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壹、中國文化與傳統思想﹑三民主義與共產主義比較領域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壹、中國文化與傳統思想﹑三民主義與共產主義比較領域

唐柱國憶述,當時教「中國歷史研究」的(按:實際課名為「中國文化研 究」),是當時剛由香港回國定居不久的錢穆先生,他老人家是舉世公認的中國 史學權威;教「中國政治思想史」的(按:實際課名為「中國政治思想研究」),

是陶希聖先生,他雖是學官兩棲,但他那由政治學理到實務都精熟的內涵,正 合本所需要。1

錢穆先生曾在東亞所任教,翻遍所有有關研究錢先生的資料(包括他自己的 回憶),皆未記載。2有資料指出,他除文化學院授課之外,也在臺灣大學、輔 仁大學、東海大學兼課。3因此,回頭拼湊這段歷史,根據韓復智先生所編錢穆 先生學術年譜(五)所載,摘要相關資訊與有關政大事宜如下:1964 年,先生本 年仍任新亞書院院長職,夏,曾辭卸新亞書院院長一職,董事會允休假一年。

1965 年,先生本年正式卸任新亞書院院長,旅居香港之辦學生涯遂告終結。南 洋大學商請先生擔任校長,先生卻之。7 月,離港赴吉隆坡馬來亞大學講學。先 生著手撰述朱子新學案一書,並獲哈佛大學燕京學社專款補助。1966 年,先生 於本年 2 月,因不勝馬來亞之濕氣,胃病劇發,提前返港,住馬來亞共八月。

1967 年,5 月「記朱子論當時學弊」(刊於政大學報十五期),先生於本年 9 月 28 日,自香港遷居臺北市,先住在市區金山街。1968 年,4 月於政治大學教育 研究所演講(講辭:中國教育制度與教育思想),先生於本年 7 月遷入外雙溪「素 書樓」,承先總統 蔣公之禮遇,該所之建築,全由陽明山管理局負責,並為政 府一賓館,公費建築庭園小樓,背山臨溪,先生署榜「素書樓」,用以紀念當年 七房橋五世同堂第二大廳「素書堂」,7 月 28 日,先生膺選中央研究院院士4。 1969 年,7 月刊「中國人之宇宙信仰及其人生觀修養」(東亞季刊復刊一期),

先生本年朱子新學案成稿,遂應張曉峰之聘,在中國文化學院(1980 年改制為

1 唐柱國,「多是過江猛龍-漫記政大東亞所的早期師友」,懷念吳俊才先生文集『愛國與愛 才』,頁 124。

2 錢穆,八十憶雙親師友雜憶合刊(臺北:東大,1992),頁 318。

3 李木妙,國史大師錢穆教授傳略(臺北:揚智,1995),頁 48。

4 錢穆先生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錢先生的高足嚴耕望院士指出,對中國史學界而言意義重大,

因為在抗戰之前是以中研院史語所為代表的新考證學派為主流,錢先生雖以考證嶄露頭角,但 日後逐漸強調通識,認為考證也當以通識為依歸,因此兩派之間不和諧,尤其 1948 年第一次 院士選舉,錢先生竟未入列。1966 年的第七次院士會議中擬提名錢先生為候選人,但錢先生拒 絕提名,直到 1968 年才正式當選院士,也象徵中國學術界之團結。嚴耕望,「從師問學六十年」, 錢穆賓四先生與我(臺北:臺灣商務,2008),63-6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大學)歷史研究所任教,又得故宮博物院院長蔣慰堂之邀,以特聘名義為研究 員。秋(10 月),「人類登陸月球與歷史前瞻」(東亞季刊復刊二期)。1972 年,

於「撰中國史學名著之自序」言:「我在民國 58(1969)至 59(1970)至 60(1971)

