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二)中共歷代領導人研究﹑重要會議與內部鬥爭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題。第四屆(1971)的廖添富「滇緬界務之研究」(李毓澍指導),英人爭議滇 緬邊界,本是大英帝國囊括揚子江計劃與西藏政策之一環,此文先簡述中共與 緬甸簽訂「邊界條約」之經過,並徵引史實證明中緬間真正的傳統習慣線,絕非 英人片面主張之麥馬洪線及高黎貢山分水嶺;中共卻謬執英人擅訂線為傳統習 慣線而與緬劃界,其犧牲中國領土所締結的中緬邊界條約絕不為國人所接受。

第七屆(1974)劉柏登「中共建立時期的社會與文化背景.(一九一一至一九二 一年)」(沈雲龍109指導)探析 1911 到 1921 年中共建立的社會文化背景,此文即 在探討這個組織誕生時的時代背景及其前因後果,嘗試從這搖撼近代中國的歷 史事件中,尋找出某些歷史的教訓,以做為未來發展的鏡鑑。郭武平「新青年雜 誌與民初中國意識轉變」(曹伯一指導),指出此刊由 1915 到 1926 年止,內容 幾經變更,從改造青年思想、鼓吹民主科學、提倡文學革命到反傳統,再到談 論實際政治社會問題,影響近代中國文學運動與思想改革,也是馬列思想在中 國早期的傳播工具之一。第十一屆(1978)「西山會議之研究」(曹伯一指導),

主要運用「政策分析研究法」、「歷史研究法」、「衝突研究法」,探討 1925 年此會議有關中國第一次有組織的反共運動,強調國民黨中央如何對待西山會 議,以及中共對此會議的抨擊,對其歷史地位有透徹的認知。

(二)中共歷代領導人研究﹑重要會議與內部鬥爭

第二屆(1969)區錫坤「遵義會議之硏究」(郭乾輝指導),在此之前有郭 華倫在中共史論根據陳然所提供的資料,指出 1935 年 1 月在貴州遵義召開的政 治局擴大會議,只是毛澤東翻身的開始的論點,以及魏克威引證諸多資料印證 此會議歷史真相,而使中共騙局大白,因此此文不僅是聚焦在會議本身,而是 就毛澤東在會議前後的地位與權力為中心做通盤研究。第三屆(1970)黃公弼「立 三路綫之研究(1928-1931)」(郭乾輝指導),探析 1928 到 1931 年的李立三路線,

109 沈雲龍(1909-1987),江蘇人,早年留學日本,後任職上海國論月刊、臺灣月刊編輯;上海中 華時報、臺灣新生報、公論報、徵信新聞社論委員。也曾任教於東吳大學、世界新聞專科學校、

銘傳女子商專,也為臺灣大學、師範大學、政治大學新聞與東亞研究所論文指導教授。後為中 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口述歷史」主持人,並應邀出席歷屆中美、中日「大陸問題」研討會,

並任國大代表。著作甚豐,包括臺灣開拓史、中國共產黨之來源、近代史事與人物、中國近代 史大綱、近代史料考釋等,並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等著作,不少罕見孤本,得以廣泛流傳,

極為史學界稱道。中華民國當代名人錄編委會,中華民國當代名人錄,頁 67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928 年李立三掌權後,此路線是根據 1929 及 1930 年兩次共產國際的指示,全文 綜論此路線的內容、執行、失敗、清算和與共產國際的關係,並指出李立三積 極進行武裝鬥爭,其結果雖失敗,但仍給中共得到某些發展,譬如「蘇區」的擴 大與紅軍壯大,蓄積他日叛亂的資本,所以此路線是中共由上海時期轉向江西 時期的一重要階段;沈銘鐘「王明路線之研究(一九三一∼一九三五中共國際路 線之研究)」(陳建中指導),進行 1931 到 1935 年的王明路線(中共國際路線)

研究,在 1931 年瞿秋白與李立三失敗後,莫斯科改派王明領導中共中央並執行 第三國際一切決議,直到 1942 年延安整風之後打擊國際派,1945 年七中全會徹 底擊垮國際派,判定六屆四中全會到遵義會議之前,黨的總路線是「第三次左傾 機會主義的錯誤路線」。第四屆(1971)蔡國裕「瞿秋白政治思想之硏究」(王 健民指導),瞿秋白繼陳獨秀擔任中共中央領導職務,也是第一個使中共獲得布 爾什維克理論武裝的人,因此此文分述其生平、從共產主義觀點看中國問題、

容共期間瞿秋白的見解、武漢時期瞿秋白的見解、瞿秋白的盲動主義與調和主 義等,從其思想探討能了解中共早期的黨史及其革命理論與策略;吳安家「中共 延安時期整風運動之研究」(郭乾輝指導),指出此次以打擊國際派為中心,「審 幹」是其中的要項,有別於江西蘇區時期的「肅反中心論」而演變富田事變,雖 採防奸肅反但仍是「逼供信」路子,其次是學習「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內容,奠 定毛澤東思想;作者並討論邊區整風運動、文藝整風、毛澤東思想的根源與意 涵;賴瑞卿「陳獨秀對中國革命的意見之研究」(陶希聖指導),研究陳獨秀對 中國革命的意見,分述其在五四時期全盤否定傳統文化的虛無主義,到接受共 產主義,到晚年又拋棄共產主義重新信仰民主政治的三部曲,作者並討論「聯合 戰線」的本質。

