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黨的培育精英之一;同時,爾後他於 1988 年繼任總統之後,開啟新的兩岸關係 思維以及相關的人事,都可見到這段時期的深刻作用與影響。

參、中共建政前後的各面向研究

第二個部份是中共政權的全面探討,這也是臺灣當時最具優勢的一環,主 要來自於對資料的掌握,遠遠超過當時美國與其他國家,因為臺灣有這樣的資 源與資料優勢,因此郭華倫先生早年所寫的中共史論即享譽國際,他也長年在 東亞所講授「中共黨史」,至今仍是東亞所延續的重要課程。國研中心至今仍藏 有郭先生授課用的中共黨史講義,逐一論述中共建黨前後概況,並探討中共的 一全、二全、三全大會,同時談及國共兩黨初期的鬥爭,以及中共的四全大會 與國共再次鬥爭,接著探究北伐時期的中共,之後的中共蘇維埃運動,並探討 六全大會與共黨的分裂,以及中共的立三路線與內部問題,再談及國共兩黨的 地下鬥爭,九一八事變與中共,以及四次圍剿與反毛鬥爭,後續的反羅明路線 鬥爭,查田運動與五中全會,再論及五次圍剿與蘇區紅軍的失敗,之後的遵義 會議與兩個中央問題,之後也探討洛川會議與陳紹禹及毛澤東的矛盾,之後談 及陳獨秀與張國燾事件及六中全會,最後就是陜甘寧邊區與中共的坐大。64唐柱 國先生憶述:「教『中共黨史』的,是郭華倫先生,他本名郭潛,是中共三十年 代搞『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時,跟毛澤東、朱德平起平坐的高幹,中共二萬五千 里流竄時,他是『中共中央民眾工作團團長』,本身就是中共黨史的一部分。」

65郭華倫先生在吳俊才先生 1964 年接任國際關係研究所主任之後,即延聘郭先生 任副主任並匪情月報主編,郭先生是早期中共中央秘書長,「長征」時任中央工 作團主任,中共前總書記胡耀邦即其屬下工作人員。郭任職期間,連續在匪情 月報撰寫有關中共黨史文章,後輯為中共史論一部,成為中外研究中共黨史最 權威的著作。郭先生隨後也在東亞研究所講授「中共黨史」課程。66尹慶耀先生 也曾論及郭先生的研究思維,可作為參考:67

64 郭乾輝,中共黨史講義(臺北: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與國際關係研究所編印)。

65 唐柱國,「多是過江猛龍-漫記政大東亞所的早期師友」,懷念吳俊才先生文集『愛國與愛 才』,頁 124。

66 方雪純,「吳叔心先生與國際關係研究所」,懷念吳俊才先生文集『愛國與愛才』,頁 84。

67 尹慶耀,「憶其言,繼其志-紀念乾輝先生逝世週年」,郭教授乾輝先生追思錄,頁 12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先生曾經指出,研究共黨問題,不要把它看得太難,也不要看得太容 易,他認為有志於此者,應對共黨的哲學、政治經濟學等理論,共黨國家 的政治、經濟體制,內外政策以及現實狀況,都應該具有基本的修養。先 生特別強調,對於國際共黨及各國共黨的歷史,與其革命、鬥爭的策略,

應該認真並深入研究,才能不為共黨的宣傳和欺騙手法所迷,從縱剖面了 解其來龍去脈,從橫斷面把握其全局與本質。

另外,芮和蒸前所長曾憶及郭先生的治學方法:68

郭老師很重視治學的方法。他最反對用一套固定的模式,來分析問題。

因為其中變數很多,不是用一套固定模式所能解決得了的。然而今日的青 年學人,就喜歡習用模式,往往走火入魔,非常令人扼脕。郭老師也很重 視政治運作中有關「人」的因素,所以從派系分析問題,能夠入木三分,今 天西方學者不是也很重視所謂的「派系(factions)分析」嗎?郭老師在治 學方法上,確實做到「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真是一位大師,他的逝 世,是學術界無可彌補的損失。

另外,吳安家教授也回憶郭先生治學的態度:69

郭師治學態度嚴謹,重視史料的收集和考訂工作。他生前一再告訴學 生,必須充分掌握相關資料、參互比對,方能撰寫成文。例如,為了考訂 中共「一大」的開會日期及與會人數,他除了詳閱史料外,並與國內外學者 交換意見詳加討論。這種治學態度值得後學者效法。郭師治學講求方法,

並非有些人所說的反對研究方法。他生前一再強調,研究中共問題的學者 必須瞭解共產黨的唯物辯證法,亦即必須瞭解共產黨人的思考方式。他曾

68 芮和蒸,「痛失宗師」,載於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主編,郭教授乾輝先生追思錄,頁 122。

69 吳安家,「一代中共黨史權威」,載於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主編,郭教授乾輝先生追思錄,頁 12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告訴學生,所謂講求研究方法,並非照搬一些西方學者所創出的模式套在 自己的研究成果上,而是把事情的來龍去脈交代清楚。亦即任何一篇文章 必須指出問題之所在,然後針對所提之問題,一一加以求證,最後才判 斷,未來的可能發展方向。他這種看法也就是一般西方學者所強調的:假 設的提出、說明或論證和預測。事實上,郭師最慣用的研究方法類似西方 學者所曾採用過的「極權主義模式研究法」。這種研究方法是把中共當作一 個獨裁專制的政權來研究。這種獨裁政權具有許多重要特徵如迷信馬列主 義、領導人物善搞個人崇拜和個人獨裁、領導階層內部的權力鬪爭頻繁、

