%E4%B8%AD%E8%8F%AF%E6%B0%91

%E5%9C%8B)。

116 李雲漢,史學圈裡四十年(臺北:東大,1996),79-82。

聯經濟研究(1974)、領土問題˙邊界談判˙關係正常化(1983)等書,譯作有俄羅斯史(1965)、 蘇聯五十年(1972)、蘇聯國際關係與對外政策史一九六八-一九七九(198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6

所址初設於臺北市中正路中央日報大樓七樓(現在的忠孝西路),下設國際、匪 情、俄情、經濟、邊疆等五個研究組及編譯、出版、資料、合作交換、秘書、

會計、總務等七個業務組,改制期間的設計與籌備,均出自吳俊才先生之手,

乃為國研所實際的創辦人。1964 年,原董事長兼主任的卜道明先生病故,由吳 先生接任,直到 1972 年轉任中國國民黨文化工作會主任始離職。123

這個時期展現蔣經國先生的影響力,使得吳先生與兩蔣都有深厚淵源,正 中書局前董事長石永貴憶述:「早在 1953 年,蔣經國先生主持總統府資料組創 建「國際關係研究會」,吳先生即以精於東南亞研究為國際組研究員,其後吳先 生升任董事長與所長,就以國際關係研究所為基地,鋪建中華民國國際關係以 及中國大陸研究之大道。」124另一資料則詳載蔣先生熟識吳先生當在 1957 年以 後,是經由馬星野與卜道明先生的引薦使然:1953 年,蔣經國先生組織總統府 資料組於「圓山遠廬」,邵毓麟、卜道明、馬星野諸先生,為該組之重要成員。

1954 年 3 月,蔣經國先生改組智囊機構,一方面將現職軍政人員組成國家安全 局;另一方面,將學術界人士組成國際關係研究會,以前軍委侍從室組長邵毓 麟博士為主任,研究人員包括蘇俄問題專家卜道明、匪情問題專家前濟南市市 長王崇五、國際問題專家鮑靜安、許念曾(前駐法大使),公使級外交官汪公 紀、日本問題專家朱少先、羅長闓、張棟材、德國問題專家關德懋、蘇俄問題 關思敏(關素質)125、新聞界學者馬星野等,都是學有專長之士。1956 年,吳先 生因馬星野先生之介紹,參加圓山的研究工作,負責東南亞問題研究,仍兼中 央日報主筆。1957 年,卜道明先生繼邵毓麟為國際關係研究會主任期間,馬星 野先生外放巴拿馬共和國大使(按:馬先生 1957 年任聯合國大會中國代表團顧 問,1959 年才任巴國大使),一再向卜先生力薦叔心先生才堪大用;卜先生與 馬先生交誼深厚,馬先生又與叔心先生有桑梓之誼126,因此卜先生乃向經國先

當時主編的國際關係研究刊物問題與研究公開發行,由吳俊才任主編,張英超(中央日報副總 編輯)任編輯。佚名,「政要養成所(上)-揭開『國關中心』的神秘面紗」,中外雜誌第 52 卷第 4 期(1992 年 10 月),頁 114。

123 尹慶耀,「俊才先生與國際關係研究所」,懷念吳俊才先生文集『愛國與愛才』,頁 95-96。

124 石永貴,「任人所不能任、為人所不能為、忍人所不能忍-追念吳俊才先生」,懷念吳俊才 先生文集『愛國與愛才』,頁 211。

125 關素質,知名蘇聯問題專家,著有匪黨策略及對策之硏究(1970)、國際共黨研究(1972)、

布里兹涅夫,對外政策(1973)、蘇俄黨政演變之評析(1983),另有期刊論文上百篇,可見 考試院期刊目檢索系統http://weblib.exam.gov.tw/ccdb/result_list.asp。

126 1941 年,吳先生進入中央政治學校新聞專修科,由於成績優異,為馬星野教授所賞識,並以

129 王崇五(1905-1977),山東省日照市人。1924 年曾加入中國共產黨,任共青團濟南地方臨 時執委委員、農工部主任等職,後被選送到蘇聯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1929 年被捕叛 變。後歷任山東省臨時參議會議員,國民黨政府威海市市長、濟南市市長,國民黨濟 南市黨部執行委員。網路資料:http://baike.baidu.com/view/1456202.htm。

