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穆、郭華倫、鄧公玄、李登輝等。外籍教授包括吳克(Richard Walker 美國南卡 羅萊拉州立大學)、卜遜尼(胡佛研究所資深研究員)、吳元黎(前美國國防部

外,也延攬美國知名學者,如饒大衛(David Row)和理查吳克(Richard Walker)

等在東亞所任教。239另外張煥卿前所長也憶載:「吳先生學術地位高,是新聞界

243 魏守嶽,知名蘇聯問題專家,著有蘇聯的戰時外交(1939-1945)(1962)、蘇聯與中共偽政權的 關係一九四九一九五五(1965)、蘇聯與阿聯的關係及其對中東與非洲的影響(1956-1967)、

蘇聯與非洲新興國家的關係 1956-1960(1967)、蘇聯與迦納的關係:1961-65 年蘇聯非洲政策 的個案硏究(1969)、蘇聯與剛果變亂一九六〇至一九六一年(1969)、「社會主義國家主權 有限解」:蘇聯控制附庸新理論的硏究(1970)、蘇聯政治史大綱(1917-1941)(1971)、蘇印 關係及蘇印「和平友好合作條約」的硏究(1973)等。

244 高信(1905-1993),廣東省新會人,早年於德國佛萊堡大學專攻土地經濟。1932 年學成歸國,

先後任政訓班上校教官、中央政治學校地政學院教授。1940 年升任廣東省政府秘書長,1947 年當選第一屆國大代表。1949 年出任戰時內閣內政部次長,1950 年任教育部次長,1958 年卸 任到國防研究院擔任講座。1962 年出任逢甲工商學院董事、院長與董事長,貢獻極鉅。不久 出任僑務委員會委員長。1972 年退休,1973 年受聘為總統府國策顧問,1990 年受聘為總統府 資政。中華民國當代名人錄編委會,中華民國當代名人錄,頁 98。另見網路資料:逢甲大學 秘書室http://www.secretariat.fcu.edu.tw/wSite/ct?xItem=35215&ctNode=14095&mp=202101。

245 曹敏(1907-?),早年失學,未進正式學校讀書,1926 年參加北伐並擔任黨務工作,之後辦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6

時之選的名師之下,不僅增進各個領域的專業知識,更難能可貴的是在這 些大師的薰陶下,治學態度和為人處事均獲益匪淺。

另外,臺灣知名媒體人卜大中先生(碩 7)也回憶他在東亞所受教情形:255

鄭學稼老師學問淵博,風骨崢然;郭華倫老師學有專精,和藹可親;曹 伯一主任嚴肅不苟,恤愛學生;李登輝老師豐富的學識與風度,林一新老 師的諄諄教誨,關中老師的博學與謙虛‧‧‧等等,都給我們無法計算的 益處。「我們的靈魂直欲奔出我們的肉體去擁抱他們」(毛鑄倫學長語),

就是這樣,我們在這方面的知識啟蒙了,曾在我們腦中紛亂雜陳,如煙似 霧地中國命運,也因此逐漸清晰起來。這些,我們都感激,感激一切幫助 我們的人。

根據筆者在政大國研中心檔案室所取得的資料,在初期的課表上顯示:錢 穆講授「中國文化之研究」(星期四下午四點到六點),陶希聖講授「中國政治 思想研究」(星期二上午十點到十二點),其他課程包含鄭學稼講授「馬列主義 之研究」與「社會主義史」(以後也講授「共產國際之研究」),崔垂言講授「三 民主義與共產主義之比較研究」,郭乾輝講授「中共黨史」,劉岫青講授「專題 研究」,吳俊才講授「東南亞史」,高信講授「華僑問題研究」,鄧公玄講授「高 等理則學」,李邁先講授「俄國史」等等。

