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一步說明馬克思的資本論的意涵,以及孫中山先生對其學說的批判,馬克思認 為資本家為追求利潤而把勞動力當作一種「商品」,因此只有取消商品生產就能 取消剝削制度,孫中山先生則認為無論是資本家或是勞工,各自有其貢獻,而 非只停留於資本家從工人的勞動中剝奪這個層次,同時孫中山先生也駁斥其關 於增加工時與減少工資而永不會改變的謬論。因此,崔先生認為當今民族、政 治、經濟三大問題,就落在反共上,今後考慮問題也要以共黨所製造的問題為 對象。19

貳、共黨理論與社會主義陣營研究

關於國際共黨問題的思想與理論,更是當時東亞所重要的課程基礎,這個 領域最核心的師資即是鄭學稼先生。鄭學稼先生生於 1906 年,曾任臺大教授,

1953 年因故而被解聘,直到 1968 年東亞所成立之後,才重新有機會任教,並於 1976 年(時年 70 歲)自東亞研究所退休。20鄭學稼先生於東亞研究所授課時間長 達八年,對東亞研究所的影響則是開啟意識型態與共黨思想的脈絡研究,至今 仍是許多早期所友公認學識最淵博的學者。蔡國裕教授憶述:「鄭老師著作等 身,早年被臺大解聘,生活有困難,於是靠著作與稿費支撐生活,後來是王昇 將軍與吳俊才主任保他,所以他才能在東亞所任教,印象比較深刻的就是他講 課不一定照科目名稱去講,舉凡共黨思想、歷史哲學等都會涉獵,所以學生極 有收穫。」21關於鄭先生的學思歷程,他曾簡述這段曲折歷程以及研究馬列主義 與中共歷史的始末:22

早自三十年代初已注目中國共產主義運動,而大量閱讀它的文獻,卻始 自 1946 年初。那時,應東方經濟研究所之請,協助接收日本滿鐵上海事務 所的藏書,接觸大批中共的資料。為著在國立暨南大學教書,和正在劇變 中的政治和經濟,而不能專心地和有系統地研究,只抄錄一些自認為重要

19 崔垂言,國父思想申論(臺北:幼獅,1965),頁 1-3、24-27。

20 鄭學稼先生對這段往事有詳盡的說明,見其著作我的學徒生涯(臺北:帕米爾,1984),感謝 蔡國裕教授提供的資料。

21 2012 年 9 月 6 日,蔡國裕教授訪談資料。

22 鄭學稼,「再版序」,中共興亡史(1)(臺北:學術出版社,1980),頁 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的文獻。1953 年夏,被奪去手中的粉筆,過著譯家的生活,於是埋首於馬 克思主義、列寧主義、馬列主義、蘇聯問題和大陸問題。之所以選擇這種 研究的對象,一由於知識份子的民族責任感,次由於那是當時解決全家生 活的最好方式。除用稿費購買英日文參考書外,要特別感謝薈廬給與研究 的便利,在這個可稱為研究中共問題的寶庫中,前後消磨數年的時間,儘 管還沒有解答全部難題,卻知道中共離奇演變的大部分真相。

根據唐柱國憶述:「教『馬列主義研究』、『社會主義運動史』等主要課程 的是鄭學稼先生,他在這些方面著作等身,在他逝世多年後的今天,仍未見有 任何人質疑他的權威。」23鄭先生在 1977 年 12 月 22 日曾憶述他一生光陰投於三 個問題的研究:24

第一,受到「一二八」的刺激,特地留學日本,研究日本史和日本帝國主 義的侵略中國史,這研究的成果,除了抗戰前出版的書籍和論文,還有日 本史。第二,研究印尼民族的獨立運動史,是第一個中國人用印尼文資料 說明馬林對兩個國家共產黨的作用,黎明文化事業公司出版的印度尼西亞 史,是研究的結束。第三,研究馬克思主義和布爾什維主義(包含理論與運 動史),對最後一個問題的研究,花了三十多年的時間,曾出版多本書,以 及待出版約四十萬字的馬克思主義以前的馬克思,和待寫的論亞細亞生產 方法。一個人一生有幾個三十年?!我工作的代價,是在我的書齋生活中 增加了因反共而招來無數被侮辱和被壓迫的紀錄。大陸變色,還增加我的 無辜家屬和親戚的生命,三十年代知識份子,少是喜劇的扮演者,我本是 他們之中倖存的一人!我滿足自己的生活。七十歲,由政治大學東亞研究 所退休時,我決定結束我已有的研究工作,除了改寫已出版而應該改寫的 兩部書-魯迅正傳和由文學革命到革文學的命,其他時間多花於讀文學和 哲學的著作,另打算擴大抗戰期所寫的東方與西方-它是探究中華民族在

23 唐柱國,「多是過江猛龍-漫記政大東亞所的早期師友」,懷念吳俊才先生文集『愛國與愛 才』,頁 124。

24 鄭學稼,「再版序」,中共興亡史(1),頁 15-1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人類歷史中的地位和任務,以結束餘生。