政策不穩定以及軍人在權力鬪爭中扮演重要角色等。郭師最反對西方學者 以「意見團體」的模式來分析中共內部的權力鬪爭。他認為這種學者往往以 民主世界觀點和尺度去分析和衡量中共,而忽略了中共的專政本質。他強 調,研究中共問題時應注意中共策略性的變和本質的變有很大的不同。

郭華倫先生在 1972 年到 1973 年代理東亞研究所所長,張煥卿前所長回憶:

「郭老師非常敦厚,非常體恤部下,做事也很老練,學術地位也夠,是中共黨 史的泰斗權威,國際聲望也高;國研中心召開各式各樣的國際會議,他都是被 人家在會議上請教的大老,知名度也夠,擔任我們的所長是相得益彰。」70以後 層峰發佈由曹伯一先生接任所長,曹先生在所上講授中共黨政專題,輔大文學 院的克思明院長憶述:71

曹伯一老師本人較為嚴肅,令人敬畏,他是流亡學生出身,但也是我印 象非常深刻的老師,他強調要以社會科學的理論作為分析架構,平衡傳統 與現代社會科學的分析,最重要的是不可以停在現象分析,而是要去解釋 這個現象核心的意涵。因此他上課的時候,通常會在同學報告與思考之 時,若有某些解釋不清或自我無法合理解釋時,他會提出質問,一方面要 使我們正視問題的關鍵,二方面也是打通我們的關節,使我們能更深入思

70 王綺年訪談、胡依蝶謄稿,張煥卿教授口述歷史手稿,載於臺灣大學政治學系中國大陸暨兩岸 關係教學研究中心「中國學研究的知識社群-訪談與資訊」網頁。

71 2013 年 3 月 8 日,克思明院長訪談資料。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索其中的問題,幫助自我了解。最重要的是,理論要能分析現象,同時兩 者能有所聯結。此外他對我們的生活也是嚴加督促,與後來溫煦的芮和蒸 所長呈現兩個不同風格。

另外,曹前所長也非常要求研究生要加強語文能力,這與他在 1970 年代後 期曾以訪美學者到美國史丹佛大學與哥倫比亞大學研究有關。72國研中心陳永生 教授憶及:「記得曹伯一老師常說,多一種語言,多一個世界,那是他拿著 Issues &Studies,在教室踱方步,要求我們唸英文,現在年紀長了,也真覺得英 文的重要呢!本班同學趙建民任陸委會副主委(倚重他的外語能力),吳鵬翼在 大學任教也兼國際交流業務;高永光、陳建岡、陳興蘭、傅豐誠及我本人均曾 赴美讀書;彭慎為一外交官,英文流利自不在話下,我們英文能力被建造,和 當年「曹伯伯」的耳提面命自然脫不了關係。」73

此外,其他關於中共的探討放於「專題研究」課程中,則由劉岫青先生主持 討論,以後「專題研究」各個層面,又在後來的課程演變中,逐一獨立為中共政 治、中共經濟、中共社會等相關課程。根據政大國研中心所藏第一屆研究生第 一學期的資料顯示:首先在「專題研究討論會進行辦法簡註」中提及-

(1)專題研究討論會以一個專題為一組,每組先後舉行三次,每次討論一個主 題;

(2)每組設主題報告人三名,由研究生洽定,報所公佈;

(3)討論會進行時間每次以兩小時半為準,主題報告時間不得少於二十分鐘,

不得多於三十分鐘,其餘時間為研究生發言及指導人員講評時間,每一研究生 在每次討論會中至少須發言一次;

(4)討論會主席由各專題講席分別擔任,專題研究課程主持人兼任講評人,並 另聘講評人一名,協助主席指導指導及評分事宜(評分辦法詳評分表);

(5)研究生每次發言應於發言完畢後詳填發言條繳呈主席;

(6)主席及講評人之指導與評述應擇要記入討論會記錄,每次討論會記錄員由 研究生是推定;

72 網路資料:http://baike.baidu.com/view/2604104.htm。

73 陳永生,「以讀『匪』書為樂」,政大東亞研究所四十週年特刊,頁 23-2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討論會進行中發生之問題由主席即席決定。

所以我們見到專題研究包括中共經濟制度與經濟結構、中共之財政與金 融、中共之工業商業與外貿、中共之農業與糧食、中共之組織與策略、中共之 黨政關係與幹部策略、中共之政府組織、中共之公安檢察與司法等等。這些專 題研究由研究生報告,每次皆有不同主席與講評人指導,這些人士即是第一代

所以我們見到專題研究包括中共經濟制度與經濟結構、中共之財政與金 融、中共之工業商業與外貿、中共之農業與糧食、中共之組織與策略、中共之 黨政關係與幹部策略、中共之政府組織、中共之公安檢察與司法等等。這些專 題研究由研究生報告,每次皆有不同主席與講評人指導,這些人士即是第一代