130 羅長闓 (1913-?),日本華僑教育工作者,生於吉林。1936 年到日本留學,從東京駒場舊制 一高進入東京大學,中日戰爭後回到中國。戰後,曾在臺灣任大學教授,1959 年到東京任中華 學校校長 20 餘年。華僑華人百科全書編輯委員會編,華僑華人百科全書-人物卷(北京:華 僑出版社,2000),頁 394。著有日本經濟研究(1954),另外譯著有就業利息與貨幣的一般理 論(1955)、新經濟學大綱(1955)、我們為自由而戰(1958)、經濟思想史概要(1969)。

131 汪公紀(1909-?), 江蘇吳縣人。早歲隨父親汪榮寶赴比利時任所,後轉法國、瑞士。1922 年就讀北京俄文法政專門學校,1926 年後就讀入早稻田大學部政治經濟系。1933 年返國後歷 任湖北省政府秘書、上海市政府秘書、廣東省政府秘書、中國國民黨中央黨部秘書;1945 年,任新聞局駐法國辦事處處長;1952 年任駐日代表團副團長;1954 年任經濟部次長;1963 年任駐馬達加斯加大使;1965 年任手工業推廣中心董事長並於東吳大學講授西洋外交史; 德諾傳(Paul Wymar,1959)。

143 趙倩,著有中共、日本關係之研究(1979-1985)(1086),譯作有創造文化的基本條件:中華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9

身,工作人員有周鑫、樊孔洋、沈雪莊等;其他人員還有助理員張伯淵、鮑平

(鮑靜安之女)以及聘任編輯李道宣以及其他打字員等人共約二十多人。145 1961 年改稱的「國際關係研究所」,吳俊才先生於 1964 年接任實際負責人 之後,則由當時立法院外交委員會委員兼召集人鄧公玄為第一副主任,主管國 際新聞組及問題與研究主編,另外前調查局副局長郭乾輝(華倫)為第二副主任 及匪情月報146主編,郭為前中共要員,熟悉共情,按期撰寫中共史論在月報發 表,名揚中外,與政大教授王健民同為國內兩大巨擘。147吳俊才先生也特別提 及其認識郭乾輝先生的經過:148

當國際關係研究所正全力開展業務之時,有一天蔣主任經國先生在輔導 會的樓上約談,聽取了有關國研所的工作報告之後,他說:「有一位朋友 郭乾輝先生對匪情很有研究,他願意參加國研所的工作,請你安排一 下。」我回答道:「能得郭先生參與匪情研究,真是好極了,想請郭先生 擔任副主任,但不知他是否願意屈就。」經國先生說:「這樣很好,你去 和他談一談。」當天下午,我就往郭先生的寓所去專忱拜訪,他的住處是 一座木造平房的公家宿舍,進門有一個小小的院子,卻也綠草如茵,花木 扶疏,頗為雅靜。見了郭先生,我說明敦請的來意後,他很謙遜的說:

「我一定專心於研究工作,協助主任。」從此我們就這樣成了工作上多年 志同道合的知交。郭先生到所以後,必須指導匪情俄情兩組的研究會後,

民國社會的澈底研究(1974)、中共的政治與戰略(1986),主編專著有「十三大後的中共」: 人事重組與政策方向(1989)、鉅變與未來:一九八九年天安門事件之後的中國大陸情勢(1990)

等。

144 宋鳳恩,曾有譯作匈牙利抗暴革命實錄(1958)。

145 佚名,「政要養成所(上)-揭開『國關中心』的神秘面紗」,中外雜誌第 52 卷第 4 期(1992 年 10 月),頁 113。

146 原稱敵情月報,這份刊物是依國安局命令創辦,各情治單位如情報局、調查局、中央第六組 停辦原有刊物,由國安局統一辦理,方式是由各情治單位供稿,中六組負責黨政、情報局負責 經濟、調查局負責人事與文教、政研室敵情組提供各類不夠的稿件、情參室負責軍事部分稿件;

月刊編輯部是由各單位處長級人員擔任委員,政研室的王崇五副主任任主任委員。1975 年改制 為匪情月報,性質則從原先的情報特色走向學術層級。佚名,「政要養成所(上)-揭開『國 關中心』的神秘面紗」,中外雜誌第 52 卷第 4 期(1992 年 10 月),頁 113。

147 佚名,「政要養成所(上)-揭開『國關中心』的神秘面紗」,中外雜誌第 52 卷第 4 期(1992

147 佚名,「政要養成所(上)-揭開『國關中心』的神秘面紗」,中外雜誌第 52 卷第 4 期(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