1968 年,他在東亞研究所教授「馬列主義之研究」、「社會主義運動史」

等課程,東亞研究所還特別編印馬列主義之研究講義,作為研究生與學員上課 的講義。25內中有四個部份,分別是論民族國家的兩個型式,包括由下而上型民 族國家的意識型態學,以及由上而下型民族國家的意識型態學;此外尚有論述 資本論第一卷出版一百週年的發展,包括第一卷思想的來源、內容、出版與中 譯本,以及對第一卷的批判;再者是馬克思著作傳入中國的簡述以及評馬克思 的抽象勞動論等。鄭先生也進一步深入論述其研究馬克思主義與中共歷史的心 路歷程,他提及:在二十年代初,已接觸當時國內流行的社會主義思潮:無政 府主義、工團主義、馬克思主義、基爾特社會主義。至遲到 1934 年,他經過日 英文書籍,已研讀大部份馬克思、恩格斯、普列哈諾夫、考茨基、盧森堡、列 寧、布哈林、托洛茨基、斯大林等著作。這研讀的後果,不是使他信仰馬克思 主義、列寧主義或馬列主義(斯大林解釋的馬克思列寧主義),而是充當它們的 批評者。於是他的思想途徑如下:由廣泛地研究各民族國家的歷史,認為它們 可分為兩個型式,即「由上而下型」(以京都天皇為中心的明治維新、霍享索倫 王室的統一德國、薩伏依王室的統一義大利)和「由下而上型」(清教徒革命的 英國、1789 年大革命的法國),並由歷史對比中做這論斷:中華民族統一運動,

近似「由上而下型」,也就是:以有民主傳統的南京政府為中心,先統一全國,

而後解除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完成國家的獨立。三十年代民族統一運動的最 大障礙物,就是中共和它的「蘇維埃政權」。26

此外,鄭先生也對「馬列主義」在晚年的 1981 年提出他的看法,即「馬列 主義」指的是「馬克思主義」與「列寧主義」,就當時的事實而言,已有三個「馬 克思主義」,一是指第二國際理論家們所信奉的「馬克思主義」,是 1871 年巴 黎公社失敗後,到 1895 年恩格斯逝世止的老年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學說。這學說 強調:只在資本主義高度生產力和它的生產關係不能調和的矛盾時,才有「社會 革命」。又在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社會民主黨人應該採用議會策略,這個「改

25 蔡國裕教授提供的珍貴資料。

26 鄭學稼,「再版序」,中共興亡史(1),頁 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良主義」給勞動階級的利益大過暴動。第二,是否定「老年馬克思主義」的列寧 們所宣傳的「馬克思主義」,實是由 1848 年共產黨宣言到 1971 年巴黎公社前的 思想,可稱為「壯年馬克思主義」,這學說強調階級鬥爭有嚴密組織的職業革命 家黨,利用總罷工等策略以奪取政權,由於「十月革命」的成功使得「壯年馬克 思主義」否定「老年馬克思主義」。第三,由黑格爾左派到一八四四年經濟學學 手稿止的「青年馬克思主義」,是第二次大戰後的產物,流行於東歐、西歐和美 國,這學說強調:共產主義就是人本主義,人本主義的共產主義沒有勞動異 化,這個主義由於「歐洲共產主義」的出現,成為「壯年馬克思主義」的對立物。

「列寧主義」是列寧把「壯年馬克思主義」硬用於沙俄,它的特點是:產業落後 的國家可以發生社會革命,如有「職業革命家黨」的正確領導,那革命就會成 功,成功後用「無產階級專政」過渡到共產主義第一階段即「社會主義」,再經 過「社會主義」轉入「共產主義」。鄭先生認為以上這些內容與共產黨人所說的

「共產主義」不同,而是「斯大林主義」,即是斯大林用其「紅色教授」所寫的 政治經濟學、哲學(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俄共黨史等,成為一個體 系,先統一俄共的思想,再擴大為全世界共產黨人的教條而成為「斯大林主 義」。27

另外,唐柱國先生也提及一段他與鄭先生之間的往事,他指出鄭先生在共 產主義與共產黨這個學門中,領風騷數十年,但一生在仕途並不得意。他來臺 之初,在臺灣大學經濟系任教,因為某種觀點和當時的強人陳誠的看法有很大 的距離,而被解聘,若不是得另一個實力人物蔣經國力保,幾乎發生更嚴重的 後果。有次唐柱國先生問鄭先生:「蔣經國既然保你,為什麼沒有重用你呢?」

他才告訴他一個外間不知的秘密。有一次經國先生找他談,要他蒐集毛澤東禍 國殃民、負盡天下蒼生的事實,寫一本毛的傳記性的東西,他答應了。可是他 後來對經國先生說,這書他不能寫。蔣問為什麼?他說毛某縱有十萬百萬條滔 天大罪,他總有些長處,才能混到今天的局面地位,既是寫他的傳記,不能僅 寫壞的一面。但是我們今天的環境,是不能提毛的另一個的,尺度稍一不慎,

會有極大麻煩,到那時我死不足惜,恐還有誤國家。他這回答雖是實情,但蔣

27 鄭學稼,「自序」,共產主義之異化(上)(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2),頁 1-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經國並不滿意,後來便不再跟他多往還。28事實上,鄭先生對這段往事也有憶

經國並不滿意,後來便不再跟他多往還。28事實上,鄭先生對這段往事也有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