這兩年間,曾為文化學院歷史研究所博士班學生開設「中國史學名著」一課程。」

5另外,中央研究院院士嚴耕望也提及,1986 年當先生 92 歲生辰,在「素書樓」

講最後一課,告別杏壇,故總統蔣經國先生念先生學林泰斗,民之碩望,特禮 聘為總統府資政,以表國家尊學崇德之忱。1990 年 5 月,遷寓臺北市城內杭州 南路新居,先生勞碌一生,至此始有自置寓所。6由上顯見,在 1968 年,錢先生 在東亞所的開課講授,政治大學是為其來臺後正式講學之所。

唐柱國也憶及錢穆先生在東亞所任教的情形,他指出錢穆先生來上課,手 中從來沒有講義之類的東西。他老人家那時已年近八十,學問已出神入化,他 一開口,識貨的馬上覺得正在印證「胸懷萬卷」、「出口成章」這些成語。他一 口無錫國語,非但不「軟」,而是充滿陽剛,聲揚室外。老夫子講到得意處,有 時是以掌擊臺,有時是雙目圓睜,有時是笑出聲來。唐先生曾在香港受教於 他,在東亞所則是二度受教,有次他發現錢老師講某一個問題跟從前聽的不一 樣,便去問錢先生,錢先生笑說:「在大學跟研究院講課當然有深淺,何況我自 己也要不斷進步的嘛!」這話給唐先生很深的啟示:學問大到他那種程度,依然 在不斷求進步,我們這些在他帳下初學之輩,誰敢說有自負的本錢!能不規規 矩矩好好用功讀書嘛?7的確非常發人深省。以後,根據現任教於龍華科技大學 的吳鵬翼教授回憶,關於中國文化的課程講授,則由胡一貫先生接續。8此外,

現任文化部次長的洪孟啟先生,提及胡一貫先生也講三民主義哲學。9

另外陶希聖先生在近代史中有其特殊地位,早年畢業於北大,1929 年以後 集中力量於寫作,並於上海復旦與中央學校等校任教,1931 年為北大教授,從 1929 年到 1930 年的中國社會史論戰到 1935 年主編食貨半月刊,致力於中國社會

5 韓復智,錢穆先生學術年譜(五)(臺北:國立編譯館,2005),頁 2627、2637-2638、2656-2657、

2660、2684、2699-2700、2853。

6 嚴耕望,「錢穆賓四先生行誼述略」,錢穆賓四先生與我,63-66。

7 唐柱國,「多是過江猛龍-漫記政大東亞所的早期師友」,懷念吳俊才先生文集『愛國與愛 才』,頁 138-139。

8 2013 年 9 月 10 日,吳鵬翼教授訪談資料。

9 2013 年 11 月 5 日,洪孟啟教授訪談資料。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史資料搜集與研究方法而名揚中外。1949 年來臺後,1952 年到 1968 年任中央常 務委員,此外他仍時常評論時事並主持食貨月刊復刊,發表多篇史學論著,他 的主要論著包括中國社會與中國革命、中國社會之史的分析、中國政治思想史

(四冊)、論道集等,自述與學術論著目錄可見陶希聖先生八秩榮慶論文集。10 唐柱國也憶及陶先生於東亞所授課的情況,他指出陶希聖先生一生歷史盡多坎 坷,受到批評不少,但他治中國政治思想史,至今似尚無人能出其右,他不但 把廿四史中的各件大事來龍去脈弄得清清楚楚,更難得的是他將正、野史以及 許多雜說中的小故事,玩索得極有心得,隨口能演繹出其中道理。他還有一個 特點:上課談「古」,下課講「今」,這個分際幾從未混淆。課餘那十分鐘,誰 到休息室找他,都能聽得很珍奇的秘聞。11

此外,研究生或學員若未曾修過中國文化或中國政治等課程,則必須先補 修傅宗懋先生講授的「中國文化史」以及楊樹藩先生講授「中國政治思想史」的 課程。傅宗懋先生在大陸時期曾於北京大學政治系肄業,1949 年來臺後,轉學 於臺灣大學政治系並於 1953 年畢業,1956 到 1959 年就讀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 士,1965 年獲得國家法學博士,曾任政大公共行政研究所長及公企中心主任等 職,著有清代督撫制度、清代軍機處組織及執掌之研究、清制論文集等專著,