1971 年的課表,除前述課程之外,還包括李登輝前總統講授「東南亞經濟 發展問題」(星期二下午三點到五點),李其泰256講授「美國遠東政策之研究」,

魏守嶽講授「蘇俄政府及政治」,曹敏講授「辯證法研究」等等。事實上,課程 安排上包括必修與選修課程:「必修課程」包括「中共黨史」、「馬列主義之研

255卜大中,「生活點滴」,東亞研究通訊,頁 17。

256 李其泰(?-1979),曾任政大外交所所長(1957-1972),著有國際政治(1963)、聯合國與外 太空(1966)、國際政治論集(1968)、國際政治論集續編(1969)、美國外交政策(翻譯,

1972)、蘇俄由對抗到共存中之冒險行為(1974)、核子武器與毛共策略(翻譯,1974)、外 交學(1986)等。根據政大校友會記載,李教授常任 15 年的系主任,職志為學生皆能成為優 秀的外交官。政大校友會校友季刊,「外交系子弟兵赴三峽謁陵 難忘恩師李其泰」

(20111.11.19),網路資料:http://www.nccualumni.club.tw/ch/CH2/2444/News/401170.html。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7

究」、「共產國際之研究」、「東南亞史」、「馬克思主義哲學批判」、「三民 主義與共產主義之比較研究」、「中共政治」、「中共經濟」、「大陸問題研究」

等。「選修科目」包括「社會主義運動史」、「華僑問題研究」、「美國遠東政 策之研究」、「辯證法之研究」、「東南亞經濟發展問題」、「蘇聯政府及政治」、

「日本近代史」、「印度史」、「東南亞各國政府及政治」、「俄國史」、「東 南亞各國共產黨」等。257

另外也感謝蔡國裕教授所提供的寶貴資料,顯示他在 1971 年碩士班上課的 科目:包括第一學期「中國文化史」(不算學分);「中國文化研究」、「中國 政治思想研究」、「馬列主義研究」、「社會主義史」、「中共黨史」(以上 2 學分);「專題研究(一)」(3 學分),計 13 學分。第二學期「共產國際研究」、

「高等理則學」、「三民主義與共產主義比較研究」、「華僑問題研究」、「印 度史」(以上 2 學分);「專題研究(一)」(3 學分),計 13 學分。碩士班二年 級的第一學期「辯證法研究」、「蘇俄政府及政治」、「專題研究」(以上 2 學 分);「美國遠東政策研究」(3 學分),計 9 學分。第二學期「俄國史」、「東 南亞史」(以上 2 學分);計 4 學分。合計學分數 39 學分。另外碩士班還需考「學 科考」,科目為「東南亞史」與「中共黨史」。此外,他在 1981 年就讀第一屆 博士班的上課的科目則分為必修與選修,第一學期必修為「馬列主義專書選讀」

(不計學分);「馬列主義專題研究」、「中共黨政專題研究」(以上 2 學分);

選修為「研究方法論」(2 學分)。第二學期必修為「馬列主義專書選讀」(不計 學分);「馬列主義專題研究」、「中共黨政專題研究」(以上 2 學分);選修 為「研究方法論」、「思想理論專題研究」(以上 2 學分)。博士班二年級第一 學期必修為「國父全書暨總統蔣公言論研讀」(不計學分);「比較三民主義與 共產主義專題研究」(2 學分);選修為「中國文化研究」、「近代戰略思想研 究」(以上 2 學分)。第二學期必修為「國父全書暨總統蔣公言論研讀」(不計學 分);「比較三民主義與共產主義專題研究」(2 學分);選修為「中國文化研 究」(2 學分)。合計學分 24 學分。另外博士班還需考「學科考」,科目為「馬 列主義專題研究」、「中共黨政專題研究」與「比較三民主義與共產主義專題研

257 2011 年 10 月 31 日所取得的資料。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8