第五屆(1972)蔡明裕「張國燾與中共」(郭乾輝指導),張國燾是早期的 中共中央領袖之一,但最終肇致失敗而脫離中共,成為共產黨的反對者,此文 即是從歷史發展觀點分述其與中共的關係。第六屆(1973)馬勵「王實味事件研 究」,王實味是道地的共產黨員,且是「中央研究院」研究員,因發表「野百合 花」一文而遭致攻擊清算,此文並分析中央研究院以鬥爭王實味思想為主的論 戰,企圖藉此了解文藝在共黨世界的功用,和知識份子在共黨統治下的地位。

第七屆(1974)的鮮正台「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之硏究」(郭華倫指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導),中共「七全大會」召開的目的,對外意義是要以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所發展 的黨、軍力量做為資本,借「聯合政府」的方式為號召以竊奪政權,對內的意義 是企圖透過「個人崇拜」確立毛澤東的獨裁領導。第八屆(1975)周芬娜110「丁 玲與中共文學」(郭乾輝指導),丁玲從早期浪漫自由主義者到後期搖擺的共產 主義者的角色轉變,此文歸結出大陸知識份子悲劇的「模式」,並展望中共文學 未來的發展;黃季寬「陳獨秀思想轉變之初探」(沈雲龍指導)探討陳獨秀思想 轉變問題,從新年時期、共產主義時期、沉潛時期三個階段論述其思想轉變。

第九屆(1976)唐國英「周恩來與中共政權之建立」(郭華倫指導),透過歷史 分析其早期、聯合戰線策略時期、武裝暴動策略時期、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策略 時期、抗戰勝利後等不同階段的周恩來與中共的發展關係。

(三)工農運動﹑根據地﹑黨的建設﹑統一戰線﹑武裝鬥爭

第一屆(1968)的侯家國「中共陜甘寧邊區政府及其施政之研究(一九三七

∼一九四七年)」(劉岫青指導),探討當中共取消「蘇維埃」名稱,輸誠國民政 府以共赴國難,其第一個建立的地方邊區即為陝甘寧邊區,不只使中共獲得苟 延,也利用抗戰滲透敵後而發展其勢力,到勝利復原而能實行全面叛亂;111張 陌珍「季米特洛夫路線與中共策略之轉變」(鄭學稼指導),進行季米特洛夫

(George Dimitrov)路線與中共策略轉變的研究,1922 年二全大會是中共俄戰略 的開始,1935 年以後中共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則是來自第三國際第七次大會決 定,即是來自季氏的報告,此文依此分述第三國際制定「人民戰線」的背景與內 容以及在歐洲與中國施展的情形;余義章「七七事變前後中共策略路線之研究-民國廿四年-廿七年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陶希聖指導),探究 1935 到 1938 年抗 日民族統一戰線,從 1935 年夏共產國際第七次大會決定統戰路線起,到 1938 年 冬中共六中全會止的共黨策略路線之運用,使中共在五次圍剿而趨於覆亡時,

110 周芬娜,丁玲與中共文學(臺北:成文,1980)。周芬娜,臺灣屏東人,現居美國加州矽谷,

臺大歷史系學士、政大東亞所碩士、美國 Union College 電腦碩士,曾任 IBM 電腦程式設計師、

「海外華文女作家協會」第九任會長,著作多以遊記與美食為主,兼及翻譯、文學評論、散文、

短篇小說等,已出版丁玲與中共文學、繞著地球吃、花之宴、東京花之旅、飲饌中國、品味傳 奇、新上海美食紀行等逾二十本專書,曾榮獲「中國文藝協會」五四文藝獎章,以及中港臺美 似地的暢銷排行榜,見周芬娜,味覺的旅行(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09)。

111 侯家國,中共陜甘寧邊區政府成立及其運作(臺北:黎明,197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如何求得一條生路,成為極為重要的關鍵。第二屆(1969)施哲雄「中共游擊戰 爭之硏究」(沈之岳指導),分述游擊戰的特性、中共游擊戰的政治工作、組織 與訓練等,襲擊為中共游擊戰的基本作戰方式,此外也強調建立根據地的重 要。第三屆(1970)周偉伶「中共在農村建立根據地策略之研究(1927-1934)」

(郭華倫指導),探析中共在 1927 到 1934 年的農村根據地建立問題,此期間中 共在中南各省建立根據地,以流血的土地鬥爭開拓糧源與兵源,意味革命陣地 由工業先進的城市轉入農村,此方式以後也就成為中共強調建立「世界農村」根 據地,意欲奪取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領導權的後盾。第四屆(1971)黃松義「中共 職工運動之研究(一九一九-一九二七)」(陸京士112指導),探究 1919 到 1927 年中共的職工運動,指出中共依據馬克思理論而於建黨之初,傾力從事工運作 為顛覆活動的主要力量,此文歷述早期、容共時期、北伐時期的過程與最終失 敗;毛鑄倫「抗日戰爭期間中共坐大原因之研究」(曹伯一指導),反思抗日戰 爭期間中共坐大的問題,認為中國的問題是環繞在目的與手段的難能協調,近 代中國的一切問題都源於追求國家富強,隨後都是為追求此目標的各種方法運 用,中共能坐大也就如此。

第五屆(1972)趙卜成「中共在江西蘇區的赤少隊運動(一九三一-一九三

第五屆(1972)趙卜成「中共在江西蘇區的赤少隊運動(一九三一-一九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