並曾主持「如何改進訴願制度以加強保障人民權益」等多種專題研究。12其後也 曾於中國文化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擔任過所長。13傅先生的好友葉乾坤先生回 憶:「傅先生精研公共行政,對近代政治史有深厚的基礎,又因國共內戰而輾轉 來臺,目睹近幾十年的黨政發展,非常瞭解自己周圍環境的政治趨勢,也知道 自己發展方向,待人接物忠誠可靠,為人溫柔敦厚,很受師友的器重,學生的 擁戴,最後在政界擔任過政務官,在學界也做到大學校長。」14

楊樹藩先生於政大政治所畢業,1956 年任政大政治系講師,1973 年任教

10 中華民國當代名人錄編委會,中華民國當代名人錄,頁 1940。

11 唐柱國,「多是過江猛龍-漫記政大東亞所的早期師友」,懷念吳俊才先生文集『愛國與愛 才』,頁 137-140。

12 傅宗懋(1927-?),中華民國當代名人錄編委會,中華民國當代名人錄,頁 914。其後所主持 的計劃還包括臺北市議會組織與職權之硏究(1974)、臺北市各區公所地位與職責之硏究

(1975)、臺北市區政問題之硏究(1987)、臺北市社區守望相助對犯罪預防之影響(1992)。

13 中國文化大學中山與中國大陸研究所網頁:http://140.137.50.118/intro.php?itype=1。

14 葉乾坤,「我的酒肉朋友-傅宗懋」,2010 年 11 月 12 日,網路文章:

http://blog.udn.com/ckydevelopers08/459123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授,於東亞研究所講授「中國政治研究」與「中國政治思想史」課程,1977 年 兼任政大三民主義研究所所長,著有兩漢地方制度、兩漢中央政治制度與法儒 思想、唐代政制史、宋代中央政治制度、遼金中央政治制度、元代中央政治制 度、明代中央政治制度、清代中央政治制度、中國文官政治史等專書。尤其近 八十萬言的中國文官制度史,獲 1976 年菲華特設中正文化獎金,1977 年臺北市 中正獎學基金會學術著作獎金。15此外,則是由曾任蒙藏委員會委員長的崔垂言 先生講授「三民主義與共產主義之比較研究」。崔先生在前述關於 1953 年 5 月 革命實踐研究院所設立的「建黨研究會」中,即為黨務組的委員之一,可見其早 先黨政關係淵源極深,其他同組的尚有滕傑、瞿韶華16、陳逸雲(女)、徐晴嵐、

張鐵君17、李士英、賀楚強等。18

崔先生這時期前後的專著有國父思想申論(1965)、我們的主義(1966)、

民生主義與共產主義:經濟學的與語意學的研究(1982)。崔先生在講授此課程 時,即在其著作中說明其探討的核心,他認為孫中山先生的學說以中國的中和 中庸之道,建成一個高深精微的學術系統,特別是他許多獨創的學說,包括心 物本一的元學論、民生中心的歷史論、仁愛基礎的社會論、濟危扶傾的民族 論、權能區分的政治論、五權分工的憲法論、社會價值的經濟論、手腦合一的 教育論、知難行易的實踐論等。崔先生也認為二十世紀主要就是三個方面的衝 突,一是新興民族與帝國主義的衝突、民主政治與極權主義的衝突、自由經濟

民生主義與共產主義:經濟學的與語意學的研究(1982)。崔先生在講授此課程 時,即在其著作中說明其探討的核心,他認為孫中山先生的學說以中國的中和 中庸之道,建成一個高深精微的學術系統,特別是他許多獨創的學說,包括心 物本一的元學論、民生中心的歷史論、仁愛基礎的社會論、濟危扶傾的民族 論、權能區分的政治論、五權分工的憲法論、社會價值的經濟論、手腦合一的 教育論、知難行易的實踐論等。崔先生也認為二十世紀主要就是三個方面的衝 突,一是新興民族與帝國主義的衝突、民主政治與極權主義的衝突、自由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