究」。258

張煥卿前所長憶述:259

早先東亞所的課程發展,分為「共黨理論俄共東歐」、「中國大陸問題」、

「東南亞及東北亞」、「中國文化及三民主義」等四大領域,其中關於「中 國大陸問題」分政治、經貿、外交、國防、社會、軍事、文教及黨的建設 等九個項目,其中除軍事初由蔣緯國將軍授課,餘均由這些專家授課。這 些專家包括郭華倫、尹慶耀、李天民、關素質、汪學文(以上為國研所人 員)、張鎮邦、姚孟軒等(以上為國安局或軍情局人員)、陳森文、曾永 賢(以上為司調局人員)、何雨文(中央黨部六組)等等都是,他們對共 黨問題在國內及國際的貢獻均不容抹滅,對培養後進的功勞更值得稱頌!

這些課程當中的四大領域,實際上根據施哲雄前所長的分析,又可分為兩 大系統:一是中國傳統文化與政治思想,也包含三民主義思想的引介與探討,

二是關於共黨理論與社會主義運動史,以及國際關係的發展。至於為何會有前 一系統這部份的課程出現?是筆者初到東亞研究所感到最困惑與有趣之處,最 主要是之前從未聽聞錢穆先生來臺後曾於政治大學講學。經過探查之後發現,

根據施哲雄前所長的回憶,東亞所當時雖以研究國際共黨與中共為主,但為平 衡研究生的思想可能過於左傾或是走火入魔,在課程設計上就將中國文化、中 國政治思想與三民主義等課程也納進來,形成東亞所四大領域中最基本的兩個 主要系統,也就是以共黨理論與中國傳統思想相互平衡,著眼於整個時局氛圍 而使課程有這樣安排的考量:260

當時的課程包括資本論,共黨理論,還包括辯證法、馬列主義等,這些 也都有八學分,這些意識形態的課,就將近佔了一半,我們那時要修 40 學 分,算是很多。另有中國文化史、中國政治思想史課程,如果在大學部沒

258 感謝蔡國裕教授於 2012 年 9 月訪談所提供的個人成績單。

259 王綺年訪談、胡依蝶謄稿,張煥卿教授口述歷史手稿,載於臺灣大學政治學系中國大陸暨兩 岸關係教學研究中心「中國學研究的知識社群-訪談與資訊」網頁。

260 2011 年 9 月 19 日,施哲雄前所長的訪談資料。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0

中近東、東南亞、中南美、歐洲各國、及國際組織與心理作戰等研究組。因 此,在組織上則化為「俄情」、「匪情」、「國際」與「經濟」組,只是以後經 濟組的開課課程後來被逐漸併入於俄情與匪情的領域中。因而,在這個系統之 中,課程脈絡的發展就呈現在東亞研究所的「共黨理論俄共東歐」、「中國大陸 問題」、「東南亞及東北亞」開課領域等三個領域,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發展環 節,也影響後來課程的發展源流,再加上第一個系統而成為東亞研究所課程的 四個領域。以後,也隨著時局的變化,包括 1990 年代前後的蘇東集團解體,蘇 聯研究課程也出現轉向。而匪情也轉為更社會科學化的當代中國學,而自由世 界的研究也轉為中共與國際局局的互動發展,逐漸聚焦為以當代中國大陸為主 體的探討,也成為今日觀察東亞所發展背後不可忽視的變遷軌跡。

其中,在第二個系統之中,共黨理論就成為是當時研究的重要知識基礎,

早期即在政大東亞所兼課的曾永賢先生就認為要正確認識共產黨,就必須要研 讀基本理論,因此他後來每次在東亞所授課時,第一堂課一定會先問學生讀過 哪些有關基本理論的書籍,比如列寧的帝國主義論、論左派幼稚病、進一步退

早期即在政大東亞所兼課的曾永賢先生就認為要正確認識共產黨,就必須要研 讀基本理論,因此他後來每次在東亞所授課時,第一堂課一定會先問學生讀過 哪些有關基本理論的書籍,比如列寧的帝國主義論、論左派幼稚病、進一步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